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剖宮產術

剖宮產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剖宮產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剖宮產術范文第1篇

剖宮產術為妊娠28周以后經腹壁切開子宮取出胎兒及附屬物的手術。它是處理難產、某些孕期并發證、合并證、保證母嬰安全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近代醫學的發展,剖宮產術安全性大大提高、但與陰道分娩相比似有出血多、腹部及子宮均留有疤痕、不利于再次妊娠和分娩缺點,而且產婦恢復慢、發生感染機會較多等。因此必須掌握好剖宮產術指征,既不宜過嚴,也不能過寬。

1

剖宮產術一般采取傳統的垂頭仰臥位。心臟病或呼吸功能不全著,采用平臥位。為防止“仰臥低血壓綜合征”應左側臥傾斜10-15度,被認為是剖宮產最佳。

2術前準備的具體事項及護理

2.1告知產婦剖宮產術的目的、耐心解答有關疑問,消除思想顧慮,并向家屬交待剖宮產術的原因及可能發生的意外。如術后大出血、母體損傷等。

2.2處理合并癥、糾正全身情況、根據不同的病情給予相應的處理、如降血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強心、利尿、胎兒宮內復蘇、搶救休克,如前置胎盤,需要術前輸血的必須做好血型配合,準備血源。

2.3備血與輸血:如有出血傾向、產程延長、子宮過度膨脹,術前必須備血400-800ml,巨大胎兒的還需準備沙袋,以防胎兒取出時,血液涌向腹腔,減少心、腦、腎血流量,增加腹壓。

2.4備皮:按婦科腹部手術范圍準備、包括從到外陰和大腿上部。囑產婦沐浴、洗發、剪指(趾)甲。

2.5術前4小時禁食,以防手術中發生嘔吐,誤入氣管。

2.6留置導尿管、排空膀胱利于操作、并再次監測胎心,做好新生兒保暖和搶救工作,如氧氣、急救藥品、直接喉鏡、氣管插管等。

2.7術前用藥,對有感染或疑有感染的產婦,術前應給予抗生素治療,未成熟兒術前給予地塞米松3天,每天10mg肌注或靜滴。促進胎兒肺的成熟、預防胎兒肺透明膜的變化,呼吸窘迫征的出現。產婦術前可給予阿托品0.5-1mg和魯米那0.1g肌肉注射,具有鎮靜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并做普魯卡因及青霉素敏感試驗。但是術前切記禁用杜冷丁呼吸中樞抑制劑。

3術中配合

密切觀察并記錄產婦的生命體征,如果胎頭入盆太深取胎頭困難,助手應在臺下戴消毒手套自陰道向上推胎頭,以利胎頭順利娩出。

4術后護理

4.1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吸入氣管內,引起吸入性肺炎。術后8-12小時取半臥位,使腹壁肌肉松弛,減輕腹痛,有利呼吸。

4.2術后4小時內注意觀察脈搏、呼吸、血壓,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直至平穩為止。術后3日內每天測體溫4次,如術后1-2天內體溫稍高,多為吸收熱。如體溫超過38度還應注意是否有呼吸、泌尿、生殖系統的感染,及時查找原因,對癥處理。

4.3注意觀察切口處敷料有無松散、侵濕、滲血血腫或感染。術后3天更換傷口紗布一次。

4.4觀察子宮收縮情況,注意陰道流血量,若子宮收縮不佳,陰道流血量較多(同時還應注意詢問陰道流血的顏色),及時給予子宮收縮劑,如催產素10-20單位或麥角新堿0.2mg肌注(有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禁用)。還應觀察腹痛情況,病人難忍疼痛者可給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

4.5保持留置尿管通暢,術后6h鼓勵患者排尿、若臥位排尿困難、幫助患者坐起,讓聽流水聲,局部熱敷。注意尿的顏色及尿量,發現血尿及時報告醫生,24h后拔除導尿管。

4.6飲食,術后當日禁食。次日可進營養豐富的全流食,排氣后進半流食物或普食。忌生冷、油膩、多湯類食物,注意營養均衡。

4.7靜脈補液,保持術后當日的輸液通暢,術后2日內給予10%GS1000ml,5%GS1000ml,0.9%生理鹽水500ml,維生素c2g,以補充熱量。

4.8鼓勵產婦做深呼吸,24h內在床上翻身,術后1-2日可在床上坐起,3日后離床活動促進體力恢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4.9外陰的護理,每日用0.1%新潔爾滅液或PP粉1:5000擦洗外陰2次,保持外陰清潔,防止感染。禁止盆浴,產后6周內禁止性生活。

剖宮產術范文第2篇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間,足月妊娠急診剖宮產術患者600例,年齡為20~39歲,體重為52~90 kg,身高146~165 cm,ASA分級為Ⅰ~Ⅱ級,均無明顯的心、肺、肝、腎疾病及高血壓、糖尿病、血液系統疾病病史,無腰麻禁忌證。隨機均分為兩組,A組150例,B組150例,C組150例,D組150例。

1.2麻醉方法麻醉實施手術前均未予術前用藥,入室常規監測無創血壓、心率、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同時給予所有患者靜脈滴注乳酸林格氏液8~20 ml/(kg·h)。常規腰硬聯合麻醉操作,注入藥物均為0.5%布比卡因1.5 ml,注入藥物時穿刺針斜口方朝向頭側。A組穿刺點選擇L2~3,注藥速度為20 s/ml以上;B組穿刺點選擇L3~4,注藥速度為20 s/ml以上。C組穿刺點選擇L2~3,注藥速度為20 s/ml以內。D組穿刺點選擇L3~4,注藥速度為20 s/ml以內。所有患者在腰麻注入藥物后均予頭端置管3.5 cm后立即取平臥位,效果不佳或失敗者給予硬膜外麻醉。若SBP30%時,視為低血壓,均靜脈注射麻黃堿6~12 mg/次,心率慢于60次/min則給予阿托品(0.5~1.0 mg)靜脈注射。所有患者均不調整。

采用針刺法評估感覺阻滯情況,采用Bromage改良法評價運動阻滯情況。記錄阻滯完善(手術區域無痛及Bromage評分達到3分)時間,麻醉平面。評價術中麻醉質量(優良:無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藥加深麻醉;滿意:可忍受的疼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藥加深麻醉;不滿意:不可忍受的疼痛,需硬膜外腔注藥加深麻醉)和肌松效果(優良:無肌張力干擾;滿意:出現可接受的肌張力干擾;不滿意:出現不可接受的肌張力干擾);新生兒娩出后進行口腔清理,然后進行Apgar評分。麻醉平面:以針刺的方法確定,麻醉平面超過胸(T)6為麻醉平面過高,T6~8為適度,T10以下為過低。記錄阻滯后血壓變化、鎮痛效果、腹肌松弛、呼吸抑制、惡心嘔吐及新生兒評分等表現。

1.3觀察指標阻滯完善時間、麻醉平面、鎮痛效果、腹肌松弛;并發癥:心動過緩、低血壓、惡心嘔吐、呼吸抑制、麻黃堿使用次數。

1.4統計學方法將所得數據輸入SPSS 12.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P

2.1麻醉效果由表1可見,A、C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佳,B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其次,與D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C、B、D組患者麻醉平面依次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并發癥由表2可見,A、C、B、D組患者麻黃堿使用例數、心動過緩、低血壓發生率依次降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剖宮產手術多為急診,常需快速安全、療效確切的麻醉。一般而言腰麻的肌肉松馳作用明顯優于連續硬膜外阻滯,且鎮痛效果確切,失敗率低,已得到臨床廣泛共識。剖宮產的麻醉感覺阻滯平面達到T8,即能達到滿意的阻滯效果,可以解除宮縮痛,不抑制宮縮,松弛腹部肌肉,對胎兒無影響[1]。腰硬聯合麻醉影響阻滯平面的最重要影響因素是藥液比重,注射時和注射后即刻的患者,藥物劑量和注射部位,其他影響阻滯平面的因素包括年齡、腦脊液(CSF)、脊柱彎曲程度、藥物容積、腹內壓、妊娠、患者身高和穿刺針方向。總體來說,劑量越大,注射部位越高,所獲得的麻醉平面越高。穿刺針斜面或注射口的方向也具有重要作用,向頭側注射藥物可比向一側或尾側注射藥物獲得更高的麻醉平面。妊娠CSF容積與麻醉平面呈負相關。腹內壓升高或致硬脊膜外靜脈充血時,可減少CSF容積,導致阻滯平面上升。這些情況包括妊娠、腹水和腹腔巨大腫瘤等。此時特定劑量的局部可以產生超出預料的麻醉平面。足月產婦蛛網腹下隙麻醉所需的局部劑量比非妊振患者減少1/3[2],這可能是腰硬聯合麻醉除用于剖宮產術外,在其他下腹部及下肢手術中常很少出現麻醉平面過高及低血壓的重要原因。單純高濃度局麻藥物所達到的麻醉平面越高,交感神經阻滯范圍越大,低血壓發生率越高[3],麻黃堿的使用可治療低血壓,但常引起心動過速和快速耐受,另外麻黃堿還可引起子宮動脈收縮使子宮的血供減少,造成臍帶血流量減少,有導致胎兒酸中毒的可能[4]。腰硬聯合麻醉常用布比卡因劑量為8~12 mg,穿刺部位常為L2~3或L3~4。在腰硬聯合麻醉剖宮產手術中,選擇L3~4穿刺,通過調整麻醉平面使麻醉過程維持平穩,效果理想,不良反應少[5]。

在臨床麻醉工作中,我們使用腰硬聯合麻醉0.5%布比卡因6 mg,常致麻醉平面、鎮痛及肌肉松馳不能滿足手術要求,而0.5%布比卡因10 mg又多致低血壓、高麻醉平面等問題均未予廣泛運用。我們認為剖宮產術采用小劑量布比卡因(7.5 mg)實施麻醉[6],可明顯減少血壓下降等并發癥的發生,且麻醉效果確切;剖宮產手術L2~3腰麻注藥速度過快,常導致麻醉平面較高,通常可達T2水平,術后感覺與運動功能恢復慢,給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及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低血壓發生率高,麻黃堿使用多,循環波動明顯;通過減慢注藥速度常可明顯降低并發癥。剖宮產手術L3~4腰麻注藥速度過慢,常導致麻醉平面較低,麻醉效果差,通過加快注藥速度常可達到滿意麻醉效果。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認為,腰硬聯合麻醉在剖宮產術以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為20 s/ml以內,L2~3蛛網膜下腔注藥麻醉效果最優;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為20 s/ml以上,L3~4蛛網膜下腔注藥麻醉效果其次。麻醉平面適度,一般在T8左右,血壓下降幅度小,術中只需快速輸注乳酸林格氏液1000~1500 ml,不需要使用升壓藥或使用升壓藥很少,不需調整或調整很少,尤其對妊高癥患者維持循環穩定效果顯著,術后感覺與運動功能恢復快,對患者心理影響明顯減輕微。

參考文獻

[1]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131315.

[2]原著:G.Edward Morgan,Jr, Maged S.Mikhail,Michael J. Murray.主譯:岳云,吳新民,羅愛倫.摩根臨床麻醉學,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6268.

[3]Bogra J, Arora N, Srivastava P.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trathecal fentanyl and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BMC anesthesiology,2005,5:5.

[4]Cooper DW, Carpenter M, Mowbray P, et al. Fet al and maternal effects of phenylephrine and ephedrine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 Anesthesiology,2002,97:15821590.

剖宮產術范文第3篇

1988年Stark首創的剖宮產術受到了婦產科醫生的推崇和應用。作者對這一新術式進行多項指標的臨床觀察,并進行追蹤隨訪,與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進行比較,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在本院分娩孕婦共8500例,其中初產婦剖宮產1700例,將受術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新式剖宮產510例,年齡23~38歲,中位年齡28歲。B組: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1190例,年齡23~37歲,中位年齡27歲。對兩組患者術后追蹤隨訪至2006年4月,觀察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時腹腔粘連的情況,其中A組再次剖宮產72例,B組再次剖宮產121例,兩組剖宮產指征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72例再次剖宮產,其中距第一次剖宮產≤3年剖宮產9例,>3年63例;B組121例再次剖宮產,其中距第一次剖宮產≤3年剖宮產14例,>3年107例。

1.2手術方式

A組采用新式剖宮產術式,取恥骨聯合上3橫指切口,切開皮膚,裁開筋膜,撕拉式鈍性分離脂肪層,在子宮下段漿肌層中央切開2~3cm橫切口,左右撕開子宮肌層約10~12cm,胎兒胎盤娩出后,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子宮全層,不縫合腹膜,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筋膜層,4號絲線間斷褥式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3針。B組采用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取下腹正中線縱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脂肪長約15cm,裁開筋膜腹膜,子宮下段橫向剪開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在子宮下段肌層正中橫切2~3cm,向兩側撕開10~12cm,胎兒胎盤娩出后,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子宮肌層和膀胱腹膜反折,1號絲線連續縫合腹膜,7號絲線間斷縫合筋膜,4號絲線間斷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

1.3觀察指標

對二次剖宮產的患者,進行術中術后觀察,記錄每例手術時間、娩胎時間、住院時間、術后起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切口疼痛、產褥病率,術中主要觀察開腹時粘連、子宮破裂的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

2結果

2.1兩組第1次手術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A組各指標均優于B組(P<0.01或P<0.05)。表1兩組產婦第1次手術術后恢復情況比較(略)

2.2兩組產婦再次剖宮產情況比較

見表2。除腹壁切口血腫外,其余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2再次剖宮產兩種術式比較(略

3討論

新式剖宮產術的優點:新式剖宮產采用Jool—cohen切口,該切口與下腹皮膚張力一致,縫合時對合準確,愈合后瘢痕纖細,該切口的位置遠離錐狀肌,且不縫合腹膜,具有手術時間短、術時損傷少、術后切口疼痛輕、產婦下床活動早、排氣早、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新式剖宮產術后再次手術的優點:腹壁切口瘢痕纖細,再次手術時均按原切口原方式通過腹壁各層,不需切除原瘢痕,切口與皮紋方向一致,術后切口疼痛輕。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排氣時間、起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A組明顯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新式剖宮產術后再次手術時作者發現腹壁各層均有不同程度的粘連。A組與B組(對照組)比較,切皮至娩胎時間、總手術時間、術中出血、新生兒Apgar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產褥病率兩組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術后隨訪至3個月,B超檢查子宮內切口均愈合佳,無晚期產后出血發生。

本資料第一次采用新式剖宮產在再次剖宮手術的病例中,見到子宮與腹膜有粘連8例,其中疏松粘連7例,致密粘連1例;對照組再次手術病例中,子宮與腹膜粘連12例,其中疏松粘連10例,致密粘連2例。腹腔內粘連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溫濟英等[1]的報道一致。根據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發生盆腔粘連的原因是腹腔缺血、局部組織壞死、異物刺激,主要緣于腹膜的牽拉和缺血[2]。新式剖宮產術雖無縫合腹膜造成腹膜異物反應,但鈍性分離腹膜卻造成腹膜的損傷,由于手術中多種操作引起的機械性損傷和熱損傷均可導致組織缺血,從而引起粘連的發生。

第2次剖宮產術中發現不全子宮破裂A組和B組各有1例。兩組發生子宮破裂者均為2年以內的剖宮產且術后子宮內切口愈合欠佳者,說明新式剖宮產一層式縫合不影響子宮內切口愈合。

本資料新式剖宮產術式術后出現腹壁切口血腫3例,而B組未發現,可能是由于新式剖宮產術式采用撕拉式進腹,拉斷肌肉的營養血管,而術中未發現,導致術后腹壁切口血腫形成。

總之,新式剖宮產術后恢復比傳統剖宮產快,第2次手術仍可采用原術式,而且新式剖宮產因切口與皮紋方向一致,切口張力低,切口美觀,術后疼痛比傳統剖宮產少,可以不用鎮痛泵等優點。但第2次剖宮產術時,如前置胎盤、宮口開全而產程停滯、胎盤早剝等急診行剖宮產時,由于第1次新式剖宮產下腹橫切口瘢痕形成,彈性差,娩胎相對困難,而且術中容易出血,出血多時縫合困難;傳統剖宮產術野清晰,子宮容易托出,能達到準確縫合,從而減少術中出血,減少手術時間。因此,作者認為,第2次剖宮產術前估計經原橫切口手術有困難時宜改縱切口為好。

【參考文獻】

剖宮產術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討兩種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影響的臨床分析。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我院2005年-2006年婦產科收治的160例產婦,分別采用改良橫切剖宮產和傳統縱切兩種不同的剖宮產術式。結果:改良橫切剖宮產術初次剖宮產術后恢復情況、二次剖宮產術盆腔粘連情況的比較、均明顯優于傳統縱切剖宮產(P0.05)。結論:改良橫式剖宮產術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縫合簡單、術后粘連少、并發癥少、美觀的優點。

【關鍵詞】剖宮產術式;再次剖宮產;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4-0090-01

近年來國內剖宮產率不斷上升,剖宮產手術方式的不斷創新。本研究通過對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60例產婦采用兩種不同的術式剖宮產后,對其再次剖宮產的難度及盆腔粘連的情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5年~2006年婦產科收治的剖宮產孕婦160例,經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兩組不同的剖宮產術式,I組改良橫式剖宮產術式(90例)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7.6±4.2歲;Ⅱ組傳統縱切(70例),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8.1±3.8歲。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分析腹腔粘連情況,其中I組再次剖宮產50例,Ⅱ組剖宮產40例,兩組剖宮產患者平均年齡、剖宮產指征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剖宮產術式方式①兩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聯合腰麻。I組采用改良橫式剖宮產術式:沿Pfannenstiel皺紋上2cm,以腹中線為中心橫切開皮膚全層長約10~12cm,切口兩端橫行伸向髂前上棘方向;②于切口正中切開脂肪層約2cm達筋膜層。術者分別將左右兩示指入脂肪層底部向切I兩側撕拉分離,或可由術者與助手各用雙手食中指并攏后向兩側托開松懈腹直肌,充分暴露筋膜;③正中切開筋膜2cm,用剪刀沿分離開的脂肪層下緣橫行切開筋膜,兩端分別較皮膚長2cm;④因改良切口較原橫切口位置高,故不需佴實施向上下銳性或鈍性分離肌脞與筋膜黏著處的步驟;⑤在兩側腹直肌問用血管鉗分離2~3cm,然后用手指撕拉腹直肌,翦斷與恥骨連接處的部分肌勝;⑥血管鉗分離腹膜處脂肪避開膀胱上穿透分開一小口,鈍性撕拉至不影響術野度即可。II組采用:下腹縱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

1.3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1.5建立數據庫,通過t檢驗和卡方檢驗分析,以P

2結果

2.1兩組初次剖宮產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見表1。

2.2兩組二次剖宮產術中情況的比較見表2。

2.3兩組二次剖宮產術盆腔粘連情況的比較見表3。

2.4兩組二次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率的比較I組術后切口感染率為2.28%,II組術后切口感染率為2.34%,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剖宮產術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改良新式剖宮產;再次剖宮產;粘連

[中圖分類號] R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b)-037-02

剖宮產作為難產的一種處理方式,對產婦的損傷和并發癥的發生均大于陰道分娩者,試術式一般只適用于難產的處理和部分特殊人群,如運用得當,將大大提高產科質量。我院1999年3月開始引進新式剖宮產術,2000年3月開始對該術式做了技術改進即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兩者均列為常規術式。本研究通過對我院再次行剖宮產術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兩種剖宮產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1999~2006年,前次在我院行剖宮產,本次亦在我院產檢并分娩的140例單胎妊娠孕婦,80例前次行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者為觀察組,60例前次行新式剖宮產術者為對照組。兩組年齡24~39歲,平均年齡29.4歲;孕周35~43周,平均孕周38周;剖宮產間隔時間2~7年,平均3.5年。前次手術指征依次為頭盆不稱、胎兒窘迫、臀位、社會因素、巨大胎兒等,兩組間年齡和前次手術指征均無明顯差異。前次術后均無產褥及感染,無其他腹部手術史。

1.2 方法

1.2.1前次手術方法內容包括:①新式剖宮產手術步驟參照文獻[1]。②改良新式剖宮產手術步驟:與新式剖宮產術同法進入腹腔,取出胎兒;Allis鉗夾子宮切口,宮體內注入縮宮素20 U,用0號可吸收線單層連續縫合子宮肌層;臟、壁層腹膜、腹肌外鞘分別予連續縫合,皮下脂肪用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皮膚以3-0可吸收線連續褥式皮內縫合。

1.2.2 本次手術方法 均采用原切口進路。觀察組采用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式,對照組采用新式剖宮產術式。

1.2.3 麻醉方法 本次手術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

1.2.4 觀察指標觀察指標有:①切皮至娩胎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②術中腹直肌、大網膜、腹膜、膀胱、膀胱腹膜反折、子宮腹壁愈合及粘連情況;③術后病率、術后排氣時間、切口感染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兩組切皮至娩胎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 兩組術中粘連情況比較

兩組腹直肌、大網膜、腹膜、膀胱、膀胱腹膜反折、子宮腹壁愈合及粘連情況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剖宮產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剖宮產術后出現的腹壁、盆腹腔粘連可以引起小腸梗阻、盆腔疼痛、不孕等并發癥,給再次手術帶來困難。剖宮產術后再次手術發現腹腔粘連者約占35.8%[2]。本組研究中,觀察組腹腔粘連率為36.2%,但對照組腹腔粘連率為76.3%,兩組比較,對照組術中腹直肌、大網膜、腹膜、膀胱腹膜反折、子宮腹壁粘連率均比觀察組高,且差異有顯著性(P<0.05),說明新式剖宮產組造成的粘連較多,粘連后果更嚴重。結果提示,第一次剖宮產的不同術式選擇與造成的腹壁、腹腔粘連有明顯關系。

本組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再次行剖宮產的娩胎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比對照組減少,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雖然兩組在術后病率、排氣時間、切口感染等方面無明顯差異,但仍說明新式剖宮產術后對再次剖宮產可增加手術難度、手術時間、手術并發癥及手術風險,特別是遇到下次妊娠急診情況,如:胎兒窘迫、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先兆子宮破裂等,因腹腔粘連嚴重,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出胎兒,失去了搶救母嬰的寶貴時間。而改良新式剖宮產恰在這方面較新式剖宮產有優勢。

剖宮產術后,腹膜間皮細胞可迅速再生,形成一層新的腹膜。縫合腹膜后,由于組織缺血壞死及異物炎癥反應增多,間皮細胞轉化和再生能力下降,局部纖維降解活性受到抑制,纖維沉積,不但不能減少粘連,反而加重粘連。手術后發生粘連的重要原因是組織缺血與縫線造成的異物反應[3]。該理論是新式剖宮產術不縫合腹膜的理論基礎,而粘連是否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新式剖宮產術雖無縫合腹膜造成的腹膜異物反應以及缺血、低氧,但腹直肌分離時有不同程度的肌纖維損傷,同時,腹膜、腹直肌間的分離面比較大,胎兒娩出后腹壁變松弛,腹膜相對空虛,腹膜切口呈游離狀態,撕拉的切口參差不齊,加之術后患者搬動,難以保持切口對合的狀態。因此,對照組中腹直肌不對合,腹膜壁層和臟層不縫合、筋膜與腹腔相通,是造成腹壁、腹腔粘連發生率高的重要原因。改良新式剖宮產摒棄了不縫合腹膜反折和腹膜的缺點,腹壁每層都縫合,使各層起到了機械隔離作用,保證組織的血液供應;其次,術中采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可吸收縫線,以避免體內異物反應,從而減少腹壁、盆腹腔粘連的機會。

綜上所述,改良新式剖宮產與新式剖宮產相比,可減少再次剖宮產時的盆腹腔粘連、手術難度等情況,并發癥發生少,改良新式剖宮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無論是何種剖宮產術均有一定近、遠期并發癥,再次手術時,手術風險增加,手術時間延長。故作為產科醫師,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降低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馬彥彥.新式剖宮產術[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44-48.

[2]AL-Took S,Platt R,Tulandi T.Adhesion-related small-bowel obstruction after gynecologic operations[J].Am J Obstet Gynecol,1999,180:313-315.

[3]Dizerega GS,Rodgers KE.The peritonevm[M].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2,123-125.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臨床解剖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局解手術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解剖科學進展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宁县| 西畴县| 阜阳市| 丹阳市| 额尔古纳市| 肇源县| 四川省| 虎林市| 石狮市| 浦东新区| 江安县| 武川县| 海阳市| 淅川县| 郧西县| 高安市| 万盛区| 乾安县| 江源县| 乌兰察布市| 萍乡市| 丹江口市| 察雅县| 湘阴县| 辉县市| 乃东县| 嵩明县| 万安县| 金乡县| 桦甸市| 建德市| 上高县| 盐城市| 淄博市| 大足县| 兴安县| 福鼎市| 司法| 忻城县| 炎陵县| 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