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簡述自然地理環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學習目的]
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正確理解其內涵;了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正確認識自然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主要內容]
什么是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的特點
研究對象、內容、方法
自然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自然地理學在社會中的作用
一 、什么是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學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環境或其組成部分的科學。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科學。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特點
(一)全球性
由于地球系統過程具有明顯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許多自然現象和過程都不受國界的限制。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學說的出現,首先在固體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觀概念。80年代以來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的發展,也已經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引起的氣候災害影響遍及全球3/4范圍,就是一個實例。
自然地理學的全球性特點決定了人們必須采用全球范圍調查研究和觀察測試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球的研究范圍,已經能從隧道掃描顯微鏡和離子探針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臺網的和軌道衛星所提供的數據得出的全球圖像。從地表的地學實地調查和標本采集,飛機和衛星對地面的遙感監測,大陸和海洋的超深鉆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對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探測等,為自然地理學的全球觀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與此相適應,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國際地球科學合作研究計劃的推出,如國際巖石圈計劃(ILP)、深海鉆探計劃(DSDP)/大洋鉆探計劃(ODP)、世界氣候計劃(WC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等,
已形成了對地球的全球立體研究網絡。
(二)多尺度性
另一個特點是地球系統內各種地學過程發生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具有極大的差別。以往對不少地學問題爭論不休,特別是環境預測問題上出現互相矛盾、脫離實際的情況,癥結之一就是不在一個時空尺度下討論問題所致。舉氣候變遷的例子。
地球系統過程的主要時間尺度大體可以劃分以下5個層次:
幾十億年至幾百萬年尺度 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生物滅絕、板塊構造、造山作用、等重大事件,是傳統地學的研究領域。
幾十萬年至幾千年尺度 冰期、間冰期的交替,土壤的發育,生物種類的分布,地球公轉的周期變化。
幾百年至幾十年尺度 該尺度的全球變化有氣候、大氣化學成分的變化,地表干燥度或酸度的變化,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土壤侵蝕、水系變遷,以及人類對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干擾,則是地球系統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人口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全球性社會問題也都要在這個層次上解決。這一層次上的全球研究是對人類智慧的挑戰,既是科學發展的熱點,也是21世紀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認識基礎。
幾個季度至幾天尺度 天氣現象、洋流中的旋渦、極地海冰的季節消長,地面徑流、風化、植物生長的年循環,地球自轉的地理效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火山、地震活動等。
幾小時至幾秒尺度 湍流熱交換、大氣對流等。
幾年至幾小時時間尺度的變化,屬于大氣、海洋和生物科學的研究范疇。
地球科學的這種特殊時空尺度使得人們無法直接測量地球中心的溫度,也無法在實驗室再造地球系統的真實過程。因此,通過長期地學研究實踐總結的類比方法具有重要意義。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萊伊爾(C.Lell)提出的“現在是過去的鑰匙”名言,后來被稱為“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則和方法,啟示人們可以根據現今地表發生的各種地學過程及其物質記錄,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環境變化。由此類推,人們也可以運用“將古論今”的方法,根據地質和人類歷史中發生過的地球環境和巖石圈演變過程來預測地球的未來趨勢。類比方法普遍應用到天氣預報、災害預測等研究領域。例如,根據自然災害與天文現象周期的對應關系開展預報,日益引起人們重視。
(三)綜合性
(四)區域性
三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
1 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及土壤圈、生物圈、地貌
2 研究內容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構成其研究內容,作為一門綜合學科,要特別強調其研究內容應包括研究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其關系和作用效應。
3 研究方法:
現象記錄(描述) 統計過去(分析) 預測未來(判斷)
現象記錄:自然地理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統計過去:如對渤海赤潮事件的統計分析,預測渤海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死?!?;
如日本地震學家對東京1885年以來發生的大地震進行統計分析,預言,東京
地區未來5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概率為90%。
三 自然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1 綜合化趨勢
地學、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學、生物學、地貌學相互綜合滲透,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
2 新技術手段的運用
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激光技術、同位素技術、信息系統技術、數字化技術等 玻璃地球(the glass earth)
數字地球(the digital earth)
3 由定性向定量發展:
高精度定位監測、動態摸擬、3S技術;
4 廣泛應用:
國土整治、環境工程、城市規劃、防災減災、生態優化、優質農業、食品安全;
5 加強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研究:
沙塵暴、沙漠化、石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6 全球性合作研究
四 自然地理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三峽工程
青藏鐵路
五思考題
1 談談你所理解的自然地理學。
下面筆者通過具體事例從五個維度談談如何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1.如何描述地理概念
概念型試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對地理概念內在規律和本質的把握和闡釋能力,對考生運用所學知識解讀試題信息的能力要求較高。
【例1】下圖為我國某地等高線圖。讀圖,回答問題。
說出該地區的地形類型名稱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稱。
解析:根據等高線示意圖,可知該處最高海拔不超過500米,等高距為10米,高差小,地形為丘陵;甲地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為鞍部。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特征
常見的關鍵詞有:簡述(描述、闡述、說出、分析);特點、特征。
常見的題目有:描述區域自然地理特征(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農業地域類型特征、工業區位特征、人口和城市分布特征)。
【例2】中南半島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勤勞的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生息、繁衍、發展。讀下圖,回答問題。
闡述中南半島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解析:在描述特征類試題時,我們要建立思維關聯圖,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如下圖所示。
【例3】讀圖,回答問題。
(1)圖甲中所示地區的地形類型是。
(2)據圖乙分析,與Q城相比較,B城的氣候特點有何不同?形成兩地氣候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據圖甲、圖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請答出三項。
解析:該題涉及對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和氣候特征的描述和闡釋,我們同樣可以構建思維關聯圖(如下頁圖所示)。
3.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時空分布特征和發展變化規律
一般要從兩個方面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空間分布(延伸方向、空間遞變規律)、時間分配(季節和年際變化的大?。?。
對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描述,試題一般要求描述某地理事物發展變化過程,如城市化過程、某天氣系統過境(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變化、風向變化及產業結構的變化等。
【例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三江源地區位于青海省南部,農業生產以草地畜牧業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耕地面積比重增加。該地區是我國冰雹天氣多發地區,但近61年來冰雹天氣次數呈下降趨勢,冰雹成災次數呈明顯上升趨勢。下頁圖為三江源地區1950―2011年各月雹災累積次數統計圖。
簡述三江源地區冰雹災害的年內分布特征。
解析:本題要求描述的是冰雹災害的年內分布特征。由圖可知,冰雹災害主要發生在5―9月,其中,8月最多,11月到次年3月無冰雹災害,很明顯,冰雹災害年內分布不均。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主要在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分析和說明的思維過程中體現出來。最基本的思維活動是分析,分析問題的能力包含著綜合的能力。
4.如何闡釋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成因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高考試題中經常要分析的成因有:氣候特征(包括氣溫、降水)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成因、某種自然災害的成因、農業(工業、城市等)區位因素的變化成因等。原因分析類的試題一般從自然原因、人為原因角度進行分析解答。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氣候、水文等方面的原因,人為原因側重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例5】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洛杉磯及周邊地區晴天較多,海灘、沙漠等多樣的景觀為電影拍攝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下圖中左圖是該地區盛行風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圖,右圖是沙丘所在地風頻圖。
(1)從洋流和大氣環流分析該地區晴天較多的原因。
(2)結合右圖,判斷左圖中箭頭所指方向并說明理由。
解析:思維過程如下圖所示。
5.如何對地理事物或者現象進行說明和評價,并提出可行性或者合理性措施
常見的試題格式是:評價(闡釋、說明)……條件;分析……影響(作用、意義);提出……措施(對策、治理方法、建議、發展方向等)。
對問題的評價要從利、弊兩個方面進行闡釋;區位因素評價一般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進行闡釋。
對影響類試題應該從經濟、社會和生態的角度進行闡釋。
措施類試題一般要求提出環境問題、自然災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問題的解決方法,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及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問題的解決措施等。一般情況下,傳統工業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大科技投入,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等。對資源、能源類問題(水資源、能源短缺)常常從“開源”和“節流”兩個角度提出解決措施。生態環境問題一般采?。汗こ檀胧?、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管理措施等。提出的措施要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一般按照以下四步。
第一步,根據題目提供的文字、圖表(包括圖例),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明確試題要求和意圖。
第二步,調動和運用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建立與題目相應的聯系。
關鍵詞:概況;保護;發展;結語
黔東南苗族民居多依山修建,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環境,在半山坡地建造,以吊腳樓為代表,建造歷史悠久、結構獨特、工藝精巧、別具地域特色,受到了當地苗族人民的喜愛,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和認可。然而,伴隨地方經濟的發展,黔東南地區苗族建筑受到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筑的巨大沖擊,加之地理環境、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碰撞等因素,當地民族建筑的保護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1 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概況
1.1 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特征
(1)自然環境。黔東南,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位于苗嶺山區,是中國乃至世界苗族最為集中的地方。平均海拔約1000米,植被覆蓋率高,氣候濕潤,空氣清新,有“素八山一水一分田”“天然氧吧”等美譽。這里氣候宜人,土地寬廣,地勢險峻,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是苗族這個世界著名的大遷徙民族最早發掘出來的宜居寶地。
(2)人文背景。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黔東南聚集了全世界一半的苗族人民。苗族是一個不斷遷徙的古老民族,為了躲避戰爭,為了生存發展,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苗族人民不斷遷徙。他們丟失了自己的文字,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形式――古歌傳唱自己的歷史,形成了不同的分支。獨特的歷史原因使得苗族人民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差異,語言、服飾、文化、生存生活方式及習慣都各有不同,文化藝術更是異彩紛呈。
(3)布局特點。黔東南苗族大多居住在大山深處,住宅就地取材,依山修建。苗族人民的住宅布局主要是立體構建,采用當地優良的木材,在山坡上空架懸樓,第一層前面空出,也可作為儲存室、牲口圈等,后半部分則將坡地鏟平,作為第一層,主要布置生火做飯的廚房、客廳等。住宅的第三層通常是最重要的一層,這里可以布置臥室、書房、客廳等,頂部采用小青瓦封蓋,這種住宅通風良好,冬暖夏涼,很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
1.2 建筑藝術
(1)生態文化內涵。苗族人民是古老的農耕文明的忠實代表和繼承者。在黔東南,中國農耕文明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繼承。苗族人民自古信奉自然神靈,崇拜自然,在住宅的選址上也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這就是風水。苗族住宅選址講究通風、防水、采光。因為常年濕熱多雨,空氣潮濕,苗族人民非常智慧地利用天然氣候、地理條件,把住宅建成開放的空間,建造亭臺,形成獨樹一幟的休閑式建造。
(2)吊腳樓藝術。筆者小時候聽一個同學說過一個笑話,問為什么苗族的豬槽要用繩子拴在柱子上。大家都回答怕被人偷了。答案是不拴好就滾下坡去了。一個小小笑話就表明了苗族民居――吊腳樓的平面布局特征。苗族民居基本上都是吊腳樓的樣子,大多在一個坡面上布局,后半部分鏟平,前半部分懸空,這就是所謂的吊腳樓。
2 黔東南苗族民居的保護
2.1 保護的必要性
作為中國民間木結構建筑的一門奇葩,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斷沖擊,黔東南苗族民居建造技術受到極大影響。當有人高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時候,我們卻傷感地看到,我們的建造、我們的民居、我們的建筑文化、我們的建造技術正在一天天被忽略、被遺忘,在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洋房、是專樓、是移動板房,還有仿古的新建造。保護民居建筑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
2.2 保護的措施
(1)制定相應的政府規范。筆者認為,首先政府部門要看到保護傳統苗族民居的必要性,要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讓這些民族瑰寶得到有效的保護,并發展下去。
(2)堅持整體保護原則。木結構建筑,時間久了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進行維護和修整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做到整體保護,不僅要對建筑本身進行保護,還要保護好周邊生態環境。
(3)建立生態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不同,如果能建立民族生態博物館,把一些有價值的文化產物收藏起來,把集中的民族村寨作為一個整體集中保護起來。
(4)謹慎開發旅游。近些年,黔東南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得如火如荼,在黔東南逐漸被世界矚目的時候,回頭卻發現我們的原生態已經變質了,我們的許多原始村寨早已經商業化,失去了原有的寧靜與神秘。
(5)加強火災防范。苗族民居建筑大多是木結構建筑,由于苗族喜歡聚族而居,建筑物連成一片,一旦失火,很容易造成同歸于盡的后果。因此,增強苗寨民居的火災防范意識,提高防火技能,有效防范火災,是一項重要而急迫的工作任務。
3 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的發展
3.1 做好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
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生產生活技能和民族藝術的綜合結晶。發展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文化和技藝,不能一味地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要繼承和發揚黔東南苗族民居建造優良傳統技藝,應當在遵循當地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自然地理環境、民間民俗文化、勞動生產生活習慣等因素循序漸進地順其自然地發展。
3.2 在民族特色建筑風格基礎上發展
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形成獨特的風格,富含的是當地民族地區及傳統民族文化,是人民生產生活活動及精神靈魂的真實再現。這里的建筑不僅獨具特色,還有特殊的建筑文化符號、建造色彩和裝飾體系。發展是必然的,保護是必須的,只有在有效地保存傳統民居建筑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才能談發展。這方面,我們可以適當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
3.3 在立足功能基礎上發展
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合理應用自然的通風、采光功能,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名副其實的生態建筑、休息建造。黔東南苗族民居在建筑功能上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如防火??紤]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在不破壞傳統民族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有效地結合實用性、藝術性、抗震能力以及使用者的心理需等因素,改善苗族人民的生活質量,或讓其他民族感受到苗族同胞的建筑功能之美。
4 結語
伴隨著國家西部開發的腳步和進程,黔東南城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是交通越來越方便,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通電。現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交融使原生態民族文化受到巨大沖擊,有的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決策。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以獨特的建造風格被世人贊譽。然而,這種贊譽卻更加無視并在無形中加快了文化藝術的消亡。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嚴肅而嚴峻的課題。由于個人才疏學淺,本課題研究只能是從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的概括、保護和發展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膚淺認識。但筆者深深地認識到,這是一項重大的課題,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希望通過本文能喚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希望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能保持完整,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李智偉.貴州凱里地區苗族民居考察[J].民族論壇,2011(02).
[2] 周鳴鳴.中國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的文化表達[J]..南方建筑,2013(02).
例題:根據材料和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2010年安徽卷34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描述圖示期間該區域陸地變化特點,并指出泥沙主要來源區。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候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么?
3.簡述該區域或泥沙主要來源區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答案:
1.陸地面積擴大;向東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擴展;延伸速度越來越快。黃土高原。
2.暴雨、洪澇 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溝谷發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對地表的侵蝕強度大,形成的徑流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在該區域沉積。
3.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實現農業綜合開發、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生產專業化等(選擇一個區域從以上5個方面回答,具體措施要結合區域特點)。
解析:地理環境整體性是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研究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思維方式和方法。本題以人地關系復雜而敏感的黃河中下游流域為背景,以初中地理中的黃河三角洲區域圖為載體,以“黃河三角洲的發育”為案例,整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災害以及相關的地圖知識,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原理出發,強化聯系特定區域的應用,關注社會現實和科學發展。通過考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現象的成因以及對黃土高原及黃河三角洲地表形態的影響,進而考查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題中雖然只給出黃河三角洲的不同時期海岸線位置變化信息,其實是要考生在空間上由河口聯系到整個流域,在時間上由現在聯系到過去、未來。關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現象以及華北平原(包括的黃河三角洲)形成在初中地理中是有的,學生應該是學過的。以初中區域地理為案例和載體來闡釋高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律以及對這些原理、規律的運用,在高中必修三本教材中很多,幾乎節節都有,尤其是必修二和必修三的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以人教版為例,如亞洲的季風水田農業、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魯爾的傳統工業區、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設與開發、東亞的產業轉移等等。
二、初中地理“擺事實、講現象”、高中地理“闡道理、釋原因”
例題:下圖 N 為北極點,A、M、B 位于地球表面,NP 為經線,NM 的球面最短距離為 2553 千米。讀圖完成下題(2012年福建卷10題)
若AM為昏線,則此時節
A.巴黎香榭麗舍大道落葉遍地
B.日本富士山櫻花爛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黃
D.北京頤和園雪飛冰封
參考答案:D
解析:本題中“落葉遍地、櫻花爛漫、牧草枯黃、雪飛冰封”是地理事實和現象,這些事實和現象為什么會出現?什么時候出現?初中地理沒有講,是高中地理的內容。根據題中“N 為北極點,A、M、B 位于地球表面,NP 為經線,NM 的球面最短距離為 2553 千米”和“若AM為昏線”以及圖示信息,可知A、M、B是晨昏線且與670 N緯線相切,670 N以北地區出現了極夜現象,由此可判定“此時節”應該是北半球的冬季,大約是1月。巴黎是法國的首都,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典型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落葉遍地 ”應該是在秋季,現在是冬季,葉早已落完,不可能是“落葉遍地 ”。 日本富士山的櫻花是春季盛開、爛漫。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位于南半球,草原氣候,此時是南半球的夏季,降水較多,應該是牧草蔥綠,而不是枯黃。此時北京正值隆冬,故可能“頤和園雪飛冰封”。初中地理“擺事實、講現象”,要求學生知道某地有什么、是什么,一般不要求學生知道為什么會有這個、為什么會是這個,很多地理知識都是從課本文字中直接獲得的,只要求學生了解和記憶,重“地”輕“理”,教材內容也以感性知識為主,具體的地理事實和地理材料較多。像本題中的巴黎落葉、日本櫻花、阿根廷草原、北京頤和園在初中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介紹過,但為什么到某個季節就會出現某些現象,教材不介紹。再如天氣變化、氣候變化、晝夜交替、四季更替、晝夜長短的變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地理“擺事實、講現象”,高中地理“闡道理、釋原因”,高中地理是解釋初中地理事物和現象形成原因的依據。
三、初中地理是學習高中地理必備的基礎和技能
例題:根據材料和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2009年安徽卷34題)
圖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氣溫-12℃,7月平均氣溫24.6℃。
1.簡述流經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圖示區域干旱、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
3.說明圖示區域西北部與東南部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
參考答案:
1.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2.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長時期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易引發旱災;降水過多且強度較大,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的地區,易引發洪澇災害。
3.北部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雨熱同期,灌溉條件較好,有利于發展種植業;東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土層較薄,易發生水土流失,不宜發展種植業,有利于發展林業和果業。
解析:完成本題關鍵有兩點:首先要準確定位,可從圖文中三方面獲取定位信息,一是“我國某地區略圖”。二是“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氣溫-12℃,7月平均氣溫24.6℃”。由此可以看出該地區雨熱同期,且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是溫帶季風氣候,應位于我國秦淮線以北。三是圖中的經緯網。410N、420N,1230E、1240E,可進一步確定該地區應該是我國的東北地區。其次是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從圖中等高線數值看,有200米以下的、200-500米的,還有500米以上的地區。再根據等高線分布的密度和延伸狀態可知,該地區的地形種類有平原、低山和丘陵。其中,圖示地區的西北部是平原,東南部是低山丘陵。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涉及的都是初中地理的知識,尤其是經緯網定位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是初中地理的開篇內容,是學習地理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而高中地理是不講經線、緯線、經緯網的,也沒有等高線地形圖及其判讀內容。本題考查了學生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等能力,但所有這一切,只有定位清楚了,才能“簡述流經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也只有定位清楚了、地形判讀正確了,才能“分析圖示區域干旱、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才能“說明圖示區域西北部與東南部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所以初中地理是學習高中地理必備的基礎和技能。
【考向分析】
主要考點:1.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2.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3.自然災害與環境。4.防災與減災。從近幾年高考看,該專題常以我國或世界某一重大自然災害為切入點,著重考查自然災害的分布、成因、影響和防治措施等。
【知識網絡】
【重難點分析】
1.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2.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分布成因分析
應該從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于自然災害所造成影響的大小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即自然災害發生的強度、頻率及人口、城市的分布狀況,因此,以上兩大自然災害帶的分布成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自然災害集中;人口集中、經濟發達,從而形成了上述兩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帶。
3.中國自然災害的特點
(1)災害種類多樣且災次頻發
我國自然災害類型多樣、發生頻率高、強度大,這與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有關。如下圖:
(2)成災人口與農業災情嚴重
①成災人口集中省區:山東、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②農業災情區域差異:東部受洪澇、干旱、冷凍、風雹等影響,種植業災情嚴重;西部受雪災、旱災、蟲災等影響,畜牧業災情嚴重。
(3)自然災害地域差異顯著
4.中國的地質災害
(1)中國主要地質災害的對比分析
(2)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
西南地區的地質災害是地質、地貌、氣候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5.中國的水文災害
(1)主要水文災害的對比分析(略)
(2)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原因
6.中國的氣象災害
(1)中國的旱災
(2)影響我國的臺風與寒潮災害
(3)華北地區氣象災害多發的原因
7.中國的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蟲害的分布與災情狀況
(2)蝗災與旱澇的關系及分布
8.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9.自然災害中的自救與互救方法
(1)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預知、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做好震前準備,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進行相關的自救與互救,可以減少自己及周圍人在地震中的傷亡。具體圖解見下頁:
(2)洪水中的自救與互救
洪水一般與連降暴雨相關,具有預報性。洪水發生過程中的自救與互救非常重要。具體圖解如下:
【典例剖析】
例1.(2013年高考福建文綜卷)圖14示意我國部分地區冷凍災害發生頻次分布,讀圖回答問題。
(1)指出冷凍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分析圖中P區域冷凍災害高發的原因。
(2)簡述該區域農業生產預防冷凍災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命題立意:引導考生關注熱點,熱愛家鄉,學以致用。
解題思路:第(1)題,可從農產品產量和農田設施方面分析冷凍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結合圖中相關信息進行原因分析,P地三面環山,向北側敞開,強大的冷空氣南下受南部山地的阻擋在P地大量堆積,造成嚴重的冷凍災害。第(2)題,可從天氣預報、加強管理、培育良種方面回答。
參考答案:(1)農業減產(農作物、牲畜、林木、漁業減產);農田基礎設施被破壞。寒潮南下受地形影響,冷空氣堆積;地勢較高,氣溫低。(2)加強天氣監測與預報;加強防災、減災管理,做好防凍措施;培育與推廣耐寒品種。
例2.(2013年高考山東文綜卷)圖10為我國某區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1)對比甲、乙兩地,指出泥石流災害發生概率較大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2)若丙地發生泥石流,據圖說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命題立意:主要考查泥石流的發生機制及其危害,考查考生獲取圖文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解題思路:第(1)題,根據圖中經緯度可判斷該區域位于太行山區,對比圖中甲、乙兩地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谷中,坡度較陡,同時又位于夏季風(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第(2)題,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據圖中信息可以看出通過該山谷的除河流外,還有鐵路線。丙處發生泥石流會沖毀鐵路,阻塞河道。
參考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較大;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2)沖毀鐵路,阻塞河道。
【跟蹤訓練】
1.下圖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熱帶海岸剖面。海岸線附近村莊因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而損毀。
根據圖文資料,推斷此地可能發生過的自然災害種類,并說明理由。
2.長江下游某城市邊緣分布著丘陵,丘陵的基巖上有黃土覆蓋(如下圖所示)。近年來,由于城區擴展,大量開挖山坡,該地在夏季暴雨后曾發生多起黃土崩塌、滑坡災害。
閱讀圖文資料,簡要分析該地黃土崩塌、滑坡多發的原因。
3.下圖示意美國本土颶風、地震災害的空間分布。讀下圖,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甲、乙自然災害的種類并說明判斷的依據。
(2)說明為防范上述災害應采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1.答案一:海嘯災害。理由: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易發生地震、海嘯。海嘯沖毀海岸設施和房屋,將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積物)搬運到海岸(地勢高處)沉積下來。答案二:風暴潮(臺風)災害。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區,容易發生風暴潮(臺風)。風暴潮(臺風)沖毀海岸設施和房屋,將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積物)搬運到海岸(地勢高處)沉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