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牙科保健及康復治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推動醫院的改革與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醫院管理的先進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國醫院管理水平,應美國加州大學Fresno分校和美國駐華使館商務處的邀請,于200*年11月26日至2005年12月9日由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組織分別來自北京,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6省市的醫院院長,書記及科室主任一行19人赴美考察.在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精心組織和北京艾賽菲克國際商務有限公司安排下,圓滿完成了本次培訓和考察任務.美國紐約國際口腔研討會暨設備展和美國醫療保健體系,醫療衛生管理,給全體團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點滴感悟匯報如下:
一,紐約國際口腔研討會暨設展(GNYDM)規模宏大
紐約國際口腔研討暨展覽會(GNYDM)是國際上規模最大最重要的牙科藥品和技術的貿易展覽會.每年全世界牙科方面的代表匯聚在美國紐約,展示高水平的產品和技術,并討論這個領域的最新發展動向.迄今為止,紐約國際口腔研討暨設備展已成功舉辦了80屆.
2005年紐約國際口腔研討暨設備展共吸引了來自不同國家的1400名參展商,和來自77個國家的41788名觀眾.即將于2005年11月27日-11月30日舉辦的第81屆紐約國際牙科展,也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屆時來自全球的專業人士將共聚紐約,分享81年來世界牙科領域的成功經驗.
隨著中國口腔醫學行業的巨大發展,以及代表美國最新技術的產品在中國所具有的潛在市場,美國駐華使館商務處鼓勵中國衛生行政官員,醫院負責人及企業的代表參與此次活動并希望能通過此次訪問同美國口腔醫學行業的相關組織建立有效的聯系,同時能對美國口腔醫學行業有進一步的了解.
二,美國的醫療保健體系給我們的啟迪
在加州大學佛雷斯洛分校LylesEenter,參加中美醫院管理研討會,由加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BerjApkarian講座,題為"美國醫療保險系統與管理實踐".
美國醫療衛生系統因其具有全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的醫療技術,病人享有選擇醫療服務機構的自由而號稱全世界之"最好";但同時又因其缺乏全國性醫療保健制度,醫療衛生高投入伴隨低產出而自認為全世界之"最糟".無論是衛生總費用,人均醫療費用或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均為全世界最高.2004年美國衛生總費用占DGP的15.9%,人均衛生費用3500美元,而衡量衛生事業產出的居民衛生指標卻不盡人意.15%的人口因未參加醫療保險而無法享受醫療服務.
美國醫療衛生系統主要由醫療服務機構,醫療保險組織,醫療保險參加者組成.人們通過雇主或自行購買醫療保險,生病后到醫療服務機構就醫,醫療費用由醫療保險組織向醫療服務機構支付,該環節中,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以及對病人使用醫療服務的管理極大程度上左右著醫療衛生資源的使用模式和使用率.
(一)美國的醫療服務機構主要由美國醫院,美國醫生診所,護理院,康復中心等機構所組成,美國醫院與國內醫院相比,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不同:
(1)醫院與醫生的關系.醫生與醫院關系松散,大多數并不作為雇員與醫院共存一體.他們在醫生診所和一所或多所醫院工作.由于美國醫療費用支付體系明確設立了醫生的收費項目,醫生與醫院的收入各自分開,例如―個住院病人的醫療費用分兩部分,一部分直接支付給醫生本人,作為其技術勞動的價值體現,另一部分支付給醫院,作為醫院提供醫療設施的補償,這些設施服務包括醫院提供的醫療場地,檢查,檢驗設備,治療設備,護士,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醫生既是醫院的客人,又是醫院的消費者.醫生通過介紹,轉診,治療病人,消費了醫院的醫療資源,使得醫院的投資得以回收.
(2)醫院與醫療保險組織的關系.保險組織象一只無形的巨手,利用市場原理調節醫院的收費標準,左右醫療資源的使用模式.醫療保險組織對醫院的制約度很大,它嚴格規定了醫療費用償付標準,建立了整套衡量醫療資源是否合理使用的評價標準.通過法律強制性設立了獨立于保險組織和醫院之外的醫生同行評議組織;要求醫院設立監控部門.這些機構和部門使用統一標準評價病人入院和住院的合理性,如發現不合理的情況,保險公司有權減付或拒付病人的醫療費用.由于住院費用昂貴,保險公司為控制醫療費用,致力于降低病人住院天數,要求病人在急性病期入院,經過治療(平均住院5―7天)進入恢復期后,即轉到費用相對低廉的護理院或家庭護理中心,或直接在醫生診所隨診.醫院,醫生診所,護理院,康復中心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鏈.
美國醫生診所
近60%的醫生擁有自己的診所.醫生診所門診量不僅占總門診量的70%,而且其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廣,病人就醫方便.病人由醫生診所介紹到醫院住院治療,出院后仍回到原診所隨訪看病,保證了病人治療的連續性和醫療質量的提高.醫生診所通常只提供一些基本醫療服務.
(二)美國醫療保險組織(又稱為醫療保險計劃,醫療保險公司,第三方或付費方)
美國法律規定,凡7人以上公司的雇主必須為雇員(甚至包括家屬)購買醫療保險.美國65%的總人口通過雇主購買了醫療保險;80%以上的人口參加了各種各樣的醫療保險.80%的醫療總費用由醫療保險組織支付.毫不夸張地說,醫療保險公司在醫療服務系統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按醫療費用籌措來源劃分,美國醫療保險組織可分為政府性醫療保險計劃和商業性醫療保險公司.前者最大的兩個計劃之一是醫療保健計劃(Medicare).該計劃于1965年起實施,是美國第一個政府性醫療衛生社會保險計劃,目的是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終身殘障者及家屬和晚期腎病者提供醫療保險,醫療費用來源于聯邦政府稅收和個人繳交的少量保險金,由政府下屬的衛生財務管理局統一管理.之二是醫療救助計劃(Medicaid),旨在為窮人提供醫療保險,費用由各州政府支付和自行管理.商業性醫療保險公司多由私人承辦,其各種各樣的計劃彌補了政府醫療保險計劃對人群享受醫療服務的限制,滿足人群不同層次的需要.商業性醫療保險公司支付的醫療費用占總醫療費用的37%.
瑞典對老年人的經濟保障首先是通過發放養老金來實行的。國家對于所有65歲和65歲以上的公民,以及享受互惠協定待遇的外僑,一律發給國民養老金,養老金隨物價指數的升降相應調整。1984年,一個單身老人全年的養老金為15936克朗,有配偶的老年夫妻合計為31872克朗。
對于提前退休的60~64歲的雇員,每年減發退休金5%,對已喪失勞動能力或失業后無再就業可能的雇員,仍發給全額退休金。70歲以前推遲退休的人員,每延遲退休一個月增發退休金0.6%。對于只能領取國民普遍養老金而妻子年滿60歲,不夠領養老金資格的老年人,發給配偶補助金,金額為養老金基本金額的25%。享受國民普遍養老金的老人去世后,其不滿16歲的子女,或年滿50歲且丈夫去世時已結婚五年者,可領取普遍遺屬撫恤金,金額為養老金基數的95%。
1983年實行了新制定的《衛生與醫療服務法案》,其目的在于保障全國人民具有良好的健康狀況。老年人在公立醫院或牙科醫院治療,享受免費待遇。領養老金的老年人免交健康保險費,但仍享有健康保險的權利。患慢性病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享受家庭護理,由本地區醫護人員負責,由一名家屬或一名保健助手協助,國家發給家庭護理補助費。醫院設老年科,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老年人,可以住療養院治療。
此外,還為老年病人和殘疾人設有康復中心,康復中心有醫生、康復技師、心理學家,向患者提供治療和咨詢,并設有康樂室、手工作業室及午間用餐的餐廳和午休室,中心為日托性質,備有特制汽車接送入托老人。
政府還為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務,凡領養老金的老人,都可以領到住宅津貼。政府還為養老金領取者在普通住宅區內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酌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輔助住宅,使老人能居住在子女附近。
瑞典的老年人除在康復中心和托老所就餐外,還可到附近的中、小學吃飯,所收費用僅為市價的一半。社區還雇傭走家串戶的家庭服務員,定期上門為散居的老人購物、備餐和處理家務。
政府為了滿足老年人的學習愿望,還決定普通大學取消入學年齡限制,一律向老年人開放。廣播和電視教育除為老年人制作播放特別節目外,還按老年人的生活規律另外補播。國立圖書館為老年讀者送書上門,并調查老年人的閱讀意向,編制老年人愛讀的書目供老年人借閱參考。
瑞典的公共交通部門對養老金領取者給予優待,老年人除減價乘坐火車、船、飛機、地鐵和公共汽車外,行動困難的老年人還可以減價乘坐出租汽車或老年人專用車輛。
美國:
轉診前,專科醫生全面掌握患者信息
首診:社區家庭醫生
美國的家庭醫生除了對患者進行初步診療,并根據需要轉診到專科醫生以外,還負責每年1―2次對受益人的體檢。通過定期的體檢和詳細的記錄,家庭醫生可以掌握受益人和家庭的健康情況。在需要轉診的時候,也可以及時讓專科醫生全面掌握患者的情況。
美國醫院的“醫聯體”
在《美國醫院和醫生組織的新合作模式以及未來發展方向》一文中,美國大型學術中心建立了醫聯體。其中大型學術中心與社區合作建立醫聯體包括兩種主要的模式。哈佛大學貝斯以色列醫院通過和社區內的醫生和醫院合作建立聯盟,把管理、臨床、科研、教學和醫生的培訓進行全面的整合,提高社區內醫生的醫療水平,達到雙贏的目的。耶魯大學附屬紐黑文醫院則利用和社區內醫生共同投資的模式進行合作,將大型學術中心優質的資源引進到社區內。患者需要進行住院或者轉診的時候,則可順利地轉診到耶魯紐黑文醫院。利用這種方式,讓大型學術中心的服務深入到社區中。
系統地建立醫聯體和分級診療、轉診制度并非可以一朝一夕完成。其中除了分級診療的政策、保險制度、轉診的模式和方法以外,還有許多必要因素,例如家庭醫生的培養、轉診診療規范等等需要完善。
英國:
每個居民都有對應
免費家庭醫生
英國通過全科醫生模式,每個居民都有對應的免費的家庭醫生從而進行分級診療,但政府開支增長過快。在此背景下,基礎醫療設施建設,包括社區醫院、耗材、器械以及全科醫生建設快速增長。信息化建設同步跟上,包括個人健康檔案,醫院間互聯,為轉診提供方便,同樣藥品流通領域也進行了配套改革。
自1965年起,英國政府為了增加醫療供給,又重新實行了允許和鼓勵私人開業、鼓勵發展私立醫療機構發展的方針。
英國初級衛生保健服務主要由開業醫師(包括全科醫生、牙科醫生、眼科醫生和藥劑師等)和開業護士提供。開業醫生與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家庭醫生協會簽訂合同,家庭醫生協會監督開業醫生的服務,并規定其費用補償標準。此外,還負責按登記的注冊人數,向他們支付酬金。
在英國,全科開業醫生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每個英國居民都必須預先在一名通科醫生處登記注冊,其一旦發病時,就去找這些醫生看病,或者由這位醫生介紹去專科醫院門診治療或住院治療。在英國,約有97%的居民都有自己指定就診的全科開業醫生。每個通科開業醫生的服務顧客都有2000多人。這些醫生又被稱為“健康守門人”。
而英國公共衛生服務依據其內容,分別由中央政府機構、地方公共衛生機構及一些私營衛生機構來承擔。絕大部分衛生服務,如疾病預防、篩檢、精神衛生、老年衛生服務、家庭衛生保健、殘疾人健康保健及增進健康的其他一些內容,多由各地區及地段公共衛生機構組織實施,職業衛生服務則由企業與地方衛生部門聯合進行。
日本:
區域醫療層級式分級診療
日本的分級診療制度的運行與英國完全相反,幾乎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兩大特點可以概括為:①沒有建立家庭醫生(或全科醫生)制度和法律強制的轉診制度,主要依靠完善區域衛生規劃;②醫療費用不再免費,而是選擇國民和政府共同承擔,加入了醫療保險的日本國民看病時只需自付30%的醫藥費(之前是20%),這樣日本國民并不需要繳納過高的保險費或消費稅、日本政府也沒有因為醫療支出過多而背上過于沉重的財政負擔。
日本目前還沒有建立家庭醫生(或全科醫生)制度和法律強制的轉診制度,主要依靠完善區域衛生規劃,強化醫療機構的功能和分工,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宣傳教育,人性化服務引導等舉措,建立分級診療制度。
衛生規劃,建立三級醫療圈
日本根據人口數量、地理環境、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適度打破行政區劃,設定了層級明確、功能協調的三級醫療圈,促進醫療資源的適宜配置。三級醫療圈即一次(初期)醫療圈、二次醫療圈(全國約360個)、三次醫療圈(全國約50個)。一次醫療圈原則上以市町村(最低的行政層級)為單位,為居民提供便捷的門診服務。二次醫療圈根據交通狀況、人口密度、社會經濟、患者流進和流出比例等要素設立,醫院主要提供住院服務。三次醫療圈原則上以都道府縣(除北海道、長野縣有兩個以上三次醫療圈)為單位設立,區域中心醫院主要提供高精尖住院服務(如器官移植、先天性膽管閉鎖等罕見疾病、急性中毒等),除轉診外基本上沒有門診服務。
200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對全國336個二次醫療圈進行調查,計算二次醫療圈患者流進和流出的構成比。其中108個醫療圈為穩定型,即居住在本醫療圈但到別的醫療圈就醫的比例在20%以下,同時居住在別的醫療圈但到本醫療圈就醫的比例也在20%以下。
經濟調控,促進分級診療
由于很多工作具有公益性、服務延伸性等特征,日本通過醫療價格加算等形式激勵醫院提供這些服務,費用通過醫保、患者自負和財政補助承擔。
日本規定地域醫療支援醫院要符合14項條件,其中1項為雙向轉診率,即來院初診的患者中診所(或其他醫院)憑介紹信轉診過來的患者比例達80%以上,或向上轉診比例達到60%且向下轉診比例達到30%,或向上轉診比例達到40%且向下轉診比例達到60%。確定為地域醫療支援醫院后,將獲得相應的財政專項補助和醫療收費加算(入院第一天入院診療費加算1萬日元)。
此外,2002 年診療報酬制度調整規定,以治療急性期疾病為主的醫院同時滿足3項條件:門診患者中轉診比率占30%以上,平均住院日小于20 天,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比例小于1.5(全國約為1.9)。符合這3項條件的醫院每床日最大可以加收2500日元(門診轉診加算1000日元,急性期入院加算1000日元,其他轉診加算50日元),再加上地域醫療支援型病院住院診療加算,每年住院患者達1萬人次的情況下,醫院就會多收入3―4 億日元。除對醫療機構的激勵措施外,日本對普通患者也有激勵約束措施,即除了急診外,患者都需要憑診所醫生的介紹信才能到上一級的醫療機構治療。如果患者跳過一次醫療圈而直接選擇二、三次醫療圈治療,除全部自費外,還需繳納一筆額外費用,一般為3000―5000日元(大醫院甚至更高,且大醫院不接受此類門診患者)。因此,日本患者一般首選私人診所或地域內的中小病院(即一次醫療圈)作為初級醫療保健機構,再由一次醫療圈內的醫療機構開出轉診文書,向上級地域醫療機構轉診。
雙向轉診有三類,縣域內就診比例高
日本的雙向轉診有三類:
一是診所間的轉診。日本很多診所的專科能力很強,診所間會在地域內進行轉診;
二是醫院與診所間的雙向轉診。一般地域醫療支援醫院和特定機能醫院都成立“病診連攜室”或“地域醫療連攜室”,通過傳真、電話、網絡等與診所間進行預約、轉診等;
三是醫療機構與養老康復機構間轉診。日本養老服務機構種類繁多、層次分明,但病人在醫院康復期后,或者養老康復后病情加重等,可以在兩級機構間轉診。日本醫療保險統計數據顯示,診療人次中縣域內就診比例相對較高(日本的縣相當于我國的省,但人口一般在400萬左右),如靜岡縣2009年國民健康保險(類似于我國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群中96.4%來自縣域內。
【關鍵詞】整體護理;外科
【中圖分類號】R86.5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8-0106-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1日期間新入院的患者,200例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年齡10~79歲。患者入院時對疾病的了解情況:不了解占80%;一般了解占20%;無保健知識占95%;有保健知識;占5%。經整體護理,患者出院時對健康教育計劃部分掌握250例,占25%,全部掌握150例,占75%。
1.2 研究方法:
調查之前,受試者知情同意,我們收集了詳盡資料以了解患者的各種情況,做入院一般情況的詳細評估及了解患者對自己疾病的認識程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宣教計劃,對老年、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采取耐心細致的語言宣教方式,并且反復多次,循序漸進,每次傳授的知識少而精,患者掌握一項再進行一項[1];對文化層次較高,平時保健意識強,尋求健康行為迫切者,可采取語言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計劃可適當定高一些,速度放快一點,內容深一點,多講解一些醫學保健知識,可提高患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不善言表,疑心較重的患者,采取集體指導、討論的方式,達到患者之間良好溝通,使宣教更具說服力,效果較好。
2 術前健康教育
手術前,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飲食、睡眠方面的準備,介紹麻醉及手術方式、術后疼痛的必然性及控制方式等,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及心理狀態接受手術。胸心外科患者的術前護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焦慮:大多由于患者對環境的陌生和對疾病的恐懼等。對此患者要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解除心理負擔。②活動無耐力:對心臟病患者具有針對性。和患者及家屬一起制定患者的活動計劃,根據情況讓患者獨立活動或幫助患者活動。③心輸出量減少: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定時監測患者的BP、P、R,聽診雙肺呼吸音,注意控制輸液速度,必要時記錄出人水量。④營養失調。對食管癌的患者具有針對性:術前要注意調整飲食,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軟食或流質飲食,少最多餐。定期測量體重。⑤有感染的危險:肺功能差易引起肺部感染的患者,要觀察痰色及痰量,定時測體溫,教育患者預防感冒和交叉感染,遵醫囑合理應用抗生素。⑥潛在性損傷:某些血管病變如動脈瘤有高血壓傾向的患者,要定時測量血壓,限制活動,鼓勵患者尋求幫助。
3 術后健康教育
術后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患者盡早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包括術后的選擇、引流管放置的目的、飲食的選擇、靜脈補液的目的、充足睡眠的重要性等等。這個階段宣教的成敗及患者家屬的配合情況直接影響到康復期的長短。胸心外科患者的術后護理問題主要有以下5種:①無效的呼吸方式:全麻體外循環術后的患者,要常規應用呼吸機,所以應密切觀察和評估患者的呼吸情況,包括頻率、深度和節律。保持呼吸道通暢[2]。患者清醒后要指導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②舒適性改變:疼痛是手術后患者出現不適的主要癥狀,要以鎮靜、支持的方法去護理患者置患者于舒適的,咳嗽時幫助患者保護傷口,必要時應用止痛劑并觀察效果。③軀體溫度的改變:特別是先心病的患兒,由于體外循環對機體的影響,加上患兒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健全,術后易出現高熱,應密切觀察發熱的癥狀和體征,并采取降溫措施,及時更換濕衣和床單。④心輸出量減少:嚴密監測并記錄患者的BP、P、R,記錄24h出入量,必要時記錄每小時出入量。觀察皮膚顏色、溫度、彈性。⑤有感染的危險:評估傷口狀況,保持引流管通暢和傷口敷料的清潔干燥,遵守無菌原則,遵醫囑應用抗生素。
4 出院指導
向患者及家屬交待清楚復診的時間、意義,特殊病種更要重點交待。心功能較差的患者應限制飲水量,不宜進食大量含水量多的食物,如稀飯等,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心臟瓣膜置換術后3個月內是克服手術創傷、康復體質的重要階段,須加強營養,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不宜吃太成的食物。對抗凝治療有影響的食物不可過多或長期食用,如辣椒、豬肝等。遵醫生指導服用洋地黃、利尿劑和抗凝藥。對育齡婦女應告之瓣膜手術對月經、懷孕的影響。要經常保持心情舒暢,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注意防寒保暖,預防呼吸道感染。要經常留意體溫的變化,如出現高熱或持續低熱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如接受牙科治療或各種創傷性檢查時,應事先告訴醫生體內裝有人工心臟瓣膜,正接受抗凝治療。根據出院醫囑定期回院復查心臟彩超、胸片、心電圖及PT、血液生化檢查等,根據檢查結果調整用藥,做出今后生活和工作的健康指導。
5討論
從本試驗中看出,經整體護理,患者出院時對健康教育計劃部分掌握50例,占25%,全部掌握150例,占75%。整體護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在臨床上應用,它使護理工作從功能制所形成的被動執行醫囑和常規的工作方式轉變為從心理、生理、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為患者解決疾病的工作模式。同時也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我院開展整體護理以來,護理人員強化專業知識的學習,深入病房,增強了護患溝通,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患者滿意度達95%以上。
參考文獻
[1] 李金花.整體護理在胸心外科實施的護理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0,6
中醫自古就有芳香可化濕辟穢一說,對預防經空氣和飛沫傳播的有害物質,效果尤其獨特。古代名醫華佗用麝香、丁香等制成小巧玲瓏的香囊,懸掛于室內,用來治療肺結核、吐瀉等疾病,利用的就是香味本身所具有的凈化空氣、對抗病毒、安撫神經的作用。端午節盛行在家門口懸掛艾葉,艾葉散發的芳香氣味,可起到提神醒腦,對周圍空氣消毒殺菌的作用。如迷迭香和薰衣草的香味能緩解哮喘等,無論是精油還是中藥,每一味藥物或每一種精油都具有自身的功效,以治療或預防相應的疾病。
單方香熏精油相當于單味中藥,而基底油如同煎藥的水。中藥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而復方精油也是根據其相同功效或不同功效的精油相互作用的配伍原則,這就是藥物與精油所具有的相同之處。兩者均在各自理論的指導下發揮作用。
精油在美容美體的使用比中藥更靈活,作用更廣泛。因為中藥氣味多苦澀難聞,而精油的氣味則芳香天然,人們更容易接受,另外精油見效快,有效成分易被人體快速吸收,美容美體作用十分明顯,而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多需要長時間煎熬才能滲出,且分子量極大,皮膚難以通過親和吸收,簡單的外敷難以發揮作用。因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精油產品的開發和利用,市場潛力很大。
醫藥學家們研究表明,各種香花植物的花或莖葉散發的芳香物質,不僅具有美容、美體、消毒、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而且還對人體的心、腦血管及內分泌的功能起到調節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的功效。
香熏的作用途徑
香熏的有效成分進入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并達到療效,主要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一是通過鼻腔嗅覺細胞吸入;另一種方法是從皮膚吸收。
人們可以不斷地發出和收到無數只有鼻子可以分辨、腦可以分析的化學信息。散發在空氣中的芳香信息,通過鼻腔嗅吸刺激嗅覺神經,嗅覺神經將信息傳至大腦中樞,大腦中樞產生興奮,一方面支配神經活動,起到調節神經波動的功能;另一方面通過神經調節方式控制腺體分泌,從而調節人體的整個內環境。
植物精油通過按摩、沐浴等親和作用從皮膚表面通過毛孔和汗腺被人體吸收,也可以滲透到皮膚深部的真皮,然后進入毛細血管和淋巴管中,循環至全身。一方面改變局部組織、細胞的生存環境,使其新陳代謝加快,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另一方面刺激神經,調節神經活動及內循環,進一步達到調節整個身心的作用。通過皮膚起作用并最為有效的方法是按摩,它可以令身體恢復精力或徹底放松。另外,它對治療局部疾病也極有價值。
香熏的保健功能
凈化空氣,改善環境香熏植物都具有散發香氣、驅邪辟穢、消毒抑菌、凈化空氣的作用。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用艾葉、蒼術、白芷、山柰等香味植物進行室內煙熏,在空氣消毒和抑菌方面有明顯的作用。不少香熏植物的葉子能夠吸收二氧化硫和硫化氫等污染空氣的有害氣體,使室內空氣變得更加潔凈。
現在,汽車尾氣和工業污染日趨嚴重,通過香熏可以使空氣變得更加清新、潔凈,更有利于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生活情趣。使用香熏還能有效地防止蚊子、蟑螂、螞蟻、跳蚤、螨蟲等的叮咬與滋生。
如果辦公室的空氣中有香味,工作效率會顯著提高,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現今工作與生活中,社會生存競爭加劇,香熏會驅除勞累、困頓,使疲憊的身心獲得放松,從而使人們能夠輕松自如地工作以及應對各種競爭與壓力,為快節奏下辛勤工作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調節劑”。
芳香浪漫,怡養心身香熏可以對人體產生各種作用,香熏植物以及由花、草、樹木提煉的植物精油能產生芳香的氣味,具有溫馨、恬適、親切和誘人的魅力,香熏會營造出清潔的空氣和美好的心情,美妙香氣撲面而來,會把人帶進一個芬芳繚繞的夢幻世界,令人心曠神怡,精神煥發,并能改變和優化周圍的環境,令人宛如置身于森林浴中的感覺。
調整體質,防病治病香熏療法可以改善人體的內環境,溫暖身體,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過敏體質的人,容易患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炎、過敏性腸炎等疾病,通過香熏療法,自然芬芳和有效成分可以滲入身體深處。尤加利是治療花粉過敏最有效的香熏精油,另外,柑橘類的甜橙、佛手柑橘具有增進食欲的效果,清新的芳香可以刺激食欲,使人胃口大開,對于飲食欠佳、體質虛弱或病后康復非常有效。
香熏治病健身的奧秘
研究發現,具有揮發性的芳香氣味多淡而不薄,散而不走,緩緩釋放且持久留于空間,與人體鼻腔內的嗅覺細胞接觸后,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于全身,可提高人體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使人的生理與心理隨之發生變化,并能迅速而精確地產生效應,進入心曠神怡、神清氣爽的境地,以起到平衡氣血、防治疾病的作用。與此同時,可以使神經體液進行相應調節,促進人體相應器官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及體液,釋放出酶、乙酰膽堿等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改善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從而達到和諧全身器官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