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與死的哲學

生與死的哲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與死的哲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與死的哲學

生與死的哲學范文第1篇

首先,探討生存與生活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黑格爾從宗教和神學出發,忽視了人的生存與生活的主體性,費爾巴哈關注的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他們都把人的生存與生活看成是既定的、靜態的“客體”,忽視了對人類世界即現實人的生存與生活世界的關懷。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把哲學導向關注現實的個人。“現實的個人”即是“從事活動的,從事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個人。

現實的個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物質條件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指向未來的發展性的,相應地,個人的生存與生活就是人不斷生成、演進的歷史過程。其次,生存與生活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實踐。實踐在社會歷史領域直接表現為一種現實的生產,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展開的。生產主要有四種形式:物質生產、人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和意識的生產。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基礎,人類圍繞生存與生活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人的生產是人類存在的必要條件,沒有人的生產,人類的生存和生活便無法延續下去。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生存與生活必定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因此,社會關系的生產也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因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人的意識一經形成,它就滲透到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成為人的生存與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再次,現實的人的生存與生活是處在一定的關系中的。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人總是同他人、他物結成一定的關系。人的生存與生活主要體現為雙重關系:第一,人的生存與生活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人的生存與生活必須要依賴于自然界,但人作為能動的存在物,在依賴自然界遵循客觀規律的同時也在按照人自身的尺度改造自然界,創造人化的自然。第二,人的生存與生活體現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的物質生產活動不是孤立地進行的,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必須以一定的方式聯合起來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于是人與人之間就結成了一種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人逐漸地被社會所同化,從而融入社會,社會也在人的作用下具有人性。

二、關注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現實意義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時期,伴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們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方面也面臨諸多困惑。從馬克思哲學的角度理解人的生存意義與生活價值,更好地指導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對解決當前人們面臨的困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關注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近100年的歷史,人類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與生活,促使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不斷地向自然進軍,人類社會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也出現了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糧食緊張、生態失衡、能源危機等諸多全球性的問題。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對自然的肆意掠奪,使人類逐漸陷入了生存與生活的危機中。人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然界,人依靠自然界來生活。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人類不能為了求發展便以占有和破壞自然界為代價,這樣最終只會使人類連立錐之地也沒有。人類必須把自然當作自己的家園,守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的生存與生活才能真正地達到理想狀態。

其次,關注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正視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的關系普遍物化的現實,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生存和發展,人們的價值追求不得不服從于市場的價值導向,最終,商品拜物教將人物化、商品化了,人與人的關系被簡化為純粹的利益關系。這樣,人與人就外在化了,甚至于人與人處于對立的狀態。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生活,在生產過程中結成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應該是相互對立的,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需要和相互幫助的。人類只有做到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為指導思想來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下才能變得更好。

再次,關注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正視個體愈益感受到的精神家園的缺失,實現人與自身的統一。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忽視了對人的生存意義與生活價值的關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選擇的多元化沖擊著人們心中原有的道德、理想、信念,造成精神上的迷失,“人的內心世界被嚴重扭曲,其情感和德行被嚴重忽視乃至“荒漠”化。”

生與死的哲學范文第2篇

(一)明清小說儒釋道思想的多視角表達1.明清小說的儒釋道思想創作基礎明清小說遵循著封建傳統的倫理道德,在我國封建社會,儒家極力推崇的“孝悌”、“忠恕”等觀念幾乎是封建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在佛家理論中,“孝”也是一個重要倫理支撐,道家的“隱士”理論中“大隱”、“小隱”之說,放棄了道家在形式上的出世態度,形成了以儒家為主、三家合一的倫理體系。《儒林外史》中的虞博士是掌握教化的官員,其禮樂仁政的政治思想,在人格上仍然是儒家占主導,但是并不妨礙他的道家隱逸情愫。《紅樓夢》中甄士隱的“內圣”理想追求、仗義疏財、資助賈雨村趕考等都反映了“忠恕作風”、“仁義禮智信”的理想追求。2.明清小說對儒釋道思想呈現的沖突明清時期,市民階層的出現,使得“人性”的本質需求開始表現出來,啟蒙思想開始沖擊儒釋道的主體地位。明清小說中,在貴族社會和民間百姓之間都滲透著方方面面的儒釋道思想,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社會文化。但是反觀小說中的貴族子弟對傳統倫理道德的褻瀆,整個貴族階層熏染的不良風氣深深體現出對儒釋道傳統思想的嚴重沖突。《紅樓夢》中,賈雨村之流的偽儒敗壞儒家精神,雖終日飽讀詩書,滿口仁義道德卻把儒家經典作為一門仕途的敲門磚。佛家講究因果,《金瓶梅》中善良的人遭遇不幸,如武大、宋仁、西門大姐等,而壞人如韓道國、苗青、西門慶等人反而沒有受到應有的“報應”,有的通過投胎再生而減免了果報。另外作品的“戒”主旨與“宣”的作品創作,也體現了作品對佛家的重要沖突。明清小說也有著重要的道家因素,《金瓶梅》中李瓶兒之死就由潘道士言中,體現了濃重的宿命論色彩,但作品也對道士的場景進行了夸張和諷刺。道家無法深入倫理道德同現世和來世的人生評判,道家在《金瓶梅》中雖然閃耀著善惡有報、天堂地獄的戒律,但仍然體現著現世的人性追求。明清小說的儒釋道精神和思想被封建末世的道德家所敗壞,他們完全為了一己之私而我行我素,甚至謀財害命。明清小說中,有極多的作品體現了對儒釋道思想的懷疑與批判,甚至包含著一定程度的否定。

(二)明清小說中生死觀的豐富展示我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中生死觀的內涵十分豐富,影響著中國長期的生死信念表達與生死價值的判斷和追求,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特有精神。儒家的“天命論”思想與“天人合一”的關照,把生死問題同宇宙的本真融合,形成了“舍生取義”的生死觀。它不講求來世和求得永生,但是充分追求精神的不朽,是積極的重生輕死的生死觀。《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對人的死亡僅僅用了一句“其實堪傷”。《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是作者濃筆重寫的一個人物,然而在描寫其死時,也僅僅用“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做結。明清小說對死亡的另一層展示是對“死亡的最佳理想”,即長壽、無疾而終;而死亡的最高境界是羽化成仙。我國古代多以“壽終正寢”為福,早在先秦典籍《尚書》中就提出“五福”: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的終命。《山海經》也有“不死國”等傳說,長壽與永生不死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的習俗。《三國演義》中忠義的關羽之死,使其最終羽化成神。《喻世明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中馮主事大義救沈家,死后為神。這正是長久以來人們追求的死亡的最佳理想。

二、明清小說中的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哲學思辨形成

明清小說中儒釋道思想蘊含著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與糟粕,儒釋道思想經過封建王朝的發展,早已深深滲進每個中國人的骨髓,成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釋道思想洋溢著智慧的火花,內化成中國人對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和自我的獨特哲學體系,毫無疑問,它對當代大學生的哲學思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如何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不僅是一個哲學的命題,同樣也是每個人思考的問題。明清小說儒釋道思想集中表現在“因果報應”的觀念,講究“輪回”的佛道兩家的觀念,給作品呈現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和宿命論思想,這固然是由于文藝作品的歷史性所造成的,不僅顯示了作品的局限性,更表達了明清時期傳統中國人的普遍道德觀念及世界觀。當代大學生突破明清小說的認識局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摒棄明清小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經過去偽存真、以“揚棄”的科學態度,更加堅定了“世界是物質的”這一科學哲學的命題的深刻認識,完全拋棄了世界是由鬼神主宰的世界觀認識。

(二)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辯證思想的形成明清小說表現出的儒家倫理秩序、“孝悌之道”、“忠恕”思想以及封建秩序體現的“三綱”、“五常”,都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歷史性。在追求“無為”、“與世無爭”的理想人生,追求灑脫人生的境界上,“人世解脫”、“輪回因果”等哲學命題上,將其與現代人認識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做觀照,大學生不難發現正確認識世界、認識社會需要歷史地、具體地加以認識,強化了當代大學生認識世界的正確歷史觀。明清小說也體現了強烈的辯證法,如《紅樓夢》中就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還有秦可卿臨死說的“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道理,都體現出強烈的辯證法。哲學在于思辨,當代大學生的哲學思辨形成離不開明清小說中深刻的辯證思想的重要影響。

(三)儒釋道思想與大學生人生觀的形成明清小說不僅有儒家的“舍生取義”、“重生輕死”以及佛道的“羽化為仙”等生死觀,更體現了濃厚的宿命論思想。大學生處于人生觀的形成時期,是人生的重要年齡階段,在死亡這一觀點上,更能正確區分正確的觀念與錯誤的認識。對明清一系列小說的生死展現,使大學生重新認識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正確的人生方向和自我的努力讓大學生脫離哲學思辨的層次,從而追求理想人生的腳步,為其人生觀及價值觀形成發揮著巨大的理論影響和現實導向作用。在正確人生觀的指引下,大學生充分展示時代風貌,展現自我精神與追求,形成了健康的人生觀。

三、結語

生與死的哲學范文第3篇

關鍵詞:瑤浴 養生 文化 哲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98-01

一、從黔東南從江縣高華瑤寨的現狀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從江高華瑤寨距縣城42.5公里,村寨四周林海濤濤,全村森林覆蓋率達86%,被稱為天然氧吧,山上常年云霧繚繞、濕度大,極易引發風濕、傷寒等疾病。為了生存,當地瑤族人民利用大自然賦予的各種植物,進行治病防病和保健養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養生、長壽的生活理念,他們獨創和保持的一整套洗藥浴習俗――瑤族藥浴,被視為與著名的芬蘭桑拿浴、土耳其蒸汽浴相媲美的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從江瑤浴逐漸被人們所發現和認知,并對瑤浴這種養生方式的消費需求日益增加,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推動瑤民脫貧致富,從江縣抓住這一消費熱點,迅速在高華瑤寨建立起瑤浴健康養生基地,成立高華瑤族藥浴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農戶62戶。一個瑤浴接待中心,建立132間洗浴間,可接待顧客200人左右,平均每戶每月增長2000元,年收入增長2.16萬元,同時瑤浴洗浴中心帶動鉤藤種植200畝、其他瑤藥材種植450畝,帶動當地瑤民脫貧致富。

黔東南瑤浴這種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藥浴“養生”文化,它的出現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的產物,是物質決定意識的體現、是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一種反映與體現,它的發展又體現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并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取得成功。

二、從瑤浴的藥理及其功效談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體

瑤族藥浴以多種植物藥配方,經過燒煮成藥水,用藥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內熏浴浸泡,讓藥水深入五臟六腑。洗浴后,可消除疲勞、舒筋活血,祛骨節風寒、殺菌止癢、祛風除濕,消炎鎮痛和防治感冒等,同時可使皮膚得到疏通,富于彈性,達到美容效果。洗瑤族藥浴對治療婦科病癥有特殊療效,瑤族婦女產后必洗藥浴,三天后可下地勞作。據初步統計,瑤族藥浴藥方有188種,主要由追風傘、半邊楓、九龍藤、血藤、節節草等30多種中草藥組成,主治47類疾病。瑤族藥浴,最大的特點為是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季度或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藥物,一次藥浴所用的草藥,少則幾十種,多則上百種。如半邊楓、血藤、追風傘、生首烏等多味中草藥,按瑤浴祖方熬制成為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調經、殺菌消炎等功效。瑤浴藥浴有熬(熬制湯藥)、熏、泡、滲和排五個步驟,特別是在熏、泡、滲的持續作用下,使皮膚腠理被徹底疏通,體內產生的各種毒素和有害物質在藥力的作用下經由皮膚排泄出來,徹底清洗了身體的致病病毒,從而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

瑤浴的藥理及功效告訴我們,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體,事物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脫離任何一種藥物就會失去其藥效,所以我們在看問題的時候要堅持聯系的觀點,既要看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看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這對于人們在處事中、在B生保健時達到身心平衡非常重要。

三、從辯證的否定的角度談瑤浴的傳承與示范帶動

生與死的哲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態文明 主體性哲學 生態人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新的歷史任務。但是,什么樣的人才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合格主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簡單作答。人是最復雜的生物,“認識你自己”也是最為困難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對“人”進行哲學反思,以便建構能夠勝任生態文明建設重任的“新人”。

征服自然的人:生態危機的制造者

文藝復興以后,近代主體性哲學確立。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將純粹的思維(即意識)視為人的本質。這種對人的理解確立了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思維的“我”是絕對的主體,“我”以外的世界都是客體,并且主體擁有對客體的絕對優先地位。這種思維模式落實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表現為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自然成為被人征服、統治、奴役的對象客體。這是一種極端人類中心主義,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

這種人將自然當作可以任意索取的客體。近代主體性哲學認為有意識的人只可能對和他一樣擁有人類意識的主體負責任,沒有為無意識的自然界負責的道德義務,無意識的自然界是人類可以隨意支配的客體。笛卡爾說過,“我們在認識了火、水、空氣、諸星、諸天和周圍一切其他物體的力量和作用以后(正如我們知道我們各行工匠的各種技藝一樣清楚),我們就可以在同樣方式下把它們應用在它們所適宜的一切用途下,因而使我們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①于是乎,在自然界中,人類把自己看做可以凌駕一切的暴君。人類可以恣意地駕馭奴役自然中的飛禽走獸、花鳥草蟲,非生命體的礦物資源更是可以被人類任意征用。人的眼中只有自然的有用性,生態獨立自存的內在價值被完全忽視。

這是一種機關算盡的人。為了精確地把握世界,這種人采取了數學的計算方式,“這種確證性必然是一種計算,因為只有可計算狀態才能擔保要表象的東西預先并且持續地是確定的。”②精于計算的人將自然界的事物看成純粹的數量關系,本真的物性被冷冰冰的數字所遮蔽。這樣,人就不會對于自然界中的動植物與無機物產生移情或者通感,只要在計算后承擔最小的付出就可以了。在社會領域,這種人被簡化為追求個人私利的“經濟人”。經濟人遵從的是經濟理性,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努力使成本最小化。經濟理性確實推動了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人類財富的急劇增長,但是理性經濟人總要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了降低成本把大自然的饋贈視為免費的午餐,試圖以零成本或者最小化的人力付出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納入人類的經濟系統,然后把生產出的垃圾不經處理就還給不能與他討價還價的大自然。

這種人欲壑難填。馬爾庫塞把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需求區分為“真實的”和“虛假的”兩種。真實需要是指滿足與人的生命緊密相關的需要和有意義的自我發展的需要,如在一定文化水平上的營養、衣著、住房等。“虛假的需要是指那些在個人的壓抑中由特殊的社會利益強加給個人的需求:這些需求使艱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長期存在下去。”③在虛假需求的誘惑下,人們過度消費、畸形消費,把消費當做自我滿足的手段,把消費當做人生的最高樂趣。所以,再多的財富也不夠多、不算多。這種虛假的需求成了當代消費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致使“經濟自我擴張”從來就沒有上限。這意味著人永遠會肆意攫取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人永遠不可能與自然“和平共處”。

與自然和諧的人:生態文明的哲學根基

人不是自然之主。帕斯卡爾認為人僅是浩瀚宇宙中的一棵葦草,一滴水也能置他于死地。人完全沒有資格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支配者,人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獲得自身的發展。對此,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早有體悟。張載在其名文《西銘》中講到,“乾稱父,坤稱母,于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④他的“民胞物與”思想將天地萬物與人統一起來,物即為予,予即為物,從而達到天地人的和諧交融。馬克思更為直接地論述過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⑤確實,人們無時無刻不與大自然保持物質能量的交換。人類呼吸著大自然的氧氣,飲用著大自然的清水,吃著大自然的果實,又將人類二氧化碳等所有排泄物交換給大自然。人無法脫離自然生存,人和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自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有機整體。當代生態哲學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首先,自然界是一個生態系統,自然界的每一個單位都是互相聯系著的。其次,自然界整體以及每一個構成部分都是有生命力的。生態系統遵循的是自組織規律,具有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演化的趨向性。在人類存在之前,植物界已經發明了光合作用,把水、陽光和空氣等變成有機物質;花朵就聰明地利用蜜蜂在花朵之間搬運花粉,利用生態的系統性為自己服務。

人是萬物之靈。墨迪曾經以視角主義的觀點質疑過非人類中心主義,“所謂人類中心就是說人類被人評價得比自然界其他事物有更高的價值。根據同樣的邏輯,蜘蛛一定會把蜘蛛評價得比自然界其他事物都高。因此人理所當然是以人為中心,而蜘蛛是蜘蛛中心論的。這一點也適用于其物種。”⑥實際上,非人類中心主義在思維方式上還是沒有走出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非人類中心主義看似將自然或者生態系統置于世界的中心,但這是一種頭腳倒置的人類中心主義,因為它已經把自然界作為整體擬人化了,把人類的權利和道德觀念強加給了自然界。現實中,自然界的各種生命體是不會為人類承擔義務的,也是不可能去幫助人類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危機是人一手制造的,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也必須由人來承擔。首先,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善待自然歸根到底是善待人類自己。其次,只有人才有能力來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我們前面引用過帕斯卡爾的話來表明人類的有限性,但是帕斯卡爾還緊接著有下一句來肯定人的高貴性。“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他,人卻仍然要比至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⑦我們應該剔除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沙文主義傾向,但我們應保持其作為行為擔當者的含義,“所謂人類中心主義就是要評價使我們成為人類的那些因素,保護并強化這些因素,抵制那些反人類的因素,人之外的自然不會采取行動保護人的價值:這只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⑧再次,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人來入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不僅直接決定了物質財富生產和分配方式,而且也決定了社會生產的目的,最終決定了如何處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正是人和人之間不合理的社會利益關系,才使人類生產的目的偏離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軌道,才造成了無度的生產和消費,最終導致對自然的戕害。公平正義的社會關系才是生態文明得以建立的關節點。

自我建構的“生態人”:生態文明的現實建設者

當代哲學認為作為主體的先驗的“人”只是近代以來的一種發明,是一個意識形態的主觀假定。福柯講過,實際上并不存在一種握有、作為建構者、又到處可以找得到的普遍形式的主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將被抹去,就像大海邊沙地上的一張臉”。⑨這就是所謂的“人之死”。“其實,死去的只是“本質先于存在”的“人”。這種“人”的死去并不是一件壞事,他會為“新人”的誕生騰讓位置。當代哲學的任務就是在解構先驗的“人”的基礎上重新建構一種適應當下形勢的新主體。新主體應該具有以下特征:存在先于本質。人不像裁紙刀一樣,在來到世界之前已經被規定了本質。人沒有先驗的本質,主體是歷史和經驗的產物,不同的歷史語境和社會經驗會造就不同的主體;主體是向外部開放的。這種主體不再將意識以外的世界視為外在的,原來所謂的外部既是解構先驗主體的空間,也是建構新的自我的場所。個體與自然環境相關聯,與社會存在相關聯,也與文化歷史相關聯,人必須通過與外在的關系來建構自身的身份存在;主體的生成是不斷主體化的過程。新的主體關注未來,立足當下情勢,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自我創造,在向未來的開放中獲得存在的意義與正當性。因此這種主體不是靜止不可動搖的,它是始終處在運動變化之中的。作為主體的人只有進行時而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自我建構的路上;主體是實踐中的自主創造。創造力是人的最大特質,自我創造是一種典型的人類自主行為。人憑借其創造力可以對自己的處境作出自由反應,有意識地對所處的世界進行探索性實踐,在實踐中成就自己。

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擔當,我們暫且把這種自我建構的主體命名為“生態人”。生態人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順應生態發展的規律,通過自己的積極行動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社會人。首先,生態人突出人的生態屬性。生態人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人在內的每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各得其所且相依相隨。作為生態母系統下的子系統,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通過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來實現。在經濟發展上,生態人拋棄經濟理性,轉而奉行生態理性。“生態學有一種不同的理性,它使我們知道經濟活動的效能是有限的,它依賴于經濟外部的條件。尤其是,它使我們發現,超出一定的限度之后,試圖克服相對匱乏的經濟上的努力造成了絕對的、不可克服的匱乏。但結果是消極的,生產造成的破壞比它所創造的更多。”⑩其次,我們不能忘記生態人的社會屬性。生態人是一個多層面的復合,生態人不僅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還同時具有政治屬性、經濟屬性、法律屬性等。生態人不僅僅是個體的人,也包括企業、政府、社會團體等。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個體的人和不同層次的集體的人的不同屬性綜合在一起,構造出生態人的立體面相。我們突出生態人的社會屬性主要是為了強調其歷史擔當性。只有人主動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并付諸社會實踐,人與自然的關系才有可能和諧,也才有可能保證人自身的全面發展。我們突出生態人的社會屬性的目的還是為了強調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生態人的建構與生態文明的建設是雙向互動的,生態人能夠建構合理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也鍛造出了新的生態主體。我們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就生態人如何構建做出一些簡單的勾勒。第一,經濟發展的生態化。過去我們采取的是一種HE經濟發展模式(Hyper-Expansionist“高度擴張主義的”),這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運行模式,雖然達到了高產出,也造成了高排放、高污染,結果是對自然的高掠奪和高破壞。現在我們應該采取SHE模式(Sane理智的,Humane合乎人性的,Ecological合乎生態學的),依靠新的科學技術,發展綠色循環經濟,達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實現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第二,倫理道德的生態化。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幸福的境界應該是在物質保障基礎上的精神滿足。這樣,人再也不會以從自然中索取為樂,自然才有可能免于當下人類的貪得無厭,才能得到休養生息。其次,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正義觀。生態危機是因為人的欲望膨脹導致的對自然的無度索取。欲望不同于人的合理需要,是為了在人群中以差異的方式進行身份地位的區分,也可以說是為了制造或加劇社會不平等。因此,我們應努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實現社會范圍內的公平與正義。第三,法律制度的生態化。首先要從制度層面保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對接,如黨的十報告所言,“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其次,我們需要完善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重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于2014年通過,明確將保護環境視為基本國策,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但是配套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仍然有待制定和完善。另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中國已經加入了三十幾項環境和資源保護方面的國際公約,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同擔當保護環境的義務。但是我們在與國際環保組織方面的合作仍然有待拓展和深化。

小結

作為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有著與工業文明不同的特點,生態文明更為直接地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頂層設計,更是普羅大眾的行為,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每一個人也都應當承擔一份責任,每一個人也都會成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另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無止境的實踐過程,生態人需要踐行的是行動哲學,“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自我決定、自我創造、自我型構,在與自然的和諧共融的關系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和北京師范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3007、SKZZY2013044)

【注釋】

①周輔成編:《西方倫理名著選緝》,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93頁。

②[德]馬丁?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孫周興選編,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第920頁。

③[德]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張峰、呂世平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第6頁。

④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67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2頁。

⑥⑧[美]W?H?墨迪:《一種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章建剛譯,《哲學譯叢》,1999年第2期,第12~13頁,第17頁。

⑦[法]帕斯卡爾:《思想錄》,何兆武譯,1997年,第158頁。

⑨[法]米歇爾?福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第506頁。

生與死的哲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挫折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278-03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實和心理現象。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人際溝通受到阻滯,致使成就感、安全感蕩然無存,挫折感便油然而生,因此出現心灰意冷,萬念俱灰、失望、壓抑、沮喪、憂郁、苦悶等消極的情緒,甚至還會出現攻擊。挫折對人的影響與其說取決于挫折本身,還不如說取決于對挫折的評價和態度。面對同樣的挫折,有的人焦慮不安、怨天尤人、悲觀失望,有的人卻心平氣和、冷靜應付、樂觀進取。當代大學生大多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他們擁有相對優裕的生活條件,良好的生活環境使他們沒有什么機會面對困難和挫折,導致許多大學生遭遇挫折時,他們的心理容忍力和承受力非常低。在學業上很優秀的大學生,如果心理素質差,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束手無策,那么他就不可能成為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佼佼者,在事業上也難有大的成就。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耐挫折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挫折形成的原因

挫折,任何人都會遇到,對于涉世不深、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大學生來說,挫折更會接踵而至。導致大學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層次的,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是內在主觀因素與外在客觀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因為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復雜的、因人而易的,所以,大學生受到挫折后不要驚慌失措,要根據外在條件和自身情況冷靜、客觀地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實原因,教師則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導和幫助大學生對挫折進行歸因分析。具體來說,形成大學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導致大學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客觀矛盾

這里的主觀是指大學生的自我需求。客觀是指滿足大學生需求的現實條件。一旦客觀與主觀有沖突,客觀條件達不到主觀的要求,就會讓大學生產生挫折感。客觀與主觀產生矛盾的主要表現有:大學生個人無限的物質生活需要與家庭、學校、社會能提供的有限物質條件之間的矛盾;學習成績優異、工作能力強的愿望與同學、同事競爭的矛盾;希望展現自我、要求進步與機遇不多之間的矛盾;要求自由、獨立與紀律、制度約束的矛盾;渴望良好的與人際交往與自己在集體、團體中的地位之間的矛盾等。

1.在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方面,以往的教育體制存在著欠缺。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使小學生就被成績高低所牽制,一天被逼迫著補習、作業等,進好學校的競爭壓力使他們犧牲了應有的娛樂,缺少了童年的天真與快樂。這種以成績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唯一方式,使學生缺乏全面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大學是將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的場所,不光要求學生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更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較高的情商,有部分大學生新生,無法適應新環境,遇到挫折不敢面對,而是推卸責任、消極逃避。還有一部分學生在中學是佼佼者,而進入大學后,在高手如林的環境中優勢消失,就沒有了自信心,部分學生還產生自卑心理、進入惡性循環中,表現出強烈的挫折感,無法自拔,致使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成績下降、求知欲變得冷淡。

2.部分大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由于社會的原因,大學生的父輩們很多以前都經受過辛苦、貧困的生活,總想給兒女們最好的生活,平時在培育孩子時,總是把孩子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們面對的困難和和挫折父母們總是千方百計替孩子們去解決。孩子一旦考上大學,更視其為寶貝,凡事都順從、代勞,如每年新生開學報到時,大都是一個學生兩個乃至于更多的家長送,幫兒女們排隊辦手續、鋪床,打掃衛生、洗衣服等等,這種從小就沒獨立處理過一些困難,凡事由父母包辦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養尊處優,獨立生活能力很低,讀大學后畢竟要離開父母和家鄉,然而就會在生活上感到無法適應、無法在各種挫折中正常成長,這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們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社會化過程,更有甚者還會導致有些大學生人格發展不健全。

(二)導致大學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還有個性不完善

大學生雖然思想活躍、興趣廣泛、朝氣蓬勃,敢于探索冒險,富有開創性,但從綜合素質來看,個性還不夠完善。如自尊心與好勝心過強、認識片面、容易偏激、理想浪漫、情緒不穩定、耐力不強、缺乏扎實的實踐基礎、世界觀不明晰等。大學生個性的不完善導致了挫折心理的形成。

1.部分大學生心理挫折承受力較差。如未能入選學生會而自暴自棄的;因演講失敗而長期自我封閉的;離家才幾個月的新生三番五次地要請假回家的;追女同學不成而酗酒鬧事的等等。心理挫折承受力不好的學生表現出來的這種緊張、焦慮和不安對于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崗位都會有消極的影響。盡管大學生中只有一部分同學是這樣,但對他們的教育是否有效、得當,將直接影響到學校整體的氛圍和校園穩定,因此,要花費老師們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教育照顧幫助這部分同學。

2.校內、校外環境差異會讓大學生無法適應。大學生所在的學校環境相對是一片凈土,同學、師生之間的關系比較單純,而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社會環境是非常復雜的,到處充滿競爭、充滿風險。校園和社會各種思想價值觀念的差異,從學校到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讓大學生們一時無法適應。此外,喧囂的環境和交通、住房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也會引起同學們的挫折感。大學生從學校踏入社會,面臨的各種變化都是巨大的,產生挫折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大學生教育中提前加強挫折教育、提高接受挫折的能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二、大學生面臨挫折的表現

在大學生群體中,面臨挫折時的反應主要是冷漠、焦慮、消沉、抗爭、攻擊、固執和退化等多種形式。冷漠是指大學生在面臨挫折時非常被動,不去主動應對,不去對挫折對象進行攻擊,而是看不到希望,表現出對挫折情境無所謂、無動于衷的態度。焦慮是指大學生在遭遇多次挫折后失去自信,產生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擔心會遇到挫折,而產生緊張、彷徨不安的情緒狀態。

消沉是指大學生遇到挫折就灰心失望、失意懊喪、精神萎靡,是意志薄弱,經不起風浪的表現,大學生處于消沉狀態時往往認為人生不過如此,理想、前途都是無稽之談,從而變得不思進取、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抗爭是指大學生遇到挫折后積極應對,不向挫折妥協,表現出一種更加奮發向上和永不言敗的精神狀態,比一般情況下的奮發程度更進一步。攻擊就是大學生受到挫折后,將憤怒的情緒對給他造成挫折的人或物發泄,經常謾罵同學、責備老師、損壞公物等行為。固執就是有些同學受到挫折后,按自己的方式盲目重復一些無效的活動,不能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調整自己的行為,且對家人、朋友、老師、同學的意見置之不理,總是一意孤行,固執己見的一種行為。退化就是指一部分大學生遇到挫折后情緒激動,像小孩子一樣哭鬧、耍賴,沒有主見,盲從他人的一種狀態。長期的這種心理的痛苦煎熬,導致有些學生發生精神方面的疾患,一旦發生了精神疾患,即使多年的藥物和心理治療,也難以逆轉健康的狀態。

三、加強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幾種辦法

挫折在大學生生活中是時時存在的,困難和逆境也無處不有,對大學生進行挫折心理的調適極為必要。面對困難和挫折,我們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不斷進取的毅力,同時還需要冷靜和理智。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難免會遭受各種各樣的挫折,只不過有些挫折輕,有些挫折重,有些挫折對大學生的打擊大,有些打擊小,所以大學生首先應正確認識挫折。心理衛生學認為,真正能幫助克服困難挫折的,不是困難、挫折、沖突本身,而是大學生們對于困難挫折的看法以及用來處理對付的方法。挫折教育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它不是教大學生們如何去避免困難挫折,而是給大學生們設定一些挫折,教他們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教他們正確克服挫折的方法,從而在挫折中不斷發展成長。

2.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塑造堅強的意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內心總有一種減小壓力、擺脫痛苦折磨、保持穩定情緒、隨時處于心理平衡的適應性傾向,這種傾向就叫心理防御機制。而一個人的心理防御機制是否完善,意志是否堅強、與耐受挫折的能力高低是密切相關的。勝利是屬于意志堅韌的人,張海迪以“跌倒一百回,就要爬起一百零一次”的堅韌意志,實現了她的人生價值,為社會作出了較大貢獻。英國心理學家布朗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遭遇任何挫折和障礙,他會永遠碌碌無為,一直保持其自我感覺良好和平庸的狀態,既糊涂又愚蠢,像母牛一樣怡然自得。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看他的意志是否堅強。而堅強的意志品質需包含四個特征:自覺性、自制性、堅持性、果斷性。針對大學生,高校教育者應逐步引導大學生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對生活有較高層次的追求,首先要確立努力就能達到的近期目標,繼而制定中長期目標,始終保持進取、積極向上的個性,提高適應環境和改變惡劣環境的能力,培養既能忍受折磨又有克服困難挫折的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堅強意志品質。加強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抗擊打能力。具體的,我們還可以經常組織同學們學習偉大人物、英雄模范人物在挫折面前百折不饒奮發圖強的事跡報告,以此來激勵他們、督促他們,這對大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起到較好的效果。

3.認識自我開啟成功的通道。認識自我從三方面做起:一是遇到困難挫折時要沉著理智,從主觀、客觀、條件、環境、目標等方面冷靜分析自己受挫的原因、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進行補救。二是要對自己的奮斗目標予以正確認識,并在前進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可以對目標進行調整。大學生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利用自己的特長、優勢,制定最適合于自己的前進目標,目標一旦確立,就要全力投入到目標的奮斗過程之中。假如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發現制定的目標與自身不適,拼盡全力都無法完成,那么就不必再死撐,須要重新分析自己,及時調整目標,以便繼續前進,達成目標。如著名劇作家年輕時的志向是當一名醫生,報考了三次北京醫學院都沒能錄取,隨后他及時調整為搞戲劇,最終在戲劇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是要常常把壓力化為動力。其實,一個人的積極向上因素是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壓力來調動的。“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縱觀歷史的偉大人物,他們多數是在磨難困境中成就起來的。

4.鼓勵大學生提前接觸社會,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祖國的日益繁榮昌盛,當今的在校大學生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對外界社會生活了解很少,進入社會后,他們將面臨現代市場經濟的挑戰,就變得很難適應,且無法承受挑戰帶來的壓力,這是因為大學生們在學校沒有接觸過社會,不了解社會本來就存在諸多磨練,這使得他們幾乎沒有遭受社會挫折和在社會中克服困難的機會。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在教導過程中,做到講理論,講事實,靠理性啟發,用事實驗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大學生們從心靈深處主動接受教育。同時要多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們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提前接觸外面的社會,在社會的大舞臺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教育者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有目的地給大學生創設些困難和挫折,讓大學生們積極地尋找克服挫折、戰勝逆境的方法,從而受到實踐鍛煉和考驗,以此來提高大學生面對挫折的自我調適能力及對挫折的耐受力。另外,可以讓大學生參加一些體力勞動和體能鍛煉,讓他們在“勞其筋骨”的嘗試中,磨煉意志。在這里要提醒一點,教育者要正確理解“挫折教育”的意義,挫折教育不是僅僅有意識地讓學生們吃點苦挨點累,而是要從教育的本質,從培養人的高度,來理解和實施“挫折教育”。

參考文獻:

[1] 叔本華.論人世的痛苦[M].

[2] 江偉康.大學生健康教育讀本[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业县| 青州市| 凌海市| 黄陵县| 盐城市| 同仁县| 岳阳县| 江津市| 宾川县| 瓦房店市| 台中市| 昭平县| 讷河市| 北碚区| 科尔| 新野县| 曲松县| 海兴县| 宜昌市| 龙口市| 南木林县| 云梦县| 泰安市| 砚山县| 密山市| 资中县| 宝清县| 绥化市| 定边县| 桂林市| 泽库县| 常州市| 宝应县| 且末县| 开阳县| 霍林郭勒市| 台州市| 安西县| 枣阳市| 阳高县| 胶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