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腎腫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腎腫瘤;護理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Renal Tumor Resection
ZENG Li-min
(Department of Urology Surgery,Ganzhou People's Hospital,Ganzhou 341000,Ji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thod of the patients with renal tumor resection.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renal tumors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Results all 40 patients had successful operation, no infection, renal failure and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11.3±0.6) d, the follow-up found that the tumor had no recurrence. Conclusion Tumor resection can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ec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t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Kidney tumor; Partial nephrectomy; Complication nursing
腎部分切除術是治療腎腫瘤的有效方法。然而,一些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出血率高,減少并發癥,提高手術安全性[1]。在我院腎腫瘤患者行腎部分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從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泌尿外科40例腎腫瘤患者,包括26名男性和14名女性,年齡從30~80歲,平均(49.1±7.8)歲,腫瘤部位:17例腎上極,9例中,14例下極,0.9~4.1cm直徑,平均為(1.9±0.5)cm。
1.2方法 40例患者行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術前、術后進行護理干預。
2結果
4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過程,2例中轉開腹手術,所有患者均未發生感染,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術后2例患者有繼發性出血,其中2例保守治療后緩解,2例在治療DSA治療痊愈;2例患者術后3d尿漏,漏愈合后充分引流2w;1例患者(5%)在一個小范圍的術后皮下氣腫,無處理自吸收。平均住院時間為(9.8±0.9)d;隨訪,所有患者無腫瘤復發,腎發育正常。
3討論
許多臨床研究證實,95%的腎腫瘤是惡性的,且發病率較高的男性人群中,盡早發現并開始治療,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腎部分切除術是與腎功能不全腎腫瘤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腎細胞癌,腎細胞癌和腎細胞癌。有研究表明[3],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腎腫瘤切除術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本研究中,40例腎腫瘤患者的腎腫瘤切除術,具體措施如下。
術前護理:術前焦慮或對腎腫瘤患者的恐懼,手術效果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護士在術前需要住院的患者,通過自我介紹、醫院醫療技術和手術室環境、手術方法和步驟來回答,并給予適當的安慰和其他方法來消除消極情緒。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吩咐吸煙和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胸部開始,呼吸方法;術前1d患者600~800ml血液儲備配置,術前禁食12h,禁水4h,術前晚灌腸做好腸道準備。護理:協助患者全身麻醉采取舒適的姿勢,使用克制到腰部固定;嚴禁進行長距離行走,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患者接觸金屬部位及電燒傷;術中出血量、尿量要密切觀察,腎蒂阻斷時間要及時向患者冷凍,當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報告。護理:與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動態監測血壓,血壓和脈搏,3次/d,管道的明確標識的使用,和形狀,密切觀察引流管的數量和顏色,仔細看傷口出血,血液,等,指導患者保留2~3l喝水,以達到增加尿的目的[4]。拔管后要向患者索要排尿,當有血在尿、排尿等癥狀時應及時處理。此外,它是必要的,以防止術后并發癥。患者在臥床休息的患者。腎功能衰竭的研究表明,腎缺血是一種有效的保護腎功能的方法,它可以通過輸液量和患者的水量來控制[5]。感染:手術后,患者的體溫嚴密觀察,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求,以防止引流管出現反向流、傷口、尿道及呼吸道感染的感染征象,給予患者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尿瘺:臨床主要表現為滲出,腎周引流管在排水。
參考文獻:
[1]Knop C,Fabian HF,Bastian L, et a1.Late results of thora―columbar fhctures afte。posterior instmmentation and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J].Spine,2001,26(1):88-99.
[2]Korovesis P.Baikousis A.Zachatos S.et bined anterio。pluposterior segmentinstrurnentation and fusion for lid1umbar burst fhctures[J].spine,2006,3l(8):859-868.
[3]Dvorak MF,Kwon BK,Fisher CG,et a1.Effectiveness of titanium mesh cylindrical cages in anterior cumn reconstmctionafter thoracic and 1umbar venebral body resection[J]Spine,2003,28(9):902-908.
關鍵詞:腎腫瘤;腎癌根治;腹腔鏡;開放式
[中圖分類號]R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213-02
近年來,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發展與推廣應用,腎臟腫瘤疾病診斷率不斷提升及腹腔鏡技術開展,這為腎臟腫瘤疾病的臨床治療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當前,腎腫瘤疾病多采用腎癌根治術等治療,尤其是采用腹腔鏡下腎癌根治,手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臨床療效十分顯著。本文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50例腎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探討了腎癌根治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50例腎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CT檢查均可見腎癌或腎占位性病變,臨床病癥均符合腎腫瘤疾病診斷標準。按照患者治療方法將其分為A組與B組,每組25例,A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為34-70歲,平均年齡為(52.5±2.4)歲,腫瘤直徑為1.2-4.5cm,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年齡為35-72歲,平均年齡為(53.2±2.0)歲,腫瘤直徑為1.3-4.6cm。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A組患者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治療: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仰臥,墊高腰部,參照腹腔鏡臨床操作規范探入腹腔鏡后確定腎臟位置,使用電刀或超聲刀分離腎臟周圍動靜脈組織,最后向輸尿管遠端鈍性分離并完全切除腎臟及腫瘤。對照組患者行常規開放式腎癌根治術治療。術后兩組患者均給予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術后著重統計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后出血量、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住院時長等,總結兩組手術治療效果。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數據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記作(均值±標準差),經t檢驗,計數資料記作百分數形式,經x2檢驗,用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后出血量、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長等指標比較A組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長明顯短于B組(P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A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o%,B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6.0%,A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P
【關鍵詞】腎腫瘤;腎部分切除術;效果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和CT技術的不斷進步,腎部分切除術更廣泛地應用于腎腫瘤的臨床治療中,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對收治的腎腫瘤患者行腎部分切除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8例腎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齡23~73歲,平均年齡38.9歲;血尿12例,腰痛20例,乏力21例,腰背部酸痛35例;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壓20例,對側腎臟小結石3例;左腎48例,又腎40例;腫瘤直徑1.2cm至6.5cm,平均直徑3.8cm。臨床初步診斷:21例腎素瘤,20例腎錯構瘤,47例腎癌。88例患者術前平均SCr79.5μmol/L,腎小球率過濾平均為89.9ml/min。
1.2 方法
經由腰間11肋間或12肋間切口入手,暴露腎臟,觀察腎腫瘤的位置,并解剖有力靜脈和腎動脈,阻斷腎動脈,并記錄腎動脈阻斷時間。距離腎腫瘤包膜1cm的地方用剪刀或刀切除腫瘤或周圍腎組織[1]。切除腎腫瘤之后,觀察標本,觀察切緣的情況,切緣大,
且正常腎組織包繞的患者不能行術中快速病例,切緣小,且有可疑殘留的患者行快速病例。手術過程中要補充液體,從而避免腎缺血性損傷發生。手術過程中檢查是否合并腎集合系統,避免術后漏尿等發生,縫合創面,之后開放腎血流,止血,放置腎周引流管,縫合切口[2]。
1.3 觀察指標
利用審核素掃描檢測患者手術前后腎小球濾過率,并對比兩組患者生存率、腫瘤復發率、術中失血量、手術及住院時間、并發癥等[3]。
2.1 病理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均取得成功,手術阻斷腎動脈平均用時24.5min,88例患者中,40例腎動脈阻斷時間高于30min(對照組),其余48例患者腎動脈阻斷時間不高于30min(觀察組)。對照組2例患者術后腎周局部感染,臨床給予支持和抗感染治療,痊愈;觀察組1例患者出現繼發性出血,臨床給予積極地對應治療,控制了患者病情。術后病理結果:88例腎腫瘤患者中,39例透明細胞癌,8例嗜酸性腺瘤,11例嫌色細胞癌,8例狀腎細胞癌,5例單純性腎囊腫,7例腎球旁細胞瘤,10例未分類癌。
2.2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及住院時間、并發癥等比較
兩組患者在生存率、腫瘤復發率、術中失血量、手術及住院時間、并發癥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生存率、局部復發率以及腎小球率過濾比較
臨床經驗指出,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效果確定,其能最大程度低保護并保留腎單位。然而,腎臟血運豐富,和大血管相鄰,臨床行腎部分切除術的時候往往引起大量出血。為了有效降低術中出血的可能性,臨床多會采用腎動脈阻斷或腎蒂全阻斷等各種腎血流阻斷技術[4]。阻斷腎血管不僅有助于清晰觀察腎實質,同時,能清楚觀察腫塊以及手術切緣,從而能準確地切除腫瘤,并縫合修復腎實質以及腎集合系統[5]。
2010年9月至2013年9,我院收治了88例腎腫瘤患者,根據臨床阻斷腎血管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腎動脈阻斷時間高于30min,觀察組48例患者腎動脈阻斷時間不高于30min。本文研究結果指出,腎血管阻斷時間不高于30min(觀察組)患者術后早期患腎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程度明顯小于對照組,但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腎小球濾過率可恢復至術前水平,這說明在腎功能無較大損害前提下,低于30min的腎血管阻斷是可行的。腎部分切除術主要并發癥包括腎功能不全、出血、感染或尿瘺等,針對臨床并發癥,臨床要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給予積極的保守治療,從而控制并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并發癥給予積極的處理,均取得令人滿意度的效果。
綜上所述,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效果確切,同時,術中控制阻斷腎血管時間能降低對腎功能影響,安全、可靠,因此,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韓精超,紀志剛,李漢忠.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安全性及療效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1,32(05).
[2]趙磊,于德新,張志強等.腎部分切除術后術腎功能影響因素37例分析[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10(15).
[3]管維,藍儒竹,王志華等.保留腎單位手術治療腎臟小腫瘤三年隨訪結果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0,4(31):581-584.
【關鍵詞】 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腎腫瘤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056
腎腫瘤是腫瘤科常見的疾病之一, 臨床上多采用腎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腎部分切除術主要是對病變的腎組織進行針對性的切除, 保留功能完好的腎單位, 最大限度的提高儲備能力[1]。CT診斷可以對腎腫瘤進行早期診斷, 從而可以及早確定治療方案, 提高治療效果。腹腔鏡手術應用越來越廣泛, 其優勢在于其手術創傷小、有助于患者盡快康復, 同時術后相關并發癥較少, 患者更容易接受。為探討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腎腫瘤患者, 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 取得不錯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的腎腫瘤患者25例, 作為實驗組。同時選行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的患者25例, 作為對照組。實驗組中男14例, 女11例;年齡35~65歲, 平均年齡(48.7±5.6)歲;腫瘤直徑1.1~4.3 cm。對照組患者中男16例, 女9例;年齡34~68歲, 平均年齡(50.3±5.9)歲;腫瘤直徑1.2~4.6 c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進行常規的B超和CT檢查, 進行胃腸減壓同時留置尿管, 氣管插管, 采取全身麻醉, 保持患者患側向上, 對鋪巾進行消毒處理。在患者腋后線(12肋下方)處縱向實施手術切口, 通過血管鉗逐層分離, 直至腰背筋膜, 分離出腹膜后的間隙。在患者的后腹腔位置置入氣囊, 注入約800 ml空氣, 保持3 min左右排空氣體, 將氣囊退出。在患者肋弓肋下緣和腋中線髂嵴部位實施2 cm的小切口, 將切口置入Trocar, 選擇7號絲線進行縫合, 以免漏氣。對腎臟的筋膜和動靜脈進行充分游離。確定腫瘤的位置后, 采用動脈夾對腎蒂進行阻斷。在距離腫瘤0.5~1.0 cm處切除完整的腫瘤。若腫瘤為良性, 貼近瘤體包膜進行分離即可。之后對破損的集合管進行修補, 對腎實質進行縫合。待無任何出血后采用紗布填充, 留置引流管后閉合手術創口。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的發生率。觀察手術過程中腸道和肝臟等是否出現副損傷以及切除的腫瘤包膜完整性, 切口附近有無腫瘤細胞浸潤。術后密切記錄引流液的顏色和數量以及切口的愈合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中順利實施腹腔鏡手術24例, 實施開放性手術1例。手術時間(109±30.4)min, 術中出血量(104±32.7)ml, 平均腎動脈阻斷時間(31.8±6.7)min;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192±41.3)min, 術中出血量(257±46.5)ml, 平均腎動脈阻斷時間(37.4±6.5)min, 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研究顯示, 若患者的腎臟腫瘤直徑≤4 cm, 采用腫瘤部分切除術保留腎單位的療效和根治性切除的療效基本無差異。隨著CT等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 腎臟腫瘤可以及早被發現, 患者可以提前選擇治療的方式。腹腔鏡切除術可以實現鏡下放大, 保證了手術的準確性, 腎臟腫瘤可以徹底切除, 其手術切口更小, 患者住院時間短, 術中的出血量明顯減少, 利于患者的預后[2]。腹腔鏡手術需要專業的技術, 手術難度較高。腹腔鏡手術是否選擇阻斷腎蒂, 要以腫瘤的位置和大小等情況決定。若患者的腫瘤較小, 手術時可以無需阻斷腎蒂, 一旦腎蒂對手術有影響, 就要立即阻斷。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基本不會影響到腎靜脈和血管。手術過程中一般要將腎臟缺血時間盡量控制在30 min內, 時間過長容易使腎臟缺血而造成損傷[3]。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中順利實施腹腔鏡手術患者24例, 實施開放性手術患者1例, 手術時間為(109±30.4)min, 術中出血量(104±32.7)ml, 平均腎動脈阻斷時間為(31.8±6.7)min, 實驗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結腸損傷、1例血腫。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2例結腸損傷、3例血腫。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相比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具有明顯優勢, 其手術創傷小, 患者術中出血量少, 術后恢復時間短, 安全可靠,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麥海星, 陳立軍, 曲楠, 等.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療效分析(附24例報告).醫學雜志, 2011, 36(4): 390-392.
[2] 姚子明, 蘆志華, 胡敬海, 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臟小腫瘤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 2012, 6(1):9-13.
【關鍵詞】 腎癌;后腹腔鏡下腎癌剜除術;傳統腎腫瘤部分切除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057
腎癌又稱為腎細胞癌、腎腺癌等, 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泌尿系統中出現腫瘤有良性惡性, 其中以惡性居多。患者臨床多表現為血尿、腰椎疼痛、可觸腎臟腫塊等癥狀[1]。醫學上主要采用傳統開放性腎腫瘤部分切除術和后腹腔鏡下腎癌剜除術治療[2]。據此本院于2012年2月~2013年8月通過收治的64例腎癌患者分組分別行兩種手術方法治療, 進一步比較后腹腔鏡下腎癌剜除術和傳統腎腫瘤部分切除術的綜合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64例腎癌患者, 經X線或CT掃描確診, 腫瘤最大徑≤4.0 cm。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2例。對照組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齡36~73歲, 平均年齡(56.4±8.1)歲, 腫瘤最大徑0.9~3.8 cm, 平均直徑(2.3±0.5)cm;觀察組中男21例, 女11例, 年齡35~76歲, 平均年齡(56.7±7.8)歲, 腫瘤最大徑1.0~3.8 cm, 平均直徑(2.2±0.5)c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腫瘤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放性腎腫瘤部分切除術:患者取側臥位70~90°并抬高腰橋, 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11肋和12肋之間行15 cm切口, 游離顯露并推開胸膜和腹膜, 顯露腎周筋膜, 切開筋膜游離顯露腎動脈, 游離腎動/靜脈、輸尿管切段結扎, 觀察腎腫瘤病灶位置, 在保證腎腫瘤包膜完整無損采用電刀在自然間隙處切除病灶腫瘤, 處理創面出血情況并放置腹膜后引流管, 術后縫合包扎切口。觀察組采用后腹腔鏡下腎癌剜除術:患者常規術前準備后, 在腰部腋后線12肋下、腋前線肋緣下以及腋中線髂脊上行3個通道, 在腹膜后間隙放置套管針和腹腔鏡, 游離腹膜外脂肪, 在腰大肌與腎周脂肪囊間游離并顯露腎門動脈血管和輸尿管, 充分游離腎臟分離腎動脈和腎靜脈, 觀察病灶位置并用血管夾阻斷腎動脈后切除病灶放置自制標本袋中, 從第1個通道孔中取出后觀察創面出血情況, 放置引流管并縫合包扎切口。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從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清醒后時覺疼痛模擬(VAS)評分4方面進行比較。VAS總分共10分, 得分高低與患者疼痛程度成反相關關系。②觀察兩組治療結果。結合住院和出院1年有效隨訪觀察, 從患者生存情況、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結果2方面進行評價。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結合患者住院和術后1年隨訪觀察, 對照組出現1例腫瘤轉移正處于治療之中, 觀察組無腫瘤轉移情況, 兩組生存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出現3例切口皮膚感染病伴有紅腫, 2例桂塞側腰痛和1例惡心嘔吐, 并發癥發生率為18.75%, 觀察組僅出現1例切口感染患者, 并發癥發生率為3.13%,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后腹腔鏡下腎癌剜除術多適用于腫瘤最大徑≤4.0 cm的患者, 陳放等[3]研究認為經后腹腔行通道孔能減少創傷面, 并且通過腹腔鏡能較好的觀察內部腫瘤病灶位置和大小屬性, 便于操作從而減少腎熱缺血時間和方便術后切口縫合, 進而降低對腎功能的影響。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分析, 兩組手術基本指標存在較大差異, 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VAS評分整體明顯低于對照組, 其中兩組手術時間差異尤為顯著, 觀察組手術時間(108.7±12.3)僅為min, 而對照組(127.4±10.4)min明顯較高(P0.05), 但在術后1年隨訪中對照組出現了6例不良反應和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18.75%, 而觀察組僅為3.13%明顯較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后腹腔鏡下腎癌剜除術具有傳統腎部分切除術的顯著效果, 且手術高效、安全性較好, 有利于腎癌患者治療和預后恢復。
參考文獻
[1] 張東旭, 李勛鋼, 徐丹楓, 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T1b期腎癌.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12, 33(4):454-456.
[2] 王立國, 王冰峰, 唐化勇, 等.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治療T2期腎癌臨床效果觀察.山東醫藥, 2012, 52(3):98-99.
[3] 陳放, 熊瑋, 杜楊春, 等.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治療T2期腎細胞癌的療效分析.重慶醫學, 2015, 44(12):1692-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