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天真的孩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路上,我看到一個石臺上坐著兩個小孩子,在竊竊私語的說著什么,手拉著手,腿靠著腿,時不時還會哈哈大笑,這時我好想說:“他們真的好天真啊!”回到家的門口,我又看到了快樂的一幕:許多小孩子們在扮演著動畫片里的角色,還不停地跑著跳著,大喊著:“別跑,金剛變身!”呵,這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一場無聊又幼稚的小兒科游戲,而對小時候的我們來說,卻是一場珍貴又認真的表演。
“那群天真的孩子們!”好熟悉的一個聲音啊,仔細回想,我們小時候的的確確也有大人們這樣叫過我們,那時的我們是充滿了快樂;那時的我們是充滿了活躍;那時的我們是旭日東升的太陽,溫暖又明亮;那時的我們是含苞怒放的花朵,美麗又飄香。
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快樂也在慢慢減少,而煩惱在止不住地增多,再也沒有笑聲,美好的夢境也被無情地打碎了,再也做不回以前的某一個天真的孩子了,再也無法挽回了。不過,我相信,再過不久,我就能做一個天真的好學生了,從此,我要告別那天真的童年了!
啊!那群天真的孩子們,珍惜好這天真的時光吧,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祝福那群天真的孩子們,天天快樂,長大后,能做一個天真的好學生!
那群天真的孩子們,加油,努力,前進吧!我相信快樂永駐你們心間!
我靠在大樹旁,微閉著雙眼,偶爾用手撩開被調皮的風吹散的發束,輕輕別在耳后。
“沙沙沙。。。”聲后傳來腳步聲,呵呵,他來了。。。
“九月,又想起爸爸了?”來者對我微笑,聲音如夢幻般清澈。
“嗯。。。”我轉過頭去,“十月,爸爸在天堂會保佑我們嗎?”
“橘生南則為橘,生北則為枳”,魯迅筆下的潤土,之所以純樸、快樂、勇敢,讓幾代人記憶猶新、終生不忘,是因為潤土身上帶著生他養他的“鄉土氣息”。現在,隨著我國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社會分工更細,群體差異更明顯,受環境影響,鄉鎮幼兒更是有著有別于市區幼兒的顯明特征。
1鄉鎮幼兒更富同情心同情心的前提是“同情”,鄉鎮家庭多為兩個孩子,“同情”的初始狀態“手足情”便與生俱來。他們上學時與姐弟同來,回家后一同玩耍嬉戲,甚至在看到弟弟妹妹被欺負時,會與其他孩子打架。他們愛一切弱小的東西,有時會將路上撿到的流浪小狗帶到幼兒園來。這兩年幼兒園每學期都會養幾只小兔子、鴿子、小雞等一些小動物,培養孩子們的愛心,但都不到學期末就會死掉。后來發現,原來都是孩子們用偷偷省下的零食喂撐的。孩子們在面對是否愿意收留蛀牙蟲時,表現的也是這種發自內心最樸直的情感“蛀牙蟲好可憐!”
2鄉鎮幼兒內心更“憂慮”孩子們知道蛀牙蟲不好,但他們更想到了如果沒人收留蛀牙蟲,它會不會沒有了住處,會不會被餓死。對于事物,市區孩子更多想到的是對自己怎么樣,而鄉鎮孩子更多想到的是它怎么樣,鄉鎮孩子的這種“憂慮”有時也會表現為一種沉沒或者遲鈍,在長期的幼教過程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同樣的提問,多數情況下市區幼兒要比鄉鎮幼兒回答的快些,這不是鄉鎮幼兒反應慢、不活潑,而是生活環境已經較早的教會他們,不可能什么都是你的,也不可能你要什么就會得到什么,他們得想清楚了再回答。而在那一刻,你也會發現市區幼兒更爛漫,鄉鎮幼兒更動人。
3鄉鎮幼兒更渴望“家”的港灣如果說家是港灣,是溫暖的代名詞,那么大多經歷了爸爸媽媽外出務工的長期離別,相聚歡喜時的短暫幸福,3到5歲的鄉鎮幼兒早已經知道并理解了什么是孤單,什么是溫暖、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家。記得園里曾經有個孩子他經常撿些路上的小石頭裝進兜,爺爺奶奶和老師都很不理解,問他為什么,他說“因為小石頭沒有家,好可憐呀!”他是在“以已度人”,正如“我愿意收留蛀牙蟲”一樣,孩子們是用自己的方式建造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完美世界――“家”。
4鄉鎮幼兒更堅強我們常常會說“農村孩子皮實”,有的磕著摔著也不哭,爬起來照樣跑跑跳跳,有的才3、4歲的孩子不小心摔傷了也不作聲,有的自己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了受了委屈也不告訴老師,有的感冒流著鼻涕還要來幼兒園。孩子學會走路不是因為他想學新技能,而是他離開了父母的雙手,變得“無助”,鄉鎮幼兒被父母呵護時間少,如果自己不夠堅強,誰又會替他勇敢。
“一草一天堂、一沙一極樂”,生活在鄉鎮的幼兒有他們獨特的天性,對其教育培養應該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保持鄉鎮幼兒特質,保證每個孩子的別樣童年,而不應被我們按照自己價值趨向,一切向市區看齊,有意作人為修改,使童趣“同曲”,童年“同樣”。鄉鎮幼兒教育應讓孩子保存那份特有的“天性”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4.1教授內容表述上既要注重情節樣式的渲染,更要注重鄉鎮幼兒心理的具體特征,否則就會畫蛇添足,為了效果卻沒了效果。
3至5歲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只停留在感性層面,他們分辨好壞、善惡、美丑,憑的是質樸的情感,有時甚至知道老鼠偷吃食物、傳播細菌病毒,但他還會喜歡它,只因為他覺得“老鼠沒有吃的,會好可憐!”而當前一些教材內容或幼教老師為了能抓住孩子的眼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在色彩勾勒、語言表述、形體模仿上過于逼真,甚至刺激,這樣既達不到教育目的,又會加速幼兒對未知事物的片面理解,讓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做出一些危險的事情來,所以對于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在教授幼兒時必需客觀地說清楚,哪些東西是對小朋友是有害的,必須憎惡、遠離,哪些對小朋友是有益的,可以親近、喜歡。
4.2日常培養幼兒良好習慣時既要注重向市區看齊,更要注重符合鄉鎮幼兒成長環境特征,順其自然、循序漸進,否則就會邯鄲學步,為了童年卻失了童年。
臺灣教育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反復闡明了一個觀點:幼兒教育的重心應是尊重孩子的客觀實際,順應幫扶培養。鄉鎮幼兒親近自然,但對自然景物又斯通見慣、不以為奇,雖然多被爺爺奶奶撫養,渴望父母疼愛,但又相對獨立、勇敢,雖然沒有市區孩子認識的事物多,學習新東西相對較慢,但他們一旦掌握新東西又會執著堅守。市區的孩子喜歡玩沙子,鄉鎮的孩子更喜歡玩滑梯,市區的孩子喜歡分享,鄉鎮的孩子更喜歡爭搶,我們絕不能單純地認為玩沙子好,是親近大自然,分享體現文明禮貌,爭搶就是粗俗,強迫孩子立刻改正,這樣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反而常常會扼殺“天性”,使孩子今后對什么事都存在畏懼,不敢嘗試新鮮事物。
一群可愛的孩子
一群天真的孩子
一群快樂的孩子
——我們依然是孩子
——不期望天上處處陽光
——不期望天上掉下銅圓
——不期望丑小鴨變成公主
——不期望自己擁有超能力
——怎樣也改變不了什么
——因為,我們依然是孩子。
我常常幻想
天上處處陽光
我常常幻想
天上掉下銅圓
我常常幻想
丑小鴨變成公主
我常常幻想
自己擁有超能力
可是怎樣也改變不了
因為,我們依然是孩子。
在我的眼里
自己的愿望如此渺小
我該怎么辦?
我們
難道永遠是小孩
永遠長不大的小不點?
我們依然是孩子。
可愛的孩子
天真的孩子
快樂的孩子
不管怎樣
我們依然是孩子。
不變的孩子
但是每當我看到孩子們玩的幼稚的游戲的時候,我難免會想起我小的時候玩的幼稚的游戲,總是希望我能找回當年的樂趣。可是,唉!
嘿!我真笨,問問那些小不點不就行了嗎!
但是孩子們的回答使我愣住了,他們玩的游戲居然和我小時候玩的一樣。我呆呆的站著,回想著那個幼稚的我玩的游戲的一幕幕。
笑著,跑著,汗流下來了,可還是停不下來。
我們玩的是“魔王和仙子”。
暗的地方是地獄,是魔王的地盤;亮的地方是天堂,是仙子的地盤。
魔王要時刻派出探子和間諜來到天堂,然后把仙子抓到地獄,捆綁起來放到狹小的籠子里;天堂的仙子們就要來就他們的伙伴。如果仙子們全被從地獄救出,那么仙子就贏了;如果沒能全部救出,那么魔王就贏了。但是,這場游戲好像永遠都沒有盡頭了。今天沒有分出勝負,明天再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