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減少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耕地;土壤污染;現狀;防治措施;黑龍江安達
中圖分類號 X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178-01
土壤污染是農產品安全問題的源頭,包括重金屬污染、農藥和持久性有機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為了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安達市耕地土壤污染狀況,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發展生態農業,此次調查以2012年全國重金屬污染普查為依據和樣本,對全市耕地進行污染狀況調查,并據調查情況提出了防治措施,現將調查分析情況報告如下。
1 調查方法及項目
1.1 點位布設
點位布設是調查成敗的關鍵,以科學性、可行性、代表性為前提,按2012年全國重金屬污染普查點位分布進行點位布設,選擇典型區域、典型地塊和典型作物布設調查點,布點密度按照平均每226.67 hm2 1個點位,原則上采用均勻布點法,在相對較大的農產品產地地塊布點,力求覆蓋所有鄉鎮,不留死角。覆蓋安達市14個鄉鎮67個村。
1.2 調查項目及方法
據安達市實際情況,設定9個調查項目,包括調查點位置、農產品種類及產量、耕作制度、化肥種類及使用量、有機肥使用量、除草劑使用量及種類、農藥使用情況及種類、農業生產管理措施、周圍環境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處理情況。成立了3個調查小組,確定調查人、記錄人等工作人員,做好調查工作的分工。優化采樣路線,并采用由遠及近逐個調查的方法。
2 耕地土壤污染現狀
2.1 以化肥、農藥污染為主
安達市以農牧業為主,工業污染相對較少。2012年全國重金屬污染普查結果表明,安達市耕地無重金屬污染,但是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安達市耕地普遍受肥、藥污染嚴重,主要是過度施用和使用方法不當造成的。
2.2 部分土壤白色垃圾污染嚴重
雖然塑料農膜的推廣在農業增收方面效果顯著,但農膜污染對農業生產具有潛在威脅。塑料農膜殘留在耕作層,在土壤中會形成隔離層,破壞土壤通透性,惡化土壤結構,減少農作物產量,破壞環境和自然景觀。目前安達市3個蔬菜主產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農膜污染問題。
3 防治措施
3.1 預防措施
3.1.1 合理使用農藥,積極發展高效低殘留農藥[1-3]。依托“玉米螟綠色防控項目”,推廣赤眼蜂和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控措施,減少殺蟲劑使用量;加強對標準施藥機械的推廣,提倡農民使用標準化的藥罐和霧化效果好的噴頭噴施除草劑和殺蟲劑,有效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農藥使用量[4]。
3.1.2 正確引導農民合理施肥。加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使農民做到因地施肥,減少肥料浪費;推進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從種植技術、配方施肥到秸稈還田、秸桿綜合利用等進行直觀展示,推廣農業標準化種植,以達到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和提高秸桿綜合利用率的效果,保證各項節能減排環保技術得到有效推廣,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環保水平。
3.1.3 廣泛宣傳,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5]。通過電視專題宣傳、發放宣傳材料、科技趕集等形式,大力宣傳農業環境保o的重要性,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3.2 治理措施
具體包括:①生物修復。積極推廣使用農藥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劑,以減少農藥殘留量[6]。同時可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污染。②化學方法。對于硝態氮積累過多并已流入地下水體的土壤,一是大幅度減少氮肥施用量,二是配施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等化學抑制劑,以控制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大量累積。③增施有機肥。增施有機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特別是土壤膠體性質,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凈化能力[7]。④改變輪作制度。實行水旱輪作,減輕和消除農藥污染。⑤換土和翻土。若土壤受輕度污染,可對土壤進行深翻或換無污染的客土;若土壤污染嚴重,可鏟除表土或換客土。⑥實施針對性措施。對于有機污染物的防治,通過增施有機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劑、調控土壤pH值等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
4 參考文獻
[1] 趙新雙.土壤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09(12):37-39.
[2] 葉靜茹,肆濤.我國土壤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7(4):26-29.
[3] 袁培博,袁若韞,吳現力,等.土壤污染因素分析及改良方法探討[J].山東化工,2017(2):115-117.
[4] 莊建玲,陳芹,陸其通.東海縣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4):47.
[5] 倪正紅.逐步實現農機購置補貼鄉鎮錄入[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4):46-47.
隨著二十一世紀高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土地環境也將面臨一些問題,土壤質量也直接關系到食品的安全和人們的健康情況,現在這不單單是一個環境問題了,它也關乎這發展,更是民生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了解土壤環境的復雜性,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面對自然發展的緊迫性,隨著科學的發展觀,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的觀點,并且與區域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有效的銜接;同時,我們還需要用科學的決策,充分的運用所有力量,結合多樣化資源,綜合運用經濟、技術、行政等多種方式的宣傳和教育,廣泛的參與,促進土壤環境綜合治理機制的形成。
2、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我國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尤其是農業土壤的污染,影響著農作物的‘安全’。目前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越來越嚴峻。據調查統計,我國農業區的土壤污染面積染呈現出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形勢。而且土壤的污染種類呈多樣化,也出現了新污染物體與老污染物并存、各種污染不利于大自然農作物的發展形勢。土壤污染的途徑變化較多,并且原因相對復雜,控制起來難度較大。由于土壤污染引起的農副產品的質量問題和越來越多,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的穩定。
3、土壤污染原因
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為污染,是由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造成的。主要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生物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1,工業生產中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造成的污染;2,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3,農業生產中農藥的使用造成的有機污染;4,農業生產中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5,重金屬元素造成的土壤污染;6,含有致病病原體、寄生蟲的生活污水、醫院垃圾污水等造成的生物污染等。
4、關于土壤環境保護的措施及控制
4.1有效的制定治理方案
如今,各地區及部門開始積極開展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進行全面的實施并加以改善,使土壤環境的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我國的土壤環境條件總體仍是并不樂觀,必須加強重視。有效地保護土壤環境,預防控制和減少污染的土壤、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4.1.1有效的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提高環境執法和污染的控制,確保企業標準;防止新項目造成新的污染土壤。定期對工礦企業排放的有機污染物和危險廢物進行處理設施監控,并對周圍的土壤污染限期治理。標準的處理污水,有效的完善垃圾處理的控制措施,全面改善并加強非正式的廢物處理網站。肥料的科學應用,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嚴格控制稀土農用。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的高毒性、高殘留農藥的使用管理規則,制定對農藥包裝容器廢物的回收。加強對廢物污染塑料的回收和利用。禁止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含有機污染物的廢水以及未經檢驗和安全處置的污水污泥等。
4.1.2規劃重點保護區域。將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作為土壤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在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污染源前提下,土壤環境質量水平分工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相關的數據庫。并嚴格禁止在優先領域新建有色金屬、煤炭、化學藥品,如鉛蓄電池生產項目。
4.1.3加強被污染土壤的環境風險控制。農田土壤環境監測和農產品質量檢驗、受污染的耕地分類管理,以控制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如土壤污染修復和管理措施,確保耕地的安全使用,嚴重污染,很難修復,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規定將指定的農業生產區域劃分為被禁止區域。污染土地使用權的改變或修改,應按照有關規定在土壤環境風險評估和土壤環境修復,在未進行風險評估和土壤環境質量不能滿足建設用地的要求的時有關部門不得頒發土地使用證和施工許可證。住宅開發不得用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評估污染土地,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擴散、治理標準之前的土地。加以關注新工業的用地,并建立土壤環境強制調查評估和備案制度。
4.2環境的保障措施
4.2.1加強組織管理。建立環境保護部門以及相關的部門積極的參加部門協調機制,并有效的指導和監督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與有關部門協調個人和協作,共同促進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
4.2.2完善治理機制。各級逐漸增加投資在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保護土壤環境保護基金。并鼓勵企業開展土壤污染控制,充分的加以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療。中央政府對土壤環境保護工程的符合條件的充分支持。
4.2.3完善法規政策。經過研究土壤環境保護特殊的法律法規草案,制定農業用地土壤和集中式飲用水源環境保護、新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環境管制污染地塊的有效的管理辦法。并建立重點區域保護效果評價和考核機制,制定和實施“保護獎按”政策。這是良好的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研究土壤污染損害責任保險,鼓勵有機肥料的生產和使用,及老污染塑料回收、處理和利用的政策措施。
4.2.4加強科技支撐。改善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系統土壤環境質量、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及受污染的土壤管理和修復,土壤污染物的主要分析測試,重金屬在土壤樣品、肥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制定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層次結構,土地污染環境風險評估、土壤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如修復、研究土壤環境保護效能評估過程和評估技術。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及時啟動重大研發項目。研發和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技術和設備。
4.2.5注重目標考核。建立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管理目標責任制,制定相應的評價方法,環境保護部門明確的任務和時間需求,定期評估。地方人民政府應于重點企業簽署責任書,實現企業的主體責任。加強評估結果的使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的杰出成就和企業給予認可,對沒有完成任務進行問責,懲罰等措施,這樣讓有關人員更加重視污染問題。
結語
【關鍵詞】城市環境污染;問題;防治
1.引言
盡管當前我國經濟水平、人們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化進程都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與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銳。群眾對于環境污染反應也愈發激烈。而其中大氣污染同噪聲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統作為城市污染中四大組成要素。如何應對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也是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中的主要議題,也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當前城市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
2.1空氣污染
當前城市污染中,空氣表現最明顯。隨著科技與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的交通工具也成倍增長,機動車尤其是汽車數量普遍應用,排放出大量的汽車尾氣。盡管國家已出臺多項政策緩解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但仍是當前城市空氣污染中主要的污染源,由于尾氣排放而引起的空氣污染,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我國包括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在內的大部分區域均在承受著霧霾的污染,空氣質量也在不斷的下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2.2噪音污染
2.2.1交通運輸噪聲,具體是指機動車輛在城市交通干線行駛過程中所產生的噪聲。我國城市噪聲源中40%以上來自交通噪聲。
2.2.2工業生產噪聲,主要是指在工業生產中,在對固定或輔助設備的過程中,所引起的周圍生活環境產生干擾的聲音。其噪聲波動幅度較大,從20dB-125dB不等,是造成職業性耳聾的主要原因。
2.2.3社會生活噪聲,是指除交通運輸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以及工業噪聲之外的,因人為活動而引起的對周圍生活環境有干擾的聲音。
2.3水污染
城市中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在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生活廢水、廢氣以及垃圾對水體所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的城市水體的主要污染源,具體而言是人們在生活生產中,包括廁所、浴室和廚房等排出的各種污水的混合液。
2.4土壤污染
城市土壤污染嚴重危害著生態景觀植物。當前對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人口的集中分布,使得的城市土壤面積不斷縮小,合適種植環保型植物的原生土壤已經基本退化。部分城市因為水污染嚴重,如鉛、汞等重金屬向土壤中滲透,對城市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建筑物的翻新重建也會造成大量的固體垃圾遺留,導致綠化環保植物的栽種必須另行購置土壤;
3.城市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大氣污染措施
調整能源結構,采用清潔型新能源;對燃料進行預處理,以減少時產生污染大氣的物質;引起燃燒設備,提高燃燒效率;完善資源分配結構,利用先進技術凈化工業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從高污染車入手,抓重點排放源的消減。政府應加強監管,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減少工業事故型無組織廢氣排放。
3.2噪音污染治理措施
城市噪聲的防治是比水污染、大氣污染的治理實際難度更大。因此,對其的治理,必須應用多種方法配合綜合進行。例如,將聲環境保護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強化法律宣傳力度,提髙群眾保護環境的法制意識、加強噪聲聲源、傳播途徑、接收處的防治措施。建立科學合理的噪聲監測體系加強城市綠化,充分利用城市綠地降噪的功能等手段進行綜合防治。實現城市綠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2水污染防治措施
集中處理城市工業及生活污水,建立專門的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工業廢水水質只有在滿足城市下水道標準后,盡可能的將排入城市下水道,與城市廢水合并處理。對于不能滿足標準的工業廢水,在工程內部先進性適當預處理,才能排入下水道。加大節能節水宣傳,提高城市用水循環率。
3.3土壤污染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需要完善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采用植被修復法,利用植物較快的吸走或降解土壤的污染質,而達到進化土壤的目的。土壤污染污染必須做到“預防為主”。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減少工業廢氣排放及建筑固體遺留。
結語
我國城市環境污染范圍仍在不斷加大,而城市環境污染源也日益復雜,因此必須做好環保意識的宣傳,加強政府的監督與調控。通過政府與社會市民的共同努力,推動城市環境改善,創建和諧的城市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鄭琳.淺析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及低碳環保措施[J].黑龍江信息科技,2014(09):105-107.
[關鍵詞] 農業 土壤污染 污染類型 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X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6-0064-02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某些或某種有害物質含量過高,致使土壤功能受到損害,理化性質變壞,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受到破壞,肥力下降,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造成減產。土壤一旦遭受污染,將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及農作物產量和農產品質量,同時還通過食物鏈和飲水間接危及人體健康。因此,保護土壤不受污染和防止土壤污染,對保證農作物產量、農產品質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土壤污染的類型
1.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農藥是人類的發明,用以消滅害蟲,為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用藥量的不斷加大和使用范圍的擴大,農藥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農藥的有害成分一旦進入農業環境之中,其毒性和高殘留性就會發揮作用,造成嚴重的大氣、水體及土壤污染。在生物圈中,農藥在植物體內富集或殘留于植物表面,通過植物、昆蟲、魚類、鳥類及氣水流通的作用,轉化和富集。一方面害蟲逐步地產生了抗藥性,使農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出現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益鳥、益蟲被大量殺害,生態失衡,造成新的、更大的蟲害爆發。
部分農民在農藥的使用上,是直接將農藥撒入田(地)里,不僅不能起到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作用,而且造成農藥大量流失,農藥的大量流失造成土壤環境污染和威脅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
直接將農藥灑入田(地)里,下雨時,雨水會將大部份農藥沖走,進入水源、水溝及河道,造成水源、水體污染,而這些被污染的水又被人們生活飲用及生產利用,從而產生循環污染和為害,可謂是害上加害。農藥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影響人的神經、肝臟、腎臟等器官,引起慢性中毒,誘發癌癥等多種病癥。滴滴涕等高毒性農藥甚至還能遺傳毒性,造成畸形嬰兒,縮短壽命。
2008年大關縣農業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在448戶農戶的典型地塊調查中將農藥直接撒入田(地)里的有18戶,占調查農戶數的4.02%。
2.化肥對土壤的污染
化肥的施用促進了糧食的高產,然而在化肥大量使用的同時造成化肥大量流失,化肥流失造成地下水中的硝態氮含量超標,影響土壤自凈能力,從而導致化肥對土壤的污染。長期大量使用化肥,造成許多農田土壤板結,施肥效果明顯下降,最終造成農產品產量下降或品質下降,從而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化肥流失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地表徑流把化肥中的氮帶入江河湖泊,使微生物嚴重增生、水體粘稠發臭,造成富營養化,導致水中含氧量下降,水生生物減少或死亡。
2008年大關縣農業污染源普數據顯示,化肥使用量(折純)6404.45噸,其中:五氧化二磷2760.87噸、氮3643.57噸,流失量59.42噸,其中:地表徑流磷16.72噸、氮35.73噸,地下淋溶氮6.97噸;在448戶農戶的典型地塊調查,其中撒施肥料的農戶有78戶,占調查農戶數的17.41%。
3.污水灌溉對土壤的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含有重金屬、酚、氰化物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果污水沒有經過必要的處理而直接用于農田灌溉,會將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質帶至農田,污染土壤,并造成作物及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經成為農村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直接危害著灌溉區飲水及食物安全。
2008年大關縣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16個住宿餐飲單位,5個其他服務業單位,3個醫院均無污水處理設施,各種生活、醫藥污水直接排入城鎮下水道而進入水體。
4.畜禽養殖導致的污染
畜禽養殖對土壤的污染源主要是糞便,尤其是畜舍及畜牧場附近,因糞肥長年大量堆積或糞水滲透,造成N、P、K等物質濃度過高形成對土壤的污染。還通過污染水源流經土壤造成水源污染型土壤污染。畜牧業生產中大量使用抑制有害菌的微量元素添加劑,如硒、銅、鉛、砷等金屬元素,而這些無機元素在畜體內的消化吸收利用極低,在排放的糞尿中相當高。長期使用此類添加劑,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抗生素類藥物一般有60%~90%隨動物糞便排出體外,被土壤吸附后降解較慢,容易在土壤中累積,對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2008年大關縣農業污染源普數據顯示,畜禽養殖場 (戶)調查的36個場(戶)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糞便隨意排放的情況。
5.固體廢物對土壤的污染
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體污染物。例如,各種農用塑料薄膜作為大棚、地膜覆蓋物被廣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殘膜碎片散落田間,會造成農田“白色污染”。這樣的固體污染物既不易蒸發、揮發,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種長期滯留土壤的污染物。其他由醫院以及衛生設施排出的帶有各種病菌的廢水、廢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等,對土壤具有明顯的、極為嚴重的污染性。
2008年大關縣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全縣除翠華鎮外其他鄉鎮及村鎮均沒有無害化垃圾填埋場。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累積性、不可逆轉性和難治理性,必須要以“預防為主”,并加強對土壤污染的監管。目前,農業土壤污染較為嚴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土壤污染防治。
1.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監控
控制和消除工業“三廢”和城鎮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和濃度,工業“三廢” 和城鎮生活垃圾、污水必須經過凈化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使之符合排放標準。防止工業“三廢” 和城鎮生活垃圾、污水對農業土壤造成污染。
加強工業企業相應的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工業企業所產生的粉塵、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廢氣等必須經過處理后方可排放,確保大氣、土壤、水源、河道等農業環境不受污染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對不按國家環保要求建設污染物處理設施,而隨意排放工業污染物的工業企業進行關停或按國家環保相關規定進行處罰、限期整改,待污染物處理設施建成后、經檢查合格方可進行生產。
對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城鎮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牧場的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在土壤環境中,杜絕使用生活污水灌溉農田,要加強對灌溉水水質監測,了解水中的物質的成分、含量及其動態,避免帶有不易降解的高殘留的污染物隨水進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2.防止養殖業糞便、廢棄物、污水對土壤的污染
規模化養殖(畜禽、水產等)場應配套相應的種植場或配套建設有機肥加工設施,將養殖所產生的糞便、廢棄物,作為種植業有機肥料或將畜禽糞便加工為有機肥料,供農村種植業農戶使用,已消耗其規模化畜禽養殖所產生的畜禽糞便,防止畜禽糞便隨意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如我縣實施的發展畜禽養殖與沼氣建設相結合的綜合配套措施是一項防土壤污染的有效措施。
3.合理施肥
在施肥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多施腐熟的農家肥等有機肥,少施化肥;多施配合肥料,少施單質化肥;重點施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有條件的地方要組織好測土配方施肥,合理安排肥料的配比和用量,減少化學肥料的盲目投入量,改盲目施肥為科學施肥。應加大有機肥料的利用,增施有機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改善土壤通透性和理化性,降低土壤鹽分含量,減少土壤板結,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和有害物質的降解,并能提高產品品質和產量。
4.合理使用農藥
關鍵詞 農藥;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X153.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0-0218-01
土壤污染近年來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土壤污染的來源主要是城市和工礦企業的“三廢”、施入農田的農藥、化肥以及人類生活中所產生的廢物。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質中,有些本來并非有害,而是由于進入土壤的數量多,達到毒性水平,才破壞了土壤內部以及土壤和其他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從而對人和其他生物產生有害的影響[1]。
1 農藥種類及毒害
農藥依殺滅的生物對象不同,分為殺蟲劑、滅菌劑、殺鼠劑、殺線蟲劑和除草劑。其中,以殺蟲劑、滅菌劑和除草劑使用量最多,最容易引起環境和土壤污染。
1.1 殺蟲劑
殺蟲劑按其化學成分可以分為有機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殺蟲劑。有機氯殺蟲劑如六六粉、滴滴涕,毒性強、藥效長,但不易被生物降解,我國已禁止使用。有機磷殺蟲劑一般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它們在土壤中(以及水中)存在較少,但其對人體的毒性比有機氯殺蟲劑大,使用要特別謹慎。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對哺乳動物的毒性較低,并且具有易被生物降解的優點,是目前推薦使用的良好殺蟲劑。
1.2 滅菌劑
滅菌劑使用總量比殺蟲劑少很多,滅菌劑的種類有含銅、硫的無機滅菌劑、有機磷滅菌劑和有機氯滅菌劑等。它們對土壤影響與殺蟲劑基本相同。
1.3 除草劑
多數除草劑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對哺乳動物毒性較低,但對魚類有毒性。
2 農藥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況
農藥在土壤中有6種去向:一是向大氣散失(即發揮)。揮發性強的農藥,如甲基溴化物、氯丹和七氯,可因揮發作用而損失。二是被土壤吸附。農藥分子結構中的官能團如羥基(-OH)、氨基(-NH2)、亞氨基(-NHR)、酰胺基(-CONH2)、酯(-COOR)和R3N+等,由于在土壤中形成氫鍵和質子化作用,可以促進土壤對農藥的吸附。另外,百草枯(C12H14CI2N2),以陽離子的形式被土壤膠體吸附。土壤有機質對農藥吸附作用影響很大,如纖維素對除草劑吸附量為30 μg/g,而土壤腐殖酸可吸附478 μg/g。此外,土壤吸附農藥還受土壤pH值的影響。三是以液態在土壤中移動。一些不能被土壤吸附的農藥,特別是水溶性的農藥,可能從土壤中淋失。淋失的農藥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四是與土壤中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土壤表面的滴滴涕和殺蟲快會因太陽輻射而分解,但是由于光合反應不能深入土壤內部,所以不占主要位置。較為重要的是土壤中硅酸鹽黏土礦物對農藥的直接催化分解。五是被土壤生物降解。由于土壤中有眾多的微生物存在,農藥經常遭到微生物的代謝分解,就是一些較穩定的農藥,最終也會被降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容易降解的是那些含有羥基、羧基、氨基和硝基等極性基團的農藥。六是被土壤生物吸收[2]。進入土壤中的農藥遭受揮發、淋失、降解、轉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后,殘存保留于土壤中的部分,稱為農藥殘留,而其含量稱為農藥殘留量。農藥在土壤中保留的時間,因農藥種類和土壤條件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有機磷殺蟲劑在土壤中只保留幾天,滴滴涕和其他有機氯可在土壤中保留3~15年。
3 農藥的污染
3.1 農藥對土壤生物的影響
農藥進入土壤后,除了殺傷防治對象外,還傷害土壤中的其他生物群。例如,百草凈對土壤中的蚯蚓有傷殺力,殺螨劑和氨基甲酸酯對無脊椎動物有影響。熏蒸劑在土壤中的殺滅作用強烈,但是99%的微生物恢復較快,但微節足動物恢復需要2年以上時間。
3.2 農藥對作物的影響
土壤中殘留的農藥,有些可以被作物吸收。作物對土壤中農藥的吸收能力因土壤質地而變化。作物從砂質土壤中吸收的農藥要比黏土中吸收的多。據不完全測定,從砂質土中吸收的約為22%,從黏土中吸收的為1%。除土壤質地以外,土壤有機質能降解農藥的活性,因此生長在富有機質土壤中的作物所吸收的農藥,可能比生長在貧有機質土壤的作物少。
3.3 農藥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土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藥一旦污染了土壤,勢必隨生態系統的循環而擴大其污染范圍。土壤中的農藥被作物吸收后,再被人食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若土壤中農藥被蚯蚓吞食,會造成土壤中蚯蚓大量死亡;土壤中的殘留農藥,經雨水淋失可能引起水質污染,造成藻類、魚類死亡等[3]。殘留的農藥會使生態系統的正常循環受到嚴重破壞,必須引起高度注意,并應積極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4 防止農藥對土壤污染的措施
一是在使用農藥比較多的地方,應該進行農藥在土壤中的積累情況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等方面的調查研究,為制定出恰當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二是不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如有機磷或有機氯農藥等。加強市場監管,發現一起嚴辦一起,絕不姑息。三是為了盡可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應積極開展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另外,培育抗蟲抗病性強的農作物新品種,是防治農藥污染的重要途徑。四是在研制和推廣新農藥時,要搞清不同土壤類型對農藥存在、降解、固定和轉移的影響以及由土壤進入植物體的可能性[4]。五是對于已受農藥污染的土壤,可以改種綠肥,向土壤增施有機肥或采用其他耕作措施,將會減少農藥進入作物和轉移到食物鏈的可能性。
5 參考文獻
[1] 北京農業大學土壤教研組.土壤學[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1998.
[2] 李靜,郎貴林,于之光.牡丹江市環境空氣質量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