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可能性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對可能發生的結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斷,并正確使用恰當的詞語描述發生可能性的大小,與同學進行交流。
2.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及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PPT課件,彩球(33黃,11白);轉盤;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導入新知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來玩個小游戲:這里有一顆漂亮的玻璃球(舉起雙拳),它就在我其中的一個拳頭里,你們猜猜它會在哪只手里?
師:看來大家的意見不一樣,老師來幫幫你們吧。(慢慢張開空著的左手,再重新握緊拳頭)
師:為什么你們那么肯定玻璃球一定是在右手里呢?
(老師有兩只手,玻璃球可能會在右手里也可能會在左手里;但現在已經知道左手是空的,玻璃球就不可能在左手里,那一定是在右手里了。)
師:你真聰明!看看猜得對不對?(開右手,舉起一顆彩色玻璃球。)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大家有興趣研究一下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用統計的方法研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板書“統計和可能性”)看看哪個小組合作研究得好,將會獲得一顆“集體智慧星”。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一)復習舊知
師:今天這節課,老師又給同學帶來了漂亮的彩球,好看嗎?我現在把一只黃球與一只紅球放在這個口袋里,讓你來摸一摸,會怎樣呢?
你喜歡什么顏色?你能摸到嗎?(大概,可能)
師:你摸到哪種顏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呢?為什么?板書:個數相等,可能性相等。
(二)明確要求
師:如果在口袋里,再放兩個黃球,讓你摸一個,會怎樣呢?
讓學生大膽猜測。
師:現在你能不能確定自己的對呢?(不能,應該摸)
出示活動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個球,組長記錄摸的結果,再把球放回口袋搖一搖,換下一位繼續摸。每組一共摸10次。
指名說一說有什么要求?說一說什么是任意?
師:記錄時,除了畫正字的方法,書上還給我們提供了兩種記錄方法,一種是每次涂一個方塊作記錄,一種是每次涂一個方格作記錄,作后涂成條形圖。小組在實驗之前可以討論一下選擇其中的一種作記錄。現在明白活動要求了嗎?
(三)小組開始實驗活動
實驗結束請小組長將數據填到黑板上的表格內。
(四)實驗分析:
1.小組交流:統計的結果和你估計的差不多嗎?你發現了什么?你能分析一下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嗎?
2.小組匯報:
問:仔細觀察,大多數小組摸到的什么球多,什么球少?
絕大多數同學摸到黃球的次數比摸到紅球的次數多,你能說說原因嗎?
問:為什么今天摸到黃球和紅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上節課摸到黃球和紅球的可能性卻是相等的呢?
3.提問:如果我從這個袋子里任意只摸一個球,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小?
4.質疑:你的實驗結果與你當初猜測的一樣嗎?
有沒有同學預測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相反呢?教師解釋。
5.讓學生說一說是用什么方法統計的?比一比,哪一種方法更好些?為什么?
6.學生推測
提問:如果要使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大一些,應該怎么放?如果要使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應該怎么放?如果放很多很多的紅球,摸一個是不是一定摸到紅球?
7.老師要來考考你們了:根據袋子里球的情況,判斷摸球結果。(課件出示)
袋子里8個全是黃球。 (為什么)
4個紅球,4個黃球。 (為什么)
7個紅球,1個黃球。 (為什么)
三、再次實踐,加深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1題:拋小正方體活動
提問:一個小正方體,四個面上寫“1”、一個面上寫“2”,一個面上寫“3”,把小正方體拋30次,猜一猜哪個面朝上的次數多一些?哪兩個面朝上的可能性差不多?
同桌交流,指名說。
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來做一做實驗。
提出要求:自主開展研究,小組分工合作,輪流拋小正方體,一人涂方格,制成條形統計圖。
活動開始,教師巡視。
在條形圖里你發現了什么?同桌說一說。
學生匯報統計結果:
“1”朝上的次數多。“2”和“3”朝上的次數比較少。“2”和“3”朝上的次數差不多。
追問:你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結果嗎?
2.裝鉛筆活動
下面我們來做裝鉛筆的游戲。
(1)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多,怎么裝?
(2)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少,怎么裝?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略)
五、返回生活,內化提高
1.師: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的可能性的真的很多。比如,我去逛商場,經常看到一些促銷的活動,我們來看一看蘇果超市,發了10000張獎券,其中設:
一等獎:1名
二等獎:10名
三等獎:50名
如果你去抽獎,大家預測一下得獎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獎,得到哪種獎項的可能性大?哪種獎項的可能性小?為什么?
2.師:新年快到了,還有一家商場,準備用幸運大轉盤搞一場有獎促銷活動。
出示轉盤。想一想:轉動這個轉盤,指針最后指向哪里,會出現幾種可能的情況?
問:根據這四塊區域,如果你是經理,你準備怎么制定中獎規則?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可能性”。我知道我們班的體育是很棒的,后天我們學校就要舉行迎新年長跑比賽了,你們覺得我們班能贏嗎?(師用激情地、富于挑戰性的語言提問)
師:一定能贏嗎?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94~97頁的內容,它包括例題、試一試、練一練及練習十八的部分習題。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通過直觀的游戲活動,已經初步認識了確定性事件和不確定現象,知道在確定的事件里,事情一定發生或者不可能發生(必然性);在不確定事件里,事情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可能性),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小。這節課學習的內容,需要在以往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提升,讓學生由對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過渡到定量刻畫,深度理解可能性的大小怎樣表示,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增強應用意識。
設計理念
以智慧數學“板塊”形式呈現內容、貫通知識、展開教學,知識的融化、深入、拓展,源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在“把握知識內在層次、邏輯關系”的“板塊”串聯下,生長智慧,豐盈智慧。
目標預設
1.教學中以活動為主線,通過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摸球、翻牌、拋小正方體等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探索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袋子中有紅、黃、綠3個球,任意摸1個,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多大?”“袋子中有紅、黃、綠、白4個球,任意摸2個,摸到紅、白兩個球的可能性是多大?”任意摸1個,一共有3種可能,與球的總數相同;任意摸2個,這樣的設計直接指向事件的總可能的數量探究,一共有6種可能,與球的總數不同,讓學生感受到前一題“任意摸1個”是一種特殊的情況。在學生探索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時,進一步理解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基本思考方法;在學生經歷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過程中,建構知識體系,貼近“可能性”實質。
3.能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提升理性思考。
教學過程
板塊一、可能性有大小
從口袋里任意摸出一個球,摸到紅球有獎勵,你會選擇哪個袋子?為什么?
1.選3號袋的理由?
在3號口袋里,全是紅球,一定能摸到紅球。(板書:一定)
2.最不想選擇幾號袋?為什么?多摸幾次呢?
在1號口袋里,不可能摸到紅球。因為袋中一個紅球也沒有。(板書:不可能 )
3.2號袋和4號袋情況怎樣?
2號袋和4號袋都有可能。(板書:可能)
既然2號袋和4號袋都有可能,相比之下,你又選擇幾號袋呢?為什么?2號袋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到底有多大?能準確表示嗎?
智慧心語: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們要學會用一個數來描述。
板塊二、可能性是一個數
用什么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
1.用幾分之一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2號袋:從這個口袋里任意摸一個球,一共有幾種可能?哪幾種?摸到紅球有幾種可能?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多大?誰能完整地說一說理由?
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為什么是?分母2、分子1各表示什么?分數呢?(板書:)
(2)4號袋:從這個口袋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重點引導學生說:一共有( )種可能,摸到紅球的可能有( )種,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 )。
完整地說一說,是怎樣求得的?(板書:)
(3)追問:2號袋、4號袋中,要使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你會想什么辦法?
2.用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4號袋:如果將這個袋中的1個黃球換成紅球(2紅1綠),從中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板書:)你是怎么想的?
(2)4號袋:如果在這個袋中再加2個紅球、1個黃球、1個綠球(3紅2黃2綠),從中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怎樣?(板書:)你是怎么思考的?
3.用特殊的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號袋、3號袋: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1號袋和3號袋,從中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用哪個數表示?為什么?(板書:0、1)
小結:剛才呈現的4個口袋,盡管紅球以及球的總數在不斷變化,同學們都有辦法準確地知道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大。
觀察這些數的大小,思考:怎樣用一個數來表示某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智慧心語:可能性可以用分數準確表示。
板塊三、用分數表示可能性
1.摸牌游戲:6張撲克牌,洗好牌后反扣在桌上,從中任意摸一張。
(1)摸到紅桃A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其他任意一張牌呢?
任意摸一張牌,摸到每張牌的可能性都是。為什么?
(2)紅桃的呢?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從不同角度思考的嗎?通過觀察、思考知道,摸到( )牌的可能性和它是相等的。
(3)摸到( )的可能性是,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2.從這6張牌中,去掉1張黑桃3,然后任意摸一張牌,你能說說摸牌的可能性嗎?
當學生回答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時,緊接著問:從摸紅桃的情況,你能想到摸黑桃的可能性是多少嗎?怎么想的?還有從不同角度思考的嗎?(可以,也可1-。)
智慧心語:數學學習需要我們學會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整體觀察很重要。
3.連一連。
(1)在每個口袋里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綠球的可能性分別是多少?
可能性:
(2)在每個口袋里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分別是多少?
4.選擇題。
(1)一種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是 ,張軍買了1000張這種彩票,其中有1張( )中獎。
A、一定 B、不可能 C、可能
怎樣說服張軍?
(2)口袋中有6個白球,1個紅球,從中任意摸一個球,摸完放回。第一次摸出是白球,第二次摸出的還是白球,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摸出的都是白球,那第七次摸到紅球的可能性( ) 。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5.課本第97頁第6題。(評價時,鼓勵學生多向探索。)
6.拓展:袋子中有紅、黃、綠、白4個球,任意摸2個,摸到紅、白兩個球的可能性是多大?
7.小小設計師:(根據要求給正方體的面寫數字。)(1)正方體落下后“1”朝上的可能性是。(學生討論交流)
各人的做法雖然不同,但其中的變與不變,你發現了嗎。
(2)落下后“1”和“2”朝上的可能性相等。
(3) “1”朝上的可能性還可以是多少?
關鍵詞:高職文化基礎課;教、學、用合一;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3-0042-03
高職教育的教學設計,其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在某一領域里從事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高職“教、學、用合一”技能型文化基礎課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為從事第一個職業崗位做好準備,也要為職業生涯中從事其它崗位作必要的準備。要在分析學生及崗位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目標進行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
一、職業崗位能力匹配分析
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個體差異普遍存在,每一個崗位由于工作性質、環境、條件、方式的不同,對工作者的能力、知識、技能、性格、氣質、心理素質等有不同的要求。職業專門技能主要體現在某個具體職業中;行業通用能力主要體現在各行各業領域里,比如個人與團體管理能力以及資源與運營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主要體現在所有勞動者身上,包括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等六大模塊。[1]高職文化基礎課的培養重點是核心能力,其次為行業通用能力。在培養過程中,首先要分析學生及職業特點,再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及與之相對應的職業種類進行“教、學、用合一”的教學設計。
1. 崗位能力分析
崗位能力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動手能力。這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必備的能力,表現為能熟練掌握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專業背景的專門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較強的綜合工作能力,并能運用較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或先進的技術手段,及時準確地發現和排解操作中的技術故障,并且能夠針對生產第一線的實際需要,帶動和組織協調其他技術人員一起進行技術攻關,把精密的設計圖紙變成實實在在的高質量產品。
(2)創新能力。高職院校所培養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不僅能夠掌握和操作先進生產技術,而且能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進行技術更新和改造。其創造性主要表現在工藝革新、技術改良、流程改革及發明創造等方面。他們在整個生產活動中將思想付諸于行動,生產體現于產品的關鍵紐帶,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創造技能型人才。
(3)適應能力。亦即國家人社部規定的行業通用能力,體現為適應勞動崗位變動的能力,這種適應能力不僅表現在對同專業(工種)勞動崗位的流動方面,也表現在對鄰近專業(工種)勞動崗位的流動方面。除了精通和掌握本專業崗位群主要工種、不同設備的操作技能外,對相關專業工種的知識和技術也要有相當的了解。
(4)核心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所有勞動者身上,包括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等等,還包括遭遇挫折具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素養。這些都是技術應用型人才應該具有的素質以及轉崗就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文化基礎課培養的主要為后兩種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核心能力。
2. 學生本體分析
高職學生基本來源是通過高考上了高職高專錄取線前來就讀的高中畢業生,他們中的大部分學業成績不及本科學生。隨著擴招以及生源人數劇減,來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都受到局限。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學生來校就讀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能學一門技術,能迅速就業。正因如此,這些學生的學習目標很明確,也希望通過2~3年完成學業,學有所成。在他們眼中,專業課的學習才是必要的,文化基礎課如果只是"高四"課程,純屬浪費時間。因而,有必要針對這個特色群體進行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學校教育階段就能“用”上技能,這將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及后續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課程整體設計
課程整體設計是對一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法及其預期效果等做出整體籌劃和安排。[2]文化基礎課課程的整體設計應立足于高職教育層次,突出職業核心能力需求、職業核心能力目標、職業核心能力訓練項目、職業活動訓練素材、“教、學、用”一體化和形成性考核等要素。
關鍵詞:能力型 課程創意設計 教法
2005年以來,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做了一系列創新型、研究型學生培養的努力和嘗試,開展了培養能力型學生的課程設計與教法研究,對數碼學院學生現有能力做了抽樣調查測試,并簡要分析了在校學生的素質情況,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教法方案。
經過前后一個多月的抽樣調查,選取了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和四年級本科生各20名,研究生10名。調查結果顯示,一年級學生進校時在回答創新問題時有思路、有想法的僅占5%,二年級占25%,三年級占35%,有些學生在回答時表示有欲望但不知從何做起。四年級學生特別是設計和動畫專業的學生創作欲望比較強烈,所占比例約為45%甚至更多。研究生調查結果顯示為兩極分化,有能力的學生已經在社會上實習兩年或更長時間,認為在實習過程中面對外界變化和不確定性情況多,所以創新思考也更多些;而留在學校讀書的較少參與社會實習的研究生創新思維明顯要弱些。我們面對的是來自社會不斷變化的挑戰。大學教學如何適應社會變化的沖擊,如何運用大學資源啟發學生創新,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問題,而如何教之前又涉及如何設計課程。
一、課程創意設計思考
能力型學生培養給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爭創國內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學校教師更應該是能力型學生培養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實踐者。
近幾年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致力于創新人才培養,筆者對能力型學生培養也進行了一些嘗試。筆者把這種創意能力培養概括為AC(Art Capacity)能力型人才培養。其理念表現為5個組成部分。第一層設計為AC能力基礎培養(Base),即能力生成層,重點從低年級學生開始,以扎實的藝術基本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技能實踐的有機結合為底。第二層設計為AC能力提高培養(Advance),即能力遞進層,關鍵放在大學二年級學生,讓學生進入半自主型課程教學中,在有一定專業基礎知識的水平上,設題引導學生展開以課題為主的課業主動學習訓練。第三層設計為AC能力優化培養(Super),即能力優化層,這一層主要體現為教育者的課程設計從半自主型教學轉向自主型教學,為學生創設和營造環境,弱化共性特征而強化個性特征的教學,突出教學與社會活動的聯系,增強個性化、多樣化和創意化的學業考量,讓有能力的學生脫穎而出,因材施教促進優秀學生的能力優化。第四層設計為AC能力應用培養(Application),即能力應用層,應用層能力培養主要是在前三個環節上的實踐型發展上,幫助學生活學活用,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并以社會實習的方式進行協同,增強學習與實踐之間的互動性、適應性。第五層設計為AC能力專業培養(Career),即能力專業素質層,這是前四層發展的高級階段,其設計體現為學生學習能力向職業能力的轉變、角色從學校的在校學生到社會人的轉化。這五層設計以遞進關系推動能力型學生能力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二、課程創意設計與學生能力開發模型
能力型學生開發與課程創意有著緊密的關系,筆者把能力型學生開發的模型歸納如下:
課程創意設計的五層發展目標與能力型學生培養正好呈現出反向發展的態勢。課程設計的第一層:一般為基礎知識層,內容比較多,知識涵蓋面廣,設計學生動手能力相對少,記憶與消化的內容多。這一層與能力開發對應的正是三角形的底部,即能力型學生能力開發的底層;課程設計的第二層:以半自主課題設計來開發能力型學生的技能,這一層是正三角形的二層,學生能力開發逐步加強,這說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遞進過程;課程設計的第三層:通過自主課題設計訓練開發并辨析學生的能力結構,使學生的具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得以展現,從中發現學生的能力類型,而后對學生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課程設計第四層:以社會實踐課程設計貫穿學習過程,開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體驗中獲取經驗的能力。課程設計第五層:以職業課程設計滿足學生需求,開發學生個性能力,使學生在最后階段中突出自己的能力類型。實踐能力型表現突出的學生選擇直接走向社會的工作崗位,服務社會;研究能力型表現突出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這樣不僅為學生節約了時間,也為國家節約了人才資源,避免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學生也更能發揮其所長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課程創意教法特點與能力培養
1.課程創意教學法的特點
截至目前,系統定型的能力型學生培養方法還沒有,教育者培養能力型學生的課程創意教法也處在不斷創新、不斷摸索中,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教育者在適應社會、適應學科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努力完善自己的教法。一般來說課程創意教法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課程創意教法重視學生個體。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早在上世紀初就提出“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思想,是從人的個性特點出發,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典范。其二,課程創意教法重視實際能力和潛在能力的結構組合。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開發潛在能力并兼顧原有認知結構,建立、擴大或重新組織。其三,課程創意教法突出教學評價。傳統教法重視一次性評價,即每學期結束為評價終點;而能力型培養教法則突顯多次評價并把評價貫穿學生學習環節的過程,進行階段性多段評價。
2.課程創意教法嵌入能力培養
課程創意教法很多,每一位教育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也有很多教育者有疑惑,認為知識可以教、經驗可以傳,但創造、創新怎么教?臺北藝術大學教授賴聲川在其《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經和大部分人一樣,認為創意是一件神秘的、不可能‘教’的事情。多年來,當我試圖傳授自己的創作心得時,我經常懷疑:‘會’創作的學生是不是會了,不會的,怎么教還是不會?這聽起來令人泄氣,但仔細回想自己的道路,我覺得自己是從不會,慢慢摸索到會的,所以說,應該有方法教,只是還沒找到。”教育者困惑創新能力不好教,是因為創新能力有一部分是來自于不斷發問的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創新能力有時可能是被逼出來的,有時可能是長期潛在能力的發揮。但從賴聲川的這段話中我們已經明確知道人的能力、特別是創新的能力也是有法可尋的。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對受教育者的能力培養也有獨到的方法,他在深入研究赫爾巴特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步教學法所揭示的課堂教學學生能力培養方法和步驟的規律后,提出了課程創意教學五步法,杜威的五步法把課程中的課題嵌入了能力型學生的培養中,讓學生在實際課程的解答過程里促進自我學習能力的迅速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哲偉.建設研究型大學,培養創新性人才[J].科學中國人,2006.
[2]賴聲川.創意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9.
[3]楊立軍.從十大名校看美國式精英教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1.
[4]鐘海青.大學學科建設的戰略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9(1).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學設計;提升能力;必要性
課堂是教師的人生舞臺,教師人生的成敗可謂成亦課堂、敗亦課堂;課堂能夠鑄就教師成功人生的精彩和輝煌,也會給失敗者留下不可彌補的終生遺憾。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把課上好,是每一位為人師者心靈深處與生俱存的、生生不息的、深切企盼和畢生不懈的最高追求。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設計決定著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關乎教學質量和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是克服教學行為的盲目性、隨意性,規避錯誤教學行為和提高教學的效率、效益、效果的重要手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許多新理念已經走進課堂。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課程設計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
1.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備課的不同
傳統教學的備課活動中,也有教學設計,但大都以書本為中心,以老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的教學活動出發點和歸結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學。
2.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案不同
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案,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新課程教學設計并不局限于針對一種教學內容,也可以是一個單元。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動態”的。
3.學生學習的不同
要確定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與課程目標的差異及對應策略。新課程把教師定性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因為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對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有重大影響。
4.學習評價的不同
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形成教學反饋,為教學設計的修改提供依據。在評價中要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教師將與新課程同行、與學生共同成長。針對新課改對這個重要環節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各位教師要想完成任務達到要求,提升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就迫在眉睫,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下面筆者將針對這一必要性來談談自身的想法和看法。
一、從教學內容上看提升教學設計能力的必要性
傳統的教學過程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選定教材,教師按教材內容安排講授,踏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內容,很少有機會發揮教學自主性,而新課程已不要求完全按照固定課程進行,隨著課程資源由封閉到開放的發展,教學嚴守課程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所以教師必須摒棄原有的教學設計模式,以新理念來設計教學,多方位地提升教學設計能力。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才能跟上新課程的步伐,做一名現代新型教師。
二、從課堂角色轉變看提升教學設計能力的必要性
傳統教學把知識看成產品,是穩定不變的東西,可以適合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人。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是一個知識的講授者,將教材內容貫徹到每位學生中。而且提前設計不等同于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學生,用預先設定的目標僵硬地規定學生、限定學生,這樣就會限定和束縛學生的自由發展。在一些課堂中,如果有學生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教師千萬不要回避,因為正是這種問題可以加強我們師生間的互動,使我們共同成長,這樣同樣可以達到整個科學教育的大目標。
三、從有效評價看提升教學設計能力的必要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需要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機械的記憶后,通過一張考卷來完成對自己學習成效的評價。考試內容也只是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復制過程。復制內容的多與少,完全決定著這個學生能力的強弱。而新課改要求對學生的評價要從學習過程入手,從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展開。教師應該準確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研究過程、學習討論過程、定期定時對學習過程和具體情況進行書面報告,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因為新課程體系下的學生學習依靠更多自主性和積極性。正是因為這樣的評價不易操作,對教師的要求才會更高,提升教學設計能力才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程改革給教學實踐的改革提高創造了條件。我們只有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積極思考,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才能迅速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