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跨年級教學的利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校;高等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2-071-1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迫切的需要用教育為國家富強保駕護航。社會現代化與人的整體素質現代化之間的矛盾,需要學校教育來調和。高等學校作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輸出地,更加肩負著人才強國的重任。這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綜合素質的提升,在于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高層次素質。本文試圖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現狀和推進難題進行思考,進而的得出相應的強化策略,以期對當下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有所借鑒。
一、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現狀
首先,高校為了響應政策要求,大喊素質教育的口號,但具體實施細則和實施行動敷衍了事。政策要求提高學生的德、體、美等素質,學校就添加幾門法律法規、藝術鑒賞等選修科目就算是跟上政策方針的步伐。或者是允許批準幾個學生自治社團組織,就算是豐富校園生活。這些措施確實是與高校素質教育相關,但未免有應付之嫌。
其次,高校雖然重視素質教育的問題,但往往實際作為和理論要求相悖。素質教育課程要求科目豐富且安排合理,并用學分形式鼓勵學生學習。可是實際上原有的課程安排中選修空間受到擠壓,因而嚴重影響了學生選擇學習的興趣。
再次,長期以來形成的教育觀念嚴重影響人們的教育思維。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觀念、對成功的定位和對人生的態度等,“幾乎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力量,一種強大的思維定勢”無形地操縱著高校的教育運行。一部科舉史,濃縮著古代讀書人的酸甜苦辣咸;一個就業難,拷問著現代大學生的仁義禮智信。
二、高校素質教育的推進難題
“實際上,由于目前基礎教育尚沒有完全實施素質教育或者實施素質教育還有重重阻礙,我們的大學生并沒有接受應有的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形成應有的素質。因此高校首先要完成的是為基礎教育補課的任務。”我國高校素質教育還主要致力于增加非專業的課程,以達到文理知識相互滲透,拓寬學生知識面。這種做法利弊兼有,雖然客觀上豐富了學生的跨學科視野,但實際上導致知識碎片化、課程細分化,既增加了紛雜的課程種類又加重了學生額外學習的壓力。
另外,高校素質教育往往被誤解為僅僅是人文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質、身心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社會實踐素質、創新素質、審美素質等。還有人認為法律素質、信息素質在新時代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的素質教育是針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陷而提出的,但并不局限于此。”在高校素質教育開展過程中,還是應當注重在綜合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上強調人文素質的培養。
“我們在論及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時,往往強調教育要為社會服務,而忽視了整個社會要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給予教育內部不能左右卻又是不能缺失的保障與支持。”整個教育領域中素質教育的乏力,學校因素占主導地位,然而社會因素也起著直接原因。
三、高校素質教育的強化策略
(一)合理設置課程,優化教學安排,保障素質教育的全面提高。首先,高校課程要安排好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分配比例。打破選修課局限在專業范圍內的狀況,提供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的通識教育課程。其次,必須根據學校和專業的性質優化課程結構。工科院校、醫學院校、軍事院校、藝術院校等等,每一個院校都有本校的側重點和特色,要有針對性地編排和改善素質教育課程。再者,篩選課程內容,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提升高校自身文化品位,形成學生綜合素質的隱形力量。辦學宗旨、管理風格、學術氛圍、校風校紀等校園文化滲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對高校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校園文化的范疇很大,并不是僅有社團文化和宿舍文化等簡單的實體類活動。高校文化建設能夠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和學生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對真理的追求、對真善美的向往,對理想的憧憬等都能產生高品質的文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達到統一。學術論壇、藝術鑒賞、社會體驗等各種各樣的學習形式都把校園文化與素質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興趣愛好、創新能力、文明習慣、健康心理、鮮明個性,塑造完善的人格。
(三)轉變觀念,使高校素質教育理念得到升華。首先,轉變高校辦學理念,使之成為自主、自律、自立的實體,走有特色的辦學之路。其次,國家要彌補以往各項改革過程中教育視角的缺失,切實把教育優先放到第一位。再次,社會要利用合理的宣傳工具源源不斷地向大眾傳播新觀念。最后,高校學生本人應該學會自我反思,自我管理、情緒控制和發泄,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完善自己的人格、培養優秀的品質等。
參考文獻:
[1]鐘志賢.深呼吸:素質教育進行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4.
[2]崔巍.論素質教育及其實施[J].高等農業教育,1999,(9).
[3]潘懋元,高新發.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