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

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

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動物遺傳學 動物科學 遺傳檢測 細胞遺傳學 分子遺傳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50

動物遺傳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遺傳學具有基礎理論抽象、邏輯思維強、知識面涵蓋廣等特點,是動物育種的理論基礎。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來自于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的實踐,遺傳學實驗是遺傳學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近些年,隨著遺傳學的不斷發展,取得了很多的進展,特別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遺傳學進入了全新的分子遺傳學時代,較之之前的形態遺傳學、細胞遺傳學而言,分子遺傳學更為抽象,因此,長期沿用下來的經典遺傳學實驗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遺傳學快速發展的需求,從而對遺傳學相關實驗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針對以上情況,結合我校動物科學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創新,我校動物科學學院近年來開始開設了實用遺傳檢測技術課程,學時120學時。主要通過實驗制備和觀察,使學生從細胞、分子及群體水平上掌握遺傳學的實驗操作方法;學會基本儀器設備的使用技巧;了解遺傳學研究方法和手段,進一步加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操作和創新能力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操作和良好的實驗習慣,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礎。本文將就本課程的設置進行綜述,旨在為相關學科今后在遺傳學相關實驗課程的開設方面提供借鑒。

1 細胞遺傳學篇

細胞遺傳學是研究細胞中染色體遺傳規律的學科。 同時也是在細胞層次上進行遺傳學研究的遺傳學分支學科。著重研究細胞中染色體的起源、組成、變化、行為和傳遞等機制及其生物學效應。

圍繞細胞遺傳學,設立了如下實驗項目:①細胞培養。主要講解細胞的體外培養原理、條件、技巧和注意事項。主要通過采集動物外周血培養2個周期,用以觀察培養細胞在體外分裂情況;②培養細胞的同步化處理。主要講解在體外培養條件下同步化處理的原理、條件、技巧和注意事項。處理培養細胞分裂中期同步化;③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標本制作。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收集細胞低滲處理固定涂片染色觀察;④骨髓細胞染色體標本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秋水仙素處理取管狀骨沖取骨髓細胞低滲處理固定涂片染色觀察;⑤果蠅唾液腺染色體標本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培養果蠅三齡幼蟲解剖分離唾液腺水解處理染色壓片觀察;⑥染色體顯G帶。主要包括以下過程:制備染色體標本片胰蛋白酶處理染色觀察;⑦各種顯微鏡的調試實用實踐。主要包括熟悉普通研究顯微鏡,相差顯微鏡,暗場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的光路合軸、聚光器調焦、濾鏡選用等操作;⑧染色體標本的觀察照相。主要包括以下過程:顯微鏡下觀察制備好的染色體標本片統計分裂相的比例數細胞染色體數選形態良好數目占眾數的分裂相拍照;⑨染色體核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染色體照片photoshop軟件裁剪整理同源染色體配對排序測染色體臂長計算相對長度和臂比。

2 分子遺傳學篇

隨著遺傳學的迅猛發展,分子遺傳學已經滲透到了遺傳學的各個角度,分子遺傳學也因此在教學中已經占有了相當大的比重。分子遺傳學實驗技術也成為研究者使用得最多的分析手段,這就進一步要求我們的實驗教學也要適應遺傳學的發展。

圍繞分子遺傳學,設立了如下實驗項目:①動物組織(肌肉)中DNA的提取。主要包括以下過程:采集動物組織材料破壞細胞膜和核膜白和DNA分離抽提純化DNA乙醇沉淀DNA檢測DNA純度和量;②動物性別鑒定。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提取動物組織DNAsry特異引物PCR擴增電泳判斷;③DNA酶切電泳。主要包括以下過程:λDNA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④動物來源物種鑒定。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基因組DNA提取PCR-RFLP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判斷;⑤動物組織總RNA的提取。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RNA提取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⑥Total RNA質量的檢測及cDNA的制備。主要包括以下過程: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Total RNA質量反轉錄cDNA檢測;⑦microRNA指紋圖譜技術(MTFP)在肉品質檢測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樣品采集總RNA提取及檢測cDNA的制備及檢測PCR反應及檢測PAGE電泳檢測和分析;⑧PCR-RFLP鑒定ABO基因型。主要包括以下過程:毛囊(毛發)中總DNA的提取及電泳檢測糖基轉移酶基因片段擴增及電泳檢測擴增片段限制性酶切及電泳檢測。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科學。隨著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遺傳學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基礎學科之一,而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探索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提供重要途徑,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遺傳學實驗技術和方法是遺傳學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如今現代的遺傳學實驗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分支領域,并正在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本文通過數名長期工作在遺傳學本科教學一線的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動物科學專業設置的特色,摸索了一套適合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生實際的實驗課教學體系,旨在為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高素質動物科學方向的本科生做出一定的貢獻,也期望為國內同行遺傳學教學相關實驗課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郭玉華,曹敏建,曹秀云等.農業高校遺傳課印證實踐教學的新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3,(6):73-75.

[2]李婉濤,王文靜.遺傳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3,(6):61-62.

[3]易樂飛,王萍,程漢良等.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3):93-94.

[4]閆紹鵬,王秋玉,王晶英.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275-277.

[5]楊友才,劉目前,王水蓮.加強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高等農業教育,2003,(4):81-83.

[6]任大明,呂淑霞,張立軍等.改革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3,(5):60-61.

作者簡介:蘇蕊,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科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張燕軍,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科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遺傳學;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815066

收稿日期:2020-06-25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9XYB378,2019XYB372);吉林大學本科創新示范課程項目(項目編號:2019XSF055)

作者簡介:胡軍,男,博士。研究方向:遺傳學和玉米遺傳育種方面的教學和科研;通信作者都興林,男,博士,教授,院長。研究方向:水稻遺傳育種方面的教學和科研。

引言

遺傳學是研究生命的遺傳與變異的科學,生物體性狀的傳遞和變異,基因的組織與表達,群體基因的結構與分子進化等無數讓人感興趣的科學問題的聚合,構成了一門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學科——遺傳學[1]。同時,遺傳學還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基礎科學,遺傳學理論可以指導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育種工作,加速育種進程,提高育種工作的成效。遺傳學與醫學也有著密切的關系,開展人類遺傳性疾病的調查研究,探索癌細胞的遺傳機理,可為保健工作提出有效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措施,因此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生產實踐,遺傳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近20a來,步入“功能基因組時代”的遺傳學展現了巨大的新的生命力,利用結構基因組所提供的信息和產物,系統全面地分析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使人們對于遺傳與變異的認知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遺傳學知識越來越豐富和復雜,與其它學科的結合與滲透,呈現交叉與前沿化的趨勢,而學科固有的知識體系框架亟待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的組織形式與評價等方面亟待創新[3]。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的逐步推進,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采用大類招生的模式,對于植物生產大類農學、植物保護、園藝等專業而言,生源質量和就業前景有下滑的趨勢。為適應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在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培養具有卓越創新能力和優良專業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是適應遺傳學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4]。

1遺傳學課程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

遺傳學是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面向植物生產大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包括經典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群體和數量遺傳學等若干板塊。概念抽象,知識體系繁雜,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經典遺傳學的3大基本遺傳規律是以遺傳傳遞概率為核心的知識體系,具有嚴謹的邏輯推理過程,孟德爾首先提出了遺傳因子的概念,遺傳因子可以獨立分離和自由組合,彼此之間互不融合與干擾,顆粒遺傳相對當時達爾文泛生論所支持的融合遺傳而言,是創造性的思維[5]。另外,孟德爾所獲得的特定遺傳分類比例都需要觀測較大的樣本數量,而樣本量較小時,遺傳比例易受隨機因素的影響產生較大地波動,進一步引導學生在進行生物試驗研究時,應具備科學的數理統計方法。生命科學快速發展的今天,全基因組的高通量測序所獲得的海量基因信息,沒有適當的數理統計方法作為有力的分析工具,將會寸步難行。

DNA分子結構模型理論提出以后,促使遺傳學學科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遺傳學研究也從揭示個體性狀遺傳和變異的奧秘,進一步深入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的結構與功能、基因的作用與性狀的表達之間的分子機理。進入分子時代以后,DNA重組技術、高通量測序技術、PCR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為代表的眾多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突破,使得分子遺傳學成為遺傳學科最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強勁增長點[6]。群體遺傳學側重孟德爾群體中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頻率等遺傳參數的變化規律研究,與農業生產實踐關系密切。如,玉米是一種產量很高的糧食作物,也可為飼料加工和新能源生產提供原料,玉米種質資源種類豐富,科研人員對全球范圍內75份野生、地方特有及遺傳改良的玉米品系進行分子水平遺傳多樣性研究,揭示各個品系之間存在廣泛地染色體結構變異,還發現數百個具有強烈人工馴化和選擇信號的基因,這對于玉米新品種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7]。

2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改革探索2.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與習常性思維相對應的,按現有的程序、現有的模式、現有的經驗進行思維不能稱之為創新思維。思維活動是由思維結構所決定的,在長期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所學習的知識和方法,所形成的觀點和經驗構成了思維結構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逐步累積于大腦之中的,這種思維結構有其穩固性和延續性,往往導致因循守舊的思維定勢[8]。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啟發學生思維活動的批判性,對傳統的思維模式或傳統的理論體系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批判,反思前人設定的界限,突破舊有的或現有的知識框架,才能有所創新,創新思維的養成是一個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不斷開拓前進的學習過程,即教導學生學會用懷疑的、批判的視角去審視前人的研究成果[9]。通過聯想、想象和類比等發散性思維方式,找尋事物之間原以為不存在的聯系,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克服事物屬性的差異,讓思維在不同類屬事物間自由跨越。如,基因突變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現象,前蘇聯的遺傳學家瓦維洛夫提出了遺傳變異的同源系列法則,該學說認為了解到一個作物內具有的變異類型,可以預見在近緣的其它作物中也存在相似的變異類型,該學說現在得到了基因組學分子層面的證實,通過這個案例可以引導學生在更高的認知層次對基因突變的特征進行再認識。

2.2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傳統形式上的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深度、廣度、范圍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的,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教學過程應該是教與學雙方的一個積極互動,是一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10]。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目標的教學,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應該努力營造一個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充分發揮學生創造精神的課堂氛圍,啟迪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獨立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想象力的訓練價值是巨大的[11]。就遺傳學課程的教學而言,不以教授遺傳學知識點的數量多少為優劣,對遺傳學的學習不再只停留在概念的記憶和原理的理解層面,采用案例式教學等方法將多個知識點整合成一個案例,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遺傳學問題的能力[12]。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科學史或遺傳學領域的名人傳記等素材,了解前人做出重大科學貢獻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科研環境,在繼承前人的知識基礎之上,學習和領悟前輩科學家思考科學問題、解決科學問題的方式,進而儲備挑戰未知科學問題的創新能力[13]。

2.3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如果創新活動有趣且讓學生感興趣,那么學生一定會積極地參與進來,并且能抽出課余時間來完成各項試驗項目。動機和情感是保障學生持續進行創新性學習的必要條件,其可以保證學生以一種富有意義的方式來獲取創新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14]。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教師應該關注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或研究的內在動機,動機的重要性在于其涉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自我認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追求個人興趣和能力提升時會產生一種尋求并克服創新挑戰的本能傾向,進而激勵學生去做那些本來不一定要做的事情[15]。教師創設與課程知識點相關的問題情景,如,在介紹細胞的遺傳學基礎章節時,正常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是將遺傳物質均等地分配到子細胞中,2個子細胞均獲得與親細胞相同的遺傳信息拷貝。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細胞的有絲分裂會出現異常,如果蠅幼蟲唾腺細胞中的染色體不分裂導致多線染色體的產生,細胞有絲分裂檢查點的功能缺陷與癌癥的發生密切相關,就上述問題更深一層次的機制機理可讓學生課后分組查詢相關文獻,進行延伸閱讀,學生間、師生間相互討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科學問題的獨特視角,互相啟發會將彼此的思維導向一個新的領域,在具有創造性的過程中滿足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需要,收獲友誼感與成就感。

2.4在科研實踐中提升創新能力

實踐出真知,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吉林大學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申報工作一般在6月中下旬完成,與大二年級學生遺傳學課程春季授課時間相符,在課堂上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投入到科研實踐中去,積極申報創新創業項目。同時也會針對項目申報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在課間或課后與同學進行交流,如研究方向的確定、學術文獻的檢索、方案的設計、實驗的開展、數據的處理、項目的規劃與實施等。筆者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科研工作,在課堂上也會介紹課題組的科研進展,科研過程中的收獲與經驗。如,在講述近交與雜交的遺傳效應時,玉米雜交種自交會使后代基因分離,群體性狀分化,出現自交衰退,帶領學生進入玉米育種試驗地考察玉米自交早代分離群體的性狀表現;在交流的過程中,對玉米遺傳育種感興趣并意愿從事相關研究的學生,指導其申報學校與玉米遺傳育種相關的大學生創新項目。如,作為指導教師帶領2014級農學專業的5位學生進行玉米數量性狀的遺傳效應分析與配合力測定試驗,相關試驗結果發表在《中國農學通報》[16,17]和《黑龍江農業科學》[18]等專業期刊上。如,在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利用及物種的形成方式等具體章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針對授課學生的專業性質,以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院士為例,介紹其科研成就,勉勵學生向本專業領域的榜樣學習,在科研實踐的廣闊舞臺上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磨礪品行,增長才干,做出成績。

2.5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

鼓勵學生創新,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及課程的考試也應該進行相應調整。不應該沿襲以往的卷面成績占總評成績大部分比例的考核方式,閉卷考試的成績比重應在50%左右,提高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的占比。平時成績可以參考出勤情況、章節的作業考評、查閱最新外文文獻并綜述形成小論文的成績、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等專題討論時的課堂表現等。當然,教師也應充分理解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在創造性的思維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乃至錯誤,從不足和錯誤中學習有時還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期末的卷面考試中降低選擇、判斷等客觀題的占比,不讓學生形成應付期末考試時死記硬背標準答案的思維習慣,而且以為標準答案就是唯一的、最佳的,在教育中充滿必然的結論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扼制[19]。提高無標準答案主觀題的占比,如論述3大遺傳學規律的實質,并談談孟德爾和摩爾根發現遺傳學的規律給予的啟發;再如芭芭拉·邁克林托克發表玉米“跳躍基因”的研究論文時,不被當時主流遺傳學家接受,認為簡直是天方夜談,請談淡其所發現的轉座因子的科研價值以及其事跡對從事科學研究的啟迪等。實驗課的成績考評除了參考實驗報告以外,要更加重視實驗操作者的過程性和規范性,以及在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中的綜合表現。

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父母影響;兒童影響;行為遺傳學;親子互動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1)10-0010-03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父母影響孩子的成長。在父母影響孩子的過程中,兒童就如同陶泥一般,被動地任由父母揉捏成各種形狀。我們用父母影響這個概念來代表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具體來說是父母對孩子行為和發展的各種影響方式[1]。但直到不久前,人們才認識到這個影響過程的可逆性。兒童對父母也有影響,孩子的個性將影響父母對教養行為的選擇,對這個孩子行得通的方式并不一定適用于其他的孩子。即便是年齡很小的孩子,都是交往行為的主動參與者。我們把以上現象稱為兒童影響,是指兒童因自身特質而對其養護人所造成的獨特的影響[1]。

行為遺傳學是指以解釋人類復雜的行為現象的遺傳機制為其研究的根本目標,探討行為的起源、基因對人類行為發展的影響,以及在行為形成過程中,遺傳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 [2]。其實在兒童心理與行為的發展過程中,遺傳與環境的作用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遺傳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礎,而環境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行為遺傳學一方面強調遺傳因素對行為有決定性影響,但它同時認為遺傳并不直接決定行為,它只是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而行為的發展則受環境的影響。

本文旨在探討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父母影響和兒童影響,并結合行為遺傳學的有關研究成果,探討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以父母教養方式為主的父母影響和兒童影響以及兩者的交互作用,以期進一步了解兒童發展中的影響機制。

一、遺傳因子的存在

隨著行為遺傳學的發展,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設計中證明帶著遺傳因子的兒童影響的存在。有些看起來是環境產生的影響卻能夠反映出遺傳的影響,因為這種經驗受到了個體遺傳差異的影響,在用環境測量衡量雙生子和收養研究的心理結果時,研究結果一致顯示了某些遺傳因素的影響 [3]。

研究表明,在家庭環境變量和孩子行為結果之間的聯系上,親生子女比撫養子女的這種聯系要強 [4]。這些結果暗示的信息是遺傳因素承載著一些可推測性的環境影響,如果忽略了遺傳的影響,那么會高估了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

例如,研究者廣泛使用了一種結合觀察和面談的家庭環境測量,這種方法被稱為“家庭觀察之環境測量”,簡稱HOME,其評價的是家庭環境方面,主要是父母的養育行為,比如父母的應答性、對孩子發展進步的鼓勵等。研究發現,同胞1歲和2歲時,HOME分數的相關高于被收養的兄弟姐妹,結果說明了HOME受到了遺傳的影響,遺傳因素能解釋HOME分數方差的40%左右 [4]。

鄧恩(Dunn)等人通過幼兒期母親―嬰兒互動的觀察研究并采用了收養設計和雙生子設計,發現了遺傳的影響 [5]。

戴卡德(Deckard)等人考察了雙生子和收養子女的一個研究設計,研究發現相同的母親對她的兩個孩子有不同的親子互動水平,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基因相似性解釋了大部分親子互動中的相似性。更令人覺得驚訝的是,遺傳上沒有相關關系的養子女與他們相同的收養母親有著不同的親子互動的水平 [6]。這個研究結果也說明了在親子互動中,帶著遺傳特征的兒童自身的特性對父母的教養方式的影響。

普洛明等人的一項研究命名為:非共享環境與青少年發展,簡稱NEAD,在這項研究中表明對應不同的教養方式,遺傳因子是不同的,例如苛刻的教養方式、溫柔的教養方式和監控的教養方式遺傳因子有著很大的差異。NEAD顯示了兒童遺傳影響大約有50%的概率解釋了母親對其孩子苛刻的對待方式[7]。這就說明了父母的養育行為和孩子的行為發展中,不是純粹的社會機制,還有遺傳機制,孩子自身的影響也在其中起著作用。這也證明了孩子的行為發展中,由遺傳因素帶來的孩子自身特征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兒童影響再一次得到了驗證。

以上的研究都證明了在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方式中,遺傳因素的調節作用。不僅是父母通過教養方式對兒童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兒童由遺傳因子帶來的自身的特征也反過來影響父母。兒童不同的特征會引起父母不同的反應,因而使父母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特點來選擇和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的。

二、遺傳因子具體作用機制

那么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怎樣部分地受到了遺傳因子的調節作用的呢?

1.基因型―環境相關

基因型―環境相關指的是遺傳在個體與環境接觸中起的作用[4]。行為遺傳學家普洛明提出了基因型―環境相關,這里他是指人的基因組成和所處環境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有著不同的形式,見表一。

表一 基因型―環境相關的三種類型

按照表中所述,有三種基因型―環境相關:被動的、喚起的和主動的。涉及到兒童與父母的關系主要有兩種關系:被動關系,即父母不僅為孩子提供了基因特征,也提供了相應的經歷,例如,繼承了父母高智商的兒童很可能也同時享受著父母所給予的文化氣息較濃的成長環境,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方式中滲透著這種文化因素,而兩種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該兒童在學業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喚醒關系,即兒童與生俱來的特質會誘發其父母作出不同的回應。與天性安靜、嚴肅的孩子相比,天生外向、熱愛社交的兒童更容易得到父母的積極回應。過去人們通常認為,是由于成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使孩子更愿意與人交往,但從這個研究中,我們對這種因果關系可能要有新的認知了,可能是孩子自身的特點使其獲得了這樣的對待方式[1]。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基因型―環境的相關并非指獨立于個體之外的環境受到遺傳的影響,而是指個體經驗卷入的程度或個體接受環境影響的程度具有一定的遺傳性。遺傳的影響是通過被其作用的心理特質來傳遞的:遺傳影響著個體的心理特質,心理特質影響著個體的環境[10]。

隨著行為遺傳學的發展以及以上三種關于基因型―環境相關方法的發展,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背后的遺傳因素的作用。

2.基因型―環境的交互作用

基因型―環境的交互作用是指遺傳對環境的敏感性或易感性。它是指基因型不同的個體對相同的環境反應不同[11]。

有兩項收養研究發現了犯罪行為的基因型―環境交互作用的例子。研究發現,對于一個被收養者,如果他的養父母和親生父母都有犯罪記錄的話,那么他出現犯罪行為的概率更高,也就是說,如果兒童的親生父母被定過罪,那么養父母的定罪會使兒童更容易被定罪。

基因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父母教養方式和兒童氣質的研究證明了這種相互影響。克堪斯卡的研究很好地闡述了這個問題,他的研究發現,父母溫和的教導措施能有效地使膽小的孩子發展其道德感,但對于膽大的孩子則沒有什么效果。

雙生子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來鑒別基因型―環境交互作用。為了探測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可以把雙生子之一的表現型基因作為另外一個雙生子的遺傳風險的指標。采用這種方法分析顯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一般認知能力的遺傳率(74%)顯著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26%)。

大量的研究都在尋找基因型―環境交互作用的證據,但是鮮獲成功,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像動物實驗那樣高度的實驗控制,比如制造出極端的環境操控,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要在具有合理統計效力的方差設計分析中檢測到交互作用,所需的被試量則遠遠高于檢測主效應所需的被試量。因此,在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中,要找到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設計。

總之,過去,我們習慣于將發展結果歸因于環境,現在看來,基因對發展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基因和環境的相互影響是以雙向方式進行的,不是一個決定另一個,不能說究竟哪一個是發展的先決條件[1]。在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方式中,我們要看到父母對兒童的影響和兒童自身特性的雙向互動作用。

三、研究趨勢和展望

第一,研究內容更加豐富。現在大量的研究都是從行為遺傳學的角度證明了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中遺傳因子的存在,以后會從各個方面具體探討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內容更加豐富,主題更加深化。例如,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依戀的研究、與兒童學業的相關研究等,從這些方面探討在父母教養方式中,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行為遺傳學一般采用收養研究設計、雙生子研究和混合研究設計,以后的研究可能深入發展這些研究設計,設計出更好的實驗設計,更加巧妙地分離遺傳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現在研究設計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相結合,開發出一些心理學的統計應用軟件,例如LISREL、EQS等統計軟件的開發,大大提高了量化研究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分子遺傳學在逐步發展,運用分子遺傳技術去尋求對復雜心理特質產生影響的特定基因將是心理學研究最激動人心的方向之一[10]。分子遺傳學的相關研究可以運用到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中,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就可以找到影響兒童發展的基因,我們就可以根據不同基因的兒童適合什么教養方式,對兒童進行更好的指導,或是對一些不良兒童的基因進行改進,使得不良兒童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這些設想隨著行為遺傳學的發展會成為現實。

第三,雙向互動作用深入發展。在以往的研究中,針對父母對兒童的單向研究比較多,對親子互動的研究很少[9]。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特別是行為遺傳學的發展,以后的研究將更加注重雙向互動的研究。特別是現在理論界提出的動力系統觀,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行為遺傳學所證明的雙向互動的存在。動力系統觀點認為,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很好的動力系統,它是一個由兩種亞系統組成的三級組織,兩種亞系統分別是個人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家庭的整體特性不能由其成員的特點來推論,它包含一個極端復雜的循環影響的過程,任何部分的改變都會與其他部分以及系統整體形成循環往復的相互影響。因此,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并不適應于家庭情境。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別是父母的教養方式中,父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孩子的影響也是有作用的,他們同屬于家庭這個系統中,在這個系統中,他們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的作用,而不是一種簡單的單向關系[1]。因此,從動力系統的觀點看,我們發現在一個家庭中,兒童和父母同屬于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種觀點和行為遺傳學的觀點是一致的。因此,以后的研究會綜合行為遺傳學、動力系統等多種觀點,在多種分支學科的基礎上,更好地探討父母教養方式的具體機制。

第四,在實際運用上,如上所述,親子互動中父母的教養方式的理念在實際運用中還不是很廣,與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相比較,現代家庭關系和家庭教育的觀念與實踐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這更加激勵有關研究者深入地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行為發展的影響[11]。以后會進一步運用到社會、家庭和學校中去,理論和實際相互促進,才更有利于兒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H.Rudolph Schaffer.發展心理學的關鍵概念[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白云靜,鄭希耕等.行為遺傳學: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研究[J]. 心理科學進展,2005,(3):305~313.

[3] 夏明珠,劉文.兒童氣質與父母教養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新進展[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4,(2):65~69.

[4] 普洛明等.行為遺傳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 Dunn,Plomin.Determinants of masternal behavior toward three-year-old siblings.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 pmental Psychology[J],1986,(4):127~137.

[6] Kirby Deater-Deckard,Stephen A. Petrill. Parent child dyadic mutuality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an investigation of gene environ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J] , 2004,(6):1171~1179.

[7] David Reiss. Social Processes and Genetic Influe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Novel Uses of Twin and Adoption Designs. 心理學報 [J] 2008,(10):1099~1105.

[8] 張麗華,宋芳.人格研究中的行為遺傳學取向的發展[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1):61~65.

[9] 張坤,李其維.遺傳與環境的相關及交互作用分析[J].心理學探新,2006,(2):13~17.

[10] 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95~103.

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2-0161-03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現代生物學的發展離不開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對基因進行操作的復雜技術,其內容涉及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相關理論基礎及實驗手段。《基因工程》課程內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論性和技術性強,同時基因工程發展十分迅速,相關知識也日新月異[1]。江西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為優勢、以生物技術為特色綜合發展的多科性省部共建大學,近年來各大高校都開設了生物專業,我校必須要對生物教學進行改革才能保持生物技術特色專業的主導地位。近幾年我院對生物類專業進行了改革,在《基因工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課程論文、課程實踐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但效果還是不太理想。為了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基因工程》教學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不甚理想,該專業的畢業生只有少數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出現此狀況的原因是因為生物工程專業課程枯燥、內容復雜、內容更新快等特點,而造成的學生對專業課程沒有興趣,從而不能切實掌握和理解生物工程的相關專業課程。要改變學生對專業課的掌握和實際應用情況,必須實行實踐教學。《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專業的主要課程,《基因工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該課程實行實踐教學勢在必行,只有實行實踐教學,才能讓學生對《基因工程》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操作更加深入的了解。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環節,不僅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而且有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通過實踐教學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學有所長,并且為社會提供優秀的具有專業素質的人才。

一、實踐教學的現狀

1.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本科教育過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教學形式。理論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其中包括課堂講授、課堂討論、習題課等教學環節;而實踐教學則指對學生進行職業、專業技能的訓練,除少數在課堂上進行外,主要在校內外實踐基地進行,包括實驗課、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2]。本科的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專業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掌握在社會上工作的技能,由于之前的學校教育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才導致了畢業生本專業就業率低的現狀,為了扭轉現狀,我們應當重視實踐教學。

2.實踐教學條件欠缺。由于《基因工程》內容更新快,需要儀器、設備的支撐,而目前我校的設備規格型號落伍、設備老化、類型單一,現代化的儀器設備較少,學校的實踐基地形同虛設,學生實習的質量無法保證。實踐教學在《基因工程》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要,學校應該補足或更新實驗儀器、設備,以保證學生進行正常的校內實踐學習。實驗、實訓室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場所,是進行實踐教學的基本保證,與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必須加強實踐環節的硬件設施建設[3]。各大高校對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不夠重視,實踐指導教師在學歷上的要求普遍偏低,同時,實踐指導教師的待遇也不如理論教師。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教師進修學習也是以理論教學的教師為主,有些院校甚至沒有實踐指導教師[4]。此外,課程設置也不合理,缺乏教學質量監控。

校外實踐教學條件也有不足之處,學校應聯系與基因工程專業相關的公司、工廠等,和他們簽訂實習協議,讓學生能及時的將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今后學生對就業方向的選擇和了解。

二、教學內容改革及教師素質要求

1.《基因工程》課程知識的更新。《基因工程》是一門更新很快的學科,在新技術、新觀念、新成果的更新方面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校須訂閱生物工程專業的權威學術期刊,并要求任課教師掌握課程的最新動態,及時更新課件,從而讓學生了解基因工程上的新技術、新觀念和新成果。

2.《基因工程》課程課件制作。《基因工程》與很多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有更好的專業素質,應改革教學內容,避免與相關課程的重復。如:基因操作的主要技術這部分內容,核酸的凝膠電泳在生物化學中有詳細介紹;細菌轉化實驗在微生物中講授過;核酸分子雜交在分子生物學與分子遺傳學課程中做過實驗;基因的表達調控在分子遺傳學中講授過[5]。對于相關課程提及的實驗或基礎知識,任課教師應采取回顧或者提問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3.增加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該課程的專業技能尤為重要,所以讓學生對課程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有意義的實踐教學是重中之重。學校應當增加學生外出實習、參觀相關工廠或公司生產線、實驗等機會,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讓學生們親眼所見、親手操作,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與創新。這樣就形成了基礎知識和課內實驗支持課外實踐,課外實踐引發學習基礎知識的動力,二者相互促進。

三、教學實驗改革

《基因工程》是一門理論和實驗緊密結合的課程,實驗是課程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實驗教學。實驗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科學實驗的設計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對實驗結果的科學分析,因此實驗教學應當強調在教室的引導下給學生以盡可能多的獨立操作空間和獨立設計實驗的機會。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不干涉學生的實驗安排和操作程序,僅以指導老師的身份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現場巡回指導,并回答學生的疑問,為學生示范相關實驗儀器和軟件的使用,提供公用試劑,對學生的每一步實驗結果進行評價和把關[6]。根據學生實驗結束后反饋的信息和實驗報告的內容,及時調整指導方法。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僅僅以卷面成績來定學生的課程成績,這就造成了學生僅僅學習書面知識,不愿意動手操作的現狀,長期下去學生動手能力就差,畢業后不具備足夠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由于本科生教育階段,首先是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所以基礎知識教育不能松懈。由于《基因工程》實踐性很強,所以建議實驗、實踐也應該納入考核項目之中。大學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思維也尤為重要,應當在學期中間增加課程報告、課堂討論等,作為考核的一部分。三者考核方式共同實施,不僅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夠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完善

有一批專業的教師隊伍還不夠,還應該有一個具有一定管理職能的教學實施單位,負責管理實驗、實習的安排與管理。管理機構的目標和責任必須明確,嚴格規范和要求各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的功能,給實踐教學的質量提供保障。校外實踐應和單位簽訂協議,必須嚴格按照培養計劃安排實踐、實習,實踐和實習結束后企業應當給予學生正式的評價,以便教師有計劃地制定學習方向;學生應該嚴格按照單位規定的實習規則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單位和學校才能達到各自的期望值,企業和學校也能長期建立合作的關系。

六、結論

總之,通過《基因工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要實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僅為方向性的引導,讓學生從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感興趣之處,及時提高和完善自己,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彌補自己的不足。但要想改變目前的教學現狀任重而道遠,仍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幫助,才能將目前的《基因工程》課程教學更加完善,讓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黃麗華,趙燕,張學文.獨立學院基因工程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6):27-28.

[2]賴華清.對加強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思考[J].職教探索與研究,2006,(3):38-43.

[3]陳小梅.加強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J].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1):86-89.

[4]王庭俊.強化實踐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質[J].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5(1):52-55.

[5]范桂枝,李曉燦,詹亞光.“基因工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6,(6):55-56.

[6]孟春曉,高政權.高校基因工程教學改革現狀[J].黑龍江畜牧獸醫科技版,2011,(5):162-164.

分子遺傳學基因的概念范文第5篇

邁克爾?路特(Michael Rutter,1933-)是英國著名的發展變態心理學家,被稱為“兒童精神病學之父”。1933年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城,1936年隨父母回到英國,1940至1944年被父母寄養在美國。1944年后在英國接受了正規的學校教育。

路特1955年畢業于伯明翰大學醫學院。在獲得神經病學、兒科和心臟病學的碩士學位后,1958年在倫敦莫茲利醫院(Maudsley Hospital)接受了精神病學的訓練,1961年獲得資格認證,然后去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1962年回國后,他加入了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社會精神病研究所,1965年應聘到倫敦大學精神病研究所,1966年在倫敦被指定為精神病學會的高級講師。1973年,他成為兒童精神病學教授、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系系主任。

1984年,路特創立了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兒童精神病學分會,于1984年至1987年擔任該會的榮譽主席;1994年,他又創立了精神病學會下的社會、遺傳和發展精神病學研究中心(Social,Genetic and Developmental Psychiatry Research Centre),在1994年至1998年間擔任該中心的名譽主席。他在1987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92年被授予爵士爵位,是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和醫學科學研究院(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的創始人之一。他還擁有萊頓大學、伯明翰大學、愛丁堡大學、芝加哥大學、明尼蘇達大學、沃里克大學等院校的名譽博士學位。現在,他擔任倫敦皇家學院精神病學院發展精神病學教授和倫敦莫茲利醫院的精神病顧問。

迄今為止,路特出版了38本專著,并發表了400多篇論文。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是《母愛剝奪再評估》(Maternal Deprivation Reassessed,1972),被New Society評價為“兒童保育領域的經典”。路特被公認,為兒童精神病學在醫學和生物心理學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并做出了卓越貢獻。1995年他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獎。在20世紀最著名的100名心理學家中,他排名第68位。

一、對母愛缺失與剝奪的研究

路特的研究思路主要是詮釋自然和教養之間的關系,研究論題圍繞母愛剝奪對兒童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展開。這個論題涉及依戀關系的缺失與剝奪、依戀關系的喪失等。

依戀關系的缺失與剝奪。母愛剝奪的相關研究,是路特研究的重要領域,形成了他關于兒童成長的心理環境的重要研究范式和觀點。路特認為,兒童依戀理論的提出者鮑爾比對母愛剝奪的概念過于簡單化。鮑爾比認為,母愛剝奪是指兒童與一個依戀的人分離,失去了依戀對象且沒有發展出對他人的依戀。路特認為,這些依戀的性質,每種都有不同的效應。為此他在缺失(privation)和剝奪(deprivation)之間作了區分。如果兒童根本未能形成依戀關系,這是依戀的缺失;而剝奪是指依戀關系的失去或受損害,即曾經擁有過以后的失去。依戀的缺失有兩種原因,一是兒童有許多不同的養育者,二是家庭不和阻礙了兒童和成人建立依戀關系。路特發現一個有趣的結果,對于兒童精神問題的風險因素而言,父母離婚和父母去世顯然具有相同的效應,然而,事實是父母離婚對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遠遠大于父母去世。他認為,兒童期依戀關系的缺失可能導致了最初的粘滯、依賴行為,尋求注意和不加選擇地建立友誼等行為。然后,隨著兒童逐漸成長,表現出無法遵守規則,建立持久的人際關系或者有負罪感。路特還發現了行為的證據,情感障礙,以及語言、智力和體格發育的紊亂。出現上述問題,并非如鮑爾比所聲稱是缺失與母親的依戀關系所致,而是由于缺少依戀關系通常所能提供的智力刺激和社會經驗所致。

1989年,路特領導了英國和羅馬尼亞被收養者研究小組,跟蹤研究了許多十幾歲時被送到西方家庭中收養的孤兒,對于影響兒童發展的早期剝奪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依戀及新關系的發展,得到了樂觀的結果。尤其在實驗方法上他采用了更科學的方法,他將大量的時間投身于與兒童的接觸,采用自然實驗的方式發現可以得出因果推論的方法。作為一個臨床工作者對兒童的了解,與對細節或例外結果的關注,路特在彌補鮑爾比提出的依戀關系基礎之上,往前更邁進了一大步。

依戀關系的喪失――應對、心理彈性、遺傳因素和保護因素。路特著力考察了當面臨依戀關系喪失時,兒童的心理行為反應以及相應的機制。

第一,兒童需要考慮應對。即要么有身體上的應對,要么有心理上的應對。路特認為,兒童的應對行為包括問題解決和情緒調整兩種,這兩種方法中有許多屬于偏差行為或不良適應行為。

第二,兒童需要避免壓力和逆境,或者用某種方式減少壓力所帶來的影響。路特認為,在挑戰與壓力面前,兒童必須學會應對,一種方法是通過暴露,使兒童處于真實的危險中,只不過這種危險控制在兒童可以處理和應對的范圍內。這方面的思想和研究使心理彈性成為到目前為止產出頗豐的一個研究領域。

第三,涉及到遺傳因素。已有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在環境對人影響的易感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尋找涉及到壓力應對時的遺傳路徑,要么是增加風險,要么是增加保護性。

除以上所提到的三種面對壓力時可能的機制,路特也是較早關注到部分不利處境兒童發展依然較好的研究者。他特別關注兒童成長中的保護性因素,即那些使兒童免于受到傷害、減低傷害或者修通所受傷害的因素。包括兒童面對應激的性質、兒童生活境況改變、兒童自身的因素、家庭內因素以及諸如學校、家庭外因素五個方面。這些保護性因素的提出,對于早期剝奪兒童后期的治療工作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尤其對研究處境不利兒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過,路特同時也強調,為了了解與加強心理彈性與保護機制,人們必須考慮到家庭與政治、經濟、社會、以及種族情境的互動,以及個人與家庭因而出現的衰敗或興盛。

二、孤獨癥的研究和思想

路特醫學和神經病學的特殊背景,使他關注到了其他研究者可能較少關注的社會行為遺傳因素,并且嘗試對其機制進行研究,這一點尤其反映在他對孤獨癥兒童的研究中。

孤獨癥的發病機理:遺傳因素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孤獨癥是一種情感性的而非軀體,原因是不良的父母撫養方式和其他心理因素導致了該疾病的發生。1977年路特等的研究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孤獨癥遺傳因素的重要性。該研究對象是21對英國雙生子,其中10對是異卵雙生子(基因相似性與普通兄弟姐妹一樣),并用嚴格診斷標準每對雙生子至少有一個是孤獨癥。結果發現,沒有一對異卵雙生子是同時發病的,也就是說,異卵雙生同時發病機率是0。這可能也是人們對孤獨癥的遺傳因素未給予重視的原因。這篇論文公開發表后,路特開始質疑自己的觀點,5%的概率是相當低,但是真正的核心不應該關注很低的絕對概率,而是相對于當時普通人群萬分之四的發病率非常高的相對概率,顯然,遺傳因素非常重要。關于這一點,路特從研究中找到了支持證據,即1977年研究中的11對是同卵雙生(基因100%相似),他們中有4對,即36%被同時診斷為孤獨癥。盡管該雙生子研究的樣本很小,但是兩類雙生子發病概率統計學上是具有顯著意義的。另外,他的研究設計非常精細,因此,該實驗對孤獨癥領域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另外,基于路特與其同事的研究工作以及后來的驗證性研究,孤獨癥從作為一個環境影響的心理問題逐漸被理解為重要的遺傳性精神疾病之一,其結果大大促進了20世紀80年代的分子遺傳學研究,而孤獨癥則是研究者們首先關注的幾個重點領域之一。

孤獨癥的診斷。路特1977年的雙生子研究是另一個重要發現,涉及到孤獨癥的診斷,他提出了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的概念,其征狀是社交及溝通上的廣泛性異常、異常局限性的興趣、高度重復性的行為。事實上,路特及其同事對參加實驗的42名兒童進行了細致的評估,包括社會、情緒、認知以及語言功能。最令人振奮的發現是,遺傳因素對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影響效應比對孤獨癥的影響效應更大:同卵雙生子的相似性竟高達82%,異卵雙生子的相似性僅有10%。

因此,路特與其同事認為,孤獨癥是與遺傳因素相關聯的廣泛性認知障礙。這些發現也在后續的追蹤研究中得到證實,即孤獨癥譜系的廣泛性診斷,以及同卵雙生子82%、異卵雙生10%的癥狀相似性。路特及其同事的研究工作表明:孤獨癥的行為如果被認為是從出生到童年早期的發育障礙所致更為合情合理,孤獨癥是一種軀體性的、與父母撫育方式無更多關聯的發育障礙。由于路特等的研究工作,到20 世紀70~80年代,人們基本上摒棄了孤獨癥所謂“父母撫養方式不當”的病因假說。無論是孤獨癥生物學病因探討,還是臨床實體的識別與描述;無論是相關癥狀群的分型,還是研究與其他精神障礙的聯系,均提示了對孤獨癥研究的一個全新時代即將到來,即明確了孤獨癥與精神分裂癥的區別。

三、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

路特在2006年出版的《基因和行為:自然-教養的交互說明》(Genes and Behavior:Nature - Nurture Interplay Explained)一書中,系統闡述了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觀點。他主要闡釋了基因是怎樣影響行為的,以及在理解各種行為特點和精神障礙的因果路徑中的重要性。他對行為遺傳學、精神病遺傳學以及環境對風險的調節效應研究等許多領域,進行了清晰而又通俗易懂的描述,尤其是對基本假設、方法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的細致考慮,以及對研究結果的謹慎解釋。同時,路特也指出了純粹遺傳解釋的局限,其核心是基因和環境永遠不可能完全分開。路特認為,幾乎沒有例外,人的特點和障礙、體格和精神都是基因和環境多因素影響的結果,一方面,這意味著對所有的行為而言,遺傳因素盡管可能不一定是占支配地位的,卻是普遍的。這一點不僅對于障礙,而且對于普通人的心理特性,包括氣質和認知特點,甚至犯罪或離婚這樣的行為也同樣適用。另一方面,許多遺傳影響效應的例子也通過與環境的各種交互而發揮作用。因此,一些遺傳行為會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于環境的風險因素之下,即所謂的遺傳-環境相關。例如,父母有遺傳因素的行為,可能破壞家庭功能,反過來,它又把孩子置于形成行為的風險環境中。換言之,父母的基因通過環境的影響機制來增加孩子發展所面臨的風險。

路特認為,這種遺傳-環境的交互作用非常普遍,人們必須在研究中予以考慮。基因不是決定性的,他們不會以任何直接的方式,導致諸如孤獨癥和精神分裂癥等或者精神障礙的產生。基因作用于行為的效應是間接的,很大程度上通過環境的調節而產生。基因和環境相互接觸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所謂的遺傳-環境的交互作用,這說明了基因為什么影響一個人對環境風險的易感性。因此,遺傳學者和心理學研究者,不僅僅是說著相同的語言,還要共同工作。路特因其豐富的跨學科研究背景,以及強有力的分析方法歷史性地承擔起了這項工作。

三、小結與展望

路特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跨度非常廣闊,包含了早期的流行病學研究、學校效能調查、社會心理學的風險調節測驗、訪談技術的研究,以及后期的定量研究和分子遺傳學,涉及到DNA研究、神經影像學、家庭及學校的影響、基因、閱讀障礙、生物和社會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壓力等方面。他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的重心包含了孤獨癥、神經精神障礙、抑郁、行為、閱讀困難、剝奪綜合癥,以及多動癥等。這種跨學科研究思路和研究實踐,為后續相關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并給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大大拓展了心理健康研究的內容和范疇。

路特提出的兒童面對依戀關系喪失時可能的應對機制,以及保護性因素的提出,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對兒童發展和學校教育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更為重要的是,他給面對不利處境的兒童工作者帶來了力量和希望。因為兒童所經歷的這些苦難,或許可以看成兒童生長所經歷的磨難,而不只是悲慘的不幸與無力的憐惜,這種信念可能同樣會傳遞給處境不利兒童,從而提升其自身的心理彈性。同時,也為早期剝奪兒童的后期治療工作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尤其對研究處境不利兒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點對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兒童青少年社會問題尤其重要,大量的留守兒童顯然處在一個相對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不在身邊,養育者的變更把留守兒童置于處境不利地位,而在客觀現實無法改變的條件下,考察和研究其成長中的保護因素并應用于實際,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發展更現實和可行。此外,路特對孤獨癥的研究,不但扭轉了人們對孤獨癥的看法,尤其是對孤獨癥兒童父母的看法,而且使孤獨癥兒童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減輕了養育的心理壓力,從而使他們在對自己的養育能力方面減少挫折感,恢復養育孩子的信心。

路特關于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理論觀點,在理解個體差異的來源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與此同時也推動了行為遺傳學研究方法的發展。

一是研究范式呈現多樣化。一方面加強了收養研究的力度,使收養研究與雙生子研究在行為遺傳學中擁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使這兩類研究成為確定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重要研究范式。

二是由于統計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研究方法開始由雙生子研究、收養研究拓展到更為復雜的譜系研究,譜系研究可以為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更為完備的信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未來或許可以關注兩個方面的發展問題:一是在發展過程中,遺傳與環境的作用是否會發生變化。比如,就認知能力來說,隨著個體發育發展,遺傳的作用不斷加強;共同的家庭環境對童年期的個體是非常重要的,但到青春期以后它的影響可能逐漸變小。一是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遺傳與環境的作用在每個年齡階段是如何持續與變遷的。例如,研究已發現在認知發展方面,從童年期到成人期的,存在令人吃驚的發展連續性。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不僅對發展心理學,而且對兒童精神病學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無論如何,撇開路特對兒童工作的熱忱和天才的思想,單憑他對待科學研究善于質疑的態度,不盲從權威的科學精神,其“兒童精神病學之父”稱號,實屬名至實歸,名符其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川县| 孝昌县| 天津市| 临汾市| 墨竹工卡县| 开平市| 遵化市| 微山县| 江安县| 平陆县| 华安县| 自治县| 武川县| 抚州市| 会昌县| 博罗县| 玉门市| 弋阳县| 渝北区| 广水市| 花垣县| 六枝特区| 神池县| 莆田市| 全南县| 明光市| 赣州市| 禹城市| 郎溪县| 南京市| 调兵山市| 克什克腾旗| 新昌县| 曲沃县| 柞水县| 浪卡子县| 五寨县| 镇雄县| 崇义县| 木里|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