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碳循環的作用

碳循環的作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碳循環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碳循環的作用

碳循環的作用范文第1篇

推拿系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本人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不斷研究推拿在^體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機理。發現推拿對血液循環系統擴張血管,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氧,加強心臟功能,從而對人體的體溫、脈搏、血壓等產生一系列的調節作用。

1對血管的作用機理

1,1擴張毛細血管各種推拿手法對血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促使毛細血管擴張,使儲備狀態下的毛細血管開放。實驗證明,推拿可引起一部分細胞內的蛋白質分解,產生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物質,使毛細血管擴張開放。說明推拿手法不僅能使毛細血管的開放數量增加,而且直徑和容積也擴大,滲透性能有所增強,增加了血流量,改善了肢體循環,因而大大地改善了局部組織的供血和營養。施行大面積的推拿手法治療可使全身血液得以重新分配,降低血流阻力,減輕內臟瘀血,有助于靜脈回流,降低中央動脈的壓力,減輕心臟負擔。

1,2恢復血管壁的彈 推拿手法對人體體表組織的壓力和所產生的摩擦力,可大量地消耗和清除血管壁上的脂類物質,減緩了血管的硬化對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血管的通透性能,降低血液流動的外周摩擦力,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總之,推拿治療對血管的作用,除了刺激作用之外,與血管本身的機能狀態以及人體整體的機能狀態,都有一定的密切關系。

2對血液循環的作用原理

2,1加進血液流動推拿手法雖作用于體表,但其壓力卻能傳遞到血管壁,使血管壁有節律地被壓癟、復原,當復原后,受阻的血流驟然流動,使血流旺盛,流速加快。但由于動脈內壓力很高,不容易壓癟,靜脈內又有靜脈瓣的存在,不能逆流,故實際上是微循環受益較大,使血液從小動脈端流向小靜脈端的速度得到提高。微循環是血清與組織間進行物質及氣體交換的場所,而動脈、靜脈只是流通的管道,可見促進微循環內的血液流動,對生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用推拿治療頸椎病,發現椎動脈血流圖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幅升高,說明推拿可緩解椎動脈受壓程度,使椎動脈中血液流動的速度加快,從而改善了腦血管的充盈度;推拿在單側委中穴上操作,可引起雙側小腿血流量增加;通過血流動力流變學參數來測定推拿后的作用,發現推拿能使脈率減慢,每搏輸出量增加,從而有節省心肌能量消耗,提高心血管機能,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

2,2降低血液粘稠度在瘀血狀態下,由于血液流速降低,而使血液粘稠度增高,粘稠度的增高又進一步使流速降低,二者如此惡性循環,終使血液凝集、凝固。通過推拿手法有節律的機械刺激,迫使血液重新流動及提高血液流速,從而降低了血液粘稠度,使流速與粘稠度之間進入良性循環狀態。

總之,推拿治療通過放松肌肉,改變血液高凝、粘、濃聚狀態,可加快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和腦循環,因此,可廣泛地用于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

3對心臟功能的作用機理

本人對100例冠心病患者的治療觀察后,發現推拿手法對心率、心律、心功能都有調節作用。研究證實,推拿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減慢。由于心率減慢,心臟做功減輕,氧耗減少,同時還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收縮力增加,舒張期延長,使冠狀動脈的灌注隨之增加,從而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緩解了心絞痛的癥狀。手法按揉心俞、肺俞、內關、靈臺、神道穴治療心絞痛,心電圖恢復正常者可達33.30%。

總之,推拿對心臟功能的作用機理,主要是與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冠狀動脈供血,提高心肌供氧,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臟功能有關。

4對血壓的作用機理

推拿后人體肌肉放松,肌肉緊張緩解,引起周圍血管擴張,循環阻力降低,從而減輕心臟負擔,并通過對神經、血管、血流改變的調節作用,從而影響人體的血壓。本人對30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推拿后,發現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均有明顯下降20-30毫米汞柱,且外周總阻力下降率達80.43%,血管順應性改善率達78.2%,心搏出量增加,射血分數增高,心肌耗氧量減少率達80.4%,從而達到降低血壓和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

研究證實,對高血壓病人進行推拿治療,確能降低其血壓,經過多次推拿治療后,可使血壓恒定在一定水平。

碳循環的作用范文第2篇

關鍵詞:循證護理;急性肺栓塞;效果;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臨床常見的危重急癥,該病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猛,加上早期癥狀無特異性,診斷難度較大,故漏診及死亡率均較高[1].多數處于穩定期的APE患者處于對疾病的擔憂,可出現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2].循證護理是在臨床實證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適宜的照護,保證患者的身心狀態得到最優的照護,促進患者的病情向痊愈轉歸[3].本文將循證護理用于APE患者,探究其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8.4~2021.4收治的80例APE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確診為APE非急性期;意識清醒者;患者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既往接受心胸手術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0例,年齡42~70(57.36±4.13)歲,男24例,女16例,合并糖尿病14例,高血壓16例,高脂血癥10例,受教育年限(7.82±3.10)歲。對照組40例,年齡45~70(58.12±4.22)歲,男26例,女14例,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壓18例,高脂血癥12例,受教育年限(7.94±3.05)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循證護理,(1)護理人員檢索文獻,從"肺栓塞"中遴選參考價值較高的資料,結合患者需求制定干預方案。(2)循證問題1,實證,血液瘀滯、血液凝固性升高、血管內皮受損。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等可加速血管內皮受損。針對上述合并危險因素患者,應密切關注。干預措施,a:患者可出現焦慮、恐懼情緒,護理人員應與患者積極溝通,及時紓解患者的內心疑慮,與患者構建良好的交流平臺。b:指導患者肢體擺放姿勢,不可對患側肢體按摩或熱敷,減少刺激,將患側肢體抬高,促進機體靜脈血液回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雙下肢腫脹及疲乏,發現異常,指導患者穿戴彈力襪,防止血液在靜脈中瘀滯。c:長期臥床患者,指導患者及時變化,防止患者肢體痙攣性收縮,指導患者開展主動及被動運動。d:病情觀察,合并APE危險因素較多者,出現胸悶、氣促等時,及時告知醫師處置。(3)循證問題2,實證:長期制動、飲水減少、高脂飲食等均可加重機體血液黏滯性。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攝入高蛋白、高維生素、纖維素、低鹽、低脂飲食,多飲水,保持適當的運動,加速機體血流速度。(4)循證問題3,實證,長期服用非甾體或避孕藥者,可激活機體的纖溶系統,增加APE發生風險。護理人員接診時應詳實的詢問患者用藥史,對于服用上述藥物者,可指導患者停服。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確診時間、住院時間及溶栓治療例數;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焦慮、抑郁情況;統計出血、重要臟器缺氧缺血損傷、再栓塞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計數資料n(%)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確診時間、住院時間及溶栓情況(表1)

觀察組平均確診時間、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接受溶栓治療率為32.50%(13/40),高于對照組(12.50%(5/40),P<0.05)。

表1 兩組確診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2.2 兩組情緒評分(表2)

兩組SAS、SDS評分干預前比較無差異(P>0.05);兩組干預后SAS、SDS評分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2.3 并發癥(表3)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低于對照組(20.00%(8/40),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n(%)]

3 討論

對于臨床合并PAE危險因素的患者,本文循證護理方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確診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并且接受溶栓治療占比較多,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改善明顯,表明循證護理可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促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疾病。對比兩組預后轉歸發現,觀察組患者疾病轉歸較好,提示循證護理能為患者給予針對性的干預,從用藥、心理照護、健康指導等方面使患者可從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做出相應的管理,從心理層面幫助患者疏解內心焦慮、抑郁等情緒,使患者易平和的心態配合治療[4].

參考文獻

[1]李圓媛。128例惡性腫瘤合并肺栓塞患者的循證護理實踐性研究[J].健康養生 , 2019,10(14):12-12.

[2]繆亞,王華,顧羊林。循證護理方案在肺栓塞非急性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9 ,38(19):3192-3195.

碳循環的作用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心胸外科;循證護理;并發癥

有學者指出, 心胸外科患者行手術治療后, 身體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受損癥狀, 可能誘發多種并發癥。對此, 臨床必須加強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干預,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循證護理是一種現代化護理模式, 主要通過提出問題、尋找實證和運用實證三方面行個性化護理干預, 能夠滿足患者的需求[1]。為提高胸外科手術質量, 本文對比分析了循證護理和常規護理在心胸外科患者中的應用情況,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院心胸外科收治的手術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9例, 女23例, 年齡27~68歲, 平均年齡(43.06±2.61)歲。本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手術耐受性較差、血液疾病、器質性病變、精神障礙者。采用單雙號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體重、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組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監測, 并進行嚴格記錄。加強對患者飲食干預和運動干預, 提高機體免疫力;每天按時更換敷料, 避免出現傷口感染癥狀, 治療期間若患者出現并發癥, 應及時告知醫生行針對性處理。觀察組行循證護理。

1. 2. 1 循證問題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 部分患者行手術治療后可能出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 若未進行預防性治療, 可能對手術治療安全性造成影響。

1. 2. 2 循證依據 將“胸外科手術”“并發癥”“護理”作為關鍵詞輸入萬方和知網中檢索, 并對檢索文件進行分析。

1. 2. 3 循證護理 ①心力衰竭。患者行手術治療后, 護理人員應加強對其動態心理的監察, 并使用語言和肢體安撫患者。若緊張癥狀未得到有效緩解, 可遵醫囑取鎮定藥物治療。遵醫囑取強心劑、利尿劑等藥物開展臨床治療, 用藥治療期間應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腎功能受損等情況確定藥物劑量, 提高用藥安全性。用藥前告知患者的藥物類型、療效、注意事項以及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適感, 提高自我預防意識, 加強用藥后觀察, 若出現不適癥狀, 及時告知醫生行針對性處理;②心律失常。手術治療期間加強對患者身體機能的評估, 了解存在心律失常的高危影響因素。術后按照每30分鐘1次的頻率加強對脈搏、心電圖等的監察, 并進行詳細記錄, 若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及時取藥物治療;③呼吸道感染。受到手術時間、應激反應、機體免疫力等影響, 患者易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因此, 行手術治療后, 應及時清除呼吸道內分泌物, 再予以純氧吸入治療。教會患者正確咳嗽方法, 即咳嗽期間可通過對切口部位施加壓力, 減少咳嗽期間的疼痛感, 對于無法正常排痰的患者, 應予以吸痰處理。加強口腔護理, 每天進食前后取生理鹽水漱口, 提高口腔清潔度。若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 則根據其感染細菌取抗生素行針對性治療, 降低耐藥性的發生幾率。

1. 3 臨床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②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兩組患者的護理滿度, 總分為100分, 不滿意臨界值為60分, 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越高。護理滿意度有滿意、較滿意、不滿意三種。總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文中數據。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68%, 較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5.48%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100.0%, 較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70.97%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心胸外科疾病相對較多, 例如大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等, 目前, 臨床常通過手術治療控制疾病的發展[2]。為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 目前, 本院主要對胸外科手術行循證護理, 通過對胸外科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循證, 并依據以往護理經驗對患者行針對性護理干預, 不僅能夠降低其臨床不適感, 還能夠降低其并癥發生幾率。本組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 護理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高,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胸外科患者行手術治療后, 行循證護理能夠降低并發癥分發生幾率, 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那竹惠, 張春燕.循證護理在預防心臟移植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昆明醫學院學報, 2010(8):148-150.

[2] 鄔慶蓮.循證護理在預防心臟術后早期并發癥中的應用.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0(28):184.

碳循環的作用范文第4篇

關鍵詞:區域系統;碳循環;土地調控;政策

中圖分類號 K9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51-0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是全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的重要影響因素[1-2]。區域土地利用變化不僅會改變區域地表自然碳循環過程,而且通過改變人為能源消費強度影響區域碳循環的速率[3]。因此,土地利用變化必然會對區域“自然―社會”二元碳循環過程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土地利用在區域社會經濟政策的制定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土地利用變化和調整是城市政策和管理策略的直接體現和落腳點。政府調控政策的落實,如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發展模式和城市功能區的規劃和布局以及生態保護戰略等,最終都要體現在土地利用結構和強度的變化上。因此,開展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研究,從土地利用層面評估區域系統碳循環的效率,有助于從區域開發、產業調整、土地規劃、城鎮布局及城市發展模式等方面促進區域低碳發展,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內學者從國家[4]、省[5-6]及城市[7-10]等不同尺度層面開展了面向低碳的區域土地調控的研究;通過分析土地利用與碳循環的關系[11-13],提出了區域低碳土地利用的模式及策略[14-16]。這些研究為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但總體而言,前期研究主要是基于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而開展的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研究,而對于區域碳循環的土地利用調控的影響機理及整體框架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鑒于此,本文從區域碳循環的土地調控機理分析入手,從低碳土地利用技術、規劃、模式和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構建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的政策框架,為面向低碳的區域土地利用調控提供參考借鑒。

1 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機理分析

1.1 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影響機理

區域系統碳循環是一個包括自然和人工過程、水平和垂直過程、經濟和社會過程在內的二元碳循環過程[10]。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包括直接和間接影響兩方面,前者是指土地利用活動對區域自然碳循環過程的影響,后者是指土地利用活動通過影響人類經濟活動和能源消費方式,從而引起區域碳循環過程的改變。

(1)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自然碳過程的影響。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自然碳過程的影響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土地利用變化導致區域碳儲量的改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和植被的碳儲量與碳密度差異明顯,土地利用變化會改變土壤和植被的碳儲量;二是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呼吸速率的影響。土地利用變化會引起土壤呼吸作用的環境改變,比如,由于人類的耕作活動,農田土壤有機質和植被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這會在長期內改變農田土壤碳儲量。

(2)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人為碳過程的影響。不同用地類型的能源消費和人類經濟活動的方式和強度不同,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人為碳排放強度具有明顯差異。土地利用方式變化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大或減小對某種能源消費的需求,改變各種地類上能源消費類型的組合狀況,從而進一步改變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強度和格局。

1.2 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機理

要實現對區域系統碳循環的調控,可以通過對用地方式、結構、規模和強度等的調整來實現。

(1)土地利用方式調控。各種用地方式都既表現為碳源也表現為碳匯,但其強度各不相同。比如,林地、草地等主要表現為碳匯,建設用地主要表現為碳源,農用地既是碳源也是碳匯,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控將會對區域碳源/匯強度做出重新的安排。通過土地利用方式調控,可以限制高碳排放的用地方式、提高碳匯用地的比重、實行差別化的供地機制、控制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擴展速率,通過碳排放強度的指標來約束用地方式,從而降低區域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強度。

(2)土地利用結構調控。區域用地結構和模式決定了區域碳源/碳匯格局。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調整,會改變自然和人為過程的碳源/匯的強度和組合關系。因此,應該對區域土地利用結構的碳效應進行綜合評估[8],以在保證經濟發展和用地需求的同時,盡可能采用最有利于碳增匯/減排的土地利用結構布局模式,通過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供地方式的碳評估來引導形成區域低碳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布局。

(3)土地利用規模調控。隨著城市擴展,區域人為碳輸入/輸出通量也會相應提高,這會加大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壓力。因此對土地利用規模進行調控,一方面限制建設用地的過快增長,另一方面盡可能實現合理緊湊的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因土地利用規模擴大及城市框架拉大帶來的過多的能源消耗、交通、建筑和廢棄物等的碳排放。

(4)土地利用強度調控。土地利用強度的增加,必然會帶來單位土地面積上物質輸入和輸出的增加。土地利用強度的提升,會引起建設物資及能源投入的增加,并進而導致單位建筑面積上碳排放強度的增加。通過土地利用強度的調控,一方面避免城市規模拉大帶來的過多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也要限制土地利用強度提高帶來的碳排放。因此,需要對不同土地利用規模和強度組合下的碳排放進行評估,以找到最利于區域碳減排的最佳土地利用強度。

1.3 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步驟

對區域系統碳循環進行土地調控,重點是通過一定的政府手段和措施(價格、稅收、規劃、計劃)形成對于土地利用的引導,對土地利用方式、規模、強度和結構等進行重新調整和安排,土地利用的變化進一步改變區域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物質輸入輸出的規模和強度,并最終改變區域系統的碳收支狀況。在該過程中,如果區域系統運行效率改變帶來了碳通量強度的增加和系統效率的降低,則可以進一步通過土地利用調控來進行優化(見圖1)。

首先,選擇調控手段。比如可采用土地規劃、土地價格、土地稅收和供地計劃等手段作為土地調控的引導措施。

其次,確定調控對象。調控的對象是土地利用方式、規模、結構和強度等,通過以上手段,實現低碳型的土地利用結構與模式。

再次,改變系統運行。通過土地利用變化來改變區域系統的運行方式和效率,比如產業布局結構、土地利用結構及土地利用強度的改變等引起區域系統生產效率和運行方式改變。

最后,實現調控目標。通過改變區域系統的運行效率,在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用地的前提下,進一步改變區域系統的碳收支狀況,最終實現對區域系統碳循環進行土地調控的目標。

2 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政策框架分析

要實現對區域系統碳循環的調控,可以基于碳增匯和減排的雙重目標,從低碳土地利用技術、規劃、模式和政策等角度構建區域碳循環的土地調控的政策體系(見圖2),在此基礎上,對區域土地利用的調控政策的碳減排效果進行評估,如果不能達到區域低碳的目標,則可以通過政策調整來重新設計區域調控政策的組合方式,并進行碳排放效應的再評估,最終實現區域低碳發展的目標。

2.1 研發低碳土地利用技術

在區域土地利用活動中,應積極探索研發各種低碳土

地利用技術,并在產業布局、土地規劃、開發、整理和復墾

等土地活動中推廣和應用。

(1)低碳土地利用規劃評價技術。將碳減排目標納入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中,并將碳效應評估融入到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構建區域土地利用碳評估的方法體系,探索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技術和低碳土地利用配置技術,指導區域土地開發利用活動。

(2)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技術。開發面向低碳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技術和模式,減少單位面積土地上的能源投入,提高單位土地面積各類要素的投入效率,一方面減少乃至避免資源浪費、污染排放[17],開展土地低碳利用源頭控制,即土地減量化;另一方面通過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建筑容積率,增加投資強度等措施,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碳生產率。

(3)土地循環利用技術。一是探索城鎮土地再開發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降低城鎮土地閑置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舊城改造過程中的廢棄物循環利用率;二是開發廢棄地整理和再利用技術,建立土地低碳復墾的技術標準,盡量降低土地利用活動中的碳排放強度;三是建立區域土地利用與開發活動(如土地開發、整理與復墾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評估體系,推動土地低碳化與循環利用。

2.2 開展低碳土地利用規劃

規劃是發展的先導,將一系列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和技術融入到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編制中,并開展示范應用,將會對低碳土地利用模式起到較好的推廣和檢驗效果。

(1)低碳型城鎮土地利用規劃。城鎮體系的布局、規模和等級的設定、以及人口的控制目標應以減少交通量、發展緊湊型城市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為目標,減少不同等級的城鎮或組團之間的交通能源消費碳排放;基于低碳目標合理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區,實現土地用途功能混合,構筑節能高效的城市布局方式。

(2)區域綠地系統及碳匯工程規劃。在區域規劃中,盡量均衡分布區域的綠地系統,增強碳匯功能,加強對城區內水系的保護和修復,同時強對居住區規劃建設中的綠化率控制,增強區域碳匯系統對人類活動碳排放的補償效果。

(3)低碳交通用地系統規劃。交通網絡規劃應以避免擁堵、減少出行時間、提高交通能源使用效率為目標,合理布局區域快速交通網絡和城市的干支路網系統,構筑低碳、省時、流暢和高效的交通網絡,以實現區域交通體系的低碳化。

(4)低碳土地利用結構布局規劃。適當調控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引入碳減排理念,盡可能地優化組合各類用地的比例關系(包括第二產業內部各產業用地的比例關系),同時結合碳門檻限制高碳足跡用地方式的土地供應;重視發展生態用地,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生態空間的比重。

(5)低碳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區域碳收支核算為依據,提出面向低碳目標的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方案,從國土空間碳減排的角度構建區域國土開發、產業布局和城鎮化格局的總體方案。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應以區域碳評估作為產業布局及其組合的重要參考,以低碳發展理念引領區域空間規劃布局的方向。

2.3 構建低碳土地利用模式

(1)區域生態建設模式。加強生態管護和生態修復規劃,從自然植被、耕地、土壤、水域和城市綠地等生態用地類型入手,一方面盡可能增加生態用地面積,另一方面通過措施提高生產性土地的固碳效率,以增強對區域人類活動的碳足跡的補償效果。

(2)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結合區域自然及經濟社會特點,探索適合不同部門和行業的低碳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如:生態農業用地模式、生態工業園區模式、土地綜合整治模式、水土保持與流失防治模式等,通過節能、節地、節水和節材等措施來提高區域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物質循環利用水平。

(3)緊湊型城市模式。緊湊型城市的核心是倡導城市用地功能混合,通過用地混合,一方面減少居民通勤交通距離及能耗,節約出行成本,降低交通碳排放;另一方面,通過合理安排基礎設施、避免城市的過度擴展和重復建設,從而大幅度降低城市建設過程中能源消費的碳排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18]。

(4)低碳生態工業園模式。低碳生態工業園的重要思想通過產業共生,形成產業集群,促進土地集約和資源循環利用。一方面通過產業集群,各企業可以相互利用資源,共用污水及廢棄物處理設施,減少土地浪費,實現土地資源的“減量化”,避免重復建設;另一方面通過生態工業園區資源能源的循環高效利用,提升園區企業的整體效益,促進能源效率的提升和碳排放強度的降低[10]。

2.4 實施低碳土地利用政策

(1)土地碳補償制度。一是開展不同用地方式之間的碳補償。由政府為主導建立碳補償基金,對各項建設開發商及工業企業等,以碳排放核算為基礎,征收一定的碳稅,用于對碳匯用地使用者或生態建設者給予一定的補償[4];二是考慮實施土地碳交易模式。即對每一項土地利用活動給予一定的碳排放配額,如果該項土地利用活動的實際排放量少于配額,則可以將多余的配額出售給其他土地開發活動主體以獲取收益。

(2)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實施基于碳減排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根據各類用地的碳源/匯特征,對傳統高碳排放強度的產業項目用地加以限制,通過適當增加土地出讓金或資源稅等措施提高其準入門檻,抑制高碳項目的用地需求,而對低碳產業項目用地提供相對優惠的供地政策,有效引導資本向低碳產業轉移,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低碳轉型[19]。

(3)實行低碳土地金融制度。加快金融體系改革,建立一整套土地低碳開發的金融政策,在土地信貸、土地融資等方面對低碳項目用地予以特別支持,比如對于低碳房地產(如低碳社區、綠色建筑等)、清潔能源開發、環保項目或生態建設開發活動等,拓寬其融資渠道,通過政策引導促進土地的低碳利用[19]。

(4)建立土地利用碳核算制度。開展區域范圍內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碳減排潛力評估,建立和完善面向低碳的環境監測機制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高耗能企業的組織級碳盤查標準和制度,試點開展碳排放交易;根據區域發展的特點,制訂低碳產業、低碳園區、低碳土地利用等一系列標準,并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碳補償機制結合起來進行實施,在政策上保障區域低碳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5)構建低碳土地調控體系。進一步發揮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依據碳減排要求完善土地利用規劃審核制度,將碳減排納入用地供應審核內容,引導低碳化產業快速發展;發揮土地價格、土地稅收、土地市場等的調控作用,形成服務于低碳經濟的土地調控體系[20]。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在探討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機理的基礎上,從低碳土地利用技術、規劃、模式和政策等四個方面初步構建了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的政策框架和實施策略。區域系統碳循環的土地調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土地調控政策落實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方面:

(1)努力構建面向低碳的區域土地調控體系。重點是通過對土地利用結構、布局、規模和強度的影響,調控區域碳循環規模、強度和效率,從政策及經濟手段入手,引導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和土地開發格局,形成低碳型的產業結構、城鎮布局體系和城市發展模式等。

(2)區域系統具有較大的空間異質性及地域差異。不同區域在制定低碳土地利用調控策略時,應充分了解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能源及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現狀等特點,考慮區域碳循環及碳流通的規律,選取適宜的低碳土地調控措施及其組合方式。

(3)區域低碳土地調控可以考慮結合不同層次的示范區開展,如低碳社區、低碳工業園區、低碳農業示范園區和低碳城區等,通過采用低碳技術、循環經濟模式、節約集約用地和環保理念等開展整體示范建設,對于示范效果良好的低碳發展模式和示范區案例,可以進一步向其他地區推廣應用。

(4)在區域低碳示范建設的基礎上,應逐步建立區域低碳量化標準,對區域土地利用活動開展碳效應評估,為區域低碳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參照標準,從而引導整個區域的低碳轉型。

(5)低碳排放并非區域土地調控的唯一目標。本文只是基于土地利用和碳循環之間的內在關系,在理論上尋求有助于碳減排的土地利用調控措施。但這并不意味著低碳是區域發展的全部。在實踐中,應該將土地利用的低碳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進行統籌考慮和評估,以尋求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提高前提下的“低碳”途徑,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供操作的參考模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Houghton R A. The Annual Net Flux of Carbon to the Atmosphere from Changes in Land Use 1850-1990 [J]. Tellus B, 1999,51 (2): 298-313.

[2]Houghton R A, Hackler J L. Sources and Sinks of Carbon from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3, 17(2): 1034-1047.

[3]趙榮欽,黃賢金.基于能源消費的江蘇省土地利用碳排放與碳足跡[J].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9.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9): 1639-1649.]

[4]賴力,黃賢金.中國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5-128.[Lai Li, Huang Xianjin.Carbon Emission Effect of Land Use in China[M].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2:115-128.]

[5]Chuai Xiaowei, Huang Xianjin, Lai Li, et al.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ased on Carbon Storage in Several Region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cross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13, 25(1): 50-61.

[6]游和遠,吳次芳.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及其低碳優化:基于能源消費的視角[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11):1875-886.[You Heyuan, Wu Cifang.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Low Carbon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Consumption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11): 1875-1886.]

[7]余德貴,吳群.基于碳排放約束的土地利用的結構優化模型研究及其應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20(8):911-917.[Yu Degui, Wu Qun.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of Land Use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ased on Lowcarbon Limited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a Basin, 2011, 20(8): 911-917.]

[8]趙榮欽,黃賢金,鐘太洋,等.區域土地利用結構的碳效應評估及低碳優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7):220-229.[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Zhong Taiyang, et al. Carbon Effect Evaluation and Lowcarbon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in Nanjing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3, 29(17): 220-229.]

[9]劉海猛,石培基,王錄倉,等.低碳目標導向的蘭州市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6):55-61.[ Liu Haimeng, Shi Peiji, Wang Lucang, et al. Optimizing Land Use Structure for Low Carbon Target: A Case Study in Lanzhou of Gansu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2, 26(6): 55-61.]

[10]趙榮欽.城市系統碳循環及土地調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86-200.[Zhao Rongqin. Carbon Cycle of Urban System and Its Regulation Through Land Use Control [M].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2:186-200.]

[11]楊慶媛.土地利用變化與碳循環[J].中國土地科學,2010,24(10):7-12. [Yang Qingyuan. Land Use Change and Carbon Cycle [J]. China Land Science, 2010,24(10):7-12.]

[12]Zhang C, Tian H Q, Chen G S, et al.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Carbon Balanc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2, 164(5):89-101.

[13]曲福田,盧娜,馮淑怡.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0):76-83.[Qu Futian, Lu Na,Feng Shuyi.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Carbon Emissions [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10):76-83.]

[14]Yin k, Xiao Y. Path Selection for Lowcarbon Economic Land Use Pattern in China[J]. Energy Procedia, 2011, 5: 452-456.

[15]肖主安,彭歡.我國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路徑選擇[J].求索,2010,30(4):81-82. [Xiao Zhu’an, Peng Huan. Path Choice of Lowcarbon and Economic Land Use Patterns in China[J]. Seeker, 2010,30(4):81-82.]

[16]潘海嘯.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交通與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1):40-45.[Pan Haixiao.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owards Low Carbon: New Urban Transport and Land Use Model [J]. Urban Studies, 2010, 17(1):40-45.]

[17]陳從喜,黃賢金,林伯強.用好管好資源,踐行低碳發展[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04-23.[Chen Congxi, Huang Xianjin, Lin Boqiang. Better Using and Managing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Lowcarbon Development[N].Newspaper of China Territorial Resources,2010-04-23.]

[18]馬奕鳴.緊湊城市理論的產生和發展[J].現代城市研究,2007,22(4):10-16.[Ma Yiming.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Compact City[J].Modern Urban Research, 2007,22(4):10-16.]

碳循環的作用范文第5篇

關鍵詞:海洋溶解有機碳 循環

中圖分類號:S15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b)-0165-02

碳作為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生物圈物質和能量循環的載體。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燃燒、森林砍伐等人類活動向大氣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CO2,已有的證據表明,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可能均與大氣CO2的升高有關。因此,全球碳循環日益受到科學家們的關注(圖1)。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是地表最大的碳儲庫之一,通過海氣交換過程直接調節大氣中CO2的濃度。有研究表明,每年約30%的人為CO2被海洋吸收(Feely et al, 2004;Raven and Falkowski,1999),從而緩和了全球氣候的變化,所以海洋碳循環一直是全球碳循環的焦點和熱點。

溶解有機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海洋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構成了海洋中最重要的碳儲庫之一。海洋中DOC的儲量達到685 Gt(1015 g),與大氣中CO2的碳儲量相當(Hansell and Calson, 1998)。DOC的生產與消耗過程發生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影響到海洋與大氣間CO2的平衡。因此,了解DOC在海洋中產生、遷移、轉化與去除的循環過程,已經成為海洋學家關注的熱點和面臨的挑戰之一。(如圖1)

隨著DOC測定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以及全球海洋聯合通量計劃(JGOFS)、全球海洋生態動力學(GLOBEC)、陸海相互作用(LOCIZ)和上層海洋與低層大氣研究(SOLAS)等重大國際合作計劃的實施,人們對海洋DOC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 海洋溶解有機碳的分布特征

水平分布上,海洋DOC的分布特點為近岸、陸架區濃度較高,大洋區濃度較低,即呈現河口高于近岸高于大洋的分布趨勢。這是由于通常情況下,近岸受到陸源有機物的影響,此外,由于人為和近岸河流輸入大量的營養鹽,由此造成浮游植物生長旺盛,近岸區域中的DOC含量通常要比遠岸區域高一些。垂直方向上,全球海洋都呈現相似的特點,即100 m以上水體中DOC較高,100~200 m有一個大的躍層,躍層以下的深層水中DOC較低,變化范圍小,性質較穩定。

DOC的季節變化主要與浮游植物的水華相關。高緯度海域由于冬季混合層加深,深層低的DOC被混入表層,造成表層DOC濃度較低;而到了春季水體層化,浮游植物發生水華,DOC濃度顯著升高。例如,羅斯海,冬季由于垂直混合強烈,DOC濃度最低為42 mol/L;而到了春季水體層化,發生水華時,DOC濃度升高到65~70 mol/L,DOC濃度升高了15~30 mol/L。中、低緯度海區由于水體較為穩定,沒有水華發生,DOC的季節變化不明顯。

2 海洋溶解有機碳的來源和去除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年辖:市辖区| 赤城县| 宁乡县| 莆田市| 定安县| 岳西县| 城市| 红安县| 和林格尔县| 琼结县| 龙游县| 文山县| 榆社县| 洪湖市| 迭部县| 乐清市| 名山县| 汽车| 天长市| 万载县| 从江县| 漯河市| 安龙县| 昆明市| 水富县| 比如县| 疏勒县| 喀喇沁旗| 井冈山市| 潍坊市| 大竹县| 康乐县| 门源| 武义县| 烟台市| 常山县| 土默特左旗| 偏关县| 五台县|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