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腦結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侵略性強并經常有行為的不良青少年往往大腦結構異常,其大腦中與同情心有關的杏仁體和腦島等結構與常人相比明顯較小。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對60多名具有品行障礙的青少年進行了大腦磁共振掃描。品行障礙是精神病學中的一個專門術語,其患者往往表現出較強的侵略性和行為,有品行障礙的青少年成年后也往往出現更多的精神問題。掃描結果顯示,這些青少年大腦中的杏仁體和腦島等結構與常人相比要小,這些結構與感情、同情心、認識到他人處于悲痛中等能力有關。研究還發現,青少年具有不良行為的程度越高,其腦結構的異常程度就越大。
研究顯示,無論是小時候就表現出品行障礙的患者,還是青少年時期才開始表現出品行障礙的患者,大腦中都存在這種結構異常的現象。
體內鹽分少 骨折風險大
荷蘭一項研究報告稱,體內鹽分過低(即低鈉血癥)會增加中老年人摔跤和骨折的風險。
研究人員分析了5200多名55歲以上中老年人連續6年的醫療記錄,其中8%的人患低鈉血癥,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腎積水過多。在患低鈉血癥的人群中,約25%的人在研究期間有過摔跤的經歷,這一比例要比其他被調查對象高16%,而且摔跤后發生脊椎和非脊椎(如骨盆)骨折的風險分別高61%和39%。研究人員建議,為預防低鈉血癥,中老年人應經常進行醫療檢查。
人在40~60歲時最聰明
每個人都擔心自己變老,生病,頭腦變遲鈍。但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指出,雖然人到中年身體有些部位開始變得脆弱,但大腦卻是越老越聰明。
美國西雅圖縱向研究機構從1956年開始的一項有關壽命的研究,是史上歷時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最有權威的研究之一。它對6000人的智力進行了長達40年的調查,結果發現,40~60歲的人在最復雜也最重要的認知能力方面,表現最為出色,在詞匯、語言記憶、空間感以及歸納推理等方面表現最佳,甚至超過自己20歲時的能力。男人的最佳年齡為50多歲接近60歲時,女性的最佳時期是在60多歲。
父母太過講究衛生孩子易得糖尿病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在英國國內被確診患上糖尿病的兒童人數驟增。研究顯示,在1985年到2004年間,英國國內5歲以下兒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數增加了5倍,與此同時,15歲以下兒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數也增加了1倍。研究人員指出,現在的父母讓孩子過于講究衛生可能與患糖尿病有關。
研究人員說:“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對抗感染源,但由于現在的兒童接觸到感染源很少,免疫系統容易收到錯誤的信號而得病。”此外,兒童飲食、母乳比例越來越低,也是導致兒童糖尿病人數增加的原因。
每天多睡一小時有助減肥
過去人們總認為吃得多、睡得多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但據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規律的睡眠有助于解決體重超標的問題。
研究人員用了13年時間,追蹤研究了大約500名年齡在27~40歲之間的成年人。調查期間,女性受試者每晚的平均睡眠時間從7.7小時減至7.3小時,男性受試者則從7.1小時減至6.9小時。一段時間后,這些人的體重平均增加了5磅。實驗證明,每晚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者,體重增加得最多。每天多睡一個小時,兒童肥胖癥的發病率就會降低9%。
壞脾氣也會“遺傳”
上午近十點,百來人的隊伍在“上海大世界”南路的正門口蜿蜒而行。隊伍中,老年人居多,他們操著地道的上海話彼此交談。一家五口來滬旅行的游客想購票排隊,卻被工作人員告知,預展票為提前發放,現場沒有購票入場的機會。他們只能遺憾離去。
這是2017年2月中旬的一個周四。“上海大世界”2003年閉館修繕,2016年12月28日開放試營業,并于2017年3月起正式開放。
“上海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2017年恰好是其100歲生日。上海近代史的輝煌濃縮在這百年的點滴中,人們現在需要一個怎樣的“大世界”呢?
修繕歷時13年
邢同和五六歲時,家住在河南路上,父親在福州路的一家出版社任總編輯,祖父供職的李鼎和筆店則在當時南市區的豫園門口。這幾條馬路被稱為上海的五馬路,“大世界”正好被其圍在中心。
“周末的晚餐,夏天的納涼,我家的老人都帶我去過大世界。小時候覺得大世界可真大,在回廊上跑一圈,就令我興奮不已。不算90后的話,可以說,上海此前的三代人中,至少有近70%的人都去過大世界。”華東建筑集團資深總建筑師邢同和告訴《t望東方周刊》。他有13年的時間在主持大世界的修繕工作。
自1917年誕生以來,大世界就有著“遠東第一大游樂場”的美譽。“不到大世界,不算去過大上海”,是對其解放前盛景的詮釋。
1995年5月1日,大世界曾創下當日游客2萬人的紀錄。
然而,時光拂過,建筑留下了歲月的印痕。2003年前后,上海市政府已經意識到安全隱患,大世界不再適合人群聚集,因此封閉了部分窗戶和欄桿,禁止參觀者靠近。同年,“非典”席卷全國,大世界借機正式閉館修繕。
邢同和團隊自此接手了“大世界”修繕項目。“2004年,我們正式開始勘察修繕,至2010年,大世界外立面、設備、內部結構、頂棚的改造完成,”邢同和說,后來由于舉辦世博會,該項目停滯了3年,直到2014年確立了大世界日后的功能和主要用途后,才繼續開工,2016年年底,整個項目完成。
尋找最合適的藍本
1917年,醫生出身的黃楚九將位于現路和延安路口的一塊占地22畝的空地用竹籬笆圍起來,建造了一幢三層樓,但實際上是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二樓是說書臺和雜耍臺,所謂三樓,只不過是三個觀景的四方亭子而已。而真正的劇場只有一個,戲臺多用老原木搭成,有一個茶廳名為共和廳。其余的空地是溜冰場和跑驢場,還有一些游藝器械。這就是最初的大世界。
次年,共和廳前建造了一個園林小景――小蓬山,以此吸引游客。
1927年開始,大世界一邊營業一邊擴建,最終于1929年竣工。大世界的設計非常獨特,它是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洋建筑相結合的產物。底層的中心場和連接各層樓的天橋,還有面向底層中心場的各層回廊等,組成了大世界獨特的空間系統。
舊上海青幫頭目黃金榮一直覬覦大世界,黃楚九去世后,他終于成功買下該處產業,將原有的磚木結構改造成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平面為L形的建筑。
大世界最輝煌的時代是黃金榮的“榮記大世界”時期。
“整個建筑尤如宮殿,這是符合一般室內游樂場的設計思路的。而在內部空間的劇場設計上,單個的劇場采用了新舞臺結構,大多數劇場座位在三四百個左右。”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沈亮在《一種娛樂模式的歷史變遷》中寫道。
1954年到1966年是大世界發展的第二個階段。1954年7月2日被上海市文化事業管理局接收以后,大世界的定價并沒有改變,觀眾群體也沒有改變,但是游樂項目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966年,大世界關閉,一度成為外貿倉庫,1974年改為上海市青年宮。1987年1月25日,大世界恢復原名,并再次對外開放。
1987年到2003年是大世界發展的第三階段。當時門口又排起了長龍,各種新穎的游樂設施激發了廣大市民的興趣。
邢同和說,大世界經歷了如此多的歷史變革,每一次變化都對其建筑結構及外觀樣式造成改變,“要修復大世界,應該采用哪個時段的樣式作為藍本成為討論的焦點”。
“最終我們在查閱大量資料后,決定依照黃金榮時期(1931~1952)的藍本修復,因為最早的磚木結構的建筑形態已無法適應這個時代的應用要求。”邢同和告訴本刊記者。
有著每個時代的重要印記
很難將大世界的形象定格在一個抽象、特定的歷史節點上,因為,在歷史上,它經歷了多次加改建,而歷次加改建都對大世界建筑本體造成了破壞,所以,原真性在大世界的修繕中成了一個非常辯證的話題。
例如,大世界內院舞臺,雖是1949年之后的加建,卻能很好地突出天橋內院的空間氛圍,所以最終予以保留。如果完全按照“榮記大世界”的樣態恢復,那么修繕后的大世界也不再是上海人印象中的大世界。
“上海人腦海中的大世界,才是其應有的樣子,所以我們修復了樓頂的塔,保留了舞臺,考慮應用需要增加了空調系統和室外頂棚。可以說,修復后的大世界有著每個時代的重要印記。”邢同和說。
在復建過程中,影響建筑整體風貌的加建被拆除,外部建筑藝術風格被完整地恢復。建筑中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社會、科學和情感等方面的價值都在考慮之內,所以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原存部位,修突蛐略齙牟糠忠燦刖捎械牟糠鐘興差別,避免以假亂真。
邢同和介紹,原大世界的外立面是水磨石(汰石子)與斬假石工藝,在修復過程中,項目組發現上海已經沒有這種材料和工匠,因此曾經產生爭議,有人建議換成花崗巖或者別的工藝。“但團隊經過研究,決定堅持原有外貌,從廣州找到傳承這種老工藝的匠人,盡可能地恢復了建筑外立面的原有外觀。”
修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為公眾聚集場所必須考慮安全性。
按照大世界最高人流容納量,邢同和團隊測算了其承載能力。“這個測算是按照樓板面積站滿人計算的,只有達到這個承重,才能保證安全,”邢同和說,“安全疏散通道布局也很重要,每個室內演出場所都要保證前后有兩個出口,這樣,大人流量發生意外狀況時才能得以及時疏散。”
本刊記者獲悉,大世界的改造范圍,不僅包括位于南路延安路交口的主體建筑,也包括位于南路寧海路交口的南秀樓。
在大世界的寧海路方向,集中建設了小吃聚集區。考慮到飲食場所的生火、排煙等要求,對建筑的內部結構作了相應的改造。同時,游樂區域與小吃的結合,保留了大世界原有的“吃、喝、玩、樂”的功能。
新形象:非遺呈現中心
“大世界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民族、民間’為主題,定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內設五大功能業態:非遺展覽、非遺表演、非遺傳習、數字非遺、非遺美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均可以在此呈現。”上海大世界項目籌備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t望東方周刊》。
大世界被確定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呈現中心,是幾經爭議的結果。
“2010年,大世界建筑外觀整修基本完成。當時對于大世界以后的主要經營項目是什么,沒有形成一個共同的想法。”邢同和告訴本刊記者。
意見主要分為兩派:一方認為,應以經營為主導,這樣的黃金地段應該考慮到場所經營的成本和盈利,可以建成動漫館、數字館之類的游樂場所;另一方覺得,應盡量保留大世界的原有特色,以公益性為主,讓更多的市民能回到記憶中的大世界來體驗。
就屬地環境而言,大世界所在的黃浦區是上海的文化大區。上海中心城區中,40%的文化設施在黃浦。
比如,全上海的音樂劇,黃浦區占了所有演出場次的三分之二,占總票房的80%;戲曲、兒童劇、音樂會演出場次都占上海總量的三分之二。文化產業對黃浦區貢獻的比重達到11%;全國聞名的八號橋、田子坊等文創產業都位于黃浦區。
對于大世界日后經營主項的爭議,一直持續到2014年才結束。最終確定:以公益性為主導,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2015年11月,時任黃浦區區委書記翁祖亮宣布:黃浦區將打造環人民廣場文化圈。
大世界周圍,現有的大型文化場館已有不少,其中包括上海音樂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城市規劃館、上海現當代藝術館等。大世界以傳承非遺為營運特色,將使得人民廣場文化圈更具多樣性。
新布局:妥協與調適
百年前,黃楚九從國外進口了12面哈哈鏡。“黃楚九噱頭很好,挑動一些人放出風來,到大世界的鏡子前能看到前世今生,還能看到來世,這樣一來,造成轟動,許多人都來看一下。結果知道上了當,但不吃虧,因為很好玩,人們看了以后哈哈大笑,這些鏡子后來就被稱為哈哈鏡了。”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執行專家薛理勇向本刊記者介紹。
這12面鏡子,從那時的轟動到閉館之前,都是上海人心目中大世界的代表。如今它們已被修繕一新,放置于大世界一樓的門廳處。它們依舊能夠使人變長、變矮、變胖、變瘦等,引人捧腹。它們,早已成為承載歷史記憶的特殊符號。
大世界再開館前,項目籌備組就市民心目中大世界曾經容納的各類活動作了充分調研,并根據受喜愛程度進行篩選,同時充分結合國際化、時尚化、數字化等因素,分別設置在各樓層中。
大世界三樓的“非遺原生態展館”中,竹編、顧繡、磚雕、木雕等藝術品被集中展示;音樂家、學者、空間創意規劃師團隊共同籌備的絲路織品展覽透著神秘的氣息。
在海歸文物展廳中,一套由英國收藏家提供的民國初年的白瓷盤上,描畫出當時的360行:舞竿龍、整番鞋、賣關刀……這些消失的行業繪聲繪色地出現在眼前。而這些,僅僅是大世界預營業期間眾多展覽的冰山一角。
【摘要】 目的 觀察海人酸(kainie acid,KA)致癇大鼠腦組織超微結構的改變及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保護作用。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9只,隨機分為3組:對照組(PBS組)、模型組(KA組)和EPO組,在癲癇發作6 h后,應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心肌超微結構的變化。結果 PBS組:細胞核呈橢圓形,核膜清楚,核內染色質分布均勻,可見一個大而明顯的核仁位于細胞核中央,粗面內質網輕度擴張;細胞質內可見平行排列的內質網。KA組:線粒體普遍腫脹、空化,線粒體嵴斷裂,粗面內質網擴張、數量較少,細胞質內可見較多溶酶體,高爾基體輕度擴張,核固縮。EPO組:細胞核呈橢圓形,核仁清楚可見,核內粗面內質網排列整齊,線粒體無空化表現,粗面內質網豐富。結論 KA誘導的癲癇可以導致腦組織超微結構的損傷,應用EPO后腦組織的超微結構明顯改善,減輕了由癲癇引起的腦細胞損傷,保護腦組織。
【關鍵詞】 癲癇;促紅細胞生成素;超微結構;腦組織
本研究旨在觀察海人酸(Kainic acid,KA)致癇大鼠腦組織超微結構的改變及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保護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來源
實驗動物選取雄性Wistar大鼠9只,體重(250±10)g,由吉林大學動物室提供(質量合格證:吉20080005),全部動物在室溫下飼養。
1.2 儀器與試劑
動物大腦立體定位儀(BUNKYOKV113TOKYO,日本);超薄切片機(LKBIII,瑞典);微量進樣器(寧波);牙科鉆(ARATHON,韓國SAEYANG CO.公司);透射電子顯微鏡(EM1200EX,日本);EPO(怡寶,上海克隆生物高技術有限公司);KA(美國Sigma公司)。
1.3 動物分組
①對照組〔磷酸鹽緩沖液(PBS)組〕:右側杏仁核(前囟后2.0 mm,旁開5.0 mm,顱骨表面以下8.0 mm。)注射0.01 mol/L PBS 1 μl;②模型組(KA組):KA致癇組;③EPO組:提前24 h經尾靜脈給予稀釋的EPO 500 μl(500 U/ml)后,KA致癇后持續6 h。每組3只。
1.4 模型制備與標本的留取
Wistar大鼠稱重后,用10%水合氯醛0.30 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上耳棒,將大鼠固定于立體定位儀上,并讀出兩外耳道的水平刻度,將立體定位儀水平線調零。用一個加熱燈,使大鼠直腸溫度保持在37℃。在頭顱正中做菱形切口,暴露顱骨及前囟和后囟,將立體定位儀正中線調零。用小型牙科鉆按上述坐標鉆透頂骨,當鉆至硬腦膜處時,停止鉆孔,用鉤針挑破硬腦膜后,用1 μl進樣器向右側杏仁核注入1 μg/ml的KA1 μl,速度為1 μl/min,注藥后留針約5 min后,緩慢退出進樣器,以保證藥物被完全吸收。注射完畢,取針后,外敷青霉素,縫合皮膚切口,將大鼠放在50 cm×30 cm×50 cm敞口有機玻璃罩中,使大鼠能夠自由活動,并進行行為學觀察。每組達到癲癇發作標準后,用10%水合氯醛,按0.30 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將大鼠固定于木板上,沿正中線剪開皮膚,沿肋骨下緣將腹部肌肉橫切,用剪刀剪開,沿肋骨內緣將橫膈切開,頓性剝離,沿胸骨柄左側向上逐一剪斷肋骨,用止血鉗夾住胸骨柄及肋骨向外翻轉,充分暴露心臟。將心臟固定后,再將輸液針經左心室刺入到主動脈,剪開右心耳,打開輸液器。用37℃ 0.9%生理鹽水50 ml灌注動物,滴速為3.3 ml/min,灌注15 min。生理鹽水灌注完畢后,立即改用4℃ 4%多聚甲醛和4%戊二醛混合液作為灌流液50 ml灌注動物,灌注20 min。灌注完畢后,取出心臟,放入培養皿中切取心尖部分放入2.5%戊二醛的固定液中固定,放入4℃冰箱中保存。經2.5%戊二醛固定后,再用1%鋨酸后固定,乙醇系列脫水,Epon812環氧樹脂包埋,LKBⅢ型超薄切片機半薄切片定位后做超薄切片;醋酸雙氧鈾及檸檬酸鉛雙重染色,JEM1200EX型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攝片。
1.5 癲癇大鼠的分級
按Racine分級法,將大鼠行為分為以下6級。0 級:正常行為狀態。Ⅰ級:濕狗樣顫動,面部痙攣抽動,包括眨眼、動須、節律性咀嚼等。Ⅱ級:Ⅰ級加節律性點頭。Ⅲ級:Ⅱ級加前肢痙攣。Ⅳ級:站立并伴雙側前肢痙攣。Ⅴ級:持續站立、傾倒、失平衡、四肢抽動。Ⅳ級以上認為是充分點燃,完全點燃的標準是連續3次Ⅳ級或以上的運動性驚厥。
2 結 果
PBS組細胞核呈橢圓形,核膜清楚,核內染色質分布均勻,可見一個大而明顯的核仁位于細胞核中央(圖1A),粗面內質網輕度擴張;細胞質內可見平行排列的內質網(圖1B)。KA組:核固縮,線粒體腫脹、空化,線粒體嵴斷裂,粗面內質網擴張、數量較少。細胞質內可見較多溶酶體,高爾基體輕度擴張(圖1C、1D)。EPO組:細胞核呈橢圓形,核仁清楚可見,核內粗面內質網排列整齊,線粒體無空化表現,粗面內質網豐富(圖1E)。
3 討 論
癲癇發作時腦電沖動形成異常增加,可能與腦內的興奮性氨基酸與抑制性氨基酸比例失衡有關,目前對癲癇引起的腦細胞損傷的機制尚不清楚。KA是谷氨酸受體激動劑,在結構上與L型谷氨酸相似,可與谷氨酸受體相結合并使其受體活化,從而導致腦內興奮性氨基酸與抑制性氨基酸的比例失衡,谷氨酸是一種潛在的神經細胞興奮性毒素,過量將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1〕。本研究顯示KA組比PBS組損傷明顯。KA通過模擬谷氨酸與其受體結合,引起腦內產生異常的神經沖動,通過相應的機制引起腦組織超微結構的變化,引起線粒體和內質網等結構的損傷,而線粒體的損傷可能是癲癇后神經元損傷的關鍵環節〔2〕,線粒體和內質網等結構受損后腦細胞的功能受損,進而引起腦組織的損傷。
EPO作為一種傳統的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藥物,對紅細胞的生成起決定作用。近年來發現EPO對靶器官有抗炎、抗凋亡作用。EPO主要通過與EPO受體結合后發揮保護作用,而線粒體是機體能量的提供者,直接影響細胞或器官的功能,線粒體膜的穩定對線粒體的功能起決定性作用。研究表明,EPO的抗凋亡機制與保持線粒體膜穩定有關〔3〕,應用EPO后心肌超微結構與KA組相比明顯改善,說明應用EPO后,通過EPO與EPO受體(EPOR)結合使蛋白激酶B(PKB)活化后阻止線粒體去極化,防止細胞色素C(CytC)外漏,使CytC不能通過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t1)而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8、9、3,從而阻斷凋亡〔4〕。CytC是細胞呼吸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CytC外漏減少,有利于心肌細胞線粒體呼吸鏈的穩定,為機體提供充足的能量,減少細胞的凋亡。在心肌細胞中EPO可以限制線粒體通透性轉運孔的開放〔5〕,減少線粒體內容物的外漏以及降低線粒體通透性,防止線粒體細胞膜跨膜電位下降,促使線粒體結構的穩定和功能的恢復,提供能量供應,保護腦組織。研究顯示:EPO對損傷部位附近的神經元有間接的神經保護作用〔6〕,在腦中可以補充干細胞〔7〕;特別是在缺血性損傷后〔8〕,在改善細胞超微結構的同時,可能促進神經細胞的發生,補充受損的神經細胞。所以,EPO可以減輕癲癇引起的腦組織超微結構改變。本研究為探索癲癇引起的腦損傷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夫玲,牛膺筠,王紅云.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神經保護功能與視網膜保護作用〔J〕.中華眼底病雜志,2005;21(3):1969.
2 孫建英,遲兆富,吳 偉,等.海人酸致癇大鼠海馬CA3區神經元線粒體超微結構損傷的觀察〔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7;43(2):1323.
3 張渝華,張 勤.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器官保護作用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05;34(8):12446.
4 Chong ZZ,Kang JQ,Maiese K.Hematopoietic factor erythropoietin fosters neuroprotection through novel signal transduction cascades〔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2;22(5):50314.
5 Juhaszova M,Zorov DB,Kim SH,et al.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beta mediates convergence of protection signaling to inhibit the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J〕.J Clin Invest,2004;113(11):153549.
6 King VR,Averill SA,Hewazy D,et al.Erythropoietin and carbamylated erythropoietin are neuroprotective following spinal cord hemisection in the rat〔J〕.Eur J Neurosci,2007;26(1):90100.
在自然界中,大腦是最高級的事物了,是科學研究最后的疆域。但無論怎樣復雜,它也是在自然過程中進化出來的,人們一直希望用物理、化學的方式來理解。人們常常把計算機跟大腦相比(把計算機叫電腦),說來也是,計算機是由一系列電路形成的回路結構,人的大腦是由神經元相互連接構成的神經網絡,看上去二者之間有些相像。雖然它們都能夠運算、推理、發出指令等,但它們之間有一點最大的不同是,人腦可以產生意識,計算機卻不能。計算機完全是邏輯的運算,而人的大腦卻能進行模糊判斷。看來,大腦遠比現在的任何計算機都要復雜得多。
由于大腦極其復雜,在缺乏適當研究手段的情況下,早期對大腦的研究往往采用“黑箱”的方式,研究大腦對不同刺激的反應,得到一些功能和特性的認識。到19世紀末,科學家提出了神經元學說,才開始了現代腦科學的研究。100多年來,人們發現了人腦在學習、記憶、運動、情感及其他自發活動中相關的神經遞質的作用,先后發現了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E)、5-羥色胺(5-HT,也稱血清素)、Y-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谷氨酸、組胺、乙酰膽堿(Ach)、內源性阿片肽、P物質、神經加壓素、膽囊收縮素(CCK)、生成抑素、血管加壓素和縮宮素、神經肽Y,等等。
按照已有的研究結果推斷,大腦中可能存在著約1000億個神經元,相互之間通過樹突和軸突在一定的范圍內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復雜的神經網絡。在這個巨型的網絡中,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相互銜接,進行所謂的“計算”,作出相應的判斷和執行相應的指令。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神經元大都集中在大腦表面的灰質中,為了容納更多的神經元,大腦皮層要有很大的面積。由于大腦空間有限,聰明的大腦采用了皺縮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展開來大約有2200平方厘米。
腦皮層皺縮在一起的樣子很像核桃仁,形成一些溝回結構。為了研究方便,人們根據大腦表面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或裂,把大腦分為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幾個區域。在每一葉內,一些較細小的溝裂又將大腦表面分成許多回。如額葉的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中央前回;顳葉的顳上回、顳中回和顳下回;頂葉的中央后回等。這些都是根據結構的分區,它們跟大腦的功能有什么關系呢?實際上,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大腦皮層分為幾個功能區域,比如視覺區、聽覺區、機體感覺區、語言區等。一個功能可以對應幾個結構區,一個結構區可以含有幾個功能。
除了上述的結構分區外,還有其他的不同分區。如在1909年,布魯德曼曾根據皮層細胞的類型以及纖維的疏密對大腦進行分區,他將大腦分為52個區,并用數字予以表示,就像考古發掘劃出的“探方”。在各種分區中布魯德曼的分區影響最大,在許多領域中至今還在使用。如果還覺得不夠精細的話,可以在數字后面加上a、b、c……總能對應上你想要的區域。
關鍵詞:生成語言學 喬姆斯基 語言 心智 大腦
一、引言
喬姆斯基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了要從心智角度研究語言的觀點,1968年他出版了《語言與心智》,70年代后期許多學者逐步接受了他的這一觀點,認為語言存在于人們的頭腦里,應該從認知視角加以研究。他們認為當前語言研究的一個總趨勢是認知研究,即認為語言是心智(認知)的現象。(王寅,2007:8)
認知語言學與生成語言學都主張研究人的心智,研究人的思維過程和認知策略,都認為可通過研究語言來了解人類的心智,但對于心智的來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內容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的分歧,兩者的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也不同。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法的哲學基礎是基于笛卡爾哲學(主要是二元論、天賦論)和形式主義哲學之上的一種混合哲學,心理學基礎是心智主義。而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心理學基礎是基于涉身經驗的心智主義和建構論。認知語言學反對把語言視為自治的系統,天賦的能力。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不是一個自治的系統,它是客觀現實、涉身經驗、人類認知、生理基礎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對語言的描寫必須參照人的一般認知規律,才具有較大的解釋力和說服力。
在喬姆斯基之前,統治美國語言學界的主要流派是結構主義,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魯菲爾德(Bloomfield),1993年他出版了代表作《語言論》。這本書是以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的模式為理論依據的。他認為,語言學理論與心理學無關。喬姆斯基的立場則完全相反,他認為語言學是心理學,最終是生理學的一部分。這意味著語言學理論必須反映語言的心理、生理特性,也就是“心理現實性(psychological reality)”。按照喬姆斯基的觀點,對語言或語言結構的研究能夠揭示人類思想的本質,這種語言研究方法使語言學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生成語言學研究在學科上屬于認知心理學,最終屬于人類生物學(吳剛,2006:8)。這就從根本上使生成語言學區別于其他任何傳統的語言學研究。
二、心智與大腦
心智相對于大腦和身體,主要屬于心理學。心智泛指人的知覺、注意、記憶、學習、思維、理解、創新等各種心理能力。心智與智能是有區別的,后者是指判斷、推理、想象等利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心理能力,專指在新情況下作出恰當反應的能力。
生成語言學主張對語言和心智的研究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對人大腦結構的研究和探索。生成語言學最終是人類生物學的組成部分。這就是為什么喬姆斯基一貫將心智與大腦相提并論的原因。“喬姆斯基認為,對語言、心智的研究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對大腦特性的研究,但不等同于對神經網絡的研究。喬姆斯基追求的是統一:把對語言、心智的研究認識和對大腦的研究認識統一在一個共同的理論原則之下,最終將其納入自然科學的總體研究之中。”(吳剛,2006:11)
生成語言學注重考察人類語言能力的心智,其主要觀點可以簡述如下(Pullum,1999,轉引自石毓智,2008):
1.人們可以自發地判斷哪些句子是合乎語法而且有意義的,這種能力的獲得始于嬰兒。
2.人們對于從來未聽過的句子也擁有這樣的判斷力。
3.人們必然是依賴大腦中存在的規律,而不是靠記憶。
4.生成語法可以理解成一組存在于大腦中規律的模型。
5.使用這種規律的能力是人類心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征。
三、心智/人腦與普遍語法
過去的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第一性的,語法是第二性的,因為語法是從語言中歸納出來的。在喬姆斯基看來卻恰恰相反,語言是一切可能生成的句子組成的無限集合,是舉不窮、說不盡的,根本不可能是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客體。語法知識倒是客觀存在于人腦中的。因此,語法是第一性的,語言反倒是第二性的。他認為研究的重點不是語音、語調等語言的物理屬性,而應該是人腦的心理狀態。
普遍語法假說是喬姆斯基理論系統的基石,喬姆斯基理論后來的各種發展都是建立在普遍語法假說之上的,諸如:“管約論”“原則-參數語法”“最簡方案”等,都是從這一假說派生出來的。喬姆斯基主張從語言的角度研究人類的心智。集中體現他這種思想的就是其普遍語法(石毓智,2005:2)。普遍語法是人心智的一部分,而人的心智就是人腦的一部分,研究人的心智就是研究人腦。研究普遍語法可以幫助人們達到對人的認知能力的理解,也可以達到對人腦的認識。
洛克(John Locke)的“白板說(tabula rasa)”是傳統語言理論和結構主義語言理論的一個哲學和心理基礎。這個“白板說”的主要內容是:心靈的原來狀態是一塊白板、一個暗室、一個空箱或一張白紙,其中沒有任何字樣、任何觀念,而一個人的知識和觀念是由后天經驗涂抹在這塊白板的心靈(大腦)之上的。從這個理論主張出發,一個人的語言知識是白板狀的大腦按照“模仿-記憶”或“刺激-反應”的公式對經驗中語言材料的貯存和記錄。而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則是白板狀的大腦經過學習、訓練的習慣形成的結果。因而,以語言為描寫對象的語法,要么像傳統語法那樣依靠直覺的心理感覺描寫經驗中的語言事實,要么像結構主義語法那樣不顧人的心理過程,對語言事實作表面的分類和陳列。
喬姆斯基則認為,人腦在經驗以前不是白板一塊,而是有著一種先天遺傳下來的特定的結構或屬性,成為人類學會使用語言的內因根據,稱作普遍語法。普遍語法是人生下來的初始狀態,它是先于語言經驗的心智狀態。普遍語法其實指的就是人腦遺傳規定下來的屬性,沒有這些屬性,人腦的語言系統就不可能發育成長。普遍語法具有“遺傳規定的屬性”(寧春巖,2000:F16)。一個人的具體語法知識就是人腦的普遍語法與后天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
喬姆斯基把語言能力的最后實現看成是由人的大腦來完成。一切語法規則,一切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運算(mental computation)最終也要表現為相應的人腦的物質機制。在喬姆斯基看來,人生下來的時候,也就是說在接觸到任何后天經驗之前,就有一個有特定結構的大腦,這個特定的結構對于獲得一種語言能力是有著決定性意義的。
四、心智與語言
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注重外在環境對語言的作用,生成語言學卻向來注重內在因素的作用,它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是思維而不是交際。“語言是心靈的窗口”,透過語言這一窗口,人們可以認識和了解心靈。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心智活動。我們可以首先通過研究語言這一專門的認知系統的本質特征,進而探索和了解人類整個心智活動的本質和過程。
“語言與心智關系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過去的語言學研究是從語言開始完全回到語言的結構和規則里去,就語言談語言。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要從語言現象開始,既要談語言,又要從語言談心智和從心智談語言。”(徐盛桓、陳蘭香,2009:27)“以往的語言研究,特別是后期的美國描寫語言學,關心的是怎樣通過某種發現程序對某個具體語言進行切分、等同、分類、組合等一系列的描寫、分析。能把一個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構詞等等的內在規律描寫、分析清楚了,就算完成了研究任務。”(陸儉明,2002:3)
喬姆斯基所關心的不是某個具體語言內在規律的描寫和分析,他關心的是整個人類語言,特別是人的語言機制,即人腦中的語言能力本身以及語言的習得。喬姆斯基研究語言的目的是要揭開這樣一個秘密:一個人的語言機制是一種什么樣的機制?人的大腦所具有的語言能力是一種什么樣的語言能力?
語言是心智的功能和組成部分,對語言的研究就是對心智的研究,這是生成語法理論的一貫主張。他認為心智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人腦的一部分,與人體其他生理結構一樣,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研究語言可以達到對心智的認識,也可以對人腦達到一定的認識。反過來說,對人腦的認識也可以達到對心智和語言的認識。
喬姆斯基在上世紀80年代指出(封宗信,2006:140),每個人都懂自己的母語,這種知識在某種程度上與其同胞共享,并在他們的心智中得到體現,最終體現在他們的大腦里,因為心智是依賴大腦物質的。喬姆斯基認為,認知結構和語言能力是通過人腦實現的,所有的語法規則,所有的心理運算都最終體現在與人的心智相對的物質機制上。
喬姆斯基堅持認為,語言機能內在于心智/大腦,對語言的研究是對心智的研究,最終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對大腦結構的研究。同時也認為,語言學研究是一切研究中最適宜揭示心智的本質的。首先,語言是唯獨人類才具有的唯一的認知機能。其次,語言是理性思維的工具,而思維又是一種唯獨人類才具有的能力。最后,與認知的其他方面相比,人們對語言和語言機能了解得更多。畢竟,兩千多年的語法研究已給人們描繪出語言結構的詳細圖形,遠遠勝過為弄清視覺、記憶及概念形成等認知機能的性質所做的僅百余年的研究。(Newmeyer,1998:33)
五、心智主義認知觀——“身心分離”
生成語言學的認識論基礎是哲學中的心智主義(mentalism)。根據這一思想,語言是人類所獨具的一種種屬屬性,人之所以會說話是因為人生下來時,人腦就呈現為一種特定的物質狀態。這種特定的物質狀態和結構是人類生物遺傳的結果,是由遺傳基因預先規定好了的。語言是后天經驗作用于人腦遺傳屬性的結果,是先天屬性與后天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基于這種心智主義的認識論思想,生成語言學研究的興趣不只是語言事實本身,還有人腦的遺傳屬性,是語言的共性,是關于什么可成為人類可能語言的限制,進而從這些限制中找出人腦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特殊結構致使人具有學會任何一種語言的可能。(韓景泉,2000:4~5)
喬姆斯基持“身心分離”二元論的心智主義認知觀,他的這種認知觀認為心智和思維獨立于人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邏輯規則操縱一些抽象的符號,就像計算機操縱抽象的符號一樣。二元論認為:心智與身體分離,精神和物質是兩個獨立的本原,不能由一個決定另一個。(王寅,2007:3)
喬姆斯基的語言研究也是心智主義的,即旨在了解人類心智的本質和特征。心智主義的特征被喬姆斯基(1972:103)概括為三個“基本”問題:
(1)語言知識由什么構成?(What constitutes knowledge?)
(2)語言知識是如何被習得的?(How is knowledge of language acquired?)
(3)語言知識是如何被應用的?(How is knowledge put to use?)
這三個基本問題所關注的分別是語言知識的本質、起源和運用。其中第二個最為重要,喬姆斯基認為它是生成語法的根本問題。(劉宇紅,2006:103)
喬姆斯基持心智主義認知觀是因為他一貫主張在自然科學的框架內研究人類大腦的內部運作機制。心智主義的立場是個體心理學的立場,它注重的是研究人的心智/大腦在語言中的作用。它注重人體內部的過程,強調基因可能性的展現。(程工,1999:45)
認知語言學家則持“心寓于身”的認知觀,即心智和思維產生于人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身體得到的經驗。認知語言學認為,心智是體驗的產物。人的整個概念系統都根植于知覺、身體運動和人在物質和社會環境中的體驗。“心寓于身”還有一層意思是概念和概念系統的形成要受人類身體構造的制約,例如人對各種顏色的分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體視網膜的生理構造決定的。
認知語言學特別反對“身心分離”這種認知觀,批評這一假說將人降格為計算機這樣的機器,沒有切身的體驗,沒有想象力,思維和推理只是客觀世界在頭腦中的反映。認知語言學的心智體驗觀徹底批判了笛卡爾和喬姆斯基的“心智與身體分離”的二元論,認為心智和推理具有體驗性,概念是通過體驗獲得意義的。
六、語言·心智·大腦研究的意義
人腦這個研究對象同自然科學研究范圍中引力、磁場、原子、太陽內核、黑洞、DNA等一樣都是直覺、經驗和實證所不及的。生成語言學家通過語言研究人腦這個“黑洞”和天文學家研究天體中的那個黑洞有許多相似之處。就像人們無法完全用經驗的或實證的方法認識黑洞一樣,人們無法完全用經驗或實證方法認識人腦。就像科學家成功地運用牛頓萬有引力公式和愛因斯坦相對論公式認識了黑洞,生成語法學派希望能找到一種形式系統去認識人腦。如同認識黑洞的目的不是為了改造黑洞一樣,認識人腦的語言系統目的也不是去改造人腦,其全部的科學價值在于這些科學理論的解釋意義。(寧春巖,2000:F16)
語言反映思想,思想怎么遺傳?既然思想依賴于大腦物質,當然通過大腦物質遺傳。人類大腦的物質結構限制著人類語言。至于怎么限制,憑目前科學對人腦的知識還無法解答。“就目前的理解而言,生物學和大腦科學并沒有給已確立的有關語言的理論提供任何基礎。”(吳剛,2006:12)所以,喬姆斯基認為,對語言這類認知系統或心智結構的抽象研究就是對大腦的研究,或者說是大腦科學的準備工作,可以為大腦研究提供理論和概念基礎。
總之,喬姆斯基是第一個詳細地從語言性質去闡明大腦性質的人。喬姆斯基生成語言學理論是用形式方法逼近對人腦認識的理論過程,是對人類心智的研究,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對人類大腦的研究,它可以為大腦科學提供指導和幫助,并為二者的最終統一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Chomsky, N.Language and Mind (enlarged editio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2]Newmeyer,J.喬姆斯基語言哲學略述[J].柯飛譯.外語與翻譯,1998,(4):33~38.
[3]程工.語言共性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封宗信.現代語言學流派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韓景泉.生成語法中的語義研究[J].外語與翻譯,2000,(3):1~8.
[6]劉宇紅.認知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陸儉明.喬姆斯基句法理論與漢語研究[J].外國語,2002,(4):1~5.
[8]寧春巖.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教程導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9]石毓智.喬姆斯基“普遍語法”假說的反證[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1~9.
[10]石毓智.認知能力與語言學理論[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8.
[11]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2]吳剛.生成語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