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懂事的孩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最早接觸“懂事”的概念還是個孩子,老師給我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得把梨讓給其他兄弟姐妹。我聽完之后唯一的收獲是覺得梨子一定好吃極了,必須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水果,否則不至于吃個梨都得讓來讓去那么麻煩,就像大人在餐館飯桌上彼此謙讓雞頭,弄得滿桌子汁水四濺一樣。
在吃了第N個梨子并且失望之后,我不禁開始陰暗地想:孔融之所以要讓來讓去,估計是知道梨子并不好吃。他挑選最小的一個,那么受的苦也就最少。你知道,陰暗的想法一旦升起,就會完全停不下來。從聽到《孔融讓梨》的故事的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我都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不給一個小孩子一筐梨,愛怎么吃怎么吃,有什么好分的呢?
由此,我得出了一個猜想:所謂“懂事”,意思是用它作為迫使人接受不公平結果的借口。盡管在許多時候,這個詞字面上的意思的確有設身處地、不逾規矩、安守本分的意思。但真正用起來的時候,大多數情況就是讓人去做自我犧牲,放棄欲望,忍受不公平。
只有一個出國進修機會,因為你還年輕,所以要求你讓出名額給老同志,讓了就是你懂事;晚上要宴請領導,因為你很漂亮,所以要求你過去陪酒,陪了就是你懂事;無憑無故封了你的店,停了你的業,你還要請客送禮點頭哈腰,這么做了才是你懂事。打落了牙齒和血吞,這大概就是成年之后“懂事”的真正含義吧?
那么,我們怎么忍心贊許一個小孩子懂事呢?“來,雪糕分叔叔吃一口”,從眼淚汪汪的小朋友手里搶過雪糕,換來摸摸頭稱贊一句“乖,真懂事”,據說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分享的快樂?那難怪成年人聽到分享兩個字,感覺和聽到打劫沒什么區別。一個懂事的小孩子是不快樂的,只有一個在欲望完全不能伸張的世界里,才會有懂事的孩子。孔融讓梨的本質是梨子不夠多,注定有人要拿最小最爛的一個梨子,所以,需要給這種犧牲一個好聽的名字罷了。
別的地方我不清楚,但是在中國的社會里,說誰懂事跟說誰是好人一樣,潛在的含義是:你是最弱的那一環,可以被最先犧牲掉。
因為這兩天正在報考志愿,小女孩自己又不懂,家里的大人也不怎么懂這些事情,就說過來讓我幫忙參考一下!我看他選的那些學校都比較偏,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什么的,都是一些偏遠地區的,我問他為什么要選這些偏遠地區的學校?她說偏遠地區的學校分數低,并且學費也不貴!
我說你走的學校是二本,又不是三本院校,學費其實都貴不到哪里去?何況現在你基本上不學那些比較特殊專業的話,學費也就在四五千塊錢左右,沒必要去考慮學費的事情,去選一個好的學校,別考慮學費的事,更加重要!
小女孩說道理她都懂,但是因為家庭條件比較貧困,所以不想走太貴的學費的學校!
自己突然之間感覺這個孩子真的是太懂事了!記得自己高中畢業的時候,高考落榜兩次,最后選學校的時候,壓根也就沒有考慮學費的事情,只是選了一所自己認為專業不錯的學校,學費5500塊錢,倒也沒有覺得太貴,或者太便宜什么的!
大概真的是每個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都不一樣吧,有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確實是特別的懂事!雖然自己的家庭不是特別的富有,但是自己自認為感覺做不到像這個孩子這么理智,從現在開始就考慮學費的事情!
我每天在家里,都會看到媽媽工作回來的樣子,她是那么的疲倦,是那么的勞累。于是我想:母親節快到了,在母親節的那個晚上,我要給媽媽一個最大的驚喜。
母親節的那天晚上,吃完晚飯,我想:到底給媽媽一個什么樣的驚喜呢?突然,我看到媽媽的指甲長了,我腦子機靈一轉,說:“要不就給媽媽剪指甲吧。”過了一會,我把媽媽拉到沙發上坐,拿出指甲刀,學者媽媽平時給我剪指甲的樣子,慢慢地幫媽媽剪指甲。媽媽坐在沙發上,一是驚訝的都說不出話來。過了一會,我剪好了,便對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媽媽感動極了,把我抱起來,還問了我一下,說:“mx_,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在媽媽穩我那一刻,雖然是短短的一秒,但是我感到了,母愛是多么偉大呀!那一刻會永遠記在我的腦海里。
海口市白龍小學三年級:李宗瑜
今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則新聞。這個新聞講述了是一個非常懂事而又孝敬的女孩。
這個女孩已經在上大學了,而她的媽媽是一個清潔工,她的爸爸是一個在建筑工地干零活的。那個女孩還有一個弟弟在讀初中了。他們一家人租了一間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而女孩的母親每天是在早上和晚上兩個時間段負責打掃他們所居住的那一塊區域。只要一放假,女孩就陪著媽媽一起打掃馬路,后來她的弟弟也加入到了這個隊伍中。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人們就會看見他們三個人在路邊打掃的畫面。
當人們得知真是情況后,都夸獎這兩個孩子是如此的孝順。的確,這位清潔工的兩個孩子真的是非常的懂事,懂得幫大人分擔,真是難能可貴。
可真到了生日那天,兒子卻極度失望:媽媽送的生日禮物由豪華版變形金剛,變成了一輛童車。在兒子看來,這種變化簡直就是“鳳凰變土雞”,心理落差極大,他哭著問:“為什么不是變形金剛?”
妻子跟兒子解釋:“變形金剛好貴喲,媽媽沒舍得買,就買了童車——你也正好要學騎車了呀!”
“我要變形金剛,不要童車。”兒子提出抗議,委屈得淚流不止。
我雖然心里責怪妻子“先吹牛,后食言”,但出于“在孩子面前不可以抹黑媽媽”的家教原則,并沒有對妻子的做法提出異議,只是勸兒子:“變形金剛雖然沒得到,但童車的確也不錯——要不,爸爸陪你去練車?”
兒子知道童車不可能再變成變形金剛,還算講道理,擦了一把眼淚,跟我下樓了。
我讓兒子騎在童車上,先用手機給他拍了幾張照片。兒子看過照片,感覺自己騎著童車還挺威風,心情好了一大半,問我:“爸爸,我像不像個騎大馬的大將軍?”我立即吹捧他:“嗯,真像個騎馬的大將軍。那趕緊看看你這匹大馬跑得快不快吧!”兒子頓時來了勁頭,讓我在后邊“護駕”,跨上童車便學騎起來。
童車后面有兩個輔助輪,我就是不在后面“護駕”也很安全。不一會兒,兒子就完全掌握了騎行技巧。只見他兩只小手緊握車把,稍低頭,微弓腰,腿上一使勁,童車就飛馳起來了。兒子一邊騎一邊喊“沖呀”,還真把自己當成騎大馬的將軍了。
騎童車,不但是個技術活,還是個體力活,運動量蠻大——騎了半小時的童車,兒子累得小臉發紅,腦門兒出汗。我怕兒子太累,截住他問:“是不是可以休息了?”
兒子倒是不覺得累,繞開我說:“還要騎。”我只好依他。
天快黑時,妻子打來電話:“在哪兒呢,飯都準備好了,快回來吧。”
我趕緊對兒子說:“暫時不能騎了,回家吃飯過生日了,吃完飯再來騎吧。”
兒子估計也餓了,同意回家,但提了個條件:“吃完飯,過了生日,真的還要下來騎童車啊!”我點頭同意。
回到家,兒子看到生日蠟燭已經點燃,高興地問媽媽:“我可以吹了嗎?”
一看兒子情緒這么好,妻子有些疑惑,偷偷問我:“老公,下樓的時候兒子還哭哭啼啼的,這會兒咋變得這么高興了?”
我告訴妻子:“在下邊騎了好長時間的童車,應該是運動調節了兒子的情緒,兒子才從不高興變得高興了吧!”
妻子還有點兒不相信,說:“是運動的功勞?不太可能吧。你是不是給兒子許了愿,承諾回頭就給買變形金剛呀?”
“看你說的,我怎么會跟他許這種愿呢?你想象力可真豐富!”我告訴妻子,我沒給兒子許任何愿,就是在下面陪他騎了半天車。可妻子仍一臉的不相信。
我不想跟妻子爭執,說:“算了,你要是不信,下次等兒子再不高興了,我用事實向你證明,運動可以讓孩子變得高興。”
那個生日,即使沒有得到變形金剛,兒子過得還是很愉快,妻子“哄騙兒子”的內疚感也因此消失,家里的氛圍稱得上其樂融融。
沒過幾天,兒子又遇到了煩心事——要好的小朋友想看兒子的一本卡通書,兒子借給小朋友看,結果讓小朋友給弄丟了,那可是兒子很珍視的一本卡通書呀,他十分傷心。
妻子給兒子抱不平,說:“讓他賠你。”我表示反對:“讓人家賠也太小氣了,都是好朋友,怎么張得開口呢,算了吧!”
妻子不同意,說:“哪能算了呢?兒子心疼自己的書,肯定要難過幾天,除非你能讓兒子高興起來。”
經妻子這么一提醒,我立即想起了對妻子的承諾,用事實證明運動可以讓孩子高興起來。于是我從兒子的玩具堆里找出一只籃球,跟兒子商量:“我們一起追球吧。”
追球是我發明的一項游戲——把籃球向前一拋,讓球在地上滾,然后我和兒子一起去追,看誰先追上。當然我得故意跑慢些,好把追上的機會讓給兒子,給兒子更多的成功的快樂。平時兒子特別喜歡跟我玩這個游戲,盡管這次心情不好,對我的提議還是很支持,說:“那好吧!”
然后,兒子抱著籃球,跟我下樓玩起了追球——我們在小區的廣場上你追我趕,跟著滿地滾的籃球猛追,運動量好大喲,很快就累得氣喘吁吁了……
妻子下樓來察看“運動調節心情”的效果,一看就服氣了:經由追球運動的調節,兒子臉上已經一臉興高采烈的表情。
“乖乖,運動果然可以調節情緒呀,這下我信了。”妻子小聲跟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