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蒜種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南方種植大蒜一般都是在九月份中旬就開始育苗的,育苗時選擇種子要健壯、潔白的硬實蒜瓣進行種植,種植前要將種子的蒜盤及外皮除去,然后種入澆透水的土中,深度3~4厘米左右,間距約在5~10厘米左右,保持土壤的濕潤,大概1周內就會發芽。
2、注意各個蒜瓣的背面應朝向同一個方向,這樣發芽后葉片生長方向基本都是一致的。苗高一般在5厘米的時候,可追施1次稀薄的腐熟有機肥(農家肥),以氮肥為主。
(來源:文章屋網 )
1、種植大蒜的時間一般選擇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2~4月份最佳。
2、栽植所用的土壤,可選用園土或腐葉土作為基質。
3、大蒜幼苗期和花莖生長期需要用復合肥追施,不同時期澆灌的水分用量和頻率也不同,不要讓土壤干燥。
(來源:文章屋網 )
1.六瓣白皮大蒜的特征特性。假莖粗壯,生長勢強,葉片寬、淺綠色,功能葉8~9片,蒜頭大、皮色潔白,橫徑一般5~6厘米,單頭蒜質量40~50克,多為六瓣,質地脆、稍硬、辣味淡,品質較好,平均每畝蒜頭產量1000千克以上。蒜薹產量較低,正常抽薹率只有10%~15%,蒜薹粗、質地硬。抗病、抗逆性及耐貯性中等。
2.品種區域適應性。2001年以來,通過引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發現六瓣白皮大蒜的生育期與蒼山大蒜、蘇聯蒜基本一致,播種期為10月10日,出苗期為10月21日左右,鱗莖膨大期為翌年5月中旬,6月初收獲。
3.栽培技術要點。①選種及蒜種處理。選擇外形圓正、直徑3.5~5厘米,六瓣、瓣整齊、皮色潔白的蒜頭作種蒜,剝離蒜瓣并進行分級處理。一般按百瓣重分為:400~500克,500~800克,800克以上3個等級。播前采用辛硫磷1000倍和多菌靈500倍混合藥液浸種10分鐘,浸種要均勻,藥液濃度不宜過高,否則會影響大蒜根系和莖葉的生長,降低出苗率。
②播種。山東地區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種。六瓣白皮大蒜產量高,肥水需求量大,要一次性施足基肥,重施有機肥。結合耕地每畝均勻施入優質土雜肥5000千克或腐熟的干雞糞2000千克,配合施入硫酸鉀20千克、磷酸二銨25千克。播種時采用小高畦或平畦均可,行距20厘米,百瓣重800克以上的株距12厘米,500~800克的株距10~12厘米,400~500克的株距10厘米。播種溝深5~6厘米,覆細土4厘米厚。若土壤墑情差,可先澆水造墑,地表稍干后播種,播后耬平畦面,噴施除草劑;也可播種后先整平畦面,澆透水,土表稍干后摟平畦面,然后噴施除草劑。每畝用33%的施田補乳油200毫升對水75千克均勻噴濕地面,覆蓋地膜。
③田間管理。播種后10天左右出苗,若地膜貼地面較緊,大部分幼苗會破膜長出,少部分需在清晨或傍晚人工輔助破膜。此期不需追肥,齊苗后可澆1次水,11月下旬土壤封凍前可澆1次水,以利增加土壤貯熱,減輕凍害。
2月下旬至3月上旬隨著氣溫的回升,大蒜開始返青生長,此時氣溫尚低,不要急于澆水。一般在3月上中旬視氣溫和土壤墑情,澆1次返青水。
由于白皮大蒜蒜瓣較大,一般8克以上的蒜瓣易出現分瓣現象,形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幼苗,消耗養分,應盡早去除弱苗,最晚在3月20日左右大蒜退母時拔除。一般5月10日左右在離地面約13厘米處掐除蒜薹,以后要經常檢查,發現假莖中有膨大的花苞及時掐掉,以減少養分消耗。
通訊作者:徐 坤(1964-),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蔬菜生理生態方面的研究。
孔素萍(1978-),女,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大蒜育種及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
摘要:采用系統聚類方法,根據大蒜生長勢、生育期及鱗莖、蒜薹產量對78份大蒜種質資源進行了分類,并對不同類群的特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供試大蒜可分為有薹大蒜(Ⅰ)和無薹大蒜(Ⅱ)2個類群,有薹大蒜又分為Ⅰa、Ⅰb、Ⅰc 3個亞類,Ⅰa平均單薹重179 g,較Ⅰb、Ⅰc分別高112%和155%,但Ⅰa單頭重比Ⅰb低322%,生育期則較Ⅰc長94 d,據此將Ⅰa、Ⅰb、Ⅰc分別命名為薹頭兼用品種、頭薹兼用品種和早薹品種,可根據栽培目的,合理選擇大蒜品種。無薹大蒜類群(Ⅱ)植株生長勢較弱,生育期較長,鱗莖較小,栽培意義不大。
關鍵詞:大蒜;種質資源;農藝性狀;聚類分析;品種特性
中圖分類號:S633.402.4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6-0026-04
大蒜(Allium sativum L)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蔬菜,在我國栽培區域廣,種質資源豐富,品種各具特色,但因大蒜為無性繁殖作物,品種更新慢,傳統品種多以地名加簡單的性狀表現命名。雖前人對大蒜的分類進行了一些研究,但分類標準不同,如石橋佑二等(1987)[1]按緯度將大蒜品種分為低緯度型、高緯度型和中緯度型三大類;嚴根元(1989)[2]根據大蒜抽薹性、蒜瓣大小、生育期早晚和食用品質,分為蔥蒜、狗牙蒜、無薹蒜和薹瓣兼用大蒜;樊治成等(1997)[3]按生態型將大蒜分為低溫反應敏感型、低溫反應中間型和低溫反應遲鈍型。由于大蒜生產的產品包括鱗莖、蒜薹和蒜苗等多種類型,現有的分類方法均沒有涉及栽培目的,難以為大蒜生產中合理的品種選擇提供指導。本研究采用系統聚類方法,根據大蒜的生長勢、生育期及鱗莖、蒜薹產量進行大蒜品種的分類,并分析不同類群的特性,以期為大蒜生產中合理選用品種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多年從國內外搜集并保存的大蒜種質資源,共78份,其中自育大蒜資源8份(表1)。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試驗基地(濟南)進行,78份大蒜品種露地種植。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株行距15 cm×20 cm,每小區面積4 m2。試驗地土質為壤土,地勢平整,肥水條件一致,管理一致。生長期采用常規管理,收獲鱗莖后晾曬條件一致。
選取代表性植株5株,根據《大蒜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4]調查并記載其農藝性狀。植株性狀于抽薹期調查株高和假莖粗,收薹期調查單薹重,鱗莖收獲晾干后選取5個有代表性鱗莖調查單頭重。
13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 2007進行數據處理,計算平均值、標準差及變異系數,采用唐啟義(2010)[5]的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相關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蒜資源的植株性狀
由表1可以看出,除生育期變異系數較小外,大蒜品種間主要農藝性狀變異較大,變異系數范圍為186%~640%,其中以單薹重變異系數最大,單頭重次之,其變異系數均在50%左右,說明不同大蒜品種鱗莖、蒜薹的產量存在極大的差異,有望從中篩選出高產或不同用途的品種。供試材料中株高、莖粗的變異系數分別達186%和196%,說明大蒜在栽培馴化過程中,人為定向選擇與自然環境因素對大蒜的生長發育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22 大蒜資源的聚類分析
通過對大蒜農藝性狀進行數據標準化變換,在歐氏距離水平上采用可變類平均法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結果(圖1)表明,在歐氏距離為2875處可將供試大蒜資源分為2個類群,分別為有薹大蒜(Ⅰ)和無薹大蒜(Ⅱ),有薹大蒜在歐氏距離900處又可分成3個亞類(Ⅰa、Ⅰb、Ⅰc),無薹大蒜在歐氏距離890處也可分成2個亞類(Ⅱa、Ⅱb)。其中Ⅰa亞類包含20個品種,Ⅰb亞類包含18個品種,Ⅰc亞類包含20個品種。無薹大蒜類群(Ⅱ)包含20個品種,其突出特點是不抽薹。
23 大蒜各類群性狀分析
表2表明,Ⅰa亞類植株較高,蒜薹較大,鱗莖中等,因此,可將其定為薹頭兼用品種,代表性品種有蒼山蒲棵、蒼山糙蒜、蔡家坡大蒜、VF681、VF682等;Ⅰb亞類植株生長勢強,鱗莖較大,蒜薹略低于Ⅰa亞類,將其定為頭薹兼用品種,代表性品種有金鄉紫皮、青海大紅皮、微山紫紋、魯優4號等;Ⅰc亞類群植株生長勢較弱,鱗莖較小,蒜薹較大,尤其生育期較短,早熟,將其命名為早薹品種,代表性品種有彭縣早熟、二季早、二水早、云南紫皮、魯優5號等。薹頭兼用品種(Ⅰa亞類)的平均單薹重179 g,較頭薹兼用品種(Ⅰb亞類)和早薹品種(Ⅰc亞類)分別高112%和155%,但單頭重較頭薹兼用品種低322%,生育期則較早薹品種長87 d,可見有薹大蒜類群各亞類大蒜性狀各有特點,栽培大蒜時,應根據栽培目的,合理選擇大蒜品種。無薹大蒜類群(Ⅱ)植株生長勢較弱,雖Ⅱa亞類較Ⅱb植株高大,但生育期較長,鱗莖較小,目前看栽培意義不大。
3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選用的大蒜資源分布廣,包含了我國所有大蒜生態區的主栽品種及部分國外資源,因此,供試材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研究結果表明,大蒜主要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高達186%~640%,說明大蒜雖為無性繁殖,但仍表現出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種質資源的生物多樣性是育種工作的物質基礎,改良品種的關鍵是種質資源的有效利用[6]。農藝性狀的鑒定和描述是種質資源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徑,農藝性狀是種以上或種內分類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據之一[7~9]。
通過對大蒜生長勢、生育期及蒜薹、鱗莖產量等進行系統聚類分析,首先將大蒜資源分為有薹大蒜(Ⅰ)和無薹大蒜(Ⅱ)2個類群。有薹大蒜又可進一步分為薹頭兼用亞類(Ⅰa)、頭薹兼用亞類(Ⅰb)及早薹蒜亞類(Ⅰc);Ⅰa亞類植株中強,蒜薹產量高,而鱗莖中等,可作為生產蒜薹為主、兼顧鱗莖生產的品種;Ⅰb亞類植株生長勢強,鱗莖較大,蒜薹產量略低,可作為生產鱗莖為主、兼顧蒜薹生產的品種;Ⅰc植株生長勢較弱,鱗莖較小,蒜薹產量較高,尤其生育期較短,早熟性好,主要作為生產蒜薹的品種。無薹大蒜類群(Ⅱ)植株生長勢較弱,且不抽生蒜薹,雖Ⅱa亞類較Ⅱb植株高大,但生育期長,鱗莖小,目前栽培意義不大。可見,本研究結果為生產上根據生產目的合理選用大蒜品種提供了重要依據。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蒜蒜薹及鱗莖形成需要特定的溫光條件[10],而濟南地區與其他大蒜生態區的氣候顯著不同,致使某些品種在濟南地區種植的表現有別于該品種主栽區,從而可能導致個別品種的部分突出特性不能充分得以表現。因此,生態環境與濟南差異較大的地區引種大蒜品種時,應參考本研究結果,在當地對引進品種進行品比試驗。參 考 文 獻:
[1] 石橋佑二,小川勉,松原德行.大蒜品種的特性與分類[J].長崎社農林試研報,1987,15:95-111
[2] 嚴根元 大蒜栽培技術及綜合利用[M] 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89
[3] 樊治成,陸幗一,杜慧芳 大蒜品種生態型的數量分類研究[J] 植物生態學報,1997,21(2):169-174
[4] 李錫香,蔚.大蒜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S].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 唐啟義 DPS數據處理系統——實驗設計、統計分析及數據挖掘(第2版)[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0
[6] 潘高峰, 張小燕, 龐有強 大麥種質資源光合色素和光合特性聚類分析[J]西北農業報,2008,17(5):152-156
[7] He C, Poysa V, Yu K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markers and their use indetermining relationships among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cultivars [J] Theor Appl Genet, 2003,106(2):363-373
[8] Areshchenkova T, Ganal M W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lymorphism and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tomat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J] Theor Appl Genet,2002,104(2-3):229-235
[9] 王貴元, 夏仁學, 曾祥國, 等 DMSO處理對紅肉臍橙果肉主要色素和糖含量變化的影響及其相關性[J]西北農業學報,2008,17(2):165-168
(一)深化“八亂”整治效果,不斷完善長效管理機制。以清理戶外經營、整治廣告牌匾、清除亂貼亂畫、拆除違章搭建為主要內容,進一步深化市容環境綜合治理。按照城市管理精細化、常態化、規范化的要求,完善執法責任機制,健全考核制度,加大獎懲力度,確保市容環境在保持全運期間水平的基礎上有新的提升。以探索創建長效機制為突破口,協調有關部門加強便民菜市場建設,不斷完善規范設置臨時便民服務攤點工作,努力做好“疏”的工作,逐步建立起條塊結合,以塊為主,責權利相統一的長效機制;針對城市“牛皮癬”頑疾,加強完善市場化運作整治亂貼亂畫的制度,對合同專業保潔公司,嚴格考核監督,切實解決好城市“牛皮癬”問題。
(二)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鞏固提升揚塵治理效果。對轄區各類施工工地實施動態管理,強化督導監察,嚴格落實揚塵防治工作措施,充實整治渣土運輸中隊力量,配合渣土整治指揮部針對運輸撒漏、渣土亂倒、施工噪聲擾民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有效遏制揚塵污染問題。
(三)深化城管執法重心下移,著力推進執法工作向社區延伸。在保證重點道路和場所治理效果的同時,逐步推進城管執法工作向社區和背街小巷延伸,將城市管理這項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工作做到居民身邊、家門口。主動協調辦事處、派出所、交警、工商等部門,在具備條件社區引導商販進入新建市場經營,在暫時不具備條件的社區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規范經營地點和時間,將居民日常購物、困難群眾生活的問題與廣大市民比較關心的交通和生活環境等問題統籌考慮安排。積極推動城管執法進社區活動,采取向社區居委會派駐聯絡員等辦法,加大城管法制宣傳力度,協助社居抓好管理,提高廣大社區居民遵章守規、參與管理的自覺性,共同維護好社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