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氣候變暖的表現

氣候變暖的表現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暖的表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氣候變暖的表現

氣候變暖的表現范文第1篇

關鍵詞:水文;水資源;氣候變化

中圖分類號:X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1)-10-0144-1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主要通過流域的選擇、模型的研究、氣候情景三種方法進行研究的,由此可見,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的影響是在預測與現實的雙重環境中完成的。氣候的變化不僅與自然規律相關,同時也與客觀的人為活動密切相關。水文水資源中氣候變化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 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徑流的影響

水文水資源的徑流量不僅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同時更與氣候的變化密不可分。對于不同區域的水文水資源的流量有著地區的差異性,但在氣候的影響下,將導致水文水資源的正常徑流。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徑流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1 氣候變化影響徑流區域分配的變化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為季風氣候,在季風氣候的影響下,各區域的年徑流量有著一定的差異性。針對于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程度不同,各地區的年徑流量的分配也有所不同。年徑流量遞減幅度最大的時段為溫度增高和降水開始減少的時期,此時的徑流量與降水時的徑流量相比,減少了4倍。相反,徑流量遞增幅度最大的時間為每年的6、7、8三個月,此時各地區也即將進入汛期。可見,對于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徑流量與降水量的多少沒有太大關系,而與該地區的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半干旱地區,其徑流量的多少主要由降水量決定的。因此,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水文水資源的分配有著不可避免的差異性。

1.2 氣候變化影響年徑流量的變化 我國的水文水資源主要分為七個流域,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南北方的徑流量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北方徑流量與南方徑流量的增加與減少交替進行,但整體的水文水資源徑流量呈逐漸遞減的趨勢。其中,受氣候影響最大的地區是淮河以北,年徑流量的遞減幅度最大的地區為京津唐地區,而遞增幅度最大的地區是遼河一帶。對于降水量小的黃河地區,由于受氣候的影響,降雨量逐漸遞減,進而導致了黃河地區的年徑流量隨之減少。

1.3 氣候變化影響西北山川的徑流量 在我國的西北高寒山區,由于受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其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為冰川補給,隨著氣候的逐漸變暖,不僅導致了我國西北高寒山區的驟減,同時也加快了相應流域的變濕或變干。隨著各流域水文情勢的轉變,水文水資源系統的敏感度也隨著發生了改變。

1.4 氣候變化影響徑流系數的變化 水文水資源的徑流系數直接影響著不同區域的干旱與濕潤情況,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水文情勢也會隨之有著相應的變化。若該地區的徑流系數增加,則表明濕潤的指數隨之加大,該流域的水文情況為進一步變濕。相反,當徑流系數遞減時,則該地區的干旱指數增大,該流域的水文情況為進一步變干。可見,在氣候不同的影響下,水文水資源的徑流數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

2 氣候變暖對水文水資源系統的影響

隨著全球氣候的逐漸變暖,不僅對生態環境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對水文水資源的系統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可見,氣候的變化不僅與水文水資源的天然徑流有關,同時也與水文水資源的用水供求息息相關。氣候的變化不僅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同時也與人為因素密切相關,并且在其影響下水文水資源的用水需求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氣候變暖對水文水資源系統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 氣候變暖影響水文水資源的質量 目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而且與人們的生活更加密切。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增加了各地區的降水量,同時也加大了各地區的平均溫度。可見,氣候變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旱澇災害的發生率。同時,由于全球溫度的升高也降低了河水污染物的分解,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水文水資源的質量,而且也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一定的不便。由于氣候的變化與人為活動的破壞密切相關,因此,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應注重環境的保護。

2.2 氣候變暖影響水文水資源的用水供求 由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的大氣環流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樣不僅影響了區域的降水量,同時也制約了人們正常的生活運轉。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都有著相當大的用水量,隨著氣候的變暖,逐漸遞減的降水不僅制約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同時也限制了經濟的正常發展,尤其是在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地區,這種情況則更為嚴重。可見,氣候變化對供水需求的影響大于對降水量的影響,因此,應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遏制全球變暖的發展趨勢。

2.3 氣候變暖影響濕潤地區與干旱地區的敏感性 在氣候變化影響水文水資源徑流的前基礎上,氣候變化也與各地區的干濕度息息相關。在濕潤地區,徑流對氣候的敏感性較強,相反,在干旱地區則相對較弱。全球變暖是氣候變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在全球溫度驟增的影響下,不僅我國的主要七個流域的徑流量有所變化,同時,水文水資源的用水需求也隨著發生了轉變。

3 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氣候變化不僅影響著生態環境的發展,同時也限制經濟的正常運轉。在水文水資源中,氣候的變化對其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全球變暖是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各地區的降水量與溫度。水文水資源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氣候變化對它的影響也破壞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可見,人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注重環境問題,應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穩步、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江濤,陳永勤,陳俊和等.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水文水資源影響的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2002(39).

[2] 王春乙.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氣候變化通訊.2004.(4).

氣候變暖的表現范文第2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O.48攝氏度。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是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原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大量的C0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視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盡管在全球范圍內努力尋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內很難控制其增長勢頭。CO2濃度與氣溫的增高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一、溫度升高對作物生產的影響

專家認為,溫度升高對作物生產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溫度升高可延長全年生長期,對無限生長習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熱量條件不足的地區有利,而對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來說又是不利的,因為溫度高使作物的發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縮短,單產下降。溫度升高,高溫熱害、伏旱將更加嚴重,目前對我國亞熱帶農業生產的影響已十分突出,暖溫帶也有程度不同的類似問題。高溫脅迫的熱害已經限制了作物生產,影響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等的種植和產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強烈抑制。溫度升高對不同的生長季節有不同的效果,其影響程度視作物種類、地區和種植水平而異。在溫室效應影響下高溫熱害加劇,將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嚴重問題。另外,氣溫升高冬種面積將擴大,北方夏收和南方小春作物將增產。冬季氣溫升高對我國的農業意義更突出,對秋播和臨冬播種的作物生育有利,小麥、油菜等作物越冬率、分蘗或分枝增加,作物生長發育較充分,有利于產量形成。我國冬種面積約占可以冬種的耕地面積的40%,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因此冬種面積將擴大,夏收和小春作物產量將會增長,這也是利用有利的冬季彌補不利的夏季的有效措施。

二、降水量的變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

關于全球變暖對全球備個地區年降水量的影響,應該這樣說,全球變暖打破了以往的降水的區域分布平衡狀況,使得有的地區年降水量較常年增加了,而有的地區年降水量較常年減少了,造成降水異常。糧食作物對水分的增多與減少反應不同。玉米表現為水分增加產量增加。小麥對降水量的反應表現出缺水和過多都影響產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減少使水稻減產,降水量變化對南方晚稻生產影響極大。晚稻生育期增加水分,可以改善伏旱期的水分供應,減少產量的損失;降水量不增加或減少,由于溫度升高,生育期縮短,晚稻將嚴重減產。甘薯、高梁、谷子在氣候變暖、變干或變濕的過程中由于抗逆性較強,將起調節作用,可減少糧食產量的波動。溫度、水分變化對作物生產的影響還決定于水、熱匹配狀況,如氣候變暖與變濕相匹配且同季,農作物將增產;如氣候變暖、變千,水分不僅限制變暖的效果,而且會加劇不利影響,作物將減產;如氣候變暖而水分無變化,在冷涼濕潤地區作物將增產,在多熟種植的溫暖地區對有的作物生長季有利,有的作物生長季不利。

三、酸雨對農作物的影響

酸雨是指由空氣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認為大氣降水與二氧化碳氣體平衡時的酸度ph5.6為降水天然酸度,當降水的ph值低于5.6時,降水即稱為酸雨。

降水為什么會變酸呢?這主要是空中云層吸收大氣污染物并在雨滴內不斷反應形成酸性物質的結果。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轉化而成的。酸雨會傷害植物的枝葉,從而影響其發育生長,直接影響農作物產量。

我國目前酸雨污染面積占國土面積30%左右,并在一些地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造成我國酸雨形成的主要來源是以燃煤為主能源消耗過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物。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總量。

四、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影響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C02、CH4、和N02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分別增加了約30%、14%~Ii5%,其結果是對氣候產生正的輻射強迫,導致氣候變暖。據估計,到2025年,大氣中的C02含量將增加1倍,在未來的100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升高1.0-3.5:C。據統計,我國常年病蟲害發生面積2100~2133億hm

,是耕地面2積的2倍多,每年因病蟲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幅度占同期糧食生產的 9%,氣候變暉后,因病蟲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幅度將進一步增加,應引起植保部門的足夠重視。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對農業病蟲害的潛在影響有以下幾點:

(1)地理范圍分布擴大,氣候變暖使得分布在地區邊緣的昆蟲有可能向區外發展。有研究表明,目前受低溫限制的種,將來有可能在高緯度地區越冬,因而增加了有害生物向兩極擴散的機會。

(2)由于溫度升高,害蟲發育的起點時間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蟲繁殖代數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環境條件下,某些害蟲的蟲口將呈指數增加,造成農田多次受害的幾率增高。氣候變暖后,在18~27°N(粘蟲冬季繁殖氣候帶)、27~33°N(粘蟲越冬氣候帶)、33~36°N(粘蟲春季遷入氣候帶)及在36―39°N的冀東北、山東半島、北京等地,粘蟲發生世代均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殖1~2代。(.3)氣候變暖,尤其是冬季溫度增高,有利于條銹菌越冬,使菌源基數增大,春季氣候條件適宜,將會促使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流行加重。在氣候條件適宜的年份,小麥條銹病將有“南下”發展的趨勢。若雙季稻種植區的東部向北擴展到35~36°N之間的地區時,將使早、晚稻孕穗末期至抽穗期容易處于溫度較低、雨水較多的時期,遇低溫的幾率加大。而低溫和寒露風對穗頸稻瘟病的流行十分有利,因此,雙季稻種植區北移后,易造成稻瘟病北上,有利于稻瘟病的發生和加重。

氣候變暖的表現范文第3篇

2010年出現的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具有范圍廣、強度大、致災重的特點。

全球變暖惹的禍?

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由于全球變暖,已經觀測到包括干旱、強降水、熱浪和熱帶氣旋強度在內的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頻率和強度發生了變化,未來將有可能出現更多更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事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尤為突出,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極端高溫熱浪事件更是頻繁發生,部分地區甚至年年都遭受高溫熱浪襲擊,如歐洲極為罕見的在2003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接連出現高強度的高溫熱浪。美國在過去的近10年內出現的創紀錄的高溫天數是創紀錄的低溫天數的兩倍以上。

2010年在全球各地出現的高溫熱浪、洪澇災害事實似乎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IPCC的評估結論。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為何頻繁出現?

以氣溫的變化為例,如果某一地區的氣溫變化在多年平均條件下呈正態分布,那么從概率論上來講,在平均溫度處的天氣氣候狀況出現的概率最大,偏冷和偏熱天氣出現的概率較小,極端偏冷或極端偏熱天氣出現的可能性更小。但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該地氣溫的平均值增加了,這時偏熱天氣出現的概率將明顯增加,并且原來很少出現的極熱天氣也可能會頻繁出現,破歷史紀錄的極端高溫等極端事件也有可能會發生。如果氣溫變化的波動范圍保持不變,則這種情況下偏冷天氣出現的概率會減小,不大可能出現極端偏冷天氣;但如果氣溫變化的波動范圍也增大了,那么極端偏冷天氣仍然有可能出現,只是出現概率會比以前減小。

對于強降水的出現與全球氣候變暖的關系,從氣象學原理上可以這樣解釋:由于全球變暖使得地表氣溫升高,較高的溫度引起水分蒸發加大,致使水循環速率加快,導致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時間內出現,這就有可能增加大暴雨等極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地區出現嚴重洪澇的頻率。另外,由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庫的蒸發加快,水分耗損增加,再加上氣溫升高,一些地區將遭受更頻繁、更持久或更嚴重的干旱。

質疑之聲

雖然大多數的科學家都非常認可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關于全球氣候變暖的結論,仍然有一些科學家對IPCC評估報告提出質疑。

首先,一些科學家質疑全球變暖的趨勢是不是仍然存在。2008年初我國南方地區出現持續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2009/2010年入冬以來北半球的北美、歐洲和東北亞等地氣溫異常偏低,冰雪災害頻發,這使得有人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已經停止或發生了逆轉,未來全球氣候甚至可能會轉而進入一個微冰河期。根據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1月10日的報道,包括氣候學家拉蒂夫(Latif)在內的多位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權威科學家宣稱,英國當時的異常嚴寒天氣僅僅是全球氣候變冷趨勢的開端;目前全球氣候已經進入了一個“寒冷模式”,全球氣溫將呈現下降趨勢,而且這一趨勢至少會持續20~30年。由于海洋中的海水溫度變化具有60~70年左右的自然循環周期,他們認為海水溫度的這種自然變化可能對全球氣溫形成比預期要大的影響,海洋的周期性變冷可能會抵消一些全球變暖的效果,這可能導致對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變暖效應的抵消,使全球變暖的趨勢停止。

其次,一些科學家認為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才是近百年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并不能解釋觀測到的全球變暖。他們認為,IPCC報告中氣候模式所顯示的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和全球平均溫度變化之間的一致性主要是通過調整計算機氣候模式中的物理參數得到的,但這些物理參數的調整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另外,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的相關性并不高,因此也不能支持是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引起溫度變化的結論,如20世紀40年代之前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并不迅速,但全球氣溫卻存在_個變暖階段;1940~1975年間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迅速,但這一時期的溫度卻在下降。IPCC的評估報告則認為,工業化革命以來太陽活動造成的直接輻射強度要比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小一個量級,太陽活動在這一時期的氣候變化中所起的作用很小。IPCC認為,如果僅考慮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作用,氣候模式無法模擬出20世紀中葉以后的全球變暖;只有同時考慮了自然因子和溫室氣體的作用,才能夠模擬出全球氣候的變暖趨勢,從而證明了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是人類活動引起的。

由于IPCC得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證據來自于計算機模式對氣候變化的模擬結果,因此還有一些科學家對計算機氣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計算機氣候模式的結果并不可信,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第一,氣候模式沒有考慮太陽變暗和變亮的影響,如1985年前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較少(全球變暗),1985年后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較多(全球變亮)。但是,當前的計算機氣候模式對此并沒有考慮。第二,氣候模式不能真實地模擬云和氣溶膠的作用。各種不同模式的模擬結果之間之所以會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模式對云的處理和云參數化方案的選擇不同。由于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這使得北半球比南半球分布著更多的硫酸鹽氣溶膠,從理論上講由于氣溶膠的“陽傘效應”使得一部分太陽輻射被反射回太空,因此北半球的變暖幅度應該比南半球更小,但觀測結果恰恰相反,北半球的變暖幅度遠高于南半球,這說明氣候模式所模擬的溫度變化趨勢在緯度分布上的觀測結果并不一致。第三,氣候模式對區域尺度方面的氣候變化,特別是對區域尺度上降水變化的預測非常差,有時不同的氣候模式對同一區域降水變化的模擬結果可能會完全相反,因此不能依靠計算機氣候模式對區域氣候變化進行可靠的預測。第四,計算機氣候模式也不能解釋許多

觀測到的氣候特征,如極區溫度變化,特別是南極的溫度變化趨勢與理論計算值不符。

全球變暖仍將持續

事實上,現有的觀測證據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并未停止或逆轉,未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趨勢還將持續下去。由于近百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的變化并不是直線式上升的,人們平時所感知到的氣候變化實際上是氣候的趨勢性變化與年際、年代際波動共同影響的結果,在全球氣候以變暖為總體特征的變化趨勢下并不排除在個別區域或個別時段出現氣溫下降的情況。例如,過去近百年來我國的全國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約1.1℃,但同期我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東部、貴州大部、四川東部和重慶等地)卻降低了0.45℃。又如,2010年4月全球地表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0.76℃,為1880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值,但我國陸地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1.2℃,是1961年以來的最低值。因此,應當從全球范圍和長時間尺度上來科學認識全球氣候變暖。變暖并不意味著全球地表平均氣溫一定要一年比一年高,也不意味著地球上所有地區同步發生同樣幅度的變暖現象。在全球氣候呈現總體變暖的趨勢下,在個別地區仍然會有可能出現個別較冷的時間段,但出現的次數會更少,冷的程度也不會那么劇烈。例如,2009~2010年的冬季,由于北極地區異常偏暖,暖空氣進入加拿大,將冷空氣向南推進,加拿大人度過了一個暖冬,但美國大西洋沿岸地區的天氣則變得極端寒冷多雪;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地區則炎熱得異乎尋常。因此,雖然個別地區或個別年份都有可能經歷最冷或最熱的天氣,但作為一個整體,全球氣候在最近的30年里一直沿著持續變暖的趨勢在發展。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最新觀測資料,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以來的這3年(2007~2009年)全球平均氣溫也都處于有儀器記錄以來的最暖10年之列,2010年3~6月是1880年以來最暖的幾個月份,其中2010年6月是1985~3月以來連續第304個比20世紀平均溫度偏高的月份。從今年的觀測事實來看,2010年很有可能是1850年以來最熱的年份。

目前,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仍然在以每年2個ppm左右的速度增加,2010年6月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392ppm;并且,由于海洋的熱慣性作用,即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能夠保持穩定,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的氣溫仍然會繼續上升。

難以準確預測的氣候變化

大家都知道,在天文學中像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是可以提前很多年就準確預報出來的,在海洋科學或水文科學中像是潮汐、洪峰等水文現象也可以提前作出準確預測,但對氣候變化,人們卻很難提前準確預測,只能預估出一個大致的趨勢。

這是因為,在天文學中,太陽、地球和月球的運動是都可以作為一個質點來處理的,這些質點之間僅通過萬有引力發生作用,萬有引力的大小又僅取決于它們本身的質量和它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因此,決定這些質點運動狀態的控制方程就非常簡單,提前很多年就可以準確預測它們的運動狀態。海洋中的海水流動雖然不能簡單地作為質點來處理,但海水的運動也是遵從流體力學原理的,在已知的外力(如月球、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下,其運動狀態也是容易預測的。

大氣的運動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雖然大氣從本質上看也是流體,但它是氣體,氣體是可壓縮的(遵從氣體狀態方程);大氣的組成中除了成分相對穩定的氮氣、氧氣等氣體外,還有狀態多變的水汽,水汽在大氣中存在多達幾十種的相變方式,通過不同的相變來成云致雨,這些都決定了大氣運動狀態的控制方程組會非常復雜,再加上大氣所受到的外力也是難以準確預測的,因此人們不可能通過風洞或水槽之類的實驗設備來研究氣候變化,只能通過計算機氣候系統模式來模擬和預測。

就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來看,計算機氣候系統模式是最重要的氣候預測和預估工具,氣候系統模式本身以及利用模式來預估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都是可靠的,但卻難以提前對氣候變化作出十分精確的預測。

因為氣候系統從本質上看是一個混沌系統,這決定了它的運動狀態存在一個可預報的時間尺度,超過這個時間尺度之后,由于混沌系統內非線性的誤差增長會超過初始信號的強度而使預測結果失去意義。發現大氣具有混沌特性的洛倫茲曾經打過一個比喻:南美的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其產生的氣流擾動經過放大,最后會引發紐約的一場風暴。也就是說,即使初始誤差很小,這個誤差經過非線性放大,最后也會達到驚人的地步。

另外,對于混沌系統的預測同樣具有不可重復性,即使是在相同的初始條件下采取同樣的計算方法和計算步驟,最后得出的結果也是不會完全相同的。這好比一個人在高山上滑雪,雖然他每次都是從山頂的同一個位置滑下來,但到達山底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

此外,地球的大氣還受到大氣以外的其他因子變化的影響,這些系統目前并沒有被我們很好的認識,因此,在氣候研究和模擬中要對未來氣候狀況作出像日食、月食或潮汐預報等那樣精確的長期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

讓時間來檢驗

2010年2月23日,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了一份關于圍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爭論的聲明,聲明認為IPCC評估報告反映了當前對有關氣候系統、演變過程以及未來預估的科學認識,肯定了IPCC評估報告是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最全面的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結論。5月7日,美國《科學》雜志也刊登了255名美國科學院院士聯名發表的公開信,信中對IPCC的評估結論給予明確支持,并指出科學結論總會有某些不確定性,科學永遠不能絕對地證明任何事情;但最近的這些事件絲毫沒有改變有關氣候變化的根本結論。

氣候變化是一門科學,其正確與否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這讓人們想起了有關愛因斯坦的一個故事,據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以后,有100個教授簽名聯合反對相對論;愛因斯坦知道后說:如果能證明我錯了,一個教授就足夠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時間,也將會成為檢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論斷正確與否的標準。盡管如此,面對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我們需要迅速行動起來,采取措施來降低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

相關鏈接

“全球變暖”35年

35年前,也就是1975年8月8日,美國著名的氣候學家、地球化學家華萊士?布勒克教授在《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我們是不是處在全球變暖的緊要關頭?”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預測,地球即將轉入由于二氧化碳增加導致的全球變暖期。這篇文章的發表正式宣布了“全球變暖”概念的誕生。

氣候變暖的表現范文第4篇

關鍵詞:干旱半干旱 全球變暖 氣候變化

引言

舉世矚目的IPCC第四次綜合評估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已是不爭事實。在整個20世紀,全球氣溫升高了0.6℃。

我國的干旱半干旱區主要集中在西北華北地區,占全國陸地面積達30%。自建國以來的氣象觀測數據顯示,我國華北地區持續干旱化,于此同時西北和東北北部地區降水卻趨于增加。80年代中期,全球變暖對我國的影響明顯加快。我國干旱半干旱區的氣候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

我國所屬的東亞地區氣候對外界變化的響應有敏感和脆弱的特點。近年來眾多氣象學者已經就建國以來的我國氣候做了全面細致的分析。本文將就50年來我國干旱半干旱區的氣候變化做專門的分析。

一、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區域和資料

對干旱半干旱區的劃分依據主要是降水量。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地區稱為干旱區200到500mm稱為半干旱區。本文將重點分析新疆,青海,河西走廊,寧夏,陜北和內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區。選用共25個氣象站自1960到2009年共60年來的氣溫,降水量等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

1.2主要分析方法

1.2.1氣候傾向率氣候要素的趨勢系數變化可用一次線性方程表示,即

Y=A0+A1*T, T=1,2,3……,N年

A1*10稱為氣候傾向率,單位為某氣象要素/十年。

1.2.2函數擬合曲線用Cubic函數曲線形式,把各氣候要素寫成時間t的非線性函數

Y=B0+B1*T+B2*T^2+B3*T^3, T=1,2…..n年

通過三次擬合曲線可以很好的反應序列變化的階段性特征,可以分析較短的時期如十年左右的階段性變化特征。該函數上的階段性極值可以定性分析要素變化的轉化特征,極小值對應為要素值由下降轉為上升的轉型時間,反之為由上升轉為下降的轉型時間。

二、氣象要素分析

2.1年降水量

表1 干旱半干旱區降水量距平(mm)

表1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區具有區域代表性的7個站點的十年降水量平均距平值。通過計算各站點的降水量變化率,可以得出;50年來我國干旱半干旱區的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有所增加。其中尤以北疆地區,青藏高原東北部最明顯,例如烏魯木齊和西寧分別達到了29.82mm/10a和16.75mm/10a。與此同時陜北高原,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中東部分降水量有減少的趨勢。尤其是黃土高原北部降水量減少最顯著,延安的遞減率達到-23.36mm/10a。從時間上來看,80年代各地普遍經歷了一次降水的突然減少,進入90年代降水又普遍增加。

2.2年均溫度

表2 干旱半干旱區溫度距平(℃)

50年來我國干旱半干旱區均表現出顯著的升溫。其中最顯著的是內蒙古中東部,變化率達到0.4——0.5℃/10a,柴達木盆地和南疆盆地東部也在0.3——0.6℃/10a之間。青藏高原東北部升溫幅度最小。

50年溫度變化率顯示我國干旱半干旱區在80年代普遍經歷了一次氣溫突然降低的變化,此后溫度快速上升。而90年代中期以后內蒙古西部、陜北和新疆溫度迅速升高。進入2000年以后溫度更是明顯高于有氣象記錄以來的任何一個年代。

三、全球變暖的影響

3.1溫度對全球變暖的響應

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動,總的看氣溫為上升趨勢。全球氣溫在80年代中期突然升高。

50年來我國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0.22度。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升溫變得明顯。80年代以前,我國干旱半干旱區的氣溫變化不大,甚至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宋燕,季勁均等認為80年代中期是我國氣候變暖轉折點。也就是說,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溫度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更加顯著。

在60到80年代,整體來看這一時間段,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氣溫變化幅度不大。在1983~1984年,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普遍發生了一次氣溫突然降低的過程。1984年之前的24年間各站點溫度變化僅有0.2到0.5度左右,而84年之后的26年各站點升溫幅度大多超過1度。銀川更達到2攝氏度。變化率也與之對應,84年之前變化率多在0.2c/10a以下。84年之后普遍達到0.5c/10a以上的水平。多數站點后25年溫度變化標準差大于前25年。較大的氣溫波動幅度意味著更多更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這與我國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發的觀測結果相一致。這與宋燕,季勁均等的研究結果一致。證明80年代中期是我國氣候變暖的轉折點,也是從這個時期起,全球變暖對我國的影響更加明顯。

理論來講,氣溫升高必然導致蒸發量增加,而溫度與降水的關系較為復雜,在降水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溫度升高必然導致干旱,這對我國必然不利。另一方面,氣溫升高加快了高原冰川凍土融化,短時間內可能使內陸河流量增加,對于內陸灌溉農業區較為有利。在高原地區和山脈,雪線上升,擴大了高山植被的生存范圍,使高原地區植物生長期延長。綜合來看,氣溫升高對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有著巨大影響,具體的利弊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

3.2降水對全球變暖的響應

降水對于維持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有著決定性作用。也把握著干旱半干旱區經濟發展的命脈。

近50年觀測結果表明,我國干旱區的降水普遍有所增加,部分地區增加十分顯著,如新疆北疆地區,青藏高原東北部。而半干旱區的降水卻是減少的趨勢,在半濕潤和半干旱區附近的站點降水量基本上呈現減少的趨勢。雖然各個區域的降水變化細節上并不相同,但總體來看,干旱區降水增多,半干旱區降水減少是近50年來我國降水變化的基本特征。尤其是80年代以后這種特征更加明顯。

從地理位置來看的話,基本可以得出:50年來我國干旱半干旱區的降水量在賀蘭山以西普遍有所增加,賀蘭山以東地區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這樣一個結論。

綜合來看,我國干旱半干旱區的降水在80年代中期全球變暖顯著影響我國后,降水的變化劇烈,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這與我國近年來極端干旱和極端降水事件頻發的觀測結果一致。

四、小結

(1)近50年來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溫度有顯著的升高趨勢。氣溫線性擬合傾向率在0.087~0.626℃/10a之間。氣溫升幅最大的地區是柴達木盆地和南疆盆地東部。升溫最小的地區是青海湟水流域。

(2)我國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區的降水量都有顯著的增加。除陜北,寧夏以及內蒙古中東部降水量50年來總體減少。其他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北疆和青藏高原東北部增加最為顯著。

(3)對全球變暖的響應。80年代中期是我國氣候明顯轉暖的轉折點。我國干旱半干旱區的溫度在80年代中期以后顯著升高。

降水的變化滯后于溫度的變化。90年代之后賀蘭山以西地區降水普遍有所增加,以東地區則是減少趨勢。

參考文獻:

[1]宋燕,季勁均.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球變暖前后亞非夏季風特征分析.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2),pp:47-51.

氣候變暖的表現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海洋漁業

中圖分類號:S915文獻標識碼:A

一、全球變暖與海洋漁業

全球變暖,顧名思義,就是說氣溫升高。由于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亂砍濫伐樹木,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升高,全球平均氣溫總體上升。相關資料顯示,2015年全球平均氣溫為14.4攝氏度,為有記錄以來的第15個高溫年份,相比于整個20世紀,平均氣溫高了0.5攝氏度。這樣的數據顯示全球變暖已經變成大趨勢。

對于全球變暖的科學論證并沒有太多,最多的科學論證就是“溫室效應”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人類生活、生產活動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是否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有待商榷,但是全球變暖對于海洋漁業的影響是明顯的。

全球變暖導致兩極冰山融化,主要是南極大陸的冰雪融化,北冰洋冰山變矮。兩極冰雪是整個地球很大一部分的淡水資源儲備,冰雪導致淡水大量流入海洋。文獻資料顯示,近半個世紀我國的沿海海平面比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還要快,可想而知我國的海洋漁業面臨的問題有多么嚴重。海平面上升將會影響到海水養殖面積,海平面上升得越快,海水養殖業面臨的挑戰就越大,生存環境就越艱難。

全球變暖導致海洋的含氧量降低,由于海水表面溫度上升,海水的表層溫度和其他部分的溫差、內部之間的混合作用就會減弱,從而降低了海洋中氧氣的含量,全球氣溫越往上升,海洋的含氧量就會越往下降。海水的含氧量下降,就會影響到海水中的魚類資源,這將會對海洋漁業帶來不小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兩極的大量淡水流入海洋中,因此導致海水的鹽性稀釋。相關資料顯示,密西西比河每年流入海洋的淡水為500立方千米;全球最長的河流亞馬孫河流入海洋的淡水有5000立方千米。海水變淡也會影響到海洋魚類的生存,從而影響海洋漁業的發展。

石油、煤等化工燃料的大量燃燒導致海洋發生化學反應,燃放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海水進行化學反應,會破壞海水的酸堿平衡。有關數據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表面的海水酸性增長30%,這一變化是存在普遍性的。有研究認為,海洋的酸化將會影響到貝類等軟體動物,而這些是魚類主要的食物來源。如果貝類減少甚至消失,將會直接影響到海洋魚類資源,對捕撈行業造成影響。同時珊瑚礁受海洋酸性影響也很大,對海洋旅游業的發展和影響也會很大。酸性增強使得貝類和珊瑚礁對酸堿敏感度高的物種生長發育越來越困難,這將對海洋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全球變暖導致海水的溫度上升,會帶來很多類型的病害發生。在長期處于平均溫度高的環境下,海水養殖會出現充血病、潰瘍病、爛鰓病這類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蟲引發的指環蟲病、孢子蟲病、錨頭蚤、車輪蟲病等常見細菌性疾病,該類病害的出現對漁業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還會使養殖戶出現經濟危機。相關研究表明,在全球變暖環境下,日本海域出現的海蜇數量越來越多,這會在捕撈過程中,出現“海蜇潮”堵塞漁網現象,影響海洋捕撈業的發展。高溫環境還容易誘發大面積的“赤潮”,養殖時,魚池會出現“水華”現象,捕撈時,海域出現“赤潮”現象。赤潮能夠覆蓋大片海域,爭奪魚類生長的氧氣,從而導致一定海域大量的魚類死亡。同時赤潮生物死亡分解大量的有毒物質,會對魚類生存產生惡劣影響。

當然,氣溫升高和海水變暖對海洋漁業也會有一些有益的促進作用。氣溫的升高會縮短海水魚類胚胎和胚后發育周期,縮短海洋漁業整體的生產周期。水溫的不斷的升高也可促進海水養殖活動中魚類的新陳代謝,從而大面積提高養殖產量。水溫的升高也會延長水產養殖時間,魚類的個體成長更快,養殖產量提高。水溫的升高也會使低緯度地區的養殖魚類向中緯度和高緯度推廣成為可能,改變海區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學的結構,使得一些有高經濟價值但是又受區域限制的魚類養殖擺脫區域限制成為可能。

二、極端天氣與海洋漁業

極端天氣指的是災害性天氣,主要由臺風、暴風、龍卷風、暴雨和一些反常的自然天氣組成。暴雨會降低海洋的表層鹽度,淡化養殖區域的海水,形成不適應魚類生存的環境,從而導致魚類的大量死亡。同時暴雨、暴風等環境容易對養殖的魚塘形成破壞作用,造成養殖戶財產損失,嚴重的話還會危及生命。冬季寒潮來臨,超過魚類生存忍耐的極限,導致養殖的魚無處可逃,最后被凍死;或者出現冷空氣降臨,海水結冰,冰塊覆蓋養殖的水塘和網箱,導致養殖魚類缺氧而死;海冰遮擋陽光,海藻類植物消亡,以海藻為食的海洋魚類和養殖生物因食物短缺而減產。

極端海洋氣候以“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為主要代表。海洋和大氣兩者之間由于不穩定的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厄爾尼諾”現象,在赤道東太平洋附近洋面出現海水異常增溫現象。全球的氣候變化越來越大,“厄爾尼諾”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厄爾尼諾”的發生周期一般是3到5年,每次的持續的時間也不是固定的,持續的時間是在一年以上。現階段全球極端氣候并沒有得到改善,“厄爾尼諾”的出現頻率和間隔時間形成反比,持續的時間更長,覆蓋范圍更廣,危害程度更大,這使得“厄爾尼諾”對海洋漁業的發展影響更大。“拉尼娜”現象是和“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的,在“厄爾尼諾”出現過后,“拉尼娜”就會緊隨出現,在中國,“拉尼娜”現象的出現使華南地區秋冬季東北季候風得到加強,冬天明顯比正常年份更冷,所以說“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海洋漁I的發展影響都很大。

三、海洋漁業的應對策略

氣候變化對海洋漁業的影響是長遠而深久的,這需要我國的漁業相關部門采取相關舉措加以研究,并提出應對措施,以促進海洋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漁業相關部門要做好自然災害的信息收集工作,迅速而準確地災害預警,以預防為主;及時收集自然災害方面的信息,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抗災抗害,把自然災害的影響損失降到最低。收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沒有防備的時候災難突然降臨,造成的后果是嚴重而可怕的。

只有多開展抵抗自然災害的建設活動,進行資源的儲備工作,健全預防災難應對體系,面臨自然災害時才不會出現人手匱乏、資源短缺現象。

針對不同區域的災害問題,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對應的舉措。出現海冰、“赤潮”等現象時,開展人工破冰和打撈工作,通過破冰增加養殖水池的氧氣攝入量,為藻類植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從而給以藻類植物為食的養殖品種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

四、結語

全球的氣候變化影響著全球的海洋漁業資源,我國的極端天氣現象相比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說更加嚴峻,相關漁業部門應該重視環境影響因素,通過與環境部門的通力合作,共同維護我國的生態環境,使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并且制定實際有效的服務政策,為我國的海洋漁業保駕護航,從而促進該方面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台前县| 保德县| 麻江县| 通州区| 同江市| 定襄县| 潍坊市| 即墨市| 天水市| 南江县| 敦化市| 墨竹工卡县| 舟曲县| 永新县| 祥云县| 偏关县| 永清县| 阿拉善右旗| 漳浦县| 册亨县| 大兴区| 澄城县| 静海县| 铁岭县| 台前县| 蚌埠市| 德安县| 宜宾县| 甘肃省| 东兰县| 六盘水市| 布尔津县| 额尔古纳市| 淄博市| 嘉荫县| 龙岩市| 玉屏| 香港 | 宁阳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