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粉絲消費論文

粉絲消費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粉絲消費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粉絲消費論文

粉絲消費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迷研究 粉絲小說 女性閱讀行為 明星認同

一直以來,關于迷或者迷群的研究在西方文化研究,尤其是媒介文化研究和大眾文化研究,以及社會學研究領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迷, 指粉絲(fans), 也指迷的現象(fan-dom)。迷研究是文化理論建構的重要基礎,迷是最主動的一群受眾。中國文化研究學者陶東風認為粉絲是過度的、完美的和積極的消費者。粉絲行為,即偶像崇拜與追星行為,在20世紀中葉開始進入歐美傳播學研究領域,傳播學者特別關注粉絲的積極主動性,粉絲的偶像情結。迷研究在90年代逐漸成為受眾研究的焦點。從星際大戰電影到羅曼史小說,學界注意到主動受眾中最積極的群體—粉絲 。本文中,作者以粉絲小說的女性閱讀群體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的方法來探究對于大眾文化創作的文本實踐。

一、粉絲小說的特點

學術研究對粉絲有正面的肯定,認為粉絲不是被動的、被媒體操弄的盲目受眾,可以主動創造意義和文本內容的主動消費者。迷在與媒介互動的過程中, 主動挪用文本中的元素來重新生產并解讀文本, 進一步的反映了迷的日常生活經驗, 成為新一代迷研究關注的主體。粉絲小說是粉絲挪用文本再創作的代表。西方學者稱其為“Fan Fiction”,即粉絲以其喜愛的明星為原型進行文學創作。西方學者對于“Fan Fiction”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紀20年代。同時,粉絲小說一直在英美粉絲研究中備受關注,甚至被當作某個粉絲文化成熟的標志。

二、研究問題及方法

因此,作者提出了以下研究問題:1、女性對粉絲小說閱讀的行為動機是什么?2、其閱讀行為是否對其對明星認同感程度的變化存在影響?3、兩個變量是否存在規律的互動機制? 本研究通過深度訪談的方法試圖了解粉絲小說閱讀者的閱讀動機,以及其閱讀行為與明星認同兩個變量間的互動機制。作者采訪了6位粉絲小說的女性讀者,其中5位對明星的認同起源于大學時代時代,1位起源于初中時代。2位受訪者長期參與粉絲小說的創作。作者對6為受采訪者從A至F進行了編號,而后整理錄音文字材料共45171字。

三、研究結果

在訪談中發現,女性對于粉絲小說的閱讀動機: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釋放情感,找尋寄托

E:“就是我有這么個感情在,然后我希望尋找它,然后讓它,就是這個感情有一個依托,讓它可以繼續表達。讓我有一個空間可以繼續表達我的感情。”

(2)建構虛擬世界,逃避現實壓力

B:“其實我覺得看這種小說都在逃避啊壓力啊就世俗社會的一種,就另外一個世界啊。”;C:“我是覺得現實是恐怖的,然后我又自己需要一些動力和恢復讓我在這個現實當中能緩一口氣,所以我需要一些幻想的空間,就我自己會需要一個虛擬的世界”

(3)疏解壓力、放松心情

D:“就是放松嘛,如果看到很好的文章就會感覺很快樂,很滿足。”;A:“是一種放松,比如說考試啊,或什么很煩的時候啊。只要看看他們的視頻,看看他們的小說,哇就會感覺,就會忘記其他的事情,這個時候就會感覺很開心”

(4)滿足對理想生活的想象

D:“豆花是一種愛情的信仰,因為他們的感情真的讓人很羨慕的那種,他代表了一種理想中的愛情那種,所以我看他的時候會覺得很溫暖,很溫馨。”

研究發現,通過表達對偶像喜愛的方式粉絲為自己建造了一個釋放壓力、撫慰心靈、重拾勇氣的“小憩之所”。 粉絲將自己的經歷、性格投射到偶像身上,同時,又從偶像身上汲取信心和勇氣。粉絲以偶像為中介來應對外部世界的困難和壓力,并將偶像的成功當作自己爭取成功的動力。偶像既是粉絲的理想自我和角色榜樣,又是粉絲的“精神空間”和心靈寄托。

所有的受訪者對于粉絲小說文本的閱讀都具有強選擇性,而不是被動的、被媒體操弄的盲目受眾。粉絲小說對明星的符號意義的再創作必須符合粉絲內心對于其明星形象的認知形象。例如B:“寫的不好我就不看……粉絲小說嘛,最重要的還是要,這個關鍵是這個明星要符合粉絲當中心目中的那個形象”; E:“ 每個人理解不是很一樣的,有的人就覺得他應該很孩子氣嘛,然后有的人又覺得他應該很有責任感,很有犧牲精神嘛,然后每個人寫出來的不一樣,那我肯定只愛看我想象中的那個人。”

有些女性閱讀者甚至會因為找不到符合自己喜好類型的小說而放棄主動搜尋和閱讀粉絲小說。D:“因為他們分開了之后的話,寫文的這些人少了,豆花,因為他們的粉絲仍然很多。他們分開之后,有好多人都退出了嘛,所以寫的人也少了,然后我自己也就是小說也不怎么看了,就看視頻。”

通過對6位受訪者的研究發現,粉絲小說的閱讀行為在粉絲的明星認同感變化過程的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

1.在明星認同的初期粉絲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地位。

信息不對稱又稱“信息偏在”,是指信息在交易主體之間的不均衡現象。粉絲由于信息不對稱,會處于對明星訊息主動搜尋了解階段。6位受訪者主動通過百度貼吧,明星論壇等粉絲網絡社群搜索其偶像的官方演出信息,相關影音信息以及其他粉絲的評論,以此來彌補信息偏在。之后間接進入粉絲小說板塊。可見,6位受訪者在粉絲對明星認同的初期,粉絲小說對于信息偏在的彌補作用低于官方信息與相關影音信息。

D:“開始的時候我不看他們的小說的,因為感覺小說沒意思,我開始是搜他們的視頻,搜他們的圖片,不管是自制還是YY的圖片或者是截圖的那一種,然后等基本上把吧里的東西全部看完之后,沒有東西可看了,我才開始轉向他們的小說。”;F:“有文(粉絲小說)是我一個同學跟我說的,我一直不知道有文”。

同時,6為受訪者都提到百度貼吧是是其明星信息接觸的第一選擇路徑,可見貼吧作為粉絲的集散地和粉絲小說的試驗場的重要性。

2.在6位受訪者明星認同的第二階段中,粉絲小說的閱讀行為得到了強化

①粉絲小說扮演信息來源的重要性上升。D:“有的算是粉絲中的高層或怎么樣,就是獲得消息很多很多的那種。然后他們就根據那些小道消息啊,編文啊什么。所以你可以當做一定的信息來源吧,你會覺得哇說不定他們真的有過這種事情”

②粉絲小說參與了明星符號在粉絲心中的構建。D:“作者把他(明星)描寫成那種有時很二,然后有的時候就是很抽風,再有的時候就很正派的那種。我也感覺,就是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通過屏幕里你可能這樣想,但是這個小說呢堅定了我對這個印象的看法。”

③粉絲小說中對于明星符號的多樣性再創作,增加了明星形象在粉絲心中的彈性和張力.粉絲小說擴展了受眾對明星認同感,因為它將明星形象帶入到一些不太可能獲得廣泛傳播的幻想,并通過裁剪加工來適應文化縫隙群體(cultural niches)的需要。 D:“不管把他描述成什么樣子,我感覺都會增加我對他的喜愛。”。

④同時,在粉絲對于明星事件的歸因中粉絲小說可以起導向作用。C:“那個時候就寫了很多文章,比如說希澈精神崩潰啊,然后你就會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想到現實里面就覺得希澈精神崩潰了,那個時候就更狠韓庚,就覺得完了。”。

⑤粉絲小說可以扮演社群聯結的紐帶作用,激發粉絲文本創作的參與性,在社群中粉絲小說的交流已經成為粉絲們心中表達自我、展示才華以及獲得認可的重要途徑。B:“我們就是一個小團體吧傳著看看,就是我們有個追星小團體,專門有一個本子寫他們的故事,每個人就是根據上個人寫一段然后寫下面一段。”。

⑥大多數受訪者在明星形象再構建的過程中存在明星和粉絲小說中人物形象混淆的現象D:“會傾向于認為這是真的,因為現實文嘛,現實文中就是作者如果寫的好的就會有一個很現實的(感覺),就會真的認為這是一種很現實的感覺,真的是作者親身見證了從他們出道到他們現在這一段的經歷”。

3.在明星認同的第三階段,粉絲小說在明星認同感變化過程的影響出現了三種分化

①混淆明星和粉絲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現象在3位受訪者中一直持續。F:“看他們表演時經常摻雜看文時的這種情境,現在也會,因為現在自己還要寫啊”

②有2位受訪者,在明星信息接觸的特定時間點可以把明星形象和粉絲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分開。B:“我覺得剛開始追的時候分的不開,但是等淡了的時候,就分開了。我覺得這跟人的成熟啊,成長啊都有關系。我覺得追星期我覺得3年吧,3年以后就分得比較開了”;A:“就我們這種資深粉絲,從各種途徑也知道他們其實生活根本就不像小說那個那樣子,你才有更多YY(“”是當前 mop、天涯等大型網絡社區中最常見的詞語之一,指天馬行空的想象。)的空間把他們寫到小說里,想寫成什么樣就寫成什么樣,就覺得他也不是這個樣子。”

③粉絲小說的閱讀對1位受訪者的明星認同存在抑制作用。粉絲小說對于明星符號的再構建,其形象的多元性對粉絲起到了涵化作用,使得粉絲對于粉絲小說中人物的認同超過了對現實明星的認同,粉絲對現實明星的認同感受到抑制。B:“你已經覺得你想象的東西已經太豐滿了,他們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你的這種想象了,所以之后吧就慢慢慢慢追星可能就變淡了。因為你覺得那個真人再完美吧也不及你心目中想象的那個完美。”

四、總結

在網絡發達的現代社會, 迷群可以藉由新媒介, 跨越真實與虛假, 追求暫時的愉悅,建立自己的認同和迷文化。粉絲在符號中找到自我, 從中得到熟悉感、安全感和情緒的滿足。本文提出了粉絲小說在粉絲明星認同感的三個變化過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影響,并對其進行了分析。

明星有不同類型,我們將自己心中的完美的形象投射于明星身上,認同明星的鎂光燈下的形象而非私人形象。我們在明星身上投射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類型明星上看見自己,進而認同不同的明星。某些類型的人特別認同某個明星,藉由這種認同,人們進而找到其在社會上的位置。明星對于其他人來說可能是生活得更光鮮亮麗的普通人或者只是一個打發無聊、排解壓力、提供談資的電視形象。但對于他們粉絲來說,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蘊意。這個明星不僅激發了無數粉絲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喚起了他們最強烈的情感,提升了他們的生命體驗。在粉絲小說中她們通過對偶像的投入和認同,獲得了勇氣、信心、快樂和滿足。他們通過做粉絲開始了自我發現、自我表達和自我轉變的生命旅程。本文對粉絲所形成的文化消費模式的相關文獻進行了補充。幫助我們了解粉絲群體如何利用新媒介技術生產、消費屬于自己的大眾文化以及如何與大眾文化符號進行互動。

參考文獻:

[1] 張嬙.粉絲力量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25

[2] 楊玲.超女粉絲與當代大眾文化消費(博士學位論文)[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9.

[3] 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10.

粉絲消費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偶像劇;敘事研究;新十年

作為敘事模式化而備受部分專家詬病的偶像劇,從21世紀初算起,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程。2001年首部偶像劇《流星花園》播出后創下當年最高收視率并風靡東南亞,掀開偶像劇熱潮的序幕。從此,偶像劇如雨后春筍般爭相而出,2002起,每年均有20部左右的偶像劇登陸熒屏,產量之豐可見一斑。且每年均有一兩部偶像劇伴隨著高收視率而成為兩岸青少年或粉絲群討論的熱點。在論述過程中,如沒有特別說明(如日本、韓國偶像劇),所出現的“偶像劇”均指臺灣偶像劇。偶像劇作為海峽兩岸青少年和粉絲群最受歡迎的電視劇類型之一,誕生十年尚無系統的研究總結。豐厚的臺灣偶像劇創作實踐和不斷形成的觀賞熱潮極大地推動了相關的理論研究。電視劇作為當代社會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傳播形式,有著不斷建構當下文化現實的突出作用。偶像劇敘事對形成當代青少年的情感價值與道德價值取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力圖以敘事為切入點,遵循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對十年來臺灣偶像劇做一全面探索。

與本論題相關的研究領域主要是電視劇敘事研究和偶像劇研究,以下就對這兩個領域的研究現狀進行分述。

電視劇敘事研究

敘事學在發展中發生了一些變化,研究對象不僅僅局限于虛構性的敘事作品,非虛構性的敘事作品進入敘事學的研究視域,如羅蘭?巴特認為任何材料都適宜于敘事,除了文學作品以外,還包括繪畫、電影、連環畫、社會雜聞、會話,敘事承載物可以是口頭或書面的有聲語言、固定或活動的畫面、手勢以及所有這些材料的有機混合。①電視劇也屬于這一范疇。

電視劇敘事研究主要分為敘事學研究、敘事類型研究兩方面。電視劇敘事學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專著論文均有一定系統性。研究專著有《電視虛構敘事導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圍繞電視劇敘事的核心元素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影視劇作的敘事藝術》(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年),關注影視劇的敘事特質,從敘事視點、敘事時空、情節、沖突等方面,對影視劇創作進行了敘事學的理論總結。《電視劇敘事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在多學科比較中確立電視劇敘事的藝術特質,從而建構起電視劇敘事理論體系。《電視敘事學》(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關注電視敘事學符號的構成,電視敘事學的聲音、畫面、聲畫關系,是對電視敘事的總括性研究。《電視劇敘事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分別從敘事模式、情節、樣式、技巧、人物認同等方面,對電視劇創作及其模式的特點進行了敘事學的技術分析和理論總結。《電視劇敘事情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主要從情節角度入手,對電視劇進行研究。《電視劇敘事話語》(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則從敘述空間、敘述中的“時空結”造型和人物塑型等層面形式美學角度上考察電視劇敘事話語的深層規律。

電視劇敘事類型研究在國外已有一定的成果,如勞拉?斯?蒙福德的《午后的愛情與意識形態――肥皂劇、女性及電視劇種》就具體地論述了肥皂劇的敘事特點及其性別意義。國內的研究還遠沒有開展起來,對于各種類型劇的批評琳瑯滿目,但是系統的科學的研究類型電視劇的敘事和構成的著作較少,如《新語境中的中國電視劇創作》(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關注1990年以來我國各類電視劇創作的特征和發展趨向。《電視劇藝術類型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圍繞電視劇類型的形成原因、各種類型電視劇的發展概況及特征進行了全面介紹和分析。關注于具體類型劇的研究專著僅有《家的影像:中國電視劇家庭倫理敘事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05月)。相對而言,類型電視劇的敘事研究尚處于一個拓荒期。一方面,類型電視劇的敘事研究是與整個電視劇研究狀況相適應,即總體并不令人樂觀。②在國外學界,實際上是把電視節目的類型化與電視媒介緊緊捆綁在一起的,關于這一方面的重要文獻,包括賈森?米特爾的《電視類型理論的文化研究》、布萊恩?羅斯的《電視類型研究》以及莫里?福曼的《電視類型出現之前的電視流行音樂的個案》③等。米特爾反復強調的是要把類型分析放置到一個更為廣泛的文化語境中。

當前電視劇敘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結合敘事研究具體電視劇的論文和專著大都拘泥于內部形式分析而略顯單薄;另一方面,在宏觀理論層面上探討的專著和論文,又容易缺乏微觀研究,且存在概念體系上以及各種理論之間的眾聲喧嘩、各自為政。研究類型電視劇的敘事和構成的著作很少,主要限于家庭劇和歷史劇等研究,其他類型的研究尤其是偶像劇的研究呈現空白狀態。

偶像劇研究

(一)中國內地研究

中國內地研究人員對臺灣偶像劇的研究,目前尚無專著,只有論文。如2002年《我看〈流星花園〉――兼議青春偶像劇的價值取向》,關注偶像劇的價值取向;2003年《淺析臺灣新一代偶像劇的市場化走向》,認為臺灣偶像劇成功的市場化運作,值得大陸的偶像劇制作者們去關注去研究;2007年《臺灣偶像劇的本土化實踐》,探討臺灣偶像劇扎根本土的策略與努力;2010年《2009海峽兩岸暑期偶像劇比較研究》,比較海峽兩岸暑期偶像劇的異同;《臺灣偶像劇中的青春鏡像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影響》,側重偶像劇的影響研究。

中國內地研究者對各國和地區偶像劇的研究論文比較多,截至2010年底共計217篇(據中國知網統計數據),尤其對韓國、日本偶像劇的研究不少,已經出了一些碩、博論文。博士論文如《1980年后日韓影視劇在中國的傳播》(暨南大學,2006);《大眾敘事與精神家園――韓國電視劇敘事文化研究》(四川大學,2007)。偶像劇研究論文偏重于概述式探討。

中國內地對電視劇的研究已較成熟,專著不少。其中,對日韓偶像劇的研究有一定基礎,表現為論文多專著少。對臺灣偶像劇的研究,無專著且論文較少,呈現出研究狀態的空白化,其灣偶像劇敘事方面的研究最少,而市場分析與價值影響的研究偏多。價值影響的研究傾向于極性思維,在偶像劇影響的判斷上,一些選項或觀念過于二元和對立。這種選項在字面上明顯造成一項是可取(積極、向上、健康),另一項則暗示(消極、腐蝕、有毒)。贊成后者的論文明顯較多。④2009、2010兩年,對臺灣偶像劇研究的論文有增多之勢。現象描述和規范性研究居多,但理論分析及其深度不夠,所以解釋力不足,對偶像劇創作實踐指導作用不強。和偶像劇日益掀起的制作播出相比,研究明顯滯后。

(二)臺灣研究

臺灣關于日、韓劇的研究相當多,范圍也相當廣,對于臺灣偶像劇的研究也在漸漸發展當中。如以消費、認同的角度來檢視日本偶像劇對于臺灣年輕人的影響;以文化認同的方向來檢視韓劇對于閱聽人的影響,諸如愛情價值觀和消費行為等的影響;以流行文化的角度來解讀日本偶像劇的文本等。

而關于臺灣本土偶像劇研究所涵蓋的面向比較局限。臺灣地區對臺灣偶像劇的研究只有碩士論文,尚無博士論文和專著。臺灣地區的研究論文多忽視電視文本的分析,有三種取向,一是針對制作與播出生態進行政治經濟分析,如徐玉青(2006)《臺灣電視連續劇評估準則之研究――從編劇及制作人角度分析》,臺灣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再如張正芬(2008)《話題營銷在偶像劇營銷之應用――以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為例》,臺灣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畢業論文。二是對收視觀眾的接收與影響進行收視影響分析,如連麗雅(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劇收視經驗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系與廣告系碩士論文。這類研究論文均是透過接受者的書寫與口語陳述,作為詮釋實踐的來源,研究重心在于閱聽眾本身,而不是偶像劇文本。⑤這一種分析取向走著類似于人類學研究的路徑,細致地梳理和研究了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對偶像劇的收視及其相關影響,雖然研究重心不在偶像劇文本,但對偶像劇文本的再生產有一定指導意義。三是對偶像劇的形式或內容進行分析。第三類取向的論文非常少。著名的有趙庭輝教授的《電視偶像劇〈熏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臺灣中華傳播協會2004年年會論文);《電視偶像劇〈吐司男之吻〉:寫實主義的建構與再現》,(臺灣《傳播與管理研究》第五卷第一期);《偶像劇〈流星花園〉的文本分析:青少年次文化的建構與再現》,(臺灣《藝術學報》,第78期)。臺灣地區對電視劇研究的專著較少。對傳統電視劇的研究,“絕大多數電視劇研究者的基本立場,事實上受到實證主義(positivism)與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的影響,相當強調電視劇在傳播過程中的社會功能。”⑥如果去系統查看臺灣的大學圖書館館藏和臺灣各網絡書店,均無法看到有偶像劇研究的專業書籍(娛樂八卦書籍不少)。臺灣地區關于偶像劇的研究大多傾向于經濟學與收視影響分析,缺乏電視文本分析,故而臺灣地區的研究狀態呈半邊倒趨勢。臺灣地區價值影響的研究傾向于理性思維,在偶像劇影響的判斷上,一些選項或觀念不再二元和對立。這與內地研究形成反比。

綜上,海峽兩岸的偶像劇敘事理論研究明顯落后于偶像劇的創作實踐。其中,臺灣方面傾向于對各個年齡層觀眾進行非常細微的梳理(如精確到某地的大、中、小學的某年級),偏重于探討觀眾對偶像劇文本的接受和影響等內容。內地研究偏向于偶像劇文本的市場分析與價值影響且對價值影響的判斷上傾向于否定或對立。目前國內外對偶像劇的研究尚屬于起步期或空白期,因此,加強相關研究有彌補理論空白的積極意義。

注釋:

① [法]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符號學美學》,張裕禾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頁。

② 曲春景、朱影編:《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1頁。

③ 上述三篇文獻參見《世界電影》,2005年第2期。

④ 《電影藝術》2004年第3期刊登了一系列關于中國青春偶像劇研究的文章,大多集中于對偶像劇的表現形態及表現內容的分析及價值批判,批判其情節虛假及疏離現實的層面。

粉絲消費論文范文第3篇

 

選題一:移動直播

參考方向:移動直播技術升級、秀場直播模式分析、移動直播內容產業分析、傳統媒體移動直播試水。2016是視頻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聯網公司、媒體在布局直播時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實在是個太大的主題,雖然不能方方面面都進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將關注點聚焦在某一具體領域,比如以《華盛頓郵報》為例分析媒體轉型中的直播運用,再比如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的社交直播等等。

 

選題二:VR虛擬現實+內容

參考方向:數字媒體VR報道實踐、VR紀錄片的生產與分發、國內媒體VR新聞創新案例與應用前景。當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話題,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盤超大的棋,各個巨頭紛紛入局,不管是VR硬件設備,還是VR內容生產似乎總有無窮的潛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寶”VR。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數字化媒體如何運用VR進行多元化新聞報道呈現形式?VR內容生產的現狀、前景與憂慮?更酷的同學是不是還可以學習美國大學生做個VR畢設?期待你們的腦洞!

 

選題三:資訊短視頻

參考方向:國內短視頻創業綜述、青年用戶短視頻消費習慣調查、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特征。有沒有發現一夜之間,短視頻火了,網紅、垂直行業、社交巨頭...入局者甚多。媒體人轉型投身短視頻內容創業,更讓大家對短視頻領域充滿好奇。短視頻為什么這么火?為什么這么多媒體人將創業目標置于此?短視頻是如何帶來大規模流量的?互聯網、媒體巨頭又是如何布局短視頻大棋的?……多看看相關研究,你或許會有更多靈感。

 

選題四:突發新聞報道

參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報道突發、直播在突發報道中的作用、突發報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實方法論。近幾個月國際國內突發新聞不斷,面對這樣的突發新聞,媒體作何反應?如何報道?運用什么先進工具來提高報道效率?社交媒體如何聚合消息?發揮何種作用?成為“報道主力”后又對這個傳播版圖有著怎樣的影響?……當下全新的傳播環境中,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問題。

 

選題五:IP價值

參考方向:媒體如何用IP思維打造新聞產品、特稿的IP變現之路、玄幻劇IP的營銷與發行。將IP譽為當下互聯網行業的掘金礦似乎也不為過。“IP是個筐,什么都能裝。”看看暑期檔熱播的各大電影、電視劇哪個不是IP改變的功勞?里約奧運只知道follow寧澤濤、泥石流,卻沒發現體育愛豆背后的巨大IP價值?布朗熊、可妮兔超可愛,可她們同屬的LINE“帝國”卻靠IP衍生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年輕人,看劇看奧運看電影玩的不亦樂乎時,可別錯過值得研究的論文選題哦。

 

選題六:新聞編輯室“黑科技”

參考方向:外媒編輯室如何運用AI系統提升效率、聊天機器人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全球機器人寫作發展綜述。諸多媒體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聞編輯室的工具改革,無論是《紐約時報》的數據分析系統Stela,英國智能內容服務軟件Echobox,還是具有寫稿、聊天功能的機器人,它們都在嘗試提高編輯室的工作效率,最終實現傳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國內外媒體的編輯室工具改革,新聞業務小能手說不定就是你!

 

選題七:數據新聞

參考方向:媒體數字報道創新(以里約奧運報道為例)、社交傳播環境下數據新聞的創新范式。

數字新聞仍是當前新聞報道的一個熱門方向,從剛剛過去的里約奧運中便可看出端倪。《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NBC、BBC等一票大佬媒體都使出渾身解數在數字新聞上做足功課。對新聞實務感興趣的童鞋不妨多多關注這個領域。

 

選題八:粉絲經濟

參考方向:SNH48的粉絲經濟模式研究、社交媒體在粉絲經濟中的作用、粉絲研究:新型粉絲關系下的粉絲權力。隨著現在以TFBOYS、SNH48為代表的各類男團、女團的崛起,粉絲經濟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粉絲權力如何將偶像團體推向名利的高點?偶像團體又怎樣運用“粉絲經濟”來穩固自己的根基?……這些或許都是值得你研究的問題。

 

選題九:網絡綜藝

參考方向:網絡綜藝與電視綜藝的對比分析、網絡綜藝的營銷之道(以《奇葩說》為例)、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互聯網+模式創新。近年來傳播環境的改變催生各種傳播內容、傳播形態的轉變,網綜作為當下的一支娛樂力量借助移動互聯網大勢迅速崛起。網綜領域似乎從來不缺新玩法,賣污、神后期等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綜術不斷出現,沖擊著我們的接納能力。

 

選題十:媒體從業狀況

參考方向:媒體人生存狀況調查、海外數字媒體裁員背后的問題。關注媒體人從業狀況的童鞋看過來!媒體轉型的當下,當無冕之王的光環褪去,媒體人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他們過得還好嗎?他們都在干嘛?媒體裁員已經從傳統媒體蔓延到數字媒體了嗎?這些令人揪心的問題,你或許可以通過對媒體人的量化研究與深入訪談入手。

粉絲消費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失真;機械復制;本雅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5-0274-01

法蘭克福學派,是二戰期間流亡美國的著名學者群體,其中包括哲學家、社會學家、精神分析學家以及文學理論家。他們反對視大眾文化為對社會經濟基礎的簡單反映,指出美國文化是一個通過流水線作業批量生產虛假意識的工業。在法蘭克福學派中,幾乎所有成員都將高雅藝術的真實性與大眾文化的政治欺騙性對立起來,但瓦爾特.本雅明卻另辟蹊徑,指出機械復制破壞了“原本”的“靈韻”。比如,隨著藝術作品的大量復制與發行,盧浮宮“圣地”般的地位蕩然無存,“本身處于中心位置的事物如今被邊緣化”。于是在1936年,本雅明發表了論文《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歐洲和北美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發生重大變遷的時期。隨著一系列全新休閑消費品的誕生和大眾市場的確立,我們如今所謂的“消費資本主義”已具雛形。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前所未有的電子傳播方式(電話、廣播)和大眾娛樂產品(電影、唱片)向社會生活地瘋狂滲透。當時,大部分知識分子對大眾文化充滿敵意。關于“大眾文化有哪些潛在作用”的討論層出不窮,其中心問題在于:大眾娛樂究竟是對“烏合之眾”的另一種剝削,還是解放大眾的工具?藝術該不該、能不能直接卷入現代生活和社會事務當中?

對此,本雅明在《機械復制》中提出,現代條件下,藝術的“靈韻”已然被機械復制與大眾生產所破壞。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它的獨一無二性,且與日常生活保持了一定距離。比如,世上只有一副《蒙娜麗莎》畫,其作為藝術品的重要性就被確定了,因為獨一無二;再如博物館、畫廊、音樂廳等裝載藝術的場所也是遠離日常生活的。然而,大眾文化的出現破壞了藝術的獨特性和距離感,從而導致了“靈韻”的消失。攝影、電腦繪圖技術的出現使圖像可以被無限度復制。或許人間只有一副《蒙娜麗莎》,但它的復制品卻可遍布世界各處。由于獨一無二的“原本”被復制、傳播,隨手易得,人們自然不必前往各類博物館、音樂廳去欣賞藝術作品,這樣一來,藝術的距離感就遭到破壞。人們對藝術靈韻的敬畏感也漸漸消解。試想,我們若是置身于悉尼歌劇院或盧浮宮中,必定是聚精會神地虔誠欣賞;但在大眾文化領域,人們對待藝術的態度就輕松自如得多。我們再不用衣著隆重、神情肅穆地去感受藝術的靈韻,而只需動動手指頭,點開音頻、視頻,或坐或臥地聽歌看圖。

此后,西奧多?阿多諾為其做了補充。他認為,音樂工業化是對音樂生活的沖擊。誕生于19世紀末的錄音與廣播技術,在20世紀早期,對當時的音樂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那以前,音樂是一種“活的藝術”,如上文所述,人們如果想聽音樂就必須親臨現場,這“表演”本身就是及其重要的審美體驗。其實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聽音樂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活動,無論是生產音樂還是體驗音樂,都要求表演者和聽眾的共同參與。然而,錄音和廣播技術的出現使音樂的表演環節遭到破壞,音樂生活與社會之間的直接關聯被切斷了。如阿多諾所言,“錄音和廣播這兩項新生的‘社會性聲音技術’將音樂物化了”。表演“物化”表現為人們對“天籟之音”的崇拜,對偉大作曲家、指揮家的著魔,對高保真音樂的追求,等等。表演拜物教①同時存在于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領域。人們對音樂本真性的追求和崇拜,是“機械復制”時代下工業標準化生產與工業復制品同一性導致的必然結果,其主要特征是拒絕接受音樂品的任何瑕疵。而通過流水化作業生產出來的音樂則將音樂變成一個“可以輕松收聽的東西”②。從此,聽音樂成了一種隨時隨地、毫不費力的消費行為。

如今,年輕人對流行音樂的癡迷,對“聽音樂”這一行為的崇拜也證實了本雅明和阿多諾的理論。例如,粉絲對偶像歌手的個人崇拜,他們對偶像的一切都了如指掌,還會寫信要求電視臺、電臺多多播放偶像的音樂,在演唱會上瘋狂尖叫、吶喊,等等。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導致“粉絲”沉溺于“明星”這一客體不能自拔的“拜物教”現象。在阿多諾看來,真正的音樂愛好者已經不復存在。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音樂似乎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想聽就能通過廣播、電視、手機、MP3等各種電子產品聽到。但事實上,音樂確實是鋪天蓋地,而真正懂得音樂的人卻越來越少。

在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復制技術已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人們在享受互聯網和移動媒體為我們帶來的觸手可得的視聽饕餮之余,也開始試圖重新回歸到追隨藝術本身的道路上。我們刪除MP3里的低音質音樂,轉而走進唱片行或者音樂會現場;我們從電腦屏幕前離身,轉而落座于影院大銀幕前。這說明,人們正在有意無意地驅使自己置身于離藝術本身更近的地方。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品被大眾化、普及化,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曾為經典文化的喪失和庸俗文化的泛濫而痛心疾首,然而,他們依然期待著科技發展能帶給這個社會不一樣的精彩。

注釋:

①阿多諾針對“機械復制”理論于1978年發表了名為《論音樂的拜物教特性與聽覺的退化》的論文,進一步論述了大眾文化的問題,其中提到了“音樂拜物教”這一概念。

②出自阿多諾《論音樂的拜物教特性與聽覺的退化》。

粉絲消費論文范文第5篇

品牌全球化是21世紀不可逆轉的趨勢,品牌成為一種新的國際語言進入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國已進入品牌競爭的時代,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不斷增強,選擇商品時主要是根據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品牌聯想)來決定購買與否,而品牌形象的核心組成部分就是品牌個性。品牌大師奧格威(David Ogilvy)說:“最終決定品牌的市場地位的是品牌本身的性格,而不是產品間微不足道的差異”。他所說的品牌性格就是品牌個性。品牌的個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和喜好度,同時也影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的形成和維持。服裝具有體現品牌個性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消費者需要借助服裝表達自己,顯示自己的個性特點和社會地位。因此對服裝品牌個性研究至關重要

二、服裝品牌個性

服裝品牌個性就是與服裝品牌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個性特征,其中品牌個性也體現了品牌創始人的個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牌創始人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服裝品牌個性體現消費者的人口特征、反映生活品味以及消費者的性格特征等;其次,服裝是人的個性、情感的表達方式之一,消費者愿意購買與自己個性氣質一致的服裝品牌,并通過服裝來表達自我。

(一)了解服裝領域的品牌個性

關于服裝品牌個性的選擇,有研究者通過閱讀品牌個性相關理論,結合服裝品牌的特性,提出了服裝品牌個性劃分,包括8個方面,傳統民俗、前衛另類、嚴謹莊重、自在灑脫、粗獷堅韌、浪漫細膩、低調雅致、奢華張揚的等[1]。比如,淘寶原創品牌裂帛服飾具有明顯的傳統民俗的個性特點,古琦的服裝體現出奢華張揚的特點等。因此首先創建服裝品牌時,首先要了解服裝領域的品牌個性特點,然后根據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選擇恰當的品牌個性,并從多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個性創建。

(二)結合具體的服裝類別

針對不同的服裝類別,構建服裝品牌個性也有差別。例如,對童裝這個特殊的服裝類別進行品牌個性的維度構建,研究者選取全國性童裝品牌為實驗品牌,運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測量消費者偏好的品牌個性維度構成,包括5個維度時尚、自然、安全、天真、漂亮[4]。在童裝領域,由于兒童的需求,發展特點不同,服裝品牌個性也應體現兒童的天性。男人的服裝品牌,在正裝方面主要表現為傳統的,嚴謹的,注重家庭的。時尚休閑男裝,更多的體現張揚和低調的兩種,張揚的表現為活力的,陽光的,時尚的,低調的則是內斂的,剛柔并濟的。女性的服裝品牌就側重表現優雅、純真、知性的、高貴的、都市白領女裝展示的是自信的、知性的、精致的、優雅的、有力量的。休閑女裝相比之下就側重于青春的、活力的、可愛的、純真的等。

(三)因區域的不同而有差異

正如我們所知,不同地方的人會有一些個性上的差異,如:法國人的浪漫、英國人的紳士,北京人的正統、上海人的精細、廣州人的隨意,這些個性上的差異也會影響當地人所偏好的服裝品牌個性。張曉丹和趙紅通過對消費者理想中童裝品牌個性調查發現:北京較為關注漂亮因子;西安較為偏好自然因子;深圳重視安全因子。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對品牌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的平衡上,同時認為影響區域消費觀念的因素主要來自于區域經濟文化層面,即受到這三個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內涵的影響[2]。

北方熱銷的服裝品牌“白領”,但在南方鮮為人知,銷量無法提升。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服裝品牌遭遇這種地域差異的影響。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氣候條件的不一樣,經濟發展水平,身體素質,以及歷史的影響等等。因此在選擇品牌個性,一方面要考慮區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可進行差異化營銷的模式。

(四)借鑒成功品牌個性的塑造

目前國內外有許多成功的服裝品牌,很多都具有鮮明的服裝品牌個性,可以選擇成功的品牌進行細致的解讀,學習如何選擇和塑造品牌個性。有研究者以柒牌男裝為例,柒牌男裝具有愛國的和儒雅的特點,并通過實證得出銷售促進是影響品牌個性塑造的最主要因素,其涉及到的變量包括品牌象征物、廣告、形象代言人、贊助、媒體的選擇五項,即這五項是影響品牌個性塑造的關鍵因素。終端建設是影響品牌個性塑造的次要因素,其涉及到的變量包括價格、渠道終端建設、售后服務三項,即這三項是影響品牌個性塑造的次關鍵因素[3]。

美特斯邦威服飾具有活力的,與眾不同的特點,整個品牌聘請擁有眾多粉絲的周杰倫做代言,并拍攝一系列的廣告,都具有活力,與眾不同且具有時尚的特點。這些廣告大量投放在年輕人喜好的媒體上,再加上極具動感的音樂,使消費者很快記住該品牌的個性特點。這些成功品牌的經驗同樣值得學習和參考。

三、全方位構建恰當的品牌個性

選擇了合適的品牌個性,還需要堅持圍繞品牌的個性目標,進行品牌的整合傳播。首先品牌名稱和品牌標識是品牌的代表,被賦予了人性魅力,從而影響了品牌的個性。品牌的名稱以及品牌標志設計不僅需要考慮到文化方面,還需要對形象和色彩的研究。廣告設計方面,形象代言人的選擇要和品牌定位一致,個性特點也與品牌個性相匹配。在內容上,迎合目標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關注其所重視的話題、愛好、品味、人生價值觀等形成廣告的風格。在廣告語言設計上,要體現消費者內心需求,既要順口,又要符合當下的語言習慣。廣告主題上,要與品牌的個性特點一致,并保持連貫性。如果是運動類品牌,體現活力健康,可以通過體育運動來表現。

服裝色彩方面,強調色彩個性是為了建立品牌個性而實施的策略和手段,但最終強化的是品牌的整體形象。在品牌基礎色系的方案中導入流行色,創造出當季該品牌專屬的個性色彩方案。流行色在整個色彩體系中起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4]。

其它相關的因素,還包括產品的價格定位,包裝、使用者的形象,相關的報道等等。無論哪個環節,都要始終圍繞品牌個性這個核心因素,并保持時間上的連續性,以及內容上的穩定性。(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高瑜.北京服裝品牌個性塑造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2]張曉丹,趙紅.區域間品牌個性維度差異研究-基于童裝品牌的實證研究[J].市場營銷,2010,22(11):30-35.

相關期刊更多

時代青年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共青團河南省委

知識經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信息網絡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莒南县| 平乐县| 金堂县| 达孜县| 泰来县| 全南县| 宾阳县| 台中县| 东方市| 海原县| 清水河县| 新泰市| 台南县| 甘泉县| 长治县| 大丰市| 鹿邑县| 牟定县| 手机| 本溪市| 大兴区| 绥化市| 海盐县| 肥西县| 庄河市| 兴安盟| 繁昌县| 黄大仙区| 徐汇区| 昌图县| 巴楚县| 西乡县| 潞西市| 西充县| 云南省| 奉节县| 漾濞| 墨玉县| 商河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