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圈地運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23-0086-02
圈地運動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對英國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圈地運動是一場過程復雜、影響深遠的土地使用制度變革,它推動了英國農業的商業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先期支持,也是一項重要的公共經濟政策的實施。同時,在圈地運動過程中存在土地使用和所有權的交易中存在著成本和收益分配的不公平現象,其極端后果是導致了暴力沖突,如托馬斯?莫爾用“羊吃人”來猛烈批評圈地對農民的掠奪和剝削。本文將從分析圈地運動的目的與動因入手,結合圈地運動的背景,對圈地運動的后果――效率與公平問題進行評論與總結。
1圈地運動的背景與作用
1.1圈地運動的歷史過程
圈地運動歷經四百多年,從都鐸王朝初期一直持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大體上以“光榮革命”前后為界,可以分為早期圈地,即都鐸圈地和晚期圈地,又稱議會圈地。都鐸時代的圈地面積不大,涉及的地區不廣,但因為處置圈圍土地的方式比較劇烈,違背了當時的社會道德規范,加之把可耕地改為牧場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造成農村人口外流,所以歷來成為暴力積累的典范;而議會圈地雖然圈圍的面積更大,涉及的地區更廣,但因為議會圈地對圈圍土地的處置是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的,圈地后地產的集中已經是當時人們出于經濟利益而達成的共識。可以看出,圈地運動的制度變遷經歷了一個從自發性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到強制性的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的轉換過程,同時經歷了一個從非正式制度變遷到正式制度變遷的轉換過程,符合一般制度變遷的方式,是一個提高產權效率的制度變遷。
1.2圈地運動的原因分析
1.2.1土地產品價格的變動
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英國經濟持續增長,呢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英國毛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對羊毛的需求越來越大,致使羊毛的價格日益上漲,養羊業成為最有利可圖的生產行業。新航路開通之后,在英國發生的價格革命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漲,16世紀初的1501-1510年到17世紀中葉的1651-1660年,英國食品價格上漲了6倍(物價指數從116躍升到687),同期工業品的價格上漲了3倍(物價指數從95躍升到327),使得額定地租的實際收入日益減少。市場傳遞的信號刺激領主改變土地用途,通過大規模圈地開辦牧場,以養羊業為主。隨著總需求的上將土地用于牧羊業可使土地資源配置的機會成本最小化,這就需要土地資源的集中。
1.2.2不同土地經營方式的績效差異
當領主不具備在領地上直接從事耕作的資本和技術時,領主出于管理成本高于交易成本的考慮而采取分權經營的方式,將土地租與佃戶耕種。在圈地運動前夕,農業技術進步,資本積累以及畜牧業的高額利潤對土地經營方式產生了重大影同時,領取工資的雇工的出現為替代佃戶、自耕農提供了條件,對領主而言,變更原有的土地經營方式成為可能。隨著土地規模的擴大和邊際管理成本的降低,邊際管理成本與邊際交易成本的新的均衡有利于集中管理。可以認為,市場傳遞的價格信號使土地使用制度的變革具有了必要性,集中經營的有利可圖使變革具有了可行性,內外部因素共同催生了圈地運動。
1.3圈地運動的作用
D?C?諾斯認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可以說,圈地運動就是這樣一種活動。
圈地運動一場深刻的農牧業技術革命和土地制度變遷,不僅引起了農業革命,也促進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前提條件:第一,圈地運動使一大批靠土地為生的農民擺脫了對土地的依附,為工業革命準備了大批自由勞動力;第二,土地的集中和土地占有、使用關系的資本主義方式,使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在農業中得到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耕種者利用技術和利益,為農業中的生產力發展開辟了實驗場所,提供了更多、更廉價的原料和糧食;第三,打破了原有的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形態,擴大了國內市場;第四,將分散式農業轉變為圈地式農業,提高了土地的商業化、專業化經營,加快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為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資本條件;第五,封建土地制度的瓦解使封建制度徹底解體,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2英國圈地運動造成的社會不公平
我們在肯定圈地運動對英國歷史進程的巨大推動作用時也該看到它給英國農民利益造成的慘痛犧牲以及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這對我國目前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住房市場化改革而大規模征用開發土地、改變土地使用制度的情況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1英國圈地運動與城市化進程
圈地運動將很大一部分鄉村勞動力排擠出了農業生產領域。這些失去土地的小農去了哪里?他們都遷移到城市了嗎?圖一比較直觀地展示出英國城市化發展軌跡。
顯而易見,在19世紀之前,英國城市化進程一直比較平穩,穩中有升,既沒有出現大的波折和倒退現象,也沒有出現大幅度躍進現象。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是在19世紀初年到來的,圖中1801年可算是英國城市化實現“起飛”時刻,但眾所周知,這一時期城市化的“加速器”是18世紀下半葉肇始的、方興未艾的工業革命,而不是圈地運動。
在圈地運動期間,遷入城市的農村移民大部分是貧民。在斯圖亞特王朝晚期,倫敦每年流入大約8,000移民,這些貧民很可能占了其中絕大部分。但一般說來,大多數貧窮的農村移民不會融入城鎮的正式結構內,因為他們沒有技術和資金,也沒有購買城市自由人權利的能力。農村下層移民雖住在城鎮里,但不屬于它,他們被隔離在特殊的街區成為“邊緣人”。
可見,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僅僅將剩余勞動力“推出”土地是不夠的,城市必須吸收他們,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形成完整的“推――拉”機制。而在圈地運動發生年代,近代大工業還未誕生,中世紀城市舊式工業難以吸收和接納大量鄉村移民。結果這些剩余勞動力遭到了城市居民的鄙視、抵制乃至驅逐。圈地運動只是使農民走出了農村,卻沒有真正進入城市,至少大部分沒有變成穩定的城市人口。
2.2政府的作用
數量眾多的鄉村移民涌進了城市,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就業機會、財產安全以及飲食衛生。為了控制流民數量,英國議會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懲治流民和乞丐”的“血腥立法”,采用暴力手段將流民固定在教區或遣回原籍,對于城市中充滿的大量的貧民、乞丐,英國早期的社會保障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下層民眾和防范窮人危害統治階級利益,因此以懲罰為主,基本上是一個反流民、反乞丐的政策,對貧民的救濟條件也十分苛刻,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可見,為了實現勞動力轉移,促進城市化發展,政府應當發揮調控作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重視社會公平,保障農村勞動力的最低生活需求,維護社會穩定。
綜上所述,英國開展圈地運動的結果是形成了社會分層格局,提高了經濟效益,為英國發展農業資本主義生產乃至工業革命的發生奠定了經濟基礎,提高和鞏固了英國在全球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公正和社會問題,政府應該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維護社會公平。
參考文獻
自2002年起,北京華聯商廈股份有限公司的北京安貞店、呼市店、鄭州店、成都店、廣州店相繼開業。北京華聯有關負責人透露,2003年,他們將繼續拓展其在全國的百貨、購物中心業務,在全國各大區快速“躍馬圈地”,爭取在2005年中國零售業市場完全對外開放前完成在全國的布點。
為了在華南拓展百貨業務,北京華聯商廈將以廣州商廈為中心,迅速進軍華南市場,除廣州外,同時還將在南昌、福州、桂林、海口等地開設百貨店和城市購物中心MALL。
該公司董事會秘書李翠芳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曾透露,“此前,中商股份做的是大商業,包括酒店和批發等業態,給人的感覺是綜合型公司。”但在研究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及加入WTO后中國商業的發展趨勢,并對國外先進商業業態進行考察后的基礎上,中商股份發現目前國內發展潛力、增長速度最快的業態是大型綜合超市和以百貨為主體的大型購物中心,于是樹起了以“北京華聯商廈”為大旗發展購物中心連鎖的戰略。
依托先進的經營理念、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及雄厚的資金實力,北京華聯集團迅猛發展。北京華聯集團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分別經營大型城市購物中心、百貨商廈和大型綜合超市。2002年,北京華聯集團銷售額突破100億元人民幣。
到2003年底,北京華聯集團將覆蓋全國30多個地區,其中百貨商廈(購物中心)將達到20家以上,大型綜合超市將達到80家以上,預計銷售額將實現150億元人民幣左右。2003年將開業部分的MALL購物中心就有:8.8萬平方米的武漢華聯購物中心、8萬平方米的南昌地王廣場華聯百貨商廈、3.7萬平方米的重慶華聯購物中心、2.88萬平方米的河南新鄉華聯百貨商廈、2.8萬平方米的石家莊華聯百貨商廈等等。
移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子商務方式,充分利用了移動無線網絡的優點,對傳統電子商務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對于用戶來說,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移動――他們可以借助自己的手機,獲取產品信息并完成下訂單和支付環節,這無疑能夠提高購物效率;他們還可以利用手機通過信息、郵件、手機網站等方式獲取各類促銷信息,這些信息大大促進了用戶開展電子商務交流活動。
憑借著隨時隨地進行交易,用戶規模大,服務個性化和移動支付快捷方便等優勢,再加上移動通訊技術不斷得到突破,政策環境也不斷優化,目前,移動電子商務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了潮流和趨勢,我國移動電子商務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同時,在產業鏈不斷細分的前提下,移動電子商務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覆蓋了從購物等個人消費領域到行業應用各個領域。業界普遍認為,移動電子商務具有許多傳統電子商務所不具備的特有屬性,在未來務必能開拓出一片廣闊的新藍海。
當然,移動電子商務也存在它的問題。對于消費者來說,最關心的就是支付安全問題。如何保證電子交易過程的安全,成為移動互聯網企業需要解決好的事情。
不過,這依然不影響移動電商市場發展的強勁勢頭,筆者預測,未來一兩年,我國移動電子商務將面臨井噴發展期:3G 用戶規模性增長、平板電腦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管制政策逐步放松,以及運營商對移動支付平臺打造是我國移動電子商務市場即將爆發的直接驅動因素。
中國已經歷了35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早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候。總理認為,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靠,要把城鎮化放在現代化大趨勢中來思考。十后,城市化既是經濟政策的重點,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力。
中國城鎮化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很多問題,與英國幾百年前的圈地運中的某些情況有著相似之處。14世紀時的英國與當今的中國,無論是時代背景、歷史發展還是政治構架無一相同,所謂的“圈地”也并不能完全從字面的意義上理解,然而,我們可以從英國圈地運上借鑒一些可學習之處,再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可避免重蹈覆轍的錯誤,從而使得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向著更加明確、合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理性回顧歷史
說起英國圈地運,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1516年出版的《烏托邦》一書中所說的“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羊吃人”運,從此,“羊吃人”變成了圈地運的代名詞。也讓人產生了感官上的抵觸和厭惡。然而,本書作者――英國作家托馬斯?莫爾是在出使歐洲大陸期間利用空閑時間撰成此書的,而他其實對于圈地的實際情形并沒有進行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所以后世有學者稱其為出于“道德激情的文學性質的作品,而非理性、嚴謹的學術著作”。
據歷史記載,英國圈地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即早期圈地運和晚期圈地運。不同時期的規模、目的和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都是截然不同的。
在封建莊園時代。英國的耕地以敞田制為基礎。為了使每個農民能夠得到大致相當的土地,就把耕地按照肥瘦、遠近、干濕分成若干“條田”,在農民中進行分配。這導致每個農民的土地散布在不相連接的幾塊土地上,很顯然,這種方式不僅不利于耕作,也嚴重影響了農民耕種的積極性。
大約在14世紀,隨著農業勞生產率的提高,農民自愿將各自分散的“條田”互相交換(或收買過來),加以圈圍。田地集中之后距各自的家會比較近,且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種植作物,耕地后的再生草或收割后的落穗也都可留作自用。這便是英國圈地運的早期,主要進行著自然、自發、自愿的土地圈占運,這是人口增加和農業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英國工業生產力尚未發展時期的必然現象。
15世紀末以后,由于英國毛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對羊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羊毛價格日益上漲,養羊業成為最有發展前途的生產部門。在這一時期,英國社會出現了一個全新的階級:“新貴族”。所謂“新貴族”主要來源于兩個階級:貴族階級和富農及鄉紳階級。
貴族階級:一部分貴族由于受到當時價格革命的影響,額定貨幣地租的實際收入日益減少,加之生活奢靡,致使入不敷出,最終不得不通過變賣土地達到平衡。另一部分有遠見的貴族通過圈地運,不斷購買或兼并土地,改變原有的封建土地的經營方式,將土地租給他人,除收取租金外還分享一部分的土地產出,或直接雇傭工人從事生產,從而發家致富。
富農及鄉紳階級:主要來自自由持有農,他們通過早期的原始積累,購入大量的土地從事生產。據統計,在1485-1550年間,王室圈占土地占圈地總面積的2.1%;高級僧侶占17.6%;貴族占12.1%;鄉紳占67.5%。到了宗教革命時期,教會的土地被議會大量出售,絕大部分落入了“新貴族”的手中。在這一時期,立法也開始傾向于領主的利益,圈地運開始對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而廣泛的影響。
圈地運的另一個發生在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前期。1760-1820年間,英國人口由650萬驟增至1200萬。人口暴漲導致糧食需求大增,加上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勢力席卷歐洲、英法爆發戰爭、英國進口糧食受阻,導致必須發展本國的農業,以向高速增長的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英國發生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其結果是谷物產量從1760年的4萬多噸增加到1820年的7萬噸。而糧食產量的快速增長,主要取決于圈地后對土地投入的增加、有效農耕方法的推廣等因素。
這一時期,英國的圈地運是通過議會立法實現的。從17世紀30年代到18世紀30年代的110年間,議會總共通過了4044個圈地法令,其中以18世紀初的10年為最多,通過了1659個。
在圈地運的后期,由于棉花等產品對羊毛的競爭和替代,加之市場對農產品的大量需求,許多牧場又開始轉向農業生產。但是,此時也正是英國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的時期,較高的工資吸引了大批勞力,農業迫切需要先進的生產技術及代替勞力的機械設備,因此,農業理所當然地走上了規模化經營之路。
圈地后遺影響
歷史上的英國圈地運。夾雜著復雜的經濟、社會背景,其實際情況與經典著作《烏托邦》所傳達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其帶來的影響也是多樣化的。
首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力。圈地運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大量的自由勞者。同時,圈地運也使家庭手工業被破壞,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其次,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變化:圈地運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其次是經營方式的改變:土地被圍圈以后,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雇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資本主義的利潤。過去的貴族變成了新貴族,農民則變成了農業工人,從而使農村得以資本主義化。
再次,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更愿意投資新的農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統,采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產量。
同時,加快了英國城鎮化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以及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量增加。如圈地運開始后居住在1萬人以上的城鎮居民占英國人口的比例從3.1%上升到8.8%。
另外,推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圈地運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條件。
然而,圈地運對一部分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在圈地運中,許多農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而英國政府又頒布血腥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來說,圈地運則確實是一場明顯的“羊吃人”運。
走符合國情的“圈地路”
從歷史來看,英國圈地運既有其存在發展的必然道理,也有其不得不指摘之處,我們應該以其正確的思路為借鑒,將其產生的弊端為警戒,盡所能走出一條完善的、為百姓所支持的“中國版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是中國的必行之路。從長遠來看,只有大規模地轉移農業剩余勞力,加快城市化進程,才能提高農業勞生產率,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和現代化。
馬克思曾說過:“資本關系的創造過程,不外乎就是勞者同他所有的勞條件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把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則把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工資雇傭勞者。”
圈地運正是完成了這樣一個資本關系的創造過程。
總理也曾多次強調,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他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潛力。從現代化發展規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余勞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將帶來投資的大幅增長和消費的快速增加,也會給城市發展提供多層次的人力資源。但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我們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注重提高城鎮化質量,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同時,努力為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使農民能夠轉為市民。展望未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古今中外對比參照,我們可以看到,城鎮化的關鍵是“人”的城鎮化。以英國圈地運為借鑒,可知無論目標多么正確,也要永恒堅守“以人為本”的信念,對公平、公正的要求永遠不會過時,對弱者的關懷也永遠都應該得到提倡。
堅持城鎮化道路,就要讓人民認可和支持城鎮化,并自愿自發地走城鎮化道路。英國政府當時在對待圈地采取政策時,就是以“自然發展規律”為前提,英國政府在18世紀以前持反對態度,進入18世紀后才變為支持。18世紀以前限制圈地運的法令得不到執行,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推了圈地;18世紀以后圈地得到政府的支持,也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好地建設“美麗中國”,城鎮化道路是必須要走的,而怎么走是關鍵。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還需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教育要走在城鎮化工作的最前頭。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那就要從小學開始,逐步地進行相應的教育工作,從素質、習慣、知識、技能、言行等方面著手,努力培養農村貧困地區的下一代新生力量,讓廣大的農民百姓從根上擺脫貧困,走上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道路。
第二,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要根據各個農村的實際情況,依照農民自主原則,并根據當地地形、社情、人情、風俗等,進行合理化、人性化、規范化的分配,讓老百姓能夠理解和支持,這樣才能走長久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第三,保障農民在城鎮化道路中的利益不受損。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改變了其生存環境;從種田到打工,改變了其職業;從農民變市民,改變了其身份。這整個過程一定會出現很多的不適應和不滿足,因此,政府需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法律、政策,不能出現住“空殼樓房”,發生再返貧等現象。并且為農民提供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讓其能夠很好地適應城市的工作,切實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水平,與開發式扶貧相銜接。
城市:北京
成員人數:約80人
發起人:吳秋
圈子主題:懷舊主義
戴著紅領巾,身著白襯衫,腳踏一雙雪白的平底膠鞋,每個左手的手臂上都工整地別著一個袖標,從一條杠的小隊長,到三條杠的大隊長,每個人的職務都一目了然,你如果以為這是那個學校的學生聚會那就錯了,看看這些手帶袖標的人,個個都是年過30的男男女女,他們的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生于上世紀70年代。
早在2年前,混跡于一家外企的吳秋就萌生了建立一個“70年代”的圈子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發到網上論壇里,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吳秋很快和其中幾個比較熱心的網友組成了一個小組,給這個圈子取名叫做“70年代班干部”,規定凡是每個入圈的人,都按照時間長短和職責范圍劃分級別,就在這個時候,北京后海一家同樣是以懷舊為主題的酒吧老板也加入了他們當中,從此以后,這家酒吧也就成了這個“70年代班干部”的根據地。
圈子組建成功后,吳秋組織了幾次大型的活動,而大家都對“第一次班會”印象深刻,那次破天荒地來了近200人,每個人都穿著指定的著裝――白襯衣、紅領巾、膠鞋,到門口簽到處領到了象征自己身份的袖標,細心的酒吧老板還準備了大量童年的玩具,沙包、陀螺、毽子……到現在,每個周末,吳秋和他的這個“70年代班干部”圈子還要定期搞活動,參與人員也慢慢固定在現在的近80余人,好多圈子成員都說,加入這個圈子以后,忽然發現自己的朋友變多了,視野也開闊了。
相親俱樂部
城市:上海
成員人數:20人左右
發起人:Vivian
圈子主題:情感休閑
“相親俱樂部”,單單聽這名字。你可能會以為又是什么單身男女聯盟的俱樂部,類似于曾風靡一時的“8分鐘約會”,成就一對算對。如果你這樣定義這個“相親俱樂部”,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家俱樂部的主題,說出來可能會讓正準備去相親的你大驚失色,這就是一家專門陪人相親的俱樂部。
俱樂部創辦人Vivian是有過一次婚姻現已離異的單身女子,她之所以創辦這個俱樂部,其實是因為一次上當的經歷。原來,離異后的Vivlan一個人生活頗有些寂寞,經不住親朋好友的勸說,便去一家婚介所報了名,可是這家婚介居然是個騙子公司,介紹給她幾個條件還算不錯的男人。后來都被Vivian發現竟然是這家公司的婚托,Vivian把自己的這番經歷告訴幾個好姐妹,大家一商量,于是就成立了這個“相親俱樂部”,目的嘛,一方面幫助那些要去相親的好姐妹,以防又被婚介所找來的騙子欺騙,即便不是婚介所介紹的,也可以帶上這幫好姐妹去看看是不是好男人,畢竟一個人怎么也敵不過三五個人的“火眼金睛”;另一方面嘛,幾個女人在一起,逛逛街、健健身、聊聊美容護膚秘訣,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因為特殊的功能性,這個圈子也顯得相對比較隱秘,所以至今參加的人數并不多,VIvian說,她們對每個加入這個圈子的人都要認真審核,“都是女人的地方,難免多是非,所以我們想盡量找一些性格比較好的人,要不然這個圈子就沒具有存在的意義了。”
都市奔奔族
城市:廣州
成員人數:近200人
發起人:圈圈
圈子主題:都市生活
20年前,崔健唱著《一無所有》,引爆了一代年輕人對于精神與理想圓滿的渴求與狂奔。20年后,崔健老了,那群年輕人也老了,但“一無所有”的印記卻依然牢固的烙印在20年后的年輕人身上。生于1 975―1 985,這是一代人,他們也許沒有機會跟著崔健一起狂吼著“一無所有”,但是他們卻有大把的理由,在這個房價、車價、醫療費用高的“三高社會”,獨自嚎叫著“一無所有”。他們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奔奔族”!
今年28歲的圈圈就是這都市奔奔族的一員,而創立這個圈子,源于他半年前的一次失戀經歷,當時,那個交往了近1年的女友得知圈圈沒有足夠的能力將買房的錢款一次付清之后,離他而去,倍受打擊的圈圈在網絡上看到“奔奔族”這個概念后,發現和自己的經歷很相似,就在某論壇里建了一個“都市奔奔族”的圈子,圈圈說,最開始建這個圈子的初衷,只是希望給有和自己相似經歷的人一個發泄的地方,可是到了后來,這個圈子里的人氣越聚越多,圈圈便開始考慮將這個網絡上的圈子發展為現實中的圈子。
“都市奔奔族”第一次聚會的時候,來了100多人,都是年輕人,大家聚在一起很快熟絡起來,當在聊天中得知大家都有過相同的經歷時。圈圈覺得自己的心情突然豁達了,“并不是只有我才這么倒霉,這是時代所造就的現象”,從那以后,圈圈就更熱衷于在現實中搞各種聚會,據說,他現在的女朋友,就是在一次聚會中認識的呢。
失寵之家
城市:香港
成員人數:100人
發起人:Judy
圈子主題:保護寵物
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圈子,照這個邏輯,動物也應該有動物的圈子。可是在香港的這個“失寵之家”,卻不止是為寵物們建立的圈子,也是為更多的喜歡寵物的人所成立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