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新生兒科的發展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目的:探討重癥監護病房中噪音對新生兒的影響。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出生后即在我院NICU住院,并在培育箱或開放暖床上治療1個月左右的新生兒,培育箱中的100例早產兒作為觀察組,開放暖床上的100例早產兒作為對照組。結果:觀察組發生PVH-IVH和PVL的比例低于對照組,對照組的總聽力損失46例和輕度聽損失34例,均明顯高于觀察組(P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 噪音 早產兒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集中診治重癥新生兒和對高危兒進行監護的醫療單元,醫療設備多,噪音難免。近年來,隨著新生兒急診醫學的迅速發展和生命支持技術的不斷提高使新生兒死亡率逐漸下降。在危重新生兒搶救成功率提高的同時,如何減少存活兒的病殘率是 NICU 醫護人員需要面對的一個新挑戰。國外文獻報道,NICU 中新生兒聽力下降的患病率為20%~40%[1]。我院重癥監護病房于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200例早產兒,現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
1.1 入選標準: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出生后即在我院N I CU住院,并在培育箱或開放暖床上治療 1個月左右的新生兒,培育箱中的100例早產兒作為觀察組,開放暖床上的100例早產兒作為對照組。
1.2 以上兩組均須符合以下條件:(1)無頭頸部發育異常、中耳炎、顱腦外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病史及耳聾家族史;(2)除外窒息、巨細胞病毒感染、重度高膽紅素血癥(血清膽紅素≥256.6μmol/L)、缺氧缺血性腦病、中度以上顱內出血等病史;(3)體質量在1~1.5kg之間;(4)胎齡≥28周。
2 方法
觀察組用耳罩罩住早產兒整個外耳并固定在嬰兒頭部固定架上進行呼吸機治療(根據耳形大小選復蘇面罩型號,用實木堵塞復蘇面罩進氣孔來做耳罩)。對照組則用網罩頭部固定氣管導管呼吸機治療,兩組常頻呼吸機治療均符合新生兒常頻機械通氣常規[2],其他并發癥的治療方法均相同。兩組間發生聽力損失及PVH2IVH和PVL例數結果進行比較,對存在聽力損失及腦損傷者予腦細胞保護劑治療(神經節苷脂20mg+5%葡萄糖注射液30mL靜脈點滴),10~14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月,持續 9個月。
3 結果
3.1 聽力損傷標準 輕度(聽閾20~40dB HL),中度(聽閾41~55dB HL ),中重度(聽閾56~70 dB HL),重度(聽閾71~90dB HL),極重度(聽閾90dB H以上)。
3.2 超聲診斷按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提出的早PVH-IVH與PVL診斷建議[3]。
3.3 兩組聽力評估發現對照組的總聽力損失46例和輕度聽損失34例,均明顯高于觀察組(P 0.05)。
3.4 兩組頭顱B超檢查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發生PVH-IVH和PVL的比例低于對照組(P
3.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數據處理,計量數據資料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討論
Roizen[4]根據在NICU調研的結果,認為耳聾的發生,除去遺傳因素、腦膜炎、巨細胞病毒及其他感染外,耳毒性藥物和噪音也是其高發因素。Kent[5]等通過研究發現,NICU噪聲對新生兒聽力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均有損害。改善監護環境降低噪音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改善一方面,使醫務人員意識到外界的高水平噪音來自于她們的活動,另一方面,改良技術設備,例如調整機器噪音、隔離門窗、提供環繞小床的門簾及暖箱內放置吸音泡沫材料碎塊等。
本臨床觀察可知,NICU嗓音可造成早產兒輕度聽力損傷,還可導致早產兒PVH-IVH與PVL發生率上升,而配戴耳罩可以減輕這些不良影響。改善NICU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可減輕患兒的并發癥,降低傷殘發生,對新生兒疾病的康復和生長發育非常有益。
參考文獻
[1] Mehl AL Thomson V.The Colorado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ject,1992-1999;on the threshold of effective population-based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J].Pediatrics,2002,109(1):E7.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常頻機械通氣常規[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5):356-357.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早產兒腦室周圍2腦室內出血與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診斷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1):34-36.
[4] Roizen NJ.Nongenetic causes of hearing loss[J]. 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2003,9:120-127.
[5] Kent WD,Tan AK,Clarke MC,et al Excessive noise levels in the neonatal ICU[J]:potential effects on auditory system development J Otolaryngol,2002 Dec,31:355-360.
關鍵詞:新生兒科;護士;疼痛管理;調查分析;應對策略
疼痛作為一項重要觀測指標,近年來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后第五項生命體征,成為影響病人生活質量不容忽視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1]。尤其是新生兒科患者,持續疼痛對新生兒生理和心理造成嚴重影響,不僅影響新生兒治療依從性,而且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患病率和重復住院機會[2]。有研究表明,新生兒疼痛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方案最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個完整且合理疼痛管理系統,而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管理認識成為完整體體系核心問題[3]。為了解我院新生兒科護士對新生兒疼痛管理的認識,為疼痛管理體系建立提供參考依據,對我院新生兒科護士共89人用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采用自行設計的關于新生兒疼痛管理的問卷對我院新生兒科89人護理人員進行調查。89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分別在新生兒科工作時間在1年以上,年齡分布于21~55歲;其中兒內科護理人員23人,兒外科護理人員15人,新生兒科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25人,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26人;工作年資<10年的有41人,中位數6.8年,占46.07%,工作年資>10年的有48人,中位數13.6年,占53.93%;本科及以上學歷47人,占52.81%,大專學歷24人,占26.97%,中專學歷13人,占14.61%,其他學歷5人,占5.62%;共發出調查問卷89份,收回有效問卷88份,回收率為98.88%。
1.2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的問卷名為“關于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知識的認知調查”,是由本院專業工作人員參照了美國達拉斯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疼痛管理專科的關于疼痛管理的相關研究材料結合本院具體情況設計[4],分為六個部分,共60題,每題1分,總分50分,分別為疼痛基本理論知識(15分),疼痛評估(5分),鎮痛藥物干預措施(10分)、非疼痛藥物干預措施(10分)、鎮痛藥物(15分)和疼痛心理關懷(5分)。問卷經預實驗證明Cronbach為0.89,內在一致性信效度測定符合標準。并通過與新生兒科主任及護士長溝通后取得支持,已向新生兒科一線在崗護理人員強調了本次調要性,可保證回收有效問卷內容真實可靠。
1.3材料的回收
本次調查問卷采取實名填寫方式,當場發放與收集的方法,問卷填寫時間為15min。問卷發放前已再次向調查對象強調了調查的目的與意義,共發放問卷89份,收回有效問卷88份,回收率為98.88%。
1.4問卷評分
問卷經調查組人員按統一標準評分,調查組人員由護理部抽調有統計及臨床經驗工作人員組成,所有調查組人員均未參加問卷調查。1.5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分別采用了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統計推斷等方法。
2結果
2.1新生兒科護士新生兒疼痛管理認知水平調查
問卷得分率情況接受問卷調查的89名新生兒科護士問卷平均得分為(28.45±1.65)分,平均正確率為50.17%。其中得分率>60%的僅有5人,最高得分50分,六大部分得分率均≥60%僅2人,得分率<60%有38人;六大部分得分率由高到低排名依次為疼痛基本理論知識(60.89%),疼痛評估(54.67%),鎮痛藥物干預措施(52.8%)、非疼痛藥物干預措施(43.65%)、疼痛心理關懷(35.65%)、鎮痛藥物(30.25%)。得分率最高的三個項目和得分率最低的三個項目見表1。
2.2新生兒科護士新生兒疼痛管理認知水平與學歷和工作年資的聯系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本科以上學歷護士平均得分(40.55±1.75)分,平均得分率為72.58%,較其他較低學歷組正確率更高,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工作年資越長護士較年資較短護士得分率高,平均得分率為72.43%,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在關于“鎮痛藥物”部分,平均得分率僅有30.25%。見表2。2.3調查組新生兒科護理人員背景情況本次調查的89名新生兒科一線在崗護理人員,其中有25名參加了在崗繼續教育培訓課程,32人以不同方式接受過關于疼痛管理的相關知識,6名新入人員參加了崗前培訓。能熟悉使用疼痛評估工具的有45人,最常用的是口述分級評分法和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數據表明,49名護理人員表示在校期間未系統接受關于疼痛管理類知識。調查結果說明,來自新生兒科不同部門和不同職稱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管理認知水平無明顯差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新生兒科護士疼痛管理認知水平普遍有待提
高本次調查數據表明,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管理認知水平普遍偏低,問卷平均得分為(28.45±1.65)分,平均正確率為50.17%,這可能與其在校期間未系統接受關于疼痛管理知識和上崗后極少有機會接受相關教育有關,特別是“鎮痛藥物”部分,平均得分率僅有30.25%,表明一線在崗護理人員對于鎮痛藥物的選擇、個體化用藥量、何時給藥、不良反應、成癮性等方面知識均極度缺乏[5]。另外,非疼痛藥物干預措施和疼痛心理關懷兩部分得分率也相對較低,體現護理人員對于護理文化的精髓掌握不充分。因此,在開展護理工作和疼痛管理課程的時候,我們應該整體提升在崗護理人員疼痛評估和心理關懷方面的整合能力,重點完善在崗護理人員對鎮痛藥物方面的知識,個性化地設計培訓課程已達到提升綜合認知能力的目的。
3.2新生兒科護士新生兒疼痛管理認知的應對策略
要從根本上解決認知水平普遍偏低的問題,首先應該完善學校教育,加大上崗后業務學習的普及范圍,并健全關于疼痛管理認知水平的考核體系。3.2.1學校教育本次調查數據表明,在崗護理人員最欠缺也是最需要完善的是鎮痛藥物和鎮痛藥物干預措施以及疼痛心理關懷三方面的內容。缺乏統一且規范的理論基礎和相對偏差的疼痛管理認知。建議各大本專科院校給不同年級和層次的學生增設關于疼痛管理方面的課程,特別是人文關懷方面,最好能做到個性化方案[6],豐富實踐素材,以便讓學生在校時就完整且系統地接受最基本的關于疼痛管理方面的知識,為今后的實習和進入臨床一線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3.2.2醫院在崗教育醫院管理部門應重視對在崗護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可采取多種形式,如院內講座、科室業務學習、邀請專家授課、實地案例講學、業務水平競賽、在職繼續教育、崗前培訓等為一線在崗護理人員設計培訓課程,特別是針對調查中表現出劣勢的低年資和學歷相對較低的護理人員,強化學習和訓練[7]。使之達到從正確且恰當地評估新生兒、采取合適的非藥物鎮痛措施、遵醫囑給藥和進行疼痛心理關懷各個環節的突破和提高,有效地幫助新生兒減輕痛苦,全面提升疼痛管理的能力。3.2.3健全疼痛管理認知的考核體系醫院管理者應想方設法提高在崗護理人員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她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臨床疼痛管理中來[8]。因此,健全疼痛管理相關認知水平的考核體系意義重大。首先應強化對于疼痛管理宣傳力度,制定周密的培訓計劃并落實行動,通過不斷學習的同時加強臨床實踐,提高護理技能,并在一定時期內進行考核與獎勵,深化理論、豐富經驗。
3.3提升新生兒科護士新生兒疼痛水平認知的意義
醫護人員的根本職責就是采取最合適的方式為病人減輕痛苦,特別是面對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積極且合理的疼痛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長期以來國內就對新生兒的鎮痛認識存在一定偏差,認為鎮痛藥物會影響兒童神經系統和智力等的發育。其實不然,新生兒疼痛管理水平直接影響了臨床護理的質量,成為臨床監測的第五大生命體征。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兒童生理和心理的恢復以及良性發展,直接影響到新生兒疾病的完全治愈率[9]。因此,提高在崗一線護理人員的疼痛管理水平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王英杰,孫靜,李菀,等.113名兒科護士的患兒疼痛管理認知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67-169.
[2]金利萍,趙友誼,黃麗華.住院早產兒疼痛的原因分析和護理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26(5):894-902.
[3]張蕾蕾,張語桐,麻海春.小兒圍術期疼痛管理的進展[J].吉林醫學,2009,30(21):2711-2713.
[4]唐菲,趙彩虹,俞曉燕.心理護理與評估在兒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6(3):261-262.
[5]趙旻.癌癥疼痛管理中的障礙因素[J].現代醫學,2009,11(27):342-344.
[6]黃艷芬.護理人員對疼痛患者使用麻醉性鎮痛藥的給藥態度研究[J].現代醫學,2010,9(16):421-423.
[7]伏雪純,李敏.不同疼痛管理對顯微外科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發生率的比較[J].現代醫學,2012,18(21):427-429.
[8]胡曉燕,花蕓,陳曉莉.兒科護士疼痛管理認知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4,29(19):92-94.
研究內容:收集研究期內轉接診醫院的全部相關資料,包括危重新生兒轉診登記表、轉診反饋表、新生兒轉運過程記錄表、新生兒轉運病歷摘要等,并對參與研究的單位進行表格填寫等培訓,每個機構由專人負責本機構資料收集匯總及質量把關,每季度進行表格填寫質量反饋,每半年組織轉、接診醫院召開一次專題會議,進一步規范轉運流程。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轉診患兒一般資料
4所醫院研究期內共分娩活產嬰兒37609例,占全區同期分娩人數的60%,共轉運危重新生兒142人(0.38%),其中男98人,女44人;胎齡37.6±3.0周;早產兒占33.1%(47/142),胎齡33.1±2.3周,出生體重2010±503g。自然分娩56例(39.4%);剖宮產76例(53.6%);產鉗助產10例(7.0%)。出生時窒息9例。轉診時年齡<6h者占24.1%(34例),6h~者占9.3%(13例),12h~者占25.9%(37例),≥24h者占40.8%(58例)。
2轉診疾病分類
早產、需外科處理的新生兒疾患及呼吸系統疾病占轉診新生兒原因前3位。其中早產兒47例(33.1%),需外科處理的疾病(包括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消化道畸形和需外科處理的嚴重氣胸等)共26例(18.3%),呼吸系統疾病(包括RDS,胎糞吸入綜合征、濕肺、宮內感染性肺炎等)共21例(14.8%)。見圖1。
3轉運方式
八一兒童醫院利用自己的救護車和轉運團隊主動轉運(簡稱八一模式)71例(50.0%),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利用120急救系統派出專業人員和轉運設備主動轉運(簡稱北三模式)24例(16.9%),轉診醫院派出自己救護車及人員轉運47例(33.1%)。
4轉運時間
患兒從接診病房至救護車的時間為3.1±0.8min;從救護車至接診病房的時間為28.0±11.1min。
5轉運前及轉運中治療
資料完整的120例患兒中,轉運前38.3%的患兒給予頭罩或面罩吸氧,11.7%的患兒使用T組合復蘇器。轉運中氣管插管下復蘇囊加壓給氧為主要治療手段。見表1。
6結局
轉診后死亡13例(9.1%),放棄治療后死亡8例(5.6%)。13例轉診后死亡的患兒中,死亡原因以需外科急診治療的疾病占第1位,占死亡病例的53.8%(7/13),其中先天性膈疝2例,胃破裂1例,腸梗阻1例,腹裂1例,先天性大動脈轉位1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1例;其次為呼吸系統疾病2例,感染敗血癥2例,缺血缺氧性腦病及遺傳代謝病各1例。出生6h以后轉診的患兒與6h以內轉診患兒的死亡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5.8%vs11.2%;χ2=0.576,P=0.734)。三種不同模式轉運的新生兒死亡比例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表2)。死亡新生兒轉診途中耗時與存活新生兒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30.0±9.2minvs27.6±11.5min;t=0.829,P=0.409)。
討論
從1898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率先建立NST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我國新生兒轉運工作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國內NICU的建立,各地新生兒轉運隨之蓬勃發展。既往多項研究發現轉診疾病以呼吸系統疾病、早產兒和新生兒窒息為前三位原因[3-6],聶川等[7]對廣東省2007年全省轉運疾病進行分析,發現在一級和二級醫院中,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占轉出疾病的前三位,而三級醫院轉出疾病基本以先天性心臟病、膈疝等先天性缺陷外科疾病為主。祝益民[8]報道接診轉運危重患兒3777例,其中新生兒外科疾病占4.5%。本研究4家醫院前三位轉診原因依次為早產、需外科處理的新生兒疾患和呼吸系統疾病,其中需外科急診處理的患兒占轉診疾病第二位原因,占轉診后死亡病例第一位原因,與既往文獻報道不完全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區域內整體圍產醫學水平不斷提高,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明顯降低有關,因此因窒息轉診的病例明顯減少;另外本研究所選4所轉診醫院中,2所綜合醫院建立了新生兒病房(室),能處理一般的新生兒疾病,1所婦幼專科醫院建立了一定規模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能處理新生兒內科的急危癥;其次可能與先天畸形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目前開設新生兒病房的醫院多不設新生兒外科,需要轉至設有兒外專科的醫院進一步診治有關。由于對新生兒需外科急診處理的疾病相對病情危重,初診醫務人員對轉診時機選擇不及時及這些患兒多為被動轉運等因素可能是本研究中外科疾患死因第一的原因。馬繼東等[9]報道了其所在新生兒外科率先在與部分醫院合作開展先天性畸形圍產期干預的系統化管理,對生后可能立即出現危險情況或需盡早手術者,新生兒外科及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醫護人員提前到達分娩現場進行主動轉運,取得良好效果。朱小春等[10]轉運257例危重新生兒外科疾病患兒,治愈率為82%,也收到良好效果。
目前部分發達國家的區域內新生兒轉運隊伍已將其服務范圍延伸到當基層醫院高危母親來不及宮內轉運時由轉運團隊直接參與新生兒復蘇工作[11]。國內廣東省已基本建立了以主動轉運為主,轉運對象由單純的產后新生兒轉運逐漸延伸到包括介入產房的高危兒保駕式轉運和宮內轉運的全過程服務[12]。本區域危重新生兒轉診以兩種形式的主動轉運為主,一是做為目前北京市主要接診醫院的八一兒童醫院主動轉運模式[2];另一種主動轉運模式是由海淀區域內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作為區域新生兒救治中心,借助120急救系統并由其配備必要的新生兒轉運設備和人員,此種轉運模式優點是投入少,轉診半徑小。本研究還發現兩種轉運模式的新生兒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北三模式可做為一種新的轉運模式進行研究。本研究中被動轉運模式仍占33.1%,其轉運后新生兒死亡率稍高于主動轉運模式,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國外多項研究證明專業轉運隊伍能明顯改善轉運新生兒到達上級醫院時的病情危重程度,降低轉運后的新生兒死亡率[13-14]。因此建議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協調建立區域性的NST,淘汰被動轉運方式。
[關鍵詞] 高膽紅素血癥;光療;換血;治療;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 R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5(c)-0062-03
[Abstract]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neonatal period, results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bilirubin in the body which is caused by excessive production,and poor excretion of bilirubin. It should be treated as early as possible when it is found, otherwise, sequelae of nervous system may be caused by excessive bilirubin. In this paper, a review on the recent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and new development,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early interven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equelae of nervous system.
[Key Words]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Exchange transfusion; Treatment; Newborn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問題之一,在我國其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由于出生后大量紅細胞破壞,血漿白蛋白聯結膽紅素的能力差,肝臟清除直接膽紅素能力不足,腸肝循環增加,導致生理性黃疸。而當患兒饑餓、缺氧、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顱內出血等時,更易發生黃疸或使黃疸加重,部分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患兒可發生膽紅素腦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嚴重時可導致死亡[1]。大量統計數據顯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使嬰幼兒發生手足徐動、抽搐、智力落后、聽覺障礙等的神經系統受損癥狀。為避免高膽紅素血癥可能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傷,必須高度重視,及時處理。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光療、換血、藥物、新生兒撫觸、基因治療等。隨著研究的深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更加多樣化,且光療、換血、藥浴、茵梔黃、益生菌等常規治療方法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進一步證實。臨床上采用多種方法綜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更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膽紅素,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該研究對近年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方法及新進展作一綜述,為臨床早期干預治療,減少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提供參考。
1 光療
光療,是降低血清間接膽紅素簡單且有效的方法,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最好的治療,作用原理是讓脂溶性的膽紅素通過光的作用,而變成溶于水的異構體,然后通過膽汁排泄或尿液排出,達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目的[1]。
1.1 光源類型
通過不同的光療來源將光療設備分型:①熒光管,是根據顏色將光源分為藍綠光、藍光、白光、綠光等幾種;②發光二極管 (LED) 或金屬鹵化物燈泡;③金屬鹵化物燈泡;④能夠將患兒全身覆蓋的設備上的高亮度LED燈[2]。以往研究顯示,藍色光譜 (460 nm)是膽紅素吸收可見光最強烈的區域。LED作為一種新的光療來源,越來越多于臨床使用,并被歐美發達國家廣泛推薦應用于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
1.2 光療手段
進行光療是,光療的效果與新生兒暴露的體表面積呈正相關。除雙眼用眼罩和外生殖器、會陰用尿布遮蓋為避免視網膜、生殖系統受損,其他身體部位應盡量。但是,暴露面積通常是有限的,所以建議每隔2~3 h更換一次患兒的姿勢,盡可能地增加光療的面積。Boonyarittipong等[4]人的研究結果顯示,雙面光療的效果明顯優于單面光療。
1.3 不良反應
近期不良反應包括母嬰分離影響泌乳、不同程度的低熱、輕度腹瀉、體液流失、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鈣血癥、核黃素減少、青銅癥;長遠危害有黑素瘤、視網膜損傷、皮膚癌、動脈導管未閉、成年生殖能力損害、免疫功能失調等[5]。同時Csoma 通過對58對接受過藍光治療的同卵、異卵雙胞胎的橫斷面分析,確定藍光治療為黑色素瘤的高險因素之一[6]。
2 換血
換血的主要目的是換出體內血中的大量膽紅素、游離抗體、致敏紅細胞等,有助于間接膽紅素和白蛋白聯結[7]。傳統的換血途徑是選用臍動、靜脈或其他較大動、靜脈進行,但易引起感染、血管栓塞、心律紊亂、敗血癥、血管穿破等諸多問題。因此,近年來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已成為效果更好的換血方式。Chen等[8]調查顯示,通過外周動、靜脈換血與臍靜脈換血比較,前者對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水平更加顯著,降低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近期Abbas等[9]研究表明,兩階段單倍循環血量換血比傳統的單階段雙倍循環血量的換血更加有效。
3 藥物治療
研究結果證實,藥物治療仍是臨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一項重要措施。總結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征,將藥物治療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控制膽紅素的生成
研究表明,金屬卟啉對血紅素加氧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防止血紅素轉換成膽綠素,進而減少膽紅素生成[10]。目前錫卟啉、鋅卟啉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藥物。經過動物實驗雖然已證實該兩種藥物對血紅素加氧酶的活性有降低作用,但是臨床研究資料少,還無法對其不良反應以及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進一步了解[11]。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資料來證實金屬卟啉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3.2 促進膽紅素的結合
3.2.1 白蛋白 在血漿中,每1 g白蛋白能結合約8 mg左右的膽紅素,所以白蛋白增多,可增加其與膽紅素的結合,從而減少間接膽紅素對神經系統的損害。Shahian等[12] 經過對足月兒高膽紅素血癥分析得到,將白蛋白于換血前1 h 供給 (1 g/kg) 能顯著降低換血后的血清膽紅素值,并能將光療時間顯著縮短。
3.2.2 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是結構性雄烷受體激動劑,能被肝細胞攝取和貯存,增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 (UDPGT) 的活性,增強肝攝取間接膽紅素的能力,減少腸肝循環而加速排出體外。
3.2.3 安妥明 安妥明是過氧化物酶體的受體激動劑,能誘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 (UDPGT)的活性,促進膽紅素的聯合。
3.2.4 中藥 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中草藥最常用的是茵梔黃及其混合物。國內大部分研究結果表明該藥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機制有可能是結構性雄烷受體激動劑,引導UGT和毛細膽管多重抗藥相關蛋白 (MRP2)的活性,促進膽紅素結合[13]。通過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證實了茵梔黃的臨床療效[14]。同時,中醫認為,黃疸發生主要是由于孕母感受濕熱傳給胎兒,或者嬰兒在胎產過程中及出生后受到濕熱邪毒感染。嬰兒臟腑嬌嫩,脾的功能還不完善,濕熱之邪入里無法輸化,郁積體內,熏蒸肝膽,導致膽液排泄,表現出黃[15]。所以治療黃疸的關鍵在于清熱解毒、疏肝利濕、益氣健脾。中藥透皮治療主要是利用新生兒皮膚嫩薄,體表面積大,藥物透過吸收較容易的生理特點。國內有研究報道[16-17],在新生兒早期應用中藥水療,能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使用簡單,價格低廉,無過敏性和刺激性及毒性等反應[18-19]。
3.3 阻斷腸肝循環
益生菌能促進腸道菌群生長,減少腸肝循環,加速胃排空,糞便黏度降低,促進腸蠕動,加速腸道中膽紅素排出[20-21]。
3.4 其他藥物治療
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 (IVIG) 可阻斷單核-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抑制致敏紅細胞被吞噬細胞破壞,防止溶血發生,將血清膽紅素峰值降低,早期應用效果好,不良反應較少[22]。
4 新生兒撫觸
撫觸可增加迷走神經的興奮性,使相應激素釋放增多,胃腸蠕動、排便次數增加,減少膽紅素的重吸收,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造成的后遺癥,提高患兒生活質量[23-24]。
5 基因治療
上世紀末,有些學者已經開始在研究試用定點誘變方法替代具有催化活性的某一氨基酸殘基,使血紅素加氧酶同X-酶失去催化活性,以減少膽紅素產生,預防新生兒黃疸[25]。
6 展望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常規治療目前仍推薦光療為首選治療方法,同時建議需聯合藥物、儀器、藥浴、手法等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并發癥,避免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新生兒黃疸的診療手段定會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 沈曉明,王衛平. 兒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4-122.
[2] Bhutani VK,Commitlee on Fetus and Newborn,American Academyof Pediatrics. Phototherapy to prevent severe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 Pediatrics,2011,128(4):e1046-e1052.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lirinema.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more weeks of gestation [J].Pediatrics,2004,114(1):297-316.
[4] Boonyarittipong P,Kriangburapa W,Booranavanich K. Effectiveness of double-surface intensive phototherapy versus single-surface intensive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J].J Med Assoc Thai,2008,91(1):50-55.
[5] 熊燾,唐軍,母得志.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的副作用[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14(5)∶ 396-400.
[6] Csoma Z,Toth - Molnar E,Balogh K,et al. Neonatal blue light phototherapy and melanocytic nevi:a twin study[J].Paediatrics,2011,128(4)∶ e856-e864.
[7] Murki S,Kumar P.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for infants with severe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J].Semin Perinatol,2011,35(3):175-184.
[8] Chen HN,Lee ML,Tsao LY. Exchange transfusion using peripheral vessels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newborn infants[J].Pediatrics,2008,122(4):905-910.
[9] Abbas W,Attia NI,Hassanein SM. Two-stage single-volume exchangetransfusion in severe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2,25(7):1080-1083.
[10] Wong RJ,Vreman HJ,Schulzs,et al. In vitro inhibition of heme oxygenase isoenzymes by metalloporphyrins [J].J Perinatol,2011,31 (Suppl 1):S35-S41.
[11] Stevenson DK,Wong RJ. Metalloporphyrins in the manage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J].Semin Fetal Neonatal Med,2009,15(3):164-168.
[12] Shahian M,Moslehi MA. Effect of albumin administration prior to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term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Indian Pediatr,2009,47(3):241-244.
[13] Cuperus FJ,Hafkamp AM,Hulzebos CV,et al.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for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J].Curr Pharm Des,2009,15(25):2927-2938.
[14] 茵梔黃口服液臨床研究協作組. 茵梔黃口服液治療足月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11,49(9):663-668.
[15] 唐慧娟.自擬退黃湯在新生兒黃疸中應用療效分析[J].中醫中藥,2011,9(13):46-47.
[16] 李芳,和杏花.中藥泡浴配合湯劑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J].光明中醫,2012,27(2):288.
[17] 周建平,向華居.中藥水療干預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2):7835-7836.
[18] 黃仕孫,高桂娥,吳曙粵,等.中藥退黃外洗液皮膚給藥刺激實驗[J].兒科藥學雜志,2008,14(1):23-25.
[19] 吳懷楚,吳曙粵.新生兒退黃外洗液早期干預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醫中藥,2012,19(15):92-93.
[20] Indrio F,Riezzo G,Raimondi F,et al. Prebiotics improve gastric motility and gastric electrical activity in preterm newborns [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9,49(2):258-261.
[21] 閆魂娟.微生態制劑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8,20(1):77-79.
[22] 吳秀芳.靜脈丙種球蛋白兩種方法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的療效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7,22(6):362.
[23] 農志飛,吳要偉,潘利忠,等.早期干預對新生兒黃疸防治作用研究現狀[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4(4):309-311.
[24] 劉瑩,黃銀娟. 新生兒撫觸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12):1877-1878.
[關鍵詞] 媽咪愛;黃疸;早期干預;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 R722.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0-172-03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是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表現為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疾病。國內資料表明生后第1 周內發生率40%~65%,甚至可高達87.6%。對新生兒黃疸的評價、診斷和治療目前還未有統一的見解, 迄今為止,對于何時干預新生兒黃疸,使用何種方法,國內外尚無明確共識。有文獻報道,當血清膽紅素>221μmol/L時,新生兒有可能發生腦損傷。因此,對于黃疽患兒應該高度重視[1]。早期預防和盡早降低膽紅素水平非常重要。多數新生兒黃疸是為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高所致,因新生兒本身血腦屏障通透性大,可引起嚴重損害,從而影響智力發育[2]。因此臨床上早期對新生兒膽紅素水平進行動態觀察,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早治療是預防減少新生兒核黃疸發生的重要手段。經臨床實驗對比,經皮膽紅素測定值與靜脈血測定值無顯著差異[3]。我院每天實行新生兒醫生進行產科查房制度,同時采用經皮黃疸儀對膽紅素進行動態監測,從而為早期干預、治療提供了最佳時機,應用媽咪愛早期干預黃疸,反復經皮測膽監測,同時密切觀察和隨訪可能比一系列實驗室檢查和治療更為重要。現將我院開展媽咪愛用于母嬰同室足月新生兒黃疸早期干預具體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1年6月我院產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兒。入選患兒標準:除黃疸外無其他癥狀和體征。查體:精神狀態良好。生長發育正常,心肺查體未見異常,肝脾無腫大。共980例足月兒,胎齡37~42周,日齡5~24h,體重2500~4000g,平均日齡(16±7)h,平均體重(3250±630)g。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新生兒486 例,男274 例,女212 例;對照組新生兒494 例,男257 例,女237 例。兩組新生兒胎齡、日齡、體重、Apgar 評分及黃疸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與對照組均實施經皮黃疸測量儀(TCB)測定,測定時間為每天08:00~09:00(在晨洗前),1~2次/d,監測時間為出生后1~5d。 比較兩組新生兒經皮黃疸指數。
1.3 測試器材
經皮黃疸儀JH20-IB:南京理工大學科技咨詢開發公司。
1.4 測試要點
通過專人測量,用力均勻一致。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檢測誤差。測試部位在新生兒額部(兩眉之間)、鼻尖、胸部( 胸骨中部),取3個部位的均值,并作好記錄。
1.5 干預標準
治療組當生后第1天大于85μmol/L, 第2天大于137μmol/LL,第3、4、5天大于171μmol/L時,加用媽咪愛(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生產) 0.5g/次,2次/ d。
1.6 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3~5d,皮膚黃疸明顯減退,經皮膽紅素測定值220.6μmol/L。
1.7 轉科標準
患兒經皮膽紅素測定值>220.6μmol/L。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類計數數據采用卡方檢驗分析各組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并進行方差齊性檢驗,P
2 結果
實驗證明,治療組與對照組患兒的黃疸值在24h內,達到干預標準的例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48h、72h內,應用媽咪愛干預的治療組患兒明顯低于對照組(P
綜上,對母嬰同室足月新生兒應用TCB可以對新生兒黃疸進行早期的動態監測,并且應用媽咪愛干預可以有效降低黃疸值,并減少其不必要的住院。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在醫院產科母嬰同室病房廣泛存在,以皮膚黃疸為主要表現。黃疸首發于面部,逐漸發展到軀干、四肢、手心足底。皮膚黃疸程度與血清膽紅素值密切相關。經皮黃疸儀檢測就是通過測量皮膚黃疸指數來反映血清膽紅素值的高低[4]。動態監測了解新生兒黃疸進展程度,及時掌握最佳治療時間,減少核黃疸的發生。經皮黃疸儀操作簡單、便捷、無創傷,可減少反復靜脈采血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和皮膚感染機會。雖然經皮膽紅素測量在某些方面還不能取代血清膽紅素測定,但是其較高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度,在很大程度上經皮膽紅素測定可以用來反映血清膽紅素的高低,當檢測指數達到一定的峰值時,再進一步通過靜脈采血檢測血清膽紅素,一旦發現新生兒經皮膽紅素達到早期干預設定值,予早期干預治療。新生兒黃疸絕大多數表現為高非結合膽紅素血癥(UCHB),早期新生兒UCHB 的產生,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殊性關系密切,其中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導致重吸收UCHB,排泄及轉化減少越來越受到醫生的關注,深入研究這一機制的有關影響因素,對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都有重大意義。新生兒胎糞中含有膽紅素80~100mg,相當于新生兒膽紅素產生量的5~10 倍,只有一小部分經腸黏膜重吸收從門靜脈進入腸肝循環,但由于新生兒腸道無細菌,生后如納奶時間晚,納奶少而使腸道菌群不能正常建立,均會導致新生兒腸肝循環加快,增加膽紅素重吸收,成為黃疸加重的誘因[5]。予媽咪愛口服優化腸腔環境,重建菌群平衡。我院從2011年開始采用媽咪愛口服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因此,建立腸道正常菌群,促進膽紅素的轉化和排泄成為治療新生兒黃疸有效措施之一。
媽咪愛屬微生物制劑,主要由糞鏈球菌、乳酸菌、枯草桿菌構成,并含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和礦物質鈣, 可在腸道內定居建立和調整腸道菌群,并能通過抑制腸道有害細菌和促進有益菌群生長,參與膽汁代謝,降低腸道中B-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而使結合膽紅素還原尿膽原排出體外。乳酸菌可以產生大量乳酸,調整腸道內pH 值,促進大腸蠕動, 減少結合膽紅素分解,促進排便,從而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酸化腸道,促進膽紅素的轉化和排泄,而具有退黃作用。媽咪愛散劑內含乳酸培養物3.75mg,含活菌1.5×108個,其中含糞鏈球菌1.35×108 個,枯草桿菌 0.15×108個,此外還含有Vit B1 0.5mg、Vit B2 0.5mg、煙酰2.0mg、Vit B6 0.5mg、Vit B12 1.0μg、Vit C 10mg、乳酸鈣20mg 和氧化鋅1.25mg。本品沖服后9min 即能在回盲部以上定居、增殖,進入穩定期僅為16h,在短時間內優化腸腔環境,重建菌群的最佳狀態[6]。當結合性膽紅素經膽道系統排泄至腸內,在小腸基本不被吸收,到達回腸末端和結腸內被腸道內的細菌β-葡萄糖醛酸苷酶解除葡萄糖醛酸基,隨后細菌將其還原成無色的尿膽原,大部分隨糞便排出體外。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膽紅素日均下降量及平均治療天數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媽咪愛促進腸蠕動,具有促進膽紅素轉化和排泄作用[7]。我院應用媽咪愛治療新生兒黃疸過程未見不良反應,安全性高,治療組無一例新生兒發生核黃疸和死亡。從以上臨床結果顯示及時有效的早期干預是降低新生兒黃疸致死率和致殘率的關鍵,媽咪愛早期干預措施十分必要,在治療新生兒黃疸上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值得在醫院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葉鴻帽,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37-444.
[2]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9):685-686.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組.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85-186.
[4] 丁國芳,張蘇平,姚丹.我國部分地區正常新生兒黃疸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624-627.
[5] 鄭躍杰,黃志華,劉作義.微生態制劑兒科應用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1:88-89.
[6] 于亞濱.媽咪愛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評價[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