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祖父的園子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寫下“明明白白設計,實實在在訓練”的標題是有一定的底氣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保?001版的實驗稿語,且2011版修訂稿沒有改動,這是一種堅守。)成尚榮先生在解讀2011版新課程標準修訂稿時這樣說:“語文實踐——語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庇终f:“說到語文實踐,自然想到慣常使用的‘訓練’。語文教學確實有一個訓練問題。無可非議,語文教學應當理直氣壯地加強訓練……”
那么,既然要實踐,既然語文學習離不開訓練與練習,且又不能陷入“重復的,單一的,機械的,枯燥的”(成尚榮語)泥潭中,就離不開談優化,離不開重新定位練習設計的目的性和重新思考練習的實效性。究竟怎樣“設計”,怎么“優化”?我認為,廣大語文教師在每天的教案預計和實際教學過程中都有考慮與嘗試,現在就以筆者執教過的教材淺談自己的一點體會,供大家討論批評。
一、明明白白設計——練習要有目的性
師:本單元我們學習散文。散文語言優美,感情真切,構思精巧,意韻深遠。
1.我們學過《愛如茉莉》,青春年少的映兒看到病房里的父母執手而眠,她情不自禁地感嘆:(白板出示,學生讀,下同)
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
2.我們學過《月光啟蒙》,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
3.幼小的孫友田依偎在母親的懷抱,母親為他哼起了民歌民謠,他又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美妙的文字里徜徉著脈脈的溫情,這就是散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童年和愛。今天我們再次走進散文,走近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才女式作家蕭紅,走進她帶有自傳性質的散文式的小說《呼蘭河傳》,感受她的故事的魅力。
蘇教版第十冊第五單元所選為一組散文,主題是親情、愛和童年生活。我從已學課文中選擇了三句很有散文味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復習,一是進一步體會散文語言;二是利用“教師語言引領”加“學生感情齊讀”的形式,使學生迅速調整狀態,很快進入學習本課的“場”。
這是我設計本課時導入的目的。這樣的導入扣住了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是預熱式的練習設計。
再看鞏固式的課后作業設計:
師:好,最后讓我們拿出紙(事先下發的作業稿,如下)、筆,邊聽音樂邊回憶課文,用你認為最合適的詞語(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自己增添)完成老師的板書。
人物:
動物:
植物:
祖父:
孩子:
事情:
這樣的課堂練習設計考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識記,把寫滲透進第一課時;強調了教材的人文內涵,還隱藏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體會散文的特色。散文寫人記事描景都是表達作者的某種情懷!學生不懂“形散神不散”,但日后讀到散文時也許會想到這樣一份表格式板書作業。
二、實實在在訓練——練習要講究有效性
還是看成尚榮先生解讀新課標,他說:“訓練現在雖然仍在語文新課程中,但是已被包含在新的‘語文素養——養成’的模型中……”專家的話不太容易懂,竊以為先生的意思還是在談優化,說練習要從知識的訓練提升到能力的培養,要改變僵化死板的練習模式而尋求真正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實效性。教師認真設計一份練習,那他(她)肯定就會帶著一定的目的性,究竟訓練有沒有效呢?這是個問題。新課標理念認為:學國語言的運用是語文課程的特質。只有練習的設計始終圍繞語文的特質,語言學習的核心任務,才有可能設計出有效甚至高效的訓練題。
還是回到上面《我和祖父的園子》的板書練習,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這篇課文是出試題的高頻材料——詞語識記,課文填空,朗讀背誦,人文內涵理解。那這樣一份作業肯定有助于應付這樣的試題,但如果把這份練習作為整篇課文學完后的練習作業,那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學《我和祖父的園子》,就應該學蕭紅怎樣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童年生活的快樂自由和有趣,進而也學著表達生活的樂趣。相較于此,這份作業比較膚淺,它只能當第一課時的鞏固性練習。我們不妨這樣來設計本課的仿寫練習:
師:同學們,蕭紅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寫下了童年和祖父在園子里的生活,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這種生活的自由快樂和幸福。老師給你們收集了蕭紅的幾篇內容與此相關或相似的散文以及《呼蘭河傳》中的片段,請你們來賞讀賞析,進一步品評蕭紅的語言特色。
生:閱讀交流(略)。
師:你們是不是也羨慕蕭紅的語言感染力?其實,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生活中的快樂。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和伙伴一起去爬樹,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得意的事 。
還記得我幫爸爸鋤草的糗事, 。
夏天的午后,我和某某去捉知了啦, 。
還有一次, 。
著名語文教育家顧黃初教授提出“把語文還給語文”,這正是在提醒我們應回歸語文的本真,用學語文的視角去解讀文本。那么,如何使我們農村小學的語文課堂也具有濃濃的“語文味兒”呢?
一、注重實質、簡化課堂――“備”出語文味
走進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有著一些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境。課前設定越多,課上學生的自由空間也許就越小。因此,課前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只設計出主要的教學步驟、訓練方法和主干性提問,從而為學生創設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發展空間。
如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老師執教《匆匆》一課,只設計了“用心靈誦讀”“用心靈傾聽”“用心靈傾訴”三個大的教學步驟。這些大步驟之間的細部處理,則以學生的反饋情況靈活處理:學生缺少什么給什么,不懂什么講什么,不會什么教什么……這就是“以學定教”,這就是“駕馭課堂”,駕馭學生的學情,駕馭學生的思維動態,而不是“駕馭教案”。
二、以讀為本、情理交融――“讀”出語文味
崔巒老師曾說,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是讀。在課堂中“讀”出語文味也是我們農村小語課堂的著力點之一,教師應引領學生通過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讀把學生引入 “有滋有味”的讀書境地,讓學生在或誦或吟中,口隨心動,心醉文中,文在口中,達到文境、心境、意境渾然一體。讓學生在與文本、作者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內化課文的語言材料,涵詠其豐富內蘊,進而學會閱讀。
筆者在執教《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首先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描寫園子的重點語句,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師又讓學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讀;當學生對自由有了更直接的體會后,教師又回過頭來引讀第13小節,在情感層層遞進的引讀中,學生逐漸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到當時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愛,從而深刻的領會到于作者來說,這不是普通的菜園子,而是一個愛的天地,一個溫馨的家園,一個自由的世界。最后在教師深情的總結升華中,學生再次齊讀13小節。
讓我們的語文課“讀”占鰲頭,讓語文課堂成為言與思的交融,在心靈的對話、撞擊中產生情感的火花,在朗朗書聲中飄逸出濃濃的“語文味”!
三、返璞歸真、追根溯源――“追”出語文味
傳統的語文教學告訴我們,要學好漢語,首先就要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追根溯源――學好漢字。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漢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動的圖畫,一個跳動的音符,一張充滿表情的面孔。將漢字的特點,尤其是它的發展、演變的過程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不僅對于識字寫字,而且對閱讀、習作等,甚至是學習興趣的培養、對母語情感的激發都有作用。
如筆者在執教《臥薪嘗膽》一課,讓學生理解“奴仆”一詞。師首先讓學生交流什么樣的人才成為奴仆,之后,教師邊演示邊講解“奴”和“仆”這兩個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并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深深體會奴仆所過的屈辱、低下、悲慘的生活。
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漢字的音形義,而且看到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感受到了中國厚重的文化底蘊,心中洋溢的是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濃濃語文味的課堂。
四、旁征博引、魅力四射――“講”出語文味
受環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的學生對重點詞、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較膚淺,與文本對話的質量不高,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講”出語文味。
老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中所提供的藝術形象、具體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令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貌、如歷其境,實現讀者與作者所描寫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編織的故事、抒發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體一致,情感上的和諧共振。
優秀的語文教師都很善于用語言來渲染氣氛、點化滲透,如于永正、竇桂梅、靳家彥等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上都出口成章,妙語連珠。詩一般的語言如綿綿春雨滋潤學生的心田,把學生帶入美妙的文學境界,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魔力。
五、滲透寫法、注重積累――“寫”出語文味
“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課上,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圈點批注,整理摘記,并寫下自己獨特的理解。在學生情之所至,急于表達之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觀察、體驗、感悟記錄下來,才能 “寫”出濃濃的語文味。
關鍵詞:語文課堂 快樂 詩意 激情
面對課堂上50多雙清純的眼眸,我經常捫心自問: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學生們!語文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又應該給予學生些什么?或許,一千個語文教師會有一千種觀點;或許,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問題不可能有一個終極答案,但每位語文教師又必須面對,必須思考,并且必須最終做出自己的應答。
一、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快樂的
快樂是什么?快樂是一種內心愉悅的體驗,是一種愜意、幸福的感覺。一位神奇的足球教練在備戰時,讓隊員觀看影碟《熱血男兒》;臨陣前又讓隊員反復欣賞精彩的射門鏡頭;還要求隊員手拉手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入場……“享受足球”的理念讓隊員們精神奮發、斗志昂揚、勇往直前,從而一舉沖進了世界杯決賽圈。可見,快樂是多么重要!
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快樂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對學生生命發展的應然觀照。學習著,就是快樂著。享受語文、享受課堂、享受學習,這應成為師生共同的信念,并矢志不渝。
快樂的語文課堂,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來自老師與同學的肯定、鼓勵、欣賞和贊美??鞓返恼Z文課堂,沒有教師的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大聲斥責;也沒有學生的正襟危坐、唯唯諾諾、面面相覷??鞓返恼Z文課堂,沒有教師的訓罵、侮辱、嘲諷和體罰,也沒有學生的恐懼、緊張、擔憂和不安??鞓返恼Z文課堂里,師生將共同沐浴在人文關懷的燦爛陽光下,師生綻放的笑靨將成為課堂上永不衰敗的花朵。
快樂的語文課堂,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由地閱讀,大膽地質疑,熱烈地辯論。快樂的語文課堂,沒有思想的桎梏,沒有傳統的約束,沒有條條框框,沒有繩繩索索;有的是直率、坦誠、碰撞、爭論、幽默,是自由精神的淋漓盡致的舒展。質疑問難,不妨舌戰針鋒;興之所至,大可手舞足蹈。這樣的課堂,學生可以思接千載、浮想聯翩。平等、自由、寬松、和諧譜寫了一支快樂的“課堂進行曲”。
二、我們的語文課堂是詩意的
語文本身就是一首詩。它縱橫千古,綿延萬里,廣袤美麗,多姿多彩。既有山水、古城等優美風景的賞心悅目,又有《桂花雨》《祖父的園子》等生活故事的回味無窮;既有英雄人物的蕩氣回腸,更有平凡生命的動人心魄、刻骨銘心。流連其間,可提升道德境界,培養審美情趣,啟迪人生智慧,豐富文化底蘊。
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兒童,則更是一首靈動的小詩!純真無邪的臉龐,靈氣閃爍的眼睛,側耳凝神的表情,神奇絢麗的思想,以及那如雨后春筍般舉起的手臂……即構成了那一首首或雋永、或詼諧、或深刻、或幼稚、或含蓄的小詩。
這樣的兒童,這樣的語文,構成的課堂自然應該是詩意盎然的。兒童是天生的幻想家,是天生的詩人。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兒童的世界,即充滿兒童的感動,兒童的詮釋,兒童的情懷,兒童的夢想。讓我們愜意地聆聽一位小朋友的造句吧!想——我想聽到花開的聲音?;顫姟∠锏乃芑顫姟G那摹覀兟牪欢◆~的悄悄話。瞧,多么富有才情詩意的語言,兒童的真、情、趣一覽無余。這樣的語文課堂,讓我們群情激奮,也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童年,想起了兒時的天真:“我的媽媽是個女的?!薄拔壹茵B的豬真笨!”……
語文課堂因詩意而變得浪漫,學生的思想也因浪漫而得以自由馳騁。沒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是呆滯的,是死板的,是做作的。只有飄逸著詩意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的返樸歸真,才能讓人如癡如醉,如沐春風。
三、我們的語文課堂是生成的
教學不應是預設的“圈套”,語文課堂上播下的種子,收獲的可以是情感的升華,思想的啟迪,價值觀的引領……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過預設而實現。教學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師生雙方共同演繹、彼此尊重、動態生成的。因為唯有“生成”,才有師生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活動,才有師生對固有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創新發展與智慧超越。
生成的語文課堂是師生雙方心扉敞開,平等自由的心靈對話、情感溝通和智慧碰撞。課堂上的40分鐘,每一分鐘都孕育著創造,都將可能誕生一種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創意。這就要求教師從關注預設的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情和生成。我們的語文課堂應正視“陰錯陽差”,重視“節外生枝”,珍視“靈光一閃”,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將走向大氣,走向灑脫,走向睿智。
“生成”激活課堂,語文課堂別樣的精彩緣自于“生成”。充滿生成的語文課堂將成為師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奇跡將在這里誕生。沒有生成的語文課堂,只會稀釋情感、淡化感悟、禁錮想像,進而扼殺創造的靈性與個性。沒有生成的語文課堂,只會陷入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的死胡同。一句話,沒有生成,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成為一潭死水,并逐漸干涸。
讓師生激情燃燒,個性彰顯,智慧噴發——充滿“動態生成”的語文課堂必將活力四射,奏響生命的最強音!
四、我們的語文課堂是真實的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正日益喧囂浮華,但肩負著教書育人職責的我們更需要、更渴望真實!航天英雄楊利偉用真實的回答捍衛了科學的神圣,道出了科學的真諦:科學的精神在于求真,科學的追尋是沉著、理性、真實的默默堅守。由此,我想起了我們的語文課堂。多少“美麗”的背后是什么?是千錘百煉、直至天衣無縫。課件的美侖美奐,花樣的層出不窮,的頻繁迭起……現在的語文課堂真的太完美了,完美得無懈可擊,讓人嘆為觀止。
然而,這樣的語文課堂一旦背離了真實,那所謂的“觀摩”、“示范”價值又何在呢?恐怕留給教師的只有深不可測的感慨和遙不可及的羨慕而已。語文課堂不是“時裝秀”,虛假的課堂不僅沒有看頭,還誤人子弟。學生們在一遍又一遍地機械排練的過程中,究竟收獲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他們厭倦的嘆息中,我們知道:他們累了!從他們強作歡顏的言行舉止中,我們知道:他們的獨立人格喪失了!他們選擇了順從、沉默以及“合作”。這樣的課堂,這樣的教育,豈不是莫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