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福建高考作文題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目:假定你是李華,暑期在倫敦學習,得知當地美術館要舉辦中國畫展覽,請寫一封信申請做志愿者。內容包括:
1、寫信目的
2、個人優勢
3、能做的事情
注意:
1、詞數100左右
一、解讀標準
個性特征:試題最終是通過考察學生個性寫作,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個性化的思維反思來展示考生的才華。題目只是共性的要求,好的題目必然能夠讓無數的考生寫出個性化的作文。
命題者意圖:命題者有著明確的指向,這種指向是隱含的,隱含在題目的字里行間中,題目一定有暗示,指示的是立意的方向。
審題核心要素:審題關鍵在審核心字眼,如漫畫在細節中的寓意,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指向,命題作文的題眼。這些都構成核心要素。
立意切入點:考生揣摩最佳立意,立意的切入點在哪里,應該怎樣去找最佳切入點,最佳立意必須符合命題者的意圖,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前提下,考生應該寫出最符合自身水平的文章來。
出彩方式:是按照常規出牌,還是獨辟蹊徑。考生寫的內容應該是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鮮明,有著巨大的正能量。保證最佳立意,還需要扎實的文字語言功底。
可操作性:好的作文題目必須具有操作性,符合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符合考生的人生閱歷。保證基礎差的考生都有話可說,優等生有出彩的空間。題材應該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公平性:試題必須公平,考慮到考生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試題的背景知識對所有的考生應該是公平的,尤其是要考慮到落后地區的考生。題目的材料應該是考慮所有考生的情況,而不是只照顧一部分考生,而忽略了其余的考生。
二、綜觀解讀
全國卷I:獎懲之后(適用地區:河北 河南 江西 廣東 安徽 湖南 湖北 福建 山西)
在全國九套試卷中,全國卷I作文考題關于“教育和分數”的漫畫材料,是唯一的漫畫試題。作為漫畫作文,考生必須讀得懂漫畫,這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決定審題立意的成敗。仔細觀察漫畫的細節,漫畫用夸張、諷刺的筆法來批評社會上的不好現象,提煉出漫畫的寓意。漫畫的寓意是命題者隱含的指向,考生只有領會了漫畫的寓意,才有可能把握最佳立意。考生看到分數,立馬想到的是考試,想到的是成績。這道作文題目的核心標致,“100到98”、“55到61”告訴我們是分數和教育;“唇痕”和“掌印”理解為“懲戒教育”和“粗暴教育”,總體定位為家庭教育。這幅漫畫反映了追求升學的教育以及培養人才的問題。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績,教育有比分數更為重要的東西。人才評價的標準應該多元化,教育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終生發展。家庭教育到底應該怎么辦?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父母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教育觀?家庭教育不要急功近利,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全國卷II作文:語文素養提升大家談(適用甘肅、青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內蒙古、新疆、陜西、重慶、海南)
全國Ⅱ卷要求學生討論如何提升語文素養。考生看到試題必然會大跌眼鏡,如何學習語文?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如果讓語文教師來回答這道題還的確有實際意義,可是讓學生來做這道題目,很為難學生。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經歷,感悟學習心得,總結學習經驗。問題就在于,學生要寫好這個作文,審題是沒有任何障礙的,激發好學生的情感,可是要考生寫出情理交融的好文章,絕非易事。
第一眼看上去很突然,仔細想想后才發現,原來高考作文就在我們身邊,或者說,它考查的就是我們平時所思、所想、所為。這個作文題目引導學生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身邊事。高考比的是學生的底蘊、創意尤其是學生本身的積累。
全國卷III作文:小羽的創業故事(適用于廣西、云南,四川、貴州)
表面上看是討論市場競爭中的一個策略問題,實則要求認識技術創新在市場競爭中的決定作用。考生必須看清命題人的意圖是在肯定小羽的行為,贊賞小羽這樣做的意義和價值,審題的核心就在于此。
本題有時代感和現實的社會意義,涉及到創新、分享、知識產權三大核心概念。人做任何事情要想到的是創新、合作、共贏、分享。
小羽的行為是創新,他有超前的思想,前瞻的眼光。這就需要考生深入思考,這道題目的實質還是在于,市場競爭還是苦練內功,比的是產品的質量,比的是技術含量,用自己的實力去取勝。全國卷Ⅲ作文題“小羽的創業故事”,則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當前熱點相關。這道題目考的是學生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
創新之后還要用于分享。做大事的人需要合作意識、闊達的胸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京東的許多應用都使用的是阿里的開源技術,正是阿里的無私共享才有了京東的發展。在計算技術領域“開源”思想倍受推崇,的_,分享推動著世界的進步。反觀有些“藏起來”、“守護住”的觀念,或者“閉關鎖國”、“閉門造車”的想法,格局太小。如果你也在借鑒別人的idea,為什么又選擇遮遮掩掩?蔡康永說“只懂一種專業知識的人一定不是一個成功者”,所要做的就是打開心胸放開眼界,如饑似渴地去汲取,勇敢share。
至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考生從反向論證的角度來寫,其難度非常之大。
北京卷:①“老腔”何以令人震撼②神奇的書簽
北京作文是全國唯一由微寫作亦即小作文和大作文構成。微寫作三選一,大作文是由兩篇命題作文組成,二選一。北京高考作文題,無論是微寫作,還是大作文,都突出了基礎性、開放性。北京的命題規則是全國唯一一個作為二選一的地區,出兩個作文題目,考生可以在兩個其中選一個來寫。今年我們發現它有著非常明確的要求,限定文體。
“老腔”已超越其形式成為一種象征。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創新和發展。書簽,自然與閱讀有內在而密切的聯系。每個題目的考查指向更為明確清晰,通過更為廣泛的素材和多樣化的題目,引導考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的認知與思考,同時也為不同考生發揮特長優勢留有空間。尤其是將詩歌作為微寫作的形式納入考察,這是鮮明的特色,意義重大。詩歌在高考中一直被限制,微作文提出寫詩歌,盡管只有10分,這仍然是巨大的進步。
天津卷:我的青春閱讀
多元閱讀時代,多元化的e時代,有形的閱讀,傳統的紙媒閱讀方式,閱讀內容、閱讀的方式多樣化。如果是對大自然的閱讀,對他人的閱讀,那必然將勝人一籌。考生反思自己十幾年的閱讀經驗,引發聯想和思考。題目聚焦在“青春”和“閱讀方式”上,作文題切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反思自己的閱讀行為,總結自己的閱讀經驗。考生可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多維度地展開寫作。文體的選擇較為自由,開放有度,可議可敘,有利于學生展示個性,寫出精彩的文章。多元的題目視角,閱讀什么?可以是閱讀人,閱讀事;可以寫閱讀的是書籍,同樣可以寫看不見的,如父母潛移默化對你成長的影響。我們可以這樣考慮,青春閱讀,是在你成長過程中一系列有意義的事情,并不只是限制在閱讀上,閱讀的概念很寬泛。總體上,題目淺顯、深刻。考生得基本分容易,但要得高分較難。
上海卷作文:評價他人的生活
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點,材料貼合生活,網絡時代,微信、博客、QQ,互聯網及新媒體時代,評價他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常見,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多少都會涉及到他人的生活。題目“接地氣”,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參與評價他人的生活,怎么評價,就成了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人人都有題目所需的素材,但考生并不好駕馭。
題目涉及考生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評價要把握一個尺度,公正客觀,辯證地看待。就題目本身來說,兩個元素“評論”、“他人”,這是核心。認識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群體,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關系,恰到好處地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則是最為重要的。
江蘇卷高考作文:話長話短,談個性與創新
江蘇高考作文是道關系型材料作文。通過審讀材料,考生可將之轉換成命題作文:個性與創新。處理好個性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應該注意什么?應該怎么去做?考察學生的逆向思維和創新意識。江蘇高考作文題目涉及人、事、物之間的思辨關系,重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分析。關注思維深度。
材料與題目前后邏輯聯系并不強,容易產生思維誤導。一般考生的審題導向是辯證地看待彰顯個性和創新意識,但是彰顯個性和提倡創新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對立也不是包含或遞進,需要理清彰顯個性與創新之間關系再去寫作文,這道題目本身還能夠考察學生應變能力,特殊的情景之下運用發散性思維和聯想能力,這對高中生而言并不好把握。這道題總體立足于考察學生的創新思維,考生必須突破思維定勢,理清關系,找到核心立足點。
浙江卷:虛擬與現實
浙江的作文題目,“虛擬與現實”,最為接地氣。浙江作文題目比較超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雖然高考作文題應該考慮公平,讓來自不同生長環境的考生有發揮的空間,但是在現今形勢下,考生只有不斷加強對前沿科技的了解,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立論既然容易,那考的就是考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素養了。
這個題目涉及到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辯證關系。浙江題討論互聯網創造的虛擬空間和我們真實的生活空間的關系問題,話題新穎,緊扣社會發展,聚焦熱點,有時代感,有討論的價值,但思辨的難度并不高。
山東卷高考作文:備好的行囊
山東卷作文題有點浪漫氣息,題干還有幾分詩意。首先我們必須理解“行囊”指的是人生道路中需要準備的東西。“行囊”里有個人的“軟件”和“硬件”,比如學生擁有的知識,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智,吃苦耐勞的品質,善良的美德……
我們該準備帶上什么樣的“行囊”才能走向遠方呢?怎樣去理解“有用”和“無用”之間的關系;“有形”和“無形”的積累之間的關系,這道題其實質還是在討論人生哲理,能夠展示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情感體驗,有較大的寫作空間。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行囊”。
綜上所述,2016年全國九套試卷,10道題目,各具特色,命題人從考生實際出發,考生有話可說。全國卷三套試卷,地域極為明顯,綜合考慮各地教育水平之間的差異。全國卷I相對于全國卷II和全國卷III,這九個省的教育水平處于前列、漫畫考慮到地域教育差異,比其他兩套全國卷的作文題目在立意上要難些。而全國卷II審題立意都沒有什么難度,可是要寫出佳作來,絕非易事,保守平庸之作居多,作為選撥性的高考作文試題,區分度并不明顯。全國卷III作文題與熱點聯系緊密,小羽創業故事,問題在于考生要領會命題者出題意圖,難度相當大,盡管這道試題材料考生不陌生,但考生并不易于駕馭。
直轄市三套,在一如既往地保持穩定性的前提之下,有所創新。北京卷微寫作三選一,大作文二選一,考生的選擇空間比較大,有利于發揮考生的寫作特長。上海卷評價他人的生活,考察學生的思辯,學生需要關注生活,有自己的評價能力。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閱讀,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問題能力,考生需要有豐富的閱讀面,關注自己周邊的生活,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導向積極。
獨立命題的三個省,江蘇卷一如既往地保持其考察學生的思辯能力,多年以來,江蘇卷在詞語中做文章,今年要求學生闡述創新和保持個性的關系,對學生而言難度不小。而浙江卷很接地氣,從互聯網中取材,不回避熱點,考察的角度卻有所創新。山東卷高考作文備好的“行囊”,則要求學生自己定義好“行囊”,自己心目中的“行囊”是什么?自己怎么理解好“行囊”的真實涵義,學生有很大的展示空間。
三、備考啟示
1.“全國一張卷”正成為改革大趨勢。試題具有穩定性、創新性、操作性;平民化和生活化、地域和時代特色越來越鮮明。
2.作文題目越來越接“地氣”。作文試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緊扣社會發展、不避熱點。鼓勵學生P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我,寫真實的學習生活感受和抒發獨特的見解。今后作文命題將更貼近現實、更注重傳統文化、更注重考查綜合能力。
3.閱讀是核心。好的題材離開閱讀的土壤,學生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吸取營養。引導學生閱讀大自然這本書,閱讀周圍的人和事;學生對周圍的世界保持熱情,熱愛生活。來自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才會鮮活,考生才有話可說。
4.引導學生在不太長的時間里,用形象說話,提供學生多種思維的可能,培養學生思辨、想象能力,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
一、對比求“異”,開拓視域
在對比型材料作文審題時候,首先必須要弄清材料所給事物之間的對立關系,從而在事物的矛盾關系中進行客觀冷靜的對比分析,找到事物矛盾關系的差異性。這樣考生可以把矛盾的差異性和材料的情感傾向性結合起來,從中挖掘出與眾不同的作文立意原點,最終擺脫立意上“眾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困境,開拓出立意的全新視域。
2014年江蘇卷的作文是關于青春的“朽”與“不朽”的問題。其實這個作文題目本身就有著很強的思辨性,青春的“朽”與“不朽”本身就是一組顯性的對立矛盾,這種顯性的對立矛盾也為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形成思辨能力提供了先決條件。但由于新材料作文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延展性,對于審題立意來說角度比較寬廣不易偏題,卻容易造成大面積的立意“撞車”,也使得閱卷者審美疲倦難得高分。2014年江蘇考生大多數都是寫“青春不朽”“享受青春”“珍惜青春”等,其實多數考生只是單一的選擇了“朽”與“不朽”的一個方面來寫,卻忽視了“朽”與“不朽”內在的顯性對立矛盾。從材料作文的題旨來看,青春的“不朽”應該作為寫作的重點,有著命題者的傾向,但也不能忽視青春的“朽”,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生理青春又不能“不朽”,所以學生面對這樣類型的題目就必須抓住顯性或隱性的對立矛盾,把握內在矛盾關系,客觀冷靜的對比分析并抓住差異性,更要結合題旨情感傾向,找到一個完美的契合點作為審題立意的原點。例如2014年江蘇省高考優秀作文《朽葉的梔子花》就是由深巷鍋貼老太聯想到青春的“不朽”,既關照了材料的對立矛盾由在情感傾向上有所側重,可謂思辨性很強。
二、類比求“同”,探尋本質
在并列型材料作文審題時候,首先必須要弄清材料所給事物之間的并列關系,從而在事物的并列關系中進行客觀冷靜的分析各則材料的立意指向,并找到各則立意指向的相似性,以此把這個立意指向的相似點作為審題立意的原點,確保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鮮明與準確,從而把握住材料中的本質。
2013年浙江卷的作文是“三句話看童心”。作文材料是由豐子愷、赫胥黎、菲爾丁三個人各一句話構建成的并列式材料。這種并列材料的審題立意時,我們就必須先逐一分析其立意指向,然后把各則材料的立意指向綜合起來從全局把握,或是相互彌補或是取其共同之處來做整個材料的立意原點。我們所常見的并列材料多是取其共同之處,而這個共同之處也就是材料的核心所在,以此原點來立意肯定會贏得精彩。從2013年浙江卷材料作文來看,豐子愷那句話的立意指向應該是孩子童真的可貴;赫胥黎那句話的立意指向應該是人不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失落那最美的童心;菲爾丁那句話的立意指向應該是失去了孩子的童心也就會變得世俗。透視各則材料分析立意指向,綜合起來最為恰當的應該落在“保持童真”這一指立意向上。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勿忘初心》就是由“鉆石”與“珍珠”珍貴的界定開始,接連回憶自己攀爬大銀杏樹數葉子和浦陽江旁的泥潭、廢船上嬉戲兩件事來寫初心的可貴,最后寫自己要保持那柔軟、憧憬。其實這個考生就是在三則材料中抓住了共同的本質的立意指向“童心”。
三、聯想求“真”,追求深邃
在聯想型材料作文審題時候,首先必須要弄清材料中的邏輯關系和隱含意義,從而在這種邏輯關系和隱含意義中深度挖掘出材料的現實指向,并由此展開發散性思維,聯系當下的社會生活,并能發現與材料的邏輯關系和隱含意義相契合的立意原點,這樣既能保證審題立意的正確性,也能使作文因現實指向而變的深刻、透徹。
2014年福建卷高考作文是“空谷”。作文材料只有簡單的一句話,三個關鍵詞即空谷、懸崖、棧道橋梁。要想做好審題確定立意就必須要弄清材料的邏輯關系和隱含意義。先看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來說是因果關系,因為看見空谷,才能聯想到懸崖和棧道橋梁,即空谷是原因,懸崖、棧道橋梁是聯想的結果;從各體之間來說又是矛盾的關系,看見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懸崖,而有人想到的卻是棧道橋梁,也就是說不同人不同心境結果卻是不同的。再看它們三者之間的隱含意義,空谷的隱含意義是問題、事物、環境等,其實它就是一個外在條件,而面對這樣的外界條件人們的反應卻不同。這時我們可以把懸崖理解成危險、絕境等,把棧道橋梁理解成求生的路徑;也可以把懸崖理解為問題、困難,把棧道橋梁理解為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也可以……例如2014年福建省高考滿分作文《生命的擺渡》就是由泰戈爾的話開篇并引出觀點,又連續寫了桑迪亞哥、巴爾扎克等人物來論證面對困難需要夠的勇氣,最后在結尾強化了自己的觀點。其實這個考生既弄清了空谷、懸崖、棧道橋梁三者的邏輯關系,也弄懂了三者之間的隱含意義,立意深刻、思辨性強,可謂是佳作。
一、訓練學生快速、全面、準確審題
無論是命題作文,話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第一要務就是審題。而材料作文,對材料能否全面準確理解,決定著寫作的成敗。
作文審題主要有抓住主旨法、抓關鍵詞句、由果及因法三種方法。
【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兩個行人各自帶著一只行李箱結伴出遠門.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兩個人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只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換左手.忽然,其中一個人停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挑起兩個箱子上路.這樣,兩個人反倒都覺得輕松了很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少于800字。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角度一,本題可從事件的因果關系來分析。事情的結果是兩個人反倒都覺得輕松了很多,原因是其中一個人用扁擔挑著兩人的箱子。將這種結果和前面兩個人都拎著各自的箱子時,他們都很累的情況相比較,就可以看出這個材料告訴我們合作雙贏是成功的捷徑。
角度二,抓關鍵句。因為其中一個人停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挑起兩個箱子上路這樣,兩個人反倒都覺得輕松了很多。正是其中一個人懂得變通,打破思維定勢,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全面把握材料來分析立意。分析材料中事件的前因后果,抓住材料主要意思進行立意把握哲理。
二、指導學生廣泛積累素材,厚積而薄發
很多同學在寫作時苦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材料理解了卻無從下筆,究其原因就是素材積累不足。而素材就遍及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從文、史、哲中發掘素材。
1.從語文課本中選材
語文課本匯集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教師在講授時都會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名人事跡、名篇名句、典故詩詞、歷史掌故。教會學生養成整理歸納的良好習慣,寫作時一定會有切合作文題目的素材。
例如: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貴。莊子曰:“不為冠冕而肆志,不為窮約而趨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與人交往,先哲已給我們樹立榜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詩人李杜以詩會友互表敬意,等等。與人的交往,也與水一般清澈,一般和諧,一般溫潤。和諧以共生共榮。(08年福建高考滿分作文:《渠清如許》)
這段作文中,考生運用了莊子、孔子的名言,高山流水的典故,李杜以詩會友的佳話,自然流暢、充分展現了個人的才情,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從歷史政治等學科中獲取素材養料
作文素材極其廣泛,學生接觸的各個學科,均可選取。如,寫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文章,就可以從地理中取材;以責任,擔當為主題就可以從歷史中取材;聯系時事就可以從政治學習中得到啟發。其他理科科目也可以把科學家的故事引入作文。
三、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作文的創新意識
生:想到慈祥的臉、兇惡的臉。(出現短暫的啞場)
師:看來同學們都很看重自己的“臉”,所以不敢貿然發言了。
我現在出示三個人名,如果要你將三個人名與這個題目掛起鉤,看看有沒有困難?能說得出來嗎?我出示的人名是:孔子、魯迅、喬丹。
(學生思考)
生:孔子四處奔走講學,辛勞的臉上總是掛著謙虛。
從魯迅先生嚴肅的臉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情懷。
喬丹的臉上始終充滿了自信,當他扣籃成功之后,總會將他的得意和舌頭一起,伸得很長很長。
師: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已經注意到了材料與題目之間的關系,已經注意從題目所要求的角度來敘述事例了。
其實要寫好這個題目的作文,要把這個題目和我們平時積累的材料掛起鉤來,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析題,將題目做透徹的解剖,分解為若干個小題目(板書:題)二是調動自己的素材積累,并對這些材料做多角度分析。(板書:材料)這樣題目與材料和諧對接的可能性就大了。
先講析題。
有一個事例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一年上海作文競賽的題目是:1+1=?。很多參賽者都茫然不知所措,但一個參賽者將這個題目轉化為若干個子題目:
一場考試+一個分數=一根繃緊的心弦
一次落后+一場無淚的痛苦=一股奮進的力量
一味地自以為是+一味地目空一切=一個深深的泥潭
一座小屋+一對恩愛的夫妻=一個和睦的家庭
一點隱瞞+一點猜忌=一陣狂風暴雨
一次機遇+一次冒險=一生的轉折
一個遠大的理想+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充實
一個壯麗的事業+一個和睦的家庭=一生的無憾
一個英雄人物+一個歷史時期=一場社會變革
一點犧牲精神+一點主人翁態度=一個國家的希望
一群忘我的人+一個前仆后繼的優良傳統=一個民族的騰飛
然后從中選取一個來寫,結果這個參賽者獲得一等獎。又如遼寧省200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今年花勝去年紅》,這是一道富有詩意和寓意的作文題。如果把自然界的“花”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去,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許多“花”都開得勝于“去年”。說得具體點,可以寫姚明NBA的三年歷程,一年比一年成熟;可以寫和率領的中國女排在雅典奧運會上“絕地反擊”比在世界杯上的勇冠三軍更令人蕩氣回腸。此外,還可以這樣寫:“去年花”是少年時的懵懂天真,“今年花”是青春歲月里的成長;“去年花”是我國的氫彈、原子彈升空,“今年花”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的太空遨游。
那么如果我們將“臉”這個題目加以分解,可以分解出哪些小題目呢?
(學生回答,教師將它整理)
愛臉,丟臉,變臉,爭臉,露臉,洗臉;
大人臉,小孩臉,老人臉;
爸爸的臉,媽媽的臉,奶奶的臉,老師的臉,同學的臉;
厚臉,薄臉,美麗的臉,丑陋的臉;
魯迅嚴肅的臉,畢加索恐怖的臉,屈原剛毅的臉,祥林嫂木刻般的臉,中國女排姑娘布滿汗水的臉,袁隆平滿是泥土的臉,包拯的黑臉,關公的紅臉,曹操的白臉;
個人的臉,班級的臉,學校的臉,城市的臉,國家的臉,地球的臉;
師:由“臉”與其他事物的關系,還可分解出這樣的題目:“臉與心”“笑臉與社會的和諧”,再進一步引申,還可以分解出這樣的題目:“要臉就要講尊嚴,知廉恥”“要臉但不要圖虛榮、講排場”……其實講到“尊嚴”,就把“愛國、自強、廉潔、團結”等內容都涵蓋了,講到“不圖虛榮”就把“節約、批評、反思、謙虛”等內容也都涵蓋了。這樣面對“臉”這個題目,我們就不會感到茫然,相反還有一種文思泉涌、胸有成竹的感覺。
下面再講調動自己的素材積累,并對材料做多角度的分析。
許多同學苦于手中沒有適合的材料,因而發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慨。是不是真的沒材料?不是。有一個事例給我的印象也很深刻。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題是“規則”,其中一個考生寫的是《一個人的戰爭》,全文只用了一則材料:郭品正的材料。郭品正,當時是浙江省唯一的腦外科博士,因為拒拿黑錢,有些同事、領導看不慣,被“優化組合”下崗。下崗后,他曾到國內多家醫院求職,都被婉拒。他不得已在互聯網上發了一則求職信息,美國加州一所大學附屬醫院竟不遠萬里派人來到中國,當面考查后高薪聘任了他。就這么一則材料,許多人都知道,但這個考生用得不同凡響,讓人擊節。
(教師念考場優秀作文《一個人的戰爭》)
一個人的戰爭
北京一考生
現在已經午夜了,我坐在桌前,沒開燈,黑暗像水一樣無聲無息地在我周圍散開,緩慢而堅定。明天應是一個好天氣,飛機會準時起飛,然后降落在加州的大地上。
我已經很長時間沒像現在這樣平靜了,報紙上的話過于矯情,我也愛我的國家,愛我的病人。但當我為人的原則、我行醫的規則被人恥笑時,我不得不選擇離開。
我這幾個月的遭遇,大多數人已經知道。我因為拒拿黑錢而在醫院年終評比中被評為最差,被“優化”下崗了,我無法容忍在白大褂的掩護下握著金錢來來回回伸縮的手,無法忍受在病人的中卑鄙地竊竊私語。他們玷污了醫生這個崇高而圣潔的名字,他們違反了這個社會的規則,違背了自己的良心。當我拒絕與他們同流合污時,他們笑著對我說:“嘿!人生不就是一場游戲嗎?”可是他們忘了,游戲也是有規則的,誰也無法逃避。于是我決定用我還未嘶啞的喉嚨,發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聲音――我將事情告訴了領導。但我太天真了,我的一腔熱血撞在現實的鐵壁上,徒然淋漓了。我,從一個國內著名的腦外科醫生,變成了社會最底層的一分子。
就這樣,我開始了一個人的戰爭。這場戰爭是被動的,力量是懸殊的,是看不見硝煙的。我因為捍衛人生游戲的規則,捍衛我為人的原則而被迫打響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的第一槍。沒有醫院愿意要我,我過著失業的生活,我實在很失望。因為這一切,使這場戰爭看起來如此可笑,像我一個人的自我慰藉。直到有一天,美國加州一所大學附屬醫院聘我任職,我才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我一直信奉,規則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精神支柱,是一個人的尊嚴,是一張在社會中行走的通行證。失去規則,丑惡將到處滋生,善與愛將迅速枯萎,人們將會活得盲目而驚慌。
我,叫郭品正,人品的品,正直的正,一個腦外科專家,我打了一場一個人的戰爭,結果輸掉了。
但,我不后悔!
以上,是我在臨行前的自白。
我猜測這名考生在考前對這則材料做過反復咀嚼,從理想、道德、個性、團結、愛、人才觀、生存、學會說“不”、合作與獨行、挑戰自我、牽掛、人類與科技等角度去思考,如果出現某個題目我該從什么角度去適應它,方方面面他都考慮了。因此,當看到“規則”這一作文題時,他也能把這則材料用得絲絲入扣,切合題意。這個例子給我們這樣深刻的啟示:寫考場作文一定要在材料的積累和運用上多花一點心血,這樣題目與材料和諧對接的對應點就多了。就以郭品正拒收紅包,結果被“優化下崗”這件事來說,它也包含著與“臉”這個話題有關的對應點。能看出來嗎?誰來說說。
生:從正直與丑惡對比的角度分析,可以把那些醫生收受黑錢,職業道德敗壞和郭品正救死扶傷、善良正直進行對比。
師:你看出這則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并對運用何種寫作技巧做了設想,但一定要注意材料與題目之間的關系,要注意根據題目來敘述事例。
生:用郭品正的材料來寫“臉”,我打算從這幾個方面來寫:工作時郭品正關愛病人的臉;周圍人對郭品正疑惑不解、妒憤的臉;受排擠下崗后,郭品正對小人憤怒的臉;郭品正上網求職卻不被聘用,充滿失落的臉;郭品正堅持做人的原則,充滿正氣的臉。
師:這個同學很聰明,善于根據題目來分析材料、使用材料。
下面請同學們看發下的2004年十位“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然后圍繞“臉”這個話題選用其中的一則材料或幾則材料來說一段話。
(學生閱讀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并思考,準備發言。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是:梁萬俊、任長霞、田世國、袁隆平、明正彬、徐本禹、劉翔、桂希恩、牛玉儒、孫必平、中國女排)
師:請幾位同學來說說。
生:科學家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唯一的一張臉,但我卻要說不,因為任長霞就有兩張臉。她做過整容嗎?不。那她會易容術嗎?不。可是她真的有兩張臉。
面對惡勢力,她拍案而起,鐵面無私;面對平民百姓,她柔情似水,噓寒問暖。
師:你說的雖短,但你已經掌握依題敘事這個本領了。你說的每一句都很切題。
生:他不是農民,但他被曬黑的臉上卻烙下了犁田般的皺紋;他不是農民,但他卻每日臉朝黃土背朝天,游走在鄉間的稻田之中。在他的臉上,你找不到高傲,更感覺不到一絲身為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傲慢,你能看到的只是樸實。
在科學面前,他的臉上有的只是嚴謹;在成功面前,他的臉上有的只是欣慰;在榮譽與財富面前,他更是那樣的灑脫;只有在農民朋友和豐收的水稻面前,他的臉上才會流露出喜悅。因為他就是一個農民,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師:這位同學把袁隆平的品質歸結為幾點,再把這幾點聚集于他的臉上。這就很切題。
生:當劉翔身披國旗,躍上頒獎臺時,歷史定格了,人們也將永遠記住這一刻。在這一刻,十重欄桿不再是東方人的障礙;在這一刻,十重欄桿的頒獎臺上出現了中國人的臉;在這一刻,人們將不再記住劉翔臉上的那些痘痘,而是將記住他那臉上寫著:誰說中國人不能在110米欄奪得金牌,誰說……今天,我就要證明給大家看,證明中國人也是好樣的,中國人不再是東亞病夫。
師:這位同學很聰明,他引用了劉翔的話,但不說“劉翔說”,而是說這話是寫在劉翔長滿痘痘的臉上,這樣材料與題目就很切合了。
生:他,一位感動中國的緝毒英雄,在毒犯面前,他勇猛抗爭,用自己英勇的身軀保護著人民,保護著他熱愛的祖國。
他的臉,刻滿了對毒販子的憎恨,對勝利的渴望,因此也留下了歲月無情的痕跡,可是他依然勇往直前。面對各種誘惑,在千萬張丑陋、奸惡的臉面前,他面不改色,堅定地從事著自己的事業。無論是臥底偵查還是沖進槍林彈雨,他都有著一張最真實的臉,正因為有了它,毒販子們才束手無策。
他的使命決定了他不能停歇,于是他時刻堅守著這個特殊而又重要的崗位。每天,他都經受著生與死的考驗,他的臉上看不出一絲猶豫,那么的義無反顧,他是為了人民,為了祖國在奮斗啊!
這樣的一張臉如何使我們不感動?這樣的一張臉怎能不令無數人肅然起敬!他是人民真正的守護神,有了他,毒販們便無處藏身,所有的罪犯,都將受到懲罰。
明正彬,他燃燒自己的人生,為的是照亮所有人!
師:你能通過寫明正彬臉上表情的變化:“憎恨”“渴望”“毫不猶豫”,來寫明正彬的事跡,又寫這張臉讓無數人肅然起敬。“臉”成了這則短文敘例的線索。
生:上機前他(梁萬俊)的表情,使我安下了心,我相信他會創造奇跡。因為他的臉上充滿了勇敢、果斷、冷靜、自信,還有對事業的執著熱愛。這是一張充滿希望的臉。中國需要這樣的臉。
是的,他回來了,而且是勝利地回來了。他創造了奇跡,讓億萬中國人為之驕傲的奇跡。他慢慢地走下飛機,臉上洋溢著微笑,振奮人心的微笑。他的臉深深映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藍天的廣闊沒有使雄鷹茫然,萬丈的高山沒有阻擋住攀登者毅然的決心,而面對一次次死神的微笑,梁萬俊從容地握著方向盤,駛向勝利的彼岸。他的臉上依舊平靜。――因為他相信奇跡。
師:這個同學是從梁萬俊戰友的角度來寫的。寫梁萬俊上機前的表情使“我”放心;梁萬俊戰勝困難、創造奇跡勝利歸來,令人難忘的也是他的臉。作者的目光始終聚焦于梁萬俊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