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舌尖上的中國評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7集播完,“吃貨”變成了褒義詞,變成褒義的還有那句話:“有些國家的人活著是為了吃,有些國家的人吃是為了活著。”有人認為,國家級電視臺終于圓滿完成了一次文化輸出,讓無數正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啃面包的外籍華人留下了口水和眼淚,不過,豆瓣上也有身在國外的評論者回復說,他認識的一個外國人告訴他,“看了這個電視,更沒有欲望吃中國的食物了”,不過,那個評論者認為,這表明了《舌尖》的特性,真正的中國人才看得懂這些吃食,這片子與其說以食物吸引人,不如說是以故鄉打動人。
基于這個思路,網絡上對這部紀錄片的討論從吃轉入了地域。有人認為,主創人員夾帶私貨,故意提高了自己家鄉美食的地位——豫菜、魯菜在片中都沒有蹤影,而紅遍全中國的四川麻辣燙,在片中也只是縮在一個完全不相稱的角落。更令人發指的是,這片子居然從頭至尾沒有提到沙縣小吃。與之相關的發散思維還有,有人認為,自己通過該片重溫了馬恩的資本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還有人指出,片中那些腌貨,可能含有致癌物質。不過,多輪舌戰后,輿論一致認為,這是個適逢其時的好紀錄片,盡管有缺陷,卻仍瑕不掩瑜,它成功地把小學課本中中國的“地大物博”翻譯成了“食材豐富”、“烹飪方式多樣”。有人感嘆“為什么我滿含口水,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知道這個片子,是在它播到第三集時,一位環保主義者對這個吃各色珍稀動植物的片表達了喜愛,這讓我很吃驚。它是如何做到的?我迅速去網上把片子找來看了看——順便說一句,網絡電視上,給《舌尖》劇配的題頭廣告是麥當勞和匯豐銀行的外幣理財項目。
第一集,看到采松茸的姑娘用松針把菌坑掩蓋好,以保證菌絲不被破壞,我的心放了下來;看到東北冰面上的捕魚老人說“獵殺不絕”時,我忍不住覺得,這真是個好解釋呀。
蘭溪的湯圓有大有小,味道也有許多種,五花八門,令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下面我來介紹湯圓的“成長史”。
揉
先把米粉放進一個容器中,然后慢慢加水搓成團。看似簡單,卻很容易搞砸,一不小心水加多了,面團就會癱在那里有氣無力,搓的時候也很容易戳破,出現很多贗品。水太少了,湯圓就會裂開。所以一定要慢慢地加水,慢慢地揉,漂亮的湯圓可全靠我們的雙手把它們揉成一團。
搓
實心湯圓是沒餡的,把它搓圓就好了。這種小湯圓只要鵪鶉蛋那么大就可以了,吃的時候一口一個,好吃又方便。我著重介紹的是帶餡的湯圓。
餡要先準備好,大小也由自己把握。那怎樣把香噴噴的餡裝進米粉肚里去呢?先把米粉團一小塊一小塊均勻地分好,然后搓圓,大拇指負責“打洞”,其他四指負責把“洞壁”捏薄,千萬不要捏破了哦。然后開始放餡,最后封口。封口也要慢慢地捏。如果要圓形的,就把封口那兒多余的取下來,如果不取下來,就把它捏成尖尖的像小蝌蚪的尾巴。做好后,雪白的湯圓一個個圓滾滾的,猶如一件件工藝品。
煮
煮湯圓了。這也急不得,也要慢慢來。等水燒開,先把火關小一點,把湯圓一個個慢慢地放進去,用勺子輕輕地攪幾下,以免湯圓粘鍋,又不能讓湯圓翻滾,此時的湯圓個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它們開始變得更鼓,你要輕輕地讓湯圓翻個身,否則會半個熟半個生。待湯圓一個個鼓鼓地浮于水面,那就大功告成了。
吃
煮好的湯圓飛不了,吃也不能急,否則你的舌尖必會遭殃,特別是芝麻糖餡的那種。煮好的湯圓圓溜溜的,橫看豎看,左看右看都惹人愛。讓人想吃,又舍不得吃。湯圓湯圓,吃湯的為多,在湯里加上各種調料,湯圓浮在鮮美的湯里你就可以大飽口福了。黏黏的,香香的,含在嘴里絕不會化掉。吃了一個又一個,回味無窮。不過別太貪吃,吃多了會有想吃后遺癥的,哈哈……
(指導老師:陳福龍)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平民化;體驗式
1 平民化紀錄片的強勢回歸
普通意義上的“平民化”,是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普通化、大眾化、世俗化、通俗化。而中國的紀錄片走平民化的道路,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紀錄片的發展史來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開啟。那個時候的中國紀錄片開始將“人”置于畫面中心,關注邊緣人物以及邊緣人物的命運,小題材、小群體或者個體化話語式的紀錄片,成為了這一時期紀錄片的主導。其中比較典型的作品是劉郎的《的誘惑》。
在20世紀90年代末,這種平民化的紀錄片開始逐漸被社會化紀錄片推出舞臺的中心位置,然而卻并未完全消失。一直有那么一些導演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堅守著創作陣營,比如劉郎、陳為軍等。他們的作品個人風格鮮明,又都在自己關注的領域里,用一種真誠的態度,悄無聲息地將個體地感受隱藏在作品所展現的事件之中,充滿了個人的情懷和感想。這種個人化的表達,往往是一種參雜在某一種個人視角之中,有的時候難免偏頗和狹隘。而在這里,本文之所以會提及到平民化紀錄片的強勢回歸,實質上,所回歸的“平民化”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化改寫了其最初之義,而是根植于現在的社會現狀,附著上了更加濃郁的時代氣息。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民生活物質質量提高的同時,也呼喚能有高質量的精神產品的不斷供給。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拿出了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文化產品的生產中,而中國電視紀錄片也迎來了這暌違已久的振興時刻。于是,伴隨資金的扶持,政策的開明,紀錄片的創作者擁有了更加寬松的創作環境和更加完備的創作條件。于是,專業性的紀錄片頻道、欄目不斷涌現。
于是,一系列優秀的紀錄片應運而生。這其中不乏自上而下的、宏大題材的優秀作品,比如《圓明園》、《公司的力量》等等,但其中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大量的自下而上的平民化作品的出現,比如與BBC的合拍片《美麗中國》,還有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國》。這兩部作品雖然題目很大,但是都是非常真切的回歸到將個體作為敘述的對象,貼近百姓,貼近生活本身。《舌尖上的中國》選擇了大家生活中最根本的一個選題――吃,既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將很多人可能忽視的生活之美還原到熒幕上,使這些早已熟知的東西經過陌生化處理之后,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與特定的風土人情相結合,使“吃”這一本能的行為,經過拔高和抽離,進入了文化的領域。
這一系列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都呈現出一種大氣的、不拘泥于小情小調的態度,也并不注重以邊緣化的選題來營造氛圍,吸引觀眾觀看。因此,更加經得起時間的錘煉。因此,現在的平民化的紀錄片已經以一種伴隨時代變化而變化,既是對過去的一種回歸,同時也是對過去的一種超越。
2 可體驗式的介入將紀錄片推向成功
這是一個在高科技手段支持下的解構的、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從過去的時代和生活中躍入現階段,開始釋放自己的靈魂,需要認同的同時,也需要被引領。人們開始逐步顯露出關注行為的排他性,更多的人只關注自己,或者與自己相關的內容。于是,如果可以調動起個體的能動性,則在很大程度上把準了時代的脈搏,贏得了當下的民心。
新媒體的異軍突起,使得傳統媒體備受壓力。新媒體給所有人提供了一個個體化的、碎片化信息存儲和推送的方式,正在改變人們的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而這一切,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思維的習慣。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許多個體都開始越來越充滿展示和表現的欲望。他們愿意通過個體的行為實踐未知之物的欲望從來沒有如此強烈過。也正因此,《舌尖上的中國》成功了。
白巖松曾經說過,他喜歡吃,因為美食是可以讓人瞬間產生幸福感的東西。打開網頁,我們發現所有團購網站中團吃的活動最多;走在大街上,真正實現了南北風味林立一地的狀況。“吃”是每個人每天都會完成的過程,而太過簡單的“吃”或者談吃,都會讓人想起動物的本能,從而將吃世俗化;但是完全跳過感官誘惑而形而上的談美食,又會使人如望梅止渴,隔靴搔癢而不夠真切。因此,這種能夠介于二者之間,一方面在視覺上進行逗引的同時,又從社會風情層面加以探討,使“吃”具有了文化含義,從而立意之初本就不同了。
《舌尖上的中國》選擇的吃,絕大部分是平民化的食物,僅從第一季第一集來看,就沒有選擇什么昂貴奢華的食材進行介紹,而更多的選擇了觀眾耳熟能詳,甚至是日常面對的食材,只是縱貫東西,橫跨四季。而觀眾可以從中找到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并且這些信息并非空洞無用,遠離自己生活的,而是一種他們可以在生活中去體驗和嘗試的,因此大大的調動了他們的能動性和關注力。
“體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闡釋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舌尖上的中國》恰好一方面正是用聲畫結合的方式將創作者的體驗準確的傳達給了觀眾,同時,這種“體驗”并不是遙不可及,只是通過電視呈現而單純的刺激感官的參與,而是觀眾可以伴隨偶爾的旅行或者外出就可以觸手可得。
在這種呼喊個體性、提倡個體參與的時代,很多人很難再安靜的坐在那里,關注別人生活和與自己不相關的事,因此,如果用一種平民化的視角,去關照那些我們可參與、可介入的,但是還未讓我們重視的行為之中,觀眾必定會投入更大的興趣和關注度。這是《舌尖上的中國》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應是未來中國平民化紀錄片的發展之道。
3 結語
紀錄片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能引起群體關注、甚至群體行為,而《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給了很多仍然堅守在紀錄片創作第一線的電視人希望。這種希望既是時代捧獻的,同時也是創作者個人造就的。而未來的路很長,我們只有在時代的洪流中潛心靜氣,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才能真正找到應該走的路。而對于紀錄片創作而言,只有放低電視的姿態,以一種平民的視角,更大氣的回歸生活本身,充分了解觀眾、更多的關注社會,用作品真切反映社會民生,調動觀眾的潛在參與欲望,才能制作出優良的紀錄作品。
【參考文獻】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夏天讓全國數以億計的觀眾回歸電視的,不是宮斗劇也不是醫患劇,而是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下稱《舌尖》)的紀錄片。
《舌尖》背后的故事
沒有人能夠否認:想要用非味蕾的形式去簡要概括中國美食,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無論這種形式是一本書還是一部7集的紀錄片。
難得的是,如今在《舌尖》贏得的諸多贊譽中,分集的結構是其中的重要一點。片子的結構既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或者歷史脈絡展開,也沒有按照食物的地域說起,“說不出來是什么結構,但你就是覺得有其合理性,并且很科學。”有網友這樣評論。
作為《舌尖》的顧問之一,美食家沈宏非參與了最初的分集策劃,在他所提出的原始版本中,《舌尖》被按照“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結構進行分集。
但在杭州開了兩天長會之后,主創團隊在這個思路上遭遇了死結,“把腦子想破了也沒想出所以然”。
當時還不是執行總導演的任長箴心里已經有了對分集的概念。她的靈感來自一本叫《慢食運動》的書,書中,意大利美食專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卡羅·佩特里尼對美食有12個層面的定義,他認為美食不僅和生態、物種、自然因素相關,同時和人以及人手的溫度相關,更和深山里采蘑菇的小姑娘、西班牙爺爺的情懷乃至感情相關,并且最終和人的健康相關。
“看完這本書,我就想,食物既然和物種、生態、氣候、濕度相關,那么可以有《自然的饋贈》,就是講原生態、野生,那些人類無法掌控的饋贈;如果和化學變化有關系,那我可以有一集叫《轉化的力量》,講中國人對食物的加工;如果有物理變化,那就是腌漬,用鹽的大分子置換食物的水分子,風味就變化了,就是《時間的味道》;食物的根本是吃飽,尤其是對中國人,那必須有一集《主食的故事》;食材備好后就進廚房了,從香格里拉尼西土陶到村宴流水席再到高端廚房,都是廚房,這是《廚房的秘密》;接下來就是食物的最高階段,那就是《五味的調和》,這才是《舌尖》中唯一一集講美食的;第七集則重新回到大地,回到田野,回到人類依靠勞動耕種改變的地貌和收獲的糧食,就是《我們的田野》。”任長箴說。
重新立題和分集后,就開始了前期調研。
調研沒有那么順利。2011年8月,任長箴在云南香格里拉調研拍攝采集松茸的“卓瑪”。她用了兩天時間,早晨6點就起來在市場中挑選拍攝人物。“你得挑眼睛有光、有神,一看就有戲的。”任長箴說。她在距離香格里拉縣城一小時車程的建塘鎮吉迪村選中了一位有過在城里打工經驗的“單珍卓瑪”進行拍攝。在海拔4000多米的云貴高原上,任長箴和劇組成員拍攝了一周的時間,給了卓瑪一家1000多塊錢的“誤工費”。
事實上,如片中所說,卓瑪一個小時只能采集一顆松茸,或是更少。按照這個速度,完成拍攝可能需要半個月時間。于是,劇組就把挖好的松茸掩埋在土里,進行“擺拍”。如果是真挖出來了松茸,而鏡頭對焦沒對好,“就把松茸埋回去再拍一遍”。
拍職業挖藕人時,沒有擺拍的必要,但也有不少曲折。光300人一起下湖的鏡頭,攝影師就拍了3天。因為野外光照太強,拍攝的時間只能集中在上午9點之前和下午4點半之后。
在淤泥中作業,對于挖藕人來說已經不算什么,工作早已把他們的腿部鍛煉出發達的肌肉,可從淤泥中脫身,也還要用雙手撐地才能出來。而對于手里拿著攝像機的攝影師來說,在淤泥里拍攝完成工人挖藕的整個過程后,先要把攝像機遞給攝影助理,然后兩個挖藕人把攝影師腿邊的爛泥鏟掉,再合力把攝影師拉出來,“一個上午能拍三五個鏡頭,就非常了不起了”。
小人物的真實人生
剛出鍋的黃饃饃熱氣騰騰,巨大的乳扇像風鈴一樣被懸掛風干,稻米釀出的黃酒滋味綿長、色如琥珀,白吉饃切一刀聲音酥脆,臘汁肉填進去,香氣彌漫……《舌尖》的鏡頭對準的,幾乎全是平常人的平常食物。
東北,朝鮮族姑娘金順姬回家跟媽媽學做泡菜,再回京時,家里冰箱里裝滿了媽媽臨走時準備的家鄉土特產;在北京,攝影師白波和家里人一起包餃子,他一臉幸福地說,誰家的面都沒有他媽媽做的燜面好吃;在香港大澳,歷經4代人的百年老店鄭祥興蝦鋪里,76歲的老人郭少芬看著老伴的遺照,回憶過去50多年里和老伴一起做蝦醬的日子,夕陽在已經廢棄不用的蝦膏木桶上一寸寸滑過……很多人被這些鏡頭勾出了眼淚,開始想自己有多久沒回家了。
在任長箴看來,《舌尖》要表現的不是美食,“美食只是我們順帶說了一下的事情,真正想表達的,還是普通人的情感、命運和他們樸素的人生觀”。
那個在別人都往前沖的時候焦慮的卓瑪,那個站在冬天的淤泥里聊著關節炎、吃著能量不太夠的飯、記著老婆囑托的葉茂榮,還有因為酸筍腌得火候不夠而被取消一大筆訂單的阿亮……《舌尖》里的這些主人公都是行走在廣袤大地上、謀求生計的小人物。任長箴所有對小人物的認知都來自他們不斷碰壁的生活,“我能問出那些問題,是因為我自己就曾經或者正在面對同樣的問題”。
《轉化的力量》一集中采訪云南建水縣的豆腐夫妻,別人老想著問他們幾點起床,磨多少豆子。任長箴不問這些,她看著對攝制組愛搭不理的妻子說:“你想過自己會嫁給磨豆腐的人嗎?你想過這輩子就磨豆腐了嗎?”妻子的眼睛瞬間亮了一下,旋即又灰暗下來,她對自己的生活是不滿意的,任長箴看得出來,可她偏要問出來,問人生的蒼涼,問對生活的妥協和低頭。
滿以為藝高一籌就能招攬生意,哪知道在東城區李家巷開的小餐館,由于小巷深人流少等內在原因,生意卻異常冷清。
小餐館取名為“私房菜館”。經營的菜品都是些拿手絕活,也是別家小吃店里難以見到的很有風格的菜品。按理說,定位準了,手藝又超人,生意會紅紅火火的,為什么攬不來顧客呢?
李雅嵐也想到過挪窩,但鬧市區的門面貴得驚人。剛剛起步做生意的她,一時拿不出那么多資金,有好想法只能“悶”在肚里。想將餐館甩手包給別人,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合適人選。就這樣,私房菜館還得半死不活地開下去。
除了挪窩,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救活私房菜館了嗎?絞盡腦汁一心想尋找到突破口的李雅嵐,眼睛盯上了微博。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李雅嵐決計在微博上搏一搏。
為了做足功課,李雅嵐把最拿手的“鱖魚豆腐羹”的制作流程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照片上,雪白的豆腐里面包藏著鱖魚塊,金黃色的咸鴨蛋鋪陳得滿盤流油,十分誘人。博友們看了,好評如潮。隨后的日子里,每做一道菜,李雅嵐都將拍好的照片發到論壇或微博里,以此博取博友們的“歡心”。
圖片漂亮,文字清新,李雅嵐“微博私房菜”不僅得到了大家的夸獎,還有良好的互動,以至后來有了數千名粉絲,而且每條微博的轉發和評論都有幾百條。
數千名粉絲就是一筆難得的人脈財富,不能讓粉絲們只停留在夸贊和欣賞上,應利用他們的智慧和手藝來“攬活”私房菜館。
于是,在博客里,李雅嵐與北京的一家美食論壇合作,組織美食愛好者聚會,要求每人準備一道拿手菜,來私房菜館現場切磋。食材由私房菜館負責購買,美食愛好者不用掏腰包,只須提前在博客上提供一份詳細的食材配購單子。做成的拿手菜,由各自獨享,李雅嵐作為獎賞,也不收一個子兒。李雅嵐把這一活動,稱為“舌尖上的休閑”。
博友們一來展示了才藝,二來也見識了李雅嵐的絕活。由于這些行家的口口相傳,很快,私房菜館在京城小有名氣了。
李雅嵐也是現學現賣,把博友來菜館切磋時學到的拿手菜,轉眼又“賣”給其他顧客。這樣,私房菜館的菜品幾乎天天可以推出新花樣。這種不斷翻新的方式,也給菜館帶來了活力和源源不斷的生意。
2012年,私房菜館被《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在京城美食圈里引起了很大轟動。總導演陳曉卿說,如果不把李雅嵐的私房菜館搬上銀屏,不光是種缺失,更是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