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風濕類中醫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個體差異很大,特別對治療困難的RA患者,應該仔細辨識。筆者認為,攻邪是RA的主要治法之一,但在正氣虧虛、內臟虛損成為主要矛盾時,正確應用扶正法,能緩解患者的病情,提高療效,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此為中醫治療RA的優勢所在。扶正法在RA中醫治療中的應用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關于這方面的討論,醫家們發表了不少文章,各有論述。在此,筆者僅就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扶正法治療RA的一些具體體會,介紹如下。
1 調理脾胃
1.1 藥物損傷脾胃 RA患者在長期服用西藥或某些對胃有刺激的中藥時,常常出現胃脘不適或疼痛、大便稀溏不成形或腹瀉、食欲不振等,并因胃腸道反應不能耐受藥物而停止治療,此時就需要顧護調理脾胃。患者常表現為脾氣虛或脾陰虛或胃陰虛的證候,在應用攻邪中藥治療RA時,可合用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益胃湯等,健脾益氣,滋養胃陰,可改善患者脾胃不適的癥狀,減少因藥物所致的胃腸道反應,使患者能堅持治療,從而提高依從性。同時,脾胃功能好可使藥物吸收增加,療效得到提高。另外,藺亞東[1]認為,RA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要在出現脾胃損傷后顧護脾胃,在早期即要重視,因口服-胃腸吸收是RA治療的主要給藥途徑,現階段生物制劑并不能代替;同樣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受損,亦影響對飲食的受納,使患者體質變差,更有甚者會加重病情。
1.2 素體脾虛 RA患者平素脾虛,或年老體衰,有面色無華、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的癥狀,西藥基本不能耐受,這類患者常尋求中醫藥治療。在治療RA的驅邪藥中,如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藥物,應加入健脾益氣之品,如四君子湯、桂枝湯、保元湯等扶正以驅邪,患者多能耐受治療,并獲得較好的療效。劉健[2]認為,在活動期針對脾胃運化失司,濕聚為痰,留駐關節之證,常應用急則治標、兼顧本虛的原則,以健脾燥濕藥,配以祛風散寒清熱之法,常用薏苡仁、蒼術、半夏、茯苓、陳皮、藿香、佩蘭、白術、白及、白芍、木香等;在緩解期常偏重于治本,通過調養后天,扶助正氣,針對本病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血虧虛、筋脈失養之特點,可用補益脾胃、益氣養血法,常用黨參、白術、黃精、玉竹、白扁豆、山藥、雞血藤、桂枝、黃芪等,既補益氣血,又補而不膩。
2 補 腎
2.1 久病及腎 若RA患者久服西藥無明顯療效,關節疼痛,寒熱象均不明顯或有寒象,常是久病及腎或寒濕入腎之證。補腎驅邪多能獲效,常用鹿銜草、巴戟天、川續斷、獨活寄生湯等配入方中,或用痹片等補腎驅邪之品,常能收效。另外,對RA患者素體腎虛,先天不足,常規治療效果不佳者,補腎驅邪亦常能獲效。近年來,許多醫家應用補腎法治療RA,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中醫學家朱良春[3]教授認為,益腎壯督以治其本,腎虛為本,痹痛為標,本虛標實是RA的基本病機。朱良春教授創立的益腎蠲痹丸,重用熟地黃、當歸大補腎中真陰,又用全蝎、蜈蚣、僵蠶等搜風通絡,標本兼顧。著名中醫學家焦樹德[4]教授確立的痹治療大法以補腎祛寒為主,輔以化濕散風、養肝榮筋、祛瘀通絡,在處方立藥上,自擬補腎祛寒治湯。方中以熟地黃填精補血,滋養;制附片補腎陽,祛寒邪,溫陽化氣;川續斷、補骨脂補腎壯筋為君藥,充分體現了“溫腎扶陽,培陰生陽”之妙用。
2.2 骨質疏松 老年、長期使用激素及中晚期RA患者,一般會出現關節畸形、功能障礙而導致患者活動減少,常伴有骨質疏松。補腎壯骨、強壯腰膝之品如骨碎補、補骨脂、巴戟天、川續斷等對骨質疏松的療效已得到大家的共識,可減輕癥狀,修復已破壞的骨質,減少骨折的風險。謝雁鳴等[5]用骨碎補總黃酮、羊藿總黃酮及菟絲子總黃酮分別對成骨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并進行比較,得出3種中藥總黃酮對成骨細胞活性均有促進作用,其中以骨碎補總黃酮的作用最為廣泛,羊藿總黃酮次之,菟絲子總黃酮最差的結論。
3 補肺氣、元氣
3.1 肺間質病變 部分中晚期RA患者可伴有肺間質病變,常有動則心悸氣短、乏力、胸悶、咳喘等癥狀,此為肺氣大虛之證,補肺氣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可配合活血化瘀、宣肺化痰通絡、補腎納氣之品。黃芪、黨參等是常用的補肺氣之品。鐘麗丹等[6]針對風濕病肺間質病變虛、痰、瘀的病理,臨床治療以益肺腎、化痰瘀、通肺絡為原則,辨證論治,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3.2 藥物傷氣 西藥免疫抑制劑、大劑量的驅邪中藥等可耗傷元氣,患者自覺乏力、困倦。勞累后則關節疼痛加重,氣虛邪滯,反致邪不能驅,伍用補氣之品可扶正驅邪,減輕氣虛的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3.3 反復感冒免疫力減低 患者素體虛弱,易反復感冒。治療RA的驅邪中藥或西藥免疫抑制劑進一步降低了機體的衛外功能,使患者感冒不斷,不能耐受治療。伍用參芪之類中藥能提高機體衛外功能,減少感冒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使患者能夠堅持長期的治療。
朱偉嶸,醫學碩士。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兼職副教授。擔任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常委,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代謝病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常委兼秘書,上海市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等職。、論著十余篇,參與編寫中醫專著2部。承擔中醫藥管理局及部市級科研課題6項。
專業特長:糖尿病及慢性并發癥、代謝性疾病的中醫治療;常見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專家門診時間:周三下午;
中醫糖尿病特色專病門診時間:周四上午。
《科學生活》:我們知道飲食對血脂的影響很大,那么我們在日常飲食中存在哪些誤區?對于血脂偏高的人群來說,哪些食物是有利于血脂的控制,哪些食物會增加患高脂血癥的風險呢?
朱醫生:大家要明確,飲食療法只是整體治療高脂血癥的一部分。不單單要從飲食上面控制,而是需要整個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樣才能更有利于達到控制血脂的目標。
首先,要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飽和脂肪酸的來源主要是肉類,尤其是肥肉,還有動物的油脂。現在很多人喜歡吃西點,像奶油蛋糕,其實西點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都很高。油類中,棕櫚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這個東西大家要警惕,很多食物包括西點都是用棕櫚油做的,像大家經常吃的方便面就是用棕櫚油炸的。
飽和脂肪酸也很好鑒別,只要把油放冷,它就會凝固起來。像豬油,冷卻后就會變成白色的脂肪塊。像方便面,大家應該都有這個體會,沒吃完的方便面,放涼以后,里面就有凝固狀、白顏色的油析出。還有很多油炸的食品,像快餐店的炸雞腿、炸雞翅,就是用棕櫚油烹制的;有些餅干、糕點也是用棕櫚油做出來的。這些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對血脂的控制是相當不利的。
然后,還要避免攝入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的營養素,包括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膽固醇高的食物,常見的有蛋黃、內臟、魚子、蝦子、魷魚、墨魚等等。反之,多食用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營養素,包括:植物固醇和可溶性的維生素,也就是一些粗纖維的成分。我們平時吃的蔬菜,里面含有一些可以降解的水溶性的纖維素的成分。這些成分可以改善腸道內的菌群,可以調節血脂,有利于脂質的代謝,調節人體對脂質的吸收。
對于血脂增高的病人來講,飲食一定要有節制。日常飲食要清淡,限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增加攝入植物性脂肪,特別是那些不飽和脂肪酸,多吃蔬菜、瓜果,搭配魚類、瘦肉、豆制品、蔬菜,牛奶要選擇脫脂的。即使是血脂正常的人,也要養成一個科學、平衡的飲食習慣。當然,長期吃素也不行,營養成分不完整,反而會引起內源性的膽固醇增高。
在食用油中,我們建議最好使用橄欖油,它的單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當高,對心血管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它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E。水果里面對血脂控制最有利的是蘋果,還有香蕉、菠蘿、獼猴桃,山楂也相當好,研究表明山楂降血脂的作用十分明顯。還建議高血脂的人多選擇高鈣的食物,奶制品、豆制品的含鈣量都很高。花生、紅棗也很好,但不要多吃。還有黑木耳、核桃等都不錯。還要食用含鉀豐富的食物,豆類里面含鉀也很高,還有番茄、乳制品、海帶。
建議高血脂的病人可以多喝茶,對于調節血脂也有很明顯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起到抗氧化、保護血管的作用。我們中醫里面有個小的方法,每天堅持用生山楂泡水喝,每次放三到四片就可以了,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還要配合運動減肥。
另外,還有些食物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比如說深海魚、杏仁、馬齒莧。馬齒莧是種野菜,味道酸酸的,還稍微有一點苦,中醫里面是用來治療慢性腸炎的,它對于降甘油三酯有很好的作用。海產品里面的海帶和紫菜降血脂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同時,豆制品也是很好的控制血脂的食物。另外洋蔥、大蒜、木耳、金針菜(黃花菜)以及香菇等菌類食品都有很好的降血脂的作用。
《科學生活》:在改善生活方式方面,大家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內容?
朱醫生:改變生活方式,這里主要提三點:運動、減肥、戒煙。如何控制體重呢?必須要控制總的熱量的攝入。我們知道,所有的食物都可以換算成熱量單位——大卡(千卡),你要保證所攝入食物換成的總的能量要下降。從食品的能量換算角度來講,脂質換算成熱卡的比例是1∶9,即1克油中大約有9個單位熱卡的熱量;而飯是1∶4。就是說,同樣的克數,脂質產生的能量要高得多,吃同樣重量的食物,油脂產生的能量要高,這樣總的能量就超標了,所以肉類的食物要少吃。
同時,體力活動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直靜坐不動,消耗的能量就少。再加上吃得多,動得少,能量消耗不掉,血脂也代謝不掉,就有可能會出現高血脂的情況。如果要使血脂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就要限制飲食的總的熱卡,增加運動,這樣就可以減輕體重,降低血脂。
《科學生活》:在高脂血癥中,膽固醇偏高是很常見的,那么哪些食物含膽固醇高,哪些食物含膽固醇低?
朱醫生:首先,要限制膽固醇的攝入,每天要少于200毫克。動物的腦子所含的膽固醇是最高的,其次是蛋黃、動物內臟。即使是瘦的羊肉、鴨肉、雞肉也要盡量少吃,因為它們屬于高膽固醇食物,而魚類和奶類中膽固醇含量比較低。
含中等膽固醇的食物,是指每100克食物中含膽固醇的量為100~200毫克。我們前面提到,每天膽固醇的攝入量要限制在200毫克以內,就是說,你每天只能攝入100克的中等含量膽固醇的食物。那么中等含量膽固醇的食物有哪些呢?包括魚類、蟹肉、豬排、雞肉、豬的夾心肉、鴨肉、紅腸、冰激凌等。
含膽固醇低的食物,是指每100克食物膽固醇的含量在100毫克以下。比如說,魚類里面的鰻魚、鯉魚、黃魚、帶魚,海魚膽固醇含量比河魚低。肉里面的純瘦肉,去皮雞肉,牛奶。豆類里面幾乎是不含任何膽固醇的,所以豆類是我們一直在推薦的食物。
《科學生活》:對于高甘油三酯血癥的人飲食要注意什么呢?
朱醫生:首先要限制進食量,要降低體重,要減肥,要盡量使自己達到標準體重范圍里面。標準體重為身高(厘米)-105,在這個數值上下10%的浮動范圍內均為標準體重。比如一個170厘米的人,他的標準體重就是170-105=65(千克)。還要限制甜食的攝入,血脂高的人對糖類特別敏感,進食糖類容易引起甘油三酯增高,前面也提到了,甘油三酯增高容易得脂肪肝。
還要禁酒,酒喝多了容易得酒精性的肝病,也容易得脂肪肝。再就是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尤其是大豆類的蛋白,因為它們是植物蛋白,適當地限制膽固醇,尤其是限制動物類的脂肪的攝入。對于混合性的高脂血癥,因為是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增高,所以,飲食控制就更加嚴格了。要限制膽固醇、動物脂肪、控制食量、降體重、忌甜食、忌酒,要注意很多禁忌,多吃蔬菜和豆類 。
《科學生活》:請您談一談我們中醫在治療高脂血癥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
朱醫生:在中醫里面是沒有高脂血癥這個名字的,它是現代醫學使用的名稱。但中醫里面也有相關的癥候。包括:痰濁、血瘀、眩暈、胸痹、中風、痰濕,這些都和高脂血癥相關。中醫理論雖然沒有血脂概念,但我們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里面就提出“膏脂學說”,里面就談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就是說,膏脂是由于飲食當中的精微所產生的。到清朝時,這個概念又講得更加明白一點,里面提到,“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肓豐滿”。就是說人在飲食過剩的情況下,脂肪就會積存在皮下和內臟中 。
中醫認為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與飲食相關的,其次是和情志有關。中醫講的情志又與五臟里面的肝臟相關,中醫理論叫做“肝主疏泄”,肝臟是一個很重要的調節人的情志的器官。如果人長期處于一種不良的心境,總是心情不好,就會“肝失疏泄”,這樣的人往往比較抑郁,老是不開心,表現在飲食上就是要么不想吃飯,胃口不好;要么就暴飲暴食,結果都是損傷了人的脾胃。中醫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何為“運化”?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要通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轉化成有益的營養物質,但是如果運化不好,那么所化生的不是好的營養物質,而是那些代謝產物,那些糟粕的東西,比如過剩的脂質就是其中的一方面。像糖尿病病人就是糖分,我們稱為“甘濁之邪”;對于高血脂的病人來說,就是那些脂質的沉積,不能代謝掉,脾胃不能把這些脂質運化掉,就沉積下來了。總的來講,這些臟腑之間都是互相影響的。肝的功能不好就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反之,脾胃虛弱的人也會影響到肝的疏泄,導致肝和脾兩個臟器的功能都出現異常,最終的結果會導致這些脂質、濁邪、痰濕存積在體內不能被運化掉。
還有和人的勞累也很有關系。“勞倦無度”,過累和過逸,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太動和太累都會造成腎的損傷。“腎為先天之本”,腎損傷以后也會影響到脾,我們說“脾腎兩虛”這也是誘發疾病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從臟腑來講,高脂血癥和肝、脾、腎三個臟器的關系最密切,由于這幾個臟器本身出現了比較虛弱、不足的現象,代謝產物、廢物就容易堆積,包括痰濁、瘀血等不好的東西就沉積到體內。
《科學生活》:我們中華民族的中醫、中藥文化博大精深,那么哪些中藥可以降血脂,它們的功效如何?
朱醫生:我們把具有降血脂作用的中藥大致分成補益類、利濕化痰類、行氣消導類和活血化瘀類。補益類藥物對調理血脂都有作用,傳統的滋補藥,如人參、黃芪,還有絞股藍,可以配絞股藍茶,還有枸杞、蟲草等這些滋補肝腎的藥,枸杞用以補肝,蟲草用以補腎。還有靈芝和香菇等菌菇類都是很好的降脂藥物。還有首烏的降脂的作用也不錯。還有黃精,黃精是通過健脾的方法來降脂的。還有三七,理氣活血化瘀。
利濕化痰的藥里面,海藻、海帶、茵陳、澤瀉,澤瀉是利水的藥,通過增加小便,可以起到很好地化痰、利水、降脂的作用。還有荷葉,我們夏天經常會用荷葉蒸一些點心吃,荷葉降血脂的作用也很好。薤白,上海人經常用它來做泡菜,像大蒜一樣的東西。還有決明子,它不屬于補的藥,而屬于瀉的藥。這些中藥是通過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方法來降血脂的。
行氣消導類藥也可以降脂,像柴胡、萊菔子,萊菔子又叫蘿卜籽,蘿卜有很好的理氣和消食的作用。一般來說,消食藥物也都有減肥的作用。山楂、陳皮,都是消食的藥,飲食過量傷了脾胃,中醫里面稱為“傷食”,就是吃得太多、不消化,吃壞了,這種情況要用消導藥。而這種消導藥都有降脂的作用。還有大黃,它是瀉下的藥,在中藥里,我們把它稱為“將軍”,可以過關斬將,它瀉下的力量、清熱的功效很強,大黃還可以減肥降脂。
活血化瘀類的藥物,像姜黃、蒲黃、葛根、丹參、銀杏葉,這些藥物不僅可以降脂,還對心腦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可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黏度,有活血的作用。其他清肝明目的藥材如桑葉、、草決明。還有銀杏葉用得也很多,有各種各樣銀杏葉的制劑,有口服的、滴丸、注射液等。
研究發現,降血脂的中草藥有90余種,主要是用于降低膽固醇,而降低甘油三酯的藥物相對要少一些。研究證明,比較明確的降膽固醇的藥物有首烏、黨參、蒲黃、澤瀉、人參、靈芝、當歸、川芎、山楂、荷葉、陳皮、柴胡等等,我剛剛講的這幾個大類里都有。降甘油三酯的有黃芪、黃連,都是苦寒藥,還有刺五加和甘草。對降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效的有絞股藍、銀杏葉、女貞子等。還有個月見草,可以降血脂,還有很好的降血糖的作用,常常被做成油劑,叫月見草油 。
現代醫學把這些中藥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進行研究。葛根里面的有效成分是葛根素、葛根異黃酮。往往這些含有黃酮和多糖成分的中藥,都有比較明確的降脂的作用。涉及的藥物有:葛根、山楂、銀杏、枸杞、大黃,還有茶葉,茶葉里面主要是多酚和生物堿的成分;還有靈芝,主要是多糖;人參含有皂甙;絞股藍、三七、刺五加都含有皂甙。三七和人參同屬五加科,這些五加科的植物對心血管都有很好的作用。人參對心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強心的作用,同時,它也有降脂和調脂的作用。可見,中醫中藥的作用往往是綜合的,不是體現在某一個方面。中醫講究“一藥可以治多病”、“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就是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樣的治療方法,同樣的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中藥方劑來治療。還有黃芩苷、大蒜素,都屬于比較苦寒的藥,里面含的有效成分都可以降血脂。
《科學生活》: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請您給讀者朋友們介紹幾種簡單實用的降血脂的食療方子。
朱醫生:山楂和荷葉一起,水煎代茶飲。我們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降血脂。這里說的“飲”和煎藥是不一樣的,我們說的“煎藥”是拿了一個比較大的方子,煎比較長的時間進行濃縮,這是中藥煎劑。而前面講的“飲”,藥味比較少,放的水比較多,煎煮的時間比較短,平時當茶喝,就像廣東人喝涼茶一樣。煎煮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燒開了,滾個幾下,倒出來當水喝就可以了,在夏天特別適合。而降血脂的藥,往往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飲用。比如說,里面也可以加些決明子、枸杞,都可以的。
海帶決明煎——將海帶和草決明一起煎。
飲——將、槐花和綠茶直接拿開水沖就可以了,與泡茶的方法相同。
用何首烏和粳米一起熬粥。
海帶、海藻和黃豆一起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