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河湖治理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然而,近年來,因為城市規劃而引起的紛爭與日俱增。關于某些城市規劃忽視各方利益間協調、沒有考慮環境保護等的批評聲音,此起彼伏。甚至,近期出現的與房屋拆遷有關的備受矚目的社會事件,牽引出的已經不僅僅是拆遷程序是否合法、拆遷補償是否公平等問題,也同時把城市規劃的合理性提領到熱烈討論之層面。畢竟,幾乎所有的房屋拆遷都是依規劃而為的。
其實,城市規劃是對城市布局的一種人為設置,而城市布局必然涉及在城市中生活或經營各種事業的居民、企業或其他組織的利益。因此,城市規劃其實是一種利益安排或調整。目前施行的《城市規劃法》(1989年制定)的確也意識到此,在諸多條款中體現立法者對不同利益之考慮,如“近期建設和遠景發展”、“城市生態環境”、“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自然景觀”、“民族傳統”、“地方特色”、“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通、繁榮經濟”、“促進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設等要求”、“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等等。
但是,由利益安排或調整之視角綜觀該法,可以發現存有兩個重大缺憾。
第一,對個體利益未給予充分重視。上列對各類利益的表述,多落位于公共利益。即便把“有利生產”、“方便生活”、“防火、抗震”等闡釋為牽涉個體利益在內,也只是在隱含的層面上,而沒有給予明確的彰顯。個別居民、企業或組織的正當權益,在城市規劃中未得到其應有之受尊重地位。
第二,或許是更為重要的,對利益之安排或調整基本上取決于政府。《城市規劃法》在細數政府制定城市規劃需考慮的利益因素、從而試圖對其施行實體控制以外,也在程序上明定城市規劃需報上級政府或同級人大審批。可是,列舉應當考慮之利益因素的方法,如果有控制效應的話,也是比較松軟的。這些利益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是如何確認的?有沒有被忽略或輕視的利益?各個不同利益的分量是多少?利益之間發生沖突(如繁榮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哪個予以優先考慮?諸如此類問題,看起來都在政府寬泛的自由裁量空間內。更何況,個體利益在立法上還未被確切提及,即使政府在現實運作中予以一定照顧,也同樣在自由裁量范圍之中。政府乃凡人組成,其組織結構和資源或許有助于作出考慮周全的規劃決策,但也不能否認其具有內在的智識局限或難以避免的利益偏袒。甚至,有的政府官員出于不當之動機,給某些利益以特殊關照,也并非罕見。由此,《城市規劃法》將城市規劃制定過程基本托付于政府,無異于讓政府成為在規劃領域中的“國王”。
任何紛爭皆與利益相關,無論利益乃情感的、精神的抑或物質的。城市規劃遭人詬病、引發紛爭愈多,愈益表明其在安排或調整利益上的機制存在功能不足之問題。因此,《城市規劃法》有關政府制定城市規劃的實體規則、程序規則,皆有慎重反思和修訂的必要。
就程序維度而言,當引入利益參與機制。既然城市規劃乃一利益安排或調整過程,既然政府作為假定的公共利益代表者在如何確認、重視、協調具體的不同利益上存有局限,就應給予可能的利益受影響者介入這一過程的機會和權利。把城市規劃制定過程視作各方利益充分主張、交流以及妥協的平臺來設計,即便不一定獲得令所有利益皆滿意的所謂“正確”決策,亦可在相當程度上減少可能的利益紛爭。搭建這個平臺的法律程序之核心,無非征求利害相關人的意見。
一方面,對利害相關人當作廣義界定。組織化的利益群體(如環保組織、文物保護組織)和未經組織化的利益群體(如特定區域的居民或企業),甚至法律規定承擔維護特定公共利益(如交通管理)的政府部門,都可列入利害相關人的范疇,只要他們針對某項擬定的城市規劃決策,提出了某種切實相關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具體的城市規劃決策,當分決策之輕重緩急,而定應當遵循之征求意見程序。有正當的公共利益理由必須在短期內及時作出決策的,可以采取非正式的征求書面評論意見的程序。否則,應以聽證會方式召集各方利害相關人,就擬定的具體規劃決策進行充分討論和對話。鑒于城市規劃決策少有緊急情況的,聽證會方式可謂至關重要。 轉貼于
就實體維度而言,應確立信賴保護和比例合理原則。信賴保護是指人民對政府行為或承諾的正當信賴必須予以合理保護,以使其免受不可預計的不利后果。城市規劃絕非一成不變,順應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調整之必要。然而,城市規劃亦是政府的一項決策,自其作出以后,就在社會中具有一定之拘束力,民眾也會對其形成正當的信賴,并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或經營。城市規劃的變更勢必影響民眾這一信賴以及基于信賴而獲得的利益。因此,城市規劃的變更除遵循征求意見之程序外,應當明確:第一,若變更可能贏得的公共利益,明顯小于利害相關人因信賴而形成的正當利益,可考慮不予變更;第二,若公共利益理由充分、規劃確需變更,可考慮(1)變更后的規劃留有一定的生效期間,以使利害相關人根據新規劃重新安排生活或經營;(2)對確實造成的利害相關人正當利益損害,給予合理的補償。
關鍵詞:心理護理;混合痔;圍手術期;負性情緒;疼痛
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已經成為臨床工作中不可忽視的護理內容之一。研究認為肛腸科圍手術期患者良好的心理護理對手術效果和預后康復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藥物治療無法做到的[1]。但常規護理模式中,心理護理多較隨意,缺乏規范性,造成護理效果并不明顯。為了提高心理護理的作用,我們對23例混合痔外切內扎術患者圍手術期實施了規范化心理護理,由此客觀評價規范化心理護理對患者負性情緒和術后疼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肛腸科收治的采用外切內扎術治療的混合痔患者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為(41.48±6.72)歲,病程為3~15年,平均(9.83±4.41)年。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3例。所有患者均無語言和認知功能障礙,溝通良好,能正確理解和回答調查問卷內容,且無精神疾病及家族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給予一般心理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規范化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以護士長為組長的心理護理小組,組員由專業知識水平較高、溝通能力較強的高年資護理人員組成。所有組員均經過心理護理培訓,掌握心理護理專業知識,圍手術期給予患者"一對一"心理護理干預。②根據患者不同治療時期的不同心理狀態的給予有針對性心理干預:?K術前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積極做好術前宣教工作,通過講解混合痔外切內扎術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消除患者不良情緒,盡量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L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將患者與術后已基本康復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告訴患者手術很成功,時鼓勵患者與患友交流,讓患友現身說法,給患者順利康復的信心;?M術后2~3h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容易伴隨焦慮、煩躁、易怒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及時陪伴在患者身邊,給予同情、安慰,轉移其注意力減輕疼痛感,病房內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教患者學會疼痛時用鼻深吸氣,然后慢慢從口中呼氣,以放松全身肌肉,增加對疼痛的耐受力。
1.3 評價指標 ①護理干預前、后均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狀況,分數越高說明焦慮或抑郁情緒越嚴重。②疼痛評分標準:術后72h內和4~7d均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評價患者疼痛狀況,以0~10分表示疼痛從無到劇烈疼痛,患者根據疼痛程度在畫有 10cm標尺的記錄卡上畫出疼痛評分,均取疼痛最劇烈時的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2結果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干預前和對照組(P
3討論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雖不威脅患者的生命,但嚴重影響著患者生活質量。外切內扎術是目前治療Ⅲ、Ⅳ期混合痔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患者缺乏相關知識、術后行動不便及疼痛等因素,患者可能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又能降低患者的疼痛閾值和對疼痛的耐受性,加重術后疼痛感,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心理護理對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是必要也是有效的。心理護理的實質是護患雙方通過語言與非語言行為的信息交互,實現患者積極適應,主動配合治療,其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4]。但由于護理工作繁忙,過去護理人員的工作重心多停留在執行醫囑配合治療上,心理護理僅是體現在執行醫囑時與患者的簡單交流。近年來,隨著護理模式逐漸轉變為"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心理護理逐漸受到了護理人員的重視。王春香[5]對120例婦科腫瘤患者實施規范化心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明顯降低,睡眠質量顯著改善,全身不適、疲勞等癥狀明顯緩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相應提高。而向玨穎等[6]對60例混合痔圍手術期患者實施以心理護理為主的優質護理服務,結果提示術后72h內和4~7d內的最大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常規護理模式的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5,6]吻合。綜上所述,規范化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圍手術期的負性情緒,幫助患者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力,減輕術后疼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敏.心理護理對肛腸科圍手術期患者的護理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2,18(36):111-112.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援.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2004:235-236.
[3]鄧蓓蕾,丁正中,焦黎麗,等.混合痔圍手術期鎮痛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8):3629-3631.
[4]褚玲玲,謝剛敏.心理護理的概念及成分研究進展[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0,3(1):67-70.
一、水生態系統特性和功能
水生態系統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由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其濱河、濱湖濕地組成的河湖生態子系統,其水域空間和水、陸交錯帶是由陸地河岸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濕地及沼澤生態系統等一系列子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境。水生態系統的空間尺度可分為流域尺度、河流廊道尺度、河段尺度。其中,流域生態系統是以河湖為主體,邊界清晰、結構功能完整的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在維系自然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凈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功能顯著,對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有著重要作用。1.水生態系統特性水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可從縱向、橫向、垂向進行分析:縱向主要表現為河流氣象、水文、地貌、地質條件具有明顯的上、中、下游區域差異性和河流縱向形態的蜿蜒性;橫向主要表現為水—陸兩相性,從河流向岸邊依次為河道、洪泛區、高地邊緣過渡帶、陸域,此外,河流橫斷面表現為交替出現的淺灘和深潭的形態多樣性。垂向主要表現為水體表面的水—氣兩相性和底部的水—泥兩相性,河流基底對于水生生物起著支持(如底棲生物)、屏蔽(如穴居生物)、提供固著點和營養來源等作用。水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性:流域性:即以流域為整體,河湖為主體,邊界清晰、結構功能完整的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以河流水系相聯系,具有地表、地下完整的水文循環過程。復合性:是由陸地河岸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子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多樣性:河流與湖泊及河流上中下游的生境異質性、河流形態的蜿蜒性、河流橫斷面形的狀多樣性,流速、流量、水深、水溫、水質、河床構成等多種生態因子的異質性是生境多樣性和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基礎。連續性:水生態系統具有從河流源頭到河口的空間連續性和生物過程的連續性。2.水生態系統功能水生態系統的功能可分為生境支持、生物多樣性維持、服務人類生產生活三個層次。生境支持功能是水生態系統為生物提供生存環境的基礎功能,體現在水文循環、氣候調節、土壤形成、水源涵養等方面。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是水生態系統生境多樣性對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支持。服務功能是水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效用,具體體現在供水、發電、航運、水產養殖、污染降解、景觀、文化等多方面。3.水生態安全水生態安全是指水生態系統能夠良性循環并持續不斷的自我更新,其各項功能沒有受到損害,進而能持續地滿足人類需要的狀態。水生態安全包括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需求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即水生態安全既與水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和可再生能力有關,又與人類開發活動密切關聯。水生態安全的實質是以水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維持來保障其服務功能的可持續提供。
二、我國水生態系統狀況分析
1.水生態系統狀況全國主要河湖生態需水滿足程度、水環境狀況、重要濕地保留率和重要水生生境狀況等方面的調查評價總體為以下結果:①河湖生態需水滿足程度。在全國主要河湖223個生態基流控制斷面中,生態基流滿足程度為優和良的有167個,占比74.9%,主要分布在南方長江區、珠江區及東南諸河區以及北方大江大河上游河段。滿足程度為差和劣的有46個,占比20.6%,主要分布在遼河區、海河區、淮河區和黃河區等。在83個敏感生態需水控制斷面中,敏感生態需水滿足程度為差和劣的有23個,占比27.7%,主要分布在海河區以及松花江區、遼河區和黃河區下游河湖。②水環境狀況。最近完成的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對全國主要河湖8499個水功能區評價表明,水質不達標的水功能區有4444個,松花江區、遼河區、海河區及太湖流域的水質達標率均低于40%。在評價的168個湖庫中,近一半湖庫處于中度及以上富營養化水平。③濕地保留率。對217個評價單元的濕地保留率評價為優和良的有130個,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區、長江區和珠江區。濕地保留率為中等及以下的有87個。黃河區、海河區和西北諸河區約70%以上濕地評價結果為差和劣。④水生生境狀況。對全國546個重要水生生境狀況的評價表明,生境狀況為優和良的有206個,占37.7%,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以及松花江;生境狀況為中等的186個,占比34.1%;生境狀況為差和劣的154個,占28.2%,主要分布在黃河和淮河流域。主要河流縱向連通性評價表明,受由于水庫大壩阻隔,近一半的河流縱向連通性較差。從歷史進程分析,我國水生態狀況總體呈惡化趨勢,已對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2.問題成因分析造成我國水生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①氣候變化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不斷加劇。主要江河源頭區冰川消融加快,降雨、蒸發、下滲等水循環過程發生改變。干旱區范圍擴大、荒漠化程度加重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水生態系統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洪澇頻發對治理和改善部分區域水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新挑戰。②部分地區水資源、水能等的開發利用已經接近或超出水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水資源配置缺乏與區域水土資源、生產力布局的統籌,我國約三分之一國土面積存在水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特別是北方地區尤為嚴重。黃河、遼河、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分別達到82%、76%、106%,超過了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全國地下水超采區面積達到30萬km2。與此同時,廢污水排放量持續增加,遠遠超出水功能區納污能力。③水生態涵養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不合理的開發模式和人為活動造成與河湖爭地,水源涵養區、河湖沼澤區、蓄洪滯澇洼淀區等的水生態涵養空間遭受嚴重侵占,導致河湖水、沙等循環條件顯著變化,湖泊及河流尾閭萎縮,水生態空間格局遭到擠壓和破壞。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面積大于10km2的湖泊有230余個萎縮,其中89個干涸,總萎縮面積約1.4萬km2。全國天然陸域濕地面積減少了28%。此外,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構建自凈自滲、蓄泄得當、排用結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環認識不足是導致城市水生態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④部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導致河湖生態退化。筑壩建庫和大規模引水改變河流、湖泊的水文情勢及水生態環境,阻斷魚類洄游通道。在強調工程的安全可靠、技術可行及經濟合理的同時,忽視了工程布置、結構、材料等與自然的和諧具體表現為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斷面規則化和河床材料硬質化,形成“三面光”河道,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河流自凈能力降低和水質惡化,使河湖基本生態的功能受損或喪失。
三、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總體方向和措施
1.工作進展2007年以來,水利部開展了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流域綜合規劃編制工作,在規劃報告中均將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規劃重要內容。2010年以來,國務院相繼批復了《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2010—2030年)》《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七大流域綜合規劃等,均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目標、任務等提出了明確要求。2012年,水利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啟動了《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將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需水保障等作為主要規劃內容。2004年,水利部印發了《關于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若干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14個城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2013年7月,水利部大力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啟動了兩批105個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制定了《河湖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導則》《國家水生態文明市評價標準》《河湖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規范》等一系列標準規范。近年來,對黃河、塔里木河、黑河進行綜合治理和水資源科學調度,取得了明顯成效,黃河實現連續十六年不斷流,塔里木河下游干涸二十多年的臺特馬湖重新過流,黑河下游的東居延海重現生機。連續實施“引江濟太”,將長江水調入太湖,實現了“以動治靜、以清釋污、以豐補枯、改善水質”的目標。對扎龍濕地、南四湖、白洋淀等湖泊濕地實施生態補水,維護了生態脆弱地區的水生態安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偨Y我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也存在以下主要問題:①立法保護不足。水生態系統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在保護,我國目前在水生態保護方面的相關法規依然薄弱。②體制機制亟待改革。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編制、實施主體、資金來源、運行維護等方面缺乏區域間、部門間的協調和統籌,主要原因是體制機制的不適應。③監控體系薄弱。我國目前的水生態安全評估標準、監測體系等非常薄弱,造成水生態狀況監控、風險預警、責任追究、措施效果評估等缺乏基礎支撐。④缺乏流域統籌。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布局重視局部利益和效果,缺乏流域性統籌和治理措施的系統性,個別地區甚至以營造水域景觀、后續土地開發為主要目的,破壞了流域整體的水生態系統。⑤水生態修復工程重視工程措施,對監督管理措施重視不夠,對已實施工程的運行管理和維護不足,影響工程效益的長久發揮。⑥水工程建設中的水生態保護相對薄弱。水工程建設重視對水資源的功能性開發,忽視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保護現象依然存在。如防洪規劃強調對洪水的控制,但對洪水的出路、疏導考慮不足;水系河道整治、灘涂海涂圍墾、蓄滯洪區建設等中缺乏與水生態保護的協調和統籌。
2.基本原則和總體方向水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水和諧理念,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應遵循以下原則:①保護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實現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人工建設向自然恢復轉變。改變以往“以需定供、技術可行、經濟最優”的工程建設思路,充分發揮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將自然修復和人工生態修復措施相結合,建設生態友好型水工程。②流域統籌,系統修復。充分考慮流域水生態體系結構和功能的流域性、層次性、尺度性,轉化治理模式,從流域層面提出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原則、目標和總體布局。③技術創新,綜合治理。創新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注重重點區域綜合治理,發揮重點區域的示范作用。我國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總體方向是以水資源緊缺、水生態脆弱和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區域為重點,以實現江河湖泊溝通、水系完整,水質良好、生態多樣、文化傳承為目標,從國家、流域、區域、城市等不同尺度提出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主要任務,逐步構建空間均衡、功能完備、管理完善、保障有力的水生態系統安全格局。通過水資源合理調配逐步退還擠占的生態環境用水,對水生態作用顯著的重點水工程實施生態調度,使基本生態環境需水得到基本保證;重要水域水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通過節水治污和跨流域調水、水資源配置以及河湖連通等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改善河湖水量過程、加速水環境惡化地區河流湖泊水體的流動性,促進水體自我調節功能的恢復和增強,使河湖水環境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受損的重要水生態得到初步修復,合理調配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建立生態環境用水保障制度,維護主要河湖正常生態功能;基本建立水生態監管體系,加強對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生態環境系統的監測與控制。要著力實現以下轉變:從局部區域和河段向區域和流域尺度轉變;傳統水利工程向生態友好型水利工程轉變;水環境治理從注重水質改善向水生態系統治理修復轉變;水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從行政推動向理念、立法、技術及標準制約階段發展;從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
3.主要措施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健全水生態文明法制體系,加快實施水生態紅線管理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規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和水生態的行為;結合國家主體功能分區、生態區劃,明晰水生態功能定位和空間分區,劃定河流、湖泊及河湖濱帶的管理和保護范圍,切實維護水生態空間,劃定水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水生態紅線;嚴格限制建設項目占用自然岸線,城市規劃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控制用水總量,逐步退還擠占的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確定江河主要控制斷面以及區域地下水系統的生態水量標準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開展長江三峽及上中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庫群、黃河干流水庫、淮河閘壩群等大江大河閘壩水量聯合調度試點,完善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水資源緊缺河流的水量調度。(2)強化流域統籌協調管理,實施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堅持水量、水質和水生態統一規劃,統籌考慮地表水與地下水、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點源與非點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關系,科學制定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方案。加快批復實施全國及七大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在全流域層次上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防洪減災、水污染防治和生態治理等要求,科學配置流域、河流廊道及具體河段不同空間尺度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和管理措施。推進以流域為單元的綜合管理,完善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協調機制,全面落實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建立流域防污控污治污機制。建立和完善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及其經濟利益之間的分配關系。創新河湖管理模式,推行水體治理及管護“河長制”。(3)構建生態友好型水工程體系,發揮水工程生態保護與修復完善水工程規劃設計標準規范體系,協調好水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強化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行調度等各環節的水生態保護。倡導仿自然、低影響水工程建設,河道工程布局應維護河流天然形態,保持河流蜿蜒性,維護濕地、河灣、急流、淺灘等多樣性棲息生境。實施水庫、閘壩生態調動運行,滿足河流生態需水。實施農村河塘溝渠整治,采取清淤疏浚、生態溝渠整治、河渠連通等措施建設生態河塘,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鄉村”。(4)構建生態水網體系,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河湖水系連通是優化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舉措。堅持恢復自然連通與人工連通相結合,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調蓄工程和連通工程為依托,以構建流域生態水網體系為重點,在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增強河湖連通性,提升河湖水環境容量,恢復河湖生態系統及功能。在東部地區,加快骨干工程建設,維系河網水系暢通,率先構建現代化水網體系。在中部地區,積極實施清淤疏浚,新建必要的人工通道,增強河湖連通性。在西部地區,科學論證、充分比選、合理興建必要的水源工程和水系連通工程。在東北地區,開源節流并舉,有條件的地方加快連通工程建設,恢復擴大湖泊濕地水源涵養空間。(5)實施重點區域水生態修復以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重要濕地以及水生態脆弱和惡化區域為重點,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逐步擴大水源涵養林、河湖水域、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結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及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點實施京津冀“六河五湖”生態修復治理,長江經濟帶沿江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繼續推進太湖、滇池、巢湖等重點湖泊和長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河湖內面源及水環境綜合治理,繼續實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的生態綜合治理。綜合運用調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修復湖泊濕地生態環境。對魚類“三場”、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保護實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劃定為水生態重點保護和保留河段,采取禁止或限制開發措施,開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動,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加強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和修復,實施地下開采量與地下水水位雙控制。華北地區依托引江引黃等工程,結合調整種植結構以及退減灌溉面積等休養生息措施,逐步削減地下水開采量。(6)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引導,構建人水和諧的水生態保護格局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人水和諧的宜居生活空間,并以此為引導,探索水生態文明建設經驗,輻射帶動流域、區域水生態的改善和提升。加快推進海綿型城市建設,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安排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增加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車場和廣場等城市透水空間,保障足夠的洪澇水蓄滯空間。(7)促進科技創新,強化監管能力開展與生態用水、配置與調度、生態修復技術、生態補償、水生態評估與監測、管理機制與保障措施研究等關鍵技術科技攻關。建立健全水生態保護標準和技術規范體系。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加快我國水生態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開展河湖水生態狀況持續、系統監測,進行水生態安全評估。建立水生態預警及決策系統。加強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建立多形式、多層次的監督機制和監督機構,加大對違規、無序開發活動和破壞水生態行為的監督管理。
四、結語
論文摘要:洞庭湖是我國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區既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水產等生產基地,也是調蓄長江洪水的重要場所。隨著三峽工程的蓄水運用、1998年大水后的防洪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湖區的防洪、水資源、水生態環境狀況等都發生較大變化。為了構建健康洞庭、和諧洞庭,支撐與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開展洞庭湖區綜合規劃?;趯Χ赐ズ媾R的新形勢的分析,提出了洞庭湖區綜合規劃的一些認識與思路.供討論。
長江水利委員會1990年編制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對洞庭湖區提出了開發治理意見,1997年編制的《洞庭湖區綜合治理近期規劃報告》為三峽工程建成前洞庭湖區的治理與保護提供了依據。隨著三峽工程的蓄水運用、1998年大水后防洪建設引起的長江中下游防洪形勢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治理江湖認識水平的提升,為了構建健康洞庭、和諧洞庭,支撐與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開展洞庭湖區綜合規劃。在新的形勢下,關于洞庭湖區綜合規劃的認識如下
1客觀認識洞庭湖區的變化
洞庭湖區的變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既有 自然 因素、也有人類活動因素,既有外部條件的變化,也有內部條件的變化。洞庭湖區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水沙條件發生變化
水沙條件的變化是洞庭湖變化的直接原因,而長江水沙變化是主要原因。
(1)長江三口分流分沙減少,分沙減少尤其明顯。長江三口(調弦口于1958年冬封堵)分流自20世紀5o~6o年代為25%一30%,70—80年代減少到15%.一加%,目前基本上保持在12%.一15%;分沙5o.一60年代為30%一35%,70—80年代20%左右,目前基本上為15%一加%。雖然最近幾年分沙比沒有大的變化,但由于長江上游輸沙量減少,因此,絕對值減小很多。1951—1998年,三口年均分沙1.47億t,三峽蓄水前1999 2002年,減少到5600多萬噸,而2003、2o04、2005年,由于上游來沙減少加之三峽水庫攔沙,三口分沙量僅有1400 2400萬t。而三口分流量1951—1998年年均為1020億m3,三峽蓄水前19992002年為625億m3,2003 2005年與三峽蓄水前變化不大,基本上維持600億m3左右。
(2)2o世紀三口斷流時間增加。5o、60年代,松滋vj兩個分支新江口、沙道觀沒有發生斷流,7o年代東支沙道觀發生斷流,時問約2個半月,從8o年代開始達到150d左右,5個月時間;太平口在5o、60年代僅有幾年斷流,平均不到20d,70年代年均斷流2個月,8o年代后基本上為150d;藕池口東支是主支,管家鋪在5o、60年代有斷流,但時間短,大約40d,到了7o、8o年代斷流時間達到5 6個月,西支康家崗從50年代至今,斷流時間都比較長,大約240d,8個月。2006年由于是長江比較枯的年份,宜昌最大流量出現在7月10日,僅31600rn3/s。所以2006年四口流量小,斷流時間長,如藕池西支康家崗河過流只有1個月,最大流量僅56/s。
1.2洞庭湖的調蓄能力發生變化
調蓄能力的變化主要反映在洞庭湖面積、容積的變化;洞庭湖面積1949年為4350,1995年減少到2625km2,容積由1949年的293億m3減少到1995年的167億m3,1998年大洪水后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工程,擴大了水面,洞庭湖新的水下地形已經測完,正在進行量算,成果還要進一步分析。
1.3洞庭湖防洪形勢發生變化
洞庭湖防洪形勢變化主要體現在:防洪工程建設提高了’洞庭湖的防洪能力,如堤防的加高加固,河道治理、分蓄洪區建設、水庫建設、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等等;三峽工程目前已經蓄水到156m,有110億的防洪庫容,可對荊江、洞庭湖的防洪起到重要作用。達到正常運行時,有221.5億的防洪庫容,荊江防洪形勢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對洞庭湖防洪形勢也有較大改善,荊江防洪的根本性改變為洞庭湖的治理創造了條件。江湖關系又要經歷新的調整。體現在三口分流分沙減少、洞庭湖淤積減少以及干流河道的沖淤變化等方面。
目前,三峽工程運行了3a多,這3a的變化有這樣幾個方面:三口分流、分沙比都有所減少;其中分流比變化較分沙比大。分流由18.8%減少到16.6%,分沙比由19.1%減少到18.1%,分流減少2.2%,分沙比減少1%。松滋口由10%減少到9.6%,太平門由3.7%減少到3.2%,藕池口相對減少較多,由5.1%減少到3.8%。近一段時期,上游來沙減少明顯,加之三峽水庫淤積,水庫下游含沙量明顯減少。199l 2002年,宜昌年平均輸沙量由此前的多年平均5.21億t減少到3.91億t.特別是從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水庫入庫沙量總計僅6.28億t,出庫沙量2.51億t,水庫淤積3.77億t,淤積60%,出庫40%(與以往預測基本一致)。在徑流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輸沙量大幅減少,導致下游含沙量減少顯著。下游河道的沖刷的程度比預測的稍大,沖刷的歷時比預測的早。荊江河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3a沖刷3.02億,年均1億,以往預測約0.8億;以往認為前幾年荊江河段沖,城陵磯至漢口河段耍發生淤積,而這3a,城漢河段平灘河床沖刷0.7億。由于水沙變化,河道發生沖刷,荊江河段的崩岸較以往有所增加。
1.4洞庭湖存在的問題及需要關注的問題發生變化
在新的形勢下,除要關注洞庭湖的防洪問題外,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問題要引起關注…體來說洞庭湖水資源豐富,但是由于泥沙淤積,特別是四口洪道由于斷流時問增加,工農業、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湖區1000多萬人,就有350萬人要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水污染、血吸蟲、濕地保護等牛態環境也存在問題。
2關于洞庭湖區綜合規劃的思路
洞庭湖區綜合規劃的內容包括防洪、治澇、供水、航運、水產、水利血防、 旅游 、生態環境保護、水利管理等多個方面,但規劃主線應是保障防洪安全、飲水安全與生態安全。
2.1總體思路
把洞庭湖作為一個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進行規劃。樹立健康洞庭、和諧洞庭的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規劃目標,洞庭湖除了解決重點問題即防洪保安外,生態調節功能和環境凈化功能等都要一并進行總體考慮,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2客觀制定外部條件
要對洞庭湖正確定位,充分考慮j峽工程的防洪作用,客觀認識江湖關系的變化,確定洞庭湖區的一些外部條件,包括:研究三峽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對長江中游洪水的調蓄作用;三峽工程的防洪調度方式,應持對城陵磯進行補償調節;三峽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對河道的影響、對干流蓄泄關系的影響;三峽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洪水組成、洞庭湖淤積、四口洪道變化;在以上工作基礎上對四口建閘、城陵磯防洪榨制水位、篇州裁彎等進行研究擬定。
2.3重點研究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問題
2.3.1 科學 制定防洪標準與防洪總體布局
洞庭湖區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組成部分,洞庭湖區整體防洪標準按照1954年洪水進行防御,對于局部地區經論證后可區別對待。對于四水應按照《防洪標準》確定。防洪標準要恰當,并不是標準越高越好。
對于防洪標準的實現要考慮綜合防洪體系的作用,特別是對四水尾間的重要城市,防洪標準要有所提高,但必須要綜合考慮水庫、分蓄洪的作用,同時也應考慮上下游關系。湖區洪水由四口與四水組成,因此,在正確處理江湖關系的同時要處理好河湖關系,注意防止單純依賴堤防確定城市防洪設計水位的做法。
在防洪總體布局中要堅持人水協調的理念。具體體現在堅持給洪水以出路.充分考慮三峽水庫的作用及影響,在加固堤防的同時,要繼續加強水庫建設、分蓄洪區建設、洪道整治以及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措施。在總體布局中還要研究遇超標準洪水的對策與措施。
2.3.2明確劃定防洪區
根據《防洪法》的要求,防洪區是指受洪水泛濫所涉及的地區,洞庭湖平原區都是防洪區。防洪區又分為洪泛區、蓄滯洪區與防洪保護區。目前的防洪保護區基本是重點垸,蓄滯洪區的概念比較清楚,在規劃中,對于洞庭湖區目前的一般垸,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劃分,一般垸的情況差別很大,有的有縣城、鐵路,有的主要是農田,且大小不一,對于這些要區別對待,是升為重點還是繼續定為行洪區要充分論證,有所交代,予以明確。另外防洪保護區也應根據保護人口、保護對象的重要性考慮不同的風險
2.3.3分蓄洪區分類建設
洞庭湖分蓄洪區建設任務重,對于分蓄洪區的安排要考慮三峽工程建成后的變化,根據三峽工程建成后的情況對分蓄洪區進行分類。當前正在開展長江流域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的規劃工作,對洞庭湖分蓄洪區也進行了分類。分類包括重點、一般與保留3類,初步把洞庭湖區24個蓄洪垸分為重點蓄洪垸10個,蓄洪量86億m3,一般3個,26億m3,保留l1個,蓄洪量51億。各類可按不同的建設模式進行建設,對于重點分蓄洪區要建設好,能夠有計劃使用,分蓄洪區安全建設模式可結合社會主義新 農村 建設進行。
2.3.4河道綜合整治
河道整治的重點是洞庭湖四口洪道,四口洪道總長985krn,問題是淤積嚴重、水流紊亂、交叉串河多,特別是松滋、藕池水系。洪道整治一方面要進行疏浚;另一方面可根據三峽工程建成后三口分流、分沙的變化,適當采取堵支并流或控制、理順水系,水系調整要充分考慮水資源利用與排水功能,即供水、灌溉與治澇、水質保護等,避免引發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矛盾。對于調弦河要從水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的角度進行研究。因為,調弦河在1958年冬封堵,當時規定當監利水位達到36.57m時,湖南、湖北兩省協議打開,而1998、1999年監利水位分別達到38.31、38.30m,都沒有打開,因為無法分流1440rn3/s,因此,在規劃中要對調弦河的功能重新進行定位,是否以解決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如水污染治理、血吸蟲防治)為主,把分洪任務降為其次或取消。
2.3.5大力開展水資源配置
在做好防洪同時,要重視湖區水資源利用問題。要在對洞庭湖區水資源現狀以及開發利用情況的基礎上,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按照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要求提出節水目標與措施,分析缺水的區域與類型,進行供需平衡分析,根據分析成果進行水資源配置,提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適當的引提水、平原水庫)與非工程措施(如產業結構的調整)等等。從目前看。洞庭湖區的缺水既有季節性資源性缺水如三口洪道地區、也有水質型缺水如華容縣城的飲水問題等等,在規劃中要針對重點問題開展研究。
關鍵詞:城市生態水系 規劃 建設
城市水系既發揮著排澇、防洪、供水、涵養生態等作用,又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城市靈氣的所在、居民精神的依托。濱州市將城市水體的保護和生態景觀納入城市整體規劃中,使城市建設從開始就將城市水系的規劃和保護納入正軌;根據水與城市和諧相處的治水新思路,進一步完善河網、水系、水源和池塘湖泊工程,擴大城區水面積和水體體積,充分發揮水體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城市生態水系理念
城市生態水系集排澇、供水、水質保護、親水景觀、水生態于一體,以實現人水和諧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水資源高效配置、水生態修復與水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水量、水質、水生態并重,防洪、排澇、供水、河道治理、環境改善統籌兼顧,融合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的城市水利綜合性基礎設施。
2.濱州市各縣區城市水系規劃
2.1濱州城區構建“四環五?!?、黃河水都
濱州城區建設和配套完善“四環五海”、“五縱七橫”、 “七十二湖”生態水系,打造“黃河水都”品牌。
四環河規劃以不打亂現有水系為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設導控建筑物,以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解決市區內外灌溉排澇為目的,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充分發揮環城水系“景觀、蓄水、排澇、灌溉和治堿”的綜合功能。濱城區四環河已初步建成,現狀主要是南環河和北環河局部河段不暢通,規劃對其進行系統治理,實現四環河全線通航,配套相應的跨河橋梁、穿涵等交叉建筑物。五海工程,即東、西、南、北、中五海,具有沉沙蓄水、市區生態景觀和供水及觀光功能。同時規劃建設“七十二湖”工程 ,全面營造“人在湖畔住,夜聞波濤聲”的人水和諧的居住環境;共同構建生態園林型美好家園。
“七十二湖”是濱州市結合自身低洼鹽堿地多、池塘多,同時城市建設又需要大量填土的具體實際情況,而規劃建設的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原則上每建成一個小區,都布設大于2公頃的水面,它既美化了城市,又改善了城市小氣候?!捌呤钡拿Q按照濱州市位置劃分四個區域,分別以動植物名稱進行命名,四環以內渤海五路以東部分,以水中游的動物命名,渤海五路至渤海十八路部分,以地上跑的動物命名,渤海十八路以西部分,以天上飛的動物命名,四環以外的湖以植物名稱命名。
2.2惠民縣規劃建設“一河”、“三?!鄙鷳B水系
規劃對護城河進行開發治理,建設甕城海、大王營海、塘坊街海等“三海”,將護城河建設成惠民城區集蓄水、防洪除澇、景觀于一體的多功能體系,與“三?!惫こ坦餐瑯嫿ɑ菝窨h城區的水系工程。有效緩解惠民縣城缺水日趨嚴重的狀況,保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美化城市環境,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
2.3陽信縣“田”字形水網與東、西兩湖共同構建特色的生態水系
根據陽信縣城區主干水系的現狀構成,結合地形,對現有水系進行連通整合,將幸福河拓寬改造建成管理現代化、工程標準化、節水生態型的“魯北大運河”,成為貫穿城區南北的景觀性河流。在城區西側開挖梨園河,沿大濟路東側開挖大濟河。對現狀紙王溝進行疏通整治,與幸福河、梨園河連通,京泰路南側開挖東西向水渠,連通幸福河與大濟河、紙王溝共同構成京泰河。利用現有河道開通信恒河,圍繞城區中心形成水環。結合開發區建設開辟啟德河、建業河。形成有白楊河、京泰河、溝盤河、梨鄉河、幸福河、大濟河構成“田”字形水網主干系統。
對濱溫路現有湖塘洼地進行擴展,形成西湖,在幸福水庫北側工業一路南側開挖東湖,在魯北大街東側工業二路北側開挖北湖。與“田”字水網共同構建特色的生態水系。
2.4無棣縣城區水系規劃
無棣縣充分利用現有工程,進一步開發治理青波河、幸福河,通過生態整治配套,兩岸綠化美化和景點小品的建設,將兩河建設成管理現代化、工程標準化的生態型水利風景帶。同時結合平原水庫建設,將月湖、明湖、鏡湖建設成城區的生態湖區,構成完善的城區水系。轉貼于
2.5沾化縣新城區建設“九龍水系”,老城區環城水系及水體造景
新城區建設“九龍水系” ,包括:“一網兩環九節點”——橫縱水網+內外水環+九個水面。一網:四橫三縱的人工水道與縱向的徒駭河相連接,形成水體的網狀分布,構架均衡的新城水體網絡;兩環:整個城市水系依靠四橫四縱的帶狀格局,形成內外兩環的水體景觀,保證水體基本的流動性和對各個地塊的滲透作用。內環:串聯城市行政、綠化中心和沿河高檔住區。外環:把西城的其他用地串接起來,和徒駭河相通;九水面:分別在科研教育區,冬棗園區,行政辦公區,生態湖公園,海濱浴場,體育公園,兩大居住區共設置九個開敞水面,一個咸水湖、八個淡水湖,形成九個湖面。
老城區規劃建設環城水系,從而徹底改善老城區生態環境,優化老城區城市環境。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結合,創造宜人的親水空間和富有活力的公共活動場所。徒駭河、冬棗主題公園、生態湖——以自然水景為主,少量建設人工河岸,提升生態價值,創造休閑度假氣氛。為了保持城區河道的清潔,規劃徒駭河城區段進行改造,城區段徒駭河規劃基本維持徒駭河兩岸的自然狀態,使水面富有鄉村田園的空間感,保護自然泊岸景觀;局部修整岸線形態,清淤擴岸,創造自然樸實,可參與性強的親水休閑空間。保護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保證水體和氣體自然交換;同時盡力控制上游水體污染。
2.6博興縣城市水系
目前是以勝利河縱向貫穿城區,北連三號支溝,南接支脈河,北關溝、豐收溝等小型河道橫向聯系,形成了縣城區的水系網,規劃通過生態治理將城區水系建設成集蓄水、防洪除澇、景觀于一體的多功能體系,打造生態示范性水利風景區。
2.7鄒平縣城區河道及水系規劃
黛溪河、新月河貫穿鄒平縣城區,通過黛溪河流域及新月河流域的綜合治理,同時擴建,整合流域內的人文、自然等旅游資源,建成黛溪河、黛溪湖、新月河風景區。完善城區供水、排水規劃,構建以黛溪河、新月河、黛溪湖為主體的生態景觀性水體體系。
3.結論
濱州市的環城生態水系充分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生態,初步實現了生態水系的“水通、水清、水美”,但城市生態水系建設的每一項工程的具體實施都需要辛苦的工作。城區水系建設既是一項周期長、投入多、直接產出少、涉及面廣的公益性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能實現社會、環境、經濟效益并重的綜合性工程。
搞好城市水系建設,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和城市的知名度,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吸引力、輻射力,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城市建設與發展要以城市所處的地理自然環境為基礎,依托城區水系開展城市規劃,做到城市建筑、道路、休閑娛樂設施與水系相匹配;堅持應急救助功能的原則,城區水系要確保城市安全和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2)建設城區水系,一定要規劃科學、規劃先行,規劃要尊重水系形成的自然規律,切忌將城市河道變成單純的防洪工程;創新管理機制,建立專門指揮機構,實行統一指揮、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考核,并實行責任問責制和嚴格獎罰制;讓公眾參與管理。
(3)應統籌考慮城市水系的整體性、歷史性、協調性、安全性和綜合性,來保障城市水系安全,改善城市生態,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4)水系建設完成后的加強后期管理更加重要。采用市場化操作,專業隊伍承包管理維護是個有效辦法。改進城市水務管理體制實現水務一體化管理,也是促進城市水系管理與城市協調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金鳳,劉永.城市水系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12.
[2] 王學軍.鄭州市生態水系規劃建設思考,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