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先秦儒家思想特點

先秦儒家思想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先秦儒家思想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先秦儒家思想特點

先秦儒家思想特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07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36[本刊網址]http//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先秦儒家思想是指春秋戰國由孔子創建,并由孟子、荀子發展形成的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仁、禮,倫理是它的本位,人道是其中心,理想人格是其總目標。

(一)“仁”“義”為核心思想

“仁”可以說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將其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它是將內心的情感、信念外化為愛人之心,用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系。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仁體現在“民興于仁”、“天下歸仁”的理想;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仁體現在愛人,“親親,仁也”。在孔子看來,仁的根本在于孝悌。他曾說:“弟子人則孝,出則悌。”指在家時要學會孝敬父母,在外面時要學會尊敬兄長。君子只有做到此點才能推己及人,將仁愛之心擴散,才能有助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仁對于個人和社會發展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認為應克己復禮,表現在“忠恕之道”上,即在肯定個體意志的同時也要考慮他人的意愿?!叭省痹谑┬械倪^程中要符合“義”的規范??鬃釉谥v到義時指出“義以為上”將其視為人的行動指南;“義以為質”將義看作是自身一部分,使其對自己的言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成為自己的歸宿。

(二)“禮”為行為規范

“禮”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內容之一?!墩撜Z》中關于禮的含義可分為三個方面:社會制度、規范;禮節儀式;待人的態度謙遜、恭敬、有禮??鬃訌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都旨在說明禮對人行為的規范。他認為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君臣父子都要按照各自的職責行事,要遵守禮儀規范。荀子將禮視作可同日月、水火、珠玉等量齊觀。“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蓖瑫r,荀子認為禮事關國家之根本?!皣鵁o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矩之于方圓也?!比绾螌嵺`禮,先秦儒家認為應采用“中庸”、“和”,以此處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

(三)“圣人”、“君子”為理想人格

培養理想人格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總目標,理想人格是塑造“圣人”、“君子”般的品性。

“圣人”在心性修養方面具有模范、教導他人的作用;在經世濟民、治國平天下方面具有一定建樹之人,世人敬仰。但“圣人”一般民眾很難達到。因此,孔子提出了“君子”。他認為作為君子要具有三種品性“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奔磳捄竦那殂?、智者的博學、堅強的意志。如何實現理想人格孔子講到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見利思義”、“和而不同”等??梢娋幼鳛橐环N理想人格有著眾多嚴苛的要求和豐富的內涵。

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

先秦儒家不僅對自我修養、人格完善等方面有嚴苛的要求,在培養良好品格提升自身素養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以此激勵、引導自己和他人。

(一)榜樣示范

先秦儒家重視身教重于言教的榜樣示范作用,深切認識到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形象風貌對受教育者直接的或潛移默化的影響??鬃诱J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薄C献印吧聿恍械溃恍杏谄拮?;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避髯釉岢觥皫熞陨頌檎齼x”的論斷,這些都強調了師者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在教育過程工作中,教育者更應注重其自身修為,做到“慎獨”,‘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在言行、舉止、思想等方面為學生做出表率,增加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從而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與行為。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據受教育者的特性有針對性的施以教育內容。孔子認為對教育對象,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薄T诼犈c行的關系上孔子針對不同的學生和情況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問:“聞斯行諸?”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笨鬃踊卮鹫f:“聞斯行之?!蓖粋€問題孔子根據學生性格差異給予不同的回答來教育他們。孟子繼承和發展孔子的教育方法,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泵總€受教育者都有不同的特點,教育要有針對性的施教,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質得以最大發揮。

(三)學思并重

先秦儒家認為學與思相互作用不可偏廢,應思學結合。孔子日:“君子學以致其道”。荀子在《性惡篇》中,提出“積學而不息”的思想。儒家認為學與思不能割裂開來而應學與思相結合,孔子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常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泵献舆M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倡“反省內求”就是“思”的具體運用。學與思是學習過程的基本環節,不思考將不能把知識消化吸收,只思考而不學習會流于空想。因此,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啟發學生思考,把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和鞏固知識結合起來,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

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一種理念的繼承和傳播只有與已有的文化體系相關聯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被認同、被繼承、被發展,以達到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指導作用。

(一)豐富教育資源

沒有文化傳統就不會有教育,任何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無法脫離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認同,進行新文化建設更不能脫離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教育必須以傳統作為基礎,去繼承、創新。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在哲學史學教育文學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樂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了鮮明的重人文重人倫的特色”?!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仁者愛人”的博愛之道,“見賢思齊”、“自強不息”的人格素養,“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克勤克儉”的勤勞節儉精神、“入孝出悌”的感恩意識;“榜樣示范”、“因材施教”、“學思并重”等方法,不論是對教育者而言還是對思政教育工作而言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不同它強調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的自主作用,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都由市場主體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自行設定。在這種經濟體系下要保持經濟的良好發展對市場主體提出了要求,市場主體要有勤奮進取的精神、敢于創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品格。先秦儒家“自強不息”的剛毅精神、“寧儉勿奢”的自律情懷、“見利思義”的價值取向、“重群克己”的團隊意識,對市場主體素養的提升、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力量。

先秦儒家思想特點范文第2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選修教材已經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先秦諸子的思想對高中學生了解古代思想,拓寬文化視野,思考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人教版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在這方面做了積極有效的探索。這些內容包含著深刻的社會人生智慧,具有獨到的現實啟發意義。

諸子散文語約義豐,在教學時如果不能很好處理教材,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一是逐個講解,將選修課上成了必修課。二是傳授知識過多,自主思考過少。三是過多使用講授法,教學資源開發力度小,無創新。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選修課要特別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断惹刂T子選讀(教師教學用書)》也指出:“這一課程不是一般的知識性課程,宗旨是通過向學生講授一些經典選段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因此從課標要求、課程教學目標、教學資源開發等角度分析,《先秦諸子選讀》的教學內容必須整合開發。整合開發的原則一是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以講授各家最主要的思想體系為主,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是根據課程資源的特點開發課型,在講授知識同時加深對現實啟發意義的思考;三是主線貫通,前后遷移,進行比較教學,在不同學派的思想碰撞中加深理解。

一、根據教材整合內容,進行專題式教學

1.宏觀整合:單元之間整合

對7個單元,26個小節的巨大容量,必須整合教學內容。整合的原則應該考慮學生的語文實際水平、教學內容的均衡化、選修課的開設情況等。已上過《〈論語〉選讀》的,就可以不講授《論語》,可以把《孟子》《荀子》作為重點內容深化對儒家思想的認識。如未學過其他選修教材,可選擇四大學派中有代表性的《論語》《老子》《墨子》《韓非子》重點講解。學情較好的,則可以再加上《荀子》《莊子》重點研讀。

2.中觀整合:小節之間整合

除了單元間的組合,各單元內部也要將零散的小節進行整合。整合的原則可按教材概說中各學派的思想體系進行。以第一單元《〈論語〉選讀》為例,該單元7個小節按照內容和重要程度可整合為四個專題:孔子思想核心“仁”(第四節);義利觀(第五節);人生觀:為人處世、治國從政(第一、三節)、教育思想:師生關系論,教育哲學和學習論(第二、六、七節)。這樣的整合雖打破了原有順序,但卻更清晰地呈現了較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對理解儒家思想的效果比逐章講解要好得多。

3.微觀整合:小節內部整合

諸子散文篇幅短小,每個小節中少則三四則,多則十幾則。因此每個小節的內容也必須整合。根據教學設計和方法的不同,整合的方式可靈活選擇。

可抓住各小節內容呈現的方式和組合的邏輯依據,按呈現方式和邏輯依據整合。如《〈老子〉選讀》中《有無相生》一節,可按照對世界的認識(第1則)——對自己的認識(第3-4則)——對人生的認識(第5-7則)安排教學內容?!丁凑撜Z〉選讀》中,第七節《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按學習什么(第4、10、11則)——為什么學(第1、2則)——怎樣學習(第2、6、7則)進行整合,重點講授第1、2、6、7、10、11則。

可抓住每小節中的關鍵詞進行整合,貫穿整個《〈論語〉選讀》中第七節《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可抓住“義”字展開,分析孔子討論了哪些“義”。

可設置若干個主問題的方式進行內容的整合?!丁凑撜Z〉選讀》中《有教無類》一節,可以提三個主問題:①“有教無類”的含義和表現形式是什么?②“有教無類”教育思想有何意義?③在現實中教師怎樣做才是“有教無類”?

對篇幅較長的文章,可根據篇幅和文章結構安排,不妨梳理思路后再分析內容。如《〈墨子〉選讀》中的《尚賢》,文章一開始亮出核心觀點用古代圣王治理國家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舉例如何去貫徹治理國家的根本不可不舉用德才兼備之士。在梳理結構過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墨子崇尚賢士的思想。

二、根據內容開發資源,創新課型

內容決定形式,整合教學內容并聯系實際,開發教學資源,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使古代典籍煥發出時代光彩。除串講式課型之外,根據豐富的教學內容還能設計出多種課型,改善教學。

1.主問題貫穿討論式課型。新課標要求選修課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此主問題貫穿討論的課型更能落實新課標精神。這里的“討論”不是沒有預設的,是建立在對原文文意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討論之前要讓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讀文本?!坝懻摗币彩怯蟹较蛐缘?,不是盲目的,因此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主問題。如教學《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時,可圍繞“浩然之氣”提出四個問題:①何謂 “浩然之氣”,有何特點?②如何培養“浩然之氣”?③培養“浩然之氣”要注意什么問題?④“浩然之氣”對我們人格修養有什么啟發?

2.課內外遷移課型??删湍硨W派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和重點內容,與生活當下所發生的的事件接軌,做到“讀古人書,思今日事”。如教學《〈論語〉選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先圍繞“仁”提出三個問題:①孔子眼中的“仁”是什么?②實現“仁”的行動和態度?安排討論之后,拓展延伸,再探討當下“仁”與“生活”的關系,聯系近年來發生的熱點話題,將課內和課外打通,讓學生真正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先秦儒家思想特點范文第3篇

1.. 高校輔導員工作運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

高校輔導員工作運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是由自

身的特點決定的。年輕的高校輔導員自身的思想道

德素質是否過硬,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將產生重

大影響。輔導員的素質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質、道

德素質、人文自然科學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作

風素質等幾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在諸多素質中

起著主導作用,是首要的素質[1]。儒家思想體現為

一種具有普適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確切地講,在古

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直

至當今中國,儒家思想仍被視為傳統文化的一個不

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普遍運用于我們的工

作與生活。

2.. 高校輔導員工作運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高校輔導員工作運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是由儒

家思想本身決定的。第一,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

看來,世事要以“治人”為中心,而高校輔導員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對大學生的管理與指導,作為輔導員,

首先,應明確學生是整個教育過程的主體,在學生管

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關心和尊重

每一位學生個體差異及所帶來的價值理念; 鼓勵每

一位學生的嘗試和努力; 承認每一位學生的成就; 增

強每一位學生對老師和學校的認同感。這也體現了

素質教育中尊重學生、肯定學生,以創新為導向的理

念[2]。

第二,孔子曰: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在孔子看來,管理者

要講德行,有德行的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

果。作為輔導員,要不斷提升自身工作對學生的吸

引力和親和力,引導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學習、

工作和生活,促進他們道德自覺自律意識的養成,最

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輔導員的品質是其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工作中的具體體現[3]。

輔導員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要有生活熱情,要自覺樹

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以滿腔的熱情、樂觀的人生態度

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待自身工作,勤勤懇懇,兢兢

業業,身體力行,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奉獻給高

等教育事業,給學生樹立起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榜

樣,成為廣大學生學習的楷模。

第三,孔子曰: “言必信,行必果。”作為輔導

員,要成為“誠信”楷模,說話不失言,調查不失實,

辦事不失信。當代在校大學生主要是“90 后”,他們

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有自己堅持的理念。離開父母

的大學生們特別需要在短時間內樹立一個人格的精

神偶像,所以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與學生朝夕相處

的優勢開展誠信宣傳,使大學生建立起誠信理念。

同時,應該堅持誠信教育師者先行,時時事事講誠

信,自覺接受學生監督,給學生做出好的榜樣,在學

校營造起“人人重誠信、人人講誠信”的濃厚氛圍。

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使大學生們認識到誠信

品質是一個人在社會的立身之本。

第四,孔子曰: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

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毕惹厝寮艺J為,人格高尚

者必然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在高校德

育中,融入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取先秦儒家人學思

想之精華,充實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之內涵,促使兩

者融會貫通、相得益彰,德育之目標便水到渠成。

二、辯證運用儒家思想,創新輔導員工作新理念

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

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擯棄一些成分。知識經濟時

代最重要的是在辯證中開拓創新,舊知識對任何人

都是平等的,只有掌握、創造了新的知識,才能為社

會的前進作貢獻。創新成果要靠創新思維,因此創

新思維是這個時代教育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標:

1. 因材施教

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其進行教育活動的特

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其智力水平

差異有針對性地教學。“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

所安”,“聽其言而觀其行”。馬克思在他的《資本

論》一書中也曾說道: “天賦的特殊性,是分工產生

的基礎”。馬克思也承認人的智力是有差異性的。

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輔導員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

特點,才能有效抓住事物的本質,抓住矛盾的對立統

一點,因勢利導,有效教育。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

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增

強針對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其不

足,從而實現大學生個人最大程度的發展[4]。

2. 啟發式教學

孔子反對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提倡獨立思考,只

有當學生深入思考仍不得解時,才給予提示,以此來

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擴大思維的廣度。如果學

生只是一味地吸收老師提供的知識,只知其然卻不

知其所以然,對于問題缺乏深度思考,思維被禁錮在

狹小的空間內,無法發散,更別說是創新思維了。孔

子云: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

不復也?!笨梢娙寮宜枷敕浅W⒅貙W生的啟發誘

導,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尊重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和鍛煉學

生的自學能力。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

得之也?!痹诟咝]o導員工作中,在面對國際國內問

題或者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作為

輔導員,不要一味地把書本或自己的所謂正確的世

界觀和價值觀立刻灌輸給學生,而是要注意引導學

生思考,辯證地分析,學生只有具備積極主動的學習

態度,獨立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3.. 回歸人文主義

通過對儒家思想的探討,我們不難發現,其立足

點最終歸于人本思想。高校的道德教育

從科教興國這一實際出發,融合了儒家思想的世界

觀和方法論,最后的落腳點是否也應該回歸到人本

主義呢? 答案是肯定的。20 世紀初杜威區分了傳

統教育和現代教育,“兒童中心”的理論使人重新成

為教育活動的中心?,F代教育所提倡和造就的,是

一種民主的、鮮活的和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旨在培養

人格健全、個性發展、精神自由和具有相應職業能力

的現代社會合格公民。

教育不僅作為經濟的催化劑,還必須成為社會

思想、文化、精神、道德建設的源泉,為人類精神的提

升和社會發展導航。那么,新世紀教育的目標就不

僅僅是發展科技和培養創造性,而是對教育的人文

主義傳統的尊重、回歸以及繼承。形象地說,在新的

世紀里,教育將起到更為主動和關鍵的作用,未來競

爭的本質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建立以培養創造力

為目標的教學,在深度上實現教育內涵化的理想; 最

后恢復和保持教育的人文價值,建立人在教育中的

立體性和教育在社會中的主體性,實現教育人文化

的理想。

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應該把這種人本主義的

思想滲透到學生思想教育的實際工作中去。以大學

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創新高校輔導員工作,從大學生

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關注大學生的正當利益訴求,徹

底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適應時展需

要、不適應學生成長需要、不適應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需要的方式、方法,力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

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

力、感染力[5]。這一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也是

有共通之處的。對“什么是發展”、“靠誰發展”和

“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可以

做出科學的回答———“以學生為本”。

當今社會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輔導員的工

作任務日益繁雜。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對高校輔導員

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其工作質量和效率直

接影響著高校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學生是內在因

素,而管理則是外在因素,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

輔導員工作有待解決的核心問題。運用儒家思想的

經典滲透于管理工作,是提高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

先秦儒家思想特點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儒家科技倫理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宏觀系統之中,儒家科技倫理思想中經世致用的科技觀念、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以德化知的知識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等對當代中國科技倫理體系構建、促進科技發展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論文關鍵詞:儒家;科技倫理;當代價值

儒家科技倫理思想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群體智慧,是中國傳統科技發展的主導因素,并且逐漸滲透在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儒家科技倫理思想中所蘊涵的對科技的倫理性認識為當代中國科技倫理體系構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

有關中國古代有無科學技術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作用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備受矚目。在長期的研究和爭論中,大致形成了兩派觀點:一派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可言,并最終把原因歸結到儒家思想的理論特質上。這一派以張岱年先生為代表,他認為:“儒學的中心思想,我認為最主要的是關于人生價值的觀點。

儒家肯定人的價值,肯定生活的價值和道德的價值由于重視人貴于物的價值,將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問題,于是對物的問題有所忽視這種貶低關于物的知識的態度,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發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儒學沒有能夠為自然科學研究提供理論基礎,更沒有為自然科學研究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儒學各派都表現了這一嚴重欠缺。另一派學者認為,儒家思想同樣有自己的科技觀,在大的儒家倫理框架下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倫理思想。他們認為我國古代科技倫理形成于先秦時期,同時科技倫理范疇、科技倫理觀念對后世科技倫理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雖然“中國古代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體系,只有一些并不系統的科學思想和知識成果,然而中國古代有相當發達的經驗層面的技術,中國古代的科技倫理主體是技術倫理”,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道馭術”,即強調“技術行為和技術應用要受倫理道德規范的駕馭和制約”。筆者也持這種觀點。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相應的生產水平,正是先秦時期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的擴大等因素,為儒家科技倫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眾多研究科技倫理思想的學者中,他們的研究方向又各不相同。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先秦時期的儒家先賢們,在關于自然和農業等諸多的科技思想之中表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顯示出了先進的倫理意識,注重人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有的學者更注重研究科學技術、自然與人的關系,認為在科學領域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同一性,人類的科技行為要尊重和關愛自然。這些觀點的倫理意義在于,人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的,而是居于自然萬物之中、并與其和諧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筆者認為,儒家思想不但有自身完整的科技觀,而且蘊涵著豐富的科技倫理思想,并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其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科技倫理思想。儒家科技倫理思想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一)經世致用的科技觀念

儒家講究現實性,提倡經世致用,這也體現在儒家的科技倫理思想上。在對待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問題上,儒家格外重視和強調“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在儒家看來,“六府”、“三事”是經世致用的“正經技術”,或者說正統的技術。在這些技術之外的東西,才是儒家抨擊的所謂的“奇技巧”,即那些容易使帝王“玩物喪志”、或使黎民百姓耽于享樂而不做“正事”的技藝?!渡袝分姓f:“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顯然,“玩物喪志”、“貴異物”的“物”不是有用之物,而是“奇技巧”之物。有人說,儒家學說鄙視、排斥一切科學技術,將科學技術統統稱之為“奇技巧”,事實并非如此,儒家對“六府”、“三事”這樣經世致用的技術是非常重視的。孟子日:“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

 

由此觀之,儒家倫理思想的一大特點就是注重道德原則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運用,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這種思想從現實的角度提出要維護社會穩定,對百姓進行道德教化,必須使他們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而物質生活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有賴于生產技術的改進。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技術科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因此,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能夠發展起來的科技都是為人服務的,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天文學、農學、醫學等這些學科之所以能得到長足發展,就是因為這些學科與社會穩定有關。總之,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現實的、形而下的問題的研究,注重人世,強調經世致用。

(二)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

儒家要求對待真必須嚴謹,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儒家認為:“知勇仁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禮記·中庸》)在儒家看來,“知”是與人的智力活動有關的智力與智慧。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也就是說“仁”存在于“知”中。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知就是仁。對于真理性的認識,儒家強調要有執著的追求精神,“(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并說“朝聞道,夕死可也”。

儒家倫理這種求知、求真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通過宋代大儒朱熹的“格物致知”,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對于學問的嚴謹和求真態度。朱熹所說的“格物”,既包含人世倫常之事,又包含天地自然之物。朱熹認為,宇宙間統一的理分至各具體事物之中,所謂“理一分殊”,只有在“物物上窮其致理”以后,才能做到對宇宙問統一的理的豁然貫通,亦即達到“致知”的境界。因此,朱熹反復強調要在人世間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上窮理:“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朱子全書》卷十五)由此也可以看到,儒家學派反對拘泥師說、照搬書本,主張善于思考、勇于質疑、敢于創新的學習態度。

(三)以德化知的知識理念

中國古代科技倫理中關于以德化知、知德統一的思想是非常豐富的,其中以儒家尤為突出。儒家高度重視道德價值、道德自覺和人格完美,主張人們在尋求科學知識的同時,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人生諸種需要中最高層次的需要??茖W技術本身并不是惡,但也需要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要遵循科技倫理規則。否則,如孔子言:“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沒有相應的約束,濫用科學技術,也就違背了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造福于人類??鬃诱J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知者當然是智慧的化身、科技的承擔者,仁又是孔子倫理思想體系的核心,“知者利仁”,是指在仁的指導下,在仁的環境中知者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者,科學技術才能健康發展。否則,就會出現“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論語·衛靈公》)的后果,科技發展就會失去后勁。因此,道德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應該是和諧的、有序的,人類在應用科技知識的時候需要以德化知。

孔子重視學習,一生以追求真理為己任,奉行“朝聞道,夕死可也”的學術精神??鬃又匾晫W習的一個原因,是他看到了知識對人的德行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知識、真理是德行的前提。“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而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好的品德都是應該喜好并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通權達變地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一隅,造成危害。換言之,道德缺乏知識、真理的基礎,行為就會走向反面。反之,任何知識的運用都需要道德價值進行約束,沒有了這個屏障,其目的性也不再單純地是為了造福于民,很可能成為工具的濫用。

(四)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

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博大精深,表現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就是主張“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源遠流長,在儒學經典《易傳》中就有“大人與天地合其德”的說法;孔子也講“天生德于子”(《論語·述而》);董仲舒則進一步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宋明理學又把人世間的理上升到“天理”的本體論高度,尤其強調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是相一致的,都是由存在于天地問的唯一“天理”所決定的,整個宇宙只有一個最高的理,即“理一”,而人與萬物所衍生出的理只是這個最高的理的分支而已。剔除“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唯心主義成分可以發現,自然和人、自然規律和人的道德規范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

 

儒家強調“至善”,儒家所說的善不僅表現在人性本善,因而提出人與人之間的和善,還包括自然生命的本善,更深層次還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善。人來自于自然,正是自然宇宙的本善賦予了人類,人類才有了“性本善”,自然與人類在生命的起源過程和目的上具有內在的、同一的、統一的共性,在共同的善本性的蘊涵中,達到了真正的合一與感應、協同與和諧。人在天人關系的運作中負有“至誠”、“盡性”的道德使命?!抖Y記·中庸》日:“自誠明謂之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種贊天地之化育在實踐中則表現為兼愛萬物。《孟子·盡心上》日:“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要求人們從愛親人到愛百姓然后將愛擴展至萬物。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想是儒家科技倫理特有的。

盡管孔子、孟子、茍子的思想各有差異,但是都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了相同的科技倫理觀念。孔子對于科技的直接論述相對較少,但是他開創了“知”必須要“仁”的思想,成為孟子、茍子的思想來源依據,孔子、孟子、茍子三家最為一致的觀點即求真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也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秉承的理念.特別是被朱熹發揚光大,影響至今。運用科學知識的前提需要道德標準的界定,脫離了這一點也就無法將知識轉化成實用信息??茖W技術發展到今天,人類終于領悟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與用科學技術保護環境是一致的,共同統一于“善德”之中。如果科學技術的發展不顧生態環境,必然會破壞生態平衡,也就破壞了“天人合一”的“天理”。儒家先賢們對人的福祉的巨大關懷,決定了其科技思想必定是以“仁”等倫理主張為指向的,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深思索的,也留給了我們無窮的啟示。

綜觀儒家思想,我們發現儒家科技倫理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宏觀系統中,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特征,孔子關于技藝的一些論述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于儒家科技倫理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巫醫”、“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等語錄,都表明他對技藝有獨到的見解,為后世儒家學者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全面研究儒家科技倫理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研究和認識科學技術、規范科技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這種現實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秉承“以人為本”理念,尊重自然規律。把握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方向

儒家認為技藝之學不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手段,科技的價值體現在人的具體應用上,它是人類適應自然的一種存在方式、一種選擇,此種生存、生活方式的認知標準在儒家看來就是“善”。儒家科技倫理觀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認識之上,人的發展不能脫離自然,必須尊重并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與遵循規律的目的在于使人得到全面發展。儒家認為,發展科學技術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心靈,在于把握人在大地自然中的地位、作用,最終掌握自身的命運。這是一種深層次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們也可以看到,科學技術從一開始就是為人所用的,科學至上、唯科學主義不是人類認識并掌握科學技術的基本原則,儒家科技倫理思想所具有的以人為本理念更加重視人的主導性地位。今天,樹立并弘揚這種科技倫理觀,有助于人們在科技化時代把握人與科技的關系,從而有效地發展并利用科學技術,把握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方向。

 

(二)堅持“以道馭術”原則,約束科技行為,促進道德與科技的和諧發展

從科技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在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上就必須“以道馭術”。沒有倫理道德的約束,其后果必然會破壞人類社會生活的有序化。這種“以道馭術”的理念早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就已存在。不過,先秦儒家的“以道馭術”的理念是直接針對技術應用的社會效果而言的,目的是力求限制和消除不適當的技術應用帶來的消極影響。“以道馭術”的理念影響之深遠,甚至成為后世認識和處理技術與道德關系的基本范式??鬃釉疲?ldquo;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意思是說,道德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思想基礎,科學技術必須受倫理道德規范的駕馭和制約。在儒家看來,真理、知識是德行的前提,德行又能約束人們掌握并使用真理、知識的行為,這是儒家科技倫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智,所以知此也;仁,所以體此也;勇,所以強此也。謂之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N誠而已矣。達道雖人所共由,然無是三德,則無以行之;達德雖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誠,則人欲間之,而德非其德也。”(《禮記·中庸》)因此,知是德的基礎,沒有知的存在,德也是不完整的??傊茖W技術的倫理狀態從總體上看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即統一于儒家的善。善首先是人的一種德行??茖W技術最終發生效用要靠人來完成,因此科技行為或科學工作者的行為是科技目標與過程能否統一于善的關鍵。儒家思想強調人的德行優先,這是道德與科學技術和諧發展的前提,道德與科技和諧發展則科技行為必然指向善的目標。

(三)弘揚“天人合一”思想,關懷生態價值,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宏大系統

先秦儒家思想特點范文第5篇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秦漢之際,變亂紛呈。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便自然地發展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大道之行也》卻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系。筆者經過斟酌與揣摩,認為備課中有如下幾點教育功能不可忽視。

一、道德功能

《大道之行也》作為儒家的經典,“仁”是文中提出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更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在眾德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以之作為治國利民的基本原則。文中的“講信”二字,就要求社會各成員間要講求誠信。因為當時社會變亂紛呈,動蕩不安;爾虞我詐、相互欺瞞、勾心斗角。所以,儒家思想中才會出現講求誠信的存在。把誠信作為各社會成員交際的準則,也是約定俗成的一種道德?!肮嗜瞬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一句道破了人與人、家與家之間的關系。人不是關起門來自閉,而是敞開心扉,向家人、向社會施恩與愛,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這正是儒家的道德思想精髓――仁愛。

二、政治功能

眾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政治價值,即儒家學者理想中的社會至少是一個和諧、團結、和平的社會。對于當時霸權橫行的時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張可以起到抵制作用,以“王道”對抗“霸道”,也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國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文中的“講信修睦”,講究的就是“和”字,“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本S護宗法等級秩序,才能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儒家文化的發展與政治是緊密聯系的,是為政治服務的。“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備”。對儒學來說,要鞏固統治者政治地位,必須“選賢與能”。只有“德才兼備”者,才能更好地施行“仁”政,做好“男有分”,“女有歸”。(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三、經濟功能

相關期刊更多

先秦文學與文化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歷史語言學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孔學堂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貴州日報報刊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琼海市| 娄烦县| 镶黄旗| 乐都县| 惠东县| 新津县| 田东县| 莱阳市| 辽中县| 察雅县| 江都市| 启东市| 城市| 都江堰市| 东宁县| 榆中县| 天长市| 凤翔县| 琼结县| 伊宁县| 玛多县| 界首市| 台北县| 寿宁县| 彭阳县| 莱阳市| 大新县| 金堂县| 庄河市| 澎湖县| 鸡东县| 东方市| 马公市| 刚察县| 合阳县| 岫岩| 浮山县| 苏州市| 林芝县|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