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創傷的急救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通訊作者:何曉蓉
【摘要】 目的 總結99例重癥創傷患者急救中的護理體會。方法 對99例患者進行認真的術前評估,充分的術前準備,快速建立靜脈通路及擴充血容量,術中嚴密監護等措施的搶救及護理。結果 直接急診進入手術室急救的99例重癥創傷患者,搶救成功96例,死亡3例,搶救成功率97%。結論 在最短的時間內實施緊急救護措施、完善術前準備、快速補充有效循環容量及手術治療是處理重癥創傷手術患者的關鍵。
【關鍵詞】 重癥創傷; 手術; 護理
近年來,由于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重癥創傷己成為現代社會公害。創傷患者往往需要在短時內進行急診手術。因此,手術室是搶救急、危、重及批量傷員手術的第一線。自2008年1月~2009年7月,筆者所在醫院對99例重癥復合傷的手術患者進行預見性的護理,并與麻醉師積極配合,果斷地采取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患者安全渡過手術關。現將重癥創傷患者的手術配合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9例患者中,男71例,女28例,年齡9~63歲,平均32歲,均為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從病因分類:99例患者中交通傷為74例,銳器刺傷14例,墜落傷9例,機器壓榨傷2例。從受傷部位分類:99例患者中胸腹聯合傷13例,單純腹部傷15例,腹部傷合并脊柱骨折13例,合并骨盆骨折20例,合并股骨干骨折8例,合并多處裂傷17例,合并顱腦損傷6例,血管損傷5例,腎臟損傷2例。
1.2 急診手術護理
1.2.1 做好充足的術前準備 當手術室接到手術通知單后,應立即準備好所需要的無菌物品、搶救物品和藥品,以最快的速度把患者接入手術室。將患者安排在搶救設備比較完善的手術間內,調節好室溫并注意保暖,合并有骨折的患者在搬動時要避免引起疼痛或繼發血管、神經、軟組織損傷。意識不清、躁動、年老體弱及嬰幼兒,要用約束帶固定,要適當地使用棉墊保護以免損傷組織和神經,患者的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并充分暴露術野,有利于手術操作。
1.2.2 迅速建立靜脈通路 創傷患者由于大量出血,循環血量急劇減少,大多伴有失血性休克,補充血容量、迅速止血和恢復有效循環為處理失血性休克的關鍵[1]。因此,迅速建立2~3條靜脈通道,采用18~20 G一次性留置套管針,如穿刺失敗立即行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穿刺,以保證快速補液、輸血及搶救用藥。同時備用三通,必要時加壓輸液、輸血??s短手術前準備時間,手術室護士根據手術需要快速進行術前準備,包括置胃管、尿管、備皮、抽血化驗、合血、藥物皮試等常規準備在10 min內完成,避免了過去在病房或急診室準備時延誤的大量時間。
1.2.3 快速擴充血容量 輸血輸液的管理是搶救患者的關鍵,維持血壓,保證有效循環血量,是手術中搶救失血性休克的重要環節,靜脈通路建立后,最重要的是保證足夠的同型血液,在血源不足的情況下,應當及時使用血漿代用品和平衡鹽溶液代替,盡快使血壓回升。
1.2.4 術中監護 嚴重創傷的患者病情變化復雜,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所以必須認真觀察患者的每一次細微的變化,如意識、表情、皮膚黏膜、肢體溫度、脈搏、血壓、呼吸、尿量 頸靜脈和周圍靜脈充盈度及中心靜脈壓,如有異常,立即通知麻醉醫生進行處理。
2 結果
99例患者直接急診進入手術室急救,搶救成功96例,死亡3例,搶救成功率97%。
3 討論
現代創傷中多發傷發病率較高,且傷情重,變化快,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癥,是現代創傷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休克狀態下的患者只有在病情相對穩定、休克得到初步糾正后才能手術。要達到這一目的,手術室護士必須實施一系列急救護理措施,如開放靜脈通路、吸氧、控制活動性出血等,使患者的傷情得以迅速準確判斷,及時解除威脅患者的生命癥狀,保證患者呼吸循環的穩定,從而降低病死率,提高搶救成功率,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手術室的急救護理配合必須做到迅速、果斷、準確、有效,在實際應用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3.1 要有急診意識,穩中求快 作為手術室的護士對重癥創傷患者要有緊迫感和責任心。在每次手術配合中,做到有條不紊、忙而不亂非常重要。此類手術情況緊急,打亂了一般手術的配合秩序,往往需要醫護人員在較短的時間內做許多工作,這就要求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時間才能節約時間,做到穩中求快,忙而不亂。
3.2 器械護士應了解術程 觀察術野與術者密切配合,術中如改變術式需特殊器材,要及時通知巡回護士做好準備。對特殊器材物品使用前檢查其性能是否良好。手術開始前器械護士和巡回護士要一起嚴格認真清點紗布、器械及一切用品,并做好詳細記錄。消毒鋪巾后巡回護士迅速清理地面雜物,對好無影燈光,接好電刀、電凝等,整理手術間物品,保證手術間的整潔有序。關閉術口前要嚴格清點無誤后方可關閉以防止差錯,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并做好無菌監督,這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3.3 巡回護士在緊急搶救中,既要有熟練的搶救技術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協助麻醉師使用麻醉機及心電監護儀,保證手術所用器材設備,如高頻電刀、吸引器的正常使用,輸液輸血過程中要嚴格觀察其反應,對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要有相應的處理措施,保證手術中輸液輸血暢通,對使用高頻電刀的患者,要做好防護以避免發生電燒傷。
3.4 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尿量、出血量,對輸入的液體量做到心中有數。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麻醉醫生或手術醫生。術中各搶救設備出現故障,應迅速排除,器械不足立即給予補充,以免耽誤搶救。在整個搶救過程中要給患者保暖,維持手術間秩序,控制人員進入,并減少室內不必要的走動。
3.5 嚴格執行手術室物品查對制度,落實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特別是開放性傷口的處理,做好各項搶救記錄,填寫好急診登記本及交班本。術畢送患者到ICU病房,與該科護士嚴格認真交接。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協同創新;產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 F2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5)08-12-3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l
Lu Yang Cai xiao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ofindustrial innovation with collaborativetechnology andbusiness model of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隨著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逐漸減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正面臨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通過產業創新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而提升產業競爭力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υ鰪妱撔买寗影l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更多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驅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經濟發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的過程,創新是產業演進的根本驅動力,產業的不斷轉型升級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客觀規律。面對日益推進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我國經濟社會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點,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實現具有獨創性和差異化的產業創新。
1 產業創新需要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共同推動
產業創新是產業成長的原動力。產業創新在一定形式上表現為新產業的產生和發展?,F代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新產業形成、發展的根本動力。產業形成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新技術的產生和推廣應用,即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價值實現過程;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企業創新,即指企業重新組合企業內各種生產要素的行為,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企業創新可以直接引起新產業的形成,或者引起產業創新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新產業的形成。因此,產業創新需要企業通過發掘市場需求,不斷進行以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為主的協同創新,不斷滿足市場需求,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和收益。
傳統的創新以技術創新為主,技術創新是推動技術進步的動力,是產業創新的基本前提,對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起前瞻性和帶動性作用。但是,隨著競爭環境的日趨復雜,單純的技術創新已經無法形成企業乃至整個產業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商業模式創新成為產業創新實現的保障[1],它通過對客戶的了解,更好地將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以此獲取收益。產業創新需要企業不斷推動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并將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進行協同整合,發揮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協同創新效應,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獲得創新收益,進而實現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
圖1 產業創新形成機理示意圖
如圖1所示,單個企業通過不間斷地以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為中心的協同創新行為,不斷發掘市場需求,通過新產品或新服務不斷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產業,或者使原有產業實現高效率和高收益,進而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2]。在國家意志的引導下,區域內產業主體――企業、高??蒲袡C構與金融機構在內的中介機構和政府通過不斷的合作,促進技術、知識、資金等方面的流動,這一層面上的協同創新促使區域創新系統的形成,進一步提升了產業競爭力。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反過來又會促進各創新主體的發展,如此的良性循環下,當合作不斷擴大和深入,企業層面的協同創新和產業主體層面的協同創新將打破地域的限制,最終實現產業創新。
2 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協同運行
2.1 技術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前提與基礎
技術進步是除資本、勞動兩類生產要素之外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而技術進步的獲取途徑是技術創新、技術模仿和技術擴散,也正是因為模仿、擴散,才能使科學技術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物質形態,從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黨的十報告指出,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由此,可以看出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成長與發展的基石。通過技術創新,企業可以不斷改善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創造更多的需求和更低的價格,從而減少成本和消耗,使企業更有競爭優勢。而企業也只有通過自主創新、協同創新才能保證其產品滿足市場需要,不斷提高效益。此外,技術創新的高風險和高收益并存的特征使其具有增長效應,即技術創新可以使產出發生規模報酬遞增,提高生產可能性邊界,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潛在增長率[3]。再者,技術創新可以增強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增強國家技術創新實力,轉變傳統產業落后的發展方式,甚至促進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產生與發展,推動整個產業結構乃至于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優化升級。技術創新不僅引導了商業未來發展趨勢,還驅動了當前商業形態的根基與模式創新。因此,技術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技術創新,就不可能實現產業創新。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聯動,技術創新才可以推動產業結構的轉變和產業創新的實現,加快工業化進程。
2.2 商業模式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實現保障
商業模式是企業實現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的市場邏輯基礎,是企業從客戶角度出發,準確判斷利潤區所在,通過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進行戰略定位,以滿足客戶需求并獲取利潤而建立起來的商業系統結構[4]。商業模式創新是企業對其價值創造邏輯的重新塑造,通過重新定位現有產品與服務或重新確定產品與服務的提供方式來獲取價值。商業模式創新以價值鏈為基礎,通過對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的不斷細分,尋求增值的空間。
產業創新的實現根本在于技術創新,但在短期內無法實現技術創新時,就需要利用商業模式創新來轉變發展思路與發展模式,利用商業模式創新緩解技術創新的時滯并為技術創新營造更多時間。如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更多體現在商業模式的競爭上。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是不易被模仿和復制的,它可以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能夠幫助企業將新技術、新產品或新服務推向市場,實現經濟價值,或者在競爭中不斷調整發展思路,積極融入價值鏈的高利潤環節,形成具有優勢的核心業務,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壯大。商業模式創新是改變現行的模式,設計出全新的模式來滿足市場上未被滿足的、新的或潛在的客戶需求。當然,商業模式創新并不一定都是顛覆性的,也可以是將現有的商業模式略作改進的創新行為。由于商業模式具有效用遞減的特性,因而商業模式需要適時做出調整,即要求企業不斷創新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可以被看作將技術潛能轉化為經濟價值過程的橋梁,把新技術、新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目標之一,也是新時期產業創新的實現保障[5]。而技術創新是實現產業創新的根本前提,因此,產業創新的實現必須要依靠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協同創新。
3 技術與商業模式協同的產業創新實施對策
3.1 實現技術與商業模式協同的產業創新的企業對策
對于企業來說,實現產業協同創新,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努力營造協同創新的學習氛圍和企業文化。一個注重整體協同創新的企業,是一個具有憂患意識、善于在變化中學習的企業,也會在學習中形成一種良好的創新型企業文化。因而,企業需努力營造這樣的企業文化,構建公平競爭的獎勵機制,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協同創新。企業要想轉型成為一個學習型企業、創新型企業,就要完善與優化企業內部制度,包括獎懲制度、考核制度、招聘及培訓制度等,在企業內外形成注重協同創新的風氣,調動企業員工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加強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企業與外部機構之間的有效溝通和知識共享,更加注重技術創新的市場應用,更加注重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將現有技術創新成功推向市場,并積極與區域內科研院校在內的中介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合作獲得更多資源,共享收益。二是積極開展協同創新活動。企業參與研發、生產、銷售這一價值鏈的整個環節,是創新活動最重要的能動主體。實現技術與商業模式協同的產業創新,企業應積極開展協同創新活動,通過研發投入,組建研發機構進行符合企業長遠發展需求的創新開發活動,積極參與國家推進的科技創新發展計劃以及各類產學研技術攻關項目,并通過積極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把握市場動向和客戶需求。通過一系列的協同創新,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成為價值鏈體系的關鍵節點。三是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注重培養創新人才是企業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人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以人為本是當今企業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激發和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創造性活動的起點,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形成和諧有序、朝氣蓬勃的創新氛圍。調動員工的創新活力,需要企業對員工進行與創新相關的培訓,培養員工的創新思維,幫助員工獲得創新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并指導員工形成正確的創新觀。此外,企業領導也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提高對市場變化的反應敏感性,積極引導企業向協同創新的方向發展。
3.2 實現技術與商業模式協同的產業創新的政府對策
3.2.1 進一步深化改革和簡政放權。政府的主要職能就是服務。在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需要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深化改革和簡政放權,更貼近企業,想企業所想,為企業解決問題,真正激發市場創新活力,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3.2.2 運用經濟手段激發企業創新動力。要激發產業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政府就要進行相關的制度創新。首先,對創新企業給予退稅或減稅,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活動。對于技術創新轉化應用并成功投入市場取得收益的創新企業進行表揚和宣傳,積極引導企業進行以技術與商業模式為核心的協同創新活動。其次,創新投融資模式,為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并注重對創新的投入傾斜,利用信貸優惠、國家采購、專項資金支持等手段為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再次,加大對區域內具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的協同創新活動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轉變企業發展方式,通過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鼓勵與其相關聯的其他企業加入到協同創新中來,最終建成區域內產業創新的標桿。最后,通過人事改革、福利傾斜、創業基金等鼓勵人才向企業流動和自主創業,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氛圍,激勵有思想有行動力的人才通過創新行為獲得更多的價值和認可。
3.2.3 制定創新的專利保護制度。創新成果往往以知識產權的形式出現,因此,有必要建立專門的專利保護制度,保護專利獲得者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獲得壟斷利潤的權利。在專利保護的壟斷期過后,鼓勵企業將其進行自由流動和付費使用,這不僅能使企業獲得額外收益,更能推進技術創新的推廣和應用,促進技術進步。為此,政府應當制訂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動態的專利保護制度,并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既能夠保護專利獲得者的權利,又能夠使專利成果投入生產實踐,既可激活企業的創新活力,又能使創新產出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
3.2.4 建立與完善協同創新平臺。創新資源在一定區域內是有限的,這限制了區域內協同創新的速度和成效。因此,需要政府搭建協同創新平臺,積極發展形式多樣、功能完善的創新主體,并鼓勵區域內外的創新主體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技術、知識、信息、政策等資源,從而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在更大的區域內促進官、產、學、研、金的結合,鼓勵區域內企業、科研院校、中介結構與政府合作,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通過共同開發、共享收益的形式,從互補的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中獲取組織協同的效應,提升區域協同創新的效率與效果,更大程度的發揮區域協同創新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并通過擴展和延伸協同創新平臺,吸收和學習更多優秀的創新成果,更好地實現協同的產業創新。
參考文獻:
[1] 孫愛娟、郭振.基于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有機結合視角提升產業競爭力研究[J].商業經濟,2014(6):1-2.
[2] 高建新.區域協同創新的形成機理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74-78.
[3] 陽雙梅、孫銳.論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系[J].科學學研究,2013(10):1572-1580.
關鍵字: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網絡技術
中圖分類號:TN711文獻標識碼: A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與此同時,先進的網絡技術也給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希望和挑戰。而電子商務模式作為企業運用網絡獲取收益的主要方式,對信息時代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企業傳統電子商務模式優勢逐漸喪失,其給企業帶來的獲利空間也愈來愈小。這正是網絡技術對創新型電子商務模式的內在要求。為此,本文以網絡技術為基礎,對電子商務模式創新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網絡技術進步對傳統電子商務模式的影響,并對電子商務的具體創新模式進行了分析總結。
一、電子商務模式分類
電子商務模式是指企業在網絡上開展經營活動以獲取盈利的主要方式。從交易主體的角度來看,傳統電子商務模式可分為三類,即B2C ( Business to Consumer)、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和C2C ( Consumer to Consumer)。
B2C即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該模式中企業直接將其產品和服務上傳至網絡,以供個人消費者選擇,如亞馬遜網購平臺等。這種模式實質上是企業的電子化零售商務,也是目前企業電子商務模式中較為常見的模式。B2B即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交易的電子商務模式,也是最受企業歡迎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馬云創建的阿里巴巴批發采購平臺。該模式主要是利用企業內、外部網絡,以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供給產業鏈廠商信息,從而減少企業內部信息成本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C2C即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模式,其是在C2C交易平臺的基礎上由賣方提品和買方選擇產品,如淘寶網購等。需要指出的是,C2C的交易方式眾多,如網上拍賣或者直接由消費者在論壇上、BBS、QQ群里張貼商品出售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在C2C模式中,交易雙方的交易媒介并非一定是貨幣,也可以以物換物??傊?,這類由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協商完成的交易均屬于C2C電子商務模式。
二、網絡技術對傳統電子商務模式的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傳遞的時間進一步縮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電子商務模式的運行效果。一方面,網絡技術使得傳統電子商務模式的盈利空間逐步縮??;另一方面,網絡技術也為傳統電子商務模式的創新奠定了技術基礎。
(一)對B2B模式的影響
對于B2B模式而言,隨著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其對企業內部資源的整合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資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企業內部資源規劃(ERP)來看,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更好地整合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以改革管理模式,實現柔性化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這有助于企業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最大化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同作用,提高企業產品質量,減少產品信息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從企業外部供給鏈管理(SCM)來看,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在僅僅局限于商品、信息的交換,其為企業間的戰略聯網聯盟搭建了資源、信息共享平臺,有助于企業間更好地實現資源、信息的傳遞和交互,形成真正意義上相互學習、互相扶持的網絡戰略聯盟企業群??傊W絡技術的進步推動了B2B模式中企業間協作向更層次的轉變,從而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提高戰略聯盟企業的競爭力。
(二)對B2C模式的影響
B2C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以消費者利益為核心,而網絡技術進步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為B2C電子商務模式的改進和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1)縮短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網絡技術進步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效率,使得計算機數據處理速度和數量更快、更多,從而為企業和消費者雙方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節約了雙方交易時間;(2)創造了“一站式”網絡服務?,F代化網絡技術將相關企業之間的產品服務信息緊密相連,可以為每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務,便于消費者更快捷地找到所需產品,實現零距離消費;(3)提供了追溯商品歷史的可能。B2C模式中,消費者對企業產品服務的質量和售后服務給予了相當大的關注,而這些通常是電子商務這一商業模式的最不完善之處。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消費者追蹤產業鏈中的商品服務歷史,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障消費者合法權利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主要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將每一個商品詳細信息以EPC電子代碼為標簽連入網絡,存儲在云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以便消費者查閱產品服務信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4)提高了物流配送質量。物流環節作為B2C模式中的薄弱環節,對B2C模式的成功運營十分重要?,F代化網路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實時監控貨物在途信息,提高貨幣物流信息透明度的目的;(5)促進了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為移動支付的安全、便捷提供了保障,開拓了未來B2C模式下移動支付業務的廣闊發展平臺。
(三)對C2C模式的影響
網絡技術發展對C2C模式的最大影響在于推動了消費者聯盟的形成,即由多個個人消費者聯合組成的,共享資源信息、共同消費的一種非正式群體。這在現實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即是團購的興起。具體而言,消費者聯盟的形成不僅推動了B2C模式的更快速發展,還給消費者帶來了諸多便利和好處。這主要體現在:(1)消費者之間實現了信息交流共享,能夠獲得更多的商品服務的消費經驗;(2)消費者聯盟能夠形成買家優勢,增強價格談判能力,并通過動態化的商品服務的組合,降低交易成本;(3)消費者聯盟有助于消費資訊、電子商務知識、消費者維權等信息、經驗的傳播。
三、電子商務的具體創新模式
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傳統電子商務模式的創新,也滋生了諸多創新型的電子商務模式。下文介紹了四種主要創新模式,具體如下:
(一)C2B電子商務模式
C2B(Consumer to Business)即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模式。該模式不同于B2C,前者以企業為主導,而后者更多的是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買方市場。在C2B模式中,大多具有相同偏好的消費者集結在一起,集體對企業商品和服務議價。C2B模式對消費者而言,能夠以更低價格獲取所需商品服務,是較為理想的消費模式;同樣對企業廠商而言,C2B模式能夠幫助企業尋找合適的消費者群,減少企業銷售費用,增加企業盈利水平。
(二)BMC電子商務模式
BMC(Business-Medium-Consumer)即企業、中間監管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模式。該模式由太平洋直購官網首創,其結合了B2M和M2C,具備所有傳統電子商務模式的優點。該模式由第三方監管平臺作為連接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將不同需求的企業、供應商、商等多方參與者集結在一起,形成了資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資本流的大統一,從而既提高了企業的盈利水平,又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實現企業、消費者和商家的共贏。
(三)社區服務連鎖電子商務模式
社區服務連鎖電子商務模式是最新出現的電子商務模式。該模式主要是針對住宅區、商業區等多類型的社區住戶,為那些不會網購的家庭和個人提供網下商品和服務。該模式通過建立社區服務連鎖經營網絡,采用網店和實體店相結合的經營模式,結合智能化商務電子技術和網絡銷售終端系統,將產品服務直接配送至各個社區,極大地降低了營運成本,成為諸多供貨商網絡銷售渠道的首選。
(四)線下零售電子商務模式
線下零售電子商務模式也是新時期出現的創新型電子商務模式。該模式主要是通過選擇社區的副食店、連鎖超市、文具店、藥店等成為網上零售商的代購店,或者提供網上充值繳費等社區服務。線下零售的經營模式為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購物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成為了競爭日趨激烈的社區小店生存發展的契機。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電子商務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不僅傳統商務模式加快了改革創新的步伐,各種創新型的電子商務模式也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一方面,網絡技術進步加強了B2B模式中企業間的協作,給B2C模式中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時還推動了C2C模式中消費者聯盟的形成;另一方面,網絡技術進步為各種創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奠定了技術基礎,推動了如C2B、BMC、社區服務連鎖、線下零售等新型電子商務模式的形成??傊?,網絡經濟時代電子商務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應當盡可能地適應現代經濟環境,充分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才能實現企業、消費者以及所有網絡貿易參與者的共贏。
參考文獻:
[1]王維. 基于網格技術的電子商務創新模式:電子商務網格[J].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2期.
[2]俞榮建. 基于網絡技術的電子商務模式創新[J].江蘇商論.2007年第9期.
[3]崔燕清, 曲云龍, 陳偉衛. 物聯網技術對B2C電子商務模式的影響分析[J].商場現代化. 2012年11期.
【關鍵詞】 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多發傷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71
近年來,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 各種意外損傷的發生幾率也不斷增加, 例如交通意外、工礦事故、地震火災等。多發傷中, 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解剖部位的日益增加, 傷情的復雜加上內環境嚴重紊亂, 容易導致創傷三聯征, 即“低體溫、凝血障礙、酸中毒”, 繼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1]。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多發傷患者80例, 分別采取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和傳統方法搶救。實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多發傷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40例。治療組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齡(30.5±25.1)歲, 其中骨盆骨折并伴隨不穩定大出血13例, 大血管損傷3例, 關節損傷10例, 腹部多臟器嚴重受傷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2例, 胸部損傷致雙側血氣胸2例。對照組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齡(37.2±25.3)歲, 其中骨盆骨折并伴隨不穩定大出血10例, 大血管損傷6例, 關節損傷8例, 腹部多臟器嚴重受傷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2例, 胸部損傷致雙側血氣胸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損傷部位、損傷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治療組患者采用損傷控制外科技術控制污染和止血, 將手術時間控制在1.5 h內, 但是對于不同創傷部位的患者, 手術操作會有所不同:例如, 對于脊柱和四肢骨折的患者, 首先采用椎板減壓法和外固定法處理, 若發生肢體主干大出血, 可能會危及生命, 如果此時患者的血管難以吻合和修復, 采用插管的方式,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 結束一期手術, 在72 h內再進行第2次手術;對于腹部創傷且腹腔主干大血管損傷的患者, 盡量在短時間內修復, 若情況嚴重, 則先采用插管, 若出現胰腺損傷情況, 則將患者的胰管閉鎖, 若有需要, 可切除胰十二指腸,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期手術不進行胃腸重建, 待一期手術完畢后72h內進行二期手術;對于胸部創傷的患者主要在一期手術中處理, 以止血和控制污染為關鍵, 在短時間內需要關胸。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方法搶救, 主要是通過輸液和藥物維持處理多發癥, 首先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 使患者在休克的狀態下進行一期手術, 一期手術主要是修復患者解剖創傷, 手術后患者在ICU病房繼續治療, 目的是抗感染、抗休克、平衡患者體內的電解質。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情況, 包括乳酸清除時間、體溫恢復時間(體溫從低體溫狀態恢復到正常體溫所需要的時間)、BE恢復時間、PT和APTT恢復時間(PT>16 s, APTT>50 s恢復到正常的 PT≤14 s、APTT≤45 s所需要的時間)、出血量、并發癥及死亡率、手術時間等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乳酸恢復時間、體溫恢復時間、PT 和 APTT 及 BE 恢復時間分別為(1.5±1.2)、(10.41±5.32)、(7.63±1.24)、(11.44±5.88)和(13.24±3.26)h, 出血量為(2053.412±10.74)ml、DIC發生4例, 其他并發癥發生7例, 死亡2例;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乳酸恢復時間、體溫恢復時間、PT和APTT及BE 恢復時間分別為(2.2±1.6)、(31.55±7.23)、(18.24±1.87)、(27.12±15.5)和(30.37±4.84)h, 出血量為(2457.39±246.58)ml、DIC發生18例, 其他并發癥發生27例, 死亡9例, 治療組患者乳酸恢復時間、體溫恢復時間、PT和APTT及BE恢復時間、出血量、DIC發生率、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近年來, 作為創傷外科應用的一項技術方法, 損傷控制手術是救治嚴重創傷、大量失血的患者, 當患者身體條件不好, 生理耐受程度低時, 損傷控制手術采用先簡化手術, 然后復蘇, 待患者生理紊亂情況恢復正常、身體情況得到改善后再進行確定性手術的方式, 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生理紊亂對患者的損害, 從而降低死亡率[2, 3]。本組資料顯示, 采用損傷控制救治創傷患者效果更加好:治療組患者乳酸恢復時間、體溫恢復時間、PT和APTT及BE恢復時間、出血量、DIC發生率、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在多發傷中采用損傷控制外科技術方法安全可靠, 能提高創傷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且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肖晨, 陳方慧, 許國根, 等.損傷控制外科在急診科多發傷救治中的應用.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23(8):631-633.
[2] 李長勝.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在急診科多發傷救治中的應用.中國鄉村醫藥, 2014, 21(4):58-59.
【關鍵詞】 骨折;腰椎;脊髓損傷
胸腰椎骨折致脊髓受損多由于來自脊髓前方骨塊的壓迫所致,主要造成下行的運動神經傳導束傳導功能障礙,引起以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結果。在解除壓迫及正確的治療之后,脊髓功能逐步恢復,但脊髓功能的恢復有其規律性,掌握其規律性,可提供適時、準確的治療措施,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脊髓損傷的愈后判斷有著實用價值。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自1998年5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胸腰椎骨折225例,其中椎管受壓行前方減壓86例,隨訪62例。其中男48例,女14例,年齡16~72歲,平均38.5歲;T11:3例,T12:17例,L1:26例,L2:8例,L3:4例,L4:2例,T12L1:2例。骨折類型:暴裂型(包括垂直壓縮型)18例,屈曲壓縮型12例,屈曲分離型26例,骨折合并脫位6例。AISA分級:A級8例,B級12例,C級20例,D級17例,E級5例。治療方式:全部62例均有椎管前方骨塊壓迫,采取椎管前方減壓術(后側入路及側前方入路)。
1.2 脊髓損傷分級的判定標準 用于脊髓損傷神經功能評定標準有兩種,一種側重于對神經損傷程度的評定,即神經學檢查分級標準,另一種側重于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標準,即功能評定標準[1]。目前在臨床上實用性較強的為后者,而功能評定標準有多種,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有1969年的Frankel功能評定標準和1989年ASIA功能評定標準[2,3]。后者具有更簡便、易撐握、可操作性強的特點。ASIA功能評定標準如下:A.完全性損傷,骶段(S4、S5)無任何運動及感覺功能;B.不完全性損傷,在神經損傷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覺功能,但無任何運動功能;C.不完全性損傷,在神經損傷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保留,一半以上的關鍵肌肌力小于3級;D.不完全性損傷,在神經損傷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保留,至少一半以上的關鍵肌肌力大或等于3級;E.正常,運動及感覺功能正常。
2 結果
2.1 術后結果 根據術后2周、3、6、12個月4個不同的時期,其ASIA分級情況見表1。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完全癱A級變后期隨訪,只有2例出現少許無意義的肌肉收縮。
2.2 隨訪結果 本組隨訪62例,均進行術前、術后X線片及CT影像學對照。X線片示,無論哪種類型的骨折,術后X線片均顯示復位良好(包括脊柱序列及椎體高度)。CT片示術前椎體后方骨塊向椎管內移位輕重不一,術后椎管容積恢復良好,達到80%~100%,無一例出現減壓效果不佳。
3 討論
作者單位:519020廣東省珠海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毛吉剛 丁文清 傅海鷹 胡惠民 王清);蘭州大學第一醫院骨科(陳根元)
3.1 脊髓損傷機制 脊髓損傷主要表現為3種情況:斷裂傷、擠壓傷和斷發性損傷。斷裂傷指脊髓斷裂,神經傳導功能中斷消失,所支配的肌肉完全癱瘓。擠壓傷指神經細胞受到
嚴重壓迫后電解質從受損的神經元中溢出,神經元發生變性、壞死,神經傳導功能障礙或減弱,這種原發性損傷在傷后到4 h出現。繼發性損傷指神經細胞受損后局部水腫、炎性反應、局部缺血、缺氧、Ca2+外溢及過氧化基因異常等。脊髓損傷后受損的神經元及突起及周圍的膠質細胞及其支配的靶細胞等都將產生一系列反應?;野踪|內的出血、軸索的腫脹、軸突損傷后引發軸突膜和軸漿的崩解,并伴隨動作電位傳遞的即刻喪失。損傷的神經元的胞膜穩定性喪失、Na+進入細胞內引起細胞水腫、酸中毒和胞內磷酯酶的激活,細胞外K+增多,阻礙了軸突的傳導功能[4]。
3.2 脊髓損傷后的再生機制與恢復規律 脊髓損傷后受損的神經元的軸突中斷與其支配的靶細胞失去聯系,不能發揮正常的靶細胞效應,出現受損平面以下肢體的癱瘓。脊髓的再生功能恢復關鍵在于軸突的再生與延伸[5]。為了使受損的軸突再生,Tatagiba等[6]認為應具備3個條件:①損傷處必須有一定數量的神經元存活;②再生軸突必須生長足夠的長度;③再生的軸突通過受損部位后與靶細胞形成功能性連接。軸突的再生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首先必須是解除正在受損的環境,包括解除壓迫等,另外與神經營養因子[7]、神經生長因子、膠質瘢痕生長密切相關。脊髓損傷后2周內功能恢復較快,2周后明顯減慢。Nakamura等[8]發現傷段及周圍脊髓組織中有大量的乙酰膽堿脂酶過度表達是脊髓功能很快恢復的主要原因。張峽等實驗觀察到脊髓在傷后2周內,神經營養素及其受體大量表達。正是由于神經營養素表達的規律性,才導致了脊髓功能恢復的規律性[9]。
3.3 脊髓受損程度與功能恢復的關系 根據神經再生的機理中受損局部必須有足夠數量存活的神經元,因此,脊髓損傷程度越重,局部存活的神經元越少,神經元變性、壞死越多。再者,繼發性神經細胞水腫、炎癥反應、缺血缺氧越嚴重,軸突再生的機會越少。盡管脊髓壓迫解除徹底,但變性壞死的神經元已成不可逆的改變。
3.4 與脊髓功能恢復有關的其他因素 脊髓損傷距手術時間越短,神經細胞的變性壞死越少,神經細胞發生的繼發損害越少。術后功能恢復越好,這方面的研究不在本文闡明范圍內,不做深究。脊髓圓錐以上的脊髓組織抗壓迫及其他外傷的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少許的壓迫也會出現脊髓受損的表現。而圓錐以下為馬尾組織,此外的神經因其緩沖余地相對大,且抗外力的性能較強,因而有時嚴重的壓迫或外力,也不至于產生嚴重神經損害癥狀,而本文是以臨床癥狀為依據的(按AISA分級)。
參 考 文 獻
[1] 趙紅衛,方煌.脊髓損傷患者神經功能評定標準.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5,14(5):306-309.
[2] 胥少汀,劉樹清,李京生,等.脊髓損傷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定.中華骨科雜志,1999,2(19):69-72.
[3] 夏群,金鴻賓.脊髓損傷嚴重度評定標準.中華骨科雜志,1998,18(3):176-177.
[4] 張國富,林建華.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3,13(2):58-60.
[5] 劉玲,張世強.脊髓損傷的再生與修復.醫師進修雜志,2005,28(2):57-59.
[6] Tatagiba M,Brosamle G, Schwab ME.Regeneration of injury axons in the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Neurosurgery,1997,40(3):541-546.
[7] 陳禮剛.脊髓損傷的再生與修復.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分冊,1998,25(4):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