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目前全球經濟狀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此次歐盟峰會在召開之前并不被市場看好,會前種種跡象表明,各國的利益分歧依然較大,因此會議的突破性進展,著實令市場大感意外。峰會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歐元區各國在危機面前,能,為大局考慮,達成部分妥協和讓步。市場把這次峰會的結果解讀為“歐元區走向團結的表現”。
不過,歐元區所面臨的挑戰,不會在一夜之間得到解決,債務危機的處理只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盡管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峰會上做出部分讓步,但仍堅守反對發行歐元債券的底線。歐洲穩定機制雖能直接向銀行注資,但援助資金遠不足需求,且短期內難以付諸行動。此外,12 0 0億歐元經濟刺激計劃能否力挽狂瀾,也存在質疑。從長遠來看,原油市場依舊面臨歐債危機帶來的重重考驗。
依舊供需失衡
從供需面上看,目前原油仍處于供需失衡狀態。據國際能源署估算,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每天生產2940萬桶石油,即可實現市場均衡,但目前的實際產量超出100多萬桶。沙特四五月份日產油量基本保持在1000萬桶,為近年來產量高點。
歐佩克維持高產量,主要是為了緩解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原因可能導致的石油供給減少,而短期內,由于伊朗和敘利亞的局勢都不明朗,歐佩克的高產量計劃仍然有可能維持。美國的原油庫存量在5月中旬達3.825億桶,創22年最高紀錄;6月份數據雖有下降,但總體庫存仍處在歷史高位。
全球經濟增速繼續放緩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從而影響原油需求,更是中長期內令油價承壓的重要因素。歐盟峰會達成的短暫樂觀情緒,并不能掩蓋歐洲經濟的冰冷局面。英國市場研究機構馬基特經濟研究公司2日的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制造業已連續11個月走弱。美國經濟同樣走勢疲軟,復蘇乏力。新興市場國家如金磚國家等,經濟增速也出現放緩的勢頭。6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0. 2,創7個月來低點。6月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0.4,創14個月來最低水平。
那么,是什么讓我們避免了第二次大蕭條呢?答案是政府決策。
第一,在這次危機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不是它做了什么,而是它沒有做什么。與私營部門不同,聯邦政府沒有在收入減少后削減開支。政府依舊發放了社會福利;聯邦醫療保險仍然涵蓋了住院費用;而聯邦政府雇員們也一直拿著薪水。
這一切都有助于支持陷入困境的經濟,而這在大蕭條時期是沒有出現過的。
第二,政府出面拯救金融業。我們可以對金融救援工作的方式感到不滿,甚至是憤怒。但是,我們也得承認沒有這些救援工作,情況會變得更糟。
第三,政府在支撐經濟上所付出的努力。一些合理的估計顯示,如果沒有奧巴馬經濟刺激方案,美國失業人數還將增加100萬。此外,奧巴馬的經濟刺激方案在防止經濟形勢出現急劇惡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總而言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政府在穩定形勢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歐洲反彈助推全球經濟復蘇
曹惺璧
最近法德兩國2009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達0.3%,希臘和葡萄牙的GDP也不斷上升,同時,意大利和英國第二季度的經濟形勢也不像第一季度那么悲觀。
出乎經濟學家們意料的是,歐洲經濟會在全球其他地區經濟好轉前出現反彈。
經濟學家和投資戰略家埃德?亞德尼認為,全球衰退已經結束,經濟反彈的標志是不斷上漲的油價和其他日用品的價格。但他預測,經濟恢復的速度將會比較緩慢,持這種觀點的不止他一個人。
國際貨而基金組織(IMF)7月公布的預測顯示,全球將開始走出這場20世紀30年代以來規模空前的經濟危機,但是“經濟復蘇的過程將會很長”。
然而,前景仍然是非常樂觀的。IMF將明年全球經濟增漲預期上調制至2.5%,而之前IMF預測的該數據是1.9%。
法德兩國在第二季度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源于出口,包括對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的出口。同時,個人消費和政府采購的增長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澳新銀行商品研究總監MarkPervan表示,大宗商品價格和全球經濟走勢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今年反映全球經濟的領先指數可能會出現谷底,下半年將有所反彈,因此我們預測未來世界范圍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出現反彈。”
“我們不僅要關注世界經濟中的大事,還要關注國際資本流向,以及美國貨幣政策和美元指數的變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目前世界經濟仍處在復蘇的道路上,但復蘇的動力正悄然變化。而美國的經濟走勢、歐洲債務危機、中東局勢動蕩、日本核泄漏危機是現階段世界經濟面臨的幾個較大的不確定因素。
“除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之外,大宗商品的價格還與全球資本流動方向有關。正所謂‘大宗商品資本化’,而這個走向明顯受制于美國國債的價格,也受制于另一個很重要的參數――美元指數。”劉元春認為,目前美元指數已經處于低位,但美元的回調很可能是階段性的,因此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很可能出現高位震蕩,但不同大宗商品的表現則各有差異。
劉元春說,全球資本向美國回轉的現象可能導致一些資本從大宗商品逃離、從新興市場國家撤離,這將進一步影響到新興市場對大宗商品的需求。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證券市場也有很強的聯動性,特別是美國的投資基金普遍認為大宗商品和股票市場同屬增長型市場,他們在購買證券的同時也會購買大宗商品。可以看到,從2000年開始,證券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的走勢基本是趨同的。
MarkPervan指出,目前美國較低的信貸成本使得借錢投資大宗商品的回報率非常高。“美國的利率現在呈下滑的趨勢,所以投資基金投資在商品上的倉位正在上升。但美國利率的下降空間是有限的,大宗商品的投機倉位應該會有一個下滑,特別是2012年下半年后美國有可能進入加息過程。但令人鼓舞的是,由于美國的經濟狀況,即使將來加息,幅度也不會特別大,這對于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是相對有限的。”
業內人士表示,從今年以來大宗商品的價格趨勢來看,金屬和農產品的價格已經開始走弱。仍在高位的原油和貴金屬價格,前者更多倚賴供給端偏緊,后者則是避險情緒上升的表現。
目前來看,美元的短期反彈給大宗商品帶來較大的壓力,全球制造業的觸頂回落,新興市場為控制通脹而持續緊縮導致需求端的疲軟、企業盈利預期下滑導致的被動式去庫存給大宗商品以極大的下行調整壓力。而去泡沫化(持續的貨幣緊縮高壓勢態)與去庫存化(持續緊縮下,銷售困難與需求偏弱,導致企業被動去庫存壓力較大)仍將是二季度國內商品市場的主體,商品市場大多數品種的重心將持續下移。
在目前流動性開始收緊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的全球經濟周期背景下,那些謹慎的、保持足夠流動性的投資組合最有可能在長期獲得更好的回報
國際投資者似乎不喜歡10月。
1929年10月28日,周一,道瓊斯工業指數暴跌了12.8%,第二天又下跌11.7%,交易量達到了空前的1640萬股。這一記錄直到1969年才被打破。在1929年之前的五年,美國經濟處于空前繁榮的時期,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了5倍。但是,在1929年10月,僅一周之內,股市市值蒸發了3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當年GDP的30%。從1929年起,股市一路下跌,直到1932年才真正探底,此時股指已經跌去了高峰時期的89%。
雖說此次股市暴跌并非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惟一原因,但是,它給美國投資者帶來了沉重的心理打擊。1929年到1933年間,美國GDP下滑了三分之一。1933年,美國有1300萬人失業(差不多占到當時勞動力總數的四分之一);工業產值直到1941年才真正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而道瓊斯工業指數直到1954年(也就是35年后)才回升到1929年的水平。
近期發生的另外一個“黑色星期一”同樣發生在10月。從1987年10月13日(周二)到10月19日(周一)的一周之內,道瓊斯工業指數大跌了31%,市值跌去了1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GDP的20%)。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黑色星期一”之前,股市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快速上漲了40%多。
令人震驚的是,這次股市崩盤是在世界范圍內發生的――香港(跌幅46%)、澳大利亞(跌幅41%)、英國(跌幅26%)。值得慶幸的是,股市很快從崩盤中恢復過來,因為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基本面相當強勁。這次崩盤歸咎于電腦程序交易。此后,“交易中止”制度開始被各個交易所采用,從而確保在大波動時期,股市能夠獲得緩和與鞏固的時機。
引述這些事件,只是想提醒投資者注意,造成股市泡沫以及大崩盤的成因并不非常清楚,因為這與市場心理學緊密相關。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思在其名著《1929年大崩盤》中分析了大蕭條的成因:
首先,收入分布的不均衡――在繁榮時期,富人越富。1929年美國有1.21億人,但只有120萬人投資股市。
其次,低劣的公司治理結構,這造成許多公司欺詐和股價操縱。
第三,不良的銀行治理。許多銀行大量借錢給投資者炒股票,股市大崩盤最終對銀行業也造成了巨大沖擊。在1933年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前的五年中,共有9700家銀行破產清算。1932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開始禁止商業銀行涉足證券市場業務。
第四,可疑的外匯收支平衡狀態。當時美國具有不錯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盈余,但是一旦其債務人無法償債,美國的銀行業照樣受損。
第五,經濟智囊機構不太成熟。許多經濟政策建議是錯誤的,甚至加劇了危機的沖擊。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就曾宣稱大蕭條起因于錯誤的貨幣政策。他認為,當時的美聯儲應該更早、更迅速地降低利率并向銀行業注入流動性。
今年是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的78周年,也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20周年,反思金融市場的周期性波動是有價值的。
股市的崩盤既可能發生在經濟基本面強勁的時期(如1987年),也可能發生在經濟體有諸多問題的時候(如1929年)。今年以來,總體而言,全球經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GDP和貿易增長都很快,但是存在巨大的全球貿易失衡。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都創歷史新高,而全球流動性依然充裕。當8月次級抵押債券危機爆發時,世界各地的央行又迅速注入流動性,金融市場的反應讓人以為這次危機似乎很快就要過去了。與此同時,英國卻爆發了北巖銀行遭遇儲戶擠兌事件,這是20多年來英國第一次因擠兌而發生的銀行危機。
繼2010年底遭遇短暫挫折后,2011年初世界經濟加速復蘇,然而情況尚不穩定,且面臨新的挑戰。
在這一季度,隨著眼下全球市場需求與現金流狀況繼續好轉,ACCA的企業信心指數從上季度相對危險的-13上升到3這一相對安全的水平(見圖1)。一方面,這一現狀為發達國家穩定了就業與投資預期,另一方面,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復蘇力度沒有預期的強勁,在這些國家會計師的報告中體現出的是人力投資的減少和裁員數目的增加。
繼運營成本在去年平穩上升之后,其在這一季度的爆炸性增長可能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了(見圖2)。ACCA全球經濟形勢調查顯示,第一次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51%)認為,經濟面臨著輸入型通脹的問題,這也成為最常見的商業挑戰。盡管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受訪者認為該地區的情況最糟糕,這一問題卻不僅限于發生在東方國家快速發展的市場中,同時在那些經濟復蘇最不景氣的發達國家經濟體里,其程度只是略低些。
運營成本的爆炸性增長可能成為最令人擔憂的問題。超過一半的受訪會計師指出了輸入型通脹的問題。
總體上,隨著生產率增速放緩與投入價格的上升找到合適的機遇變得更加困難。
由于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尚不明朗,加之歐洲仍備受財政危機之苦,ACCA又一次在調查中問及受訪者對其所在國政府開支中期走向的預測(見圖3)。雖說那些富國很可能會面臨更加吃緊的財政狀況,目前全球的受訪者都認為政府將更傾向于增加開支,以維持經濟向好的勢頭。總的來說,受訪者感到,與以前相比,現在的政府財政政策更多是發揮平衡的作用,這在快速發展的市場中尤為明顯,因為其不斷惡化的通貨膨脹使得政府的選擇變得寥寥無幾。因此,有將近六分之一的受訪者預測在下一個五年里,他們的政府會在開支方面犯下嚴重的錯誤。
ACCA企業信心指數與全球經濟增長態勢緊密聯動。當該指數低于-13.4,則表示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了司題,全球經濟發展正趨向停滯。
地區觀察
美洲
2010年的第三季度標志著在這一廣闊地域樹立起經濟信心的轉折點。之后,盡管美洲的會計師對于全球經濟復蘇的力度也有相當的信心,但意見出現了分化,其中對北美經濟的信心持續增強,有45%的受訪者表示在這季度信心增加,而對加勒比海地區經濟的信心正在減弱,只有31%的受訪者表示在這一季度青況有所改善。
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北美的市場需求恢復得更迅速,而加勒比海地區的市場需求不但沒有走強的跡象,反而還有可能進一步下滑。此外,當加勒比海地區的現金流壓力還在不斷上升的同時,北美的融資渠道則恢復得更快。這造成的結果是,相對于在北美顯示出的信心和加勒比海地區2010年的經濟表現,外界認為加勒比海地區未來的投資與就業不容樂觀。在這地區,運營成本正在上升,且對其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北美市場。
北美與加勒比海地區的受訪者都表示,相對之前幾個季度來說,在這兩個地區都出現了更多企業增值的機會,比如在這一季度出現了更多依靠創新和利用縫隙市場的機遇。加勒比海地區的受訪者還看到了更多出口機會,而北美的受訪者則發現企業越發注重產品和服務質量,并將其作為這一地區的競爭優勢。
亞太地區
事實再次證明,亞太地區要當好全球經濟復蘇的領頭羊是充滿艱辛的。盡管仍有將近42%的受訪者認為這地區的經濟形勢正在好轉,持這一觀點的受訪者比重卻已跌到一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三個月前的情況相比,更有天壤之別。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分別成為這
地區信心增強和減弱最快的地域,而新加坡則維持原狀。小型金融機構和小型企業所受的影響最為嚴重,而大型金融機構與大型企業也只是剛剛步入復蘇的正軌。
在這季度,企業的營業收入繼續增加,而新訂單的增速卻沒有跟上,這顯示亞太地區的經濟復蘇正遭遇阻力,加之通脹的迅速惡化和現金流逐漸出現不足(表現在拖欠付款和客戶缺失上),使得新增就業崗位的數量減少,總體就業態勢變得不容樂觀。這表示,亞太地區的投資情況尚好,而用于員工培訓和發展的資金投入仍保持之前的水平。
非洲
一直以來,非洲的受訪者對全球經濟狀況都是最樂觀的。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們在ACCA全球調查樣本里也是最有信心的。這一勢頭在2011年初得到延續,但信心已經明顯減弱表示更有信心的受訪者占47%,而認為全球經濟正在好轉的則占48%。
在過去的兩年里,非洲的通脹情況一直是全球最嚴重的,而現在運營成本也不斷增長。盡管市場需求仍比較穩定,受訪會計師仍然預測,由于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和融資困難的司題,非洲將會有更多企業破產或裁員。其實,雖說資本投資正在緩速復蘇,在過去十二個月的大多數時間里,外界對就業和對員工的投入的預期
直都是不樂觀的。
中歐與東歐地區
盡管這地區的受訪者開始對全球經濟的復蘇能力持懷疑態度,他們對于自身企業仍然很有信心。只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者(27%)表示在這一季度的信心更強,而表示沒有變化的則占48%。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這地區的經濟基礎在過去的十二個月中有所好轉,二是強勁的市場需求使得對就業和資本投資的預期大大提升。該地區甚至出現了出口激增的跡象,因為更多受訪者提到了在新興市場、縫隙市場,或是在加強供應鏈關系中的機遇。與此同時,這一地區的運營成本也大幅上升,在過去的九個月里,指出該問題的受訪者數量就增加了兩倍多。
中東地區
在過去的三個月中,中東地區受訪者的信心只是略有提升,其中將近四分之
表示信心受挫,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表示信心更強。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這一地區對全球經濟的態度更為樂觀該地區半數受訪者認為,全球經濟形勢正在轉好、或者即將轉好。
毋庸置疑,穩定的市場需求和暢通的融資渠道是該地區如此樂觀的原因之一,而現金流狀況也表現出好轉的跡象。此外,對于就業和資金投入的預期也就更高了。
盡管降低成本是受訪者最常提到的商業機會,但諸如進入新市場、增強供應鏈關系,投資提升質量(按提及的次數多少順序排列)等潛在機會也被提及。然而,事實上只有出口被更頻繁地提及。
南亞地區
這一地區的受訪者是所有ACCA調查所進行的地區中信心最為不足的,事實上他們在過去的九個月中表現得一直十分悲觀。盡管有55%的受訪者仍表示全球經濟形勢正在,或是將要好轉,還有43%的受訪者對其所在機構的信心減弱了,這結果是近兩年里最糟糕的一次。
該地區的運營成本正在上升,隨之而來的是將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通脹正在惡化。雖說在過去的九個月里,市場需求已趨于穩定,且投資與就業的預期也有所好轉,新訂單的缺乏仍會在今后的日子里造成麻煩。財務專業人士已經指出,融資渠道與現金流狀況都遭遇緊縮,一些供應商(可能是小型供應商)已經感受到了壓力。
西歐地區
對于身處西歐的受訪者來說,受債務危機影響,2010年年底的那段日子不好過。自那以后,雖然形勢沒有好轉多少,但該地區受訪者的信心和他們對全球經濟形勢的總體評估都有所改善。本次調查結果是西歐在近十八個月來表現最沮喪的一次,表示信心更強的只有21%,認為經濟形勢正在,或將要好轉的也僅有29%。
目前,西歐現金流狀況平穩,企業破產率也有所下降,但是,隨著市場需求的減少和融資渠道的緊縮,這一良好勢頭可能無法持續。此外,即便是在這一地區,當前大幅增長的運營成本也成為了最普遍提及的商業問題(43%的受訪者提及了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