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然而不王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將左宗棠最喜歡聽諸葛亮的故事,還以武侯自命,給友人的書札常常自署別號“今亮”;詩人杜甫,也最崇敬諸葛亮,也以武侯自命,稱贊孔明是“萬古云霄一羽毛”。好像中國人不分文武,都奉諸葛亮為心中的偶像。在諸葛亮之前有張良,之后有劉基,這三個人都扮演了同樣的歷史角色。諸葛亮近申韓法家,張良近黃石公道家,劉基精于天文兵法近乎陰陽家,盡管三人思想道術各不相同,但都成了中國知識分子衷心向往的人物,因為他們三位都是王者之師。
古今歷史中,人品、節操、才干有如此相似的,真是少見。三位都有光明俊偉、倜儻磊落的器宇;三位都有超然神逸、不讓富貴系住心志的見識;三位都有從草莽中崛起,爭奪中原,輔佐英主成就帝業的才略;三位都是憑智慧運籌帷幄,安定江山,從隱退的平民成為王者之師。
這三位英杰為什么受到后世最高的崇拜,這就觸及“中國心靈”的特殊處,原來,“中國心靈”一向是崇拜“王者之師”勝于崇拜高居帝位的權威者。孔子崇拜周公,以夢不見周公為憾,并沒有去崇拜周成王,這就樹立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抱負。后人崇拜孔子,并不崇拜魯侯周帝。數千年來,后人敬重張良勝于漢高祖,敬重孔明勝于劉備,敬重劉伯溫也勝于明太祖。中國知識分子都想做王者之師,居輔佐的地位,而不是自己做皇帝。
然而在無數的“王者之師”中,為什么又以這三位最為杰出呢?這便更深入地觸及“中國心靈”,因為中國人評論人物,是以“身死不辭”的受難者與“功成不居”的隱士,兩者合鑄而成的人品最受禮敬。張良為韓報仇,椎擊暴秦,可說是受難者;待到功成,辟谷自苦,愿從赤松子游,便是隱士。孔明高臥隆中,不求聞達,是真隱士,一朝許身國家,鞠躬盡瘁,便是受難者。劉基也是出身布衣,以討賊為己任,待到天下盛平,不肯就任相位,死后焚尸揚灰,連個葬所都不貪。他們受難時寧靜從容,隱退時淡泊瀟灑。受難者是“提得起”,隱士是“放得下”。兩者合鑄而成的豪杰品格,就成為“中國心靈”中最受崇拜的人物。
(摘自《讀者》)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4、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5、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8、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9、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很多文本常有一些疑點需要我們去探索和澄清,在這過程中,教師的總結式語言能漸漸引導主體思考問題的針對性、深刻性和關聯性。
譬如筆者教《一個文官的死》,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切爾維亞科夫從一個噴嚏走向死亡,從最直接的原因來看,都是什么惹的禍?
生①:唾沫星子!
師:很好!唾沫星子!切爾維亞科夫覺得自己的唾沫星子濺到了將軍的身上,所以惶惶不可終日!但……他的唾沫真的濺到了將軍身上嗎?這件事情是確定的嗎?
(大家略感意外,低頭看文章,沉默有頃。)
生①:不一定。
師:何以見得呢?
生①:因為第1段中說他“低下頭去,于是……啊嚏!”他是低下頭去打的,將軍坐在他的前一排,不可能濺到他的身上。
師:那將軍為什么要用手套使勁擦他的禿頂和脖子呢?
生①:可能戲太精彩了,他看得太投入了,出了汗。(生齊笑)
師(亦笑):分析得有道理!很會讀書,注意到了文中的細節描寫。大家再看看還有其他依據嗎?
生②:我覺得可以從將軍的幾次答話看出來唾沫根本沒濺到他身上。
師:哪幾處答話?
生②:“簡直是胡鬧。……上帝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還有后面的,“你簡直是在開玩笑,先生!”
師:哦,從對話中發現。對這件事情,他簡直覺得莫名其妙!天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么前面為什么他會接受道歉,說“沒關系”呢?
生②:他可能根本沒聽清對方在說什么,他聚精會神地聽戲,不想被打擾。
師:很好!可憐的切爾維亞科夫本來很有紳士風度地小心翼翼地打了個噴嚏,他本來“一點也不慌”,沒覺得有任何不妥,然而當他發現前面坐著一位將軍,他的安全感霎時消失殆盡,隨后便為了這樣一個并不確定的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賠罪,執著地追求得到將軍的諒解與寬恕,為此絞盡腦汁費盡唇舌,沒料到反而招來了毀滅。所以我們可以說,都是唾沫惹的禍,不僅僅是之前的唾沫星子,更是后來唾沫橫飛的解釋與賠罪!然而如果我們更深入地去思考,你會發現真正惹禍的不是唾沫,而是為了唾沫犯的錯而想用唾沫去糾錯這一行動背后的心理,是這種心理惹了禍。
教師最后的總結語言其實是師生共同探索得出的結論,過程中的思考是有針對性、深刻性和關聯性的。
六、化解難點
用總結語言化解教學難點,也是一種藝術。
筆者教《胡同文化》一文時,談到怎樣看待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忍”。
生①:“忍”,心字頭上一把刀。
生②:小不忍,則亂大謀。
生③:勾踐的臥薪嘗膽,終得雪恥復國;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成全漢家四百年江山。
師:等等,這種“忍”與文中所說的北京市民的“忍”,是否是一個概念?
生④:顯然不是。文中市民的“忍”是為了茍安,而勾踐和韓信的“忍”都是以圖將來。
師:嗯,從動機上來說,“忍”有兩類:一為王者之忍,二為奴隸之忍。前者是為了躍出更遠而暫且退讓一步,這種人的骨子里有一種天然的王者之風;后者是為了坐穩奴隸,逆來順受,乞討生存。
生⑤:如果說“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那么,前面說到他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是否也與之相關?那種知足常樂究竟是美德還是一種落后?
師:問得好!中國人的忍確實也體現在對物質的微薄需求上。19世紀的美國人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他們像騾子一樣堅韌有力,有像鴕鳥一樣的食欲與消化能力……《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就是說中國的百姓千苦可吃,萬難可赴。19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一位力倡排華的議員薩根特詛咒說,中國人的堅忍搶走了白人的飯碗,當時正在修建第一條橫貫美國的鐵路,華工的日工資只有十美分,華人苦力可以靠幾個死耗子與兩把大米便可以生存,而白人沒有每天一到兩個美元是無法過活的。
(生齊感嘆唏噓。)
師:這讓我們不得不感慨中國人生命的微賤,并為之深感悲涼。但是,同樣是對于物質的微薄需求,也有一些值得我們仰望的生命。譬如歷史英雄蘇武,譬如革命英雄楊靖宇,他們又用自己的堅韌與高貴佐證了中國人有著怎樣偉大的生命力!所以,忍的價值定義,關鍵在于忍的動機。即便是王者之忍,當忍作為官僚們的權術的時候,忍無疑就是陰謀,《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就給這個忍作了最深刻的注解。
生⑥: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那種以忍為權術的人未必是真正的王者。相反,他恰恰是權欲的奴隸。
師:你能看到這一層,實在了不起!所以所謂“王者”和“奴隸”,并非專指現實的身份而言,而要看精神與信念的持定。
生⑦:我想到了日本動漫《火隱忍者》。那是不一樣的忍。是對于人生當中困難與挫折的極強的耐受力和對抗精神。
生⑧:那么,汪曾祺對于北京市民的這種“忍”的態度到底是怎樣呢?是嘲諷,還是表示理解?
師:你們說呢?考慮一下。
生⑨:有批評,但又不太尖銳。
師:用一個什么詞概括比較恰當?
生⑨:“調侃”吧。
師:非常好。調侃。善意的批評、幽默輕松的口吻。每種生活都有它自己的美,就好像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不必強求一律。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人要想成為“禮”之人,就要時常克制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論和行為都要符合“禮”的要求,做到“禮”,就需要忍,在忍中去舍。元代許名奎、吳亮有一部《忍經》說:“帝王以忍得天下,將相以忍得長久,商賈以忍得富貴,常人以忍得知己。”據史書記載,唐代鄆州有一戶姓張的人家,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全靠“忍”字,因而得到了唐高宗的賞譽,其后人以“百忍”為堂號。從此各地張姓大都以此為堂號,并列為祖訓。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是需要這種“忍”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因為汪曾祺的情感是復雜而含蓄的,所以在這里,教師需要有層次地用總結語言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忍”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內涵和意義。
七、摸索結點
文本內或不同文本之間常常隱藏著一些結點,它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摸索并用總結語言將它呈現出來。
譬如筆者曾經將龍應臺的《目送》和安寧的《父親在拐角處等我》進行比較閱讀教學,在課即將結束時,筆者有一段陳述:
龍應臺的《目送》主旨是宏觀的,反映了人類共性的問題;《父親在拐角處等我》則是微觀的,表現的是個體的生命反思。聯系起來看,其實兩位作者都在慨嘆一樣東西:愛的有限與無限。
人間的愛是有限的。
有限額。人與人相處的時間是有份額的,而且你不知道屬于你們之間的份額究竟有多少。所以每一天都珍貴,它有可能就是那最后的一份。
有限量。當我們愛的人消失在轉彎的地方,奔向他自己的海闊天空,或者陰陽兩隔,我們的愛便無法全數抵達,它是限量供應的。
有限度。人性是有弱點的。就像龍應臺,對兒子的過度依戀無法放手;就像《父親在拐角處等我》的安安,出于自私和虛榮心而不愿讓同學看到做三輪車夫的父親……因為人性是有弱點的,所以,人的愛,是有限度的。
然而,愛又是無限的。
因為愛,所以“在那么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
因為愛,所以父親將廉價的小貨車停在側門的窄巷邊,以虔誠的心靈仰望做大學教授的女兒的尊嚴。
因為愛,所以騎三輪車的父親會為了那個因為自私和虛榮心而拒絕他在校門口出現的女兒而在拐角處饑腸轆轆地等待女兒的出現,而且老遠看到女兒就會開心地搖鈴……
一直以來,超人拯救世界都是美國大片鐘愛的題材,《超凡蜘蛛俠》的上映又讓各大院線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你聽說過《海扁王》嗎?它和蜘蛛俠同樣是由漫畫改編,同樣講述的是超級英雄,但是《海扁王》的男主角卻沒有超能力,更沒有無堅不摧的神奇裝備,他只是個普通人,能成為超級英雄,完全是憑借著超越自我的強大內心。
8月19日,《海扁王》的故事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演了。在今年北京車展亮相后,上海大眾2012年的重磅車型——全新朗逸終于揭開了神秘面紗,11.29萬-16.69萬元的價格確定了朗逸繼續親民的路線,全新的外觀設計則讓它更加時尚動感。
雖然《海扁王》中的主人公和朗逸并不大一樣,一個是默默無名的小男孩,另一個是叱詫多年的王牌車型,但是兩者卻有著一個極大的共同點:就像全新朗逸廣告語形容的:超越自己,就是超人。
“鉆石”棱角
全新朗逸首先在外觀上完成了新的超越。老款朗逸的設計風格較為中庸,一直被譽為汽車市場的“君子”,在人們的印象里,它就像一個謙謙君子,給人一種溫馨之感。然而隨著市場日益多變的消費需求,顯然君子風格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精英們的需求,而這也是全新朗逸改變的動力。
在素有“鉆石”美譽的青島國信體育館登場,正是全新朗逸改變的信號和標識:從溫柔的弧線到犀利的棱線,華麗的轉變猶如鉆石般耀眼明亮,而每一個棱角都體現出大眾家族最新的設計預言,內斂而不失鋒芒。
上下水平橫拉式進氣格柵運用了最新造型理念,四邊形設計飽含動感同時兼顧穩重,格柵內更首次運用豎向鍍鉻裝飾,令整體大氣且不失時尚;英氣逼人的磐石雙飛翼造型獨立光源前大燈與上進氣格柵巧妙融為一體;側面造型處理果斷而犀利,簡潔的型面有效襯托出貫通前后的精準腰線,讓側向視覺更具修長動感;雙件式立體造型尾燈型面緊湊利落,燈腔內獨特的“L”造型燈組排列與尾燈外輪廓相互呼應,加強了尾部的視覺張力。整體看上去,神似家族旗艦車型帕薩特。
在內部設計上,全新朗逸延續了以橫向設計為主的外觀特點,使座艙顯得更加寬大豪華。儀表盤、內飾面板也采用了橫向構思,全新中央通道與中控臺連為一體,更具視覺美感。細節上,全新朗逸的換擋手柄與換擋面板、空調音響旋鈕,方形設計的空調出風口都配備了銀色鍍鉻條,內斂且顯檔次。四車門中低音揚聲器外網的紋理采用了動態平衡理念,以現代方式演繹中國傳統紋飾,中國風十足。
強勁“芯”跳
全新朗逸動力配置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與老款相比幾乎沒有太大區別,但仍小有進步,稱得上動力充沛、操控自如。全新朗逸采用了1.4TSI和1.6L兩款發動機,1.4TSI發動機創新地集成了渦輪增壓系統、燃油缸內直噴技術以及可變氣門正時功能于一身,額定功率達96kW,低轉速時即可擁有高達220N·m的磅礴扭矩。
1.6L發動機的強動力、低油耗特性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最大扭矩高達155N·m,最大功率為77kW。根據版本不同配置DSG雙離合7速變速器、Tiptronic 6速手自一體變速器或5速手動變速器,換擋表現也都不錯。
全新朗逸在配置的調整上花費了不少心思,而這也成為了全新朗逸最大的變化之一。例如HHC坡道起步輔助系統,增強了舒適性和操控安全性;定速巡航系統,讓長距離駕駛悠閑自如;集成了彎道輔助照明功能的前霧燈,提高了夜間行車的安全系數。此外,針對中國市場的道路特性和駕駛習慣,全新朗逸重新調校助力轉向系統,令其低速狀態下轉向更輕盈,高速狀態下轉向更沉穩。這些變化都是全新朗逸對市場需求的反饋和對自身品質的一次超越。
王者氣質
在上市會上,全新朗逸通過三次登場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全新朗逸的魅力,這樣反復登場的形式在新車會上并不多見,似乎也暗合了朗逸屢次反復榮登銷量榜的情境。截止今年7月,上市4年多的朗逸累計銷量已突破80萬輛,成為所在細分市場當仁不讓的王者,但是在后生輩出的年代,全新朗逸還會是王者嗎?
在融合了時尚與動感后,我們看到了更年輕的全新朗逸,但是這種年輕并沒有帶走這款車型身上的王者氣質,優秀的設計理念,人性化的科技保障,貼合需求的消費視角,這些都將成為全新朗逸征戰市場的砝碼,同時也詮釋了“心強,自鋒芒”的氣魄。
雖然隨著中國汽車市場整體消費能力的提升,中級轎車消費結構也隨之升級,競爭更為激烈。但朗逸并沒有停滯不前,一次次的改款換代中,我們看到了上海大眾設計師一次次對市場需求的吸收和車型改良的進去,正如開篇所提的《海扁王》,超越不在乎是否能夠取得神奇的超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敢于超越自己的心。而再次融合了大眾汽車經典品質與中國消費者最新需求的全新朗逸,相信勢必將再次創領中國中級轎車市場新格局。
圖解
車身尺寸:全新朗逸的長寬高分別為4605×1765×1460(mm),與上一代相比,寬度有所增加,整車感覺更加大氣,軸距依然保持在2610mm。
輪轂:有15-16英寸多款造型輪轂可以選擇。
車身顏色:雅致白、神秘黑、簡約銀、銳意紅、哲思灰、睿智金、風采藍共7種車身顏色。
舒適性配置:基本特點是多而全,智能化的KESSY無鑰匙進入/一鍵啟動功能;自動防眩目后視鏡,有效提升夜間行車安全;而多功能外后視鏡采用了雙曲率設計,將科技設計集于方寸之間;前風擋的雨量感應靜音無骨雨刮,星空白背光多功能組合儀表,四車窗智能一鍵升降。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