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糖化血紅蛋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今年61歲,患糖尿病近3年。想咨詢: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化血清蛋白有什么區別?糖化血清蛋白能代替糖化血紅蛋白嗎? 山東 某患者
[專家回復]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化血清蛋白兩者對了解血糖控制情況均有參考價值,兩者的臨床意義有所不同,糖化血紅蛋白反映近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清蛋白反映近2周的血糖控制情況。如無條件查糖化血紅蛋白者,也可查糖化血清蛋白。但國際及國內規定均以糖化血紅蛋白為準。
計算總熱量時用標準體重還是實際體重?
請問:我的體重低于標準體重5公斤,在計算每日所需熱量時是按標準體重還是按實際體重計算?
昆明李女士
[專家回復]李女士,您所提問題也是許多患者朋友常問的問題。糖尿病患者營養治療的目的就是要將體重調整到標準范圍,這樣血糖才容易降到正常并保持平穩。因此,只有按標準體重來計算自己的每日飲食熱量和各種營養素攝入量且長期應用,才能減少或增加以往不科學的熱能用量,從而糾正超重、肥胖或消瘦,控制血糖。因此,無論實際體重是超過標準體重還是低于標準體重,均應按相應的標準體重計算。
怎樣才能達到“強化治療”?
我于1986年患糖尿病,診斷為2型。1988年因胰島功能嚴重喪失(當時C肽僅為0.1),由服降糖藥改為注射胰島素,每天早、晚餐前各注射“諾和靈30R”20單位、10單位,同時每三餐后服二甲雙胍各一粒。至今已有7個年頭。但有時仍出現血糖偏高或偏低情況,并出現血壓偏高現象(血壓原為140/70毫米汞柱,現為160/85毫米汞柱)。請問:現在該怎么做才能達到“強化治療”的目的? 江蘇 楊國杰
[專家回復]所謂“強化治療”是指嚴格控制血糖到接近正常水平。為此,應該一天測7次血糖,即三餐前后及睡前。您說“血糖偏高或偏低”,不知究竟偏多少?建議您每周測幾天血糖(每天7次),據此調整用藥劑量,使血糖盡可能接近正常,這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依您現在的血壓情況,應該用降壓藥,在醫師指導下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為宜。
6種藥同服是否會影響藥效?
我1996年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從1997年到2003年一直服用拜唐蘋50毫克,早、中、晚各1片;格華止850毫克,早、中、晚各1片,血糖控制較滿意,血壓、血脂均正常。2002年出現周圍神經病變,2003年開始注射胰島素優泌林30/70,早飯前9個單位,晚飯前8個單位,經常出現低血糖。2004年8月停用胰島素,繼續改服拜唐蘋50毫克早、中、晚各1片,格華止850毫克早、中、晚各1片,空腹血糖6.0~7.0毫摩爾/升左右,餐后2小時8~9毫摩爾/升左右,糖化血紅蛋白5%。為防止周圍神經病變加重,遵醫囑同時服用彌可保500微克早、中、晚各1片,怡開120個單位早、中、晚各1片,燈盞花素早、中、晚各2片,益脈康早、中、晚各2片,維生素B1和維生素C早、中、晚各2片。請問:降糖藥拜唐蘋、格華止繼續服用行不行?彌可保、怡開、燈盞花素、益脈康、維生素B1和維生素C這6種藥同時服用藥量是否太大?藥的功效是否會相互影響?有沒有調整的必要? 河南 王善斌
[專家回復]如您用拜唐蘋和格華止能使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5%(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為<6.5%),則可繼續依此方案控制血糖。您所用的格華止每片850毫克,是較大的一種,因此,減一片也是可以的。彌可保、怡開及維生素同服是可以的,這幾種藥不會相互影響。至于燈盞素及益脈康,由于不清楚其成分,不好下結論。建議您對開這些藥處方的醫師說明情況,請他掌握劑量。
降壓藥能否減量?
兩年前我血壓為150/80毫米汞柱,服用洛汀新(每天一粒)后,今年5月血壓降至110~130/65毫米汞柱。請問:如何減少洛汀新的用量?能不能停藥? 沈陽丁先生
[專家回復]目前您的血壓控制情況較好,建議不要調整藥物用量,更不可隨意停藥,以免引起血壓反彈。如要減量也是逐步減一個小劑量(如半片),再密切觀察血壓改變,如有上升,仍應恢復原劑量。
哪種藥物可降壓保腎?
我患糖尿病10年了,出現高血壓、尿蛋白、視網膜病變Ⅲ期、神經病變和下肢水腫等并發癥。使用諾和靈嚴格控制血糖的情況下,用哪種藥物可降壓保腎,改善視網膜、神經病變和下肢水腫?山西朱毅堂
[專家回復] 其實早期控制血糖、血壓、血脂是可以預防這些病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類藥物是目前醫學界公認的糖尿病腎病用藥。兩者均可降低高血壓,減少尿蛋白排泄,延緩腎損害進展。關于糖尿病腎病用藥,在上期(2005年第4期)上海復旦大學的林善錟教授有系統講述,可供參考。改善神經病變,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怡開、彌可保等。關于眼底視網膜病變,建議到眼科就診,請專科醫生根據檢查結果,考慮是否適于激光處理。
胰島素治療能用這種組合嗎?
在胰島素強化治療中,能否應用諾和靈R三餐前30分鐘和諾和銳30睡前加餐前皮下注射這種組合?
網友 tangda
[專家回復]這種組合方案不可取。建議:三餐前30分鐘用諾和靈R,或改為諾和銳30餐前即刻應用,睡前不必再用藥。用量可根據血糖控制情況調整。諾和銳作用時間比諾和靈快, 因而注射時間不同。
早餐前注射胰島素多為什么血糖反而高?
我今年65歲,1989年發現糖尿病,1999年使用諾和靈30R治療至今。目前每日注射28個單位,早餐前16個單位,晚餐前12個單位。血糖為:早餐后2小時12.7毫摩爾/升,午餐后2小時9.9毫摩爾/升,晚餐后2小時5.9毫摩爾/升。請教專科醫生后,將胰島素調整為早16個單位,晚11個單位,三天后血糖為:早餐后2小時11.3毫摩爾/升,午餐后2小時8.1毫摩爾/升,晚餐后2小時7.7毫摩爾/升。請問:早餐前注射胰島素多為什么血糖反而高,午餐不注射胰島素血糖反而低呢?山西王克義
[專家回復]首先要說明的是您午餐后血糖并不低。血糖控制理想的標準應為:空腹血糖應為4.4~6.1毫摩爾/升,非空腹血糖應為4.4~8.0毫摩爾/升。您目前每日注射胰島素總量并不算高。根據您目前餐后血糖情況,建議將早餐前胰島素用量調整為18~20單位(早餐前胰島素用來調節餐后血糖),晚餐前可維持原量,待檢查空腹血糖情況后再做相應調整(晚餐前胰島素用來調節空腹血糖)。30R指有30%是短效,70%是中效,所以午餐后血糖降低是中效胰島素在起作用。因此應調早餐前胰島素劑量。
能否停用胰島素?
我是2004年2月確診為糖尿病的,開始服用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秦蘇),服用的第一、二個月效果較好,血糖正常,無尿糖,“三多一少”癥狀大為好轉。三個月后,血糖反常,藥物作用減輕,改服雙胍類藥物,服用幾周后,出現胃腸道反應,血糖升高到23毫摩爾/升,在醫生的指導下,改用胰島素治療。現已一年了,開始每天注射諾和靈30R胰島素11個單位,早上7個單位,晚上4個單位,此后用量逐漸增大,現每天注射25個單位才能控制血糖,而且血糖波動很大。問:我這種情況能否改用服藥或者減用(停用)注射胰島素?重慶李輝雁
[專家回復]不知來信中所說“血糖波動很大”,究竟是多少?建議您參考本期幾篇有關胰島素的文章,調整胰島素的品種和用量,使血糖波動減少。此種情況下,已經“波動很大”,再停用胰島素,顯然對身體不利。但可同時加用口服降糖藥,如二甲雙胍或糖苷酶抑制劑等,并請在醫師指導下應用。
注射胰島素兩年后再改為口服藥可以嗎?
我患2型糖尿病9年,以前服瑞易寧1片/天加餐后散步,餐后血糖保持在8毫摩爾/升以下,空腹5毫摩爾/升左右。2003年改用胰島素(諾和靈30R),餐后血糖早8毫摩爾/升、晚5毫摩爾/升,中午有時偏高(10毫摩爾/升左右)。我覺得每天注射胰島素有些麻煩,在醫生同意下準備改用口服藥,必要時再注射胰島素。
請問:(1)這樣間隔2年的不斷互換對治療有好處嗎?停過一個階段再用同樣的藥,效果會變差嗎?(2)我身材偏瘦,服用哪類藥副作用小些?(3)格列美脲與瑞易寧各方面效果相同,為什么說是第三代的藥?它是不經過腎臟由腸胃直接排出的嗎?某患者
[專家回復]
(1)注射胰島素兩年再換口服降糖藥,效果一般不會變差。只要您原來用藥有效,現在也是有效的,但不保證今后也一定有效。因為磺脲類藥物有繼發性失效的問題,這與胰島功能的逐步衰竭有關。可能以后您需要的藥量會逐漸增加或聯合其他藥物才能較好地控制血糖。 總之要“走著看”,要具體患者具體對待, 逐步調整用藥。
(2)對于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類藥物還是適用的,副作用一般都不多。目前還有非磺脲類的新型促胰島素分泌劑,如“諾和龍”,直接通過肝膽途徑代謝,對腎臟無副作用。
(3)這兩藥都是經腎排出的。“瑞易寧”的化學成分是格列吡嗪,只是它采用控釋片技術。80%通過腎臟排泄,20%經肝膽途徑代謝。而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脲類藥物,其磺脲類的受體與傳統的磺脲類不同,不是SUR 1而是選擇性與分子量65×106的SUR X結合。不同的藥物與不同的受體結合反應的動力學也不一致。另外,格列美脲還有胰外降糖作用,如可不依賴胰島素作用改善葡萄糖的轉運系統,40%通過腎臟排泄,60%通過肝臟途徑排泄。這種雙途徑排泄對腎臟的影響小。
注射胰島素后洗熱水澡會使藥失效嗎?
對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來說,室內質控、室間質評都是取得穩定結果的前提、日常維護是保證儀器處于正常的必要措施;我們要認識到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項目、方法學的局限性,了解其影響因素,才能在日常檢測中時刻把握住檢測結果的質量。
在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中有多種因素均可造成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值的假性升高或降低,這不僅與實驗室的檢測方法有關,也與患者狀況和標本處理方式等有關。因此,實驗室應建立標準操作規程并要求操作人員嚴格遵守,提高工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加強質量控制,增強責任心,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指導,減少不必要的影響因素,把檢測誤差減少到最小。下面筆者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的影響因素總結了一下。
1標本處理方式的影響
1.1抗凝劑的種類 臨床上以EDTA-K2作為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標準用管。肝素鋰抗凝的全血使檢測結果略有偏高。
1.2標本儲存條件 若全血標本不能及時測定,應需將標本于 4℃~8℃保存并最好在7 d內進行測定。此時,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結果變異率
2患者自身因素的影響
2.1貧血患者,影響紅細胞壽命的疾病均可對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結果產生影響。如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大量失血等。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標本因其紅細胞壽命縮短使其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值會"降低",這將取決于溶血的程度。鐮刀紅細胞癥和脾切除后患者的標本因其紅細胞生存時間較長其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值可能會"過高"。
2.2部分進展迅速的1型糖尿病患者, 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水平往往正常或輕度升高,因此,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值并不能完全反應急速增高的血糖水平。
2.3飲食和藥物,如抗氧化劑(VC和VE)能抑制血紅蛋白(Hb)的糖基化,可造成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結果偏低,服用阿司匹林可使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結果輕微升高等。
2.4某些血紅蛋白亞型,如HbS、HbC、HbF和HbE等血紅蛋白病的存在,會影響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結果。
2.5高原地區居民,由于慢性缺氧造成血紅蛋白(Hb)量的改變,繼而可導致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基礎水平與平原地區存在差異。
2.6年齡和種族 因空腹血糖水平隨年齡增長略有增高,所以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結果也與年齡呈正相關,有研究認為,30歲后,年齡每增長10歲, 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結果會增長0.1%;白種人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測定結果較其他種族都低。
3方法學的影響
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3.1電荷差異 如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和電泳方法等。離子交換HPLC法(如D10)具有檢測通量高、準確度高、重復性良好的優點,但易受血紅蛋白變異體(HbG,HbH,Hb Wayne)的影響 ,對這些異常血紅蛋白的確定需要使用另外的檢測方法。而親和層析法特異性強,不受異常血紅蛋白的干擾。但親和層析的測定結果偏低,尤其當 HbF>20%時,可導致HbA1c值下降1%,甚至更多,可能與HbF的糖發化速率較HbA更慢有關。
3.2結構差異 如親和層析色譜法、免疫化學方法以及酶法等。酶法反應靈敏、特異,可使用全自動生化儀來檢測,不需昂貴的儀器。其與常規離子交換HPLC法和免疫法有很好的相關性。但酶法雖有較好的重復性和準確度,其在標本處理上卻相當繁瑣,要吸取下層紅細胞進行溶血處理,手工操作既不能批量進行,又相當緩慢;溶血液中高濃度的血紅蛋白對生化儀的沾染不易被清除,易造成對后續其它項目檢測的干擾。儀器生產商不建議在生化儀上進行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免疫比濁法適用于自動生化分析儀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批量檢測,但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結果易受高濃度葡萄糖、甘油三酯和膽紅素的干擾,以及變異血紅蛋白的影響。
3.3 POCT 如親和層析或免疫比濁等方法。目前,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法已被美國國家糖化血紅蛋白標準化計劃(NGSP)推薦為參考方法。美國臨床化學協會、GHb標準化分會和IFCC HbA1C標準化工作組建議,以糖尿病控制與并發癥試驗(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研究中所"指定的方法"--HPLC方法作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的金標準。
采用ADA 推薦的以DCCT研究中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為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測定的金標準,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一直以來其良好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應用,減少了各實驗室之間的結果差異,其糖化血紅蛋白(HbA1c)測定的結果在全球范圍內也具有可比性,這更有助于糖尿病診治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由于不同實驗室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檢測原理的不同以及各種儀器的分離能力高低的不同,導致檢查結果差異較大。因此,開展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的標準化工作極為重要,這將直接影響到糖化血紅蛋白(HbA1c)評估患者平均血糖濃度的準確性。2011年10月由國家衛生部臨檢中心的《糖化血紅蛋白實驗室檢測指南》中使實驗室檢測規范化有"法"可依,這將對提高糖化血紅蛋白(HbA1c)測定的質量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沈默宇,石立.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因素[J].醫學研究生報,2013,9(26):1004-1006.
[關鍵詞]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5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2-0217-01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正常對照組,均為排除了糖尿病和糖耐量減退的正常人。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22~75歲,平均48.5歲。糖尿病組:符合WHO糖尿病診斷的50例患者,男30例,女20例,Ⅰ型5例,Ⅱ型45例,年齡33~77歲,平均55.5歲,病程5個月~15年,合并腎臟、神經、視網膜病變、心腦血管病、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者29例,占58%,其中伴有慢性并發癥(主要為腎病、視網膜、神經等病變)者22例,急性并發癥(主要為酮癥酸中毒及各種感染者)7例。
1.2 標本采集:糖尿病組50例及對照組20例,均抽取晨間空腹血5ml,2ml加入EDTA-K2抗凝管,用于(HbA1C)測定,3ml加入試管,盡快離心分離血清,用于空腹血糖(FBG)測定。
1.3 儀器與試劑:HbA1C和FBG,儀器均為東芝TBA-12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北京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出產,正常參考值HBILC為4%~6%,FBG正常參考值為3.6~6.1mmol/L。
1.4 統計學處理:各次測定值均采用(X±S)表示。數據處理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比較:50例糖尿病患者的HbA1C,FBG均顯著高于正常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正常對照組20例HbA1C,FBG測定結果,見表2。
2.2 HbA1C與糖尿病并發癥的關系:糖尿病伴各種急-慢性并發癥29例,無并發癥者21例。他們的HbA1C,FBG均明顯高于無并發癥者,二者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液中葡萄糖與血紅蛋白A發生糖化作用的產物,糖尿病病情嚴重程度和糖化血紅蛋白含量有著直接的關系。糖化血紅蛋白含量越高,病情越嚴重,反之亦然。由于血糖水平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成正相關,而且HbA1C相當穩定,不易分解,能很好的反映較長時間的血糖控制程度;同時,HbA1C水平在健康人體內的波動范圍很小(0.1%~0.2%),短暫的血糖升高不會引起HbA1C的升高,反過來,短暫的血糖降低也不會造成HbA1C的下降。所以,HbA1C是糖尿病監測的重要標準。
HbA1C水映的血糖的控制情況:HbA1C值在4%~6%之間,說明血糖控制正常。HbA1C值在6%~7%之間,說明血糖控制比較理想。HbA1C值在7%~8%之間,說明血糖控制一般。HbA1C值在8%~9%之間,說明控制不理想,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結構及運動,并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HbA1C值>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可能引發糖尿病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并發癥,并有可能出現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癥。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
急性腦梗死患者經常伴有血糖升高而糖尿病作為急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已形成共識[1]。。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糖尿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方面起著很重要的臨床作用。筆者意在探討糖化血紅蛋白在鑒別急性腦梗死為應急性血糖升高,還是本身并發糖尿病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 年5 月~2010 年9 月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ACI)患者92 例,其中男56例,女40 例。年齡41~80 歲。急性腦梗死伴糖尿病組42 例,急性腦梗死無糖尿病組50 例。所有腦梗死患者均符合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經頭顱CT及MRI證實,所有腦梗死患者均為首發。糖尿病患者的診斷標準均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實驗方法
兩組均于發病24 h內空腹采集靜脈血2 ml,空腹血糖測定采用氧化酶法全自動生化儀檢測;糖化血紅蛋白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法試劑盒及各種技術指標均符合要求。
1.2.2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包,結果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急性腦梗塞患者空腹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兩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伴糖尿病組明顯高于無糖尿病組P
表1 兩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進行比較
組別n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mmol∕L)
ACI無糖尿病組507.68±1.088.34±2.13
ACI伴糖尿病組425.27±1.028.52±2.29
P值P<0.05P>0.05
P值 P<0.05 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腦梗塞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患病率為非糖尿病人的2~3 倍[2] 。HBA1c是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經過持續的非酶促反應而形成的一種復合物,其含量取決于血糖濃度。由于紅細胞的平均壽命大約為120 天,因此他能反應檢測前血液中2~3 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而不受血糖濃度暫時波動的影響。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期控制不理想,持續的高血糖可以使血紅蛋白發生糖基化,繼而降低氧與血紅蛋白的解離速度,造成組織缺氧。而且長壽組織蛋白也發生非酶促糖基化,生成糖化終產物(AGEs)[3]。。大量研究表明[4] [5],體內AGEs蓄集與動脈硬化之間有密切關系:其在血管壁沉積后可作用于內皮細胞外基質,刺激膠原蛋白發生不可逆的交聯導致基質增生,引起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血管舒張功能障礙。從而啟動和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并促進血栓形成。這是糖尿病容易并發腦梗死、冠心病及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等大血管疾病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HBA1c持續升高者在發生急性腦梗死前2~3個月血糖控制差,已處于高血糖狀態,發病后腦組織缺血缺氧,無氧酵解增加,而高血糖狀態恰好增加了這種代謝底物的供給,之使酸性代謝產物堆積更加明顯,導致神經細胞缺血、水腫、壞死更加嚴重。所以我們認為,臨床上可用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觀察空腹血糖升高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和估計預后的指標之一. 并且,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可作為鑒別糖尿病性或非糖尿病性急性腦梗死的一個敏感、有效的臨床檢驗指標。在急性腦梗塞的診療過程中,該指標的檢測,應該作為常規臨床檢測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范海寧.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在急性腦梗塞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9,24(4):134.
[2] 楊兵全,范振華.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危險因素及干預政策[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2,3(2):69-71.
[3] 王笠,李琳,王達,等.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和臨床應用[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03,18(2):119.
【摘要】目的 探討妊娠期糖尿病應用糖化血清蛋白(GSP)及糖化血紅蛋白(HbAlc)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入選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0例為觀察組,同期擇取120例正常妊娠孕婦為對照組,比較兩組的GSP及HbAlc檢測水平。結果觀察組的GSP及HbAlc檢測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GSP及HbAlc異常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妊娠期糖尿病診斷中GSP的陽性預測值、靈敏度、特異性等均顯著優于HbAlc(p<0.05)。結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用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診斷效果確切,且糖化血清蛋白的陽性預測值更高,對診斷妊娠期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臨床價值 妊娠期糖尿病 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lc) and 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GSP) in the diagnosi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120 case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0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another 120 normal pregnant women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same period. GSP and HbAlc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GSP and HbAlc level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bnormal rates of GSP and HbAlc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GSP for diagnosi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HbAlc in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p<0.05). ConclusionThe 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 and hemoglobin have exact effect in the diagnosi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The 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 is higher in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Clinical value,Gestational diabetes,Glycosylated hemoglobin,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
【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Gannan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28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糖耐量潛在性減退,孕期出現內分泌糖代謝糖化血紅蛋白異常疾病,臨床較為常見[1]。據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調查結果顯示,妊娠期糖尿病近年來發病呈上升趨勢,血糖過高可導致胚胎異常發育甚至死亡,15%~30%孕婦出現流產[2]。妊娠期糖尿病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會出現感染、羊水過多、難產、酮癥酸中毒等并況,嚴重影響母嬰的生命健康及質量[3]。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對其診治效果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探析GSP及HbAlc對診斷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價值十分關鍵,故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對妊娠期糖尿病120例檢測GSP及HbAlc水平,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12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年齡22~35歲,平均(27.7±2.5)歲。入選標準:妊娠期空腹血糖(≥2次)達到5.8 mmol/L或以上;75 g葡萄糖耐量實驗各點血糖≥2項超過正常標準;空腹血糖≥5.8 mmol/L,50 g血糖篩查達到11.1 mmol/L或以上;上述三點符合任一項即診斷妊娠期糖尿病[4]。初產婦71例,經產婦49例;孕周23~35 w。所有患者均為單胎妊娠,孕前均無糖尿病史,未服用任何已知可能干擾糖代謝的藥物。同期入選正常妊娠孕婦120例為對照組,兩組的平均年齡、孕周等基線特征大體一致。
1.2方法采集標本:妊娠24~28 w內,所有孕婦晨起空腹進行靜脈血采集,分別檢測GSP及HbAlc;妊娠36~40 w內再次采集靜脈血檢測GSP及HbAlc。糖化血清蛋白檢測應用果糖胺氮藍四唑檢測;血紅蛋白檢測應用免疫凝集方法,比較兩組的GSP及HbAlc檢測指標。
1.3儀器與試劑氯化硝基四氮唑藍試劑(靜融科技有限公司;CAS號:298-83-9),糖化血紅蛋白測定試劑盒(康大泰科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批號:3400714),日立7600-02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4.0軟件系統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2檢驗,p<0.05則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GSP及HbAlc檢測指標的評估比較
觀察組的GSP及HbAlc檢測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GSP、HbAlc異常檢測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表2。
2.2GSP、HbAlc用于GDM診斷方法學指標的評估比較
靈敏度=真陽性人數/(真陽性人數+假陰性人數)×100%;特異性=真陰性人數/(真陰性人數+假陽性人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人數/(真陽性人數+假陽性人數)×100%。妊娠期糖尿病診斷中GSP的陽性預測值、靈敏度、特異性等均顯著優于HbAlc(p<0.05),見表3。
3討論
有研究認為,妊娠期糖尿病的病理機制是胎盤分泌各種激素隨孕周的增加而遞增,對抗胰島素[5-6]。胎盤產生蛋白溶解酶-胰島素酶增多,胰島素酶增多后,使胰島素降解,使其喪失活性,因而正常妊娠出現GDM傾向。糖尿病會導致孕婦出現高氨基酸血癥、高脂血癥,使發生糖尿病性神經損害、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疾病的風險性增高;同時,妊娠期糖尿病會導致巨大兒出現增多、流產率升高,胎兒可出現宮內生長受限、高膽紅素血癥、紅細胞增多癥甚至出現畸形胎兒的出現[7]。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診治已受到國內外醫療界學者的關注。因妊娠期糖尿病的復雜性病理過程,臨床漏診率及誤診率較高。糖尿病臨床最常用的檢測指標為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尿糖定量等,但情緒、藥物、飲食等因素對這些檢測指標影響較大,檢測指標具有瞬間性,波動性較大,檢測機體的血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誤差,無法成為診斷妊娠期糖尿病的絕對指標[8-9]。
本研究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用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檢測診斷,GSP及HbAlc為機體高血糖情況下血清中白蛋白及血紅蛋白出現非酶促糖化反應合成的產物。非酶促糖化反應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血清中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紅蛋白穩定性較強,二者壽命越長,其存在時間也越長,且情緒、藥物、飲食等因素對二者影響較小。檢測GSP及HbAlc指標有助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且還可用于監護圍產期,預防糖尿病產婦死胎、畸形兒、巨大兒,監測急慢性糖尿病并發癥等作用。本研究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GSP及HbAlc檢測,結果顯示:觀察組GSP(374.2±18.6)μmol/L顯著高于對照組(213.4±11.3)μmol/L;觀察組HbAlc(9.8±0.3)%顯著高于對照組(5.5±0.2)%,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彭海維等[10]研究結果大體一致。妊娠期糖尿病診斷中GSP的陽性預測值、靈敏度、特異性等均顯著優于HbAlc(p<0.05),原因是HbAlc的測定反映的是過去2~3個月中的血糖平均水平,而GSP的測定反映的是過去2~3 w的血糖水平,對血糖的變化較HbAlc靈敏,能夠更好地反映近期內血糖的漂移變化。
綜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用糖化血清蛋白及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診斷效果確切,且糖化血清蛋白的陽性預測值更高,對診斷妊娠期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索艷,李強.糖化血紅蛋白測定方法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2):210-213.
[2]劉軍鋒,孔美娟,賈克剛,等.糖基化血紅蛋白不同組分對冠心病的臨床價值[J].天津醫藥,2013(10):971-974.
[3]張健,楊青,張進安,等.糖化血紅蛋白在高危人群診斷2型糖尿病中的價值[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1(4):512-514.
[4]彭湘杭,蔡德鴻,楊銳,等.糖尿病高風險人群糖化血紅蛋白與微血管并發癥的關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5):381-385.
[5]沈峰,王博文,尤華智,等.妊娠糖尿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3,13(6):17-19.
[6]陳璐,孫伯欣.糖化血紅蛋白與血脂檢測在2型糖尿病檢測中的臨床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9):4856-4857.
[7]宋鶴蘭,張東枚,陳海珍,等.妊娠期糖尿病血漿Ghrelin水平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現代醫院,2011,11(7):17-20.
[8]馬金力,朱成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糖化血紅蛋白的關系[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32(4):56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