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給雨果的一封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幾百年前,我們有個驕傲,那便是富麗堂皇的圓明園。那時的圓明園,是一個世界性奇跡;那時的圓明園,是一座恍如月宮的神殿。它是幾代人的智慧結晶,在藝術的長廊上,占據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但現實的殘酷讓我們悲痛不已,如今我們只能望著那片荒蕪回憶當年那種磅礴的氣勢;如今我們只能懷著悲憤回憶那段屈辱的歷史——那段讓億萬中國人民悲憤的歷史。這是歷史事實,但——又有多少人記得呢?英法聯軍慘絕人寰的行為千夫所指,但仍然恬不知恥地公然展出當年的“戰利品”,并自豪地聲稱這是他們國家所擁有,這,多么“天真可愛”!荒誕至極!
感謝您,在扭曲的歷史下站出來指證了一切,您的胸襟是多么廣闊,多么富有正義感!不得不承認,您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您能公正地指出自己國家的劣行,這一點,是我們所敬佩的,也是一個作家所應具有的良知!您,是偉大的!
現如今的中國,是一只傲立于世界之林的雄獅,一只經濟騰飛的雄獅,一只具有現代化設備的雄獅!“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中國在無數次侵略戰爭中所領悟的,如今中國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待外交問題,有了很大進步,現在的中國,已不再是一只任人宰割的軟弱羔羊,而是一只雄獅,一只意氣渙發的雄獅!擁有了自己的尊嚴與權威!
感謝您對圓明園的評價,雖然它已不復存在,但我們要留下那片荒蕪,因為它記下了中國人的恥辱!
您好!
很高興,您能夠站在公平的角度為我們中國說話。
幾百年前,我們有一個驕傲——富麗堂皇的圓明園。它始建于康熙46年,是世界上一個偉大的奇跡,兼有東西風格,面積達十六萬平方米。它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筑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汲取了歐式園林的精華,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筑融為一體,被譽為“萬園之園”。
園內收藏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珍寶、字畫、典籍。可是,這么美的園林,竟被英法侵略者一搶而空,為了銷毀證據,又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云籠罩著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杰作付之一炬。
今日,我看了您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沒想到,您會如此評價圓明園!在信中,我看出了您撥打的胸懷和高尚的品格。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那是很自然的,但一個法國作家能譴責自己國家的侵略者,那就實在了不起。你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正義,是很有骨氣的!
現在,中國正處于偉大的復興時期。中國人民很感謝您在那種弱肉強食的背景下對我們的幫助和扶持。我們一定會牢記以前的教訓,積極進取,努力發展,并盡自幾最大的努力主持正義,維護和平。
在此
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位熱愛和平的中國學生
書信體是一種常見的實用性文體。它既是記敘文的一種,又區別于一般的記敘文。閱讀書信體文章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明確寫作對象,判斷寫作內容
明確書信的寫作對象,關鍵是要探尋作者和寫作對象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關系的親疏遠近,直接決定了文章的寫作內容。如傅雷的《傅雷家書》,寫作對象是作者的兩個孩子,因此可以判斷寫作的內容與家庭教育有關。
2.明確寫作目的,提煉文章主旨
文章的寫作目的和文章的內容、主旨密不可分。如劉亞洲的《給兒子的一封信》,作者寫這封信,表面上看是為了完成兒子學校交給的作業,但兩千多字的篇幅,還有更深的用意,那就是企盼兒子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打造出生命輝煌的篇章。從這里,就可以提煉出文章的主旨――寄托著父輩對子女濃濃的真情。
3.探究寫作手法,學習書信體寫作
書信體文章的寫作特點主要體現在手法靈活、語言自由活潑上。作者往往會根據不同對象、不同目的,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運用不同風格的語言交流思想。如在雨果的《就英法聯軍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用了大量反語來表明自己對英法聯軍野蠻行徑的不滿。我們學習了文章之后,就會對書信體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從而不拘泥于書信體固定的格式,寫出飽含感情,富有特色的書信。
模擬訓練
給河馬刷牙(節選)
龍應臺
安德烈:
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臺上的談話。
那是多么美麗的一個夜晚,安德烈。多年以后,在我已經很老的時候,如果記憶還沒有徹底離開我,我會記得這樣的夜晚。無星無月,海面一片沉沉漆黑。可是海浪撲岸的聲音,在黑暗里隨著風襲來,一陣一陣的。獵獵的風,撩著玉蘭的闊葉,嘩嘩作響。在清晨3點的時候,一只蟋蟀,天地間就那么一只孤獨的蟋蟀,開始幽幽地唱起歌來。
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你坐在陽臺的椅子里,背對著大海。清晨3點,你點起煙。
中國的朋友看見你在我面前點煙,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意思是――他他他,怎么會在母親面前抽煙?你你你,又怎么會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煙?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
我不喜歡人家抽煙,因為我不喜歡煙的氣味。我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煙,因為抽煙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
可是,我的兒子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我要如何“不準許”呢?我有什么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我只能說,你得尊重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要在室內抽煙。好,他就不在室內抽煙。其他,我還有什么管控能力?
我看著你點煙,翹起腿,抽煙,吐出一團青霧;我恨不得把煙從你嘴里,丟向大海。可是,我發現我在心里對自己說,MM(媽媽)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里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
我心里默念了3遍。
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他媽的不容易啊!
(選自《親愛的安德烈》)
1.作者作為媽媽來和孩子溝通的前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確,每每捧讀《高中生之友》。總讓我愛不釋手,她似一泓清泉,汩汩滔滔,沁人心脾;始如一掬醇酒,釅釅甜甜,醒醐灌頂。《語絲》,那是智者的心音;《青春實錄》。那是激揚的舞步!《心理驛站》。那是出海之前的港灣,《臨考作文》,那是摧人奮進的戰鼓!我無數次《走近課文作者》,去汲取登攀的動力之源;我無數次隨《文學社之家》進行《環球之旅》,去望美麗的新世界
然而,對書中朱永新先生的《帶著理想出門――給兒子的信》,我卻情有獨鐘,至今難以忘懷。
是啊,那美文簡簡單單,卻情滿于懷,飽含了父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囑咐,一封信、一份情,一串道理。“帶著理想出門”,是掛在干墻上的幻燈片,不僅給兒子囑咐,也是給所有青少年的啟示。
“在你人生的行囊里,什么都可以少,就是不能少了理想。”誠哉斯言!理想,它是引領人們前行的燈塔。沒有理想,你將如黑夜里的孤舟,將漫無目的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著名文學家雨果說過:“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就寸步難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陳涉有理想,拿破侖有理想,達爾文有理想……理想就如他們頭頂的指路明星,指引他們走向勝利的彼岸。陳涉發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感嘆,折木為兵,揭竿而起;拿破侖心懷“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橫掃歐洲大陸:達爾文孜孜以求,不懈地在科學之路上跋涉,也成為了聞名世界的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先驅!
其實,我們也須“帶理想出門”,我們也須披著月光上路。在青春這個人生的黃金時期。我們要打好來來的奠基,因為青春的夢想是未來的真實投影。
想必,我們每一個高中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也許是“魚躍龍門”。也許是成為歌星或者影星。但是我們要知道,理想的實現并不是帆風順的,你要隨時把握住人生的槳,以免被暴風雨顛覆,因為甜美的葡萄總掛在最高的樹梢上,因為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如果沒有巴爾扎克的“我要粉碎切障礙”,他不可能實現理想:如果沒有拉爾齊的親身試藥,巴西的瘟疫不可能得到控制:如果沒有徐霞客的“固執”游歷,我國的地理事業不可能迅速發展……因此,我們的理想要成為我們的盔甲,它催使我們勇往直前,迎難而上!
當然,“帶著理想出門”,還要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我們的理想才會結出果實,魯迅的“棄醫從文”正說明了這一點。
那么,我們新世紀的莘莘學子,就更應該從現在起。立志高遠,并且不斷求索。因為,理想是只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它就觸著曙光謳歌!“兒子,在你的行囊里放進理想,你的旅途將更精彩。”“是的,老爸,帶著理想出門,我會走得更穩健,更順暢。”
“帶著理想出門”,我們的青春將更加燦爛!
“帶著理想出門”,我們的未來將要加輝煌!
“帶著理想出門”,我們將會在歡樂里倘徉!
“帶著理想出門”,我們將實現人生的永恒!
感謝朱永新,感謝《帶著理想出門》,感謝《高中生之友》!
繆塞英俊高雅,聰明早慧,而且多才多藝,在文學方面,詩歌、戲劇、小說都有出色作品,除此之外,還有相當的音樂素養,在繪畫方面也頗有天分,他“運筆漂亮”,就連浪漫主義繪畫大師德拉克洛瓦“對他的才華都表示十分欽佩”。在文學方面,他像法國稍后的另一位詩人蘭波一樣,成名甚早,17歲就成為雨果領導的浪漫主義詩社的寵兒。1829年12月,他的第一本詩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詩》更是在浪漫主義詩社中引起轟動。浪漫主義著名批評家圣伯夫(1804―1869)十分欣賞繆塞的才華,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為了讓更多的作家、詩人認識、幫助年輕的繆塞,他便有意把自己的許多好友介紹給他,喬治?桑就是其中的一個。喬治?桑原名阿芒丁娜?呂西?奧洛爾?杜班,18歲時經姑母做主,嫁給了一位貴族杜德望,但丈夫的風流放蕩使她傷心,幾年后她帶著一子一女離開浪蕩的丈夫,來到巴黎,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此時,她剛因小說《安蒂亞娜》(1832)而一舉成名。圣伯夫特意給她寫了一封信,向她重點介紹了繆塞。她一度接受了圣伯夫的建議,但不久又寫信給他,說自己仔細思量后,認為繆塞是一位花花公子,太風流,還是不希望他帶繆塞來看自己。繆塞也覺得喬治?桑有點太過女才子味了。
然而,兩個月后,1833年6月17日,接任當時著名刊物《兩世界雜志》編務不久的法朗沙?皮洛(一譯布洛茲)在黎塞留街104號魯安蒂埃餐廳宴請他的合作伙伴聚會,繆塞“是這些人中的寵兒,被安排在晚餐席上唯一的女性喬治的鄰座”([法]弗朗克?萊斯特蘭岡《繆塞傳》,陳筱卿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兩位作家經過宴會上的暢談,消除成見,相互了解,而且心有靈犀了,而繆塞,更是深深被喬治?桑吸引了。24日,他給喬治?桑寄去了一封長信,表示很喜歡她的小說,隨信還附有一首36行的詩歌,這是“讀了《安蒂亞娜》中的一章后寫成的”。喬治?桑為此感到“十分自豪”,給他回了信,請他有空到她家里做客。從此,他們不但相互見面,而且經常書信往還,尤其是繆塞,幾乎每隔兩三天就給喬治?桑寫一封信,異常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傾慕之情。1833年8月,在繆塞的狂熱追求下,他們終于熱烈相愛了。繆塞寫了如下歌唱新生愛情的歡愉的詩行:“你又回到我星光閃爍的夜里,/眼睛湛藍眼皮微閉的美麗天使,/愛情,我至高的財富,我曾失去!/三年來我以為打敗了你,詛咒你,/而你,眼含淚珠,臉帶溫柔的笑,/又回到我的床前。”喬治?桑也寫信給圣伯夫說,她已經成了繆塞的情人,并且宣稱,這并沒有保密的必要,可以把這件事告訴對此感興趣的任何人。
然而,陰影很快就出現了。在熱戀之中,兩位戀人都想離開喧囂的都市,到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去度愛情的蜜月。于是,不久他們一起來到了著名的溫泉勝地楓丹白露,在法蘭西街的“英國旅館”住了下來。青翠挺拔的樹木,五彩繽紛的鮮花,綠茵茵的草地,白亮亮的溪流,他們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和甜蜜的愛情中:或者,“徒步走到弗朗薩爾峽谷去野餐”,或者,“在松針地上情意綿綿地相擁相抱或觀賞著月亮從巨巖的怪影上面升起”。然而,有一個晚上,在皎潔的月光下,他們趁著美好的夜色,走入荒僻的森林散步。女作家提議體會一下在林中過夜的浪漫滋味,得到了詩人的贊同。他們并肩躺在山頂巖石上,仰望著皓月當空的天宇。詩人突發奇想,要下到山谷里去,讓戀人聽到自己高叫的響亮回聲。過了好一陣,女作家卻突然聽到了一種難以描述的恐怖的呼救聲,那是一種沙啞、可怕、絕望的呼喊,嚇得她的頭發都豎了起來。她趕忙奔向那里,發現繆塞站在谷底,惶恐不安,渾身哆嗦。他說他產生了幻覺,先是聽到一陣歌聲,接著看見有個男人飛奔過來,臉色蒼白,頭發凌亂,還沖著他做了“一個滿含仇恨與蔑視的怪樣”。喬治?桑本已對戀人把自己獨自丟在深夜的荒林中承受驚恐而不滿,這次幾乎嚇死人的恐懼更是使她心存芥蒂,她認為繆塞太過孩子氣、太任性,總是突發奇想,而不顧慮別人,甚至認為他說的幻覺也是撒謊。繆塞則覺得戀人對自己的極度受驚嚇反應過于冷淡,沒有好好撫慰自己。兩人都在心里責怪對方,林中蜜月的恐怖之夜給雙方心靈都投下了一絲陰影。好在此時雙方都處在熱戀之中,他們很快就忘記了這個小小的插曲,又沉醉于愛河中。
由于年齡相差6歲,而且性格不一(繆塞浪漫任性,不斷尋求刺激;喬治?桑則喜歡過寧靜的生活),再加上外界的誣陷和中傷,兩位戀人的感情又出現了裂痕。于是,他們希望離開法國,去意大利,期望在異國他鄉,讓感情變得更融洽,生活變得更和諧。這樣,1833年12月,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和準備,兩人一同前往意大利。他們一路走過里昂、馬賽、熱那亞、比薩、佛羅倫薩,最終于1834年1月底到達威尼斯。途中兩人的恩愛,在繆塞的詩里可見一斑:“漂亮的情人啊,我們去獨處一隅吧,/讓我與你一起享受永不衰老的愛情,/當我倆謝世之時,且讓后人這樣評定:/他們從未體驗過驚慌與嫉妒,/瞧啊,他們就在這條鋪滿綠色的小道,/輕聲悄語,微笑著走過人生的旅程。”但繆塞沒有料到的是,不止是驚慌與嫉妒,而且背叛與分手很快就要來臨。
在威尼斯,繆塞創作了他最著名的戲劇《羅朗薩丘》,并因此被法國人稱為“我們的莎士比亞”。由于全身心投入緊張的創作中,體質較差的繆塞在威尼斯病倒了,為他請來了意大利醫生帕熱洛。然而,2月中旬,他發現喬治?桑移情別戀,和請來為自己看病的醫生帕熱洛相愛了。肝腸寸斷的繆塞寫下了回腸蕩氣的泣血詩句:“是你教給了我,可你已經忘記,/可否記得我心中曾充滿了柔情,/美麗的情人啊,在那幽深的夜晚,/我是流著淚撲向你袒露的雙臂!//你記憶一旦失去,往事從此消逝。/這甜蜜的愛情,它曾在生活長流中/把我們兩顆交融的心融進深吻里――/是你教給了我,可你已經忘記。”
4月12日,失魂落魄、萬般痛苦的繆塞獨自回到巴黎,他沿途不斷地給背叛自己的女人寫信,傾訴真情。8月14日,喬治?桑和帕熱洛一同回到巴黎,繆塞去看望他們,激情復燃。9月,為逃避流言和痛苦,繆塞去到巴登,在那里給喬治?桑寫出了火熱的情書。10月下旬至11月,他們恢復了戀愛關系,白天兩人各自寫作,晚上則一起共度良宵。喬治?桑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秀發,送給情人以表示自己的堅貞。然而,“詩化了的性格,詩化了的愛,往往缺少冷靜,而只有狂熱,這無疑為日后感情的再度破裂埋下了禍根”(李御、李|《繆塞傳》,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上面引用的繆塞詩歌也出自該書)。果然,到了1835月3月,他們最終決裂了。
這次分手后,繆塞痛苦不堪,如火的激情依舊在心底激蕩。但他無可奈何,只好沉溺酒色之中,在痛苦中苦熬時日,以致英年早逝。不過,在痛苦之中,他也痛定思痛,對兩人的這段感情經歷進行了深刻反思,不僅對男女之愛有了新的認識,而且導致了抒情詩風格的改變,創作了著名的《四夜組詩》。這組誠摯感人地抒發自己痛苦之情的詩發表后,轟動了巴黎,轟動了整個法國,被稱為“法蘭西詩壇的杰作”,一時之間,洛陽紙貴。1835年5月,他創作了《五月之夜》。這首詩起初寫春天降臨,“菩提樹下,濃蔭掩映,/夕陽的告別更顯得多情。/今晚,一切都將開花:――不朽的自然/將充滿愛情、細雨和芳香,/好像一對年輕夫妻的新床”,女神(即詩神)希望詩人在這個時候拿起豎琴來歌唱,但詩人深感愛情在自己心靈深處留下了無法撫平的創傷,無心歌唱,盡管女神一再鼓勵他:“沒有什么比巨大的痛苦更能使我們偉大”,“最絕望的歌是最美麗的歌,/我曾聽到多少不朽的歌,而它們只不過是一串嗚咽”,但他仍舊宣稱:“啊女神!不知足的精靈,/不要過多地要求我。/當北風狂吹的時節,/人在沙子上什么也寫不成。/我經歷過我那個時代,/我的青春總是在我的嘴上/準備著像鳥兒一樣歌唱,/但如今我已受盡痛苦的折磨,/只要我訴說那么一點,/試著配上琴音把它歌唱,/它將折斷我的豎琴,像折斷一根蘆葦一樣。”。1835年11月,《十二月之夜》問世,詩人訴說了愛情決裂后自己已痛苦得極端疲乏、極其孤獨和充滿渴望:“無論在哪里,在這廣闊的天空下面,/疲乏已征服了我的心和雙眼,從那永恒的創口里,血不斷地流淌;/無論在哪里,那跛足的‘愁煩’/總把我拖在它身后邊,/在一塊泥土上,帶著我到處游蕩;//無論在哪里,總是渴望呵渴望,從不停歇,/渴望著一個不知名的世界”,因為“我注視著那里的一個親愛的角落,/那火燙的親吻使它還在發熱;……/我感到我的生命有一個片斷/正在緩緩地破裂”,“我收集起昨夜的情書,/這些頭發,這些愛情的遺物。/所有過去的一切都在我耳邊呼喊,/喊著不終朝的海枯石爛的誓言。/我細看這些神圣的遺物,/我的手在發顫;/心的血淚還須由心靈吞咽”,“我用一塊粗毛布包上/這些幸福日子的遺跡。/在世界上能持久的,我對我自己講,/只是這頭發一縷。/像一個潛水人迷失在深深的海洋里,/我迷失在人們對我的遺忘中……/遠離開世人的眼睛,我獨自哭泣/我那可憐的埋葬起來的愛情”。1836年8月,他寫出了《八月之夜》,試圖強打起精神,擺脫那“永遠是孤獨”、“永遠是眼淚”、“心靈在說謊,而創傷卻深深地藏在心頭”的日子,用新的歡樂去填補往日愛情的痛苦:“我愿以天才來交換一個吻”,“在我曾經賭咒不要情人而生活之后,/我又發誓要為愛情生,要為愛情死”,而且覺得:“愛吧,那你就會重生;使你自己成為一朵開放的鮮花,/受過了痛苦,還應該再受苦;/愛過之后,就應該永無止境地愛。” 1837年11月,他再次推出了《十月之夜》,回想起過去的幸福:“在我情人的身旁,/我曾經窺見了幸福。/黃昏時,小溪邊/我們同在銀光閃閃的沙地上散步,/前面的柳樹發白的影子/在遠處給我們指示著道路;/我現在還看得見,在月光下,/這美麗的身軀偎依在我的懷抱里”,然而,情人卻背叛了他,“一個女人能給人造成多大的痛苦”,“這個朝三暮四的女人/在我心里點燃了多么瘋狂的熱情;/在人世間我只愛她,離開了她而生活一天,/那種命運簡直比死亡還可怕”,詩人不禁怒火滿腔:“我千百次地責罵她背信棄義,/我計算著她給我造成的一切痛苦”,但在女神的開導下,他決定“遺忘過去那崇高的一刻”,而寬恕情人,全身心創作和歌唱,以治療自己的創傷。
1840年9月,繆塞路過楓丹白露,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車,察看了當年他與戀人共住的旅館,徘徊在他們共同走過的林中草地,柔情滿懷,思緒萬千。回到巴黎的當天晚上,他又在意大利劇院門口巧遇此時已再戀波蘭音樂家肖邦的喬治?桑,她告訴他讀過了他這些年發表的所有東西,其中《四月之夜》寫得很美,曾深深感動過自己。這些經歷,使繆塞靈感勃發,創作了著名的詩歌《回憶》,這首詩與《四夜組詩》一起,被稱為“愛情五部曲”。在這首詩里,他回憶起:“這些山丘,這些開花的灌木,/這些踏在無聲沙地上b琮作響的腳步,/這些多情的小徑,在那里,充滿了笑語,/她的手臂曾把我摟抱”,并且,“正如在你的銀光下,從雨后濕潤的地上,/散發出白日的一切芬芳;/同樣平靜,同樣純潔,從我的柔和的靈魂里,/散發出舊日的愛情”。詩人因此而思前想后,但最終徹悟到:“在此時,在此地,有一天,/我被人愛過,我也愛過人,她是美麗的。/我把這個寶藏埋在我不死的靈魂的深處,/我要把它獻給上帝!”(以上“愛情五部曲”的引詩均見《繆塞詩選》,陳萊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