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大多數人眼中,蓮是純潔無暇的,潔凈的如珍珠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便是對其最貼切的盛贊;而更多的文人雅士卻偏愛竹,愛它生長的空谷幽蘭的環境,更愛它中空外直,不蔓不枝,“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謙遜與氣節;但也有人欣賞陶淵明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于是,菊,也就順勢成為了自此以后所有隱士的珍愛之物……
而在浩如煙海的華夏五千年文化中,卻極少見到桃花的身影。也許是因為這份鮮艷讓人不喜。于是,這鮮艷的色彩便也寂寞的流淌到現在。但我相信,偏愛桃花的人一定是有的。否則也不會傳出“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句了。在風飛繾卷,云卷纏綿,姣花弄影,碧柳搖青,暖風熏得人欲醉的春天里,我任然偏愛桃花。正如我在這十五歲的關口上,希冀自己以后的人生灼灼如桃花……
如果硬要我拿一詞半句來形容桃花,一時半會兒我想不一詞一句。這與其它寫蓮、竹、菊的詩句的“泛濫成災”相比,簡直是大相徑庭。但我心中卻一直有著桃花的影子,卻又似乎隔著一層薄霧,看的不那么真切!大多數人認為桃花是嫵媚的,我卻并不附和,我認為桃花是潔凈的,甚至潔凈的不輸蓮花。她的潔凈不似蓮花一樣空白,而是絢爛的潔凈,將美麗的桃紅與絢爛的花瓣契合到了極致,桃紅中帶點點空白。那空白便是讓人寄以情思之處,難收,亦人見之猶憐!這里的桃花,潔凈的是紅中帶白的色澤,更是其中蘊含的,人心中的輾轉千折的悠悠情思。歸思難忘,情思難收。這有何嘗不似十五歲的少年心事呢?
有人說,艷麗的花缺少了竹的堅韌與品格。但我也想說,事實未必如此。我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注意過她們沒有,那桃樹下零落的點點飄紅。風一吹,她們便隨風零落,落至地上,飄至土中。這是花的嬌弱嗎?不,她們終使那水泥地不再那么的單調,讓人煩心。地上的點點桃花,在人們無數次的踩踏中,仍奇跡般的遺留了下來。在風的吹拂下,又去裝點另一塊地方。這不被踏爛,永不服輸的精神,不正是竹的傲骨嗎?這隨風飄散,甘為點綴的品性,不正是無私的奉獻嗎?所以,千萬不要說艷麗的花少了什么,真正少的,是發語者的觀察與感悟之心。記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同樣,一味貶低什么“80”、“90”后的呼聲也停止吧!艷麗的花未必會屬于單調孤傲的竹!
有人說桃花太過艷麗,以至于人心浮躁,難以歸隱。但我卻認為她“猶宜適家。”艷麗的桃花也好,絢爛的桃花也罷。不可否認的是,桃花給了人一種溫馨與希望之感,這不正是家所需要的嗎?至于難以歸隱,則更是無稽之談,荒謬至極。若真心歸隱,物我兩忘,豈會以一物之色澤而搖晃。退一步說,正是這些眾多的“隱者”沒有奮斗和拼搏,才有以前持續百年的,中國社會的萬馬齊暗,萬人共執一詞的怪誕?冷清畫面……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大家公認的我國第一個用花描寫女人的詩,我很喜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一句,我想大家也大多記得這兩句。最近我在江南的一個小村生活,悠閑的讓我發瘋,傍晚我就學著人家去找水邊的茭白,當地人有的還生吃,我只是想去感受一下發現茭白時的那種喜悅,在河岸上種滿南瓜的地上,有好多遠看象的鮮花,我忍不住了,我想過那條河去看看究竟,我始終都認為自己是個好奇之人,走近一看是八個花瓣的黃色花兒,我摘了很多,我想問問當地人這是什么,結果年紀大的人都回答不了我,就聽懂一句話:“不香的哇,桂花香。”我真的真的很明白這個道理。有個一口河南口音的中年婦女說了句:“我們當地都叫它陽姜。”感謝佛祖,解我之惑的好女人,有了名網上就好查了,確實是叫陽姜還有個名字叫菊芋,還有很多藥用價值呢。
同樣是秋季的花兒,就儼然成了秋季的傷感公主,而那些默默無聞的絲瓜花、扁豆花等等就成為菊的陪襯,甚至陪襯人家都愿意提起,因為我了解的花很少,最近經常在我眼前出現的都是這些不被人稱頌的花兒,美嗎?美!細心的你看看扁豆花吧,你就知道紫色在它身上詮釋的多么淋漓盡致。我寫了一首送給那些默默無聞的“花”。
花姿
花容千姿,我獨芳,詮釋己容,美亦美。
花色萬種,我獨嬌,詮釋己色,艷亦艷。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是妖艷的,也是悲劇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頂桃花始盛開。本該是春天的花衣服,不知怎么地,我老覺得桃花傷春,是花國的杜十娘。
桃花是雅國里的俗品,如同竹是俗物中的雅園。凡有人居之地,無論茅舍,無論華廈,必取其栽種之。人們愛桃的心理很復雜,很矛盾。誰都想走桃花運,誰都知道桃花運會傷人。愛你,卻不敢靠近你。這句話尤其在春天很流行。
我家的樓前就有株桃樹,剛好一層樓高。后來,一樓的恩愛夫妻莫名其妙地離了婚了,就有人說是桃樹惹的禍。說是桃花在與他們的愛情比高,最后桃勝了。我于是就慶幸,最高的那朵桃花才及我家地板呢。可桃還在長,說不準哪一天會竄上我家天花板,豈不麻煩一大堆?私下便起了殺桃之心。可是未及行動,桃花一天天枯萎,竟成朽木。看來,是我們家的愛情勝了。我躲在窗戶后面的沙發上偷笑。有一天爐邊夜話,聊起來,妻看我的目光就有些異樣的光,這讓我又躲在被窩里笑了好些天。
女人才信這個。
在傳說里,桃花該是艷鬼。美麗,笑靨之后深藏陷阱。看見桃花,很容易讓人想起公司里的女秘書。我知道,這種聯想極不敬于這個職位,但其中往往暗含讖語。更何況,大千世界,聯想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比如說,傳說古時候有個將軍,本是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大英雄,一次慶功宴上來了一位術士,說將軍將來會命喪桃花。將軍當時就砍了術士,但將軍從此行軍不過桃花林。包括桃花運,一概避之。在又一次惡戰中,將軍落單,被敵軍追至一座村莊,又被敵軍鐵桶般包圍,無處可逃。在敵人的吶喊聲中,將軍竟聽見這座村莊就叫桃花莊。遂長嘆不已,閉目就死。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傳說不負責任。
又有傳說,桃木是降鬼的利器。鬧鬼的地方,法師會用桃木釘一訂,再惡的鬼也會一命嗚呼。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者,桃木板也,驅鬼鎮邪的。可見中國人很早就信鬼,也信鬼能除。只是桃花招鬼,桃木驅鬼,如此同生一樹,難用常理來解。還有更邪門的,王母娘娘的蟠桃園里“夭夭灼灼花盈樹,顆顆株株果壓枝”,每個蟠桃均珍貴無比,吃一個令人長生不老,跟日月齊輝、天地同壽。倒叫孫悟空偷吃光了,還帶了一麻袋給花果山的小猴們。孫悟空是神仙級的人物,小猴卻是凡間的。吳承恩如此天上地下,該是受了人們過生日吃壽桃的啟發。可見,神話也是不負責任的。
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艷麗。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詼諧的說法。
桃紅柳綠———桃花嫣紅,柳枝碧綠。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鮮艷的春景。
桃羞杏讓———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讓。形容女子比花還要艷麗動人。
桃腮柳眼———形容初開的桃花和新綠的柳葉嫵媚多姿。
李白桃紅———桃花紅,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濃桃艷李———桃花濃麗,李花鮮艷。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煥發。
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詩》。崔護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訪,物在人去,慨嘆不已,題一絕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花之淡
看,是哪位仙人在桃花塢中對酒當歌?聽,是哪位閑人在桃花樹下鼾聲入眠?唐寅,一位風流才子,一位淡泊隱士。與酒盞為伴,以花枝為友。笑他瘋癲的世人,可曾知道他的閑情雅趣,“酒醉酒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他在花下人面桃花相映紅,不愿鞠躬車馬前的他,心中開出了一朵淡泊的桃花。
桃花之烈
秦淮河畔的桃花,在淡淡的春三月里開放,少女的情思便在這里慢慢地蕩漾。一片片桃花飛落,點綴出她那裊娜的身姿,為伊人點點消瘦。手持桃花扇,扇面上如桃花的血,是她用身體碰撞出的不屈的豪情。扇面上如血的桃花,是她用心靈鑒證的愛情的忠貞。李香君,一個從風塵中緩緩向我們走來的女子,“風調皎爽不群”。在她心靈深處一朵貞烈的桃花漸漸綻放。
桃花之殤
春風吹拂簾櫳,掀起簾,一雙朦朧的淚眼望著窗外恣情嫵媚的桃花,輕輕一嘆,是在為桃花逝去而悲傷?還是在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輕扛花鋤,移步至沁芳溪旁,看著浮在空中、飄向遠方的桃花,癡想腋下生出雙翼,沖破封建禮教的桎梏,隨花飛到天的盡頭。然而在這樣的社會里,哪里又會有純潔女子的方樂土?“未若錦囊收艷骨,一凈土掩風流”,林黛玉雙手葬下桃花死去的精魂,葬下的還有她一生的企盼。是否有一天花落人亡兩不知?在她心中,一朵朵桃花開了,又逝去,幻化成星星花的精魂,散著桃花之殤,亦是那個末世的悲哀。
桃花三月,開出了一朵淡泊的桃花,一朵貞烈的桃花,一朵感傷的桃花,在錦簇的花團中,散發著愈遠愈清的花香。
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又到了桃花飄香的時節……
詩歌鏈接
詩經?桃夭
桃之天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天天,有(艸卉具)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釋:
1.夭夭:花朵怒放的樣子。
2.灼灼:花朵色彩鮮艷如火。華:同花。
3.之子:這位姑娘。于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
4.宜:和順、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