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分子材料研究課題

高分子材料研究課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分子材料研究課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分子材料研究課題范文第1篇

1 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簡介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是一種以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模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需突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高校更應該結合各類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參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發展之路。

目前,課程設計方法越來越被高職院校所重視。所謂工作過程,是指為完成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包含若干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工作環節。由于畢業生所對應的相關職業的工作過程特征不同,各院校的情況和辦學條件也不同,因此,引進這種課程設計方法時,在強調這種課程設計方法優點和有利條件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不同類型院校和專業存在的各自特點及不利因素。我院在進幾年的課改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對課程改革有一定研究。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以完成職業工作應具備的專業技術能力項目為依據,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工作環節知識、能力要求傳授相關的課程內容,組織技能訓練,突出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整合。

2 高分子材料加工專業“工作過程”內容設計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職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要求教師在教授的同時要將高分子材料常見的各種加工方法、加工手段以實踐的方式教給同學,這就需要為學生模擬真實的工作情景,通過以項目任務為依托的教學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或模擬的學習工作世界中。在教學中,每個學生會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與實際經驗,會給出不同的解決任務的方案與策略,產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化的。讓同學在正確認識高分子材料結構和組成以及合理的配方設計基礎上,能夠選擇合適的加工設備、加工工藝和加工方法制備高分子材料制品的過程。

教學內容可以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依托項目。“工作內容”的設計要結合本學科前沿研究領域和發展動態,介紹重點科技成果,增加教學信息量,使課程教學內容滿足時代的要求,使學生掌握更多、更新的專業知識。教學過程通過不同的高分子材料產品項目、確定合適的加工技術及其方法。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通過項目或者是工作任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課程涉及到的高分子制品成型加工典型工作任務如下圖所示:

主要是根據制品使用需求、選擇出合適的高分子材料,并進行合理的助劑選擇,進行配方設計,如不合適提出改性辦法等,為生產開發決策提供完整依據。

通過項目任務的實施,使學生能針對產品的具體要求合理的設計成型加工方案,能對所設計方案進行合理的性能分析與測試,進而掌握塑料、橡膠制品加工設計的原理與方法。為將來從事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的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以下項目:“市政用木塑復合柵欄材料的成型加工”、“冰箱抽屜專用料加工設計”、“抗沖擊阻燃電視機殼專用料成型加工”、“低成本鼠標墊加工”、“聚乙烯發泡鞋底設計”、“霓虹燈管專用料設計”、“PP汽車保險杠專用料設計”、“奧運志愿微笑圈手環配方設計與制作”的實施,讓同學能夠通過能夠設計塑料產品的配方,能找出成型加工方案設計難點,提出解決方法的能力。能夠設計橡膠產品的配方,能找出成型加工設計難點,提出解決方法的能力,能夠分析測試塑料材料配方的基本性能,能夠分析測試橡膠材料的基本性能。

配合上述8個項目及相關拓展任務的訓練,組織學生討論、總結、歸納如下相關知識:了解塑料的物理性能、流動特性、成型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情況。了解橡膠的物理性能、流動特性、成型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情況。掌握常用通用塑料和通用工程塑料塑料的特性、分類以及塑料配方的組成和對應的成型加工工藝。掌握常用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的特性、分類以及橡膠配方的組成和對應的相關成型加工。 轉貼于

通過訓練讓同學以下能力得到提高:(1)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尋求探索物質之本性的興趣與能力;(2)對事物性質的分析方法—內外因分析法;(3)培養學生信息獲取的素質與能力(圖表查閱、專利、手冊、網絡資源等);(4)逐步形成綜合分析問題的素質與能力;(5)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經濟意識、安全意識;(6)專業外語單詞的學習與筑固;(7)團隊合作意識的形成。

3 “基于工作過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1)專任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作為一線教師,在實行相關實踐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生產的職業經驗,清楚高分子加工企業的工作過程和經營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找出高分子材料生產的工作任務作為具有教育的項目。

(2)專業教學團隊的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法涉及多學科教學內容,高分子材料加工生產需要有機械設備、加工工藝、原料配方、制品材料測試、產品檢驗等一系列知識,因此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學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跨學科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不僅要嫻熟本學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了解相鄰專業、相關學科及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

(3)學習情境設計能力的掌握。在本教學法中,學習情境的設計好壞決定了傳授知識結構的合理性、能否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如何在項目教學中合理有效的利用學習的資源和協作學習的環境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這要求教師熟悉項目內容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的基礎知識,并準備好項目開展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關知識。

4 結束語

在專業課程體系中,高分子成型加工是門重要的核心課程,是高分子加工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工廠的管理模式,讓學生親自動手設計和制造相關高分子產品,加深領會和掌握材料加工過程工藝設計的要點以及生產工藝與實際生產之間的聯系。但以往教育方式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且與當前工廠的需求相脫節,于是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在新的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對高分子成型加工課程進行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化工技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09年度規劃課題,課題編號HJKT-2009-034Y;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研究課題《“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方法”在高分子成型加工課程改革中的應用》,課題編號:10JY022

參考文獻

[1]應力恒.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2).

[2]虞麗娟.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提高人才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8(15).

高分子材料研究課題范文第2篇

1.1數據來源

以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科技成果數據庫》為數據源,采用“名稱+關鍵詞+成果簡介”的組合檢索策略,以“生物*醫用*金屬”、“生物*醫用*高分子”、“生物*陶瓷”、“生物*復合材料”、“生物*醫學*衍生物”為檢索詞,對2000-2010年間我國科技成果產出進行檢索與數據清洗,得到1772條題錄。

1.2方法

使用TDA、Excel2010和Origin等統計與繪圖軟件為分析工具,從科技成果計量分析的角度,對相關科技成果數量進行數值模擬與計算,研究我國尤其是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醫學材料科技成果的年度分布、科技成果產出機構分布等,并進行對比分析、描述和數據挖掘等深入研究。

2結果

2.1科技成果產出數量趨勢

我國生物醫學材料科技成果數量的縱向變化規律,反映了生物醫學材料的受關注程度和發展速度。2006-2009年是生物醫學材料科技成果的高峰時期,與我國的生物醫學材料技術研發投入主要分布在近5年即“十一五”相吻合。中國科學院系統在該領域的發展趨勢與全國基本一致。圖1我國生物醫學材料技術成果產出年度分布

2.2我國科技成果產出內容分析

統計結果表明,生物復合材料在近年發展最為迅猛,從2006年開始取得跨越式發展,至2010年累計取得411項成果;而醫用金屬(188項)、醫用高分子(177項)、生物陶瓷(189項)、生物醫學衍生物等材料(209項)的發展速度低于生物復合材料,比較平穩。統計結果顯示,從2000-2010年,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醫學材料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生物復合材料方面,共計62項;其他4種生物醫學材料科技成果產出相對較少,分別為生物醫學衍生物37項,陶瓷材料31項,醫藥高分子32項,醫用金屬材料35項。

2.3科技成果產出地區分布

分析我國主要省市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科技成果產出,有助于挖掘不同地區間研發力量的差異,合理配置資源,進行深入研發。重點對我國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等7個省市進行了技術領域構成計量分析,結果發現各主要省市生物復合材料研發成果仍然占據主體,生物醫用金屬材料科技成果的產出以北京市、天津市與江蘇省較多,生物陶瓷技成果的產出以上江蘇省與湖北省較多,詳見圖2。表明這些省市在生物醫學工程某些關鍵材料的研究方面已占據先機。

2.4科技成果產出機構分析

2.4.1生物醫用金屬材料科技成果產出機構分析

醫用金屬材料是一類生物醫用的金屬和合金,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植入材料,主要用于骨和牙等硬組織的修復和替換,心血管和軟組織的修復以及人工器官制造中的結構元件[5]。檢索結果顯示,2000-2010年間共有醫用金屬材料相關的科技成果278項,大部分科研機構只有零星的成果產出,只有少數機構多年來保持著可觀的科技成果產出。科技成果數量排名前3位的機構有中國科學院、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分別完成科研成果36,12,6項;其他科研單位如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成果數量達到5項;其他均少于5項。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5項)、金屬研究所(4項)在醫用金屬材料上也取得較多科技成果。表明我國各主要機構的生物醫用金屬材料技術科技成果數量不均衡。

2.4.2生物醫用高分子科技成果產出機構分析

醫用高分子材料是指在生理環境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6-7]。2000-2010年間共檢索出醫用高分子材料相關的科技成果263件,科技成果數量排名前5位的是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江南大學,分別獲得科研成果32,8,5,5,5項,其成果數量占相關成果總數的21%;其他單位的成果數量均在5項以下。在中國科學院系統,醫用高分子材料科技成果數量排名前3位的是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獲成果數量分別是4,3,3項,這10項科技成果占中國科學院總產出量的31%。

2.4.3生物陶瓷科技成果產出機構分析

生物陶瓷包括精細陶瓷、多孔陶瓷、某些玻璃和單晶[8]。2000-2010年間共檢索到生物陶瓷相關的科技成果323項,多個科研機構在生物陶瓷研究中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科技成果在5項以上的機構有10個,其中中國科學院、武漢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分別完成科研成果33,18,13,11,10項,前5名機構成果數占總成果數的26%。在中國科學院院系統,生物陶瓷科技成果數量最多的有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過程工程研究所貢獻了20項科技成果,占中國科學院總產出量的65%。

2.4.4生物復合材料科技成果產出機構分析

生物復合材料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生物相容性優良的材料復合而成的生物醫學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模仿人體組織與器官的功能,進而實現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是最有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的組織與器官替代和修復材料[9]。2000-2010年間共檢索到生物復合材料相關的科技成果582項,可謂成果豐碩。多個科研機構取得了眾多成果,成果數量在10項以上的機構有9個,其中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分別獲得63,24,18,17,13項,上述前5名機構的成果數占總成果數的23%。在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復合材料科技成果數量排名前5位的是上海硅酸鹽研究所(12項)、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8項)、生態環境研究中心(5項)、金屬研究所(5項)、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4項),總共貢獻了20項科技成果,占中國科學院總產出量的55%。

2.4.5生物醫學衍生物科技成果產出機構分析

生物衍生材料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天然生物組織形成的生物醫學材料。由于它具有類似天然組織的構型和功能,在人體組織的修復和替換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作皮膚掩膜、血液透析膜、人工心臟瓣膜等[10]。2000-2010年間共檢索到相關科技成果326項,獲得5項以上科技成果的機構10余個。其中排名前5名的是中國科學院、南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分別獲得科研成果36,13,9,8,6項,累計成果數占總成果數的23%。中國科學院系統中,成果數量排名前5的是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4項)、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4項)、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4項)、生物物理研究所(3項)、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項),總共貢獻了17項科技成果,占中國科學院總產出的46%。

高分子材料研究課題范文第3篇

關鍵詞:聚丙烯;層狀硅酸鹽;復合材料

引言

作為一種熱塑性通用塑料,聚丙烯具有良好的性能,在進行生產時對機械化程度要求比較低,而且,成型收縮率比較大,沖擊韌性不高,因此,在進行應用的時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工程塑料中不能進行應用。層狀硅酸鹽無機礦物粒子填充聚丙烯成為了研究的熱點,其中,復合材料中的剛性粒子能夠更好的起到增韌作用,而且還不會對聚丙烯材料的剛性、耐熱性以及加工性能產生影響。層狀硅酸鹽/聚丙烯復合材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復合材料,能夠更好的對其中層狀硅酸鹽加以利用,這樣能夠形成復合材料,復合材料在收縮率方面進行了降低,熱變形溫度得到了提升,在工業領域和家用電器領域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文章對層狀硅酸鹽填充聚丙烯復合材料進行分析,在應用方面進行了展望。

1 高嶺土/PP復合材料

高嶺土填充的聚丙烯在使用時具有很好的強度和韌性,同時具有很好的阻隔性,在尺寸方面比較穩定,在熱能方面也比較穩定。高嶺土呈現疏松土狀,具有一定的滑膩感,相對密度比較低,層面間能夠相互吸引,因此,其內部具有很大的內聚能,導致插層分子非常難進入。高嶺土復合材料是一種開發潛力非常高的材料,在環境工程、導電材料以及吸附材料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對高嶺土復合材料的力學和熱力學性能進行研究,得出高嶺土復合材料并不具備聚丙烯材料的拉伸強度,因此,在這方面要進行改善,同時,要對高嶺土復合材料的沖擊強度以及彎曲強大進行提高,這樣材料在承受強大沖擊力時能夠表現出更好的性能。在聚丙烯材料中添加高嶺土能夠更好的提高其結晶溫度,能夠加快其結晶速度,促進內部的異相成核。在聚丙烯材料中添加高嶺土能夠提高其熔融溫度,對耐熱性能能夠進行提高。

很多的研究人員利用高嶺土作為表面改性對聚丙烯材料進行了改性,將改性高嶺土復合材料和未改性的高嶺土的復合材料進行對比,在缺口沖擊強度方面得到了提高,拉伸強度也得到了提高,在改性高嶺土中聚丙烯基體分散比較均勻,在結晶狀況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因此,利用掃描量熱儀對結晶速率進行研究,能夠在比較低的溫度下誘導出聚丙烯結晶,使其結晶速率得到提高。

2 滑石粉/PP復合材料

滑石粉的化學式為:Mg3(Si4O10)(OH)2,內含MgO31.8%、SiO263.5%、H2O4.8%和微量的CaO、Fe2O3和Al2O3,密度為2.7~2.8g/cm3,在水中略顯堿性,基本形狀為片狀或鱗片狀,有滑膩感。滑石粉在所有無機填料中硬度最小,化學性質穩定,加熱至380~500℃時失去結合水,800℃以上才失去結晶水,所以在塑料應用中不僅對設備無磨損,而且穩定。采用滑石粉填充的聚丙烯復合材料耐熱性好、收縮率低、尺寸穩定性好、硬度高,已廣泛應用于汽車部件及日常用品的生產。

研究發現聚丙烯/滑石粉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以及彎曲強度會隨著滑石粉母料填充量增加而增大,在增加母料時,滑石粉的含量也會出現不斷增加的情況,在填充量不斷增加時,滑石粉的含量會逐漸降低,缺口沖擊強度會隨著滑石粉含量的增加也會出現逐漸降低的情況。滑石粉填充的復合材料拉伸強度、彎曲強度在相同的粒徑情況下具有更好的碳酸鈣,在這種情況下,復合材料的剛性材料能夠得到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韌性出現了降低的情況,對于高分子材料來說,剛性越好,收縮率會出現降低的情況,變形性能逐漸降低,耐熱性也能進行提高。將好的滑石粉填充到聚丙烯中,在聚丙烯中進行滑石粉的添加也有不同粒徑和比例,這樣在性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在聚丙烯中是否添加滑石粉對聚丙烯的性能有很大影響,在滑石粉含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滑石粉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會出現先下降后上升的情況,滑石粉的添加量要進行嚴格的控制,這樣能夠更好的提高拉伸強度。對聚丙烯次啊了的成品性能和成本進行考慮,通過不斷的對比研究得出滑石粉的填充量控制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最佳。在填料量小于一定值的時候,復合材料的強度也會受到滑石粉用量情況的影響。滑石粉填充量出現過小的情況是會導致聚丙烯基體分散濃度出現降低的情況,而且,對其韌性的增強也有不利影響。填充量過大會導致粒子間的距離出現問題,因此,界面會出現粘結缺陷,材料在使用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裂紋和塑性變形的情況,出現開裂的問題會導致材料的強度受到很大的影響。

3 蒙脫土/PP復合材料

蒙脫土是一種含水的2B1型層狀硅酸鹽粘土礦物,其結構單元主要是二維排列的Si-O四面體和二維排列的Al(或Mg)-O-OH八面體,此兩類片層的對稱性相似。由于蒙脫土獨特的結構優勢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睞,蒙脫土與聚丙烯在納米尺度的復合使材料具有比重輕、耐熱性好、阻隔性、耐老化性、阻燃性優良等特點,并且復合材料具有較好的尺寸穩定性和透明性,容易回收,目前已在汽車保險桿、腳踏板、汽車內外裝飾材料上得到廣泛應用。

Yeh Wan等人在研究溫度對蒙脫土在聚丙烯接枝馬來酸酐中分散的影響時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當混度低于170℃時,溫度的降低不利于蒙脫土的分散,因為這時的PPMA分子未有完全熔融,分子鏈的纏結較嚴重,難以插層到蒙脫土的片層間,當溫度高于170℃時,溫度的升高會使XRD的衍射角向大角方向移動,對應的蒙脫土的層間距變大,蒙脫土的分散狀態變差,因為溫度的升高會使體系的粘度降低,蒙脫土在熔融共混的過程中所受的剪切力變小,所以蒙脫土的分散效果逐漸變差。

4 結束語

聚丙烯材料是一種無毒、無色的物質,而且在強度、剛度以及硬度方面效果非常好,在使用時能夠對高溫問題進行解決,耐熱性能非常好。這種材料在使用過程中,具有很好的電性能,但是,聚丙烯材料也存在著缺點,在使用過程中如果遇到低溫的情況,其會出現變脆的問題,也非常容易老化。在很多的機械零件以及絕緣零件中有非常好的應用,因為其存在的缺點,導致其在應用過程中要對性能進行改善。作為功能型復合材料,其環保性能也非常好,可以在聚丙烯材料中添加其他物質,對其性能進行改善。層狀硅酸鹽/PP復合材料正日益引起人民的關注,開發新型的層狀硅酸鹽有機改性試劑,探究層狀硅酸鹽/PP復合材料新性能是值得關注的熱點研究課題。隨著研究的深入進展,層狀硅酸鹽/PP復合材料的種類勢必將越來越多,性能將會越來越優異,會有越來越多的層狀硅酸鹽/PP復合材料應用食品包裝、電子器件封裝、汽車塑料、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領域。

參考文獻

高分子材料研究課題范文第4篇

關鍵詞:人才培養;教學模式;轉型發展;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7-0117-02

湖南文理學院是一所1999年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被湖南省教育廳列為專業轉型試點院校之一。湖南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又是我校“專業綜合改革、深度轉型發展”的五個試點專業之一。專業轉型的目的就是使專業教育要更好地滿足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需要,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提供合適的軟、硬環境。近幾年來,我們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體制機制建立、培養模式探索、培養方案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地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本文旨在對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與交流,有關其他方面的研究,我們將另外報道。

一、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3+1”模式是將本科生的學習分成兩個時段,第一時段也就是大學期間的前三年,學生在學校接受基本理論課程、基本實驗課程學習。為了更好地實施“3+1”模式,在第一時段的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加大了課程設計訓練力度。原來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只有一些專業基礎課程設置了課程設計訓練環節,而專業課的課程設計在培養方案中并沒有體現,這樣導致學生在學習了專業知識后,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具體的專業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建立不了專業工程意識。我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新的才培養方案中,要求在與地方經濟聯系緊密的專業課程中必需增設課程設計環節與創新訓練內容,加大課程設計與創新訓練力度,突出專業知識應用。一是要增加課程設計門數,如增加了《高分子合成工藝學》、《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藝學》、《無機材料制備》、《無機材料生產之工廠設計》等課程的設計,每門課程設計的教學時數為2~3周。二是要增加專業綜合創新實驗,實驗時數為3~5周。綜合創新實驗不拘于哪一門課程,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創新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新實驗研究內容可以由指導老師提出供學生選擇,學生也可以與指導老師共同討論提出研究課題。通過綜合創新實驗,提高學生對材料專業知識的整體把握能力、利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2]。

第二時段也就是最后1年,將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及設計結合在一起,在校內外進行集中實訓。課程體系分為大類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和專業特色課程平臺。整個課程體系中,實踐環節58個學分,占整個課時的35.4%,其中,集中實踐有軍事訓練、金工實習、認識實習、創新實驗、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學生在校內外基地集中訓練的時間為40周。課程結構分類與學分分配如表1。

我院2009年版、2012年版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比較注重學生學術研究素質的培養,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相對弱了些。“3+1”模式的運行,既保證了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保證了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教育,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特別是加大了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保證學生有較充足的時間,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訓練,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創新,為使學生成為“卓越工程師”打下堅實基礎。

二、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訓內涵

根據專業轉型發展的需要,我院建立了校內外系列專業實訓基地。在校內,在學生創新訓練方面,建立了“湖南省材料科學與工程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一個,依靠學院現有的七個省、市、校級科研平臺及我院與企業聯合組建的近二十個實驗室,可以較好地對學生進行創新訓練;在學生實訓模擬方面,我院建設了無機材料生產模擬線2條(陶瓷生產模擬線1條,無機粉體生產模擬線1條)、高分子材料加工生產模擬線4條(塑料吹瓶生產模擬線1條,塑料制袋生產模擬線1條,塑料制管生產模擬線1條,模壓成型生產模擬線1條)、新材料應用生產模擬線1條(動力電池裝配模擬線)、樹脂生產模擬線1條、化工工藝示范線六條。在校外,重點建設了六個與校內生產模擬線相對應的生產實訓基地,其支撐企業如下:湖南金帛化纖有限公司、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中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鄧權復合材料管業有限公司、湖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湖南陶瓷集團公司。在基地的構建過程中,明確了支撐企業、學院與學院教師、學生三方面的義務與職責、任務與工作內容、目的要求與權益;學院與相關企業共同編制實踐教學計劃與評價指標體系、擬定實踐教學環節與形式、組織編寫教學綱要與內容;企業與學院共管實踐教學基地。

通過“遞進式”實踐訓練方式[3,4],使學生先在校內進行為期半年的專業基礎實訓、工業模擬實訓、創新實訓,然后,學生必需在二個企業呆半年時間,了解企業的生產原理、生產工藝與設備、生產的關鍵技術與配方、原材料及產品的技術標準與檢驗方法、安全生產知識、企業管理體制與運營機制、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與技術水平、技術發展趨勢與產品應用前景,熟悉生產操作,掌握操作技能,提出革新要點,進一步可做針對性的創新設計、創新性研究工作。學生在每個企業具體的課時安排如下:生產工藝與設備課6學時,生產原理、關鍵技術、配方介紹課6學時,原材料與產品標準、檢測方法課6學時,三級安全教育課2學時,企業文化、經營管理、運營機制課2學時,企業研發與創新課2學時,現場集中介紹2學時,即企業授課1周,師徒式教學與實踐訓練8周,總結與交流1周。學生在二個企業的時間共計二十周。

三、運行“3+1”人才培養模式之成效

我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主要帶來了三個方面成效。一是增強了學生的大工程意識、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縮短了大學畢業生服務社會的“熟化期”。二是提高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本領與水平以及服務社會的能力。“3+1”模式的運行,不僅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和較多的機會接觸實踐,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教師深入社會實踐的時間與機會,擴展了教師的視野,使教師對相關知識有更深入地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獲得應用性研究課題,針對性地開展研究。三是企業受益。一方面,學生頂崗實習,在學生得到經濟收益的同時,企業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企業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信息資源、實驗室及儀器設備資源為企業技術進步及企業發展服務,近五年來,湖南文理學院的化學化工學院已助推十余家企業成功上市或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或成為行業規模企業,聯合企業申請專利近50件,鑒定成果近20項,鑒定成果中有90%達國內領先水平,還有的成果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成果轉化產生了30余億元的經濟效益,顯著地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布亞芳,趙玉肖,付淑芳.道橋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0(3).

[2]劉學清,劉繼延,蔡少君,石紅.注重工程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5).

高分子材料研究課題范文第5篇

關鍵詞:黃原酸酯 合成 應用研究

黃原酸酯是是一類具有通式S=C-SR1(OR2)的化合物 。近幾十年來,人們在設計和合成黃原酸酯及其配合物方面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及各方面優越的性能,黃原酸酯及其配合物的應用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并且成為熱門研究課題之一。

一、不溶性黃原酸酯的合成與應用

劉志昌、劉凡[1]等指出,隨著化工產業的發展,化工產業的排放物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化工廢水在排放之前必須進行廢水處理。而不溶性淀粉黃原酸酯對含有鎘廢水處理方面有很大的優勢,ISX成本低、造作簡單、去除率高、降低二次污染,是處理低濃度鎘廢水的有效途徑。而呂延文、吾國強[2]等在主要研究了堿的用量和交聯劑的用量對不溶性淀粉黃原酸酯穩定性的影響。通過正交實驗得出在交聯反應中對實驗結果影響最大的是環氧氯丙烷,其次是二硫化碳,硫酸鎂的用量也對其穩定性產生影響。同時也要注意反應時間。

張淑媛、李自法[3]以淀粉為原料,系統地研究了不溶性淀粉黃原酸醋的最佳合成條件,探討了合成元素以及外界因素對產品性能的影響。實驗發現共有五大因素對其的穩定性產生較大的影響,分別是堿(NaOH)用量的影響、CS2用量的影響、黃原酸化溫度的影響、黃原酸化時間的影響、以及真空干燥時間的影響。

二、新型黃原酸衍生物的合成與應用

劉艷麗、趙鴻斌[4]等利用氯代乙酰苯胺衍生物和乙基黃原酸鈉進行實驗。得出了3種難溶于水的添加劑。這三種添加劑為乙基黃原酸-N-對氯乙酰苯胺、乙基黃原酸-N-對甲氧基乙酰苯胺和乙基黃原酸-N-乙酰苯胺。其熱穩定性能夠滿足一般工況條件的要求。隨后他們又對新型黃原酸衍生物進行了研究。采用氯亞甲基苯并咪唑與不同烷基的黃原酸鈉鹽進行反應實驗,合成了新的化合物。S-苯并咪唑亞甲基O-癸基黃原酸酯、S-苯并咪唑亞甲基O-十四烷基黃原酸酯和S-苯并咪唑亞甲基O-十八烷基黃原酸酯。對其進行了表征分析,發現這三種化合物的抗磨性很好可以應用在現代機器設備中,為綠色油添加劑的發展提供了依據。

三、丁基黃原酸甲酸乙酯的合成與應用

蔡春林、草文慶[5]等考察了溫度和時間以及比例對丁基黃藥合成丁基黃原酸甲酸乙醋(BXEF)的影響。當溫度為25℃、反應溫度為200min時,氯甲酸乙酯與丁基黃藥以1:1.04的比例進行實驗,其丁基黃原酸甲酸乙酯的產率為94.5%。同時研究表明BXEF具有更高的浮選回收率。而昆明冶金研究所選礦藥劑室的張如芬[6]則針對丁基黃原酸丙腈酯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作為一種新型捕收劑用于硫化礦上具有成本低、用量少、少浮硫甚至不浮硫等優點。并且利用紅外光譜、紫外光譜和核磁共振光譜等方法對丁基黃原酸酯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新型水溶性纖維素黃原酸酯的合成和應用

黃原酸酯類的化學結構為ROCSS’,其作為黃藥的衍生品,在較低的PH值環境下可以有效的改善分選效果。

貴金屬的富集分離在貴金屬的冶煉和分析上都十分重要。曾暉楊、李偉[7]等通過實驗合成了新型的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纖維素CMCX。通過IR和UV譜對其做了系統分析,發現黃原酸酯在助凝劑CaCl2的輔助作用下,對貴金屬金的回收率很高,能達到96%。

五、甘蔗渣纖維素黃原酸酯的合成與應用

目前重金屬造成的水質污染日益惡化,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之前多數實驗多采用共沉淀法才消除水污染中的重金屬離子。但是這種方法具有明顯的選擇性,使得含有多種重金屬離子的廢水處理效果不高[8]。所以研究和開發高效童金屬脫除劑的工作受到了研究學者的普遍重視。1975年美國農業部首先研制成功了不溶性淀粉黃原酸酯這種重金屬脫除劑[9]。1984年我國周定等以木屑作原料成功研制出了木屑檸檬酸酯這種脫屑劑,對于廢水處理的成本大大降低[10]。而甘蔗渣的來源相當廣泛,價格也不高,研制蔗渣纖維素SCX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凌秀琴,鄒君[11]等重點研究了在研制甘蔗渣纖維素黃原酸酯的堿化過程中,氫氧化鈉的用量和濃度以及時間對黃原酸酯的影響。用纖維素黃原酸酯處理重金屬離子廢水時,黃化反應中硫的含量為10%為最佳;而黃化反應由堿化工藝過程決定。在這個50-60分鐘的堿化過程中,20%的氧化鈉反應合成的黃原酸酯對廢水的脫除效果最好。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黃原酸酯的研究將會越來越深入,其應用領域也會越來越廣泛。

參考文獻

[1] 劉志昌,劉凡,唐瓊,張一.不溶性淀粉黃原酸酯處理含鎘廢水的研究[J].四川環境,2006,25(5).

[2]呂延文,吾國強,謝建偉.不同性淀粉黃原酸酯的合成[J].天津化工,2002,5(3),8-9

[3]張淑媛,李自法,張子勇,劉文麗. 不溶性淀粉黃原酸醋的合成[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1,9,114-117.

[4]劉艷麗,趙鴻賓,劉仁德,譚元強,曹華,張志剛。新型黃原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摩擦學性能[J].與密封,2007,3.32(3).

[5]蔡春林,草文慶,鄭冠周,徐本軍. 丁基黃原酸甲酸乙醋的合成及對黃銅礦浮選研究[J]. 濕法冶金,2006,6,25(2),94-96.

[6]張如芬.頂級黃原酸丙腈酯分子結構的研究[J]. 昆明冶金研究所選礦藥劑室.

[7]曾暉揚等.新型水溶性纖維素黃原酸酯的合成與表征即用于金回收的研究[J].中南大學高分子研究所

[8]梅樂和等.蘭物分離過程研究的新趨勢一高效集成化[J].化學二程,1999,2,(5), 38-47.

[9]馮啟明等.礦產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礦產資源綜合利用,2000,(4): 9-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吉隆县| 汕头市| 贡觉县| 柘荣县| 马山县| 乌鲁木齐县| 霍林郭勒市| 龙游县| 怀安县| 徐汇区| 原平市| 永州市| 双柏县| 界首市| 奈曼旗| 大兴区| 四会市| 武清区| 汪清县| 金华市| 民勤县| 河北区| 任丘市| 顺平县| 鄂托克前旗| 乌海市| 来安县| 台安县| 卢湾区| 思茅市| 安宁市| 水富县| 佛山市| 莱州市| 松溪县| 宁津县| 玉树县| 游戏| 广宗县|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