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宮腹腔鏡

宮腹腔鏡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宮腹腔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宮腹腔鏡范文第1篇

患者,女,26歲,因停經3個月,檢查發現宮角妊娠1個月于2008年5月4日入院,該患平素月經規律,末次月經2008年2月3日,于1個月前到市婦嬰醫院孕檢時行超聲檢查考慮宮角妊娠,曾到多家醫院就醫,均未確診,今來本院再次行超聲檢查提示右側宮角妊娠可能性大,且近2~3 d該患者偶有少量陰道流血,無腹痛,病程中無發熱,無惡心、嘔吐、無頭痛、頭暈,無心悸氣短、乏力及消瘦,無墜脹感及腹脹,睡眠飲食良好,大小便正常,既往健康,否認肝炎肺結核病史,無輸血史及藥物過敏史。查體:體溫36.7℃脈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10/60 mm Hg,一般狀態好,無貧血貌,心肺聽診無異常,全腹軟,無壓痛,肝脾未觸及腫大,雙腎區無叩痛,腸鳴音正常,內診:陰道血跡似月經量,宮頸Ⅰ度糜爛,無肥大,子宮前位,略增大,質中等,活動度可,壓痛陽性,雙附件未觸及異常。超聲提示:子宮前位,增大,宮腔內可見2.8 cm×1.9 cm妊娠囊,囊壁完整,囊內可見卵黃囊回聲,卵黃囊直徑0.3 cm,未見明顯胎芽回聲,子宮右側宮角部突出,該胎囊位于右側宮角內,接近子宮內膜,距離右宮角漿膜層約0.55 cm提示:宮內早孕(考慮右側宮角妊娠可能性大)胎兒停止發育。完善相關檢查后,準備行腹腔鏡監視下宮腔鏡妊娠物清除術,采用器械為國產沈陽沈大內窺鏡有限公司的XZ-5型被動式持續灌流式宮腔電切鏡,環狀電極;DF型腹腔鏡系列。于術前天8 pm及術前4 h陰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200 μg。選用全麻插管麻醉。患者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腹部術野皮膚,鋪無菌巾,常規三點穿刺,置鏡探查子宮大小形態正常,右側宮角飽滿,未見破口及活動性出血,雙側卵巢輸卵管發育正常,子宮直腸窩見10 ml暗紅色不凝血,故行宮腔鏡腹腔鏡聯合右側宮角妊娠病灶清除術。沖洗消毒外陰、陰道,常規輔巾;復查子宮附件情況,Hegar器擴張宮頸至9.5號;連接好宮腔鏡,5%葡萄糖液膨宮,調好膨宮參數(壓力100 mm Hg),將宮腔鏡置入宮腔,確定宮內孕囊,確定整個宮腔形態,可見胎盤附著于一側宮角內,且該側宮角變深、擴張而確診;為減少出血,縮短手術時間,先用負壓吸引吸清宮內容物;用環狀電極逐步刮除宮角妊娠物。術后:預防感染,加強宮縮,陰道流血不多,無腹痛。病理匯報為絨毛組織及蛻膜組織。術后第2天痊愈出院。

2 討論

2.1 宮角妊娠罕見,嚴格而言,不應屬于宮外孕,但其臨床表現以停經、腹痛和陰道流血為主,與宮外孕表現相似。有宮外孕、輸卵管手術史的不孕癥婦女在行體外受精助孕時發生宮角妊娠的風險較高[1-2]。宮角妊娠因種植部位異常,孕早期易發生流產(一般多發生在3個月時,及個別的可達足月妊娠,而本院未見足月者),該部血供豐富,出血極為活躍;宮角妊娠至妊娠中期時,并發癥多且重,易發生子宮角破裂;同時,在妊娠中、晚期易發生植入性胎盤,造成胎盤滯留,剝離困難。因此,早期發現主張終止妊娠。以往認為,刮宮出血難止,剖腹切除患側子宮角部和輸卵管是惟一方法,最近幾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亦可行腹腔鏡下宮角切除術來代替傳統的開腹手術,但兩種術式同樣存在創傷大、一側宮角缺失和輸卵管阻塞,子宮形態改變、子宮疤痕等問題,對再次妊娠的影響可想而知,即使再次懷孕亦需避孕2年。對于未破裂型宮角妊娠,本文不主張采用,若已發生宮角破裂出血,則建議行腹腔鏡宮角切除修補術。

2.2 既往宮角妊娠在孕8周前常難以診斷。就近幾年來的病例,能看出宮角妊娠的診斷時間有越來越早的趨勢,這與目前設備的先進、診斷技術的提高、醫生和患者的重視不無關系。而早期發現宮角妊娠,為B超介導下清宮及宮腔鏡下胚胎清除術等保守性手術的實施提供了條件。B超引導下清宮術失血量少,恢復快,對患者創傷小,無明顯后遺癥,不失為一種治療的好方法

2.3 宮腔鏡下宮角妊娠胚胎清除術,手術徹底,手術時間段,失血少,患者恢復快,無明顯后遺癥,尤其直視下操作,隨時止血,減少了子宮穿孔、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手術方式[4-5]。特別是保持了子宮完整性,不影響宮腔形態及輸卵管形態,不行成子宮疤痕,只需避孕半年即可再次懷孕,對有生育要求的婦女,其意義更大。由于宮角局部解剖上的特殊性,其血運豐富,肌層薄弱,極易穿孔而引起大量出血。從1例腹腔鏡監視下宮腔鏡妊娠物清除術的經驗看,術中可見宮角呈紫蘭色,血管擴張充盈,可見透光,危險性較大,因此手術必須由有一定宮腔鏡操作經驗的醫生執行,術者必須熟悉宮內的正常形態,手術耐心,動作輕柔、到位,取清宮角絨毛即可,且不可隨意搔刮宮角肌層組織,如基層出血,可適當電凝,否則盡量勿帶電操作。另外,還必須有腹腔鏡或開腹的準備作后盾,做好輸血準備,否則不宜盲目施行。

參考文獻

[1] 夏恩蘭.婦科內鏡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6.

[2]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336.

[3] 馮雪萍.宮角妊娠20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7,13(4):235.

宮腹腔鏡范文第2篇

【關鍵詞】宮腹腔鏡;雙鏡聯合;切口妊娠;療效

以往,切口妊娠臨床上并不多見,但隨著剖宮產率在近年的逐步提高,切口妊娠患者也逐漸增多[1]。切口妊娠即指受精卵著床于子宮瘢痕處,隨著胎兒的發育,子宮有破裂風險,一旦發生,患者將處于危險境地,嚴重威脅產婦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上極為重視切口妊娠治療,宮腔鏡、腹腔鏡聯合使用時隨著微創觀念的重視而逐步興起,本文探討其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68例發生切口妊娠患者,22~35歲,平均(28.9±3.2)歲,均有剖宮產手術史,停經時間40~82 d,經查βHCG水平在1348.3~52367 mIU/ml,均經超聲檢查,確診為切口妊娠。

1.2 治療方法 68例患者術前3 d服用米非司酮,50 mg/次,2次/d;術前禁食禁飲,經麻醉誘導行氣管插管后,患者處截石位,建立人工氣腹,經患者臍部伸進腹腔鏡,行探查、分離等相關操作,切開患者妊娠病灶,取出胎兒,止血完成后縫合。然后以宮腔鏡檢查子宮切口是否清除干凈妊娠物。

1.3 統計學方法 對各類指標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手術結局 經統計,手術成功59例(86.8%),中轉開腹9例(13.2%),術中出血量(125.8±45.8)ml,手術時間(63.8±12.8)min。

2.2 單因素手術影響分析 詳細分析了各單方面因素對手術成功率的影響。其中,年齡≤30歲共有44例,成功39例(88.6%),失敗5例(11.4%),年齡>30歲者共有24例,其成功、失敗例數分別為20例(83.3%)、4例(16.7%),χ2=0.380,P>0.05,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停經時間進行分類,≤55 d例數、成功、失敗例數分別為:57例、50例(87.7%)、7例(12.3%),>55 d數據分別為:11例、9例(81.8%)、2例(18.2%),χ2=0.280,P>0.05,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包塊直徑≤4 cm,其例數、成功率、失敗率分別為:61例、57例(93.4%)、4例(6.6%),直徑>4 cm,其數據分別為:8例、2例(25%)、6例75%),χ2=26.73,P20000 mIU/ml,兩類例數、成功率、失敗率分別為:55例、51例(92.7%)、4例(7.3%),13例、8例(61.5%)、5例(38.5%),χ2=8.90,P

3 討論

切口妊娠在臨床上近年呈增加趨勢,其機制并未十分明確。據相關研究表明[2],其機制可能為有過剖宮產手術史的產婦子宮并未完全修復,遺留瘢痕組織,較為脆弱,受精卵著床部位正好位于此薄弱切口位置。胚胎生長有兩種方式,一為向宮腔外生長,胚胎發育生長過程中,有可能發生子宮破裂風險,另一為向內生長,此類患者極有可能發生大出血,無論哪種方式,切口妊娠均對產婦生命安全帶來威脅。隨著切口妊娠發生率的增加,臨床后果嚴重以及其發生機制的探究,臨床上也有多種方式治療[3]。手術治療為其中一種較為可靠的治療方式,隨著微創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創傷小、恢復快的巨大優點被人們所接受,使用腹腔鏡治療愈加在臨床上被采用。此研究中聯合宮腔鏡、腹腔鏡雙鏡聯合方式治療切口妊娠,具有較大優勢,腹腔鏡下操作,分離組織以及止血均較方便、快速,傷口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此優點在本試驗數據中也有體現;手術時間短,腹腔鏡下相關操作結束后,再置入宮腔鏡檢查子宮創口,二者聯合科確保手術成功,完全解決患者切口妊娠帶來的隱患。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單因素影響因素,發現包塊直徑、βHCG值對手術成功率有影響,臨床上應加以重視。

參 考 文 獻

[1] 王靖輝,劉玉俠,郭海鷗.子宮動脈灌注栓塞術在宮頸妊娠或子宮下段切口妊娠中的應用.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1) : 114115.

宮腹腔鏡范文第3篇

【關鍵詞】子宮肌瘤;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分析

子宮肌瘤又被稱為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多見于中年女性,偶見于初潮后女性。主要癥狀有月經改變、腹塊、白帶增多、疼痛、壓迫癥狀、不孕等。治療方法有中醫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1]。本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腹腔鏡手術治療的89例子宮肌瘤患者,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159例,年齡23 ~64歲,平均(34.36±6.15)歲;所有患者術前均經超聲檢查、X線、B超檢查,證實為子宮肌瘤,明確子宮肌瘤的數目與大小;術前行常規宮頸細胞學檢查,其中月經異常的患者,行子宮內膜病檢以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將159例患者隨機分為為治療組89例與對照組70例,兩組患者的孕次、平均年齡,肌瘤的生長部位,肌瘤的數目、平均直徑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治療組89例患者行腹腔鏡手術。采用硬腰聯合麻醉,常規腹部皮膚消毒,患者取頭低臀到位,于臍孔上緣弧形水平大約1 cm處做橫切口,穿入一個10 mm套管,充入CO2造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13~15mmHg,置入腹腔鏡。根據子宮形態與宮低高度,在兩下腹相應的部位放入5 mm的套管作為操作孔。基本的操作步驟是剝出肌瘤――修復子宮創面――取出肌瘤。子宮漿膜下肌瘤,蒂部較細患者,采用套扎法切除,或者用雙極電凝鉗夾住瘤蒂,在電凝后予以切斷;而蒂部較寬患者,首先采用單極電鉤電凝,再切開漿膜層,然后剝離肌瘤和漿膜層間隙,最后完整地剝離出肌瘤,放置于子宮的直腸陷凹。子宮肌壁間肌瘤,在子宮肌瘤的最突出部位采用電凝刀或者單極電鉤橫切口或縱切口切開子宮肌層,切口長度要略小于肌瘤直徑,若肌瘤較大者可用肌瘤表面梭形的切口,切去部分的肌瘤包膜,然后再用有齒的抓鉗鉗夾住固定的瘤核邊進行旋轉,同時向上提拉,鈍性地分離開肌瘤假包膜,最后完整地剝除子宮肌瘤。闊韌帶肌瘤,首先要將闊韌帶的前后葉分離開來,同時向盆壁推開輸尿管,將肌瘤包膜分離到瘤核,用有齒抓鉗夾固定的瘤核進行旋轉,同時向上提拉,將肌瘤假包膜鈍性地分離,分離接近基底部的時候,如果肌瘤蒂較細者采用雙極電凝凝固后將肌瘤切斷剝除,如果肌瘤蒂較粗者用套扎圈先套扎2次,再用雙極電凝凝固后切斷,完整地剝除肌瘤。縫合創面,瘤腔較淺時將切口兩側漿肌采用“8”字型連續或間斷內翻縫合,內突型的肌瘤在剝除后創面需要進行分層縫合。采用組織粉碎機將肌瘤粉碎成條狀后再分次取出。

對照組70例患者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麻醉方式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取患者膀胱截石位,腹部皮膚常規消毒,消毒鋪巾,按照《現代婦產科手術學 》開腹子宮肌瘤手術進行手術操作。

1.3統計學處理分析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本組159例患者全部順利完成手術,無死亡患者。治療組有3例患者出現腸功能紊亂,無感染病例;對照組有8例出現腸功能紊亂,3例術后感染。所有術后并發癥患者均經對癥處理后全部痊愈。其他指標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情況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觀察內容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由表1可以看出,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要優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近年來,對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多,而腹腔鏡手術由于術后恢復快、對腹腔干擾少、出血少、創傷小等逐漸成為了基層的主要術式。無論肌壁間肌瘤還是漿膜下肌瘤,均可以在腹腔鏡下剔除或者在腹腔鏡下行子宮切除術。腹腔鏡下肌瘤剔除術適用于2~3個漿膜下和肌壁間肌瘤,并且直徑要小于5~7cm。但是,術后肌瘤的復發率較高,可能與術中不能夠觸診子宮,比較難發現肌壁間的小肌瘤有關。另對,對肌瘤過多、過大,腹腔鏡手術還是有一定困難的[2]。總之,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是一種安全可行,臨床效果比較好的微創術式。伴隨著腹腔鏡手術器械的更新和技術的改進,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宮腹腔鏡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腹腔鏡輔助陰式;微創手術;開腹;子宮肌瘤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1.024

近年來, 女性生殖器官疾病較為多發, 其中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就是子宮肌瘤疾病。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 在育齡婦女中, 其發病率可達20%~30%[1]。以往臨床處理子宮肌瘤主要采取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切除術, 因開腹剔除肌瘤, 創傷大、易粘連、術后病率高、恢復慢及腹壁瘢痕等因素, 現逐漸不被患者接受而減少。而剔除肌瘤不僅保留了女性生殖器官的完整性, 更重要的是維持了女性正常的生理及生殖功能, 因此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例日益增加。本文對此進行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96例子宮肌瘤疾病患者, 利用磁共振成像(MIR)檢查或者B超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疾病, 經分段診刮以及細胞學診斷確診患者未出現子宮內膜、宮頸病變等疾病。根據不同術式分為A組(56例)、B組(71例)、C組(69例)。A組年齡最小23歲, 最大40歲, 平均年齡(32.2±6.1)歲;肌瘤部位:漿膜下27例, 肌壁間29例;肌瘤個數:單發38例, 多發18例。B組年齡最小22歲, 最大39歲, 平均年齡(31.5±7.3)歲;肌瘤部位:漿膜下44例, 肌壁間27例;肌瘤個數:單發45例, 多發26例。C組年齡最小23歲, 最大39歲, 平均年齡(30.2±5.2)歲;肌瘤部位:漿膜下32例, 肌壁間37例;肌瘤個數:單發37例, 多發32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開腹患者取平臥位, 行腹腔鏡患者需要保持膀胱截石位+頭低臀高位, 對患者會、腹部皮膚以及陰道位置進行常規消毒, 將無菌手術巾鋪于手術臺上。

1. 2. 1 A組采用開腹手術, 給予連續硬膜外麻醉, 于患者下腹正中位置選擇直切口切開, 將子宮完全暴露后, 行肌瘤切除手術, 手術后采用常規方式對瘤腔止血, 并縫合腹壁切口。

1. 2. 2 B組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手術, 術前患者常規陰道灌洗及上藥2~3 d, 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 膀胱截石位, 于患者臍孔上緣位置將氣腹針穿刺入腹, 將二氧化碳氣體注入, 使之形成人工氣腹, 維持1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的氣壓, 置入鏡頭, 對患者子宮肌瘤位置、數量、大小、是否粘連等癥狀進行觀察。借助鏡頭直視選擇麥氏點對應左側取1個10 mm的操作孔, 將操作鉗、舉宮杯等器械置入, 對腹腔臟器進行重新檢查, 若發現有粘連現象需要直接轉陰道手術。借助宮頸鉗將宮頸口向下牽拉, 在其暴露, 查看肌瘤位置對陰道穹窿切口部位進行選擇, 將0.2%腎上腺素的生理鹽水注入到宮頸交接處、切開陰道前壁、后壁以及宮頸兩側黏膜處, 避免術后有大量出血現象。

1. 2. 3 C組采用腹腔鏡手術, 術前準備及麻醉等與輔助陰道手術相同。選擇臍孔上緣部位、麥氏點對應左側各取10 mm操作孔, 置入操作鉗、舉宮杯等器械, 選擇抓鉗抓住漿膜下肌瘤, 從肌瘤蒂部借助單極電凝溝徹底將其切除, 利用創面電凝做好止血, 當基底部大、止血較為困難時可以選擇1號薇喬可吸收線縫合;壁間肌瘤, 選擇肌瘤最突出處, 采用單極電凝鉤將肌瘤表面肌層達肌瘤包膜切開, 使用抓鉗鉗夾肌瘤向外牽拉, 鈍性分離肌瘤包膜, 將肌瘤完整剝出。于創面位置用1號薇喬可吸收線褥式全層縫合, 做到徹底止血, 觀察無活動性出血。

1. 3 觀察指標 ①對三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等進行監測記錄。②對三組患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術后鎮痛藥的使用情況、復發率進行觀察。③三組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抽取靜脈血化驗血清炎癥指標(指標為CRP), CRP檢測采用韓國BODITECH公司i-CHROMATM Reader免疫熒光分析儀。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B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方面優于A組和C組(P

3 討論

3. 1 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特點 具有直觀、暴露清晰、操作方便、手感細膩、肌瘤挖出干凈、縫合快捷的優點, 但又因手術切口大、疼痛高、術后恢復慢、住院時間長、術后容易粘連及腹部瘢痕大等缺點。

3. 2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特點 經陰道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就是借助陰道完成治療的^程, 以免患者經腹部切開治療留下瘢痕, 影響美觀, 相比于開腹手術, 具有較多優勢, 術后恢復時間快, 疼痛感不強, 創傷不大, 與微創觀念相符, 是目前為止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最為傳統的方式。

3. 3 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特點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不斷進步, 不會受到肌瘤大小、位置等因素制約, 同時腹腔鏡下手術視野較好, 不會對腸管造成較大干擾, 手術創口小, 術中出血量較少, 遺漏病變現象較少, 且手術后患者恢復較快。

綜上所述,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因手術切口大、疼痛明顯、術后住院時間長、容易粘連及腹部瘢痕大等缺點現逐年下降[2, 3]。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出血多, 瘤腔縫合困難、小肌瘤易遺留, 深部肌瘤難以發現處理, 粉碎肌瘤易種植及技術要求高等因素[4, 5], 其開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經陰道剔除肌瘤, 因受盆腔粘連、合并附件病變者、手術者陰式手術經驗等因素也受到很多限制, 而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 克服了以上困難且取得兼顧了與開腹手術相同的療效, 該術式具備傳統手術、腹腔鏡及陰式手術的所有優點, 腹壁遺留瘢痕少且小, 術后疼痛輕, 對腹腔干擾少, 發生粘連機會少, 恢復快, 術后復發率低、并發癥少, 住院時間短, 患者易于接受, 綜合了上述術式的優點,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 1802-1829.

[2] 黃荷鳳, 胡林姿. 子宮內分泌.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1994(5): 263-267.

[3] 李青華, 周永來, 張玲艷, 等.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56例分析.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6, 15(11):1459-1460.

[4] 劉彥.實用婦科腹腔鏡手術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0:201.

宮腹腔鏡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宮腹腔鏡;不孕癥;效果

近年來不孕癥的發病率逐年提高,隨著宮、腹腔鏡設備及器械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宮、腹腔鏡技術在婦科臨床上廣泛應用。宮腹腔鏡聯合診治不孕癥直觀、微創、出血少、術后恢復快,避免了患者再次入院的痛苦和麻煩,使不孕癥的病因診斷率明顯提高,提高了妊娠率。現對我科2008~2010年應用宮腹腔鏡聯合診治不孕癥45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08~2010年收治的45例患者,年齡24~44歲,孕次0~3次,不孕時間12~60個月,全部病例均排除男方因素,均經過一般治療無受孕而行宮腹腔鏡聯合檢查。其中原發不孕29例,繼發不孕16例;輸卵管性不孕22例,子宮性不孕12例,原因不明11例。

1.2 手術指征 子宮畸形導致不孕,需要宮、腹腔鏡聯合進行矯形手術;子宮腔內病變導致不孕,在腹腔鏡監護下行宮腔粘連切除術,子宮內膜息肉和宮頸息肉電切術,黏膜下子宮肌瘤電切術,宮內異物取出術;子宮以外原因導致不孕,需要宮腔鏡、腹腔鏡聯合診斷評估宮腔、輸卵管、卵巢、盆腔情況分別進行腹腔鏡下美蘭通液術、宮腔鏡下插管疏通輸卵管手術,輸卵管造口術,輸卵管切除術,卵巢囊腫剝除術,多囊卵巢打孔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內膜異位灶清除術,盆腔粘連松解術。

1.3 手術方法 手術時間在月經干凈后2~7 d內進行,患者全麻下,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氣腹成功后,改頭低腳高位,臍輪下穿刺10 mm,置入腹腔鏡,再于髂前上嵴內側2~3 cm無血管區穿刺5 mm。常規消毒陰道,擴宮后(5~8.5 mm)置入宮腔鏡器械,5%葡萄糖液體膨宮。觀察宮腔形態、子宮內膜狀態和盆腔各臟器外觀,有無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存在,盆腔粘連情況、多囊卵巢和內膜異位癥病灶。在腹腔鏡監視下,行輸卵管通液(美藍),觀察輸卵管柔軟度和蠕動,傘端形態和美藍溢出情況,判斷有無輸卵管因素存在。腹腔鏡下同時行治療性操作:盆腔粘連分解,輸卵管傘端造口術,輸卵管整形術、內膜異位癥病灶清除、子宮肌瘤剜除術、卵巢囊腫剝離術、多囊卵巢表面多點電灼打洞術。宮腔鏡下同時進行宮腔粘連分解術、黏膜下子宮肌瘤切除術。

2 結果

本組45例患者全部經宮腹腔鏡聯合診斷,并經過病理證實,其中輸卵管阻塞16例;慢性盆腔炎1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7例;多囊卵巢1例;子宮肌瘤3例;卵巢腫瘤3例;宮腔粘連3例;正常盆腔2例;本組患者全部行宮腹腔鏡聯合操作,同時行直視下輸卵管通液。其中16例輸卵管阻塞經過治療后15例輸卵管再通成功,另1例輸卵管阻塞因粘連嚴重或近端阻塞而放棄治療;術中出血平均42~90 ml,手術時間平均68 min;術后當天恢復排氣率87%,拔除導尿管后自行排尿和下床活動率100%;術后3 d患者平均體溫正常,術后3、5、7 d輸卵管通液術,術后平均住院7 d;均于術后接受指導受孕,卵巢處于恢復治療階段,其中7例已生育,31例孕期中,另7例處于孕前指導階段。

3 討論

應用宮腔鏡和腹腔鏡聯合檢查,可在直視下了解造成不孕癥的主要原因,宮腔鏡以其特有的直觀、準確成為婦科宮內疾病診治的金標準。宮腔鏡可以直視下清晰、準確的觀察到子宮頸管、宮頸內口、子宮腔形態、內膜厚薄程度和輸卵管開口等情況,從而發現影響生育的子宮內因素,并可明確宮腔內病變的性質、部位、大小及界限,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腹腔鏡檢查有助于確診造成子宮以外不孕的病因,明確輸卵管功能,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可以將術前超聲檢查和體檢難以發現的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粘連同時發現,可同時行手術治療。使不孕癥患者能夠針對病因行同期治療,拓展了單一內鏡手術的治療范圍,減少了患者再次手術的痛苦;對于輸卵管積水和傘端包裹可以進行輸卵管造口術。在輸卵管傘端打洞,暴露輸卵管黏膜,卷袖狀翻出輸卵管黏膜,并電灼輸卵管傘端固定,必要時縫針固定。然后,再行輸卵管通液術,如傘端美藍通暢流出,即手術成功;宮腔鏡手術造成的并發癥,如子宮穿孔、鄰近臟器的損傷,在宮、腹腔鏡聯合手術中可立即在鏡下直接電凝止血與縫合修補,免除并發癥未被發現和開腹手術等處理。

總之,宮腹腔鏡聯合手術直觀、微創、出血少、恢復快,只需一次麻醉,一次手術同時解決治療造成不孕癥的諸多問題,為宮腔鏡手術并發癥的及時處理同時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途徑。具有手術時間短,損傷小,恢復快的優點,值得臨床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郭紅玲.宮腔鏡、腹腔鏡聯合診治女性不孕癥48例報告.徐州醫學院學報,2008,28(3):184.

[2] 嚴冬梅,童亞非.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診治不孕癥126例療效觀察.中國婦幼保健,2008,23(5):696.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微創外科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現代實用醫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省衛生廳

中華介入放射學電子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聊城市| 谷城县| 绩溪县| 清新县| 江津市| 金湖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宜都市| 石嘴山市| 眉山市| 兴城市| 屏南县| 大名县| 富民县| 浦东新区| 南木林县| 新绛县| 婺源县| 绥芬河市| 云龙县| 仪陇县| 崇阳县| 永平县| 秭归县| 莒南县| 鹤峰县| 梁河县| 十堰市| 固安县| 城固县| 富宁县| 武功县| 临沭县| 乐都县| 班玛县| 德令哈市| 拉孜县| 体育| 白沙| 中西区| 城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