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開顱手術護理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32-01
高血壓腦出血是中老年常見的危急癥,病死率及致殘率較高,手術治療早期清除血腫能有效降低顱內壓,術后嚴密的觀察病情、精心的護理、有效的健康指導能顯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我院從1996年以來護理小骨窗開顱治療高血壓腦出血189例,現將詳細護理報告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189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其中:男102例,女87例,均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年齡在49-82歲之間,98例患者發病前有情緒激動,劇烈活動、勞累、飲酒等誘發因素,入院時意識障礙程度按GLS評分為:6分以下58例,9-11分89例,12-13分42例。189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均由頭顱CT檢查確診,出血量在30-150ml之間,平均出血量70ml。按出血部位分為幕上淺表型(殼核、外束、皮質下)出血72例,幕上深部型(丘腦、基底節區、內束及部分破入腦室出血117例。
1.2臨床表現:入院時清醒10例,嗜睡32例,淺昏迷89例,昏迷40例,深昏迷18例,一側瞳孔散大114例,雙側瞳孔散大20例,一側椎體束征陽性176例,雙側椎體束征陽性23例,血壓240-160/95-120mmhg之間,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24例,肺部感染95例。
1.3手術方法:小骨窗開顱手術治療
2.結果
入院至出院時間段內存活174例,死亡15例,死亡原因為肺部感染9例、顱內再出血5例、顱內感染1例。出院后半年隨訪結果:86例得到完全恢復,29例需人幫助下行走,15例患者臥床不起但意識清晰,38例處于植物人狀態,6例死亡。
3術后護理
3.1仔細觀察病情特別是生命體征、意識瞳孔,傷口及引流液的變化,189例病人術后均進入外科監護病房(1)生命體征觀察:嚴密監測體溫、心率、呼吸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避免血壓過高誘發再出血,術后48小時內做到15至30分鐘測量一次生命體征,將血壓控制在21.3-18.7/12-10.7kpa,避免血壓過高誘發再出血,同時注意血壓不能過低,防止腦缺氧引起腦水腫。如患者體溫過高則考慮是否存在肺部感染。(2)意識判斷:術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通過對答、呼喚及疼痛刺激來判斷病人的意識程度,采用GCS評分法評定睜眼、語言及運動反應三者相加得分值評定患者意識障礙程度。(3)瞳孔觀察:若出現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且伴有血壓進行性升高、呼吸慢、脈搏慢、意識障礙加深,可能出現繼發性出血。術后有15例發生再出血,經搶救10例存活5例死亡。
3.2、引流管護理:手術完成之后,要控制好引流管位置,保證其低于患者血腫部位,若引流管過高會影響引流效果,同時讓液體回流造成顱內感染;若引流管過低常引起拔罐效應。護理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進行頭部固定,仔細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流量等,若引流液流量大、顏色呈鮮紅考慮術后出血,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進行處理。引流管安置期間,患者外出檢查時應先夾管,防引流管脫落及液體反流入顱內引起感染。
3.3護理:患者手術完成回房休息時,要將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術后8小時或待患者意識清醒后,將床頭稍微抬高15°~30°,從而幫助靜脈回流,降低腦水腫和顱內壓。
3.4呼吸道的護理:術后有9例因肺部感染死亡。應給予持續吸氧3-4L/min,嚴重缺氧時增加氧氣流量。呼吸道分泌物應及時清除,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翻身拍背,利于痰液排出。若患者出現嘔吐,將其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若昏迷狀態下咳嗽與吞咽反射減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必要時應將氣管切開,術后22例病人給予氣管切開,氣管切開病人的護理:①確保氣管套管的牢固固定。②確保氣管口的干燥清潔,敷料浸濕后要及時進行更換,每天至少要對套管進行2次清洗消毒。③定時給予吸痰,在吸痰前應該進行高流量氧氣輸入,若痰液呈粘稠狀,應每小時向氣管中滴藥1次,給予超聲波霧化吸入每隔4-8小時一次。④確保病人氣道處于濕化狀態,于氣道口覆蓋兩層鹽水紗布,避免細菌或灰塵被病人誤吸。超聲波霧化吸入每天至少3次,每次時間應在15~20min,從而讓病人的痰液稀釋易于排出,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
3.5、做好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每天使用生理鹽水為病人擦洗眼瞼分泌物,幫助病人涂抹角膜藥膏避免角膜炎;每天給予2次口腔護理;同時要保持病床的干燥整潔,每隔2h進行翻身一次,使用紅花酒進行受壓部位按摩,預防病人皮膚潮濕受壓而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發生褥瘡。必要時增加床欄,以免發生墜床;慎用熱水袋,以免燙傷;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好留置導尿管的護理。
1臨床資料
我院2005年6月~2006年5月共做垂體瘤手術14例,男9例,女5例,年齡29~65歲。臨床表現為頭痛、視力下降、視野缺損、閉經、不孕、肢端肥大等。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出現不良后果。
2術前護理
2.1術前訪視術前一日常規對患者進行訪視,評估患者一般情況,協助做好各項術前準備,了解其心理狀態,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如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安全性及其優點,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解除思想顧慮,減輕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增強治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2器械物品的準備準備好常規開顱器械包、經蝶手術器械、顯微手術器械、顯微鏡、雙極電凝器、雙套吸引器,要保證所有器械性能良好。另外,根據不同手術醫生習慣不同,準備各種不同器械。
3術中配合
3.1巡回護士配合熱情接待患者進入手術室,檢查核對術前準備,建立靜脈通道(使用靜脈留置針),協助醫師做好各種穿刺,如中心靜脈穿刺、動脈穿刺測壓等,全麻平穩后,擺置好手術,取平臥位,肩下墊一海綿墊,使頭后仰10°~15°。寬膠布固定頭部,檢查身體各部位,防止受壓,同時檢查靜脈通道、導尿管是否通暢。協助醫師擺置好術前調試好的顯微鏡,根據手術需要隨時調整雙極電凝器及吸引器負壓的大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輸液速度。
3.2器械護士配合術前15~30min洗手,整理器械臺,與巡回護士共同清點腦棉,協助醫師消毒鋪巾,將吸引器、電凝器的連接線固定于手術臺上。遞小圓刀“V”形切開鼻小柱,根據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的擴張器,擴張鼻腔,拓寬術野,咬骨鉗咬除骨性鼻中隔,并留一小塊備用,確認兩側蝶竇開口,充分顯露蝶竇前后壁,用骨鑿鑿開蝶竇前壁,微型咬骨鉗咬除部分蝶竇前壁,遞雙極電凝器、骨蠟止血。上顯微鏡觀察,7號針頭接1ml注射器穿刺,確認硬腦膜并十字切開,用刮圈刮除腫瘤,小杯盛少許生理鹽水接取切下的腫瘤組織,送病檢。腫瘤取盡后可見鞍隔塌陷,徹底止血后,用備用的骨性鼻中隔修補鞍底,并用醫用耳腦膠封固,退出擴張器,3-0可吸收線縫合鼻小柱,凡士林紗條填塞雙鼻腔。手術完畢。
4術后護送
手術結束后,等全麻完全清醒,與麻師共同將患者護送回病房,告訴患者及家屬手術順利完成,請大家放心,并積極配合術后的治療和護理。向責任護士交班,交代術中麻醉及用藥情況、術后注意事項等。
【關鍵詞】 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 肺部感染 GCS ADL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標準①2005年~2009年收治的急性重型顱腦損傷(GCS≤8分)②年齡16~64歲③受傷至手術時間在24小時內④完成了完整規范的病歷病有出院后隨訪(2~3月)記錄可查⑤嚴重復合傷病例不在此列。
1.2 臨床資料 選擇符合上述標準共60例。30例開顱術后并發肺部感染,根據癥狀、體征、肺部X線檢查等確診,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32.2±1.57歲;無肺部感染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33.4±1.61歲。兩組平均年齡經T檢驗無顯著差異(t=0.138 P>0.05)。兩組病人均按《顱腦損傷臨床救治指南》[1]規定的手術指征、術式進行了開顱手術,兩組間有明顯的可比性。
1.3療效評定 ①以格拉斯哥評分(GCS)[1、3],對照兩組近期療效,評價生命預后。②隨訪2~3月以日常生活能力(ADL)[2、3]評價功能預后。
2 結果
2.1近期療效 術后第1天兩組GCS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第7天肺部感染組GCS平均7±0.35,無肺部感染組平均9±0.35,(T=13.2 P
2.2死亡率 手術兩周后肺部感染組死亡8例(26.67%),無肺部感染組死亡2例(6.67%)(x2=3.94 P
2.3隨訪2~3月
良好率(ADL1~ADL3):肺部感染組40.91%(9/22),無肺部感染組96.42%(27/28)(x2=16.1 P
不良率(ADL4~ADL5):肺部感染組59.09%(13/22),無肺部感染組3.58%(1/28)(x2=16.1 P
依據回顧性病歷分析,可見重型顱腦損傷開顱術后并發肺部感染,對患者的生命預后和功能預后有非常明顯的副影響。
3 討論
3.1 肺部感染影響療效的機理及護理的重要性。肺部感染可影響氣體交換、血氧飽和度下降,使腦供氧不足;肺部感染體溫升高,使代謝增加,耗氧量增加,更加重腦缺血和腦水腫。體溫升高可導致腦屏障通透性的改變,引起酸中毒和神經組織刺激性氨基酸釋放量增加,自由基緩激肽增多,白細胞大量浸潤,全身及局部免疫力下降,從而加速了腦組織壞死[3、4],直接影響病人神經功能恢復和幸存者生活質量。對于肺部感染的預防和治療,優質、規范護理從來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此,臨床護士務應滿懷高度的責任感,發揮積極作用,以促進病人康復。
3.2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有:①意識障礙各種反射減弱,甚至消失。②受傷早期嘔吐頻繁,嘔吐物、血液、血凝塊誤入氣管。③全身與局部免疫功能障礙。④進食困難,營養不良。⑤嗜煙或既往患慢性氣管炎者。基本預防措施如下:①改善病室環境,經常通風,室內溫度保持22℃左右,相對濕度60%,并進行紫外線空氣消毒1/d。②昏迷病人采取側臥或側俯臥位以利咽喉、口腔分泌物引流。③加強口腔護理。④每2~3h翻身、拍背1次有利于痰液排出。⑤加強營養,予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對于昏迷病人和進食困難者早期給予鼻飼。⑥必要時給予靜脈注射高價營養以提高機體抵抗力。⑦對神志清醒者指導病人進行有效咳嗽。
3.3肺部感染的治療及護理要點: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術后第1天應進行血常規、血生化,包括血氣分析等各項檢查,對發熱病人行咽拭子,或痰培養及藥敏試驗,根據檢驗結果合理使用抗菌素,避免二重感染,加重病情。②對肺部感染病人進行小劑量短時間霧化吸入(長時間霧化可致病人血氧下降而加重腦缺氧[3、5] ),已達到稀釋痰液,減少局部炎性滲出的作用。③對嚴重肺部感染、昏迷病人獲痰液粘稠難以吸出者,應早期予以氣管切開,氣管切開術后應嚴密觀察呼吸變化,注意傷口有無出血、皮下氣腫、氣管導管及呼吸道內有無梗阻等。每日更換消毒內套管3~4次。更換傷口敷料,防治切口感染。套管口覆蓋雙層生理鹽水浸潤的紗布,以保持吸入的空氣有一定濕度,并防止灰塵或異物吸入,加重肺部感染。④保持氣管套管通暢,視呼吸情況隨時吸痰,為防止干擾正常呼吸功能和顱內壓突然增高,每次吸痰不宜超過15秒,并且盡量避免刺激氣管粘膜而引起劇烈咳嗽[3、6]。吸痰動作應輕柔,吸痰管插入氣管深度適宜,邊吸邊轉動,嚴防損傷氣管粘膜,若痰液粘稠可先行霧化再行抽吸。每日定期檢查肺部情況,如一側局部痰鳴音明顯,可將病人翻向對側,拍背后放平,深插吸痰管吸除分泌物[3、6]。對于昏迷病人要隨時保持頭顱與軀干在同一軸線上,以免氣管套管內口壓迫氣管壁引起出血、糜爛,甚至形成氣管食管瘺[3、6]。對于采用氣囊氣管套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病人,亦應每日定期放開氣囊,以免長時間壓迫氣管壁,造成氣管壁軟化,缺血性壞死及氣管食管瘺。總之,氣管切開術在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病人腦缺氧、腦水腫,以及肺部感染中是極為重要的措施。但是,若護理不周則弊多利少,會造成諸多嚴重并發癥而危機病人生命,應引起醫護人員高度重視。
參 考 文 獻
[1]江基堯,朱誠主編.顱腦損傷臨床救治指南[M].第1版.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忠誠主編.神經外科學[M].第1版.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689.
[3]江基堯.朱誠主編.現代顱腦損傷學[M].第1版.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1999,260,406-414.
[4]Dietrch WD,Busto R,Hauey M. The importance of blood-brain barrier following cerebrl ischemia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1990,49:486.
[關鍵詞] 聽神經瘤;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3(c)-066-01
聽神經瘤是原發于第Ⅷ對到神經鞘膜上的腫瘤,多起源于聽神經的前庭部分,少數發生于耳蝸,為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占顱內腫瘤的8%~10%,多位于腦橋小腦角,由于腦橋小腦角區神經和血管豐富,解剖關系復雜,術后并發癥較多,故良好的手術后護理是病人順利渡過手術關的重要環節,筆者參考有關文獻[1~3],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一般資料
我科近4年來共收治聽神經瘤病人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齡17~77歲,30例行枕下開顱切除術,6例行幕上開顱切除術,29例肉眼下全部切除,7例次全切除,經手術治療后治愈30例,好轉5例,死亡1例。
2 術后護理
2.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注意神志、瞳孔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并做好記錄,以免延誤搶救時機。有的腫瘤較大并與腦干粘連,術中可能損傷腦干或使腦干移位,使呼吸及心血管中樞受損,導致呼吸、心率不規則,甚至呼吸、心跳停止,這種情況大多在術中出現。本組2例病人術畢回病房時,呼吸仍緩慢而不規則,呈共濟失調樣呼吸,經用呼吸興奮劑,6 h內皆轉正常,1例病人術畢返回病房時,呼吸深度及頻率均正常,3 h后出現呼吸淺慢,8次/min,應用呼吸興奮劑及呼吸機輔助呼吸,8 h后呼吸轉為正常。
2.2
術后臥位,腫瘤較小的全麻病人尚未清醒時,取平臥位,頭偏向健側,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患者術后呼吸道分泌物過多,呼吸不暢,應及時清除。腫瘤較大,切除后殘腔大的病人,術后24~48 h要禁止患側臥位,以免引起腦干擺動累及生命中樞,導致病人死亡。
2.3 引流的護理
觀察引流液。聽神經瘤病人術畢多數創腔置管引流,目的是引流血性腦脊液,減輕術后反應及顱底粘連,要通過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判斷是否并發顱內血腫。引流瓶的高度應適宜,仰臥時以耳屏為基線,側臥時以正中矢狀面為基線,引流瓶的內管高度在基線上12~18 cm,最高不應超過20 cm。因過高會導致引流不充分,過低則會使病人感到頭痛等不適,且可誘發顱內血腫,每日應更換引流瓶,記錄引流量,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脫出等,更換引流瓶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隨時觀察引流液的顏色,發現引流液過紅、過濃、呈新鮮出血樣時,要及時通知醫師進行處理。一般在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引流時間過長會增加顱內感染機會。本組1例手術后7 h引流液流出速度突然增快,顏色鮮紅,立即通知醫師,再次手術發現創腔內動脈破裂出血,由于處理及時,未造成任何嚴重后果。
2.4 眼部的護理
聽神經瘤切除術后病人,尤其是肉眼下全切的病人,往往造成面神經及三叉神經損傷,導致術后同側眼瞼閉合不全、角膜反射消失,極易發生暴露性角膜炎及角膜潰瘍。因此對輕度眼瞼閉合不全者,每日需點滴抗生素眼藥水,對重度眼瞼閉合不全的患者,首先要保持眼部清潔。每日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潔患眼2次,點滴抗生素眼藥水0.5 h/次,并用眼罩保持或油紗覆蓋。本組病人中,27例出現患側眼瞼閉合不全,經積極護理,24例未發生角膜病變。3例發生暴露性角膜炎,經過治療后痊愈。
2.5 防止飲食嗆咳而致誤吸
較大的聽神經瘤,尤其是3、4期的病人,術前往往就有因迷走神經受損而引起的吞咽困難、嗆咳、聲音嘶啞等癥狀,手術極易進一步導致上述癥狀加重。因此,術后要注意病人有無聲音嘶啞,并于手術次日讓病人吞咽少許水,以便觀察是否嗆咳。嗆咳者應繼續禁食,術后2~3 d鼻飼營養液,避免因強行進食造成吸入性肺炎和窒息。本組11例病人出現術后飲食嗆咳,5例3 d內好轉,6例3 d后行胃管鼻飼,其中4例嗆咳逐漸減輕,拔管出院,其余2例住院月余,仍無好轉,最后帶管出院。
[參考文獻]
[1]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45-1046.
[2]蘇鴻熙.重癥加強監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90-107.
1.佛山市南海高新區醫院(南海羅村醫院),廣東佛山 528226;2.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東佛山 528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外傷性后顱窩血腫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方法 對25例外傷性后顱窩血腫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首次頭顱CT示后顱窩硬膜外血腫16例,硬膜下血腫4例,小腦挫裂傷并顱內血腫1例,復查發現進展性后顱窩硬膜外血腫4例。血腫位于單側后顱窩22例,位于雙側后顱窩3例,血腫騎跨橫竇2例,合并顱骨骨折10例,人字縫分離3例,合并幕上血腫4例。血腫致梗阻性腦積水形成5例,第四腦室、環池受壓變形4例。12例行保守治療,13例行手術治療,術后死亡1例。傷后6個月,24例患者預后按GOS分級:2 分1例;3分4例;4分10例;5分9例。保守治療患者與手術患者平均預后分級評分無統計學差異。結論 外傷性后顱窩血腫病情危重,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
[
關鍵詞 ] 后顱窩血腫;手術;預后
[中圖分類號] R6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c)-0026-02
外傷性后顱窩血腫是臨床上較少見的一種閉合性顱腦損傷類型,但由于此類血腫可導致小腦扁桃體疝,致患者預后不良[1]。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療25例外傷性后顱窩血腫,臨床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男17例,女8例;年齡16~62歲,平均(34±8.67)歲。其中交通傷14例,墜落傷7例,暴力打擊傷4例。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 13~15分7例,9~12分10例,6~8分7例,3~5分1例。患者均不同程度感頭痛、惡心及嘔吐。雙側瞳孔不等大1例,潮式呼吸1例。枕部頭皮損傷17例,Battle征陽性10例。頸項抵抗10例,一側巴氏征陽性14例,雙側巴氏征陽性2例,小腦征陽性3例。
1.2 影像學資料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急診行頭顱CT檢查,首次檢查示: 后顱窩硬膜外血腫16例,硬膜下血腫4例,小腦挫裂傷并顱內血腫1例。4例首次檢查僅表現顱骨骨折,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發現進展性后顱窩硬膜外血腫。血腫位于單側后顱窩22例,位于雙側后顱窩3例,血腫騎跨橫竇2例,合并顱骨骨折10例,人字縫分離3例,合并幕上損傷4例。血腫致梗阻性腦積水形成5例,第四腦室、環池受壓變形4例。
1.3治療方法
15例患者暫行保守治療,復查發現的進展性后顱窩硬膜外血腫,3例行手術治療。10例患者入院CT檢查即發現血腫達到手術指證而急診手術治療。手術方法為:對于血腫主要位于單側或雙側的患者,采取旁正中或正中直切口,在橫竇下根據血腫范圍開骨窗清除血腫。血腫騎跨橫竇的患者,在血腫一側做旁正中切口,在橫竇上下鉆孔,根據血腫范圍開雙骨窗清除血腫。
1.4 術后處理
術后予脫水,止血,神經營養治療,昏迷時間較長的患者可予亞低溫治療[2-3]。
1.5 隨訪
術后隨訪6個月,包括門診和電話隨訪。行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1分:死亡;2 分:植物生存,長期昏迷;3分:重殘,需他人照顧;4分:中殘,生活能自理;5分:良好,成人能工作、學習。
1.6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全部計量或計數資料均采用非參檢驗中的MannWhitney檢驗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例行保守治療,13例行手術治療,術后死亡1例,為術前有腦疝癥狀的患者。發病后6個月,24例患者均得到隨訪,預后按GOS分級:2 分1例;3分4例;4分10例;5分9例。12例保守治療患者平均預后分級評分3.81分,12例手術患者平均預后分級評分3.6分,兩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3.1發病機制
①外傷性后顱窩血腫以硬膜外血腫多見,出血來源于損傷的靜脈竇,導靜脈,枕骨板障出血,血腫以亞急性表現較多,部分病例可表現為進展性血腫[4]。本組8例進展性后顱窩血腫均為硬膜外血腫。② 硬膜下血腫及小腦內血腫較少見,出血來源于損傷的小腦皮質血管、靜脈竇和導靜脈,血腫以急性表現為主。進展性血腫報道少見。③ 進展性血腫的發病原因主要與外傷后血管調節功能障礙,過度通氣,脫水,腦室引流,凝血機制障礙有關[5-6]。
3.2 診斷
外傷性后顱窩血腫早期僅以頭痛、嘔吐等顱高壓表現為主,缺乏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因此對受傷部位在枕部,有枕部頭皮損傷,頸項抵抗,有顱高壓的患者,均應立即行頭顱CT檢查。對首次檢查血腫量較少的患者,以及暫時未發現血腫,而僅發現顱骨骨折、SAH的患者,需考慮進展性后顱窩血腫的可能。有學者[7]報道,術前CT未發現的枕骨骨折,可在術中探查時發現。這可能與骨折的嚴重程度、范圍,CT層面的選擇以及偽影等有關。但本組2例患者,術前檢查以及術中均未發現枕骨骨折、人字縫分離。因此對于首次檢查未見血腫的患者,無論是否有顱骨骨折,也需在6 h內復查以提高診斷。CT檢查需結合受力部位,頭皮損傷等情況行后顱窩薄層掃描。此外對于枕部著力的減速傷患者,還需注意觀察是否合并幕上損傷。
3.3 治療及手術體會
由于顱后窩容積較小,該部位的血腫易壓迫毗鄰的第四腦室,環池、橫竇,竇匯,造成梗阻性腦積水使顱內壓急劇升高,形成小腦扁桃體下疝而危急生命。對首次頭顱CT檢查提示暫行保守治療的患者,也需做好術前準備,以免在復查時發現進展性后顱窩血腫形成,而使治療限于被動。手術要點包括:① 手術指證的判定,需根據血腫量及血腫的占位效應來判定。本組手術指征為:血腫量≥10 mL;環池受壓變形,腦干受壓。②術前即形成梗阻性腦積水,出現呼吸障礙的患者,以及小腦挫裂傷并顱內血腫的患者,需先行側腦室引流術,但需注意勿過多過快引流腦脊液,以免引起小腦扁桃體上疝,以及加劇進展性后顱窩血腫的形成。③主要位于一側或雙側后顱窩的血腫,手術處理較容易。但對于騎跨橫竇的血腫,以及血腫超過中線的患者,由于手術可能損傷導靜脈,橫竇及竇匯致大出血而致處理困難。杜浩[8]等人報道,采取幕上骨瓣行橫竇上下血腫清除術,手術時間短,出血少。而余永佳[7]等人認為該術對清除幕下血腫較為困難,而采取跨橫竇骨瓣治療。本組采取傳統的幕上幕下開雙骨窗行血腫清除,也取得滿意療效,依據為:跨竇手術清除血腫,需避免靜脈竇的損傷,手術難度要求高;雙骨窗開顱血腫清除徹底,術中如遇靜脈竇損傷可懸吊硬腦膜止血。
3.4 預后
外傷性后顱窩血腫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包括:①單側硬膜外血腫患者較好,該部分患者入院GCS評分也較高。本組13例此類患者,傷后6個月GOS評分均≥4分。硬膜下血腫,小腦血腫的患者預后差。原因包括:此類患者多合并為腦實質損傷,發病急驟,短時間內使顱內壓升高而致患者預后不良。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后措施包括:適量放開手術指征,如血腫量較少,但占位明顯或患者意識狀態惡化也需立即手術治療。②血腫體積及患者年齡,本組2例后顱窩血腫量≥20 mL的患者,1例術后死亡。另有學者[9]報道年齡≥70歲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預后差。外傷性后顱窩血腫患者各血腫量,各年齡段的預后比較,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47.
[2] 何巧云,李樹德,趙斌,等.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監測及護理[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3,18(1):58-61.
[3] 胡輝華,常會民.重型顱腦損傷開顱術中腦保護措施的臨床運用[J].重慶醫學,2013,42(11):1286-1288.
[4] 梁玉敏,陳磊,唐超,等.外傷性進展性硬腦膜外血腫(附93例報告) [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2(28):137-140.
[5] 韋祖斌.急性硬膜外血腫128例手術治療體會[J]. 中國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1):60-62.
[6] 吳世強,駱安林,方挺,等.急性顱內血腫術后遲發性血腫臨床診治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8):1408-1410.
[7] 余永佳,黃瑋,楊雷霆,等.外傷性后顱窩硬膜外血腫的診斷及治療[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3,18(7):436-438.
[8] 杜浩,秦尚振,郭再玉,等.幕上骨瓣開顱清除騎跨橫竇硬膜外血腫[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7,12(7):409-4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