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與月亮有關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教育技術裝備資源越來越豐富,尤其是電子書包的問世,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學生積極情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優化了教學方式,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增強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具體的教學實例——《追月之旅》,談一下教育技術裝備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 確定主題,科學設定教學目標
在上課前,教師利用QQ群向學生《追月之旅》的自主閱讀任務,從三個維度向學生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詞、文章,了解相關的優美歌曲、美好傳說,知道與月亮相關的科技知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使學生掌握收集、整理、積累資料的方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對古詩詞的積累感悟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培養認真傾聽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激起學生探究月球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確定教學重難點,明確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要根據課題確定好教學重難點,確定哪個環節是教學的關鍵點,是教學的亮點,科學選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閱讀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積累有關詩詞,獲得相關知識;掌握收集整理、積累資料的方法。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整理資料,理解一些與月球相關的科技知識。
3)突破方法:情境教學法、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互動交流。
3 課前準備
1)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自由結組,利用三周時間閱讀《宇宙之謎》《唐詩宋詞三百首》《大眾科學》《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借助電視、廣播、網絡等途徑搜索與月亮相關的資料,小組合作整理,確定匯報內容。
2)教師:搜集相關資料的文本和圖片,電子書包,準備音樂等課件。
4 教學過程
課前,師生共同搜集和閱讀有關“月”的資源,小組進行科學整理,形成知識結構,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在課上進行小組合作式學習,通過交流與互動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綜合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4.1 成語激趣——尋月
上課之前,師生先來做個游戲:快速說出帶有“月”字的成語或四字詞語。學生自由回答,說出很多的成語或四字詞語。教師及時激勵:“這么多詞語你們脫口而出,說明你們是一群會學習、善積累的孩子。我相信:歷時三周的‘追月之旅’主題閱讀,大家也一定收獲很多。接下來就讓我們盡情地交流一下自己的收獲吧!”
4.2 合作交流——論月
學生分組交流匯報閱讀收獲,教師及時點撥釋疑,升華情感,指導學法。
4.3 詩風詞韻——品月
學生自由交流與月有關的唐詩、宋詞、現代名篇等。學生介紹唐詩宋詞中的代表作品,如李白的《月下獨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王維的《山居秋暝》、王昌齡的《出塞》、蘇軾的《水調歌頭》、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寄遠》等。介紹有關作者、背景及表情達意等知識。
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調出電子書包的內容,播放相關詩文的動畫視頻,引導學生誦讀詩詞,感悟詩詞含義及寫法,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提示學生:“朗讀是學習詩詞的好方法,一讀正其音,二讀知其意,三讀悟其情!讓我們一起來用心誦讀吧!”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引領學生配樂朗讀《荷塘月色》的精彩片段。之后,師生一起談感受。教師要提醒學生:“同一輪明月,因為作者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不同、傳達的情意不同,給讀者的感受自然也不同,這就是情由境生、言為心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示自己的“百草集”,同時,教師給予方法的指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自己喜歡的詩詞寫下來,配圖插畫,圖文共賞,這是積累資料的好方法!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仰望蒼穹、凝視明月,或抒思鄉之情,或表凌云之志,或展人情冷暖,或訴悲歡離合,寫下了浩如煙海、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美景、美文、美讀,怎能不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一些書法家、畫家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抒發著對月亮的喜愛之情,給人以另一種美的享受?!?/p>
4.4 書香畫境——賞月
教師播放相關課件,學生匯報與月亮相關的書法、繪畫作品,有的學生還把自己家里真實的繪畫作品拿來,和大家一起欣賞。有效盤活教學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賞月能力。
4.5 經典旋律——懷月
教師播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還譜上曲,更引人低低吟唱,欲罷不能。播放完畢,教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與月亮有關的歌曲?”學生積極發言。在視頻的幫助下,深刻地表達了對月的情懷,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素養。
4.6 故事傳說——詠月
教師引導:“從古至今,人們對月亮寄托了無限遐想,也因此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學生自由匯報中、外不同國家關于月亮的傳說,或不同民族與月亮相關的習俗,不同時代月亮的不同稱號,等等?!霸诶畎籽壑校铝潦菆A圓的玉盤;在蘇軾眼中,月亮是美麗的嬋娟。在你眼中,月亮又是什么呢?”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究式學習,對月亮的理解達到了很深的程度,體會了作者當時“詠月”的情懷。
4.7 科技博覽——探月
教師引導:“一輪明月,或陰或晴,或圓或缺,人們用動人的故事傳頌它,用雋永的詩詞描繪它,用悠揚的旋律吟唱它。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月亮已經有了全新的認識,探月小組的同學趕快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收獲吧!”
1)學生自由匯報與月球相關的科學知識,包括月球的年齡、構造、環境、重力等,教師引導其他小組學生向本組學生自由提問,進行月球知識搶答賽。
2)學生介紹我國探月工程,探月工程標識的圖案及意義,借助網絡展示搜索過程,介紹比較好的網址等。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滲透閱讀途徑及方法的指導。
3)“勇于探索,放飛夢想。因為有夢想,所以一路追尋;因為一路追尋,所以不斷前進。讓我們再來一起回顧那具有歷史意義的精彩瞬間吧!”教師播放嫦娥和神舟系列火箭發射的相關視頻資料,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勇于探索,積淀文化素養,提升科學知識底蘊,為將來實現夢想奠定基礎。
4.7 筆吐心聲——問月
“我國探月工程的飛速發展,令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對月亮,我們懷著深深的情感,也有許多的疑惑,更懷著美好的夢想。面對這一輪明月,讓我們盡情地寫下自己的心聲吧!”教師出示一模型,提示學生這是一艘“神舟n號”飛船:“就讓它帶著我們的疑問與夢想一飛沖天。相信,隨著你們的不斷探索,我們的疑惑會迎刃而解,我們的夢想會美夢成真。甚至可能有一天,我們中的某一位也能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那對腳印。”讓學生自由書寫心中疑問或美好夢想,之后用展臺展示自己的夢想,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新能力。
4.8 八仙過海——贊月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的追月之旅才剛剛開始。希望大家繼續閱讀有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才智,利用圖書,網絡等課程資源,整理信息、積累資料,并把搜集、閱讀和整理的信息做成手抄報、自編文集、電子相冊,甚至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構建一個小型的追月網站,以便實現閱讀成果的共享。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定能對‘月’有個全新的理解,大大豐富大家的情感,提高大家的閱讀感悟能力?!?/p>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確立自己課程的吸引力,必須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一節課的內容,學生都懷著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渴望著,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這一特殊心理精心設計導入課題,能使學生覺得教師講課“有味”,古詩的內容“有意思”,就會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課前激趣很重要。在學習《靜夜思》時,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圓的月亮,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然后再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思考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靜夜思》這首詩又會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
二、重視“背景”,體會詩境
任何一首古詩,都有極其豐富的“背景”資源:詩人的生活經歷與創作歷程;與古詩密切相關的創作故事;古詩涉及的相關典故、傳說;詩人的相關詩作;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創作風格等等。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了古詩的“背景”,體驗古詩的內容、情感、思想。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古詩中去,去領略古詩所表達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三、直面經典,感悟意境
1、巧用媒體,融進意境
詩歌教學的歸宿在意境,古詩教學更是如此,這種心靈交匯的復合體現情境在詩歌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我們要在學生朗讀成誦,充分理解詩詞意思,準確把握情感的基礎上,根據詩詞內容,準備好相應的教具、材料,盡量為學生創設一種比較直接貼切的情境,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意境當中,閉目吟誦,感悟意境。如《望廬山瀑布》一詩的意境感悟,我們可以先播放一段介紹廬山風光的資料片,重點選取廬山瀑布的鏡頭,聲、景、色交融,反復播放,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印象后,讓學生閉上眼睛,輕聲吟誦,同時播放錄有飛流懸瀑似節律的音樂,全詩的意境豁然明朗。
2、驅遣想象,領會意境
古詩教學不能“見槐是槐,見柳是柳”,只有驅遣想象,才能讀出詩詞背景,讀出作者感受,讀出畫意真情。例如《夜宿山寺》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那個“綠”字意境全出,老師要啟發學生通過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的深邃意境,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滿足。古詩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所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
3、詩畫結合,巧悟意境
詩人王維曾經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于抽象思維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學生而言,多呈現直觀思維的內容可加深理解。一幅與學習的詩歌緊密相關的圖畫,學生不僅可以被畫中的景物所吸引,加深古詩學習的興趣,還可以由畫出發,進入意境,加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比如在教學《絕句》一首詩的時候,我首先出示了一幅《春意圖》,畫中有黃鸝、白鷺、遠山、白雪、茅屋、小舟等等物象。古色古香的畫軸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讓學生邊讀古詩邊欣賞圖畫的時候,我又著重讓學生“按圖索物”,然后再進一步想一想圖上還有什么沒有畫的,你覺得應該怎樣畫更為恰當。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很快把詩的內容學習會了,而且闡述了許多見解,互動中進入意境,又感悟到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歡之情。
四、反復誦讀,讀中悟情
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即朗讀和背誦。古詩文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體味不到的,要突出“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是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因此,古詩文的教學,要以“讀”為本,應體現“讀通、讀熟、讀出感情、”這樣一個漸進的朗讀層次;要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體會、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欣賞、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比如配樂朗讀、配畫朗讀、創設情景朗讀等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來誦讀古詩文。在古詩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手拿扇子或書本扮演詩人誦讀古詩,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感悟詩意。
這樣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語言的魅力,喜愛上古詩,做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五、拓展閱讀,學以致用。
生活需要詩情、詩意、詩韻。只有把詩詞融進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滿眼詩意、滿懷詩情、滿口詩香,在生活中品詩,在品詩中生活,詩詞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畢生的精神追求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例如,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如學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思念的詩;學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你還知道杜甫其他的詩作嗎?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還有哪些?以便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當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讓他們感受到在古典文學中,自己所知僅是蒼海一粟,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關鍵詞:月亮;隱喻;文學作品
“月”文化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尤其是在汗牛充棟的古代文學作品中以“月亮”為題材、意境、背景的詩詞歌賦不可勝數,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里就有“明月皎兮,佼人僚兮”的優美詩句,“月亮”在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作為想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對古代文學作品感興趣的外國學生來說,了解“月亮”是十分必要的。這里所說對“月亮”的了解絕非僅限于外部的淺顯認知,而是透過表面了解“月亮”所代表的意象,即“月亮”的隱喻延伸。
所謂隱喻就是在傳統的概念中叫做暗喻的一種修辭方法,它跟明喻相對,① 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從思維的認知方面又提出了隱喻的新概念。根據其理論,隱喻就是以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用已知的具體事物去感受未知的抽象事物,并對后者的抽象意義進行描述,是一種思維及認知的方式。②這種思維方式在體驗委婉的中國文化及文學作品時非常重要,若是不理解蓮花代表潔身自好,代表淡然閑遠,竹子代表氣節錚錚,便不能讀懂很多中國傳承至今的詩詞歌賦。中國自古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隨處可見隱喻,隱喻烘托意境,意境帶人入詩,入詩才能體會到作者或是憂國憂民,或是思鄉情切,或是恬然自得的心境。中國人自小耳濡目染,對基本的隱喻都有大概的了解,但對于跨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很多事物所延伸出的中國文化是他們不了解和不理解的。本文就“月亮”這個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且諸多所指的事物為對象進行分析,并以外國文化中的“月亮”作為對比,試圖歸納出“月亮”在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中的基本所指,為進行漢語國際推廣的老師在進行漢文化方面的教學時提供一些參考,更主要是為希望學好漢語,愿意接觸中國文學的外國學生能更好理解中國詩詞及其他文學作品提供一些幫助。
一 月亮的認知特點
隱喻是一種認知的思維方法,需要人的感官對于事物的體驗,只有對具體事物有客觀的感受才能體會其特點進而產生認知的拓展。我們要想理解“月亮”的隱喻性延伸,對“月亮”這個客觀事物的本身必須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月亮進行直觀感受:
首先,是月亮的形狀,月亮自初一至十五形態各異,總體分成滿月和缺月,滿月似盤,弦月如鉤。
其次,是月亮的顏色,月色皎潔、清冷,月光如水銀傾灑大地,相比于太陽的熱烈、陽剛、躁動,月亮更顯婉約、陰柔、寧靜。
然后,是與月亮的有關的自然現象,月亮由新月到滿月周而復始,不斷循環。月亮升降伴隨潮起潮落。
另外,還有月亮出現時環境,能看見月亮的時侯便很少看到星辰,月亮越是完滿,夜空越是清幽,就是所謂“月朗星稀”。
最后,是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古老的中西歷史中都存在著人們對于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崇拜,所以在各自傳說中都有以月亮為依托的神祗。在中國,一般認為最早的月亮之神為女媧,她還主管生育和婚姻;此外,中國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淮南子·覽冥訓》云“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恒娥竊以奔月”。姮娥即嫦娥,后羿的妻子,這個傳說講述的大致是嫦娥偷吃西王母賜予其夫后羿的不死藥后飛升成仙,獨守廣寒宮,整日與玉兔相伴,與夫天地兩隔,悔不當初的故事。在西方,在具有代表性的希臘神話中月亮之神叫狄安娜,同時她又是狩獵之神、婦女之神,是女性純潔的化身。③另外有圓月之夜會致人癲狂的傳說,譬如吸血鬼與狼人的西方經典故事中一種半人半狼的怪物在月圓時會陷入瘋狂,完全變成狼的形態,四處為虐。
以上是我們能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關于“月亮”的體驗,古人感受亦如此。由此,他們便開始了自己感覺的映射,由對月亮最直觀的體驗展開隱喻性的延伸,歷經千年,終于有了如今關于“月亮”的種種聯想,意境。下面我們就以上文所描述的有關“月亮”的直觀感受為基礎來體會這些延伸。
二 中國文化中關于“月”的隱喻
1.以“月”喻離合
月亮的形狀時圓時缺。圓形在中國是完滿的形象;反之,殘缺就是不完美的情況。因此就出現月圓喻指相聚團圓;月缺喻指離別四散的延伸,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這一句中,作者以“月”的圓缺來類比人們之間的聚散,由此告訴其弟(該詞是為他們兄弟不能相聚而寬解其弟所作)大可不必把朋友親人間的相聚離散看的太重,這好比月亮總是圓少缺多,是本就難以避免的,這句之后又緊跟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月亮”的別稱,作者在此寬慰那些陷入離愁之人,即使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碼所賞明月是同一個,心靈是可以穿越群山阻隔走到一起的,這里作者更多了一些祝福和期望,由此也表達了自己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兩句中“月亮”都是通過形狀特點而喻指離合的。
2.以“月”喻思鄉
由于“月”隱喻了“離合”,所以觀月之人便觸景產生出期盼團圓之情尤其是與家人的相聚,所以月亮又隱喻了思鄉思聚之情。膾炙人口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睘槭銓懰监l之情的經典之作,作者先眼見月光,接著一疑、一望、一思,在最后一句中直抒自己思鄉胸臆,把月亮和思鄉緊密的聯系起來。同樣還有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的尾聯“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边@一聯寫到自己分處五地的家鄉骨肉,同看一輪明月產生出同樣一種感情即強烈的讓人垂淚的思鄉之情。此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以幻寫真,那天地間唯一的明月在任何地方看來本該沒有區別,但在詩人眼中卻生出了故鄉的月亮更加明亮的幻覺,若非思鄉到了情切之地,詩人何以能生出此種錯覺,杜甫以真實的筆 調去抒寫虛幻的感覺,更加襯托出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自此,望月而思鄉逐漸成為中國文人常有的思維映射,月亮隱喻思鄉也成為中國文化有并常見的一種范式。
3.以“月”喻懷古
月亮自古至今由缺到圓,再由圓至缺,人世間的滄海桑田,興衰存亡都不能影響它一分一毫。與月亮亙古不變的永恒相比,人的生命便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古代先哲文人看到月亮的這種永恒,對比自己的生命,生出哀嘆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懷古之情,“月亮”隱喻懷古之情便也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一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這種情感的表現尤顯突出,其中這幾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體現出作者面對不變的、永恒的江月感慨人類多變的、有限的生命。江上明月年年如此循環往復,江上之人卻代代變化,詩人的思維從現實的月亮,回溯到從前,思考這月亮見證的歷史變遷,陡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惆悵,但是作者并非一味消極的抱怨,他站在歷史的高度,提出“人生代代無窮已”的觀點,“人類作為個體是短暫的,但作為整體卻是代代相傳無盡永恒的”,④這種永恒不同于月亮的“亙古不變”,是一種充滿多彩變化的永恒。詩人哀嘆卻不過分悲傷,惆悵卻又充滿豁達,這都體現出作者盡管苦于人生短暫卻愿意積極面對的樂觀態度。李白的《把酒問月》中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边@三句與張若虛筆下的三句如出一轍,所表達的情感也基本類似,詩人們在浩瀚宇宙前,感到自身渺小,生命短暫,由此觸發人生苦短,不如豁達處之的態度變化。同樣是由“月亮”觸動的懷古之情,另外一些詩人表現感情時卻多顯悲傷與無奈,譬如李煜在《虞美人》中的上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痹娙松矸菔悄咸婆f主,國滅被俘,身為亡國奴,再好的景色在詩人看來都是讓人心碎的,春花秋月這些本是人間美好的事物,詩人卻期盼它們能早點結束,在小樓之上獨自望月,更勾起詩人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又如李白《蘇臺覽古》中“至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和劉禹錫《石頭城》中“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們眼中“月亮”依然是“舊時月”而人和事已非原來的樣子,懷古傷今之感油然而發,這種懷古之意不同于前文張若虛等人最后表現出的那種豁達,他們更多的是一種單純的傷感和無奈。
4.以“月”喻孤獨失意
再者,“月亮”在夜空之中沒有星辰陪伴,月光清冷,不由的讓人產生出一種孤獨感。再由“嫦娥奔月”的神話聯想到“月亮”之上是否真有那么一位嫦娥獨守廣寒,與玉兔為伴,跟桂樹結鄰。這些所見所聞讓詩人們尤其是郁郁不得志的才子產生孤獨、苦悶、懷才不遇的心情。所以,以“月亮”來隱喻孤獨失意,也成為中國文人常會用到的意境。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卻總不得重用;懷揣理想,卻屢遭貶謫,這樣的詩人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李白最具代表性。《月下獨酌》正是他抒發內心孤獨、郁悶、不得賞識的一首經典詩作,“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痹娙说谝痪浔憬淮洫氉脽o相親的情境,后面舉杯邀月,對影三人,伴月起舞,對月傾訴的場景讓我們更加的感受到詩人的孤獨無法排遣,現實不能得志,寄情于酒,結伴于月的這種雖然苦悶卻積極尋找解脫,雖然潦倒卻不失曠達的人生態度。正如他在《將進酒》中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這一生歷經抱負的破滅,仕途的失敗之后只能無奈于生不逢時,所以李白之詩多見兩種心境,要么是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要么是失意之后的這種孤獨苦悶,后一種詩就時常會見到“酒”和“月”這倆種代表性的言情之物。他的另一首詩《古朗月行》也抒發了類似感情,“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詩中對仙人、桂樹、白兔、蟾蜍的描寫都是以“嫦娥奔月”為背景的,以上的種種無不透露出一種孤寂,蒼涼之意,詩人以此表露自己的心情,最后一句則直抒胸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崩畎资菓巡挪挥龅牡湫?,中國古代的文壇中這樣的才子不甚枚舉,也都常用“月”來烘托孤獨失意之氣氛,“月亮”和“酒”一旦出現我們便可以就此判斷此詩所托之志,所言之情了。
以上是在中國古詩中常見的關于“月亮”的隱喻所指。此外,“月亮”有時還代表虛幻、不可求的事物,例如《紅樓夢》中“一個是鏡中花,一個是水中月”的描寫,鏡花水月都是可見而不可及之物,以此來喻指了寶黛人生的虛幻和注定的悲劇?!霸铝痢痹谏裨捴惺桥畫z主管的,她還是婚姻與生育之神,所以中國文化中“月亮”還能隱喻了姻緣、愛情,如一些中國歌曲中會有關于“月亮”與愛情的內容。關于“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隱喻延伸還有很多方面,但總的來說無非就是思鄉、高潔、永恒、懷古、惜別、團圓、戀情等。在接觸到中國文化、文學時,若其中有“月”,則仔細甄別這幾種類型,是能夠理解作者的情懷,讀懂其背后真意的。
三 西方文化中關于“月亮”的一些隱喻
外國人在學習中國文化時,有時會以本國的文化、思維模式為基礎進行理解,然而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外國人在學習某些中國文化時會出現偏誤就不足為奇了,就拿“月亮”來說,雖然千里共一輪明月,在外部認知上我們都是相同的,但中西方思維、文化不同有時就會造成主觀上理解的差異。譬如西方文化中就沒有因“月”而起的思鄉、懷古、傷離別、嘆人生的概念,西方人思維浪漫、樂觀,西方文人也不像中國古代文人那般總懷揣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們筆下的“月亮”經常會代表純潔、無暇、美麗、健康的女性,如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中寫到的關于主人公對妻子的一段評論“她的名譽曾像狄安娜的容顏一樣皎潔,現在已染上污垢, 像我的臉盤一樣黑了。”“狄安娜”即是“月亮”的守護神,在西方文化中狄安娜具有豐富的隱喻特征,“其中積極的隱喻意義是安靜、福祉、守護、愛人等;消極意象包括憂傷、孤獨、邪惡等,”⑤這些關于狄安娜的隱喻又反過來影響“月亮”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及所指,最后相互作用“月亮”與“狄安娜”逐漸合為了一體。因此我們通過莎士比亞的描述看到“狄安娜”容顏皎潔、靈魂純凈,莎翁心中“月”的圣潔的一面由此可見一斑。有時候除了這種具有贊美性質的正面隱喻延伸,西方還會有一些在中國比較少見的關于“月亮”的貶斥型的負面隱喻,例如他們認為月亮總處于圓缺變化中,這喻指事情的不穩定、多變化,類似于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蘇軾表現的是一種豁達、淡定的心態,西方人則不然。莎翁的另一部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要對“月”發誓時朱麗葉上前阻攔,她說:“不要對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你的愛情也許會變的和它一樣無常。”莎翁借朱麗葉之口道出對月亮總是處于陰晴多變 象征事物尤其是愛情不能長久、變化無常的不滿。由此觀之,西方人眼中的“月亮”有時并非如我們眼中看到的那般完美。此外,西方文化及傳說中認為月亮圓滿時會引人錯亂,致人癲狂,如在西方流傳的狼人與吸血鬼系列的傳說故事,狼人總在月圓之夜變身,變的無比瘋狂,吸血鬼也會與月亮盈虧有關,此時的“月亮”則盡顯詭異與邪惡。。
由此,我們通過對比發現,漢文化之月與西方之月在隱喻上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中國文化里以“月”所喻的思鄉、孤獨、懷古這種中國文人特有的感傷之情在西方文化和文學作品里是看不到的。然后,中國文化中“月”多皎潔、多幽靜、多柔美,很少會看到有作品中出現月亮的反面描寫,對“月”而言,中國文人多是懷揣一種憐愛之心,相比之下西方文人對于月亮的態度都是自己內心的寫照,心意滿足時月亮明媚四溢,被人辜負尤其是愛情方面受挫時,月亮在心中則盡是不足,月盈月虧都似乎昭示著他自己的悲劇。此外,對于月亮嬌柔之姿,中西方把它作為女性來看待的習慣總是一致的,中國稱其“嬋娟”,西方謂其“狄安娜”。
四 總結
本文以隱喻作為全篇分析問題的主線,首先對月亮的外部的客觀認知特點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之上由各個外部特點分析其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所隱喻出的意境,包括盼聚惜別、思鄉懷古、孤寂愁苦、嘆人生苦短、哀物是人非的種種感情,最后以一些西方文化中關于“月亮”的隱喻內涵作為對比觀其異同,以達到減少西方人在接觸中國文化及作品時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誤讀的目的。文章主要以介紹、分析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古代詩歌中“月亮”的隱喻延伸為目的,為漢語國際推廣的老師在文化教學時提供一個參考,并幫助那些開始接觸中國文學作品的外國學生去更好理解那些含有“月亮”的文章的用意。
在二語教學中,跨文化的傳播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漢文化講究婉轉含蓄,多以物抒情,托物言志。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關于“物”的隱喻,外國人在其本身的文化背景之下,要想學習和了解漢文化就需要對經常出現的諸如“梅蘭竹菊、風花雪月、名山大川”的所指、所喻做一個大概的了解。如此,才能充分體會中國文人背后的深意和情懷。才能讀懂華夏天空的那一輪明月。
注釋:
1.參見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9-P10.
2.參見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28-P30.
3.參見張曉麗:從體驗哲學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特性,載《牡丹江大學報》,2011年第一期.
4.參見高玉萍:論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載《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三期.
5.參見張曉麗:從體驗哲學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特性,載《牡丹江大學報》,2011年第一期.
參考文獻:
張嬌、羅嬌.優化思維與月亮隱喻.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7(00).
高玉萍.論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3).
王德春.日月意象與李白其人其詩.巢湖學院學報,2002(4).
中秋節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好作用。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最新2021中秋節活動主題方案范文【5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2021中秋節活動主題方案范文1活動目標
1、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知道為什么要過中秋節,什么時候開始過中秋節。
2、幼兒能夠通過多種渠道來收集資料,并學會分享交流資料。
活動準備
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關于中秋節的資料,以及一些中秋節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導入。
以談話的形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國家有那些節日嗎?
2、向幼兒介紹中秋節,包括時間,來歷。
(1)教師請幼兒介紹,并請其他幼兒傾聽從中知道了哪些,與別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師介紹自己的材料,使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3、擴展幼兒經驗,并介紹中秋節的習俗,讓幼兒了解更多。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嗎?師:除了吃月餅,我們還干什么呢?
4、教師向幼兒介紹獲取資料的方法。
師:“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識,那你是從哪里了解到的?”
(1)幼兒交流自己獲取知識的渠道。
(2)教師幫助幼兒總結從哪獲取知識:方法及渠道。
2021中秋節活動主題方案范文2一、活動主題
情迷中秋月——大型燈謎活動
二、活動時間
20__年_月_日
三、活動地點
商場一樓中廳
四、活動內容
活動期間,凡在本商場一次性購物滿__元(含50元以上)即可參加猜燈謎活動,猜中者可獲得精美禮品一份;每天限送禮品___份,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一)、活動細則
1、活動期內,凡在本商場購物單張小票金額滿__元(含__元以上),即可參加猜燈謎活動;
猜中者可獲得本商場贈送的精美禮品一份,一張小票限領一份獎品。
2、每天送出獎品___份,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3、顧客憑有效的銷售小票先到一樓中廳兌獎處核實參加活動資格,再到謎語懸掛處選擇謎語.
4、每張謎面編號(_至___號),顧客記住謎面編號或取下謎面,到中廳兌獎處,向工作人員報出謎語編號及答案,最多限猜三次,仍猜不中者將取消兌獎資格;
如猜中正確答案者,在登記表上簽名確認后,即可領取精美禮品一份。
5、猜中者在獲得獎品后,工作人員將后備的謎語替換原來猜中的謎語,以便后面的顧客猜謎。
(采取這種方式即可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及參與性,又能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6、營運部安排_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兌獎工作,核對顧客小票是否符合猜謎條件,顧客猜中后,認真填寫“贈品領取登記表”,請顧客簽名后,方可發放獎品;
并在顧客的銷售小票及電腦小票上加蓋活動專用章,避免重復領獎。
(二)、活動配合
1、營運部:安排兌獎工作人員3名,其中指定組長_名,并負責活動期間場內突發事件處理。
2、防損部:活動現場秩序維護及獎品、物品防盜。
3、策劃部:活動方案及相關文稿撰寫、指導中廳布置及活動氣氛營造、謎語資料收集、獎品準備、活動全程跟蹤。
4、物管部:中廳及活動現場布置。
5、服務臺:作好顧客咨詢工作。
6、其他部門:協助謎語書寫及活動相關物料準備。
(三)、現場物料及人員分工
工作內容完成部門完成時間
活動方案及相關文稿撰寫、指導中廳布置及活動氣氛營造、謎語資料收集、獎品準備、活動全程跟蹤策劃活動全程
兌獎小組人員安排及培訓、場內突發事件處理營運活動全程
中廳及活動現場布置及兌獎臺擺放物管9月21日20點前
活動現場秩序維護及獎品、物品防盜防損活動前及活動期間
協助謎語書寫及活動相關物料準備行政及其他活動全程
五、整體費用
序號項目數量項目簡介總價__(元)
1.西大門活動噴畫_張
2.兌獎臺_張
3.工作人員坐椅_張
4.彩紙___張
5.燈籠___個
6.麥克筆__支黑色
7.獎品___份
8.不可預計費用
費用總計:___元整
2021中秋節活動主題方案范文3一、主題來源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選擇這一主題活動正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幼兒所熟悉、感興趣的,又是具有教育價值的。幼兒已經有中秋節慶祝的體驗,對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一定的了解。此次開展中秋節慶祝活動,更注重的是讓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各時各地不同的慶祝習俗,以及感受現代中秋節所特有的藝術性,如中秋節的歌曲、賀卡、動畫、精美的月餅盒等。
二、總體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并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2、豐富幼兒的科普知識,了解“月食”現象,與影像知識。
3、了解中秋節的風俗,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時體會到勞動與分享的樂趣。
三、主題開展時間
_月_日至_日為期一個周的“快樂中秋節”活動。
四、活動類型
1、聽一聽:聽一個關于月亮的傳說故事。
例如:《嫦娥奔月》、《天狗吃月》、《中秋節的由來》。
2、做一做:用橡皮泥做一個月餅。
3、畫一畫:“小手畫月餅”,“月亮婆婆”,鼓勵幼兒以繪畫的方式設計月餅圖案。
4、讀一讀:學習朗讀一首中秋節的古詩或者宋詞。
例如:唐詩《靜夜思》、《中秋夜》、宋詞《明月幾時有》等。
五、主題環境的創設
1、中秋節前,各班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及渲染以“快樂中秋”為主題氣氛的環境。
例如“團團圓圓慶中秋”圖文并茂的主題環境創設,或者是關于“中秋節的傳統故事”的圖文并茂資料或者“中秋詩詞”等等。
2、“情意濃濃,愛滿中秋”賀卡展。
(大班)
3、“慶中秋燈籠大匯演”親子制作比賽。
(中班)
4、“慶中秋燈籠大匯演”作品展示。
(小班)
5、舉辦小小作品展示“我設計的月餅圖案”。
大班)
六、家園共育
1、建議家長給幼兒講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幼兒一首有關月亮、中秋節的古詩。
2、鼓勵家長幫助收集各種各樣的月餅盒、月餅禮品袋、中秋節賀卡、圖片、燈籠等資料創設班級環境。
七、分散活動的配合
1、陽光超市體驗——由家長帶領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月餅(放園后)。
2、自助餐——月餅品嘗大會(全體幼兒)。
3、創意月餅比賽、親子“情意濃濃,愛滿中秋”賀卡展——(大班)
八、活動內容建議
(結合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來展開)
1、社會:《節日的街道》、《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大家一起吃月餅》、《一起過中秋》。
2、語言:《月亮的遐想》、兒歌:《我與月亮的對話》、《漂亮的月餅盒》、《月亮船》《各種各樣的月餅》、古詩《靜夜思》《月餅的味道》、《嫦娥奔月》、《明月幾時有》。
3、科學:《會變的月亮》、《月亮上面有點啥?》、小班《數月餅》、分類;
大班統計《月餅品牌》、《月餅的生產廠家》、《等分月餅》。
4、藝術:《欣賞各種各樣的月餅盒包裝》、《設計月餅圖案》、《我為媽媽做燈籠》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月亮婆婆喜歡我》。
中秋的月兒圓圓、中秋的月餅香香,中秋的話兒甜甜,中秋的快樂多多……希望通過中秋節的系列主題活動,讓孩子們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許多習俗,更讓孩子學會分享、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吧。
2021中秋節活動主題方案范文4一、活動背景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月餅便成了我們饋贈親友,表達祝福的禮品。
二、活動主題
佳節倍思親,月餅傳真情
三、活動目的
1、樹立__的人文形象,同時促進銷售額的提高
2、為顧客提供便利,吸引更多顧客群
3、增加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4、傳播企業形象,提升品牌形象力
四、活動時間
農歷_月_------八月__共_天
五、促銷場所
各大商場專柜,超市窗口以及各專營店
六、活動內容
1、開展團購業務,團購優惠,方便各單位機構發放福利,凡一次性購物金額滿___元以上者,免費送貨(5里內)。
2、針對不同人群,研發出各種價位不等的月餅禮盒,是饋贈親朋,佳節送禮的首選之品。
3、購物滿___元即贈精美禮盒,或贈送__元代金券一張,可兌換店內任何商品。
4、購物既送精美禮品一份(糖果等精美小禮品)。
七、宣傳方式
在各銷售地點張貼海報,印發傳單,并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廣告宣傳。
八、店內裝飾
餐廳以及大堂的環境布置,盡量突出“祥和、團圓、喜慶”的中秋佳節氛圍。
九、用餐特色
1、_月__日當天,制作一個特大月餅,白天放在大堂展示,營造節日團圓氣氛。
正式用餐前設一大香案,將月餅放上香案,請酒店總經理和明星代表上來切開大月餅,并宣布團圓餐開始。
2、餐廳中間設一主桌(__人左右),供參加團圓餐的劇組及明星用。
原則上每個賓館邀請一個劇組。
3、根據游客的需要,制作出經濟等、溫馨等、豪華等的團圓宴標準,并分別提供菜單,所列菜單中菜名須有“團圓”寓意,具體由酒店落實。
我公司統一宣傳,具體訂餐由旅行社自行與各酒店聯系,訂完為止。
2021中秋節活動主題方案范文5一、目的:
1、讓員工過上一個愉快的中秋,提高員工士氣。
2、加強員工內部的溝通,促進員工關系的進一步融洽。
二、時間:
定在中秋節前一天
三、地點:
_鎮九龍潭山脈
四、參加的人:
公司全體員工
五、相關準備:
1、請各位帶好自己應該帶的物品。
2、行政部準備好三份公司員工內部通訊錄。
3、大巴車二輛。
4、相機、cd機、小音箱、筆記本電腦、麥克風。
5、帳篷、席子、小被子、枕頭等睡覺用品及自己日用品。
6、寫好文字的小卡片(數量依人數定,內容為每人自己在公司預先寫好的送給同事的話)。
7、燒烤所用的食物、用具及飲用水。
8、糧食,具體包括。
9、一份好心情,并準備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熟悉幾首歌曲。
10、行政部/企劃部勘探并熟悉地形、地勢,聯系好場地,預先設計好活動安排。
11、月餅___個。
六、行程/活動流程:
一)當天:
1、當天于下午16:00準時在公司大門口報到、集中;
請各位留下自己的聯系電話,以方便到時聯系,行政部準備好三份公司員工內部通訊錄。
2、然后乘車前往厚街盤山營地(乘車時間約一個半小時)抵達后到a區扎營。
3、夜晚烤大餐,點燃簧火歡樂派對、卡拉ok,大家圍成一團,談談心事,聊聊天,數數星星,晚上失眠的員工可以在山頂觀日出。
4、晚上住在帳篷里。
二)第二天:
1、第二天早上先觀光潭景玩玩水、合影。
2、約10點后徒步到b區活動。
3、飽餐午飯后,可以參加二軍對壘水槍交鋒戰,還可以釣大魚,泡潭水和玩玩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戲節目。
4、約14:30集中下山,乘車返回東莞原集中地點,結束活動。
七、費用:
80-100元/人(含乘車費用)左右,基本的活動費用由公司出,私人的購物行為則由員工自己出。
八、策劃與執行:
策劃:企劃部。
執行:行政部。
一、節令詩
節令詩顧名思義是指在節日場景和某些特殊時令所作的詩歌。
二、鑒賞節令詩
應了解不同節令所蘊涵的民俗活動: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詩人在人日大多表達思家、懷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歸》。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古時候,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普天同慶。掛燈于門上,除了節日期間照明之外,更多的是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元宵節這天人們不光吃元宵,觀燈、賞燈也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稱“燈節”。東漢年間,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風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元宵節成為燈節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歐陽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即從立春那天開始,第五個以天干“戊”搭配某個地支紀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農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稱為秋社。古人多借這個節日集會競技,開展難得的娛樂活動。
寒食,清明前兩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掃墳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陰歷三月三日),此日人們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來演變為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傳說此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在古詩中多借七夕表達愛情。
中秋,八月十五,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賞月的佳節,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大多思念親人。如蘇軾的《水調歌頭》。
重陽,九月初九,重陽日古人有登高飲酒賞菊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冬至,是節氣中的起點,相當于一日中的子時。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陽生之時。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俺币鉃槌f布新。是日,闔家團圓,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懷》。
三、節令詩的思想情感分類:
1.表現節令風俗,游樂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簽》記載:“唐時風習豪奢,如上元山棚,誕節舞馬,賜縱觀,萬眾同樂,更民間愛重節序,好修故事……遇逢諸節……朝士詞人有賦,翌日即流傳京師,當時倡酬之多,詩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節日風光,助長了詩歌的發展。如《全唐詩》中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描寫了長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兩京新記》記載:每年的元宵節晚上,長安城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不,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嘩,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詩歌的前兩句寫滿城燈火流光溢彩,璀璨爛漫。橋上燈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鎖鏈打開,任游客通行。人馬過處,塵土飛揚,燈光為之暗淡。明月照時,只見人頭攢動,盛況空前。此詩即表現游樂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漲的氣氛,據說唐武后神龍之際,寫詩賦元宵燈會的有數百人,以此詩為最佳。
2.借節日表達感遇傷懷之情。
大多數的節令詩較偏向于此類。譬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佳節,詩人登高飲酒賦詩,游子思鄉之意、感嘆人世無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詩文之中。又如劉辰翁的《水調歌頭》:“明月幾萬里,與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幾時留。”詩人寫明月如洗,普照萬里江山,雖然兩地分居,卻能共賞中秋圓月。從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時候人間就有了這種在離愁別恨的寂寞中度過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千里共嬋娟”的佳句,用月來慰離情。不過詩人沒有滿足以月光聯系親人的感情,還通過質問來表達對月圓人不圓的怨恨。
閱讀訓練一
憶秦娥
張孝祥
元宵節。鳳樓相對鰲山[注]結。鰲山結。香塵隨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簾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曉煙輕散,帝城宮闕。
[注]鰲山:堆疊彩燈作山形,稱為鰲山。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的上闋怎樣描寫元宵節歡鬧的場景?
2.簡析這首詞的語言特點。
閱讀訓練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注]二月二日:蜀中風俗為踏青節。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首聯描寫了怎樣的景色?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頷聯的抒情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閱讀訓練三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注]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注]寒食為清明前兩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間春游祭掃之日。江南有賽龍舟、蕩秋千之習俗。此詞作于乙卯年,張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這兩句話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烘托了怎樣的節日氣氛?
2.最后兩句詞人是如何描寫出月色的清明?
閱讀訓練四
客中守歲
白居易
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
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
故園今夜里,應念未歸人。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守歲”的“守”字有什么意義?
2.這首詩的尾聯詩人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閱讀訓練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懷
崔涂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頷聯中“亂”和“孤”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簡析這首詩的語言特點。
閱讀訓練六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②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思故園、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劉辰翁生于南宋末葉,宋亡后,隱居不仕。②銀花:明亮的燈燭。③“海上心情”,蘇武牧羊典故?!稘h書?蘇武傳》:“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p>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題名“春感”,實際上是因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有感而作。寫出這個節日的名稱及詞中暗指這個節日的景物。
2.簡要分析“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的表達效果。
閱讀訓練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中的金波、飛鏡比喻什么?
2.“被白發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詞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興嘆?
3.本詞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試從這一角度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理解。
閱讀訓練八
朝天子?秋夜客懷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著風飄蕩。砧聲催動一天霜,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夢家山身異鄉。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體現了游子思鄉的離愁別恨?
2.作者寫中秋夜景有什么特點?
3.試從寫景抒情的角度賞析本曲。
閱讀訓練九
西江月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詞語》云:“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痹~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寫的是眼前實景,但有更深層的內涵,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
2.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3.分析這首詞蘊涵的思想感情。
《古詩閱讀之節令詩》
閱讀訓練一:
1.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詞人先從正面描寫彩樓上搭起的燈籠山,大街小巷車水馬龍,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氣隨塵飄蕩。然后描寫曉月斜掛柳梢,閃現著淡淡的清光,天將放亮,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騰中,這是從側面寫出節日的氣氛。
2.在鰲山結和笙歌歇兩處運用頂真的方法,語句連接緊湊,生動明快。
閱讀訓練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著和煦怡人的東風和溫暖的旭日,一切都散發著濃濃的春意,就連那動聽的笙聲,也似乎帶著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現了詩人愉悅的感受。
2.移情?!案鳠o賴”“俱有情”,詩人巧妙地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極寫春游之樂――風和人樂。
閱讀訓練三:
1.這兩句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是動作描寫。詞人寫到水面上龍舟競渡,少年手中槳葉翻飛。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飛起飛落。這段人物的動態烘托出歡快熱鬧的氣氛。
2.運用襯托的手法。詞人寫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著庭院,月光把無數飛舞的楊花照得晶瑩剔透,月光下楊花飄過也看不見影子。詞人用“楊花過無影”襯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閱讀訓練四:
1.守歲的“守”,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的希望之情。
2.運用了對寫法。不說我思念故園親人,而是想象故園親人在除夕夜里惦念著我,含蓄委婉地寫出自己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閱讀訓練五:
1.詩人羈旅他鄉,除夕感懷,“亂”“孤”表現出詩人內心的煩悶、孤寂之情。
2.這首詩寫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點,看似尋常、平淡的語言,卻寫出了客居他鄉人共有的感觸,充滿了異鄉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義。
閱讀訓練六:
1.元宵節(或“上元節”),銀花、戲鼓、明月。
2.①“輦下風光”指故都臨安的美麗風光;“山中歲月”指自己隱居山中寂寞而漫長的歲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②三組名詞性意象疊加,對具體內容不著一字,只用抒情感嘆之筆虛點。③這首詩讀來別具沉郁蒼涼、吞咽悲苦、欲說還休之意味。
閱讀訓練七:
1.月亮
2.舊時代的文人每當仕途坎坷或壯志難酬時,便有嘆老之感,同時也表達了詞人的那種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這首詞的上闋,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詞人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出懷才不遇的內心惆悵,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詞的下闋,詞人又放飛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宮,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象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這首詞的主旨。
閱讀訓練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聲、雁聲。
2.景象開闊,凄涼。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相融合,寫景手法多樣。
3.本曲運用了寫景抒情的手法。寫景主要寫動景,月光桂香在隨風飄蕩,砧聲雁聲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們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引發了游子的離愁別緒。
閱讀訓練九:
1.“明月”用以象征詞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人格;“云”則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發了詞人含冤被貶的憤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