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艷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然中有愛,愛無處不在。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
人間有愛,愛無處不在。愛藏在父母對我們的關愛中;愛藏在老師對我們的關懷中;愛藏在同學對我們的關心中。愛父母、愛老師、愛朋友、愛自然、愛社會、愛生活,愛隨處可見。
大愛無言,愛無言;大恩不謝,恩無盡。
感恩母愛
江蘇省高郵市經濟開發區初中
世紀風文學社 王 丹
隨著繽紛五月的悄然而至,康乃馨的淡雅幽香也漸漸濃郁起來。在這個花香五月,我們迎來了充滿愛意的母親節。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這個西方舶來的特別節日已讓我們慢慢接受、習慣甚至追捧。看!街面花店里價格驟然上漲的康乃馨;電視、雜志里充斥的節日禮品促銷;還有那些手捧著大把花束的匆匆行人,似乎詮釋了這個開始變得時尚的節日,但美好中夾雜著一絲浮躁。
感恩母愛,難道簡單的花束可以替代?感恩母愛,難道節日里耀眼的禮單可以詮釋?感恩母愛,難道一個節日里的祝福言語可以表達?在母親節里,讓我們用最真摯的情感,用心品味濃濃母愛,用愛去感恩偉大母親!讓我們的愛回歸質樸,回歸平實,不為節日而感恩,不為氛圍而浮躁。
母親的愛是那么的樸實,那是嚴冬臘月里的厚圍巾,那是酷暑下的綠蔭;
母親的愛是那么的細膩,那是感冒生病時的冰手帕、熱湯面,那是挑燈夜讀時的暖披肩、醒腦茶;
母親的愛是那么的堅韌,那是我無助時依靠的肩膀,那是傷感時溫暖的擁抱;
母親的愛是那么的溫馨,那是嘮叨中的關愛,叮囑中的牽掛。母親的愛,辛勞中孕育碩果,平凡中滲透偉大!
母親,一個給了我生命、給了我溫暖家庭的女人;母親,一個樸實為我、無私為我的女人。“母親”――簡單的稱呼負載著她一生的愛、一生的付出!
成長歲月里,我們告別童年,告別青澀,而母親的鬢角卻已染上白霜,操勞的皺紋已爬上額頭;我們日日成長,母親卻漸漸老去。母親為我們操勞一生、辛苦一生,大到學業前程,小到衣食住行,事無巨細地照顧、關愛著我們……想想這份溫暖、濃重的愛,想想我們已不再年輕的母親,你,我,他,為人子女者,共同用行動感恩:讓我們從今天起,留出一點兒時間聽聽母親的嘮叨,陪母親聊聊心事;學著做母親愛吃的菜,學著給母親揉揉肩、洗洗腳;出門前和母親打個招呼,回來晚了提前打個電話,臨睡覺前貼著母親的臉說聲“晚安”;學著做個讓母親放心的孩子。
用心感恩母愛,用心去疼母親,用行動回報母親為我們付出的操勞!母親節,讓我們努力成為她堅實的依靠!讓我們輕聲地告訴母親:“謝謝您!我永遠愛您!”
【指導教師:趙桂珠】
又見梔子花開
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徐橋鎮中學
八(6)班 徐 楠
思念,從花開的那一刻開始……
――題記
今年的梔子花似乎比往年開得更純,更香,更甜。那潔白高貴的梔子花喲,每見一次,便增一份思念。
像是被某種記憶牽引著,我從柜底翻出了布滿厚厚灰塵的瓶子,洗凈,盛滿水,從樹下摘下幾枝開得正艷的梔子花連同一些花苞瓶子,放進房間,頓時香氣滿屋。指尖輕撫柔軟的花瓣,往事一幕幕,刺痛我的心……
奶奶生前是那么愛梔子花!往年的花開時節,她總要別一朵新鮮的梔子花在發間,使得滿頭白發也有淡淡花香。奶奶是患癌癥去世的,但慶幸的是,她在神志清醒時看到了芬芳的梔子花。還記得那時候,奶奶掙扎著要起床到后院去看梔子花,結果卻被爺爺攔住了。我知道,如果奶奶那時下地,身上的關節一定會痛,但她對梔子花的感情豈能說變就變?我靈機一動,取出花瓶采摘幾枝鮮艷的梔子花,將花瓶放在奶奶床前――這樣一來的話,奶奶就可以每天看見梔子花了。嗅著淡淡的花香,看著那可愛高貴的生命,奶奶禁不住用粗糙的手去撫摸,說著“多美啊”。看著這樣的場景,我很欣慰。
可是,花開花謝,誰又能阻止得了?我依然記得,那個上午,一個生命的悄然逝去,給我們全家人留下的是無盡的傷痛和思念啊!空氣中有淡淡的草香,天空中大朵大朵的云聚集。仿佛想要說什么,貓咪不安地悲號,就連小鳥的歌喉也不再清脆……我怎么又會忘記,那一刻,床前的梔子花謝了……
如今,梔子花一如既往地美麗,周圍的一切仍未變,思念不變,感情不變,習慣不變,什么都沒變,唯獨少了奶奶――我情感的依靠。
輕撫柔軟的梔子花花瓣,凝視手中的梔子花,我只想問:“我的奶奶,您在天堂還好嗎?”
我心中的福州內河
福建省福州市華倫中學 初二(6)班 柳 依
內河是福州的經絡血脈,多是唐宋時期的遺跡,承載著福州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每個福州人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內河情。雖然我不是出生于福州,但通過這幾年對福州的了解、觀察,看到了福州點滴的變化,我也感受頗深。曾聽我的鄰居贊美過內河:“你看,咱們小區旁邊就有一條內河,是光明港的一條支河,我們都是在這河邊長大的。小時候大家一起在清澈見底的小河里撈魚、撈小蝦,在水里打水仗,那里是我們的一片天地。綠的草,蒼翠的樹,沐浴著陽光,呼吸著帶有河水氣息的清新空氣,簡直如世外桃源一般。唉!說到現在,昔日澄澈的河水早已不見了。”
誰說不是呢,我來到福州后曾親眼看見,住在河邊的人們經常為了省事,一盆臟水就從窗口傾瀉而下,形成了一道“烏黑的瀑布”,還有人把家里的垃圾也隨手扔出。曾幾何時,清澈的河水變得黑臭,堆滿了垃圾。寬敞的河道漸漸變窄了;歡唱的河流只剩下孱弱的嗚咽,嘩嘩的流水聲好像變成了內河哭泣的眼淚。水中的生靈也被刺鼻的臭味,及各種工廠化學物質的污染而失去了生命。原來芳香四溢的荷花凋謝了;原來自由自在的魚兒死了。竟然還有人叫內河“臭水溝”。內河,漸成“榕城”之殤。
也許政府親眼目睹過那么多的垃圾隨著小河緩緩地流過,也許他們經過河邊時也聞到了刺鼻的臭味,也許他們也不想讓原本福州的驕傲,變為福州的恥辱。所以政府開始行動,大力整治內河,希望能還大家一個“綠水繞人家”“古城水鄉”的面貌。我想,內河要改變了!
一天,當我走到河邊時,我看見一位位工作人員正劃著小木船,在河水里打撈垃圾廢品。有時水太淺,工作人員就踩在烏黑的淤泥上,鏟除一塊塊污泥;還有的鏟車,清理垃圾成堆的河道。我發現,現在的內河雖然沒有完全變回原樣,但相比以前還是干凈了許多。我看到了福州的點滴變化。
這個男生叫孫慧熙,是哈爾濱第三中學的高一學生。周末的時候,同齡的孩子要么馳騁在運動場上,要么嚼著口香糖,在開著空調的屋子里玩電腦游戲,而孫慧熙卻在利用休息時間拾荒。也許有人會問,是不是他家境貧寒,他在為自己籌集學費,抑或是邊讀書邊養家糊口?不,他拾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希望通過拾荒來做公益,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11年前,5歲的孫慧熙在媽媽的陪同下,去哈爾濱近郊的農村親戚家住了一陣。在那里,孫慧熙發現學校的門窗很破舊,窗玻璃是由幾塊碎玻璃拼在一起的,呼嘯的寒風從門縫和窗欞的縫隙鉆了進去,同學們冷得瑟瑟發抖,小手和臉蛋都凍得又紅又腫。教室里沒有像樣的書桌,而上下課的鈴聲,則是用敲一節廢鋼軌發出的聲音來替代的……
小慧熙的心一顫:這些農村的小朋友多么可憐啊!隨即,他的眼淚像瀑布一般噴涌而出。一旁的媽媽看見了,啟發道:“跟這些小朋友相比,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樣?”小慧熙邊流淚邊抽噎著說:“比起他們,我當然是有福氣的。”
慧熙小小年紀竟然能說出如此懂事的話語,媽媽開心地笑了。她進一步啟發道:“那你就要好好學習,學到本領就可以幫助他們了。”小慧熙莊重地點點頭。從此,一顆善良的種子在他的心頭潛滋暗長了,一個聲音時刻在他心中回響:我要幫助他們!我要幫助他們!
回到哈爾濱后,小慧熙始終念念不忘那些農村的小朋友。一天,他跟媽媽到松花江邊玩,隨手從土里挖出了一截鋁管,他站直身子,揚起胳膊打算把鋁管擲向遠處,媽媽制止了他。媽媽說:“你不是想幫助那些農村的孩子嗎?這個東西可以賣錢捐給希望工程。”
媽媽的話如同電光石火,迸射出的光輝剎那間把小慧熙懵懂的心照得透亮。對哦,原來自己可以這樣幫助農村的小朋友。一時間,他小小的心里充滿了喜悅,像鼓滿了風的帆一樣。于是,小慧熙決定靠撿拾廢品來攢錢。從此,他走上了一條拾荒之路。
當同齡的孩子沉浸在春節的喜慶氣氛中時,小慧熙則從農歷小年開始,一直到元宵節結束,都在外公的陪伴下,穿行在哈爾濱的各個住宅小區和大街小巷,撿拾花炮筒和廢紙。每逢周末市區舉辦各種大型活動,小慧熙都會想方設法去參加。等到活動結束,那些空礦泉水瓶、廢紙、宣傳單就都成了他眼中的寶貝,每次他都能滿載而歸。
對于他的拾荒行為,父母非常支持,還在自家的院子里辟出一角給他堆放廢品。有時這些廢品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遭到鄰居的指責和反對。但當聽說小慧熙是為了幫助貧困兒童后,大家便理解了他,再也沒有指責過他,相反,只要看到礦泉水瓶或者其他廢品,無論多遠大家都會撿拾回來送給他。有一次,小慧熙誤以為一瓶撿來的硫酸是水,結果燒傷了自己的手。媽媽心疼得直掉眼淚,可他絲毫沒有動搖通過拾荒來幫助別人的決心。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好幾年過去了,孫慧熙拾荒賺來的錢也漸漸多了起來。2005年,讀小學三年級的孫慧熙偶然從電視上得知河南省上蔡縣艾滋病孤兒生活困難、亟(jí)須幫助的新聞后,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急于為這些不幸的孩子做點什么。于是,他在媽媽的陪同下,捐出了第一筆善款,共222元。當有人問他為什么要捐這個數目時,孫慧熙解釋說:“因為2與‘艾’和‘愛’是諧音。”在場所有的人都被這顆童真的善心感動了,他們的心中仿佛有一根琴弦被猛地撥動,眼角悄悄濕潤了。
這份對艾滋病孤兒的特別關愛,感動了當時的一位全國政協委員。不久,孫慧熙就收到了這位老人寫來的感謝信。信上說:“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你通過自己的勞動積攢資金,用于資助那些急需幫助的同齡人,很令人敬佩,我為你感到驕傲……”這位政協委員在信中向孫慧熙發出邀請,希望他在“中華紅絲帶家園”落成時,出席開園儀式。接到這份特別的邀請后,孫慧熙很受鼓舞,他萌生了一個想法:“中華紅絲帶家園”建成后,艾滋病孤兒還是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去學校讀書,如果為艾滋病孤兒建一個圖書室,他們就能在圖書室讀書了。
于是,孫慧熙用賣廢品換來的錢和平時節省下來的零花錢,為艾滋病孤兒們建了6個圖書室,捐獻新書5000多冊,文具2900多件。他還和艾滋病小伙伴同臺演出,身體力行支持反歧視行動。他還去“中華紅絲帶家園”與艾滋病孤兒團聚、過年。同時,他把自己獲得的“紅絲帶”愛心大使獎的獎金1000元捐給了病危的艾滋病孤兒天天,他還多次請假在病床前陪伴天天。
就在前不久,哈爾濱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收到了孫慧熙寄給他們的52件新衣物。這些衣物是孫慧熙今年春節期間賣花炮筒等廢舊物攢錢買下的。
孫慧熙說,花炮筒制作時底部加了土,如果照原樣賣根本賣不出好價錢,而清理好后就能賣出高幾倍的價錢。就這樣,孫慧熙每年春節期間都會起個大早,上午撿幾百個花炮筒,然后花上大半天時間,清理好后再運到廢品收購站賣掉。
有一次賣廢品時,廢品收購站的人對他說:“小弟弟,你做什么不好,一輩子撿破爛就完了,以后你可別撿了,不嫌丟人吶?”類似這樣的誤解孫慧熙常常會遇到,小時候小伙伴管他叫“小撿破爛的”,有時他在一邊等著撿別人喝完水的瓶子,那人卻故意將瓶子扔得老遠。以前遇到類似情況孫慧熙都會向媽媽傾訴委屈,慢慢地,面對這些尷尬甚至羞辱,孫慧熙學會了沉默。他鼓勵自己,為了那些等待自己幫助的人,不必理會這些細枝末節。
孫慧熙的姥爺朱海說:“我們家雖不富裕,但總不至于讓孩子去撿廢品。可慧熙為了幫助別人,寧愿彎下身軀,放下尊嚴,我們當然支持。”
2011年,孫慧熙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爾濱三中。為了他的學業,媽媽朱曉艷特地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間。
在孫慧熙的家里,記者看到了多年來他獲得的獎杯和證書:“感動哈爾濱市大人物”“省級道德模范”“五星級志愿者”“模范義工”……面對這些榮譽,孫慧熙說:“我并不在意這些榮譽,我在意的是那些生活有困難的人。我現在學習忙了,但我一定要堅持,因為幫助他人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孫慧熙因為學習忙,撿廢品的時間少了,所以目前他的愛心捐助主要來自于節省的零花錢。他經常請求媽媽少買一塊肉,剩下的錢給他存下,他不參加同學的宴請,因為無以回饋,他也很少添置新衣服。孫慧熙喜歡打籃球,可他的籃球還是姥爺送給他的那個八元錢的籃球,球鞋也是再普通不過的運動鞋。對于同齡人之間盛行的攀比之風,孫慧熙說:“我這樣挺好的,完全不耽誤打球啊,用不著那么好的!”
泰戈爾在詩中寫道:“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葉的事業吧,因為它總是謙遜地低垂著它的綠蔭。”帶著對綠葉精神的追求,帶著對教師的崇拜,帶著對教育事業的憧憬與熱愛,十二年前,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踏上三尺講臺的第一天,我便有一個執著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努力工作,不斷進取,盡我所能,讓每一個學生能成人,讓每一個家長都放心。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我把它當作我從教的最高準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著平凡的事情。因為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我從不因個人私事和家庭困難而耽誤學生的學習。我清晰地記得:前年夏天,我到三峽學院參加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學習,一個噩耗傳來,父親溺水身亡,猶如晴天霹靂,因為家中還有兩個急需他照料的親人——癱瘓在床的祖母和患精神病的母親。但我從沒因家中困難向組織要求什么,也從沒因此而耽誤學生一節課。只有空閑之余,我才回去看看,直到祖母去世。屋漏偏逢夜雨。我兩歲多的兒子又被開水燙傷。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習,我把藥帶回家自己料理,天天奔走于教室、寢室、醫院之間。我曾苦惱,也曾彷徨,但我的學生給了我無窮的力量。他們說:“老師,你去給孩子看病吧!我們自己學習,能行!”我是幸福的,因為我擁有孩子們的理解,擁有孩子們的愛。就是這份愛,讓我在最困難的時期堅強地挺過來了。
如今,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人人奔錢看,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往往是兩袖清風,囊中羞澀。雖說我們不具備金錢的富有,但我們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有誰能像我們一樣,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美麗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關切的話語,就能撥動一個個美妙的心弦,就能帶給他們無限歡樂?!
我是教師,就要奉獻,淡泊名利、安貧樂道,時刻不忘責任,一心想著事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為了學生能全面發展,培優輔困;為了學生能共同進步,促膝談心;為了學生能受到教育;不知付出了多少時間與精力!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從事著“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
我愛學生,學生也愛我。因為有了愛,地更闊,天更藍;因為有了愛,花更艷,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愛,將激勵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艱苦跋涉,用熱血和汗水去澆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愛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陽!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我把它當作我從教的最高準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著平凡的事情。因為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我從不因個人私事和家庭困難而耽誤學生的學習。我清晰地記得:前年夏天,我到三峽學院參加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學習,一個噩耗傳來,父親溺水身亡,猶如晴天霹靂,因為家中還有兩個急需他照料的親人——癱瘓在床的祖母和患精神病的母親。但我從沒因家中困難向組織要求什么,也從沒因此而耽誤學生一節課。
只有空閑之余,我才回去看看,直到祖母去世。屋漏偏逢夜雨。我兩歲多的兒子又被開水燙傷。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習,我把藥帶回家自己料理,天天奔走于教室、寢室、醫院之間。
我曾苦惱,也曾彷徨,但我的學生給了我無窮的力量。他們說:“老師,你去給孩子看病吧!我們自己學習,能行!”我是幸福的,因為我擁有孩子們的理解,擁有孩子們的愛。就是這份愛,讓我在最困難的時期堅強地挺過來了。
如今,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人人奔錢看,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往往是兩袖清風,囊中羞澀。雖說我們不具備金錢的富有,但我們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有誰能像我們一樣,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美麗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關切的話語,就能撥動一個個美妙的心弦,就能帶給他們無限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