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氣候變化;科普;小說;敘事策略;修辭策略
[中國分類號]I71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5-0036-06
[作者簡介]帕特里克·D·墨菲(Patrick D. Murphy),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英語系教授,全球著名生態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者,生態文學權威期刊《文學與環境跨學科研究》(ISLE)奠基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自然文學、現代美國詩歌、生態批評、科幻小說以及巴赫金對話理論等。
[譯者簡介]龍迪勇(1972—),男,江西宜春人,文學博士,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敘事學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楊 莉(1973—),女,江西南昌人,文學博士,江西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比較文學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Title: Narrative and Rhetorical Strategies in Climate Change Popular Science and Fiction
Author: Patrick D. Murph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rrative and rhetorical strategies that are employed in a range of novels and popular science books. Examples will include works from Australia, Canada, the UK, and the US. Some of these texts are future oriented, while others focus on climate history and the daily events of the present and immediate past. Some have as their primary strategy the intellectual edification of the audience while entertaining them in ways typical of formulaic literary and popular nonfiction genres. Some, instead, pursue an emotive-affective response from readers in order to incite them to action. Rhetorically structured works frequently rely on extensive and varied forms of embedded narratives for distinct purposes. Meanwhile, the novels often contain extended rhetorical passages, often provided as explanations or speeches. The author will conclude by considering the growing convergence of the information components of both types of works and the types of audience impacts different strategies are likely to produce.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popular science; fiction; narrative strategy; rhetorical strategy
一
氣候變化為語言和文學教學提供了便捷可用、極具價值的話題。對于處于本族文化中的學習者以及學習外語的說本族語的人,這一話題都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它要求跨越多個學科的詞匯量和語篇模式,例如生物學和地質科學、政治科學、哲學——尤其是倫理學、宗教學、經濟學、外交政策、新聞學、文學和大眾文化。它鼓勵學生了解在一種語境中被視作客觀話語的科學的語言在另一種語境中是如何被視作主觀的、引起論爭的并且推動議程的話語的。
10月23日,中丹氣候變化峰會在北京召開。
本次論壇由丹麥首相安德斯?拉斯穆森和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解振華副主任主持,旨在探討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性挑戰和現行解決方案存在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實施這些方案。會議主辦者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指出,這次會議也將是中國與丹麥合作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里程碑之一。
世界酶制劑和微生物制劑的主要生產商諾維信公司在這次峰會上舉辦了專場研討會,來自中國有關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學術機構、工業企業等單位的代表探討了工業生物技術在中國應用的現狀與前景。
諾維信公司李斯閣認為,工業生物技術將為世界打開一條通往明天社會的道路,生物技術將提高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可再生物質的使用,從而代替石油化工產業在過去的100年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一轉變還會帶來對農業投資的快速增長。他認為,對中國來說,從降低高速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與資源困境,到緩解城鄉二元化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衡,生物技術都將提供可能的破局思路。
本次峰會是中國國家與發展改革委員會與丹麥駐華使館聯合主辦的。主辦方之一的丹麥駐華使館在介紹舉行本次峰會的目的時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于2009年11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屆時世界各國會走到一起,共同商討唯一的全球框架內應對氣候變化的協議京都議定書的繼任協議。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有正當的能源需求以促進其進一步的發展。中國的參與將是新協議締結的關鍵。
創新推動責任
第四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記者研討班成功舉行
2008年10月16日,《WTO經濟導刊》和中德貿易可持續發展和企業行為規范項目共同舉辦的第四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記者研討班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成功舉行,研討班由《WTO經濟導刊》主編于志宏主持,中德貿易可持續發展和企業行為規范項目辦公室德方主任Rolf Dietmar、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崔生祥、安賽樂米塔爾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經理王璐出席研討班并做精彩演講。
圍繞“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與會者展開深入探討。“伴隨自愿性標準SA8000、ISO24000的出臺,中國企業進一步完善工業生產的整體環境,提升了中國制造的聲譽,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Rolf Dietmar表示。
關鍵詞:高校學生事務;可持續發展;社會公正;環境問題;經濟穩定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青年群體的信仰多元與傳媒引導研究》(14SH21)階段性成果。
1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本文對高校中可持續發展關注響應了聯合國有關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十年規劃(2005C2014)的號召。按照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報告(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我們共同的未來》所述,這份規劃把“可持續發展” 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能力”。
實現深思遠慮,從長計議是“可持續發展”對全人類提出的挑戰。這要求我們著眼全球,在謀求全人類福祉的過程中無損于他人的利益,絕不可僅考慮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抑或是局限于某種文化、某個社會或國家的進步。除了從全球角度思考問題以外,“可持續發展”更大的挑戰在于如何尋求今日發展而無損于子孫后代的利益。
在過去十年中,“可持續發展”重點打造的環境健康、社會公正、經濟強健已上升為高校關注的焦點和前沿理念(美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合作者,2007)。生源、未來雇主、校友、資助機構和評估集團等都已明確表示可持續發展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美國高校校長氣候委員會,2009)。世界各國高校也積極作出回應,校園和專業機構中可持續發展管理辦公室和負責人數量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增長(可持續捐贈研究所,2010)。
可持續發展既能提升經營之道也可以改善經營結果。高校事業的目標是學生學習成果。作為學生事務工作者,我們更為關注的是課堂以外的學習(Keeling,2004)。可持續發展教育是高校機構完成教育使命,幫助學生做好未來準備的主要途徑之一。可持續發展教育本質上有助于學生充分考慮個人行為和決定對他們生活各個方面的深遠影響。今天的大學生即將是未來的消費者,參與投票或者社區活動的公民,以及引領各行各業的專家,他們一生中的各種決定都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2 超越“綠色”
雖然可持續發展鼓勵我們思考個人行為的深遠影響,但由于人類無法共同開展可持續發展行動而直接導致當下的危機。此外,無論是當前的危機還是解決方案都不僅僅是環境方面的。目前有3億人遭受氣候變化之苦;至2030年,這個數字將翻一倍,占世界總人口10%。每年有30萬人因氣候變化有關的可預防疾病而失去寶貴生命,比如營養不良、腹瀉和瘧疾。發展中國家99%的死亡率是由氣候變化導致的,盡管他們集體碳排放量只有1%。當前,氣候變化每年約造成12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只是冰山一角。這場危機顯然不能被單獨歸類為環境保護、社會公正或經濟發展方面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復合危機。
囿于環保主義或“綠色”問題無助于理解,更無法有效解決這些危機。雖然“綠色”的工作、“綠色”的技術、“綠色”的能源沒有錯,但“綠色”僅僅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方面相關,并未涵蓋社會公正或經濟發展全局。這種帶有“綠色”標志的舉措可能會誤導民眾、錯失良機、甚至招致危險。有些企業和政府機關通過“漂綠”產品或施政舉措聚集人氣,利用民眾關切環保之心銷售產品或宣傳執政理念,而此類產品和理念貌似科學嚴謹但未顧及環保的整體利益,致使問題叢生,使得結果與“綠色”理念背道而馳。
環保應在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方面加強努力。除環保角度外,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層面使我們聚焦于建立切實可行的未來這一任務的整體復雜性。通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努力,我們可確保可持續發展順利進行而無后顧之虞。
盡管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社會公正、經濟發展三位一體觀在高校界、商界、宗教界、政界、和非盈利機構中普遍認可,但不是所有的高校機構都在切實履行可持續發展的三位一體觀。或許受組織使命或者某種政治環境所限,高校中有一些機構僅專注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方面。重要的是,所有機構應明確自身秉持的可持續發展觀。專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機構應準確定義為“環境可持續發展”。同樣的,關注廣泛且不限于環境方面的機構應堅持環境健康、社會公正、經濟強盛的“三重底線”。
3 環境健康、社會公正、經濟強盛
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健康、社會公正、經濟強盛三個方面各具特色,但這三方面共同為校園的決策過程提供完善的指導。廣義的可持續發展能夠推動人類尋求更佳解決方案,減少其他方面的負面影響,不減初衷。
高校在應對重大環境問題方面大有可為,例如組織環保活動、教育學生做出利于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決定;通過科研、獎學金和服務手段尋求新的解決方案。學生事務專員可以借助校園環境的優勢,打造一種可持續生活方式,包括能源消費、日常生活習慣、食物選擇、學生組織采購和公共交通。
實現可持續的努力也追求穩定、公平、安全的強盛經濟。全球許多經濟體的運作方式日益一體化(Sachs,2005)。強大的經濟能夠避免或至少不易受到許多經濟系統的周期性通貨膨脹、經濟衰退、蕭條和氣泡影響。強大的經濟不是片面追求增長和擴大,而是以其穩定性、公平性和安全性來衡量好壞。強大的經濟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欺詐、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極度貧困、不公平的工作條件和失業問題。
高校作為雇主、未來勞動力的培養者、提供科研條件和獎學金的知識機構,是促進各國及全球的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學生應該走出課堂,通過參與社區服務、海外學習經驗、工人權利相關的學生組織了解經濟現實和經濟動態對當地、對全國乃至對全球的影響。高校本身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過程的一部分。學生事務工作者促進學生嚴格的自我反省、跨越差異的交流、了解特權和壓迫、培養學生各種技能、促進公平正義。
可持續發展的三方面各具獨特的挑戰,不能孤立地看待這些挑戰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可持續發展不滿足于第一個答案,而是推動我們在更廣闊的背景下考慮不同解決方案的影響。在微觀尺度上,我們可以找到解決方案,為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細微的貢獻。在大學的校園內,這些方案和決定可以作為教學案例,為學生樹立行為模范,教育他們學會終身思考。
可持續發展的三重底線原則能夠整合各種團體資源,朝著未來共同的愿景努力。例如,校園新樓需要購買家具,采購人員可能從整個項目的預算考慮最佳方案。他們或許會邀請環境專業的學生把關產品是否符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標準。但他們也會考慮邀請社會學、美國研究的學生考察供應商的勞動條件。這種合作可以把組織、思想、資源、能量結合在一起。此外該合作也可以產生共同的新思想、能量和進步。
4 三重底線的協同作用:美國馬卡萊斯特學院案例
校園環境為探索可持續發展三重底線的全部潛力提供了豐富的機會,通過可持續發展的操作方式并且教育學生追求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美國馬卡萊斯特學院畢業典禮傳統--畢業禮服回收,是三重底線的協同作用的一個例子。
一開始是來自可持續發展組織的學生鼓勵馬卡萊斯特學院全體學生在儀式結束后收集塑料畢業禮服,避免浪費和拋棄垃圾。學生們希望禮服會像塑料瓶或其它塑料材料再生利用。后來,公民參與中心找到當地貧困生就讀的高中并捐贈禮服。當地的學校租借禮服給學生并要求返還,這樣馬卡萊斯特學院每年可以捐贈給不同的高中。一個基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初始理念,通過擴大合作伙伴關系,不僅造福環境,還可以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們。
有關三重底線的協同效應還有一個例子,許多高校正在校園內尋求更加綠色有機的、當地生產的、公平貿易的食物。這些努力共同解決了可持續發展的三重底線的三個方面的問題。當地的食物有助于地方經濟發展和限制不必要的食物里程帶來的環境影響;有機標準有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減少耕作方式帶來的環境后果;公平貿易標準可以確保對食物耕種者和運輸者的公平補償。
高校貫徹可持續發展三重底線原則最重要的途徑是教育學生思考生活時應超越自身。這并不違背教育使命,而是使深奧的教育使命落到實處的主要方式。
教育任務,如公民教育、領導力、社會貢獻、全球公民、創新、公民參與、終身學習都可以通過應用可持續發展三重底線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夠幫助高校校園跨越人工邊界,使我們的教育工作更好地配合學生體驗和校園外的世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真正的跨學科問題,能夠帶動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和研究方法。
5 結論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經濟挑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增多。高等教育,特別是學生事務有無限的機會發揮自身的可持續功能,并且教育學生如何做出可持續發展的決定。這樣做是我們教育使命的要求,也是使命的實現方式,幫助我們的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幫助他們引領新世紀,使他們懂得如何成為世界公民。
參考文獻
1、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 Annual Report. Boston: Second Nature, 2009.
2、Keel ing, R. P. (ed.).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and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2004.
日電(中國)有限公司(簡稱NEC)是一家跨國信息技術公司,總部位于日本東京港區(Minato-Ku)。NEC為商業企業、通信服務以及政府提供信息技術(IT)和網絡產品。它的經營范圍主要分成三個部分:NEC還是地球模擬器(Earth Simulator)的發明者,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問題
氣候變化是人類目前遇到的一大難題,節能減排也自然逐漸成為世界性議題。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跨國公司,應當把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大中心議題,納入到企業的經營策略中來。因而,如何將節能減排與自身的業務發展相結合,成為了企業需要關切和思考的問題。
解決方案
NEC致力于對可持續發展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始終將環境保護納入經營戰略。2002年,NEC制定了“NEC環境經營目標2010”,確定了防止全球變暖的具體目標值,計劃在2010年實現二氧化碳的實質性零排放,具體為:使用NEC產品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加上NEC生產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去二氧化碳削減量等于零。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NEC從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削減在自身生產活動中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在NEC的生產活動中,盡量使用低消耗的節能設備或者提高生產效率都是削減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徑。2008年,NEC總部大樓導入了最新型節省空間、節省耗電量的服務器“ECO CENTER”。該服務器采用優化的內部設計,節省空間的零件安裝方案,在高2米的機柜中可容納64臺處理器,實現了節省安置空間75%,減少重量60%。同時由于采用了最新的半導體DISK省電技術和高效電源的省電技術,與之前機型相比,節省耗電量達到60%。“EGO CENTER”產品是NEC實施節能IT平臺計劃――“REAL IT COOL PROJECT”的具體化產品。不僅為自身,也將為企業和政府構建大規模數據中心提供綠色節能、放心可靠的解決方案。
NEC的環境經營戰略,離不開全員的理解和參與,NEC利用IT行業的優勢,定期通過Web方式對全體員工開展環保培訓,希望讓員工們理解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企業的“環境經營”方針,認識環保節能不只是減少垃圾和節約資源這樣直接的活動,還可以通過提高業務效率、開展環保型商務等多種方法達到減少環境負荷的目的。公司總部還每月定期向集團員工發送“環境電子月刊”實現信息共享。如今,NEC的很多辦公室都在倡導綠色辦公,例如使用筆記本電腦和無線LAN實現自由辦公、網絡會議等,通過提倡更多利用遠程會議系統,促進并減少了巨額的差旅費用,節省了大量時間。加之通過文件的電子化管理等,實現了商務高效化,減少了環境的負荷。
通過節能產品和客戶使用NEC產品減少碳排放
NEC正在以所有產品和服務的節能為目標不懈努力,開展研發。NEC還根據自己制定的標準,對達到業界最高水平的產品和技術進行評價,授予環保標志產品。據統計,2007年NEC開發產品都達到了這一標準,數量達到6444件。通過達標的這些產品和技術通過提高傳輸速度或提高信息處理速度方面的性能,每年可以達到促進節能10%的效果。NEC也在加強節能型產品和技術的推廣活動,通過客戶廣泛應用這些環保技術和產品,促進客戶的環境經營,以期達到貢獻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共同目標。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到2010年減少57萬噸碳排放的目標。
NEC先后研制開發了具有先進節能設備的服務器產品和存儲器產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充分考慮數據中心裝配環境而開發的節能型服務器“Express5800/ECO CENTER”,實現了比原產品待機時節電55%,高負荷時也能節電28%的節能效果。除此之外,NEC還研發了節能控制軟件,這是一種可以靈活控制存儲服務器的節電技術。NEC的綜合平臺管理軟件產品“WebSAM”可以有效地控制虛擬化的IT資源分配,根據業務量自動調節系統整體的功率消耗,實現節能的效果。
通過向客戶提供IT解決方案減少碳排放
NEC利用長年積累的環保活動的經驗,和世界最先進的IT/網絡技術為客戶提供最優的環境解決方案。通過這樣促進客戶的環境經營的活動,也可以實現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做貢獻的目標。NEC將所有軟件服務在開發階段就納入環境評價體系,以此促進綠色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開發保障社會基礎的系統解決方案。具體有:電子賬簿管理系統、會議記錄制作支援解決方案、網絡培訓系統、WEB型數據庫檢索系統、電子貨幣結算系統、大學網站履歷修改系統、網絡會議系統。
成效
通過在以上三個方面的減排努力,NEC的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自身業務活動的碳排放量將少了198萬噸,客戶使用NEC產品的碳排放量減少了82萬噸,提供IT解決方案的碳排放量減少了105萬噸。NEC離2010年成功實現零排放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將節能減排作為自身使命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這不僅使NEC本身節約了成本投入,也使NEC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實力,因為節能減排的產品已經成為發展趨勢。NEC開發的節能型服務器“Express5800/ECOCENTER”因其出色的節能效果,獲得了2008年日本政府頒發的環境大獎,并且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2007年,NEC在全球企業電話設備市場占有率以12%的市場份額連續兩年名列第一。
展望
當然,全球氣候很復雜,任何長期性的解決方案都將需要全世界在能源生產方式上做出深刻的改變。與此同時,個人的某些日常行動也可以降低個人對全球變暖趨勢的影響,這些是大家可以做到的。以下是國外專家對于你當下的生活方式選擇將如何影響未來氣候的解釋。 吃進口蔬菜,勝過吃本地生產的紅肉
之所以要作這樣比較極端的對比,是因為有些人認為食品的運輸也會影響碳排放。然而,專家們指出,大多數和食品有關的碳排放都不是來自運輸環節―而是來自生產環節,而且生產紅肉和奶制品的碳密集(指導致大量碳排放)程度高得令人難以置信。
紅肉生產中排放的甲烷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對于甲烷排放應該如何計入地球排放賬目,專家們的意見還不統一,但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牛羊養殖業在氣候變暖中起到的作用,比替代性蛋白質來源―比如魚和雞(后者還有生蛋的好處)―高出一個數量級,即高10倍以上。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在一個典型的家庭中,如果把食用紅肉和奶制品提供的熱量中的30%用雞、魚和雞蛋來源替代,就會比這家人全年都吃當地食品減少更多的碳排放量。
是的,只吃當地種植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你的碳足跡,因為進口食品畢竟要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碳排放。所謂碳足跡,也是當今的時髦名詞,英文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號召人們從自我做起。
但既然人們還不能完全拒絕進口食品,所以少吃肉比多吃本地食品更重要。 乘坐公交車或騎自行車
科學家已經確定,要想盡量避免一些重大問題的發生,比如沿海城市洪水泛濫,或者食品供應不上,我們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個安全總量。把這個全球碳排放總量分配給世界人口(并對未來排放做出一些假設),就得出了每人每年可以燃燒的平均量―年度“碳預算”。
目前美國人的人均排放量是這個數值的10倍左右,但由于這個國家相對較為富裕,長期以來又形成了強大的汽車文化。所以美國人的平均碳排放量不太可能很快下降到世界平均值附近。但美國專家認為,仍然可以試圖降低碳排放。比如某人每天都開車去上班,僅僅是通勤一項就會超過他整年的碳預算標準。如果改坐公交車,或者騎自行車,就可以大大減少他的碳排放了。
在我國,轎車人均擁有量也在迅速上升,我們也應當思考如何少開車,多坐公交車,以減少碳排放量。 冰箱里的食品別浪費
美國科學家估計,美國人的食品浪費率可達40%―這相當于每人每天浪費了將近1400卡(1卡約等于4.18焦耳)熱量。在垃圾填埋場里,浪費的食品所占的比例相當高,而且它們分解后產生的甲烷會排放到大氣中。而更重要的是,食品浪費增加了需要生產的食品量,而它本來就已經是我們碳負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我國的情況還沒有人作過統計,但以國人普遍比較重視節約的習慣來看,可能情況不會像美國那樣嚴重,但也應當更加注意避免浪費。
怎樣才能少浪費食品呢?在購買食品時,可以提前規劃用餐量,擬定購物清單,避免沖動購物。買回家后,最好在食品腐爛之前把它們冷凍起來。 坐飛機不好,但開車可能更糟
還記得我們前面談過的每人年度碳預算嗎?只要在哈爾濱和廣州之間來回飛一趟,這個預算就用完了。飛機乘客可以通過選擇經濟艙來減少自己的碳足跡。一等艙占用的空間比較多,這意味著運載同樣多的人需要更多的航班。平均到每個座位來計算,一等艙對環境的危害是經濟艙的兩倍半。
坐飛機可能很不好,但開車可能更糟。一趟穿越整個國家的公路旅行產生的碳排放,多過坐飛機。盡管混合動力或電動車會節省油耗,但無論美國還是我國,大部分電還是用化石燃料來生產的。
所以,如果真在意自己的碳排放,坐火車或公交車是最好的,特別是短途出行。 養貓養狗不是問題
隔三岔五,我們就會聽說:養寵物對氣候變化不利。這些觀點粗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貓貓狗狗要食肉,這類食物碳密集程度非常高,所以養它們一定會增加碳排放量。
但我們的寵物食用的一般都不是什么上等的部位;而是人類不想食用的剩余部分。一頭牛被屠宰之后,幾乎有50%都作為人類不需要或不適合人類食用的部分被剔除。那些最后化成寵物食品的肉類,是人類肉食消耗的副產品,所以不會增加這類消耗。
如果你真的養狗,也許會有益于氣候變化,因為養狗有助于你養成散步的習慣,那樣你就不會拒絕坐公交去上班,盡管需要步行1千米。 換掉你的油老虎汽車,但不要再買一輛車
你已經有一輛很費油的越野車,也許想再買一輛省油的汽車上下班。但在你開上新買的第二輛車之前,你就已經消耗了相當于自己年碳排放預算的3.5倍的量。為什么?因為你鼓勵了所有原材料和金屬制品廠商加大產量。
不過,這里存在一個損益平衡點,到達這個點,因駕駛一輛效率更高的新車而節省的碳排量,就會超過制造它的碳成本。比如,將一輛每100千米油耗15升的SUV,換成每100千米油耗7升的微型轎車,大概平均在兩年內就可以抵消掉制造后者的碳成本。
你為節省油耗而做的任何事,都可以減少你的碳排量。據美國能源部統計,保持限速和形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可以讓你的油耗降低30%。哪怕只是把輪胎氣打足,對發動機進行及時養護,也能讓車輛的油耗降低將近7%,這樣平均每年減少的碳排放量,差不多相當于你全年只吃當地食物所減少的碳排量。
少買東西,減少浪費
并非只有汽車制造會增加碳排放。其他消費品也會對此產生巨大影響:制造一臺新的蘋果筆記本電腦釋放的二氧化碳,相當于驅車從北京到上海打兩個來回的碳排放量。
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另一端,減少浪費也有助于減少碳排放。每循環利用一樣東西,你就可以幫助減少生產一樣新東西,同時還減少了垃圾填埋的量。不過循環利用過程本身也消耗能量,所以它可能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有幫助,這取決于你循環利用的是什么東西。每天回收利用一本雜志,堅持一整年下來減少的碳排量還不及你的冰箱運轉四天所消耗的量。
從一開始就不浪費原材料是更好的選擇,所以在買一樣東西之前,你可以仔細考慮一下,是不是真的用得到它。
當然,這些個人選擇都是細枝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