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風土人情;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9-0044-01
目前,我國初中美術教學存在著觀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美術專職教師缺乏、教師素質難以提高的現狀,這嚴重影響了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提高初中美術教學課程質量,筆者提出在美術教學中應該充分有效地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通過對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理解美術知識,培養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推動美術教學的形象化、真實化、簡單化,促進美術教學水平的提高。鑒于地方文化資源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價值,筆者在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論述地方文化資源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有效應用。
一、以鄉土資源為本,開發初中美術教學資源
由于大多數初中生的思維都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為了讓美術教學活動變得簡單化和形象化,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和理解美術知識,培養美術興趣,教師應該合理開發鄉土資源。在鄉土資源開發上,需要教師以教材為藍本,做好開發和整理工作。如在初中美術七年級第五單元中,講述了許多有特色的、有鮮明代表意義的地方文化資源,有九芝堂的包裝和王致和的圖標等。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分析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資源,如廣西桂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資源就是象鼻山和漓江,所以桂林的產品,如啤酒、三花酒、豆腐乳等,包裝圖標大多數是象鼻山或者漓江的圖案。又如在初中美術八年級《小泥塑造型》和《折紙動物造型》這兩節課中,泥塑和折紙動物都是地方民間藝術資源的代表。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或者圖書館去搜集我國有關泥塑和折紙動物的民俗文化資料。如江蘇蘇州的泥塑、陜西鳳翔的泥塑、天津的泥人張、湖北黃破泥塑等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泥塑文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調查和搜集廣西壯族的民間藝術,如做繡球、刺繡等藝術,然后讓學生比較廣西民間藝術和課文民間藝術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這樣學生對民間文化藝術會有深刻的了解。通過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運用鄉土資源,能讓學生對地方民間藝術有形象、直觀、生動的了解,達到提高美術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采用地方風土人情資源,開展美術教學活動
風土人情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兩個部分。地方風土人情的物質文化,主要是指某一區域內民族的生活、衣食住行、生產、習俗等;精神文化內容,主要是指民族生活的傳承,如某一民族的節日習俗、禮儀習俗、語言藝術等。教師應以豐富的地域風土人情資源為背景,合理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讓學生真正深入理解和體會鄉土文化的內涵,達到通過民俗文化美的精神,啟迪學生智慧和心靈的教學目的。在講述民俗節日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等方式,了解我國各個民族在春節的風土人情。如北方人喜歡在春節包餃子,南方人不喜歡吃餃子卻喜歡舞獅子,東北人過春節喜歡扭秧歌,壯族人在春節喜歡包粽子,這些都是風土人情的差異。在查閱完資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增強學生有的情感體驗,使其找到內心的歸屬感,從而達到美術教學傳承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目的。
一、區域旅游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景區文化特色不夠鮮明,主題定位不夠準確
部分景區景點只注重旅游硬件建設的高端大氣,鄉村景區城市化趨勢明顯。在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開發中忽視旅游地歷史的、民俗的等區域文化資源的主題定位和特色彰顯,內涵挖掘不深,底蘊凸顯不夠,失去文化支撐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二)旅游文化與旅游發展相脫節,文化發展缺乏規劃
旅游文化軟實力建設需要整體規劃、統籌安排、系統發展,要把旅游文化發展與旅游及其他社會事業的發展有機融合才能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忽視或忽略了涉及面廣、周期長、顯效慢的旅游文化軟實力發展問題。
(三)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景區文化吸引不足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變和文化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游客熱衷于文化旅游,喜歡到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地去體驗民俗風情和特色文化,在放松身心的同時陶冶情操。旅游文化發展滯后,沒有文化內涵和文化影響的旅游地勢必難以吸引游客。
(四)旅游文化人才資源嚴重匱乏,文化發展后續乏力
部分具有文化底蘊和內涵的景區景點地處偏遠、條件落后,致使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所需的各類策劃、營銷、管理人才引進難、留不住。加之個別地方政府對旅游文化事業發展認識不高、政策扶持不利,使民俗文化和民俗技藝無人傳承。
(五)旅游文化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文化發展缺乏合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軟實力的加強絕不能單憑市場調節和民間自覺。部分地方政府對強化旅游文化軟實力缺乏統一規劃和長效機制,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總體協調,政府主導作用和宏觀調控不利帶來了無序、盲目發展,發展合力不足。
二、提升區域旅游文化軟實力的對策建議
(一)準確定位區域旅游文化主題,打造區域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旅游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地區形成旅游吸引力,發展旅游事業的靈魂。地方政府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對區域旅游文化事業發展做出長遠規劃和主題定位。要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風土人情、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文化資源的普查、征集與調研,為制定規劃,定位主題,打造文化品牌奠定扎實基礎。聘請專家學者對區域特有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論證、整理、開發、包裝和宣傳,力爭開發系列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產業鏈。
(二)大力發展區域旅游文化產業,夯實區域旅游文化發展基礎
旅游產業發展是旅游文化軟實力發展的直接載體和有效方式。政府要通過政策支持,鼓勵扶持專業人才組建區域旅游文化產業研發機構,并積極將研究成果進行轉化,促進旅游文化事業長效發展。旅游文化軟實力提升要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實現有機融合、資源共享。在公共文化設施和場所建設中要體現區域旅游定位和旅游特色,在文藝創作、文化活動、媒體宣傳中要鼓勵繼承、發展和宣傳地方文化特色,以提升旅游文化形象和區域文化吸引力。
(三)加快整合區域旅游文化資源,形成區域旅游文化發展合力
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必須以人文生態景觀、歷史文化遺產、民俗風情體驗等文化資源的充分整合為基礎。要把詩詞歌賦、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風土人情等有機融入自然景觀、生態資源和文物遺址中,使旅游地的歷史、文化、社會變遷、經濟發展歷程等能夠讓旅游者入眼、入耳、入心。充分發揮歷史紀念館、人文生活館、主題文化園等載體和民俗風情表演、民俗文化節、文化旅游節、學術論壇研討等形式加大對區域文化的宣傳推介,提升旅游文化軟實力。
(四)培養引進區域旅游文化人才,促進區域旅游文化提檔升級
人才是旅游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智力支撐。要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和專業文化機構的合作,提升旅游文化檔次。積極培養和引進素質高、潛力大、經驗足、能創新的優秀人才,保證他們的工資福利、學習培訓、評優晉級等待遇,使他們安心于地方旅游文化事業發展。要創造條件給民間文化團體、民間文藝骨干、民間藝人等提供成長空間和展示舞臺,保證基層本土文化人才儲備充足。通過獎勵機制激發全社會的熱情和潛能,通過群策群力促進旅游文化提檔升級。
(五)拓寬區域旅游文化投入渠道,確保旅游文化產業持續發展
關鍵詞:滁州民歌;方言;地域性;文化因素;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2-0217-03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民歌與方言有其獨特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民歌以歌唱表現的方式展現地方文化,而方言則通常會成為地方的“官話”。但不管呈現形式如何,民歌與方言都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審美傾向、民族性格等內容,二者都是該地方向外界展現其獨特性的“文化符號”。因此,民歌、方言與地域文化都有著天然的關聯性,一方面地方文化決定著民歌與方言的表現方式,另一方面民歌與方言則承擔著展示地方人文特色的“文化使命”。那么,地方文化究竟是如何決定民歌與方言,又如何被它們所展現的呢?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滁州民歌與方言來具體探討之。
一、民歌的地方特色與文化藝術特征
民歌,就是流行于民間且具有地方色彩的歌曲。從字面意思來看,民歌具有雙層屬性:一為“流行的”社會屬性;二為“地方色彩”的文化屬性。社會屬性賦予民歌“流通”責任,而文化屬性賦予民歌“象征”職能。在地方的某些場合(例如集會、廟會、文藝演出),民歌往往具備語言的功能,供不同地方的民間藝術家切磋交流。而識別一個地方或民眾的精神狀態、心理需求、風土人情、、民間藝術等,民歌則是一個極佳的參照物,具有豐富的民間藝術象征意義。
滁州民歌源起于安徽東部的滁州地區,是長江民歌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江南水鄉民歌風格的影響,具有曲調優美、節奏明快、唱詞細膩甜美、歌風純樸優雅的特點。滁州民歌種類豐富、體系完整、題材廣泛,內容往往涉及到實踐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號子、山歌、小調、秧歌以及革命歷史歌曲等。具體概括,如下表1所示: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滁州民歌與當地的生活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都從藝術的角度展現了滁州特有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都具有濃郁的滁州地方特色。
總的來說,滁州民歌具有如下藝術特點:一是風格多樣,兼容并蓄。其實,滁州民歌是對滁州地區不同民歌風格的總稱,在它之下還有若干民歌色彩區。從總的角度來看,滁州民歌屬于江淮色彩區,與其并立的還有皖北、皖南、大別山等色彩區。就滁州地區而言,定遠、鳳陽、明光等北部縣市的民歌曲調高亢、節奏舒緩剛直,明顯體現出了中原民歌文化的印跡。而南部的來安、全椒、天長等縣市則深受江南民歌影響,曲調細膩優美、唱詞婉轉含蓄;二是結構簡樸,調式豐富。滁州民歌基本囊括了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其中以徵調式居多、角調式最少。除此之外,滁州民歌的曲式結構相對簡單,要么是起、承、轉、合的一段體式,要么就是上下句結構式。結構的簡單,使得滁州民歌便于理解、易于演唱;三是富有地方特色。我們知道,滁州民歌源起于民間,它與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有些是描述日常生產生活場景的,有些則抒發了滁州人對于生活的態度、人生的追求、歷史的認知。因此,地域色彩濃厚是滁州民歌的最大特征。它首先表現在對當地方言及習慣用語的使用上。例如《張家大姐真正好》中的“對”、“脆”是全椒方言,意思是“正合我心意”。其次表現在對歷史事實的再現上,譬如著名的《鳳陽歌》就生動描述了鳳陽人民背井離鄉、乞討度日的艱難歲月;最后表現在對虛詞的使用上。滁州民歌中大量應用了虛詞,使得民歌過渡自然、情感飽滿。例如《王三姐趕集》中的“呀”、“呀哈”、“呀啊”等虛詞的使用,就準確地呈現出了王三姐青春靚麗、活潑果敢的性格形象。
二、方言的地方獨特性與文化因素
方言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它是語言因受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等因素影響而產生的變體。一般來說,方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人文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而根據語言性質,方言可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兩種。本文中的方言特指地域方言,即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語言變體。我國幅員廣闊、地形多樣,地域差異性較大,語言分化嚴重,以至于形成了多達十七種的地方官話,變種的處于片、小片的地方方言更是不計其數。在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滁州方言統屬于漢語官話方言區。其中南部四縣即滁州市、來安縣、全椒縣、天長市(原天長縣)基本屬于江淮官話區,北部三縣即鳳陽縣、定遠縣、明光市(原嘉山縣)處于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的交界地帶,具有鮮明的雙重性特征,尤其是歷史上從淮北地區移民較多的沿淮地帶,如鳳陽縣、明光市(原嘉山縣)的方言大多受中原官話的影響,具有中原官話的顯著特征。
總的來說,滁州方言分為兩大塊:一為北部三縣:鳳陽縣、定遠縣、明光市(原嘉山縣);二為南部四縣市:滁州市、全椒縣、來安縣、天長市(原天長縣)。它們分屬不同的方言分區,因此本文在探討方言特征時將兼顧這兩大分區。首先全椒、定遠等南部市縣的方言以五聲調為主,即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以及入聲五個。在現代普通話中入聲已基本消失,但在滁州方言中仍保留有獨特的喉塞音。入聲的存在讓滁州方言說起來稍顯短促,并時常帶有輔音韻尾。鳳陽縣等北方的三縣方言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在五調方面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入聲全歸去聲”;其次詞匯的完全差異化,無法用字面意思來解讀。如下表2所示:
再次詞法豐富,極富感彩,例如多用“怪、老、多、很”等副詞表示程度,“怪遠”、“老高”、“多好”等。在表示貶義感情時通常會用“形容詞+不拉嘰(吧唧/歪歪)”句式,譬如“甜不拉嘰”、“爽歪歪”等;在表示程度時還會用“動詞+慌”結構,如:“累得慌”、“痛得慌”。在日常用詞中習慣用有“子”尾的詞語,如:“醬油子”、“一家子”。除此之外,張其昀經過研究后發現滁州方言通常用“并列式”、“副詞式”、“合用式”等來表示正反問,句式結構為“可(克/還)+VP,例如還(克/可)去不去?
滁州地區之所以能夠形成獨特的方言形式,與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滁州所在的江淮地區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很早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生存。據史料記載,在春秋前期該地區就有淮夷、鐘離、徐、胡、許等古國,此后要么成為藩國屬地,要么就治縣設郡,尤其是到隋以后,滁州地區更是成為商賈云集之地。由此,滁州方言在繼承古漢語的同時兼容了其他語言特點,進而形成了自己的方言體系;二是經濟的發達與頻繁的對外交流,這些都使得滁州當地人性情開朗、心胸豁達,即使遇到生活困境,他們也會以樂觀的心態去勇敢面對。這些我們都可以從方言中較多使用虛詞來窺視之。
三、滁州民歌與方言的保護與傳承建議
根據滁州民歌、方言的生存現狀,本文認為采取機制性、傳承性、研究性措施是比較有效的。
(一)機制性保護措施
機制性保護措施就是以各級政府為主導、由文化部門推動的自上而下的保護體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快速消亡的今天,政府出面引導保護顯得格外的重要。這是因政府能夠最大限度地動用起一切積極因素來參與所決定的。為此,政府保護應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起一整套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縱向保護體系。例如對于滁州民歌的保護工作應由市文化局主導,各縣市區文化部門配合進行組織、調研、論證、實施;其次應建立起部門聯動的橫向保護機制,將與民歌保護所涉及的規劃、旅游、財政等部門都納入進來,組成以文化部門為主的聯動機構,利于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再次組建專家委員會,專門負責民歌認定、傳承人審核、規劃指導、調查研究等工作,便于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為滁州民歌提供切實保護;最后建立相應的表彰獎勵機制。對于那些為保護民歌而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歌手以及普通民眾應給予相應獎勵,使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二)傳承保護措施
傳承性保護措施是民歌、方言存在延續的關鍵,它直接作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最為有效的保護措施。就保護對象而言,傳承人及作品是傳承性保護措施的主要著力點。對此,我們首先應構建完善的傳承人保護體系,延續民間傳承風俗。綜合實踐作法,我們認為“認定+扶持”的保護措施是比較恰當的。認定的關鍵在于判斷準傳承人是否符合傳承的主客觀條件,主要甄別的標準有:具有較為完整的傳承譜系;在鄉間民俗文化界享有一定的威望;能夠熟練的掌握藝術技藝;具有傳于后代的可能性。認定工作可由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實施,也可以委托專門的委員會進行。扶持的關鍵在于資助的持續性與特定性,可設立專項資金,定期“輸血”,從經濟上減輕傳承人的傳承壓力。除此之外,對于資金的使用進行專項監督,保證經費使用的準確性。其次拓展傳播渠道,擴大民俗影響。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給民俗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傳播媒介來進行宣傳。滁州市每年舉辦的“中國農民歌會”是對民俗傳播的有益嘗試,歷經五屆,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三)研究性傳承措施
滁州方言雖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它在滁州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滁州百姓中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需要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樣去保護滁州方言。綜合現有的保護手段,我們認為“研究+傳播”是比較有效的策略。據不完全統計,涉及滁州方言的研究文獻已不下百篇,歷經三個發展階段。很多學者都從滁州方言中挖掘到了方言背后的“文化寶藏”。因此,我們需要持續不斷地關注滁州方言,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進而得出不同的結論,以此來豐富我們的方言文化學。與此同時,在倡導普通話的同時允許方言的存在,并通過媒體通道對滁州方言進行現代解讀與演繹。
四、結論
綜上所述,滁州民歌與方言具有地域獨特性,都是滁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方言與滁州的地域環境、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后者決定前者的表現形式,而前者則是對后者的藝術性反映。因此,在保護滁州民歌與方言時,我們應緊密聯系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此來構建行之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李慧敏.江淮官話的歸屬與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
關鍵詞:民俗文化;周秦文化;景觀設計
1 關中地域景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開始建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景觀,寶雞市作為關中地區具有民俗代表性的地區,在眉縣、扶風、鳳翔等縣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民俗風情園、民俗旅游園等。關中民俗景觀無論是在建筑主體,還是在景觀設計方面,都要體現出當地的地域特色,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相結合,通過對民俗旅游開發的整體分析布局,結合形式美法則進行統一部署設計。通過走訪調查扶風關中風情園的實地分析,并查閱了許多文獻資料,總結出關中民俗風情園的一些景觀設計手法:
1.1 傳統元素與現代手法相結合
通過調研能發現,關中民俗風情園中的民俗景觀設計表達手法,注重將傳統的元素通過現代材料或設計手法表現出來。植物品種選用關中地區比較有特色的海棠、紫薇等,拴馬樁作為一種傳統物件,原來是用來拴馬繩用的,現在卻以現代構成的設計手法散落在草叢里,看上去既有秩序感,又有歷史感。
1.2 突顯地域文化
關中民俗風情園園中規劃與設計要想標新立異,應注重體現當地地域特色。游客既可以感受到關中純樸與粗獷的民風,同時也能近距離感觸園林小品的設施;既可以拉近景觀元素與游客之間距離,又可以使游客體會民俗景觀的質感、滄桑和淳樸,以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顯現“原生態風景”的內心感受,沖擊視覺記憶。此外,關中民俗中最基本的農業生活用具被作為陳列的展品呈現給游客,讓游客懷念農耕文化,寄思鄉愁。
2 周秦文化理念的體現與民俗生活的再現
關中寶雞地這作為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在景觀設計方面應使用現代的手法再現周秦文化,如將青銅器經過抽象、變形、再造以后,作為景觀雕塑、景觀座椅、景觀燈具,甚至是景觀地面來使用。寶雞市部分地段已經擺放了許多仿造的原始青銅器以體現周秦文化影子,但僅停留于簡單的形式擺放,沒有把這種器皿結合現代手法加以運用,進行二次創新。關中民俗風情園可以引入傳統元素的再生設計手法,以更好地體現周秦文化與現代文明。
其次,結合農村集鎮里面的生活場景,以原始又新穎的方式運用于民俗風情園。如扶風縣開發打造出了“以扶風為軸線”,再現關中民事民情的旅游項目――關中風情園,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館,也是關中民風民俗的縮影。其中把關中的民房建筑、特色小吃、手工藝作坊和農家風情集于一體,各種小吃加工坊、織布坊、民間工藝品展坊、各色花卉、農家蔬菜園、多種名優果園等云集,其真實地展示了關中地區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勞動生活景象,當中收存和保護了大量的石器文物,如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拴馬樁、石羊等,既保留了民族的傳統風格,又具有時代氣息,讓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能親身感受體驗到關中民風、民情的淳樸厚道。
3 關中民俗風情主題公園的應用前景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精髓的象征,是民族之根源、力量之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錄入與保護,表明了民俗文化自身具有文化藝術性與歷史傳承性。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飛速發展,很多民俗文化被吞噬并逐漸消失,民俗文化的傳承甚是堪憂,必須采取措施使其健康發展并傳承下去。關中西部地區作為蘊積歷史文化聚集之地,有著優越的民俗文化,因此,造就了關中西部民俗旅游業的繁榮興盛。這里民俗旅游業形式多樣,其民俗內容多姿多彩、豐富多樣,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基礎。關中民俗風情公園的主題定位,采用多種設計手法展示和呈現關中民俗主題,緊跟主題形象,對景觀空間進行合理的空間組合和分區布局,積極挖掘多種關中民俗主題公園展現模式。通過不同的展現技法表現出民俗“活”的文化,使游客親身體驗民俗文化,深刻感受濃郁的風土人情,同時,完成再現民俗主題公園教育和傳承的使命。因此,其具有傳播傳統民俗文化和教育后人的作用,其應用前景不可估量。同時,民俗主題公園也可以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將整個鄉村民居、鄉村田園綠地、鄉村果木基地等作為民俗主題公園景觀規劃的一部分,或者主題公園與周邊鄉村游相結合,形成一條旅游線路,可以帶動當地鄉村旅游和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由此可見,關中民俗風情主題公園的作用不容小覷,其景觀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公園獨特性的展示和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繼而影響到鄉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景觀設計應立足當地、回歸傳統、回歸自然,為人們營造一種生態、可持續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歷史感召的景觀環境。
參考文獻
一、特色房屋
“陜北六大怪之一――挖個洞洞當家宅”說的就是窯洞。窯洞具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環境、經濟省錢等優點,被我縣人民廣泛采用。窯洞是這樣來的:歷史上橫山經常是烽火連連,百姓也要經常遷徙,建設豪宅大院豈不浪費?所以多數百姓只掘三丈土窯,就可以安家。戰亂一起,就棄之而去。窯洞上面叫“垴畔”,前面叫“鹼畔”。窯洞是珍貴的黃土文化,是橫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就像歲月的搖籃,哺育著每一代橫山人民。
二、剪紙文化
陜北有許多的窯洞,為了裝飾窯洞,婦女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剪出了許多好看的窗花。橫山的窯洞,窗戶特大,面對一片陽光,是展示剪紙藝術的好平臺,窗花只是其中一種。顧名思義,窗花就是貼在窗戶上的“花”。還有貼在頂棚的“團花”、“角花”,貼在室內墻上的“墻花”、“炕圍花”……剪紙是人們祈福與祝福的一種表現形式,它透露出人們對生活的期盼與渴望,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剪紙藝術是多么寶貴,我們橫山人民一定會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三、獨特美食
說了那么多,下來就說說我們橫山的美食了。橫山人的美食中最受人喜愛的就是洋芋做成的各種美食了,有洋芋擦擦、炒洋芋條等。這些美食老少皆宜。當然,橫山還有其他美食,那就是橫山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糕。糕和“高”是諧音,吃了糕盼望步步高、天天高、年年高,有喜慶吉祥之意。我們橫山人愛吃糕,但凡婚喪大事、生辰滿月、逢年過節都吃糕,因為我們期盼年年高!
橫山民俗文化數不勝數,作為橫山人的我無比自豪!這塊黃土地,看似樸實無華、貧瘠荒涼,實則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一片擁有著激情與美、歷史與力量的黃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