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今生今世的證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14年第9期《語文學習》刊登韓志柏老師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備課札記》(下簡稱《韓文》),說劉亮程的這篇文章在“詩意的語言里暖昧地隱藏著潛意識中的秘密”,即用“曾經的苦難”來襯托“今天的成就”,這一次“回家”帶著“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的炫耀,而證據的消失使這次“回家”變成了深深的遺憾……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韓文》說,這種炫耀、自矜的潛意識“遍布全文”,而從頭到尾能舉出的例子卻只有課文第7段這么一處:
許多年前他們往這些墻上抹泥巴、刷白灰時,我便知道這些白灰和泥皮遲早會脫落得一千二凈。他們打那些土墻時,我便清楚這些墻最終會回到土里——他們挖墻邊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墻,還喊著打夯的號子,讓遠遠近近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在打墻蓋房子了。墻打好后,每堵墻邊都留下一個坑,墻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們也不填它,頂多在坑里栽幾棵樹,那些坑便一直在墻邊等著,一年又一年,那時我就知道一個土坑漫長等待的是什么。
作者認為劉亮程在此用“他們”而不是“我們”,意在說明家園廢失的責任是他們的,與自己無關。事實果真如此嗎?不然!作者此處用代詞“他們”確有深意,但絕非為了表現“超然于物外的自矜”,而是以修辭的形式豎起一道精神的屏障,表現一種深沉的孤獨感。就像他說的:“我感到滿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天邊大火》)“每個人最后都是獨自面對剩下的寂寞和恐懼,無論在人群中還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個人的?!保ā哆h離村人》)這種孤獨的情感體驗貫穿于劉亮程的許多散文之中。類似課文的表述更是俯拾即是,并且無不透露出“我”與“他們”之間深深的隔膜,如:
一些年人們一窩蜂朝某個地方飛奔,我遠遠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遺棄。另一些年月人們回過頭,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舊慢慢悠悠,遠遠地走在他們前頭。(《逃跑的馬》)
我知道村莊周圍有幾塊地。他們給我留下夠吃一個月的面和米,留下不夠炒兩頓菜的小半瓶清油。給我安排活兒的人,臨走時又追加了一句:別老閑著望天,看有沒有剩下的活兒主動干干。(《剩下的事情》)
“我”不懂“他們”,“他們”也不懂“我”,彼此雖然并沒有多少物理意義上的距離,但在精神上卻又如此疏遠,仿佛兩個世界的人?;蛟S有人會說,這與楚大夫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智者的孤獨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中仍潛存著某種“自矜”。這樣理解看似有理,實則至少犯了兩個錯誤。一是簡單把文中與“他們”相對待的“我”跟作者畫上等號。正如劉亮程自己所坦言,其散文多是在適度虛構的基礎上完成的,(筆者按:學界對散文能否虛構的問題一直有分歧,這里姑置不論。)這種虛構除了情節外,還包括人物,他說:“文學是夢學?!兑粋€人的村莊》是一個人的無邊白日夢,那個無所事事游逛在鄉村的閑人,是我在夢里找到的一個人物。我塑造了一個自己,照著他的樣子生活,想事情。我將他帶到童年,讓他從我的小時候開始,看見我的童年夢?!倍菍⒆髌放c現實對號入座,文本解讀過于機械,未能體察作家更深層次的思考。劉亮程在此是通過對“我”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現,折射出每個人都會經常體驗到的普遍意義上的孤獨感和精神隔膜。他在接受文匯報記者周毅采訪時曾說:“我并沒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只是有時候,感到自己是一個人,他們——其他所有的人是一群。我想每個人都會走到這種境地——突然剩下自己一個人,獨自面對所有的欣喜與恐懼。沒有誰能夠幫助你,與你同享。每個人都是一個人?!?/p>
《韓文》說“許多年前他們往這些墻上抹泥巴、刷向灰時,‘我’便知道這些白灰和泥巴遲早會脫落得一干二凈”,是一種“超然物外的自矜”。這種理解一方面在文本內外找不到有力的佐證,純屬臆想;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格調,實不可取。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泥巴和白灰的脫落絕不是因為“他們幾十年前建設家同的時候就是‘敷衍”’,從文中“喊著打夯的號子”便能看出人們蓋房子時的賣力。筆者生長于農村,早年家中蓋房子的情形至今記憶猶新。那時農村沒有正規的建筑隊,都是由一些會點技術、有點氣力的農民組成,他們一般只活躍在幾個鄰近的村莊之間,農閑時才組織起來,干活的對象多是親戚、朋友或熟人,并且干活時常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試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干起活來會馬虎了事嗎?雖然劉亮程的故鄉與筆者的故鄉東西有別,但我想在這一點上總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那么,該怎樣看待這里寫到的泥巴、白灰的脫落呢?我認為,就像文中寫到夕陽的消失和黑狗老死窩中一樣,這是一種必然的結局,無論打夯的號子喊得多么響,墻筑得多么高,多么堅固,終有一天它們都將消逝不見。劉亮程在散文《最大的事情》中說:“風四十年吹舊一扇門上的紅油漆。雨八十年沖掉墻上的一塊泥皮?!薄霸洀耐晾镎酒饋?、高出大地的這些土,終歸又倒塌到泥土里。”這兩句話可看作是文中這段文字的極好注腳。
劉亮程的散文十分注重表現世間萬物的整體性和關聯性,他會因一只搬干蟲的螞蟻而浮想聯翩(《走向蟲子》),會試圖去揣摩一頭驢的心理(《通驢性的人》),甚至會去用心地賞玩一灘極不起眼的小草(《對一朵花微笑》)。正如著名學者摩羅所說:“每一個生物或非生物比如一塊石頭、一棵樹,他都可以同體共悲?!雹蹌⒘脸淘谶@里便是通過泥巴和石灰的脫落,生命證據不可避免地消失,來映襯人生的短暫及時光的匆促,來告誡世人珍惜自己擁有的和曾經擁有過的一切。
另外,作者為何反復強調對發生的一切早就“知道”、早就“清楚”?這里也需略加辨析。魯迅先生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如果不對劉亮程的創作與思想有整體了解和全面把握,只揀取文中的一兩個詞語隨意發揮,便很容易造成誤解,甚至曲解。其實,作者在此并非為了炫耀自己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和預知能力,而是為了表達對生命短暫、人生無常以及精神無處安放的焦慮與感嘆。摩羅說:“劉亮程是內心早熟的作家,他對于虛無的恐懼和觸摸至少從12歲那年就開始了?!边@種早期產生的對于生命的焦慮意識儼然已經成為其散文的一個重要母題,像《我的死》《寒風吹徹》《一場叫劉二的風》《馮四》《一個人的村莊》《黃沙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參閱,茲不贅述。
【關鍵詞】金融發展 城鄉收入差距 金融效率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經濟實現了持續增長,金融發展取得很大進步,但城鄉收入差距卻呈現逐年增大的趨勢。據山東省統計數據顯示農村純收入1990—2011年增加了7661元,同時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1325.6元,城鎮增幅是農村增幅的2.78倍,表明城鄉收入差距在擴大。這將制約著山東省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國內外學者闡述城鄉收入差距的文獻很多。但從金融發展視角解釋的較少,Greenwood 和Jovanovic(1990)提出了收入分配差距與金融發展呈現倒“U”的理論, 在金融發展初期收入差距會擴大。隨著金融業的發展收入差距會逐步縮小[1]。Clark,Xu和Zou(2003)利用91個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城鄉收入差距隨金融業的發展而縮小[2]。Pande和Burgess(2005)對印度金融業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認為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減少城鄉收入差距[3]。國外的研究也引起國內學者的興趣,姚耀軍(2005)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認為金融發展規模與城鄉收入差距正相關且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4]。金融發展效率與城鄉收入差距負相關也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張立軍等(2006)通過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認為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正相關[5]。近年來經濟區域化特征愈加明顯,學者開始關注地區性城鄉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張新前等(2007)基于VAR模型,運用福建省1978- 2005年的年度經濟數據。認為福建省金融發展水平與城鄉收入差距呈現正向的相互作用[6]。吳永興,李國疆(2011)利用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對云南省1985—2009年的數據分析論證,認為金融發展顯著地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7]。
目前中國經濟區域化特征日益明顯。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隨地區不同表現出不一致現象,因此根據不同區域作出實證研究并以此制定相應的方法,可有效的縮小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國內外文獻主要基于國家層面進行論證分析,關于區域分析的文獻相對較少,更沒有以山東省為例的分析,本文彌補此方面的不足。
二、數據說明與實證方法
本文在姚耀軍(2005)的指標基礎上做了修正,共用到以下四個指標,以1990-2011年為指標的樣本區間,對山東省的城鄉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1.城鄉收入差距指標(IG)=城市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實際人均純收入。
2.金融發展規模指標(FD)=金融機構年底貸款余額/地區生產總值,在國外文獻中,金融發展規模經常使用M2與GDP的比值來表示,稱之為麥氏指標[8],但是在中國,銀行業在金融業中占據主要的位置。銀行在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用銀行數據取代M2是合理的。
3.金融發展效率指標(FE)=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王志強、孫剛(2003)認為這個比值可以衡量金融中介將存款轉換成貸款的效率。本文也選取這個指標來衡量金融發展效率。
4.農村金融發展指標(RFD)= 農業貸款/農業產出的比值(即第一產業的比值)。張立軍(2006 )選取農業貸款除以農業產出的比值。本文也選取農業貸款除以農業產出的比值作為衡量農村金融發展的指標。
三、山東省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經濟變量很多存在非平穩性,運用協整檢驗前首先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利用ADF檢驗法,對IG、FD、FE、RFD的時間序列進行檢驗,結果如下表1所示,根據表1可以看出變量IG、FD、FE、RFD的檢驗值大于在5%的顯著水平的臨界值,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即上述四個序列是非平穩序列。經一階差分后得到IG、FD、FE、RFD的檢驗值小于在5%的顯著水平的臨界值,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因此一階差分后的原四組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式平穩的,即一階單整,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注:IG 是IG 的一階差分, 其余相同;(c,t,q) 分別表示ADF 檢驗中分別表示截距項,趨勢項和滯后階數;滯后階數項用SIC準則自動確定。
(二)協整檢驗
由單位根可知,序列IG、FD、FE、RFD均為一階單整,可以進行協整檢驗,通過Eview6.0對數據進行OLS回歸分析(加入AR(1)、AR(2)以避免數據存在的自相關。),得到如下的回歸模型結果:
IG=-1.068400FD-0.918706FE+0.719773RFD+e+[AR(1)
=1.193+AR(2)=0.810]
(-4.474067) (-4.386662) (13.36942) R2=0.98 DW=2.06
由上面得到的式子可知R2等于0.98,說明擬合度很好,括號中的數據代表系數的t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DW值等于2.06,說明處理后的數據不存在自相關問題。
對回歸的殘差序列e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經計算。一個不包括趨勢項、截距項的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存在單位根假設,說明殘差序列平穩。結果表明,IG和FD、FE、RFD之間長期存在著協整關系。
由回歸結果顯示,金融發展規模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影響,相關系數是-1.0684,表明金融發展規模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將下降約1.068個百分點,由于在山東省近年來政府的引導,金融資金中一部分流向了農業,促進了農民收入,縮小了城鄉差距,因此本文得出的此結果與張新前等(2007)研究福建省份得出的結論不一致。我們也可以看到金融發展效率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影響。這與姚耀軍(2005)研究結論一致。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呈負相關,這與張立軍等(2006)的研究結論一致。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看到山東省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影響,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城鄉收入差距有消極影響。本文實證分析與山東省金融發展實際狀況基本相符。首先,山東省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由于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化與工業化,資金的趨利性特征使金融呈現城市化偏好。國有商業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并沒有把吸收的農村資金用于發展農村而是流向了城市,農村資金的大量外流造成對第一產業投入相對較低,農業發展落后,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遠落后于城鎮居民的增長速度,加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其次,山東省金融體制不健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了山東的銀行機構,信用社壟斷了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及活動。高度壟斷的金融體制造成金融效率的下降,特別是農村金融,農村金融發展相對于城鎮金融具有效率低的問題,其對產出的貢獻遠不及城鎮金融對產出的貢獻,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
由實證分析得出的政策建議有:(1)金融是現在經濟的核心,政府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省情適當放松對金融體制的管制,發揮金融市場的競爭活力,高度發達的競爭市場會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意味著一定儲蓄將轉化為更多的貸款,只要貸款中的部分投向農村地區,都將產生很大的效益性,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差距。(2)山東省應抓住當前經濟轉型的機遇,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健全以實體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并以此促進金融規模的長期發展。金融規模的擴大對于縮小城鄉差距具有積極影響。(3)加強對農村金融資源供給。政府應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地方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注重風險與效益的同時,加大對農村資金的轉移,改善農村金融不發達現象。加大對信用社、鄉鎮郵政系統的扶持力度,引導上述機構的資金流向農村,遏制農村資金外流。使農村的資金真正應用于農業,減少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增大農民的收入增長幅度,進而達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目的 。
參考文獻
[1]Green Wood ,Jovanov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04).
[2]Clark,Xu, Zou. 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Z] .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3.
[3]Burgess, Pand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in Indi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82(6):174-183.
[4]姚耀軍.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05(02).
[5]張立軍,湛泳.我國金融發展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關系[J].財經論縱,2005(03).
[6]張新前,胡日東.福建城鄉收入差距和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7(07).
[7]吳永興,李國疆.云南省金融發展、對外開放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J]云南經濟,2011(06).
初讀文章,教者本人也不得要領,感覺教學更無從下手。反復多讀幾遍,始有些領會,現整理如下。
全文分9小節,先找出每小節的關鍵句,再加以理解。
第1,2節中“我還不懂得”“我還不知道”,兩個“還”字我們可以理解作者是站在“現在”(或走了以后)這一時間點上回顧以往。而現在是“懂得了”“知道了”,所以對以往的“不懂得”“不知道”追悔、自責。自責什么呢?自責沒有善待曾經熟悉的生活中的那些細節:院墻、房子、門洞、煙道、灶頭等。那么又為什么自責呢?是因為現在懂得了,知道了“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而之所以我現在“懂得了”“知道了”,是因為我現在明白了或者說生活的經歷讓我明白“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到這兒是文章的第一層次,寫自責沒有善待今生今世的證據。而現在的生活,現在的世界讓作者意識到今生今世的存在是需要證據的。
文章的第二層次則闡發今生今世需要證據的原因。現在的生活,現在的世界是怎樣的――“有一天會再沒有人能夠相信過去”,“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生懷疑”。過去說的“有一天”指的就是現在,用“沒有人”“一切”這些詞強烈地否定現在的狀況。然后作者又用連續幾個問句表達對過往生活的懷疑,形象中透出對生活真實的拷問。并用“那時候”與現在對照,一句“我不回頭就看見了以往”形象又富玄妙的哲理。正如用望遠鏡也看不見未來,作者的意思是以往的記憶十分真切地在腦海中,不必懷疑。通過對照流露出對那時候生活狀態的懷念之情。
在第6節作者用一個假設告訴我們,人生如夢,虛幻,只有那些舊房子、塵土、路、風才能證實以往的生活。但有這些就夠了嗎?顯然不夠。作者用一個反問句表達出,這些只能證明物質生存,一個人更應該有內心的生存,即精神世界的生活。在這里,作者把文章的內涵進一步深化,引領我們對精神生活存在的思考。這是文章的第二層次。
文章的第三層次,作者用第7節的“盡管我早知道”與第8節的“但我卻不知道”呼應,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思考。早知道村莊會變樣,早知道土墻和土坑的聯系及宿命。其實作者在表達精神層面對生命的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都逃不過宿命,顯得那么虛無。這樣看來人的生命也是虛無的,但作者用“但我卻不知道”一轉,雖然不肯定卻婉轉地表達出人生的意義在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于生命中的各種感覺與情感――快樂,孤獨,驚恐,激動等。在此作者照應了前文,今生今世的證據不僅是前面寫的那些物質的東西,更在于生命過程中精神層面的東西。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搞活,房地產中介市場日趨活躍,為推動全省房地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激活住房二級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房地產中介市場的發展中也存在許多問題,不同程度地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秩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機構設置不規范。部分機構和個人不具備從業應有的資金、固定場所等必備條件,既沒有領取營業執照,也沒有申領資質證書,個別的只租間房子就開張,沒有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二是執業人員良莠不齊。許多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未經專門培訓、考試,沒有取得必需的執業資格,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三是經營行為不合法。存在出借資質證書、營業執照、崗位資格證書及簽訂合同不嚴密、違反規定亂收費、串通一方損害另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進行虛假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等問題。為切實規范房地產市場中介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證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根據國家、省有關法規政策規定,省建設廳、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決定,對全省房地產中介市場集中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檢查?,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清理檢查的對象
在我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房地產中介服務的機構和個人。
二、清理檢查的內容
1.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是否按規定取得省建設廳頒發的資格證書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的營業執照,是否超范圍經營和無證照經營。
2.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是否取得省建設廳頒發的房地產中介人員上崗證書、評估員資格證書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房地產經紀人資格證書。
3.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是否建立健全從業記錄和業務臺帳(報表)。
4.房地產中介機構的經營行為是否合法,有無違反國家和省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的行為。
5.有無消費者對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的投訴,投訴是否屬實。
三、清理檢查的注意事項及有關問題的處理
1.對未按規定取得省建設廳頒發的《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證書》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的營業執照的機構,禁止其從事房地產中介服務活動。
2.對未取得《房地產中介人員崗位合格證書》、《經紀人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要督促其參加培訓考試,限期取得上崗資格證書,否則,不得從事房地產中介業務。
3.對從業記錄和業務臺帳(報表)不健全的機構,要督促其建立和完善,每半年分別向當地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報告,并上交經營情況統計表,對持證者連續兩年(含兩年)未進行從業記錄的,由頒發證、照的機關按有關規定查處。
4.對具備合法資格的房地產中介機構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的,如違反市場規律惡意競爭、不按規定標準取費、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等,要視情節輕重,由頒發證、照的機關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做出吊銷營業執照、資格證書、沒收非法所得等處理。
5.實施檢查的人員要向被檢查單位和個人出示本通知及有效執法證件,文明公正執法,依法行政,堅決杜絕以權謀私等瀆職行為。
一、先易后難。提供探究路徑
[案例]在教學《聽聽那冷雨》一文時,我為了讓學生盡快理清這篇較長文章的寫作思路,有層次地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題目是“聽聽那冷雨”,那么,作者真正的具體寫聽雨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自文章第五段而下)
2.分析前四段。首先請同學們默讀第一段的“不過那一塊土地……”,感受蘊涵其中的感情(滄桑、遺憾、無限痛楚等等),接著明確2-4.段的內容(各兩個字:想雨――嗅雨――觀雨),最后請思索作者貫穿于文章1-4.段的感情(思鄉之情,由雨而引起的思鄉之情)。
3.從題目以及下面大段大段的寫“聽雨”的段落來看,前面作者寫“想雨――嗅雨――觀雨”,在寫作技巧上的作用是什么?(為寫“聽雨”作鋪墊)作者在寫“想雨――嗅雨――觀雨”時都是充盈著思鄉之情的,那么,在“聽雨”的描繪中,會是怎樣的感情呢?如果是你,會怎樣寫?作者又會怎樣寫呢?接下來,我們來分析“聽雨”部分……
[分析]這節課的導入抓住了一個巧妙的切人口,從文章極為分明的層次人手,使文章前后兩部分明顯地以由“易”到“難”的層次呈現,所謂“漸入佳境”也。前四小節的問題為下面深入解讀“聽雨”部分做了鋪墊,同時也讓學生產生了一種探究的欲望:進一步閱讀以探求自己在回答上述簡單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思考愉悅和思考挑戰。
二、如話家常.引之以趣
[案例]在常州市第二屆“教壇新秀”賽課過程中一位老師這樣設計《漫話清高》的導人:
1.激趣階段:本文課題為“漫話清高”,“漫話”即漫談,就是不拘形式地隨意談論,課文“漫話”的對象是“清高”。我們平常也能聽人說某某人“清高”,假如有人這樣評價你,你喜歡嗎?為什么?(三四位同學發言)
2.疑趣階段:看起來同學們的見解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各有各的見解。在這節課上,我們也通過漫話,對“清高”各抒己見?,F在讓我們首先根據課文的內容,具體分析作者是怎么理解“清高”一詞的?[明確:①清白,正直;孤僻,孤高(本身意義)②與富貴無緣③有才藝而不做官]
3.解趣階段:作者的這些見解,從課文中我們可找出它的根據。文中因此列舉許由、諸葛亮、陶淵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這幾位古人的事例。我們現在要研討的是:列舉的這些人物,各要說明“清高”的哪些特點?
[分析]這不是隨意的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也是有序的,體現了教師的控場能力。從“假如有人用‘清高’評價你,你喜歡嗎?”這一問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學生的興致(貼近學生本身理解),從而生成了另一個層面的探究:怎樣來理解“清高”?接下來的一問正是學生所想,既點撥了學生的思路,又拓展到了學生的生活中。在學生經過深入思考后,教師又把學生拉回文本:作者是怎樣理解“清高”的?文中列舉的人物,各要說明“清高”的哪些特點?這一問題富有彈性,既有明確的目標,又可讓學生放開了來說;既讓學生走出了課文的限制,又時時聯系著文本。
三、單刀直入,生成課堂問題
[案例]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學的石群英老師在執教《今生今世的證據》時,其閱讀教學設計采用的就是直接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今生今世的證據》,先請大家根據預習談談你喜不喜歡這篇文章?
2.根據學生對“喜歡”和“不喜歡”的分析,引出對文章幾個問題的思考。出示問題:①“今生今世的證據”指的是什么?②本文和一般的思鄉文章有區別嗎?說說你的理由。③你對課文中的哪些段落有疑問?
3.依據學生提出的有疑問的關鍵段落分析課文。
[分析]對于課文,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們思想成長的關鍵時期,要極力創設情境,促進他們思想的形成,激勵學生大膽表達。如何組織這樣的課堂教學?石群英老師以“首席發言人”的地位,由學生主體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生成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她對課堂的駕馭,從容、大氣、游刃有余,平等的姿態,必要的干預,使學生既把握了文章大意,又關注到了生活中的美,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石老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前提下,創設情景,激發了學生探究文章的興趣和愿望,從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課堂教學。
四、激發挑戰,以新奇的知識誘導學生
[案例]在教學《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一位同事巧設情境,以新奇的知識導人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人類的眼睛進行注視點的轉換,用時1/500秒還不到。(生:一片驚嘆聲!)當眼睛與書本的距離是45cm這一標準距離時,眼睛能看到的寬度是9個字,因此,理論上,人每秒可看4500個字,每分鐘可看27萬字,一本《紅樓夢》只要5分鐘左右就看完了(生:更加驚訝,議論聲)。但實際上,人看書時,平均600字/分鐘。關于看書速度、效率和人的能力等級的關系,大家看表格。(用幻燈片展示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