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迷信心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高校保密工作的內涵
1.教育考試方面
高校教學考試類型多樣,考試內容龐大。高校在教育考試保密工作處理的過程中對考試試題、試題答案、命題人員等保密元素進行處理,圍繞上述部門及人員開展保密工作。
2.科研項目方面
該方面的高校保密內容主要包括高校承擔的高端科研項目基地、科研項目人才、科研項目成果等。科研過程中部分專家或教授有時需要對科研成果進行鑒定,當其涉及科研核心內容時也會成為人員,列入保密工作范圍內。
3.黨政工作方面
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大量黨和政府機關下發的保密文件,這些文件存貯在高校機要室、檔案室中,對黨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是黨政保密工作的重點。高校部分專家、教授參與機要黨政工作并了解到高校黨政機要核心時,這些人員也會被列入保密范圍內。
4.高校內部機密方面
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內部機密,如高校自主評測試題和評分標準、學校領導考察狀況、學校工作評價材料、財政機要等。上述內部機密一旦泄露非常容易導致學校運行風險上升。
(二)高校保密工作特征
1.保密工作幅域較廣
高校保密工作涉及范圍較廣,包括國家科研、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知識傳輸、體系服務等多個方面。在上述過程中高校保密的內容大大增加,保密環節復雜多變,加大了保密人員工作的難度。高校保密工作需要對威脅到自身安全的因素進行全面控制,從各項資源、部門、人員著手,形成層次化管理,工作內容體系龐大,結構層次多樣,保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廣泛性。在上述過程中即使微小的環節出現失誤,都會造成保密工作效益大打折扣。
2.保密工作要求較高
高校在日常教學和工作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形成內部資料的外泄,這種資料的外泄很容易造成學校安全性降低,導致學校安全環境受到威脅。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高校機要文件、資料已經由傳統形式轉變為移動存儲介質存貯,存貯的安全性大大降低,泄密的可能性逐漸提升。在上述時展下,提高高校保密工作要求,強化保密工作效益已經勢在必行。當前高校保密工作已經由傳統單一保密方式轉變到多種保密方式并用,要求保密人員從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加強保密效益,不斷更新保密手段,形成新時期的保密信息化管理體系。
二、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一)人力資源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高校不僅為各個行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人才動力,還為自身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高校各個專業人才共同參與到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建設過程中,由專業人才共同設計、共同開發、共同構建,形成了完善的保密系統。上述過程中人才優勢為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當前高校保密人員具有非常高的文化水平,可以順利完成信息化管理建設,在原有保密工作基礎上加入信息化管理元素,保證保密工作效益。上述保密人才為開發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優越的輔助條件,對信息化管理的發展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人力資源優勢讓高校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保密信息化管理過程中。上述科研人才、專家學者等優勢人才通過利用各項資源開發出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軟件和系統,為高校保密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專業構建為信息化管理創造了條件
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構建需要信息工程專業、計算機專業、管理專業、數學專業等作為支撐體系,由上述專業知識作為體系構建基本內容,提升保密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這些專業學科在社會范圍內很難集中在一起,而高校卻為其集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高校的教學體系包括不同層次、不同專業。這些專業涉及國家發展的各行各業,內容非常廣泛,例如計算機專業、物聯網專業、通信專業、經濟管理專業等。高校各個專業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專業間形成良好的融合,在保密信息化管理系統構建時可以高效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益,為信息化管理創造條件。除此之外,高校具有豐富的科研經驗,可以將各個專業先進的科研技術結合,有效降低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構建過程中的失誤,大大提升體系的構建效益。這些專業經驗也正是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構建的優勢。
(三)平臺發展為信息化管理提供機會
平臺發展主要是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科研知識或科研體系構建的結構平臺。當前高校每年都會投入大量資金用作科技研究,或與國內外領先專業領域進行科技交流,這些科研知識或科研技術為高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提升了高校的科技水平。在上述知識平臺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在構建自身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體系中愈發得心應手。上述平臺中的科研課題、科研項目、科研知識、科研設備等資源對信息化管理的開展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高校可以通過平臺資源將保密工作與信息化管理協調一致,從根本上實現兩者的互利互惠,達到雙贏。平臺發展過程中的各項資源為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開展創造了非常好的環境,為其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機會。
三、高校保密工作中信息化管理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信息化保密制度
在高校保密信息化管理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保密人員要從制度著手,依照信息時展狀況,制定對應保密體制。
1.建立保密組織結構制度
高校要依照自身狀況,合理設置保密組織結構,由保密委員會人員對各級保密工作制度進行訂制,形成系統化、規范化保密體制;高校要選取固定保密工作人員,在組織結構制度上形成專業保密網絡體系,在體系內部形成定向組織網絡制度。上述制度建立后要確保保密人員簽署保密責任書,對保密工作進行責任劃分,完善制度系統,保證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2.建立健全的保密法規
高校要嚴格依照國家相關保密法律法規及高校保密工作規定形成良好的保密工作規章制度,要依照保密工作內涵對工作范圍內的各項制度進行明確,形成完善的管理條例;要對保密工作中的各個流程進行明確規定,尤其是在保密資料保管和銷毀的過程中,要建立與高校發展相符合的體系制度,形成特色保密體系。
(二)構建信息化保密系統
1.構建保密知識考試系統
高校保密工作管理構建的過程中要首先對教職工、科研人員等人員進行保密知識考試,由保密知識考試結果選取專業的合格的保密人員,實施保密監控,提升保密工作效果。傳統保密知識考試系統構建的過程中主要通過紙質試卷對人員進行考試,考試方式較為單一,考試內容涉及面較為狹窄,保密工作教育和考試效果并不理想。在信息化保密系統構建的過程中,高校要利用信息化工具,開發新型的保密知識考試體系和教育體系,在原有知識考試系統基礎上增加信息化途徑,改善考試質量。上述信息化保密考試系統構建時可以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提升人員對保密工作的興趣,在信息化環境氛圍下,提升人員保密意識;可以在紙質考試的基礎上增加多媒體考試,由專業人員對真實情景下的保密工作進行判斷、分析,提升信息化保密考試的應用效果,增強考試的實用性。高校要不斷開發新型、優質的考試類型,提升考試體系的個性化和適用性。
2.構建人員、設備管理系統
人員、設備管理系統在構建的過程中要先明確人員、設備范圍,保證保密管理系統能夠包括全部人員和設備。傳統人員、設備管理系統構建的過程中主要通過紙質類文檔進行記錄,通過紙質表格完成人員及設備的控制,對各項保密信息進行處理。這種處理方式操作效益低下,非常容易出現誤記、漏記現象,嚴重影響了高校保密工作效果。信息化管理系統構建過程中通過新型管理系統,以計算機或移動存儲器等作為媒介,對各項信息進行處理,提升了信息的保密效益。在上述體系中高校信息化軟件系統可以對保密信息實時處理,計算效果得到本質性改善,系統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完全符合高校信息時展需求。在人員、設備管理系統構建的過程中,高校要開發軟硬件資源,對保密知識、保密技術進行應用,提升保密系統設計效益。高校要在設備生命周期內實施全方位控制,對設備的審批、修護、報廢等操作進行全面管理,將管理操作落實到設備的各個時期,防止泄密。
3.構建保密內容定密系統
定密系統是高校保密工作落實的關鍵,可以明顯提升高校保密工作管理效益。在信息化定密系統確立的過程中,高校要在原有保密工作基礎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對各項保密信息進行采集,要保證保密信息與高校保密內容一致,從而提升定密工作的準確性。信息采集完成后,高校要建立數據庫,依照當前保密工作中的密級的指南細則和條款,將采集信息錄入數據庫中。保密人員要對上述數據庫進行指令控制,通過建立密級初始意見及準則,由處理器和運算器完成對數據庫信息的處理和定級,對保密信息的密級進行明確。保密內容定密系統的構建對提升保密工作效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上述密級內容下,保密工作可以無須進行復雜的咨詢及調查,只依照密級狀況及環境狀況就可直接開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與此同時,保密內容定密系統的構建還提高了高校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質量,從密級重點著手,解決保密中的關鍵問題,脫密期控制效益大大改善。
(三)細化信息化保密技術
作為保密工作體系的基礎,保密技術直接影響著保密信息的保密質量,直接影響著系統的安全系數。高校保密工作內容非常復雜,系統涉及范圍較廣,單純進行常規保密技術處理根本無法滿足信息時代需求。因此,在保密工作信息化管理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高校要豐富信息化保密技術,將各項技術交叉融合,從根本上提升保密控制效益。高校要引入先進保密設備,及時更新保密手段,保證信息化保密工作的及時性、有效性、可靠性。高校需要建立自身信息安全監督體系,通過網絡內容安全監督及秘鑰技術對校園網絡進行加密處理,防止外部入侵導致的保密信息泄露狀況。與此同時,高校還要與其他保密工作機構形成良好聯系,不斷更新保密設施,提升系統安全性。
(四)細化信息化保密檢查
在實施信息化保密檢查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高校要對信息化技術進行合理利用,要加強信息化監督。高校可以在保密機要部門設置自動監督控制系統,通過聯網監督,實現各項保密設備或資料的保密檢查。信息化保密檢查的過程中要保證保密檢查的嚴、細、全,從重點著手,逐漸拓展,提升檢查的質量,要從保密工作制度內容出發,對保密系統結構和保密技術進行分析,對上述內容安全系數進行明確。高校要在重點流程設置,完善保密檢查設施,設置保密載體對各項信息進行記錄、分析、處理,從根本上落實各項保密工作。一旦發現保密工作中存在安全隱患,保密人員要及時實施相應措施,對設備、技術或系統進行改善。
四、總結
摘要采用密度泛函活性理論研究了以鋅指蛋白為基礎建立的3種鋅指模型,MS4-xNx (M為二價金屬離子Mg,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S和N分別代表組氨酸和半胱氨酸殘基; x=0, 1, 2),并探討了其金屬結合特異性. 結果表明, 當鋅離子參與鍵合時,體系既表現出最大穩定性,同時又顯示出最大反應活性. 這種同時把穩定性和反應活性有機地結合于一體的特質清楚地說明了鋅指蛋白質分子對金屬鋅離子鍵合的專一性.
關鍵詞鋅指; 密度泛函活性理論; 金屬鍵合專一性
The zinc finger, a ubiquitous protein-nucleic acid recognition motif invariantly conserved in eukaryote proteins, is a globular minidomain containing a tetrahedral metal-binding site coordinated by cysteine and histidine residues. Its geometry has been well studied by EXAFS[1], spectrophotometrics, NMR[2-4], and synthetic models[5-6]. Experimental evidence has unequivocally showed that specific nucleic acid binding activities of these proteins depend on the availability of zinc ions[7-10] .Removal of zinc with chelating agents could result in a complete loss of the specific DNA binding activity, while the addition of Zn2+, but not other similar divalent first-row transition metal ions such as Mn2+, Fe2+, Co2+, Ni2+, and Cu2+, would restore the reactivity. The reason behind is unknown. In this work, density functional reactivity theory (DFRT) reactivity indices, which are conceptually insightful and practically convenient in predicting chemical reactivity and regioselectivity of a molecule, are applied to elucidate the metal-binding specificity of zinc fingers.
Scheme 1
A three-layer ONIOM model for MS4 in subunit (a) and two truncated high layer models for MS3N and MS2N2 in subunits (b) and (c), respectively with a divalent transition metal ion in the center of each motif. Visualizations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were rendered using GaussView 5.0. Color code: S, yellow; N, blue; C, gray; H, white.
The ONIOM (Our own N-layered Integrated molecular Orbi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cs) model was employed to make the calculations tractable for the geometry optimization with each of the systems in a higher spin state, followed by a harmonic vibrational frequency analysis to confirm that the structures obtained were indeed a minimum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The semiempirical PM6 approach[27] was used for the middle layer; the molecular mechanics UFF (universal force field) method[28] was employed for the low layer, and the high layer, treated at the DFT B3LYP/6-31G(d) level of theory[29-31], consists of the divalent metal ion and the ligand atoms (S and N) from the His and Cys residues. All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s both for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GAUSSIAN-09 package[32] with tight self-consistent field (SCF) convergence criteria, ultrafine integration grids and without symmetry constraints.
Tables 1-3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DFRT indices for these three zinc-finger protein motif models, MS4, MS3N1, and MS2N2. In Tab. 1, εHOMO energy and electronegativity χ are negative in values, while other quantities, such as the lowest molecular orbital energy εLUMO, chemical potential μ, hardness η, softness S, electrophilicity ω, electrofugality ΔEe, and nucleofugality ΔEn are all positive in values. One of the key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that explains why our Nature favors zinc rather than other metal ions is hardness, which is the largest in Tab.1 among all the species studied in this work. It is known that the larger the hardness the more stable the system[33], indicating that the zinc-finger motif with the zinc cation binded to it possesses the best stability. This is the first side of this zinc-finger-motif coin, stability. Now, let us look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 reactivity. As shown by the electronegativity χ, electrophilicty ω, electrofugality ΔEe, and nucleofugality ΔEn indices in Tab.1, the species containing the Zn ion shows again the largest value in each of these quantities, suggesting that the zinc-finger motif with zinc cation in place exhibits the most reactivity in these categories of molecular reactivity. Put together, these results from the two sides of the coin show that when the zinc finger has the zinc ion in place, it possesses the most stability and at the meanwhile most reactivity. This seamless combination of often-contradictory properties of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place is the unique feature of the zinc-finger motif.
Next, let us take a look of another zinc finger protein motif model, MS3N1, whose DFRT results are shown in Tab.2. Are the trend and conclusion still the same? The answer is yes. In this case, hardness is still the largest for the zinc ion and electronegativity χ, electrophilicty ω, electrofugality ΔEe, and nucleofugality ΔEn indices are still the largest or second largest in values as well. These same trends confirm that for the second category of the zinc finger motif, both the most stability and best reactivity still remarkably coexist in the sam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Finally, we switch our focus to the third zinc-finger motif model, MS2N2, as shown in Tab.3.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Table, the same trend and same conclusion is still valid for systems from this model, where hardness is still the largest for the species with the zinc ion in place whereas its reactivity indices such as electronegativity χ, electrophilicty ω, electrofugality ΔEe, and nucleofugality ΔEn are the largest or second largest. Again, these results verify the conclusion we drew earlier that the uniqueness of the zinc-finger motif is its spectacular combination of two contradictory properties of a molecular system,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Tab.2Shown here are 12 divalent metal ions,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energy,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 energy, electronegativity (χ), chemical potential (μ), hardness (η), softness (S), electrophilicity (ω), electrofugality (ΔEe), and nucleofugality (ΔEn) for the zinc-finger protein motif MS3N1. Units in atomic units
In summary, our present work employing density functional reactivity theory indices unambiguously shows that the unique feature of the zinc-finger motif is its seamless combination of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This remarkable property of zinc-singer motifs explains nicely the metal-binding specificity of the zinc-finger proteins. As to how the reactivity is impacted and why this combination is essential, more studies are in need and still in progress, whose results will be published elsewhere.
References:
[1]DIAKUN G P, FAIRALL L, KLUG A. EXAFS study of the zinc-binding sites in the protein transcription factor ⅢA [J]. Nature, 1986,324(6098):698-699.
[2]FRANKEL A D, BERG J M, PABO C O. Metal-dependent folding of a single zinc finger from transcription factor ⅢA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7,84(14):4841-4845.
[3]PRRAGA G, HORVATH S J, EISEN A, et al. Zinc-dependent structure of a single-finger domain of yeast ADR1 [J]. Science, 1988,241(4872):1489-1492.
[4]HARPER L V, AMANN B T, VINSON V K, et al. NMR studies of a cobalt-substituted zinc finger peptide [J]. J Am Chem Soc, 1993,115(7):2577-2580.
[5]CORWIN D T JR, FIKAR R, KOCH S A. Four-and five-coordinate cobalt(II) thiolate complexes: models for the catalytic site of alcohol dehydrogenase [J]. Inorg Chem, 1987,26(19):3079-3080.
[6]CORWIN D T JR, GRUFF E S, KOCH S A. Zinc, cobalt, and cadmium thiolate complexes: models for the zinc (S-cys)2(his)2 centre in transcription factor ⅢA (cys=cysteine; his=histidine) [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7(13):966-967.
[7]HANAS J S, HARUDA D J, BOGENHAGEN D F, et al. Xenopus transcription factor A requires zinc for binding to the 5 S RNA gene [J]. J Biol Chem, 1983,258(23):14120-14125.
[8]KADONAGA J T, CARNER K R, MASIARZ F R, et al. Isolation of cDNA enco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Sp1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DNA binding domain [J]. Cell, 1987,51(6):1079-1090.
[9]NAGAI K, NAKASEKO Y, NASMYTH K, et al. Zinc-finger motifs expressed in E.coli and folded in vitro direct specific binding to DNA [J]. Nature, 1988,332(6161):284-286.
[10]EISEN A, TAYLOR W E, BLUMBERG H, et al. The yeast regulatory protein ADR1 binds in a zinc-dependent manner to the 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 of ADH2 [J]. Mol Cell Biol, 1988,8(10):4552-4556.
[11]FENG X T, YU J G, LIU R Z, et al. Why iron? A spin-polarized conceptua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metal-binding specificity of porphyrin [J]. J Phys Chem A, 2010,114(21):6342-6349.
[12]LIU S B, ESS D H, SCHAUER C K. Density functional reactivity theory characterizes charge separation propensity in 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J]. J Phys Chem A, 2011,115(18):4738-4742.
[13]KUMAR N, LIU S B, KOZLOWSKI P M. Charge separation propensity of the coenzyme B12-tyrosine complex in adenosylcobalamin-dependent methylmalonyl-CoA mutase enzyme [J]. J Phys Chem Lett, 2012,3(8):1035-1038.
[14]HUANG Y, ZHONG A G, LIU S B. Predicting pKa values for singly and multiply substituted benzoic acids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reactivity theory [J]. J Nat Sci Hunan Normal Univ, 2011,34(1):52-55.
[15]HUANG Y, LIU L H, LIU S B. Towards understanding proton affinity and gas-phase basicity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reactivity theory [J]. Chem Phys Lett, 2012,527(0):73-78.
[16]PARR R G, YANG W.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of atoms and molecule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7]GEERLINGS P, DE PROFT F, LANGENAEKER W. Conceptua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J]. Chem Rev, 2003,103(5):1793-1874.
[18]CHATTARAJ P K, SARKAR U, ROY D R. Electrophilicity index [J]. Chem Rev, 2006,106(6):2065-2091.
[19]LIU S B. Conceptua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J]. Acta Phys Chim Sin, 2009,25(3):590-600.
[20]PARR R G, DONNELLY R A, LEVY M, et al. Electronegativity―the density functional viewpoint [J]. J Chem Phys, 1978,68(8):3801-3807.
[21]MULLIKEN R S. A new electroaffinity scale; together with data on valence states and on valence ionization potentials and electron affinities [J]. J Chem Phys, 1934,2(11):782.
[22]PARR R G, PEARSON R G. Absolute hardness: companion parameter to absolute electronegativity [J]. J Am Chem Soc, 1983,105(26):7512-7516.
[23]PARR R G, SZENTPLY L V, LIU S B. Electrophilicity index [J]. J Am Chem Soc, 1999,121(9):1922-1924.
[24]AYERS P W, ANDERSON J S M, RODRIGUEZ J I, et al. Indices for predicting the quality of leaving groups [J]. Phys Chem Chem Phys, 2005,7(9):1918-1925.
[25]AYERS P W, ANDERSON J S M, BARTOLOTTI L J. Perturb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chemical reaction prediction problem [J]. Int J Quantum Chem, 2005,101(5):520-534.
[26]RCSB Protein Data Bank[DB/OL].[2012-12-10].http:///pdb/home/home.do.
[27]STEWART J J P. 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s for semiempirical methods. V. Modification of NDDO approximations and application to 70 elements [J]. J Mol Model, 2007,13(12):1173-1213.
[28]RAPP A K, CASEWIT C J, COLWELL K S, et al. UFF, a full periodic-table force-field for molecular mechanics and molecular-dynamics simulations [J]. J Am Chem Soc, 1992,114(25):10024-10035.
[29]BECKE A D. Density-functional exchange-energy approximation with correct asymptotic-behavior [J]. Phys Rev A, 1988,38(6):3098-3100.
[30]BECKE A D. Density-functional thermochemistry. Ⅲ. The role of exact exchange [J]. J Chem Phys, 1993,98(7):5648-5652.
[31]LEE C, YANG W, PARR R G.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Salvetti correlation energy formula into a functional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J]. Phys Rev B, 1988,37(2):785-789.
[32]FRISCH M J, TRUCKS G W, SCHLEGEL H B, et al. Gaussian 09, Revison B.01; Gaussian Inc.: Wallingford, CT, 2009.
論文摘要:加強對高中學生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而思想政治課是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主陣地,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感受、體驗和實踐,提高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榮辱觀是指人們作為個體或者集體成員在榮譽和恥辱問題上的基本觀念,是關于光榮與恥辱的道德評價體系和道德評價標準。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八榮八恥”是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系統闡述。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堅強紐帶,是培養千百萬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必須在充分體現時代性,準確把握規律性,大力增強實效性上狠下功夫,引領學生認知、體驗和實踐。
(一)堅持教育原則
1.堅持主體性原則,積極開掘教育材料。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學校教育應當人性化,應當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養為主,以知識教育為副。正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一般,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懂得自己不僅是接受知識的主體,更是人格發展的主體。利用教材中許多個性化的榮辱觀教育材料,既不擠占教學時間,又體現了教材使用中的創造性。思想政治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差異性,關注每一個學生,解決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這樣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潛能,培養、發展具有較高人格修養的人才、教師應本著教書育人的宗旨 ,做榮辱觀教育的“有心人”,把教材中包含的情意教育和人格培養的內容挖掘出來,摸索出滲透的規律,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教育,對學生的不良習氣和錯誤認知給一千疏導和糾正,將正確的思想和人生觀“滲”、“潤”到學生的靈魂中去
2.堅持指向性原則,增強教育的目的性,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榮辱觀教育,不同于專門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課程,不能作系統的榮辱觀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實解決存在中的實際問題,不能泛泛而談
3.堅持隨機性原則,保證思想政治課的本色。成功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感覺不到教育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只要有機會就進行榮辱觀教育,不能牽強附會,把思想政治課變成專業的榮辱觀教育課,從而失去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重心、
4.堅持活動性原則,提供情緒釋放染道學生錯誤的認知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們來源于現實生活中)因此,榮辱觀教育必須回歸到實踐中,只有從實踐中獲得的真切的心理體驗,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矯治和提高思想認識,并外化為學生的行為。思想政治課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通過思想政治學習活動來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是榮辱觀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
5.堅持理喻性原則,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特點。思想政治學習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因此利用正面形象來影響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比教師直接說教的效果更好。
6.堅持發展性原則,及時進行動態教育、學生的錯誤認知具有較大的隱蔽性和動態性,因而教師應該學會善于察顏觀色,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并正確疏導學生的人格障礙問題。還可以從學生的文字資料上,如日記、周記、名言摘抄上可以看出學生的榮辱觀狀況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人格,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切實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
(二)科學設計內容
思想政治課是德育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它有自己的邏輯體系和知識框架。教師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狀況,精心設計教育內容,使榮辱觀教育與教材、課標相銜接相照應,而不是將它們人為地強行捆綁在一起,牽強附會地進行榮辱觀教育,那樣是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日的的
1.充分挖掘教材,找準榮辱觀教育的切人點。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內容突顯“八榮八恥”榮辱觀,如“我國公民與國家的關系”、“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樹立科學世界觀,反對封建迷信”、“生產勞動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起決定作用”、“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市場交易原則”、“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找準了這些切人點,我們就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比如熱愛祖國的教育,內容太多,教師應該抓住在當代中國熱愛祖國最根本的任務是要落實到愛國主義的實踐行動中去這一關鍵點。為此,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設計: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在自主創新中實現國家富強;在與世界合作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堅持“三貼近”原則,增強榮辱觀教育的針一對性即榮辱觀教育的內容設計應貼近社會生活實際,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有針一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三)創設教學情境
皮亞杰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將外部刺激內化為主體感受的心理體驗過程。教學情境的創設也是一種教學刺激,它可以誘發理想的學習行為。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通過創設何榮何恥的情境,引領學生體驗,從而自覺行榮拒恥。例如在講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區別時,教師可以這樣導人新課: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兩組畫面,一組是穆斯林在清真寺舉行禮拜活動,一組是算命先生用電腦給人算命、結合兩組畫面,提出以下問題vE:學生思考: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動?什么是封建迷信活動?兩者有何特征?國家對待他們的政策相同嗎?為什么?學’1=..通過自學教材,教師適當點撥,就能弄清正常的宗教活動與封建迷信活動的區別。在講封建迷信的危害時,筆者首先指導學生講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說明封建迷信活動對人們的危害,然后設計了一個《油鍋洗手》的情境,讓學生體驗)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辯論:油鍋洗手和電腦算命是不是科學?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正而教育學生堅持科學精神,對違背基本科學事實和規律,借“科學”之名招搖過市的欺騙行為必須堅決反對和抵制。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當前高中生中十分流行網絡算命的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揭示網絡算命不過是高科技外衣掩護下的原先“巫婆”、“神漢”式算命的“與時俱進”而已,只不過是一只披著高科技合法外衣的“狼”,它對中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四)優化教學方法
社會主義榮觀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一樣,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春風化雨式的細致人微的養成教育,不僅應知,而且應會,訴諸行動更重要。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找準學生認識的盲點和誤區,結合具體的情境,通過學習、討論、對比、辯論、評價等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育,避免空洞說教。
1.組織辯論比賽。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圍繞誰榮誰辱,主動提出“是不是”、“值不值”、“對不對”、“能不能”、“該不該”等問題,使學生經歷比較、辨析、評估、質疑、權衡等自主判斷的思維活動,明辨道德是非,增強榮辱意識,提高行為的自控性,構建行為控制的防火墻。例如在學習市場交易的原則時,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在市場經濟中,誠實守信賺不賺錢”這一命題,分為正方和反方開展辯論。在辯論過程中,教師要提供鮮明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引導,引導學生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從基本事實出發,弄清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一部分社會成員的價值觀扭曲,誠信缺失的原因,明確誠信缺失的行為表現及其危害。教師必須旗幟鮮明地教育學生: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人人都可以追求合理的正當的個人利益,但不能忘記基本的道義。教育學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誠信約束自己,如考試不作弊,承諾必須兌現,做一個守信、有正義感的人等。
2.安排專題討論。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在榮辱觀方面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共同探討,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基本原理進行分析。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榮辱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如針對少數學生看不起勞動人民,輕視“農民工”的體力勞動的問題,可以通過“群眾是實踐的主體”這一內容的教學,組織學生圍繞“為什么要服務人民”“怎樣服務人民”這兩個問題進行專題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要教育學生從小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做到對人民群眾的事業有熱愛感,對人民群眾有親近感,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有同情感。想問題,辦事情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最高目標,切實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并且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論文摘 要:學校的體育教學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則是通過體育教學去實現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艱巨使命。體育教育者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更為便捷。從體育的本質來看,它不僅造就人的體質,使人具有健康的體魄,還造就人的心靈,使人具有健康向上、團結互助的品質。體育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主導力量,應轉變觀念,提高自身修養,改進德育工作方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貫徹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使中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推動中學德育工作的開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中學體育教學自身的性質和任務蘊涵著或表現出鮮明的德育功能,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有以下功能:積極引導中學生去追求共同的目標和理想,追求共同的價值取向和集體榮譽。體育教學通過培養學生情感、意志、毅力、信念、習慣達到育人的目的,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時時處處都有,作為一名體育工作者,應自覺堅持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中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水準的提高,使學校體育教學更好地為學校德育工作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一、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學內容
1.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建設;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初步具有惜時守信、重視質量、講求效益、優質服務等與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
3.立志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而學習,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4.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陳陋習俗
5.尊重、關心他人,愛護、幫助他人,熱愛班級和學校集體,愛護集體榮譽
6.注重身心健康與個性發展的教育,培養學生競爭進取的精神
二、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做到以下方面
1.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身正是范”是學校體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則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學生,作為教師,既要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基礎、專業技能和強烈的敬業精神,還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養。教師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則的形象,對學生的思想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自身轉變教育觀念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德育滲透的前提。讓體育任課教師充分認識到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以改變教師光抓智育,忽視德育和體育的舊觀念,提倡德、智、體、美等諸育共同發展。 轉貼于 3.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
(1)結合課堂常規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常規教育是體育教學的要求,建立和貫徹體育課堂常規教育的過程也是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的教育過程。
(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
在體育課的教學中,學生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如跑、跳、擲、基本體操、游戲、球類等。在這些內容中學生最感興趣的往往是游戲,因此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游戲教學中滲透德育無疑是最好的捷徑之一。
(3)結合組織教法進行德育滲透
合理地選擇和使用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為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在完成各種練習任務時,必須用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難,圓滿完成。如在跳箱、跳山羊教學中,往往會有不少的學生由于恐懼心理而完不成學習任務,這時作為教師應及時加強保護措施,用行動和語言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勇敢、果斷、不怕困難的精神,消除他們對障礙物的恐懼心理,增強自信心。
(4)以點帶面,帶動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的課余體育訓練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校組織的各種代表隊是由學校各類體育項目的精英組成。做好這一部分學生的思想工作,對促進學校群體工作的開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因為這些體育尖子生在各自的班級中往往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的一舉一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班級中其他同學對體育的態度。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可以促進學校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為群體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實的基礎。
總之,把德育教育與體育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教育于教學之中,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利用體育教學鮮明動態性和群體性,有組織、有計劃地通過身體練習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就能全面的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學生身體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長,就能保證學校體育工作質量和任務的完成,就能為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石鷗.面臨考驗的教育學邊界:關于教育學三分科的理論思考.教育研究,2000(2).
創新能力是指人們嘗試新認識、新思想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新能力涉及一個人的多種能力,如認知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試驗能力、自學能力、吸收知識能力、信息能力等,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培養高校學生創新能力時,應注意對組成創新能力的各種相關能力的全面培養,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其創新能力。
培養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主要是依靠知識創新和知識傳播發展起來的。創新是它的靈魂,而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技術創新,無論是經濟競爭還是科技競爭,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大量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是時代的迫切需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改革的模式無路可循,唯有自己在探索中開辟自己的道路。作為發展中國家,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立足于世界之林,只有依賴于大量創新人才作出貢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發展個性特長的需要。應試教育只能培養出記憶力好、善于考試和只會模仿的學生,不能培養出富有創造性和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我們應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特長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去考慮,把協調發展上升為一種現代教育觀念。因此,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高等學校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地和搖籃,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必須多層次、全方位地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把它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
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
在新技術高速發展的21世紀,我國現有的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造成我國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普遍偏低的現象。因此,如何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目前來說,制約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個人和學校兩個方面:
(一)個人因素
目前我國大學生特別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學生,創新能力還是比較低的,具體表現在:一是缺乏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許多大學生雖不滿足于現狀,但往往只是牢騷滿腹,唉聲嘆氣,自己缺乏行動的信心。二是缺乏創新的興趣。現在大學生的興趣往往隨著時間、環境、心情經常變化,缺乏深度和廣度。三是缺乏創新毅力。大學生隨著知識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想象力不斷豐富起來,思維能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由于他們知識面窄,學科之間缺乏合理的整合,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單一的,思考問題比較僵化和片面。雖然想創新但不知如何去創新,他們在直覺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聯想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等方面都還比較稚嫩,須加強培養和鍛煉。
(二)學校因素
1.思維標準化
思維標準化泛指思維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規范化和模型化,是各國創新教育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我國由于應試教育的實施,思維標準化的情況尤其嚴重,它對學生的獨立思考有三種破壞作用:一是功能固著。功能固著指的是學生將某種對象的功能或用途看作是固定不變的,它是思維缺乏靈活性、獨創性的突出表現。在學習中,功能固著突出表現在“一題一解”“一問一答”的思維慣性,缺乏“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的思維靈活性。二是權威迷信。權威迷信指學生絕對相信所學過的知識,全無批判意識,它導致思維的僵化和禁錮。三是思維惰性。思維惰性指學生不愿也不善于對學習內容作深入思考,通常是老師考的就學,不考的就不學,這種功利性的教學對創新的阻滯非常明顯。
2.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高校目前的教學仍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方法仍以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學得較被動,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師的思路狹窄,創造性不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造成學生思維滯塞,缺乏質疑的品質,不會變通,從而影響了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
3.專業范圍狹窄,課程設置過細
高校專業的設置對培養專業性人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專業知識面的狹窄也制約著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雖然近幾年許多高校增加了選修課和補修課,但由于專業課任務繁重,學生的活動大多是在本專業的范圍內展開,沒有時間和條件學習相鄰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知識,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影響了創新能力的發展。
4.重視認知發展,忽視情感教育
大學教育普遍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方面起了較大作用,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培養,忽視了最豐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將教育過程變成了枯燥的發展智力過程。這種過程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極為不利。
培養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路和途徑
(一)高校體制改革方面
1.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模式把傳授知識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和復制,而不是激發創造潛能。在今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種教育方式很難適應,因此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我們要充分意識到未來社會對素質的要求更高,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時代教育的必然特征。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基地,時代必須賦予其新的要求與使命,不僅要傳授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高校應站在迎接新世紀知識經濟的高度,著手于培養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轉變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價值觀、質量關、人才觀。牢固樹立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終身教育、開放教育和個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觀念。
2.推進教育體制的創新
為了掃除高校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體制,必須改革包括教育領導與管理體制、辦學體制與各種教育教學中落后的管理體制。建立以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為核心的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確立學校獨立辦學的法人地位,給學校充分的創造性辦學的空間,為學生的創造性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真正使教育教學的管理適應學校的發展,為學生的創新性發展,為使他們成長為優秀的創新人才開辟廣闊的道路。
3.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創新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教學,課程則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實施過程(或方式)的統一,因而是實現教育目地的手段。課程設置合理與否,課程質量的高低,其實施是否有效都直接關系到人才的質量,對于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課程居于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把教育思想觀念宗旨轉變為具體教育實踐的中介,沒有這個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觀念、宗旨都不可能得到落實。因此要實現創新教育目的,優化課程體系應是首當其沖。但是現有課程體系存在著一些弊端,如知識分割過細、課程內容陳舊、課程過于求同、教師單項灌輸、實踐環節薄弱、課程結構不當等。所以要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大學生基礎教育的內涵更新和外延拓展,使“認同性課程”轉向“創造性課程”,使學生在課業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態度及創造性掌握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全面與充分的培養;使“專業化課程”轉向“綜合性課程”,促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給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消除課程繁多、學生負擔過重的傾向,這樣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最后要加強實踐環節,強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實現從科學知識型向科學實用技能型的轉化,建立長期教學基地和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場所,從而進一步培養、鍛煉、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4.推進啟發式教育
啟發式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成為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主人。這些基本精神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都可以成為一切教育教學的行動指導。推進啟發式教育,為學生的創造性發展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5.改革考試方法,建立全新的評價體系
創新的教學評估應突破傳統教學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套路,而要大力倡導學生對考核的自主性與參與性,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高校的考試可以實現知識與能力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測試大學生理解、掌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可以采取以過程性考察為主,終結性考察為輔,自我考評和集體考評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可以采取書面答卷與科研論文、產品設計、社會調查報告、圖解、圖示、案例分析等相結合的形式,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以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創新意識與思維培養層面
1.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意識,常表現為不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敢于大膽聯想和想象。雖然創新是人類的基本特征,但積極主動的創新意識的形成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養。促進學生實現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地航行在知識海洋中,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一,集體學習方式。將各種教學信息傳遞給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掌握培養創新思維必備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第二,自主性學習方式。學生自主控制的個別化學習方式,以教師解惑為輔。這種方式能有效的實現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任務、需求和學習風格來使用信息。
第三,多層次學習。高等教育的學習環境包括 “動作”“圖示”和“符號”等信息表達方式。網絡提供的信息介于“有目的直接的活動”和“以符號傳遞經驗的抽象方式”之間,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2.強化問題意識,刺激創新思維的形成
思維是人腦處理問題的運動過程。創新始于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問題意識,鼓勵大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創造思維。在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處設置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培養學生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的統一,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統一,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等等。
3.更新思想觀念,著力培養創新型教師
課堂教學的主導是教師,他們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在現代化的課堂中,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科技創新活動的導演。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為學習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教師愛崗敬業,對本學科的前沿理論和與本專業相關的交叉學科的最新理論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將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當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興趣和性格的多樣化。在此基礎上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營造民主、寬松的創新氛圍,激發學生獨立思考,以促進和激勵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主導,對學生進行評價。總之,高校要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當務之急是要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
(三)具體教學實踐層面
1.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等教育面對的青年學生,其心理發展和思維能力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具備了脫離教師傳授而獨立獲取知識、探求問題的能力。如果還一味填鴨式的“滿堂灌”,勢必脫離大學生的知識和心理實際,壓抑學生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高校的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的實踐環節中,如課程設計環節和綜合訓練環節,除了基本的知識技能的學習內容外,增添訓練創新思維的內容,改變一些陳舊的內容,在創新教育中改變那種教師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采用啟發式、交流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在這種充滿主動性的教學過程中才能一點點積累起來。
2.教、學、研三者的有機結合
科學研究是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使教學研三者有機的結合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是至關重要的。對大學生而言,如果把知識的接收和問題的探究結合起來,不斷參與和從事科學研究,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施學研結合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科學研究可以結合當前的學習內容,不必過于精尖和高難。許多學科的作業往往就可以設計成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科研作業。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教給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教會學生使用圖書資料,學會查找和利用信息,掌握基本的科研程序和步驟,體驗科研過程。同時制定出鼓勵學生從事科研的措施,引導學生參與和進行科研活動,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加強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高等教育由于種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在教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的實踐活動極少,以至于大學生到工作崗位上以后,普遍反映工作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夠,大學生的優越性很難在短時間內顯示出來,脫穎而出。這種現象與我們重理論,輕實踐,重理論講授,輕實踐教學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模式有直接的關系。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應大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特別是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是在一個比較開放的環境下,面對不斷變換的對象進行的。教師的指導作用也相對弱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而是活動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對現實的感覺和認識的深度、廣度都不是在封閉的環境中所能比擬的。他們身上具備的各種基本素質和潛能會得到發揮,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得以加強,因而容易產生創造性的火花,表現出創造舉動。此外,第二課堂活動是對第一課堂活動的有益補充,通過大力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大學生科技報告會、出版大學生論文集、組織學術、藝術、實踐、體育等各類社團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4.開設專門的創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