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完美媽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去參加孩子學校舉辦的家庭教育講座,作報告的是著名教育專家。開講不久,專家發給每人一張紙,標題是“你是完美媽媽嗎?”下面列出一系列問題,比如你每天都關注孩子的情緒嗎?你經常對孩子夸獎和鼓勵嗎?你在孩子面前是否都展示出最好的一面?你時常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給孩子嗎?等等。各項都有得分,全都達到相應的標準才算完美媽媽。
看著這些,我不禁感慨,這樣的完美媽媽有幾個人能做到呢?對照我自己,除了經常關注孩子情緒這一條還算做得不錯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沒有做到。實話實說,我做不了完美媽媽,也不打算做完美媽媽,我只想做一個真實坦率的媽媽――
不回避隱瞞自己的缺點
人無完人,媽媽也一樣。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無懈可擊,雖能讓孩子崇拜一時,卻不能永遠保持。有位同事是市優秀教師、語文學科帶頭人,她的兒子小時候特別崇拜媽媽。因為不管什么知識,畫畫、手工、數語英……媽媽全都會。誰知等上了初中,他學的很多內容媽媽就不會了,結果兒子現在對媽媽一臉的不以為然:“還老師呢,這點東西都不會!”偶像破碎,崇拜無存,母子關系也不再那么親密。相反,像我這樣的,從小就告訴孩子:“你不懂的,媽媽可以陪著你一起探索和求知,但不能成為你的百科全書。”孩子并沒有因此而對我不以為然,依然喜歡并且崇拜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確實有它的道理。
坦然承認自己的過失
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孩子還是媽媽,在生活中都難免有過失。可是如果我們做家長的為了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一味回避躲閃自己的錯誤和過失,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尊重和信任。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每次我在生活中做錯了事情,都會很認真地跟孩子道歉,同時也要求孩子做了錯事也要道歉。我告訴他,沒有人會永遠不犯錯誤,寶寶會犯錯,媽媽也是一樣,只要我們犯了錯誤能坦然承認,認真改正,就會得到別人的諒解。事實上,孩子并不會因為大人承認錯誤并道歉,就影響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反而會更加尊重父母,彼此的關系更加和諧親密。
不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
有個好幫手,旅程更順利
口述人:楊曉雯
最完美旅行紀錄:帶9 個月的女兒去三亞
我和丈夫都喜歡玩兒,有了孩子一直沒出去,把我們憋壞了。于是,我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著9 個月的娃娃去三亞!雖然家里老人反對,但我們還是準備了充足的吃的(奶粉、米粉)和許多漂亮的衣服后,帶著孩子上路了。
在這個過程中,娃娃沒有任何的不適應,她甚至用剛剛長出的幾顆小牙跟著我們一起吃酒店里的食物。娃娃到了那里很興奮, 以至于第一天晚上9 點都不肯按慣例睡覺, 我也沒有太管她。以后的幾天我索性就放開手讓她盡情地玩兒,玩累了她自然就睡了。
不過,我們沒有選擇去景點,就是一次純粹的海邊度假。她很開心,我們也覺得輕松隨意。
第一次帶孩子出去,一切都比想象中要順利的多。當然了,老公功不可沒。他一直是個稱職的父親,給孩子換尿布、喂奶什么的都手到擒來。我們倆通力合作,夫妻間的默契和支撐在旅途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次雖然少了些以前我們自己出游時的輕松、自由,但看著膝下可愛的女兒,感覺這次的旅游有了更多的溫馨感和幸福感。
后來我們又去過普吉島、巴厘島。現在每年我們都帶著孩子出去玩一兩次。
通過旅行,娃娃的性格活潑開朗,特別善于與人交往。真的要感謝我們當初那個大膽的決定。
經驗之談
孩子太小的時候盡量不要帶他去景點。因為那兒游人多,孩子、大人都很容易累,就得不償失了。
帶些孩子沒見過的新鮮玩具,在旅途中她煩的時候拿出來,會有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她有你想象不到的能力
口述人:郭瑩
最完美旅行紀錄:帶3 個月的女兒乘飛機去上海
我是全職媽媽,孩子一直是我帶著。所以我想去哪兒肯定也得捎著這個小精靈。從她3 個月開始我們就帶著她飛上海,跑云貴,游蘇杭,去香港…… 陸續去過數十個城市,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我帶孩子出去玩兒沒有太多顧慮,我一直覺得應該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發展自我。女兒也很爭氣,去了那么多地方都沒有什么不適應。汽車、輪船、飛機也都坐過了,一點問題也沒有!
我覺得孩子的適應能力遠比你想象的強,所以,千萬別低估了他的能力。我們上次在云南,從昆明去西雙版納坐的是汽車,60 多公里的路顛簸不斷,我都快支撐不住了,可女兒卻顯得特別鎮定,在來回來去的盤山路上欣賞窗外的美景,興致頗高。
唯一一次有點兒手忙腳亂就是去青島。半夜里孩子發燒了,我們有點慌張,但還是迅速作出反應,馬上帶她去青島市兒童醫院就醫,輸了液,很快就沒事了。可能有人特別不理解我的做法,認為帶著這么小的孩子東奔西跑有點兒草率,可我卻覺得不能把孩子當成溫室里的花朵,應該讓她經受磨煉。
現在孩子見過很多世面,身體素質也被鍛煉出來了,還特別懂事。我們之間更像是朋友,相處得非常快樂,她可以直呼我的名字,我不高興的時候她會安慰我,她買衣服我也會給出意見……
經驗之談
鈣片、魚肝油等在旅行中也該給小寶寶按時服用。坐船的時候欄桿空隙很大,要看緊孩子。
孩子是我的旅行名片
口述人:王甘
最完美旅行紀錄:帶2 個月的兒子在美國跨洲旅游
我從上大學開始就酷愛旅游。在美國有了孩子后,我可不想因此放棄旅游。怎么辦呢?只能帶著他一起去!其實孩子越小,帶著出去越方便。母乳喂養,只要帶好尿布,拿個安全提籃把他一提就走了。我覺得這只是個觀念的問題,并不是什么難事。
后來兒子大了,我選旅游目的地時也隨著他有了轉變。以前是我想去哪兒, 他就跟著我去, 現在是我要根據他的興趣來安排。兒子特別喜歡火車, 我就會選擇那些有特別的火車的地方帶他去。比如去日本東京,我們專門去了一家很小的拉面館,只有四五個位子。但是那家飯館的設置就是一列火車, 進門就像是檢票, 墻上掛著各種火車的照片,上菜的方式就是用一輛小蒸汽火車模型送上來。孩子特別開心。
我還發現,帶著孩子旅游有很多原來沒想到的好處。比如走到哪兒都能得到照顧,甚至可以要求特殊的待遇,很多人給你大開方便之門。兒子就是我的旅游名片,有了他,我覺得和陌生人一下就變得特別容易交流了,即使是到了語言不通的國家也不怕。以至于我有一次單獨旅行時,突然變得不安和膽小起來,好像不知道該怎么和人交流了。看來,我已經習慣了帶著孩子旅行了。
經驗之談
很多外版旅游書籍都有關于怎樣帶孩子旅游的很實用的指導和幫助,有條件的話可以看看。
平時多看一些資料,就能找到每一個城市里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旅游方式,讓你們的旅行有更多收獲。
孩子是出行中的累贅還是你的伙伴?最后一位媽媽的比喻最恰當:是名片。這張名片會告訴別人,你是一個會生活、有情趣、有智慧、有能力的媽媽。孩子有你這樣一位媽媽會很幸福和快樂。
我非常佩服和尊重我的媽媽,因為她是一個好老婆、好媽媽、好兒媳、好女兒的形象。她帶我們的一直都是正能量的東西,會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完美,做決定也不拖拉,能當機立斷,想做就做的沖勁兒吸引了我。家里的人都非常喜歡媽媽做的所有的事情,因為她能照顧到每個人的的感受。
我的媽媽雖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培養,但她身上發散出來的魅力和對生活的熱愛無一不是令我欽佩的。她會以身做師范,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完美的形象。“言傳身教”這個成語我算是真正在母親身上體會到了,她會把自己以前刻苦學習的經驗和感受分享給我們,并不是激起我們的同情心,只是讓我們明白身處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中生活,應當珍惜學習的機會,不要自我頹廢和墮落,我們每個人的未來都是充滿希望的,誰也無法決定我們的未來,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取我們想要的生活。正所謂“讀書的苦只有十幾年,但生活的苦會讓你苦一輩子。”所以決定要不要改變自己,全在你自己。
媽媽很支持我們的決定,看到我們不好的地方也會指出來,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出到社會上以后,沒有人會包容我們的小性子,它只會打磨我們的意志力,考驗我們是否可以堅持挺過去。只有家人會無條件的支持、相信我們,給予我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我也要向媽媽學習,做一個“完美”的人。
吃完草莓后是可以喝牛奶的,草莓和牛奶都是屬于比較常規的食物,這兩種食物在一起食用雖然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但是不會生成對人體有嚴重危害性的成分,可一起食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草莓奶昔就是草莓和牛奶一起食用的,味道還不錯。
只不過草莓中含有的草酸,水楊酸,蘋果酸等植物酸成分會和牛奶中的鈣質及蛋白質發生反應,導致牛奶的營養價值大大降低。
其實所謂牛奶和水果不能同吃的理論,實際上是一個誤區。水果中所含的有機酸是會讓牛奶發生沉淀,但并不會阻止人體對牛奶中營養成分的吸收。因為人的胃里酸性很強,遠遠超過水果的酸度,牛奶進入胃之后,自然會結成凝塊。既然成年人能消化牛肉干這樣的固體食物,那么柔軟的牛奶凝塊自然也不在話下。
只要水果蔬菜的澀味、酸味不重,牛奶可以和各種果汁、菜汁混合飲用。出現混濁但是并不影響營養價值。酸奶則適合與各種甜味水果塊一起食用,包括鮮水果塊和罐頭水果塊。用獼猴桃、黃桃和芒果切成塊,和酸奶一起拌食,是新鮮又漂亮的健康甜點。
(來源:文章屋網 )
望著孩子天真無邪地手牽手,兩小無猜地玩耍嬉鬧,大人都覺得可愛;上了幼兒園后,孩子常將某個同學掛在嘴邊、買東西時總想多買一些送給他(她),或許爸媽就開始擔心著,孩子會不會太早熟?甚至還會生出挑選媳婦、女婿的標準……
其實孩子根本沒想這么多,當大人開玩笑說著“女朋友”,他們便以為常和自己玩在一起的“女孩”就是“女朋友”,也許孩子的確喜歡對方的某些特質,偶爾模仿電視劇情牽牽小手,但其實很容易就轉換目標,過個暑假或驪歌輕唱即一拍兩散,也沒看到孩子覺得感傷。
模仿爸媽,奠定性別角色
或許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已經察覺到:男孩子比較喜歡玩車子,女孩子比較喜歡玩娃娃,但他們對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卻又不是那么清楚。的確,一般說來,孩子3歲才開始慢慢清楚自己的性別、4~5歲開始熱衷探索并區分兩性的差異,展開一連串的性別認同的過程。
而在這樣的過程中,爸媽是最重要的學習對象。孩子會從模仿爸媽的行為模式、爸媽彼此對待的方式、與周遭大人的互動以及電視等媒介,慢慢抓取出屬于自己性別的特色,將性別角色種種特征逐漸內化,譬如男生要勇敢、保護女生、粗野一點沒關系,女生比較細心體貼、可以穿裙子。
正視性別差異,尊重個別差異
以往認為性別差異是后天教導出來的,但現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男人和女人的大腦結構并不完全一樣,也就是說大腦是造成性別差異的主因。比如說:女人比較會用語言表達情緒、對表情比較敏感,男人則相反。女孩喜歡玩觸感柔軟的洋娃娃,男孩喜歡玩比較機械性的汽車。在幼兒園畫圖時,女孩用的顏色大多比較鮮艷(如紅、黃、橙、綠),喜歡畫名詞(人、房子或是洋娃娃);男孩喜歡用暗色的(如黑色、咖啡色),畫的是動詞(汽車相撞或是小人打架)。
或許你會說,你的孩子并非如此,這是因為男女之間有差異,但也仍存在著個別差異,就像是雖然大部分男孩的空間能力比較好,但還是有女孩在空間能力上的表現也很棒(從研究數據來看,約68%的男孩空間能力強),所以他可以當駕駛員或工程師。
但要提醒爸媽的是,并不需要把所有的人格特質差異都依性別區分,譬如說女孩子比較會無理取鬧,男孩子比較喜歡競爭,這些其實都是過度簡化、類化的看法,會造成錯誤的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會忽略了個別差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男孩天生就是不愛打球、愛跳舞,有的女孩就是討厭粉紅色、喜歡爬樹,硬是要扭轉孩子的個性反而造成親子關系緊張。因此,爸爸媽媽應該了解、正視孩子的性別差異,并依著孩子的本性、特質教導他。
在幼兒園的階段,孩子認識性別差異,開始性別認同的階段,所以爸媽要做的是:利用此絕佳良機,教導孩子如何尊重別人、保護自己。
剛柔并濟,獨立EQ兼具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不論歐美亞各國,當人們被問到男女典型特征時,對男人的描述通常是富有冒險心、積極、肯定、獨立和任務取向,而女人則是敏感、溫柔、依賴、感性和人際取向。但不可否認的,每個人身上其實都具備了男性與女性的特質,只是比例多寡不同罷了。而研究發現:兼具男女特質的人,在工作及情緒的表現上都比較有彈性,身體比較健康。因為工作需要發揮積極、努力的陽剛特質,而情緒管理則需要同情、體貼的陰柔特質,兩者兼具才能隨環境所需任意揮灑,且思考也較有創意和彈性。
因此,教養孩子時,請先問問自己:女兒喜歡穿褲子,和一群男孩爬上爬下,真的不行嗎?幫兒子選擇才藝班時,武術真的比舞蹈更適合他嗎?當然,也不需要刻意違背刻板印象,把男孩打扮成女孩,違期許也會造成壓力,只要給孩子充分嘗試、順性發展就行。
小貼士
被貓狗咬傷后的自救措施
一旦被狗、貓咬傷,重要的是做好現場救護工作。凡是狗、貓咬傷,不管是瘋狗、病貓還是正常的狗、貓(據文獻報告,有相當多的正常狗、貓的唾液中帶有狂犬病毒),千萬不要急著去醫院找醫生診治,而是應該立即、就地、徹底沖洗傷口。萬一找不到水源,甚至可以用人尿代替清水沖洗,隨后再設法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