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論新經濟政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企業生態位;生態位重疊;企業共生;企業競爭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新能源汽車企業創新生態位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編號:201610295037)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9日
一、前言
自從現代企業誕生之日起,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的有限性這一矛盾就困擾著現代企業,也造就了企業之間無休止的競爭。企業仿生學原理表明,企業之間的競爭與自然界中物種之間的競爭具有類似性。因此,本文引入企業生態位的概念,探究在市場競爭中企業應當通過何種競爭策略達到實現自身發展的目的。
二、當今企業競爭形勢的新特點
(一)企業生態位重疊下的競爭。在市場競爭中,某些同類型企業由于資源、技術、市場等需求的高度重合,產生了企業生態位的重疊。競爭排除原理表明,占據同一生態位的企業不可能形成平衡。因此,兩個生態位互相重疊的企業在競爭中會產生兩種結果:(1)經過激烈的斗爭之后,一家較為弱勢的企業被另一家強勢企業消滅。由于企業將大量的財力、精力、物力放在斗爭上,即使是最終成功存活的企業也損失慘重;(2)兩家企業為了回避競爭采取了退讓的策略,即兩家企業各自從其重疊的生存發展區退出,從而消除生態位重疊,達到新的平衡。在這種互相退讓的策略下,很容易造成企業生態位完全分離,導致彼此之間產生空白地帶,這種空白地帶實質上是一種資源的不充分利用。與此同時,企業生態位的完全分離意味著企業之間完全不存在競爭,繼而導致創新乏力,如圖1所示。(圖1)
這兩種結果實質上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間接地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不利于企業和行業的長遠發展。在企業生態位重疊的現實條件下,任何意義上的非合作博弈能夠達到的個體最優效果都低于總體最優效果。因此,企業應當放棄以往各自為政的競爭策略,尋求從競爭對抗走向競爭合作的關系。
(二)企業發展中的共生策略。生物學家琳?馬古利斯于1970年提出的共生起源學說揭示了一種新的理論:生物體的合作和相互依賴對進化的貢獻也許超過了競爭。將共生理論運用到企業競爭領域,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前形勢下企業戰略調整的方向。企業共生理論主要強調企業在生態位重疊條件下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與關系,這種相互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1)在市場競爭中,企業要相互依賴從而更好的生存;(2)在企業的共生系統中存在著競爭關系。
企I采取共生策略有以下優勢:(1)整合企業資源,取得規模優勢。兩家擁有共同的目標市場的企業整合人才、技術、資本等諸多要素,擴大企業規模。規模的擴大既可以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也可以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從而獲取更大的購買和銷售優勢;(2)互相借鑒學習,實現技術革新。技術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通過相互借鑒和學習增強技術實力,提高產品研發迭代的速度從而進一步搶占市場,獲取更多利潤;(3)分散企業風險。單一企業在競爭中的決策失誤會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共生企業則有效地分散并降低了企業的風險,使決策的容錯率得以提高,真正實現風險共擔。
(三)擴大行業生態圈。當某個行業具有發展前景廣闊、資本投入量大、政策扶持等諸多優勢時,大量企業會涌入市場,使該行業生態負擔過重。此時,共生策略也無法為這種高密度、高強度的競爭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若試圖通過行業內部的競爭取得市場優勢,不僅會耗費大量的資源,還會影響企業未來的戰略布局,最終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償失。擴大行業生態圈能夠給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緩解企業生態位重疊的程度。
三、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新型競爭策略
(一)實行差異化戰略,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基于生態位重疊理論,企業在發展時應當有意識地實行趨異性發展。企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如技術、服務、價格、品牌、創新等,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合理的錯位經營戰略,創造新的生態位。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企業生態位重疊而引發的無謂競爭;另一方面也能夠形成獨特的企業核心競爭力,贏得長期的競爭優勢。
(二)尋求良性發展,構建共生關系。企業之間的共生關系為企業雙方的共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良性的互利共生關系既能夠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也能夠提升企業整體實力。企業構建共生關系的最終目的和最優結果是達到共同進化,合理把握這一關系,積極尋求企業間的良性競爭合作,從而實現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擴張行業生態圈,謀求發展空間。尤其是當行業內部競爭達到瓶頸期或競爭成本過高時,嘗試擴張行業生態圈成為比內部競爭收益更高的選擇。企業應當利用自身優勢更加積極主動地拓展發展空間,以汽車企業特斯拉為例,特斯拉選擇將其新能源汽車的專利對全世界開放,這一舉動促使更多傳統汽車企業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從而導致競爭者增加。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策略極大程度地拓展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激發了行業活力,使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潛力大大增強,為未來的企業發展做出良好的鋪墊。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宇露,黃中偉.企業共生模型及其穩定性分析[J].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07.1.
[2]顏愛民.企業生態位評價指標及模型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7.
[3]李良賢.基于競合關系的中小企業成長過程中的共生行為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1.
【關鍵詞】 金融危機;就業背景;就業政策
一、大學生的就業背景發生變化的主要表現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大幅增加,數量呈跳躍式增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比較緩慢或與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0~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已經從106萬增加到652萬,畢業生的急劇增加導致大學生就業由原來的“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
1.國際、國內的形勢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從國際形勢看,國際貿易摩擦影響就業。我國已進入國際貿易摩擦高發期,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已從發達國家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產品從紡織品擴大到電子、五金和機電產品,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導致許多出口行業的經濟不能高速發展,使得這些行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從國內形勢看,自2006年起全國16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達到高峰,新增勞動力供給遠遠超過新增就業崗位,高校逐年擴招的不利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
2.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從地區分布看,東部省市吸納了全國5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西部省區接收高校畢業生的比例不足20%,東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依然存在。從學歷層次看,高職高專畢業生仍然是就業的難點。從學科專業看,工科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就業形勢較好,一些文科專業就業困難。專業趨同現象和學校的知名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就業形勢的變化,結構性矛盾已經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短期內這一矛盾將仍然存在。
3.新的就業環境下四種畢業生成為就業的難點。(1)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由于就業的學生不斷增多,用人單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向重點大學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也越來越大。(2)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多的強調工作經驗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我國的教育體制多是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再加上下崗失業人員、中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的搶占和擠壓,一些低端崗位被多方占領,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3)專業相同的人多,熱門專業人才過剩。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2011年這一現象將更加明顯。(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受挫,金融部門最不樂觀,銀行、證券等行業處于低谷,可以預見,經濟、管理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加大。
二、國家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
1.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這里的基層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的基層單位。一方面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基層干部的管理素質;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導向來分流一部分大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種的就業可能與就業道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推動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提出,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新的環境與機遇。高校連續擴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納人才的能力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推動了人才由城市向農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大學生資源流向農村的一個有效的長效機制。具有同樣性質的政策還有幾項,比如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應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考招聘,擇優錄取;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的,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其提供便利等。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在引導大學生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把擇業面放得更寬一些,把目光放遠一些。對于畢業生來講,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穩定的工作,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業狀況是我們勢必要選擇一個曲折的擇業過程,國家也正是通過一些后續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大學生,鼓勵引導畢業生走上擇業的多樣化道路。
2.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如果說以上政策是國家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則是主張大學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政策有: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國家在一年內免征其登記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在現有渠道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與其它工作的工作環境相比,自主創業是充滿風險且比較辛苦的,大學畢業后又自謀職業,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傳統觀念的國家中,還沒有大范圍地被認可,穩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數畢業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的整體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會上成功的個人奮斗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經驗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配套政策給予幫助和扶持。國家提供的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打消目前還存留在多數人心中的猶疑和偏見,創造百花齊放的就業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門為暫時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便利。畢業生戶口和人事檔案保留在學校兩年并免收服務費用;畢業半年以上未能就業的畢業生,可持學校證明到入學前戶籍所在城市或是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街道勞動保障機構應免費為其提供就業服務;對特別困難的畢業生實施低保救助等等。這些政策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難的狀況,但也能從思想上情感上來減壓,為一時還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緩沖的寬松環境,讓他們在就業前減少因經濟壓力、生活問題等帶來的不安和困擾,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職擇業的努力中去。
上述這些政策可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分流和減壓。一方面為大學生盡可能地提供多種就業的便利與可能,另一方面從實質上和心理上都給予減壓。如果要解決就業難的根本問題,就必須從宏觀和長遠考慮:一要加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專業設置和就業狀況的統籌力度;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創業觀教育;進一步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等等。這幾項可以說是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不管是促進高校建設及面對市場的專業設置還是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意識,這些都是“遠慮”的體現,使國家、學校、個人都能真正培養一種面向市場、面對未來的競爭意識。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的就業政策也會在各個方面逐漸跟上實際的需要,切實落實已經出臺的關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同時繼續完善政策框架,在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可能的同時,建立健全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體系。在目前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勢下,國家這些政策說到底只是一種引導性政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將會是今后一段時間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作為高校來講,要切實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意識,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的大學生則需要在學業、能力、實踐、意識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蔡,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沖擊[N].信息報.2009 -2-18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和擴散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理論、方法和工具。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抓住了導致產業集聚的最為本質的經濟力量──收益遞增,其核心思想是,即使兩個地區在自然條件方面非常接近,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由于經濟力量的收益遞增作用,在地區間交易成本沒有大到足以分割市場的條件下,就可能導致產業的集聚。克魯格曼等人所倡導的新經濟地理學豐富了國際經濟學研究中有關跨國企業的區位選址問題。他們提出的規模經濟、外部經濟具有很強的前瞻性,以規模經濟、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假設條件來研究區域經濟問題比新古典經濟學更接近現實。克魯格曼的壟斷競爭模型在融合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如收益遞增、組織理論、向心力和離心力等的作用,證明了低運輸成本、高制造業比例和規模有利于區域集聚的形成。新經濟地理的關鍵貢獻在于建構了清晰、嚴謹、精致的模型,打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生產要素不能流動而商品貿易又無成本的不實際假設,為經濟活動的空間研究提供了一個主流經濟學的標準分析框架,使經濟集聚與區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主流經濟學關注的中心;特別是利用理性決策和簡潔的一般均衡來模型化分散和集聚、或向心力和離心之間的均衡問題。運用這些分析工具,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處理收益遞增、貿易成本、遷移以及與投入產出。通過這些努力,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力圖把新經濟地理學帶入主流經濟學的殿堂。
新經濟地理學
將傳統的貿易理論所強調的趨同力量與20世紀50 年代以來的發展經濟學家所描述的趨異力量融入到一個共同的分析框架內。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它使得我們可以將趨同力量與趨異力量與微觀經濟狀況結合起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與經濟一體化過程相關的基本傾向,以及區域政策可以怎樣地影響這些傾向。新經濟地理學的新意并不在于它對集聚現象的描述,而在于它在新的假設下對現象背后的內在機理的深度揭示。揭示集聚經濟源于報酬遞增以及產業集聚隨運輸成本非線性變化乃是新經濟地理學的根本創新之所在,它突破了以往的“集聚經濟導致集聚”的循環論證。新經濟地理學站在經濟全球化視野下重新考察了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發展問題,具有一定的政策含義。
新經濟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同樣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來檢驗經濟地理和新經濟地理因素對于產業集聚的影響。但是,這些實證研究卻相對比較忽視經濟政策的作用。當然,這并不是說經濟地理學完全忽視了經濟政策對于產業集聚的影響,確切地說,在新經濟地理學中,由于非常強調如歷史事件之類的偶然因素在收益遞增機制的作用下對產業集聚的影響,經濟政策的變化對某個具體的地區而言,就可以被視為導致其工業集聚的偶然事件。
克魯格曼將產業集群整體作為研究對象,未能深入到產業集群內部深入探討影響產業集群演進機制的微觀要素,也未能深入剖析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區域創新能力及其本地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克魯格曼比較強調大型公司的內部增長和組織間能量化的市場聯系,而忽視了公司活動所產生的難以量化的非物質聯系(如信息、技術聯系)和非正式聯系(如人際關系間基于信任的聯系)。同時,克魯格曼的新模型忽略了交易費用對產業集群的影響。如果區域內交易費用很高,即使植入新的產業或企業,也難以形成集群。他認為產業集聚空間格局的形成及鎖定效應,是經濟活動收益遞增和運輸成本相互作用的產物。另外,新經濟地理學強調市場規模經濟而忽視技術外溢在區域經濟聚集中的作用,因此,它不能解釋技術在促進產業增長、區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
新經濟地理學在把經濟地理學納入主流經濟學過程中應用最多的無疑是數學模型,這是主流經濟學家最擅長的工具。克魯格曼認為經濟地理學在時代中迷失了方向主要是缺失數學模型所致,“最終,我們會借助巧妙的模型把空間問題納入到經濟學中來”,“問題是沒有什么可以取代模型,我們一直都在借助簡化的模型思考問題”。他認為復興經濟地理學首要的是重建數學模型的權威。但是,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空間聚集模型及區域收斂模型陷入空間均衡及穩態的數學分析之中,存在空間研究的模糊性。
盡管新經濟地理學家知道區位、區域和場所常常代表某種經濟景觀中抽象的點或其他的形狀,而文化、社會、制度、歷史等重要因素卻被排除在模型之外,很少或沒有找出一個實際的區域規模,在這個區域規模上分析收斂問題,沒有得出不同的空間規模是否具有不同的趨于收斂趨勢的結論。新經濟地理學家忽視區域在社會、文化機構及制度等方面的差異,甚至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差異也被認為是次要的。不同的社會、文化和制度等因素在各地經濟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新經濟地理學者們雖然也承認制度、文化、社會因素在產業集聚過程中的重要性,但因為很難將這些因素納入數學模型,對它們進行“精確的”分析,新經濟地理學家就不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既沒有討論是否存在用以分析趨同的合適區域層級,也沒有分析確定區域趨同中各種不同趨勢是否有可能出現于各種不同的空間層級。因此,新經濟地理學在分析產業集群的社會文化根植性時,很難說能夠比較精確地、客觀地進行分析。正像克魯格曼所說的,如何給社會、知識和文化分析一個堅實的微觀基礎是這個一般理論研究方向的關鍵步驟。
參考文獻
[1]Dixit,A. K. and Stiglitz,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7(67):297-308.
[2]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1.
[3]Krugman,P.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 MA: MIT Press, 1995.
[4]Krugman,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 483 -499.
[5]Fujita M. Urban Economic Theory:Land Use and City Size[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Fujita M,Krugman P,VenablesJ.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99.
[5]Fujita,M. and Krugman.P.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 [J]. Papers in RegionalScience.2004(83).139一164.
[6]Martin R. Economic theory and human geography[A].In:Greogry D,Martin R,Smith G(eds.),Human Geography:Society,Space,and Social Science.Minneapolis[C]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21-53.
[7]Martin,P. and Ottaviano,G. 1. P.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1,42(4):947一968.
[8]Gersbach,H. and Schmutzler,A.External Spilovers.lntemal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andhnovation[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9(99),679一696.
[9]Venables,A. J.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y linke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6(37):341一359.
[10]Venables, A. J. and N. limao. 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A], Heckscher-Ohlin-Von Thunen Model of InternationalSpecialisation[C].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N0. 2256,1999.
[11]Samuelson,Paul.Probability,utility,and the independence axiom[J] , Economtrica,1952 (20:4).
[12]Boschma,R. Looking Through a Window of LocationalOpportunity[M],Tinbergen Institute, Rotterdam,1994.
關鍵詞:新經濟 信息技術 信息產業 創新發展
’l新經濟”日漸成為全球經濟學界、rr業界以至整個社會熱衷于議論的焦點話題。究竟什么樣的經濟才是“新經濟‑?“新經濟”對這個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地區、經濟群體意味著什么?它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間題,不僅僅為經濟學家們所關心。同時也被各國政府和企業所重視:人們在從網絡、電子商務的興旺發展中看到“新經濟,“美好前景的同時‘也從美國lyasda}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其強大的威力。有關“泡沫”的議論沸沸揚揚,更使得人們對“新經濟”產生種種的疑問與擔優。
應該承認、這些疑問與擔優在現實情況下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經濟學家在教導他人如何認識“新經濟”的同時,其實自己也未必看得很清楚,因為畢竟這個嶄新的概念,從提出到現在不過只有短短幾年的時間,而經濟發展的速度又非常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斷涌現,令人幾乎目不暇接。l,新經濟,l因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的興起而出。兩者具有不容割裂的緊密關系:正因如此仃業界對.l新經濟”有著非同一般的興趣一rf將如何在“新經濟”環境下持續健康地發展?新的經濟理論又將對產業發展提供什么樣的幫助?這是全球rr業界普遍關心的一個間題。
1’.新經濟一理論的建立
“新經濟”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1996年12月3t7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組文章中創造性地使用了“新經濟”這個詞匯。一年以后,《商業周刊》再次發表文章,重申在美國確實存在著“新經濟’。此后,因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發表講話時多次引用這一概念,“新經濟,‘的說法傳遍了世界。
究竟什么是,.新經濟‘’?一般說來、它指的是“以高科技、信息、網絡、知識為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增長動力的經濟”。也就是說,它實際上跟我們在此之前聽說過的多種經濟概念,如“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數字經濟”等有著許多的相同或相似之處。故此也有人認為,上述這些概念的總和就是所謂的“新經濟”。
“新經濟”的特征有哪些?簡單說來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經濟全球化;b,高強度的市場競爭;:.由信息技術引發的產業革命。它導致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并表現為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高增長(三低一高)的特點,這也是它與傳統經濟最明顯的不同之處。
應當指出,上述新經濟的特征主要來自對20世紀9d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總結。1}j 1年4月到x(100年3月.美國經濟連續保持了108個月的增長,年度gd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3ek --4%a。而從1992年以來。美國的通脹率已經由4%降至不到?.0k、失業率則從7%一8 }’}降至40k
這樣的情形,在傳統經濟中的確是i反難見到的。而人們在稱羨‘卜新經濟’奇跡之余。也不禁要問:到目前為止.為何只有美國一個國家實現了“新經濟“,其他國家包括與美國社會制度、經濟政策極為相似的西歐國家和日本.為何不但沒有呈現同徉的經濟面貌。反而受到衰退的威脅。這個問題引起了全球經濟學家的注意。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認為。美國經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過去10多年來,里根、布什和克林頓政府對美國金融市場、政府和企業進行持續不斷地改革,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增加了經濟的靈活性。此外.美國國民樂于在革新信息技術方面進行大規模風險投資。對rf產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與之相比較。西歐和日本不但在經濟運行環境,風險資金市場、tt研發投入等環節上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在網絡普及程度、電子商務等方面也遠遠地落在了
美國的后面。為此。它們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加大對“新經濟‘’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期望在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來。
2000年4月5日.克林頓總統邀請格林斯播、比爾·蓋茨等人參加在白宮舉行的’卜新經濟會議“,此舉表明了美國政府對“新經濟”理論的正式承認和支持。有趣的是,會議舉行的前后。正值美國股市出現大幅震蕩、以科技股為主的nabdaq綜合指數全面下跌.1t公司損失慘重。這只是時間上的一種巧合.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義,但它卻讓人們更加關注’卜新經濟”-
2信息技術是“新經濟”的墓石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新經濟’與信息技術之間有著不容割裂的緊密關系,這種關系主要體現在:
a.信息技術領域是最先體現“新經濟”特征的產業,信息產業的特征也是“新經濟.,最典型的特征。
b信息技術是“新經濟”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沒有信息技術的發展,就不會有“新經濟”的出現.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而在“新經濟”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信息技術也將發揮極大的經濟推動作用。
信息技術對“新經濟”的突出貢獻,首先表現在對傳統經濟的信息化結構改造上。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和服務業等傳統經濟中的核心產業.在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后,將使得產業結構發生重要的變化,進而形成“新經濟.,結構下的“新產業’模式。信息技術向整個經濟領域的滲透。造就了一種與傳統經濟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概括地說。就是通過信息極其廣泛而快捷的流動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企業通過lntemet和lnhanex掌握生產和銷售市場的實時動態。迅速做出反應,可以極大地避免經營風險。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企業效率的提高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國民的增長。以美國為例,自20世紀9d年代初以來,美國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投資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投資總額是其他產業投資的十幾倍。相應的。自1993年以來。由信息所帶動的美國工業增長的比例高達4}1%以上、信息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信息產業造就了一大批快速成長的企業。它們對促進經濟與就業的增長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年均增長不低于2i)%的公司在美國有23萬家,而到1997年就達到了36萬家。他們為美國經濟繁榮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信息產業對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對減少。對經濟運行中間環節的依賴程度較低,不易引發通貨膨脹。我們知道,中間環節是影響經濟效率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又是傳統經濟難以克服的間題。中間環節越多,供求之間的距離就越遠,資源的消耗也就越大。通過對傳統產業進行信息化改造,能夠讓生產更直接,更快捷、更個性化地貼近最終消費者,完善總供應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
3’‘新經濟”對信息產業的改造
信息產業以不同尋常的速度迅速崛起,進而成為‘.新經濟”的表率,并非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覺行為,而是出于該行業創新能力強,技術更新快、竟爭激烈等特點,在高度開放的市場經濟模式下形成的自然現象。也正是在高度開放、急劇變化的經濟環境中。產業發展難免出現一些(至少在傳統經濟看來)不夠規范的現象:當“新經濟”在更大的范圍內出現,走向成熟與壯大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信息產業進行一定程度的變革與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新經濟’“發展的需要:
1975年.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組建了徽軟公司. 2i年后,這家資產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國際軟件巨頭企業,因涉嫌壟斷,阻礙市場竟爭,違反了美國的反托拉斯法。被美國政府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圍繞微軟一案、在美國國內以至全球經濟學界和ft業界都引發了激烈的爭議。有關這些爭議的報道很多。這里不再引建。我們注意到,爭議的焦點其實不在于徽軟是否從事了行業壟斷一這個問題已經有明確的答案一而在于拆分微軟對美國經濟是否有益,以及對信息產業發展的影響是好是壞。
我們認為,這場爭論本身也是對“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經營行為與國家經濟管理政策之間的關系的辯論。拆分微軟,有利也有弊‘關鍵在于利大還是弊大。傳統經濟學認為、打擊壟斷能夠促進市場競爭,有效地提高經濟運行活力。在“新經濟’環境下.這樣的認識是否還是正確的呢?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注意到,從19世紀開始。美國經濟政策對壟斷行為的限制和打擊一直是
全球最為嚴厲的.其市場開放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新經濟”最早在這片國土上出現,不僅僅與它的科技水平全球領先有關.市場開放與高度競爭同樣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創新與競爭、是信息產業的特色與傳統。而在“新經濟’定義中,全球化競爭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打擊壟斷應該被認為是利大于弊。
目前在國內的信息產業中,壟斷行為還不是很多見,唯一突出的實例就是電信部門對網絡線路資源的獨占。在政府有意識地扶持新的企業參與競爭之后,壟斷狀況已經在一定程度_l得到了改善;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國內信息產業在今后的發展中,仍然有新的壟斷行為出現的可能。國內至今還沒有反壟斷的法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情況也跟我們相似,原因或許與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關。反壟斷或許不是當務之急,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信息產業是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出現壟斷行為的產業,需要及早予以防范。
近年來,internet高速發展,對網絡資源的爭奪己經成為信息產業和“新經濟“的焦點,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以較為突出的域名搶注問題為例,首先是美國通過把持著全球頂級域名( . uom. . net, . oig}的注冊權和管理權,攫取了巨大的域名資源。其次則有一些民間的公司或個人,專門搶注著名商品和有特殊含義的域名,轉手倒賣謀取暴利。我國的網絡建設起步較晚,對域名價值的宣傳與認識也不夠,大量品牌域名早已被別人搶注,最后只好出大價錢購買,經濟上必然要遭受損失:而直至目前,國際上對域名搶注始終沒有相應的懲治性法律,對域名倒賣只能聽之任之二這種不規范的行為,也需要借助、“新經濟”規則予以校正。
4創新是“新經濟”的發展動力
美國財長薩莫斯日前曾經說,在新經濟體系中,擁有暫時的“壟斷”能力是唯一的激勵機制,若沒有這種能力,將不能補償產品最初開發的投資成本。因此,對這種暫時“壟斷’能力的不斷追求,便是新經濟的核心驅動力,這也是美國特別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專利權‘復制權和商標權)的原因。
不難理解,薩莫斯所說的“暫時壟斷i,指的是由技術領先造成的短時間市場獨占,其發生的根源則來自于創新。
創新對信息產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創新就不會有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照此推論,沒有創新也不會有“新經濟,.的出現,而創新能力的薄弱或減弱都將對’’新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沒有人說得清一項創新技術具有多大的經濟價值,這不僅是因為受到當時的各種因素的限制,同時也因為其數額極其寵大,令人難以佑汁一1981年,微軟公司以500()美元買下5cp一i)os}即后來的r15一〕l5)后,第一年的營業額就達到了驚人的340(〕萬美元,迅速成為軟件業第一大公司。扮世紀?0年代,一批美國軍方的計算機科學家設計出arpa-net, 90年代轉為民用,這就是今天的lnlemet。它的價值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止千萬億美元,放眼其未來,其經濟價值更是難以估算。
就創新能力而言,美國1’i’企業無疑是最強的。與之相比較,中國企業則普遍能力不足,這是我們在發展“新經濟”中要著重解決的一個問題。
創新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企業經營理念上的差異所造成。而首先要解決研發( r&d投人、風險資金和人才培養等問題。國際信息產業發展的經驗表明,高額的研發投人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一些國際大公司(如ihm, htel, hp, nli-cxoraa}ft等)都把10 30以上的年收人投人研發,美‘日等國政府也以政策扶持和巨額資金自助的方式鼓勵企業注重研發。
同樣,風險投資也對信息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據統計,扮世紀90年代初、中期,美國的風險投資平均每年50億美元,1998年達到200多億美元,1999年暴升至,刃億美元,而到2000年的第一季度,風險投資己是創記錄的226,s億美元,為去年同期的3.7倍。
眾所周知,美國信息產業高速增長的原因之一,是長期大量地吸引技術移民及外國留學生.以彌補其人力資源上的不足。統計表明,在i98s一1996年期間,在美國大學新增的科.學與工程博士中,外國留學生占了扮%一3}d0do,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選擇在美國定居與工作。流人美國硅谷的rf人才以中國和印度人為最多,也就是說,我
關鍵詞: 江蘇省高考試題 歷史復習 史料閱讀能力
縱觀近三年的江蘇省歷史高考試題,多以創設“新材料”、“新情景”的形式出現,將考查目標定位在能否以讀通史料、運用史料為落腳點,這就要求在歷史復習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即能夠“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說明歷史觀點”[1]。江蘇省有人教版和人民版兩套教材,兩者差異很大,而高考命題不拘泥于不同版本的表述,如何在復習中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現作如下探討。
一、幫助學生整理教材,構建從整本書到階段特征再到每課的框架,站在宏觀看微觀,自上而下、高屋建瓴地掌握史實。
(一)掌握人類歷史進程的基本規律,這是掌握史料閱讀能力的一個基本方法。
如必修(1):“著重反映的是人類社會政治領域進程的重要內容,體現了人類政治文明的演進歷程。探討它們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與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是歷史必修課程政治模塊的重要目標。”[2]必修1政治史的核心在于權力的分配,高三復習時可以先從宏觀上構建必修1第一到第三單元、第六單元的整體框架,如下:
以宏觀帶動微觀,不僅易于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史實,而且能揭示知識點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得出啟示,形成史觀。這也就掌握了閱讀史料的基本方法。以2009年江蘇高考第7題為例:
20世紀30年代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大綱》稱: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即追求近代化。如果這一觀點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
B.根據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得出結論
C.考慮到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
D.重視中國近代化建設的政治前提
此題選B。該題考查的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所以復習時應先掌握近代化的概念。近代化是人類世界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這是基于人類文明發展一般規律得出的結論。但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出發,還面臨另一任務:民族獨立。
(二)提煉單元階段特征,這是提升史料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必修3本教材以專題形式呈現,最大的弊端是割斷了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整體性,不能有機揭示經濟、政治、思想之間的聯系。而每年考試說明則以時間段為單位,呈現經濟、政治、思想的具體考點。所以在復習中要準確揭示各時期的階段特征,即掌握知識的橫向結構,這樣學生才會融會貫通。
以2010年江蘇高考第21題第(3)問為例:茶坊、瓦肆等大量興起,乃宋代開創之新氣象。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在城市商業布局、思想、文學等方面的新變化。(3分)【答案】城市商業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現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理學);文學:出現一種更易抒發感情,表現市井生活的新體裁(宋詞)。該題以茶葉為抓手,揭示宋代的社會特征,從狹窄的角度,考出了歷史的廣闊。所以在復習中要使學生形成多維的知識結構。如:對中國的發展史可以進行如下嘗試:
(三)幫助學生構建每課的知識結構,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途徑。
高考試題雖以能力測試為主,但史實是關鍵。在教學中,可編寫教材閱讀提綱,將孤立、分散的史實以一定的線索整合在一起。由于“一綱多本”的現實,教師首先要閱讀不同版本的教材,提煉出覆蓋教材核心的主題,用高度概括的文字,把主干史實納入框架中,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如果每課都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簡明扼要的結構,堅持下去就能較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
以2010年江蘇高考第23題為例:宣傳海報是一種特殊的政治藝術品。下面是前蘇聯20世紀前期的一組海報。
請回答:(1)圖①為新經濟政策時期的海報,指出圖①和圖②所含信息之間的聯系。比較這一時期的工業政策與以后斯大林工業化政策有何不同?試從理論和實踐的視角評價新經濟政策。【答案】(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實現工業化奠定基礎。不同:改變部分企業的國有性質,實行租讓制;單一的公有制經濟,高度集中管理。評價:發展學說,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恢復經濟,鞏固工農聯盟。
但在高三復習中,完全可以將對新經濟政策的評價容納到具體結構中去,考試時遇到類似的題目則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如:
二、培養學生掌握歷史研究的最基本原則,即“史論結合”。
所謂“史論結合”,也就是要讓論點“從史料中來,到史料中去”。“從史料中來”即要能“從紛繁復雜的史實中認識事物的特征;獨立地對問題提出不同看法”。[3]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形成史觀的過程,更是閱讀能力升華的過程。“到史料中去”即運用理論指導研究。在教學中涉及某一史論的時候,可要求學生盡量多地舉例證明,使學生舉一反三,從而汲取歷史的智慧,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這也是歷史學科的價值所在。
以2010年第24題第(3)為例:從研究性學習中史料與結論的關系看,研究歷史最重要原則是什么?【答案】論從史出。
本題考查了歷史研究的最重要原則,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大學《史學概論》中一些史學研究的基本要求,如“孤證不立”和“無證不信”;反對按照某種先入的理念剪裁史料;堅持史料互的證,要能從同一問題上的不同意見中發現問題。
新課改的高考方向注重考查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要加強培養。一位教育學家曾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課堂教學的契機,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這不僅能使學生提高能力,而且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2011江蘇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歷史學科考試說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1-2.
[2]江蘇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21.
[3]2011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歷史學科考試說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