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寡頭競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08年11月,媒體曝料稱國美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光裕被警方帶走接受調查。
在黃光裕被羈押事件之后,國美集團(下稱:國美)公布了“2008年年報”。通過將國美的“年報”與蘇寧電器(下稱:蘇寧)的“年報”相比較,可以發現在坐了多年家電連鎖的頭把“交椅”之后,國美遺憾地把這把交椅拱手讓給了蘇寧。
“年報”顯示,國美2008年總收入為458.9億元,比蘇寧少41億元。利潤方面,國美凈利潤約為蘇寧一半,為10.48億元,而蘇寧利潤為21.7億元。通過并購和開店,國美總店數達到859家,增加133家,而門店每平方米銷售收入為15503元,同比略微下降。而蘇寧店面數略少,為812家門店。也就是說,除了門店的微弱優勢之外,蘇寧已經全面趕超國美,扛起了家電零售連鎖的大旗。
而當年國美收購大中電器之后,黃光裕豪邁的言語猶然在耳。2006年,黃光裕又導演了一場耗資52.68億元的國內家電連鎖行業的最大并購案,國美一口吃掉了“永樂”。實際上,也就在這一年前,大家還坐在一起溫情脈脈地商討著如何應對整個行業性的問題。
勢頭正勁的黃光裕給新的國美集團制定了新的目標:在2007年年底完成門店數量突破1000家,年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努力在2008年進入世界500強。同時,黃光裕在擺平永樂后,還不忘去揶揄一下最難纏、最強大的競爭對手蘇寧。他說“蘇寧股價虛高”,“國美收購蘇寧只是時間問題”,要“打到蘇寧、國美合并為止”。那春風得意,豪氣盡顯于字里行間。
可是,比黃光裕年長不少的張近東并不是個容易捏的“軟柿子”,甚至可以說在溫文儒雅的外表下有著強硬的內核。張近東對付黃光裕的依然是那句老話:“蘇寧做不過你,我一定送給你。”張近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自信地說:“1加1不一定等于2,也不一定大于2。從公開的數據看,靠吃興奮劑比賽是沒有用的,只有內功才能贏。我們講3年領跑,是全面領跑。我知道這市場一定是我們贏的,鐵定的,我要的是長遠的東西,我認為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乃至后來2008年的業績出來后,有媒體說蘇寧能在2008年超越國美,完全是因為黃光裕出事了,蘇寧的員工還不忿地講,即使黃光裕沒有出事,蘇寧超越國美也是必然的事情。因為蘇寧已經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不過不管怎么講,到2009年,蘇寧和國美一直以來的交鋒終于告了一個段落,家電連鎖的格局從群雄紛爭到兩強爭霸,再從國美領跑又過渡到蘇寧領跑的時代。
回顧過去的國美以及蘇寧,可以發現,同屬一個業態但卻性格迥然的兩家企業,一個虎踞于北京,一個龍蟠于南京。就像武林高手的對決,一路過關斬將,在一統江湖夢想的趨勢下不斷發展。國美起步稍早,最早開始全國性的擴張。在打壓不同業態的傳統百貨商店之類的地頭蛇之余,國美也關注如蘇寧這樣的同業態的區域強者。在國美的眼中,蘇寧會像“大中”、“三聯”、“永樂”一樣,遲早要被收入囊中,但是國美沒有想到,一路收購過來,“大中”、“三聯”、“永樂”都通通就范,用金元硬生生砸出了一條并購的大道來,可是蘇寧卻成了一塊硬骨頭,不僅啃不動而且漸有趕超之勢,威脅著自己的霸主地位。
家電連鎖行業作為一個流通行業,規模就意味著話語權,意味著在競爭中更有利的地位。這或許應了一句古話:“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黃光裕之所以能夠在家電廠家面前表現得那么強硬,無非是因為國美的規模越來越大,占據了有利的渠道位置,廠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他。與蘇寧的內生型增長,通過自己努力緩慢地開店不同,國美更樂意于通過資本運作,通過兼并來實現快速型的擴張。并購行業“老三”“永樂”,國美迅速在上海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購“老四”“大中”,又使得國美在北京占據了壟斷地位;并購“老五”三聯商社,則一舉打開了山東的市場。這些收購讓國美的體積迅速膨脹,實際控制的店面從2005年的400多家一舉發展到1200多家。
國美一直郁悶蘇寧的不肯就犯,蘇寧實際上也一直郁悶自己“千年老二”的地位,雖然2006年,在上市公司層面,蘇寧出過一次漂亮的季報,算是超越過國美一次,但是這種微弱而短暫的領先,又很快以國美并購“大中”而終結。
蘇寧何嘗不愿意在有能力的情況下,通過并購來加快自己的發展?張近東也明白,在零售行業對外資逐步開放,世界零售巨頭爭先進入中國后,留給自己的時間并不多,單憑自身的緩慢積累、開店,而不迅速擴大規模,難免會有被人“吃掉”的危險。黃光裕在收購了“大中”、“三聯”之后,不就是志得意滿地向張近東宣戰,放出要收購蘇寧的豪言“這個行業需要盡快統一”嗎?
乃至,在收購“大中”的非常戲劇化的過程中,蘇寧都已經派員入駐大中進行資產盤點,國美卻突然殺過來橫刀奪愛。2007年年底收購大中的失利對于蘇寧上上下下的士氣,都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張近東更是有一種被背叛的感覺。但是,商業沒有溫情的那一套,商場總是如戰場般殘酷。張近東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并且在“既不張揚也不懦弱”的大前提下,拋出了既可以稍微挽回顏面,又不至于完全跟國美弄翻的“家電連鎖模式”的說法,硬生生地將蘇寧和國美隔離開來,進行有效區隔,使得尚處于下風的蘇寧不至于被媒體輿論拿去與國美進行簡單類比。張近東說,企業成長的模式是多樣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風格,國美講究的是兼并式的“外延式增長”模式,而蘇寧則走的是一條“內生式增長”的道路,并表示說,相對于兼并擴張,蘇寧更是傾向于自主開店。
這樣一番話確實是很下了一點心思,但依然難掩張近東心中得而復失的酸酸的味道,張近東沒辦法不失落,甚至這點讓雙方顏面都好過的說辭都遭到了國美的反駁,國美副總裁何陽青就直接表示,國美是內外兼收,兩條腿走路。
不過,幾年之后再來看當時的得失,國美都是超高價收購,當時得意,但是后面卻不得不面對消化整合這樣的管理難題,塵埃落定后,還給了人一點冤大頭的感覺。
而蘇寧被動地采取自主建店的方式,因為優秀的標的資源都已經被國美劫掠而去。但是卻硬逼著蘇寧在平臺管理上越走越遠,最終苦盡甘來,奠定了自己最核心的優勢。
關鍵詞:強勢寡頭;競爭失效;博弈
中圖分類號:F224.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046-02
一、引言
我國在自然壟斷行業大多采取政府管制和鼓勵競爭兩種方式。在中國移動通信運營市場上,政府主要把移動通信運營商拆分為中國移動公司和中國聯通公司,以便通過兩個寡頭的有效競爭來增加消費者的福利和減少壟斷帶來的社會價值損失。但是經過幾年的競爭,在移動通信運營市場上,移動公司成為強勢寡頭,而聯通公司成為弱勢寡頭。面對不均衡的競爭局面,作為強勢寡頭的移動公司就面臨以追求最大利潤的目標采取讓國家不希望看見的寡頭競爭失效的威脅。在維持寡頭有效競爭均衡的狀況下,移動公司會面對與政府和寡頭競爭對手聯通公司的相互博弈。本文就從移動公司面對的三方博弈來探究移動公司如何維持寡頭競爭均衡,并提出相關應對策略。
二、自然壟斷行業拆分成雙寡頭面臨的競爭失效
政府在解決自然壟斷的一種方式是鼓勵競爭,盡管完全競爭在自然壟斷情形下不會出現,但適度競爭仍對市場有利。隨著壟斷商品的平均成本在相關的產量范圍內下降時,競爭就面臨失效。在中國移動通信運營市場上,我們假設兩個寡頭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分占市場,并且面對的平均成本較在任一個寡頭獨占整個市場時的平均成本更高。
在移動通信運營市場上,經過激烈的競爭,移動公司成為強勢寡頭,聯通公司成為弱勢寡頭。在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前提下,移動強勢寡頭會繼續采取形成壟斷的措施來獲得自己的利益,但同時移動公司會面臨聯通公司有可能的強烈反擊,并且也面臨政府根據移動運營市場上寡頭競爭狀況的判斷而采取維持寡頭競爭有序的策略。下面通過模型來分析移動公司面臨的三方博弈策略選擇。
三、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和政府的博弈及均衡分析
1.模型構建
在此博弈中,我們主要考慮移動公司與聯通公司競爭產生的效果對政府的影響以及政府根據競爭效果作出的選擇。假設:(1)博弈一方為移動和聯通公司兩寡頭競爭體,另一方為政府。博弈雙方為理性經濟人,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和政府之間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的競爭效果政府不是很明確,而移動和聯通公司對政府做出的策略不清楚。但是,當其中一個寡頭接近占領整個市場時政府會發現并會采取重組措施。(3)在博弈過程中,兩寡頭競爭體的策略分別為:競爭失效(發生的概率為r)和競爭有序(發生的概率為1-r);政府的策略分別為:重組(重新拆分組合發生的概率為p)和不重組(此策略發生的概率為1-p)。
根據以上假設和分析,各博弈方的策略選擇及收益表現如下表:
2.均衡分析
四 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的博弈及均衡分析
1.模型構建
在分析移動寡頭和聯通寡頭博弈時,我們考慮二者之間基于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因為在移動通信運營市場上每個公司對對手的一舉一動都非常了解。假設:(1)博弈雙方為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二者為中國移動運營市場上的雙寡頭,但是經過技術發展和激烈的競爭,移動公司是強勢寡頭,聯通公司為弱勢寡頭。(2)移動和聯通公司的信息是完全的。二者都相互了解對手的策略動態。(3)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都是有限理性者,且二者都不愿形成合謀,因為政府能了解二者合謀行為且嚴厲懲罰合謀行為。(4)博弈各方可以采取的全部策略:移動公司可采取進行獨家壟斷政策和不進行壟斷政策;聯通公司可采取放棄抵抗和進行競爭策略。(5)移動公司采取獨家壟斷政策的概率為u,不采取壟斷政策的概率為1-u;聯通公司采取競爭策略的概率為q,放棄競爭策略的概率為1-q。
根據以上假設和分析,各博弈方的策略選擇及收益矩陣表如下:
2.均衡分析
五 結論
1.由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競爭體和政府之間的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可知,競爭體中移動公司采取競爭失效策略(即進行壟斷政策)的概率r*=R2,它與政府進行重組付出的成本C2成正比,與政府重組獲得的收益R2成反比。政府采取重組策略的概率p*=,它與移動公司從競爭失效中獲得的收益R成正比,與政府重組獲得效益R2和移動公司造成其和聯通公司競爭失效的成本C成反比。
2.由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之間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可知,移動公司采取壟斷政策的概率u*=C4,它與聯通公司競爭獲得的收益R成正比,與聯通公司不競爭退出市場獲得的收益R6和聯通公司在移動進行壟斷政策下的競爭成本C4成反比。聯通公司采取競爭策略的概率q*=C,它與移動公司進行壟斷政策獲得的收益R成正比,與移動公司不進行壟斷政策獲得的收益R4和移動公司進行壟斷政策遭受競爭或懲罰的成本C。
作為中國移動運營市場上的強勢寡頭,移動公司在規制其壟斷行為傾向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策略問題:聯通公司退出市場時所獲收益;聯通公司競爭成本;政府對寡頭競爭失效的懲罰力度;自身維持強勢寡頭地位的收益。因此,在壟斷國有企業改革中,作為強勢寡頭的移動公司為維系自身的利益就必須維持好寡頭競爭有序的均衡局面,這才能使政府和公司達到雙贏。
參考文獻:
[1][美]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上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關鍵詞] 中國移動 寡頭
一、基于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分析價格競爭
假設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保持現有價格而不采降價策略時,兩家公司的盈利分別R1和R2。如果中國移動首先降價,則它會以低價吸引走中國聯通的一部分客戶,記這時中國移動的盈利額為R1+T2,中國聯通的贏利額為R2-S2。如果中國聯通首先降價,則情況相類似,即中國聯通的盈利額增加而中國移動的盈利額減少。當兩家公司采取價格戰,同時降低價格時,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盈利額則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記此時的盈利額為R1-T1以及R1-S1。若雙方同時降低價格,則雙方各自的虧損要小于只有一方降價時給另一方帶來的虧損。表格中,R2-S2
二、基于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以及智豬博弈模型分析資費套餐競爭
根據歐美電話運營商的成功經驗,移動和聯通將其消費者進行細分,然后根據不同消費者的不同消費習慣和消費特點,有針對性的推出相對優惠的資費套餐來吸引客戶增加收益。當中國移動首先推出資費套餐時,大量的消費者將會被其新套餐計劃所吸引而成為其客戶,我們設其增加的盈利為S1。由此,我們得到了當中國移動采用資費套餐而中國聯通不采用資費套餐時,兩家公司的盈利分別為S1-T1及-W2。通過分析,此博弈模型的納什均衡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采用資費套餐。
至于哪家公司會首先推出套餐服務?中國移動目前仍是市場中的主導運營商,而中國聯通是電信市場中的小運營商,。上文中已經提到過,首先推出資費套餐的運營商,即開拓市場的先行者將會獲取較多利潤,但同時也會付出一定的成本,承擔一定的風險。由此,我們得到如下博弈矩陣。
注意,以上矩陣中的數字只是定性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兩運營商的贏利額之間的關系。首先,對于運營商來說主動開拓市場一定能擴大的贏利額,所以在有市場開拓者的情況下,假設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盈利總額為30,而在沒有市場開拓者的情況下,假設雙方的盈利總額為25。在確定雙方各自的贏利時,考慮到中國移動是主要運營商,所以除非中國聯通首先開拓市場,否則,其贏利額總是大于中國聯通。然而,即使是中國聯通作為先行者,中國移動也能利用其較為雄厚的資金和人才,迅速模仿,縮小差距。所以,博弈的結果為中國移動開拓市場而中國聯通模仿。
三、卡特爾
我們先探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合作形成卡特爾的動機以及可能性。首先,持續的價格戰無疑會使運營商的贏利額下降;其次,持續的價格戰也會使消費者持幣觀望,等待價格進一步下降。運營商的降價策略的效果也會因此而減弱。最后,為了防止移動通信行業的惡意競爭,以促進該行業的健康發展,政府也會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所以,我們認為兩家運營商在競爭的同時,是有可能合作的。
然而,合作形成的價格卡特爾往往是不穩定的。因為兩家運營商的邊際成本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有可能盈利的情況下,雙方往往都會有違反協議從而謀取更大利益的動機。如果根據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形成的卡特爾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將價格定在P*,在生產同質產品的市場中,相等的價格很可能導致兩家運營商平分市場。但是由于兩家廠商的邊際成本不同,所以實際上,它們此時的最合理產量應該是不同的。
四、結論
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兩家寡頭運營商雖然有可能會形成卡特爾,但是在沒有政府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它們依然會以競爭為主。這兩家運營商會采用降低價格以及推出資費套餐的競爭策略來吸引客戶,通過分析發現,這種競爭形成的均衡往往不是最優均衡。所以,政府應該在移動通信市場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在促進行業競爭的同時也應該防止惡性競爭。就運營商而言,它們應該使競爭形式多樣化,而不是局限于價格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國移動通信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四版)》
[2]孟晶:《從博弈的角度對我國移動通信價格大戰進行分析》,江蘇商論,2003年4月刊
[3]張蓓:《電信市場價格競爭的博弈分析》,中國物價,2007年2月刊
[4]楊曉玲劉夢龍:《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價格競爭的博弈分析》,江蘇通信,2006年12月第6期
[5]潘新興馮英:《對我國通信運營商競爭與合作的博弈分析》,中國流通經濟,2006年3月刊
[6]李乃清:《對移動通信市場價格戰的思考》,移動通信 2004年11月刊
關鍵詞:雙寡頭壟斷;廣告策略;動機;進入壁壘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149-02
一、寡頭壟斷市場及雙寡頭廠商廣告博弈分析
寡頭壟斷市場是指少數幾個企業控制整個市場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結構,這幾個企業被稱為寡頭企業。由于市場中這類企業數量極少,它們之間的決策會相互影響,任何一家企業的決策結構都取決于對手的反應,因此,在寡頭壟斷市場上,企業間的競爭就更加激烈。而在市場運行中,這種競爭包括價格競爭和非價格方面的競爭。價格競爭往往由于其形式過于明顯,極其容易引起較大的波動,商家在運用時都極為謹慎,盡量不用或少用。因此,以廣告、技術研發、并購和戰略投資行為等為手段的非價格競爭逐漸受到青睞,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廣告競爭已成為現代市場的主要手段,在寡頭市場上,廣告策略也經常被寡頭企業所使用。
顯然,無論對廠商A還是B,做廣告都是其占優策略,因為做廣告的收益始終大于不做廣告的收益,那么,該博弈的納什均衡解就是(做廣告,做廣告)。然而,這只是一次靜態博弈的結果,現實中,兩寡頭廠商會進行長期的反復博弈。
對于兩寡頭廠商的重復博弈過程,楊勇(2006)在其寡占市場下的廣告成因探究一文中引入了后一階段收益折算成當前收益的貼現系數這一變量來加以闡釋:令δ=1/(1+r)為貼現系數,即未來一元錢的現值。其中,r是某一階段的市場利率。他假定雙方選擇如下策略:(1)開始選擇不做廣告;(2)不做廣告直到另一方選擇做廣告,然后一直做廣告。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建立一個不等式,來比較兩種選擇的收益,令下面的不等式成立: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雙方都選擇不做廣告是占優策略,那么為什么現今社會廣告的發展趨勢愈來愈強勁,為什么這些廠商還要不惜重金投資廣告?這就讓我們聯想到了廣告的作用。
二、廣告的壁壘效應及廠商投資廣告的動機分析
(一)廣告策略有利于形成進入壁壘
寡頭壟斷市場上廠商的定價和市場出清遠低于完全競爭市場,這決定了他們會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因此,必然會有潛在競爭者想要進入該市場,而廣告恰是壟斷廠商阻止第三方進入的一個有效手段。廣告是企業向消費者傳遞產品差異化信息的一個強有力手段,它能夠為商家創造忠誠、穩定的商標偏好,使廠商占據一定的市場需求份額。這對準備新進入的廠商來說無疑是一道進入時必須跨越的壁壘。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廣告的作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二)廣告策略有利于形成產品差異化壁壘
產品差異化使得不同企業的產品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從而這個企業在市場上就更具有競爭力,壟斷性也就越強。這種產品間的差異包括真實差異與假性差異。真實差異是指產品間存在的客觀差異,包括產品質量、生產工藝、技術以及使用的原材料等實質差異。而假性差異則是由于廠商的廣告宣傳,是消費者在心里上認同產品差異的存在,事實上,產品本身可能并無實質性差異,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真正決定消費者最終購買行為的是其心理預期。通過廣告宣傳,可以創造一種產品差異化的假象,誘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而形成產品差異化壁壘。
(三)廣告策略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壁壘
規模經濟是指,在既定條件下廠商在特定區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單位平均成本遞減,那么,就存在規模經濟。廣告的規模經濟一方面體現在,廣告的促銷作用帶動產品的大量生產,從而降低平均成本;另一方面,企業大規模投資與廣告時,也會從媒體獲得一定的折扣,從而使得平均總成本降低,形成規模經濟。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廣告的壁壘效應能夠幫助廠商提高自己的銷售量,增強自身的壟斷優勢,從而阻止潛在競爭者的進入,這也就是為什么雙寡頭壟斷廠商要違背重復博弈的納什均衡解,而選擇做廣告。廣告壁壘的形成機制可以通過下面的二階段斯坦伯格模型的解釋。
三、廣告壁壘的形成機制
(一)模型構建
在此,沿用前文假設:在位兩個寡頭企業控制著市場,他們在價格和廣告上形成串謀。因此,我們可以將二者看成一個整體,設為廠商1,潛在進入者為廠商2,構建二階段的斯坦伯格模型如下:
令兩廠商面臨相同的線性反需求函數:
也就是說,當潛在進入廠商的市場滲透成本并沒有比在位企業低時,在位寡頭企業可以搶先進行廣告投資來阻止新企業的進入,此時,在位廠商的最優廣告投放量為:
(二)模型結果分析
通過上面的模型分析,我們知道,在位的雙寡頭廠商可以聯合起來搶先進行廣告投資獲取先動優勢,以增加潛在競爭者的進入成本,從而使他們放棄進入。此外,廣告為廠商帶來的商譽是一個存量,這就會產生商譽折舊的問題,因此,寡頭廠商不能通過一次性廣告投入就做到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廣告投資。從這一層面來看,廣告不單單是寡頭廠商爭奪市場份額的一個工具,而且是在位寡頭阻止新廠商進入,從而形成進入壁壘的一個長期投資行為。
在位廠商如何通過廣告維護自身壟斷地位
上述廣告的壁壘效應以及廣告壁壘的形成機制表明,廣告是在位寡頭廠商阻止新廠商進入的一個有效手段,那么雙寡頭廠商應怎樣維護這種廣告帶來的壁壘效應呢?對此,筆者在此給出兩點拙見。
第一,在廣告戰上要注重對市場整體的廣告宣傳,注意加強商標意識、專利意識和創新意識,充分加強廣告宣傳的系統性,杜絕零敲碎打的廣告行為。此外,廠商還要充分維護和利用先前廣告累計形成的企業商譽、以及由此帶來的消費者偏好和忠誠度優勢,借此創造自身產品的主觀差異化優勢,形成品牌效應,加強進入壁壘。
第二,在位的雙寡頭廠商可以強強聯合,增加廣告投資規模,宣傳自身品牌,當廣告投入達到規模經濟后,就可以降低產品的平均成本,創造價格競爭優勢。使欲新進入該行業的廠商被迫承擔一定的機會成本,當他們覺得新進入這個行業無利可圖時,便會主動放棄進入的決策。這樣,在位廠商就能夠有效地維護自身壟斷地位。
結語
本文通過構建二階段的斯坦伯格模型,分析了雙寡頭壟斷市場下,廣告壁壘的形成機制,對廣告策略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撐,并對寡頭廠商進行廣告宣傳的動機做了深入分析。但是,本文是在假設市場上只有兩家寡頭企業的前提下進行的分析,面對復雜的市場結構以及瞬息萬變的經濟社會,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廣告行為的解釋有待進一步深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9-40.
[2] 臧旭恒,林平,等.現代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473-477.
[3] 斯蒂芬·馬丁.高級產業經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 史東輝.產業組織學[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5-210.
[5] 楊麗潔.廣告的壁壘效應即對策[J].遼寧財政學院學報,2006,8(9).
[6] 郭文慧,高文晶.廣告策略對競爭壁壘形成作用以及企業應對策略分析[J].商業現代化,2010,(18).
[7] 楊勇.寡占市場下廣告的成因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6,20(3).
在此,我們對完全的寡頭壟斷和貿易理論提出一些看法。如果某些產品的生產存在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其生產將集中于少數國家以獲取這一規模經濟收益。這些國家將出口這些產品,而其他國家則進口這些產品。這一貿易模式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歷史在發揮作用。廠商對生產位置的初始選擇出于多種原因。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地方擁有生產所需要的投入要素,在這些地方進行生產可以獲得由地生產成本帶來的比較優勢。然而,盡管這些地方在開始時的確擁有比較優勢,但這一點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一旦生產位置被選定,大規模的生產已在這些地方實現了規模經濟收益,生產及貿易模式便會延續下去,盡管其他國家可以以更為低廉的成本進行生產。生產可能不會在一個有更大成本優勢的地方進行,因為必須有足夠的生產規模才能實現規模經濟效益,而較小的生產規模會導致更高的平均成本,這會抵消掉該地區所具有的成本優勢。在新的生產地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意味著新的生產者必須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而對于新的市場進入者來說,不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虧損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這是因為:(1)供給的增加會使價格降低;或者(2)原有的廠商可能會以多種競爭行為打擊新進入者。為此,生產可能不會在這些低成本地區發展起來。具有進入潛力的廠商和國家所面對的這一問題便是幼稚產業所面臨的情況。在哪些國家進行生產(或更為準確地說,哪些國家應該擁有寡頭公司),這是否真的很重要?回答是對于各國的福利是重要的,當寡頭壟斷公司通過出口獲取經濟利益(或凈利潤)時尤其如此(全球壟斷公司的國家位置和國家所有權同樣重要)。這些凈利潤取決于其向國外購買者索要高價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改進國家的貿易條件(凈利潤還可以被直接看做是來自外國購買者的附加的國民收入)。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全球寡頭壟斷的現實國家分布格局有一定的任意性,如果出口廠商從出口中獲得凈利潤,那么其所在的少數國家便從外貿中得到了附加的收益。因為擁有高額利潤的寡頭壟斷廠商而得到國民福利,是各國政府利用各種政策影響寡頭壟斷公司布局(或全球市場份額)以利于本國生產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盧子芳.雙寡頭市場的調控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1999.
[2]胡振華,胡東濱.寡頭壟斷市場古諾模型的研討[J].中南工業大學學報,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