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一年級下冊口算題

一年級下冊口算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年級下冊口算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年級下冊口算題范文第1篇

一、多樣口算,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數學思維的敏捷性主要反映正確前提下的速度問題,因此,計算教學中可以適當向學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在口算訓練中通過引導學生根據數據快速反應出結果,促進記憶力和注意力的發展,提高思維的敏捷性。

低年級計算教學多是口算,我堅持利用晨讀五分鐘和課始兩分鐘進行口算訓練。針對一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點,我經常變換多種形式進行口算訓練,如:(1)視算與聽算,出示口算卡片讓學生邊讀邊算邊口答或教師報題,讓其邊聽邊算再口答;(2)口算搶答,快速出示口算卡片讓學生搶答,大部分學生興趣高漲,積極性很高;(3)口算接龍賽,準備八張口算紙同時讓八個小組進行口算接力,每人做完兩道迅速傳給后面一位最后根據各組的速度和正確率評出冠亞軍組;(4)口算快樂練,將二十道口算題準備在黑板上,全班學生在作業本上只寫口算結果,前十名的學生上臺互批,多樣的口算充分激活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

二、算法多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靈活性體現在學生面臨問題時能從多角度觀察與思考,并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鼓勵算法多樣,一年級的教師更應學會等待,給予學生思維的時間與空間,他們的創造力有時不可估量,請看小朋友是如何算“13-5”的:(1)12、11、10、9、8,倒數5次;(2)13-1-1-1-1-1=8,拿小棒法;(3)13-3=10,10-2=8;(4)10-5=5,5+3=8;(5)8+5=13,所以13-5=8……當然除算法多樣化外,還要注意進行算法優化。當學生展示各種算法后,可以組織學生對各種算法進行比較、分析,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讓學生在思維不斷碰撞中實現智慧的生長、能力的提高。

三、加強比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意在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全面地思考問題,養成追根究底的習慣。例如:一年級上冊的10以內加法表、減法表,下冊的十幾減幾的減法表、百數表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引導學生橫向、豎向、斜著觀察,學生的發現會帶給我們很多驚喜。

再如:下冊筆算教學完后組織觀察比較,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收獲著、喜悅著,當讓學生根據發現的規律也來說幾個算式時,除了99-45=54、99-63=36等以外,還有88-17=71、88-26=62、88-35=53,更有15+51=66、24+42=66等。在計算教學中,這樣的比較練習可以多設計一些,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堅持不懈,學生思維就會越來越靈活,思維層次也會越來越有深度。

四、重視說理,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在計算教學中,要從小培養孩子“說想法”的習慣。而準確的數學語言,有根有據、有條有理地說算理、講算法、找規律、說錯因、提建議,有利于培養孩子表達能力,增強思維的條理性。

如:學生筆算完86-28,不能只滿足于結果是否正確,而要讓學生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6-8不夠,從十位退一作十,16-8=8,十位上還有7個十,減2個十等于5個十,結果就是58。再如:反饋錯例45+3=75,除了訂正還要讓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在計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說的方式可以是個人回答、同桌相互說、小組交流說,一年級的孩子剛開始可由教師帶著一起說。總之,課上要盡量給予每個孩子說的機會,以說促想,激活思維,形成條理。

五、自主探究,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創造性是一種總想用新思路、新方法解決問題的意愿和態度,創造性強的孩子總渴望能從不同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皮亞杰曾說:“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

一年級下冊口算題范文第2篇

一、創設情境,領會算理

在一年級上冊中,有關計算的問題只要學生理解了數的組成就應該能正確的算出來,不會算說明對數的組成的理解不夠透徹或學生缺乏靈活變通的能力。再而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事物的感知來理解算理。例如,“9加幾”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實物操作來感知“湊十法”的過程和方法,進而理解“湊十法”的算理。例如“9加4”,出示共有10個格的學具盒,其中已經裝了9個正方體,盒子的外面還有4個正方體。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擺,知道為了能很快計算出一共有多少個正方體,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個正方體,拿出一個放在盒子的空格里,湊成一整盒即10個,盒子外面的正方體由于拿出來1個,還剩下3個,即把4分成1和3。進而說出9個和1個湊成10個,10個再加剩下的3個就是13個,接著列出算式:9 + 4 = 13 (9+1=10 10+3=13)同樣,教學“9+7”“9+8”,先出示實物圖,讓學生畫一畫,湊成十,再相加。“9+3” “9+5”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擺鉛筆,邊操作邊說過程邊計算。這樣使學生在“動一動、畫一畫、擺一擺”中充分感知“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再相加”的計算過程,進而理解“湊十法”的算理。

二、多種感官,強化訓練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它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形式活的特點。因此,通過口算訓練,可以促使一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培養思維的敏捷性。視算和聽算是口算訓練的兩種基本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看、腦算、口說得數;而聽算則要通過耳聽、腦記,才能說出得數。在口算訓練中經常變換口算形式,將視算和聽算相結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興趣。

口算的內容要有針對性。不同的課型,口算的內容不一樣。新授前的練習,要發揮其啟導功能。如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8加幾”之前,口算題可設計成:

8+2+3 8+2+5 8+2+6

8+2+4 8+2+8 8+2+7

這組題的作用在于誘發思維,將“算理”融于練習之中,為用“湊十法”算“8加幾”奠定了基礎。另外要注意練習的層次性。如教學“十幾減8”的鞏固練習,可以這樣設計:

8+( )=12 8+( )=16

12-8= 16-8=

這樣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掌握“想加做減法”的思考方法,接著出示下一組題:

13-8 16-8 15-8

14-8 11-8 12-8

要求學生看式子直接算得數,待算出得數后再整理成:

11-8=3

12-8=4

13-8=5

14-8=6

15-8=7

16-8=8

要求學生看以上一組算式找規律,這六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秘密?小組交流,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秘密多秘密大?老師的話音剛落,情緒高漲的各組同學已圍在一起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等到大組交流時,小組長們都爭著第一個發言,有的組長說組里的小朋友們發現了三個秘密,有的組長說發現了四個秘密,還有一個組長說發現了五個秘密。于是我從發現秘密少的組開始匯報:我們組發現的第一個秘密是減號前面的數從上往下看,一個比一個大1;第二個秘密是減號后面都是8;第三個秘密是算出來的得數從上往下看也是一個比一個大1.接著我請發現四個秘密的小組補充:有的說,我們發現減號后面的數和等于號后面的數合起來正好是減號前面的數;有的說我們發現當減號后面的數都是8時,減號前面的數越來越大,得數也就越來越大,減號前面的數越來越小,得數也越來越小。最后發現五個秘密的小組還補充道:我們發現把減號前面這個數的個位上加上2,就是得數。交流結束,我先肯定了各組的積極思維,更突出表揚了發現當減號后面的數都是8時,減號前面的數越來越大,得數也越來越大,減號前面的數越來越小,得數也越來越小這一秘密的小組。競爭的誘惑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活力,通過合作探秘,同學們從中了解了有趣的規律,同時也促進了創新熱情和創新意識。

在一年級下冊“20以內退位減法中”探究多種計算方法,運用多種計算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想加做減法”、“破十減”、“連續減”等。“破十減”的方法對于加法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易學,容易想出來。而“相加做減”一旦理解了,熟練了,算得快,還可以用一道加法算式計算兩道減法算式。掌握“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并且可以熟練計算。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習時可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思考,不管用哪種方法都要理解其算理,達到計算熟練的程度。對于用加減法來解決實際問題,要認真讀題,認真分析題中提供的信息,根據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聯系加、減法的意義列式計算。

三、開展比賽,鞏固技能

開展競賽符合一年級學生喜歡表揚,好勝、不甘落后的年齡特點,在競賽中,通過比賽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常見的競賽形式有:數學接力計算、奪紅旗、搶答等。“數學接力計算”比賽,分組進行,每組人數相等,各組競賽題相同,開始各組由第一個計算,接著交給第二、第三……,直到做完為止,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這樣,讓學生在“玩”中練,既能達到復習舊知提高計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集體主義觀念。

學期結束前,還可以出示這一樣一組口算搶答題:

9+2+1 8+6+2 5+7+3

5+4+5 7+4+6 2+5+8

一年級下冊口算題范文第3篇

思考一:怎樣為新課教學做復習鋪墊?

《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是100以內口算減法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是認識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對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重點是掌握減法的口算方法,難點是理解它們的算理,即為什么要退位和怎樣退位。為了能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在探索退位減法前,聯系前面學習的不退位減法和2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我設計了8道口算題:15—9、16—8、13—6、12—7、46—3、78—6、26—5。這樣通過與退位減法的對比,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突出退位減法中為什么要退位這一難點,從而使學生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學習新知。

思考二:如何引入新課?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每當提起計算,總讓人聯想到枯燥無味。如何讓一年級的小朋友能興

趣十足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呢?于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選擇了從生活情境引入——猜一猜老師的年齡。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都表現得比較好奇而且興趣盎然。接下來,就讓學生利用老師的年齡和自己的年齡提出數學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思考三:教材為什么先安排教學30—8而不是先教學33—87

《備課手冊》上是這樣說明的:“先教學整十數減一位數,著重解決退位的原理和方法。”如果不先教學整十數減一位數,退位的原理和方法學生能理解嗎?我在(1)班教學時做了一個嘗試,只讓學生根據我的年齡(26歲)和學生自己的年齡(8歲)之間的差來解決問題,即先教學幾十幾減幾,后讓學生嘗試練習幾十減幾。但結果發現,先教學幾十幾減幾確實很難,只有幾個學生能想到從被減數里分出十幾來減,更別說想出其他的算法了。所以,后來我在(2)班教學時還是用教材中原有的程序,只是在原先教學程序前增加一個猜年齡的過程——跟我搭班的老師正好是30歲,利用這樣的條件,先教學30—8,再教學26—8,效果明顯不一樣了,學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可見,教材這樣安排,確實是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

思考四:探索算法時需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嗎?

低年級的孩子好動,進行操作時常常導致課堂秩序混亂、浪費時間等現象,因此經常能省則省。但事實上,只要教師能及時引導學生正確地運用學具,一定會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正如語文書上所說:“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對30—8,學生帶著“如何從30根小棒中拿出8根”這樣的疑問擺小棒發現,要拿出8根,可以拆開一捆小棒,拿出其中的8根就剩下2根,而原有的3捆小棒被借走1捆就剩下2捆了,十位上也就少了1,合起來就是22根。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這個過程,就能把算理理清并內化,問題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只要合理利用并正確引導學生就不純粹是形而上的教學了。

思考五:允許學生有多種算法嗎?

在教學26—8時,學生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方法一:26—8=16—8+10=18,方法二:26—8=10—8+16=18,方法三:26—8=26—6—2=18,方法四:26—8=26—10+2=18,方法五:26—8=

26一l6+8=18??從承前啟后的角度來看,方法一更具有價值。“承前”,學生應該能夠熟練地

口算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想到這樣算應該有比較扎實的基礎;“啟后”,學生將要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筆算”和“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筆算”,顯然這種方法更有利于學習豎式計算。所以,從學生的后繼學習著眼,方法一還是要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的。當然,學生在進行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口算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只要能算得又對又快就行。

一年級下冊口算題范文第4篇

計算教學算理算法習慣計算教學歷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計算能力也是學生必備的一種基本能力。抓好了計算教學,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等都將得到良好的發展,沒有計算教學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數學學習。作為一名青年骨干教師,我認為,要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有如下幾點:理清算理,講清算法;利用小組合作,實現算法多樣化;利用教研活動,對學生計算錯誤進行總結;關注學生計算習慣的養成等。

一、理清算理,講清算法

算理是指四則計算的理論依據,它是由數學概念、性質、定律等內容構成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算法是實施四則計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導下的一些人為規定。算理為算法提供了理論指導,算法使得算理具體化。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明確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靈活、簡便地進行計算。

例如,《連加連減》是人教實驗版一年級上冊72頁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10以內加減法,并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是今后學習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為: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這一算理;難點定為: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這一算法。先讓學生理解算理,一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把主題圖制成動態課件,使事件發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當課件停下來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剛才的過程,最后老師指導后再說給同桌聽一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并為掌握算法做好現有的資源準備。學生說過程后列出算式:5+2+1,然后探索計算順序(掌握算法)。

算理與算法是計算教學中有機統一的整體,形式上可分,實質上不可分,重算法必須重算理,重算理也要重算法,本節課,我把算理和算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既能突出重點,也能突破難點,有效地落實了雙基,學生也能寓學于樂。

二、利用小組合作,實現算法多樣化

通過小組合作,教師權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轉變,學生主體性增強,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學生的計算方法更多了,在交流中讓更多的學生相互得到補充。

例如,在學習人教實驗版二年級下冊《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時,為了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我請每個同學任選一道題算一算,把算法記錄下來,寫完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1)30+20=50;3+9=12;50+12=62;(2)39+20=59;59+3=62;(3)30+23=53;53+9=62。通過小組交流,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無論用哪一種方法,只要能正確快速地計算出得數就可以。

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加一位數口算及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多種算法,從中選擇喜歡的方法,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以“主動—互動—聯動”的形式實現了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步轉變,充分顯現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和創新意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利用教研活動,對學生計算錯誤進行總結

學生的計算錯誤主要有:(1)口算太差。學生筆算出錯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練,乘法口訣和20以內的加減法不熟導致學生對筆算乘法和筆算加減法出錯多。(2)沒學會算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沒學會”,學生根本就沒有弄明白這樣計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確,從而導致計算錯誤。(3)比較粗心。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視,從而導致了他們在計算方面的不認真,又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感知比較粗略,就更容易出錯。我在平日的測試中發現,題目中明明是寫著259,學生在下一步計算中居然抄寫成295,明明是加法,學生就列成了減法,與此類似感知的粗略而導致的錯誤經常發生。(4)不觀察題就直接做。在數學計算中,尤其是四則混合運算題目,學生就很容易出錯。例如,50-10÷2,由于前面所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一般是從左往右算,學生不觀察題就直接從左往右算,忘記先算除法再算加法這一運算順序。

針對學生出現的這些錯誤,我們通過教研活動研究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乘法口訣和20以內的加減法表必須背熟;不明白道理的,一定要關注孩子的上課聽講質量;培養學生仔細認真的學習習慣;先觀察題的特點再做題;集中出錯的題型,有針對性地練習。

四、關注學生計算習慣的養成

一年級下冊口算題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37-02

數學計算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應用非常廣泛的數學知識,其一直以來都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基本內容之一。而在傳統的數學教學當中,往往都只是通過機械的重復,大量數學題目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直接滋生了學生學習興趣低弱、自主學習能力弱化的現象,造成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落空。因此,教師在計算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要在充分了解影響學生計算能力因素的基礎上,積極的進行計算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進而達到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水平,促進其各方面綜合發展的目的。

一、計算教學低效分析

1.缺乏興趣

俗話說的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計算的學習無疑相對較為抽象、枯燥。而在傳統的計算教學當中,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又造成了課堂和現實的嚴重脫節,這就使得整個計算課顯得更加的枯燥和單調。因此,這也就造成了在數學計算課堂上,許多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上課走神、下課抄襲別人的作業等現象的發生。所有這些,無疑都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表現。

2.算理不清

計算教學,在有的教師的眼里,是沒有什么算理可講的,他們認為只要學生反復的進行“訓練”,便可以達到現實的要求了。這樣的教學下,結果可想而知,盡管學生能夠根據老師教給的方法來進行相關的運算,但是由于概念和算理不清晰,根本就沒有辦法來應對在計算當中的各種具體地情況。在傳統的計算教學當中,重視技能的講解,而輕視過程探究,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只知道應該這樣去計算,但卻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算。這樣,自然也就談不上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了。

3.忽視口算

任何一道計算題都是由若干道口算組成的,只要其中任何一道口算出錯,結果都是錯的。毋庸置疑,口算是計算的基礎,是最基本的計算拐杖。然而,有的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忽視了對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了學生口算速度和口算正確率不佳的情況。口算與筆算作為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口算出現了錯誤,那么也必然會導致整道題計算的結果出現錯誤。當前,在不少小學當中甚至還存在著部分一年級的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不能熟練的掌握,二年級的學生就連乘法口訣都無法脫口而出的情況……這無疑會對學生的計算速度和計算的正確率造成很大的影響。

二、造成計算教學問題的原因分析

1.計算教學枯燥無味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計算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但是枯燥的內容和繁瑣的計算,卻讓許多小學生望而卻步。而從傳統的計算教學模式來看,一般都采用“題海戰術”,使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這種機械而又單一的教學模式,無疑會讓學生對整個課堂的教學內容毫無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自然而然的降低了。

2.計算教學與實際脫節

計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讓學生將其具體的應用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去。而且通過將計算教學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無疑也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不少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的過程中,還依舊本著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能夠將計算教學和實際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需要說明的是,要做到既能夠較好的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又要準確的把握計算教學的重點,對于許多教師而言還存在著不少困難。

三、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1.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的有機結合

在計算教學的過程中,只有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感受到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也只有這樣,整個課堂教學才能夠充滿活力,學生才會有學習的興趣。

(1)主題圖的設定要符合計算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現實情況

在計算教學過程中,一定會涉及到關于主題圖的設計。教師要學會靈活應用主題圖。例如在進行《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教學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事先去了解市場上大米、面以及蔬菜等生活必須品的價格,然后從學生提供的這些數據當中選取三個進行主題圖的設計。比如,市場上一袋五千克的大米售價30元,一袋五千克的面粉28元,黃瓜一千克3元,那么小明同學要買一袋面粉和一千克黃瓜;一袋面粉和一袋大米分別需要多少錢呢?

這樣進行課堂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當中處處都存在著數學的計算,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利用數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其學習的樂趣。

(2)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

新的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最為有效的方法便是積極的參與老師的課堂教學活動。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還相對較少,同時還沒有多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特點,教師在計算教學的過程當中便可以采取數字游戲和模擬現實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比如小學生在平時進行的 、賽跑等活動,都可以應用到計算教學當中。同樣在《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在課堂上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小明、小紅、小剛三名同學進行跳繩比賽,小明表現最好,跳了46下,小紅第二,跳了30下,而小剛則只跳了9下,那么請問小明和小紅一共跳了多少下?小明和小剛一共跳了多少下?這樣通過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自己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而且還給其以親切感,化枯燥為樂趣。

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情境的創設不能一味的迎合小學生喜歡新奇、熱鬧的心理,更不能擾亂或者是弱化對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不管是怎樣的教學方法,都必須要適可而止。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計算課堂教學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的是相關的計算技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計算教學照樣要加強思維的教學。

(1)加強算理的理解。數學是講道理的學科。算理是計算的道理,因此,計算一定要從算理的教學開始,只有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計算的道理基礎上,才能夠創造出簡便而又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在《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不進位)》的教學中,就要循序漸進在學生理清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教學中,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可以使用教具來進行輔助教學。筆者教學24+30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將兩捆小棒和三捆小棒擺在一起,這樣學生就會得出2個十和3個十相加是5個十,然后在將其和4個小棒合在一起,計算的結果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同理,最后在進行兩位數和一位數相加時,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如此一來,算理清了,算法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岳阳县| 东安县| 镇赉县| 天祝| 望奎县| 江孜县| 汕头市| 札达县| 永胜县| 津南区| 射阳县| 洪湖市| 揭西县| 万源市| 洛南县| 日喀则市| 永善县| 稻城县| 遵义市| 丰都县| 榕江县| 镇雄县| 繁昌县| 常州市| 五原县| 元氏县| 碌曲县| 宝山区| 天祝| 名山县| 泸水县| 政和县| 高邮市| 中西区| 郧西县| 西乌| 台江县| 丰城市| 时尚|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