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畜禽養殖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將畜禽生態養殖技術合理有效的應用到山區種養結合當中去,具有很多的優點,一方面可以讓畜禽養殖具有更大的養殖空間,為畜禽提供優質的水源和空氣,顯著地降低了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畜禽養殖經濟效益。
1種養結合的優勢
當前畜禽養殖主要在節約和規模這兩個方面發展。隨著規模養殖的不斷普及和發展,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都已經表現出來了,集約化養殖方式存在影響肉制品質量的問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對此,提高畜禽生態養殖技術是解決安全問題的措施之一。在畜禽養殖過程中,選擇優質的種苗很關鍵。畜禽生態養殖使畜禽在外面可以自由的進食和玩耍,在飲食和飲水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食物的投放,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可以更好的生產出高品質的畜禽產品。種養結合禽畜生態養殖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更加符合畜禽的生長習性,將畜禽從舍飼解放出來,讓其自由飲食和飲水,可以從根本上提升畜產品的質量。另外,種養結合禽畜生態養殖技術的普及,同時也是對一種新型的養殖模式的探索,能夠促進養殖業和種植業共同發展。喂養人員通過承包土地和林地,將舍飼的禽畜進行放養,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綠色化生態養殖,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禽畜的抵抗力,減少因為養殖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2養殖技術
2.1合理進行選種。
在畜禽種苗選擇過程中,首先要做到了解當地環境的特點,保障具有適宜的生長環境再進行選擇種苗,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種苗。比如,在選擇羊的品種時,可以選擇特爾克羊或者是本地的優質羊種。這些品種具有行動靈活、適合野外放養及抗病力強等特點,可以根本上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2.2建立優質的生長環境。
在進行生態養殖的過程中,需要為養殖的畜禽提供優質的場所。在進行選擇棚舍的時候,需要選擇避風、陽光照射充足、地勢平坦以及不積水的地方。畜禽棚舍內部濕度要適宜,不能太干燥,棚舍通氣良好,能夠有效地讓棚舍內的空氣得到置換,這樣就可以更好的保障畜禽的健康。在對棚舍內部進行溫度控制時,夏天溫度太高,可以適當的在里面放幾桶涼水,有效地降低棚舍里面的溫度。冬天如果棚舍溫度太低,可以在棚舍的外圍加上保溫膜,這樣可以有效調控內部溫度,讓畜禽正常生長,加快生長繁殖效率。
2.3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畜禽生態養殖過程中預防疾病工作非常重要。首先,需要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對所有的畜禽情況進行有效記錄,按照不同的品種制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并定期的進行疫苗接種,做好相關疾病的預防工作。在出現死亡畜禽時分析死亡原因,將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出現傳染的可能性發生。
2.4飼喂技術。
1 適用范圍
本指南適用于主要畜禽禁養區的劃定。
2 劃定依據
(1)《環境保護法》
(2)《畜牧法》
(3)《水污染防治法》
(4)《大氣污染防治法》
(5)《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
(6)《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7)《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 338-2007)
(8)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
3 術語與定義
3.1 畜禽
包括豬、牛、雞等主要畜禽,其他品種動物由各地依據其規模養殖的環境影響確定。
3.2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
指達到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的養殖規模標準的畜禽集中飼養場所(以下簡稱養殖場)。
3.3 禁養區
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劃定的禁止建設養殖場或禁止建設有污染物排放的養殖場的區域。
4 基本要求
以優化畜禽養殖產業布局、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目的,以統籌兼顧、科學可行、依法合規、以人為本為基本原則,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綜合考慮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及生態功能重要性,在與生態保護紅線格局相協調前提下,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風景名勝區、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區域為重點,兼顧江河源頭區、重要河流岸帶、重要湖庫周邊等對水環境影響較大的區域,科學合理劃定禁養區范圍,切實加強環境監管,促進環境保護和畜牧業協調發展。
5 劃定范圍
5.1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包括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的陸域范圍。已經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的,按照現有陸域邊界范圍執行;未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的,參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技術規范》(HJ/T 338-2007)中各類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確定。其中,飲水水源保護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建設養殖場。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禁止建設有污染物排放的養殖場(注:畜禽糞便、養殖廢水、沼渣、沼液等經過無害化處理用作肥料還田,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以及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不造成環境污染的,不屬于排放污染物)。
5.2 自然保護區
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按照各級人民政府公布的自然保護區范圍執行。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范圍內,禁止建設養殖場。
5.3 風景名勝區
包括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國務院及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的名單為準,范圍按照其規劃確定的范圍執行。其中,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禁止建設養殖場;其他區域禁止建設有污染物排放的養殖場。
5.4 城鎮居民區和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
根據城鎮現行總體規劃,動物防疫條件、衛生防護和環境保護要求等,因地制宜,兼顧城鎮發展,科學設置邊界范圍。邊界范圍內,禁止建設養殖場。
5.5 依照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劃定的區域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止建設養殖場的區域。
6 工作流程
6.1 摸清底數
縣級以上地方環保部門、農牧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據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規章等,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畜牧業發展規劃等,識別和初步確定禁養區劃定范圍。
6.2 核定邊界
在初步確定劃定范圍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實地勘察,調查禁養區劃定相關基礎信息(包括有關地物信息,養殖場分布、養殖規模等),明確擬劃定禁養區范圍邊界拐點,形成禁養區劃定初步方案,包括比例尺一般不低于1∶50 000的畜禽禁養區分布圖,以及禁養區劃定范圍的文字描述等。
6.3 征求意見
禁養區劃定初步方案應當征求同級有關部門意見,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正,必要的應當進行現場勘核,形成禁養區劃定方案(送審稿)。
6.4 報批公布
各地環保部門、農牧部門將禁養區劃定方案(送審稿)報上一級地方環保部門、農牧部門進行技g審核后,報請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向社會公布。省級環保部門、農牧部門應當及時掌握本行政區域禁養區劃定情況,并定期向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報送工作進展情況。
7 其他
7.1 禁養區劃定后原則上5年內不做調整;需要調整的,根據本指南開展工作。
7.2 已完成禁養區劃定的、已形成禁養區劃定初步方案的,但劃定范圍與本指南要求不符的,應當根據本指南予以調整。
關鍵詞:農業畜禽;養殖;堆肥技術;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8-00-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動物性蛋白在人民飲食結構中的比重越來越大[1]。尤其近幾年,隨著中國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調整,集約化、工廠化的養殖業得到迅猛發展,而且規模和數量也逐年大幅增加[2]。而農業畜禽養殖糞便的產生量也急劇增加[3]。據第一次國家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4],我國農業畜禽糞便產生量為2.43×108t。其中COD、N、P的總量分別為1.268×107t、1.06×106t和1.6×105t。近年的污染源普查動態數據顯示,畜禽養殖糞便產生量在總污染物中的占比也在逐年升高[1,5,6]。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畜禽糞便的排放量的大量增加,業己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污染源,對人類、其他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環境的污染愈來愈突出。因此,及時、有效、安全的處理和利用畜禽糞便,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對減輕環境污染促進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健康穩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畜禽糞便的污染治理已是迫在眉睫。但畜禽糞便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有機肥原料,通過堆肥化處理畜禽糞便生產的有機肥料,具有肥效穩定、持續時間長、所含營養物質豐富全面等優點,并對土質改良和促進植物的生長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堆肥化既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利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細菌、真菌、乳酸菌、放線菌等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在中高溫及氧氣充足條件下,把固體廢物中可降解的有機物轉化為穩定的腐殖質的過程。堆肥化按過程中是否消耗氧而分為好氧堆肥和厭氧堆肥;而好氧堆肥化處理堆體溫度高,一般高溫階段在50~65℃,最高可達70℃以上。此階段可以有效殺滅蟲卵、病原菌等,同時可快熟降解堆體中有機質,因此高溫好氧堆肥化處理方式現被廣泛應用。
一、國內外高溫堆肥研究現狀
(一)堆肥化的定義
堆肥化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被大家普遍認可的是堆肥化是一種生物降解和轉化的過程。一些研究者認為,堆肥化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使含有機質的固體廢物在一定濕度、溫度、和溶氧等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將高分子量有機質轉化為相對較小、穩定的、容易被機體吸收的類腐殖質的過程,對環境、土壤不構成危害,且對農作物的生長和土壤改良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經堆肥化有氧處理所得的產物稱堆肥。
(二)堆肥化的基本原理
在堆肥化進程中,堆料中的溶解性小分子有機質、無機鹽等可透過微生物的細胞壁被微生物吸收,不溶解的有機質附著在微生物體表,由微生物分泌的胞外水解酶分解為溶解性小分子物質,通過主動運輸到細胞內。微生物通過新陳代謝來完成物質的分解、氧化-還原、合成等一系列細胞內過程,把吸收的一部分有機質轉變成自身新陳代謝需要的物質形式,同時放出一定的能量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把部分有機質轉化成自身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合成微生物自身的細胞組成物質,以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產生大量的生命體。下圖簡要表述此過程:
1、有機物的氧化
有機物+微生物+氧氣 + 能量
2、細胞物質合成
nCXHYOZ+NH3/NH4++(nx+ny/4-nz/4-5x)O2 C5H7NO2(細胞質)+(ny-4)H2O+ 能量
(三)堆肥發酵的過程
堆肥發酵的過程一般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中溫階段(即升溫階段)、高溫階段、降溫階段和腐熟階段。由于不同階段微生物種群數量、新陳代謝速度等不同的同時堆體溫度差異也相對較明顯。
1、中溫階段(即升溫階段):在發酵前期,堆體中便存在各種大量的有益的、有害的、中性的微生物,當溫度和濕度等其他物理條件適宜時,堆體中微生物菌群便逐漸加快自身新陳代謝水平,并利用一定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進行快速分裂,同時堆體的溫度也逐漸升高,當達到 20℃以上時,中溫菌群逐漸進入繁殖的旺盛期,開始快速地對堆體中有機物進行分解、轉化。此階段微生物以中溫、好氧型為主,通常以細菌和霉菌等嗜溫好氧型微生物為主。此階段主要是將堆體中的寡糖、淀粉、蛋白質、脂類等易分解的有機物快速分解。在大量中溫微生物不斷進行生命活動的同時,堆體熱量不斷累積,致使溫度迅速升高并逐漸進入高溫階段。
2、高溫階段:即堆體溫度達到 50~65℃,此時堆體中中溫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受到抑制并開始大量死亡,此時嗜熱細菌、芽孢桿菌、真菌、放線菌等微生物新陳代謝逐漸旺盛、并占據優勢。此時易分解有機物繼續分解的同時,一些較難分解的有機物,如木質素、纖維素等也逐漸開始被分解,腐殖質逐漸形成。當溫度達到 70℃以上時大量的嗜熱微生物開始死亡或形成芽孢休眠,在各種酶和物理條件綜合作用下,有機質繼續進行分解。同時由于大量死亡的微生物的酶的作用消退而逐漸減少熱量的產生,當溫度回落 70℃以下時,休眠的嗜熱菌群的新陳代謝活性又逐漸活躍起來并再次產生熱量,如此反復幾次維持在 70℃左右的高溫水平,腐殖質便基本形成,堆肥物質逐漸趨于穩定。
3、降溫階段:當高溫階段進行一段時間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逐漸減弱,當溫度緩慢下降到 40℃時,其中易腐熟的有機物基本腐熟完成,剩下的大部分為難降解的纖維素和其它較難分解的物質。剩余男分解物質不再需要分解,因為在土壤中,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和代謝可以被完全分解,使這些物質達到促進植物的生長和改良土質的的效果。
4、腐熟階段:到此階段,堆體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已被分解、趨于穩定,溫度逐漸下降。堆體中的腐殖質和氮、磷、鉀肥等營養物質,已趨于穩定,為使腐熟的營養成分維持穩定,堆體應處于厭氧條件,以防止營養物出現礦化。同時堆體溫度應維持在 60℃左右 4d 以上,以便有效殺死堆體中的病原微生物、蟲卵等,達到堆肥無害化的目的。
在高溫堆肥化過程中,固體糞便中不同有機物被分解的時間、難易程度不同,糖類、蛋白質、淀粉最易被分解利用,其次是脂類物質,木質素、纖維素抗分解能力較強,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在高溫堆肥進程中,由于堆體中溶解氧氣的量有限,當溶解氧氣的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好氧微生物的新陳代謝趨于停止甚至瀕于死亡,故在高溫發酵的同時若采用通風或翻堆等供氧措施則能更好的發酵堆體。經過高溫發酵后,堆體中有機物經的耗氧量會逐漸降低。如果堆肥化進程處于合理狀態,溫度便持續降低并預示堆肥化進程即將結束。當溫度趨于穩定則堆肥基本形成腐殖質。上述進程稱堆肥發酵過程。研究表明,好氧微生物發揮主要作用在于其自身利用氧氣進行新陳代謝活動的同時將有機質進行氧化,同時伴有大量的能量釋放。
(四)肥化的原料與填充料
以往堆肥化原料主要是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有機廢棄物的產生量越來越大,種類也越來越多,適用于堆肥的原料相當廣泛如污泥、生活垃圾、工業固廢等。
堆肥的基本原料是畜禽糞便及填充料,由原料特性決定堆肥處理方法。填充料能更好的均衡碳源、調節物料濕度、提升堆體的空隙度等作用。較理想的填充料應具備干燥、疏松、輕有機物等條件,能夠及時有效提供堆體中碳源的含量,改善堆體的營養成分及組成結構,從而利于通風等。據研究表明木屑、米糠、稻殼、蘑菇渣等作為調理劑。
二、影響堆肥腐熟的因素
有機物料耗氧分解的過程是整個堆肥化過程的關鍵部分。發酵的主要工藝過程包括溫度控制、翻堆、通風、水分控制、無害化處理、堆肥腐熟等幾個方面。
(一)溫度
溫度是堆肥化過程能否順利完成的重要指標因素。它直接影響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性及有機質的分解效率和堆肥的腐殖化程度。堆體溫度在 55℃以上保持3天或在50℃以上保持 5~8天,能有效殺滅堆肥中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蟲卵,從而確保堆肥的衛生指標和堆肥腐熟化的程度。
一般而言,嗜溫菌最適宜溫度是 20~40℃,嗜熱菌發酵的最適宜溫度是 40~50℃。高溫分解和腐熟進程較中溫的速度要快,且可有效殺滅病原菌、寄生蟲、蟲卵等。堆肥進程中,對于溫度變化主要分三個過程,即升溫過程、高溫過程和降溫過程。堆肥起始期,堆體溫度基本與環境溫度相同,經中溫菌 2~3d 的作用,堆體溫度能達到高溫菌的適宜溫度,50~65℃時堆體進入高溫持續過程,機物質分解主要在這一階段。在此高溫條件下,一般堆肥只要 5~8d 便可達到無害化,腐殖質開始形成,堆肥初步腐熟。然后由于微生物的大量死亡,堆肥逐漸降溫,堆溫最終接近環境溫度。堆肥化過程中,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將影響堆肥腐熟進程。過高的堆溫(75℃)將殺死大部分微生物而延遲堆肥進行[30],而過低的堆溫將大大降低堆體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性而延長腐熟時間。因此,高溫堆肥溫度最好在 50~60℃。
(二)通風供氧
通風供氧是堆肥腐熟過程關鍵因素之一。堆肥需氧量與堆體有機物成分息息相關,堆體中有機碳源愈多,其耗氧量越大。有關研究表明,堆肥過程中氧濃度為15~20%時較適合發酵腐熟,最低氧濃度不應10%,氧含量5%將導致厭氧發酵。
通風是提供堆體氧含量的主要方式,堆體氧含量決定堆體微生物活性,影響有機物的分解、腐熟、轉化速率。其主要作用有:①為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提供足夠的O2,同時釋放堆體中微生物呼吸作用累積的 CO2。②除去過多的水分。③調節堆肥的溫度,在腐熟后期來降低堆體溫度和稀釋有害氣體。采用通風的好氧堆肥體系使有機物的分解、轉化速度加快,縮短腐熟周期。一次發酵時間正常為 3周左右,二次發酵(即后熟期)在 10~20d 便可完成。而沒有采取通風措施的堆體對有機物的分解緩慢、堆肥周期長、易產生惡臭。所以,強制通風堆肥可通過縮短堆肥周期,提高堆體有機物的腐熟和轉化效率來提高經濟效益。堆肥主要有四種供氧方式:自然通風、定期翻堆、被動通風和強制通風。自然通風指利用堆體表面與其內部氧含量的濃度差而自由擴散進入,使氧氣與物料接觸而被微生物利用。二次發酵階段,空氣中氧氣自堆體表面擴散至內部 1.3m 處,因此,此階段可通過自然通風來提供氧以減少能耗。定期翻垛,對于條垛式堆肥系統,堆肥過程中需翻動堆垛,利用空氣中的氧含量與固體物料顆粒間隙的結合和滲透而達到供氧目的,同時翻堆也能充分混勻堆料及促進水分蒸發加速堆肥的干燥。被動通風即在堆體中插入穿孔管道,空氣透過穿孔后以對流形式經過空眼,因堆體熱氣上升使空氣進入堆體。強制通風是利用通風系統對堆體強制通風供氧,由風機和通風管道組成強制通風系統。通風管道以采用穿孔管鋪設在堆肥池底部或設置活動管道插入堆體中等方式。必須使通過堆層的路徑與各路氣體大致相等,且通風管路上的通風孔排布要均勻。
(三)水分
堆肥發酵過程中,水分也是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在堆肥過程中,水分的主要作用:①溶解堆體有機物,為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提供營養;②調節堆體溫度,當堆體溫度過高時,可通過水分的蒸發使溫度下降。
相關研究表明,堆肥中最適含水量為 55%~60%范圍。一般堆肥中的水分分為:化學結合水分、自由水分(附著水分、溶賬水分、和間隙水分)、毛細管水分。從微生物活動角度看,水分含量越高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越有利于。因此,理論上當含水量達100%時,對微生物而言是最適含量。但是,如果堆體中水分過高,則堆料中有機物之間的空隙被堵塞導致通風設備的通風效果起到阻礙作用,以至于堆體中的氧含量嚴重不足而導致的厭氧發酵程度被加劇,最終導致降解速度的減緩,發酵時間的延長等一系列負面作用。如果水分過低,將直接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若水分含量低于 10~15%,微生物的代謝水平將趨于停止。可見堆體原料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好氧堆肥反應周期的長短和堆肥發酵質量的好壞,甚至關系到好氧堆肥整個過程的成敗。
(四)C/N
在堆肥發酵過程中,微生物在分解有機固體廢棄物的過程中,對碳、氮的利用比例為30/1。對微生物的營養而言,碳、氮的比例是堆肥發酵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之一。碳、氮的比例與堆肥發酵溫度有直接關系。當 C/N 低時,有機質分解速度快,溫度上升較快,從而有效縮短堆肥周期。當C/N 高時,有機質分解速度慢,溫度上升較慢,導致堆肥周期延長。堆料中的 C/N,一般在 20~30 時,比較適宜。當C/N 過高(超過 35)時,氮素相對匱乏,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限制,此時微生物需經過大量繁殖和生命循環來氧化掉過量的碳,從而為其提供一個合適的 C/N環境以促進其新陳代謝活性,此過程中有機物的分解速度相對較慢,發酵周期長。而且,C/N 高的堆肥施入土壤中,由于土壤微生物和農作物存在爭奪氮的現象使農作物處于“氮饑餓”的狀態而影響生長。如果 C/N 過低,且處于 pH 值和溫度相對較高時,堆體中的氮源將以 NH3的形式大量揮發到大氣中,導致堆體發酵過程中的氮肥的大量損失,同時其堆肥發酵產品也會對農作物產生不利影響。
(五)pH 值
pH 值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也是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微生物最適宜的 pH 值一般為中性或弱偏堿性,pH 值太高或太低均會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pH值也是利用微生物環境作為估價的重要參數之一,在整個堆肥發酵過程中,pH 值隨時間、溫度、水分的變化而變化。在堆肥初始階段,由于微生物作用產生有機酸使pH 值下降(可降至 5.5),然后逐漸上升至 8~8.5左右,如果堆肥有機物呈厭氧狀態,則 pH 值將繼續下降。此外,當pH 值大于 7.0 時,將直接影響氮源的存在形式,使氮以氨氣的形式逸入大氣。但在正常堆肥過程中,pH 值有足夠的緩沖作用使其穩定在可以保證堆肥的好氧分解。
三、結語
21 世紀是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時代,隨著畜禽業的快速發展,畜禽養殖場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所引起的環境問題也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這些規模化養殖場通常建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和城鄉的結合部,由于環境法規不健全和資金短缺等問題,絕大多數畜禽養殖場在投入建設初期未將糞便的處理問題考慮在內,致使部分養殖場糞便任意堆積,養殖廢水任意排放,嚴重污染了周邊的水源和環境,也直接影響養殖場自身的衛生防疫,降低了畜禽產品的質量。堆肥化處理畜禽糞具有占地面積小、運行投入成本低、操作管理簡便、產品質量穩定等特點,對于國內中小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固體廢物堆肥處理是比較可取的處理方法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闡述了國內外堆肥發酵的原理、進程,在結合傳統堆肥發酵技術、理論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和闡述了堆肥發酵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的各項限制性物理參數,對人為控制堆肥化過程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董克虞.畜禽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及資源化途經[J].農業環境保護,1998,17(6):281-283
[2]劉更另.中國有機肥料[M],農業出版社,1991,38-59
[3]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資料編纂委員會.污染源普查數據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1
[4]蔡寶祥.家畜傳染病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7(4)
[5]王衛平, 薛智勇, 朱鳳香等. 不同微生物菌劑處理對雞糞堆肥發酵的影響[J]. 天津農業科學, 2009, 17(3):292-295.
關鍵詞規模化養殖;污染控制;技術模式;黃灌區
中圖分類號x710.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0)23-0265-02
依據2006—2007年寧夏統計年鑒資料統計,2006年寧夏灌區共有豬存欄數80.65萬頭、出欄數118.78萬頭,奶牛存欄數22.72萬頭,羊存欄數208.37萬頭、出欄數238.33萬頭,家禽存欄數455.13萬只、出欄數1 007.93萬只。灌區畜禽養殖業在全區畜牧業占有主導地位,尤其奶牛養殖作為寧夏奶產業的主要部分,發展迅速,存欄數占全區的99%,規模化程度也逐漸上升。據了解,銀川市奶牛規模化程度達到了70%,吳忠利通區的規模化程度也緊隨銀川市,銀川市大型奶牛養殖場有10余個。另外,目前奶牛養殖小區在奶牛養殖中也占主要地位。養殖小區的出現促進了灌區奶牛以及豬、雞等畜禽養殖的規模化程度,提高了奶牛等畜禽的飼養管理水平,保證了牛奶等畜禽產品質量,凈化了農村生活環境,有利于疾病控制。
但養殖小區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清潔衛生生產及糞便等廢棄物的管理等問題比養殖場相對突出。另外,在灌區畜禽養殖業中存在飼草料的配制和獸藥使用不合理及超標現象,污水僅進行簡單的沉淀化處理或直接外排等,給周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灌區畜禽糞便直接還田,不僅肥效較低而且還造成環境污染。根據寧夏灌區畜禽養殖的特點及某些問題,筆者認為在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與污水處理上可采取下面的處理模式。
1規模化奶牛養殖場(小區)
1.1修建合理的糞污收集處理設施
要有指定的專用糞便堆放場所,運動場的牛糞一日一清或定期清理,根據寧夏灌區干旱少雨、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等自然條件,采取自然干燥法再添加em菌等有益微生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吸收惡臭氣體。采用堆肥技術處理,該技術是將奶牛糞便和秸稈及雜草等堆積,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過高溫發酵使有機物礦質化、腐殖化和無害化而變成腐熟肥料[1-2]。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過程中,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氮、磷、鉀化合物及新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質,腐殖質是構成土壤肥力的重要活性物質。此種方法設備簡易,費用低,占地面積小,技術比較成熟,設專門的堆肥場地,使糞便統一堆放,統一處理,適合在多數奶牛養殖場(小區)推廣使用。目前,堆肥處理技術正朝著自動控制工業化快速堆肥方向發展,因為其技術穩定性好、操作簡便、適用于大規模推廣應用,具有良好的產業化前景。國內已有專門的機械生產,em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種也已實現商業化生產。
1.2奶牛場或養殖小區污水的處理
雨水、污水分流,減少排污量,雨水設計安裝接水槽,下接落水管等相應的排水系統直接排放;擠奶廳的污水及牛舍、運動場的尿液等污水排放應為暗渠,防漏、防滲透,排入沉淀池等凈化處理系統達標排放。污水處理可采用2級或3級處理[3-4]。2級處理包括預處理(1級處理)和好氧生物處理。1級處理是用沉淀分離等物理方法將污水中懸浮物和可沉降顆粒分離出去,常采用沉淀池、固液分離機等設備,再用厭氧處理降解部分有機物,殺滅部分病原微生物。2級處理是用生物方法,讓好氧生物進一步分解污水中的膠體和溶解的有機物,并殺滅病原微生物。常用方法有生物濾池、活性污泥、生物轉盤等。畜牧場污水一般經2級處理即達到排放或利用要求,當處理后要排入衛生要求較高的水體時,則需進行3級處理。
1.3堆肥加工利用
堆肥處理后加工成生物有機肥料或根據農作物的氮、磷、鉀的需要添加其他原料制作有機復合肥料。堆肥發酵有棚式發酵槽、發酵塔,設備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投資30萬~60萬元。污水采用厭氧處理或耗氧處理,再通過農田灌溉加以利用。一般污水處理達到國家環保要求的排放標準,需要80萬~100萬元的投資,而且運行成本較高,現在多數奶牛場的污水經過厭氧處理后,直接灌溉農田。利用土地自然凈化或人工濕地凈化處理,這種處理方法雖然有輕度環境污染,但比污水直接排出好。
人工潛流層處理技術,利用土層、細沙層、卵石層的物理過濾作用和其中的微生物作用,以及土層上植被吸收、蒸發達到凈化目的。坡度3%~5%,長度不少于35 m,寬度應視小區日排放污水量而定。潛流層上游土層表面密植多年生黑麥草為宜,其下游以吸水量多、蒸發量大的楊樹、竹等樹木為主,起到綠化和凈化的作用,可達到排放標準。
2養豬場
養豬場的污染物處理模式:目前對水沖式清除畜禽糞便的養豬場,如采用漏縫地板、水沖豬糞系統,糞便含水量高,這種高濃度的有機廢水養分流失大,對環境的污染大,應改為人工清糞或機械清糞。糞便通過清糞道單獨清除,尿與污水從地下排除。目前,對豬場的污水常采用厭氧消化法(沼氣池技術)處理,該處理方法具有低成本、低能耗、占地少、負荷高等優點,是一種有效處理糞便和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這種處理技術均適合于灌區中小型養豬場及養豬小區。另外,對豬場的糞便污水等可采用固液分離技術、厭氧技術、好氧技術等綜合處理,再利用土地自然凈化或人工濕地凈化處理或農田灌溉等技術。
3養雞場
目前寧夏灌區中衛等養雞業集中的地區在雞糞資源化利用方便主要采取高溫烘干制作有機肥的方法,并且已經實現商品化和產業化,在雞場的污染控制及資源化利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雞場對環境污染的另一個主要方面是臭氣的控制,目前畜禽場臭氣控制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灌區養雞場可采用吸附及吸收法,向糞便或舍內投放沸石、膨潤土、海泡石、凹凸棒石、蛭石、硅藻土等常見的吸附劑來減少氣味的散發,也可采用化學與生物除臭法減少臭氣。
雞糞的資源化利用除了有機肥制作外,間接飼料化利用對雞糞的營養和資源利用更為充分。因雞糞養分含量比其他動物糞中養分含量要高,可利用雞糞養蠅蛆和蚯蚓,蠅蛆和蚯蚓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是畜禽和高檔水產養殖的優質高蛋白飼料,蛆粉和蚓粉可代替魚粉。這種方法其實是將畜禽糞間接用作飼料,與直接利用相比,飼用的安全性和營養價值更高。
4結語
以上幾個技術模式主要結合寧夏灌區奶牛、豬、雞等畜禽養殖業的特點及某些問題初步從糞便、污水等的無害化資源化利用角度提出的建議。而寧夏灌區畜禽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控制及治理等要靠畜牧業、農業、環保等相關部門的共同的努力,農業、畜牧、環境工程等相關技術的應用推廣以及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的提高。
畜禽養殖業自身的飼養管理水平的提高,應用合理的配方,改善飼草料結構、應用綠色添加劑,選擇適宜的飼喂方式以及合理的用藥等,可從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減輕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畜禽養殖場的科學選址,合理的布局和排污系統、控制養殖規模等是畜禽養殖產前的重要環境污染控制措施。通過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準養區等,可避免對重要水資源、風景區及居民居住區等造成環境污染。在保證畜禽養殖業有充足資金支持的前提下,可以引進國內外一些先進的污染綜合處理技術及相關配套技術。但無論選擇何種技術模式,一定要根據寧夏灌區的自然條件等進行技術改進或組裝,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污染控制與綜合利用的目的。
目前在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上主要采用的是肥料化還田技術,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后的有機肥、沼渣、沼液等最終都要通過農田回歸自然界。畜禽養殖場周圍及配有的土地消納量有限,因此畜禽養殖場既使采取了糞便無害化處理,但在資源化利用上可能會有些困難。畜禽養殖業糞便等的資源化利用,最終可能要走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路子,結合當地有機種植業的發展才能真正解決污染防治與資源化利用。另外畜禽糞便除肥料化還田技術外,尋找其他更好的用途和路子,比如牛糞新燃料的開發等將是另外一種趨勢。
隨著寧夏灌區社會的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飼養場呈急劇上升趨勢,畜禽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也日益突出。在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同時,要樹立和增強環保意識,提高對清潔生產、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畜牧業重要性的認識和宣傳,發展既符合當地自然條件,又能改變不良生態環境的畜禽養殖業。保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各方面兼顧,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
5參考文獻
[1] 丁偉,額爾和花,王天新.寧夏黃灌區畜禽糞便排放量估算及對環境影響判斷[j].寧夏農林科技,2009(2):54-56.
[2] 高定,陳同斌,劉斌.我國畜禽養殖業糞便污染風險與控制策略[j].地理研究,2006,25(2):311-319.
關鍵詞:綠色養殖;養殖技術;推廣措施
畜牧養殖業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們食品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我國的畜牧養殖面臨嚴重的問題,如環境污染嚴重、產品安全受到威脅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提出了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概念,即在整個畜牧養殖過程中,不僅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畜牧養殖產品的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盡管綠色畜牧養殖技術在政策、行政管理及資金方面都受到了大力支持,但還有一些問題制約其快速有效推廣。本文主要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做好針對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有效推廣。
1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內容及現實意義
1.1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內容
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旨在科學地規范畜牧生產業,不僅保證畜牧業產品的安全性,也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這種綠色技術包括很多方面:養殖場址的選取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綜合考慮水質、空氣及污染源等;獸藥、飼料等的使用管理及飼養生產技術,需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得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畜禽疫病防治技術必須遵守《動物防疫法》;病死畜禽及糞便污水處理技術必須符合生產管理技術,排放物不得超過國家標準等等[1]。
1.2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推廣的現實意義
畜牧養殖業造成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在養殖過程中,利用激素、禁藥等方式加速畜牧的生長生產,最終通過食物鏈使毒素、重金屬等物質進入人體中,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則是畜禽污水、糞便及有害氣體的產生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污染。據統計,因畜禽糞便污水等造成的總體土地符合警戒值高達0.5,而且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2]。這種自然資源的污染有些是不可逆轉,給自然界造成了巨大、持續的危害。由此可見,大力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保障我們生命安全的必要前提,也是可持續發展對其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綠色畜牧養殖業的推廣也能給廣大農民群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只有安全可靠的畜牧產品才能更好地回報他們的付出。
2如何做好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有效推廣
正是因為畜牧養殖業的嚴峻問題,我們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技術來改善畜牧養殖業迫在眉睫,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有效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技術。
2.1加大對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監管力度
目前畜牧養殖技術所存在的問題,與我國在畜牧行業監督管理不足有很大關系。作為一項重點工程,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有效推廣需要政府從政策、法律、資金、人員等多方面給予支持。第一,政府相關部門首先要健全基層畜牧養殖技術管理部門,專注負責基層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如環保設施建設、糞便污水無害處理技術等;第二,加大對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使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全力支持推廣工作;第三,還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正是因為法律體系不健全,才給不法分子鉆空子的機會,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第四,要做好畜禽疾病防治工作,一旦畜禽被疾病困擾,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所以要嚴格按照行業標準,實時監控畜禽的狀況,做好及時打疫苗等工作。
2.2建立專業的綠色飼料原料基地
作為畜牧養殖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飼料畜牧產品的質量原料嚴重影響了畜牧產品的質量。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專門建立綠色飼料原料生產基地,對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控制,使生產的飼料原料符合國家標準。只有選用合格的飼料原料,畜禽才能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生長速度更快,制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把建立專業的綠色飼料原料基地作為重中之重,與養殖業和飼料企業合作,共同打造標準化、正規化的飼料原料生產基地[3]。
2.3構建第三方技術推廣機構,形成有效推廣機制
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過程中,缺乏完善有效的機制,導致基層推廣中存在技術框架不完善、技術含量低、實際效果差等問題。所以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構建第三方技術推廣機構,形成完整有效的推廣機制,給基層技術推廣工作提供良好的平臺。第三方技術推廣機構可以將現有的框架進行細化和內容填充,改善現有的推廣技術,完善推廣效果,從而促進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影響范圍。
作者:賴豐濤 單位:廣西岑溪市水產畜牧獸醫局
參考文獻
[1]閆潤浪,王吉,朱向卿.對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推廣的探究[J].當代畜牧.20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