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徐志摩:1921年,16歲的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對她評價甚高,為林徽因寫過很多情詩,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后。這期間,徐志摩已與陸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給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2、梁思成: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筑學。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結合在當時可以說是新舊相兼,郎才女貌,門第相當。他們在婚前既篤于西方式的愛情生活,又遵從父母之命所結的秦晉之好。又因林長民是段祺瑞內閣中的司法總長,梁啟超做過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段祺瑞內閣的財政總長,所以說是門當戶對。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
3、金岳霖:金岳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后留學美國、英國,又游學歐洲諸國,回國后主要執教于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里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林徽因 梁思成 金岳霖 徐志摩 情感導向
林徽因和三個男人的情感經緯
優雅才情林徽因。多部影視作品試圖演繹林徽因的形象都未能引起轟動,因為其塑造的形象與人們心目中的林徽因相差甚遠難有共鳴。現代演員雖有其漂亮,但難有其才情、深度、厚重、靈性與氣場。單薄塑造厚重,終難駕馭。
林徽因的魅力讓身份特殊的林洙――梁思成的續弦,拋除忌妒之后來贊嘆:“她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美、最有風度的女子。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美感,充滿了生命,充滿了熱情……。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時蘊藏著智慧、詼諧、調皮、關心、機智、熱情的光澤。她是這么吸引我,我幾乎像戀人似的對她著迷。”①
林徽因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建筑學家、作家、詩人。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徽的設計者。她才華橫溢,優雅靈動,性格率真,建樹卓著,堪稱女性中的極品。林徽因之所以成為林徽因,離不開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了徐志摩。一個是知心愛人,一個是藍顏知己,一個是初戀情人。
愛的熾熱徐志摩。徐志摩,現代著名詩人,北大中文系教授。在劍橋留學時,青春朝氣的他緣識妙齡林徽因。徐志摩墜入愛河,渾身的每個細胞都燃燒成火炬,一發不可收,焚了家庭焚了責任焚了社會輿論,也幾乎焚了他自己。
林徽因美麗、活潑,灑脫的談吐,空靈的感覺,常常激發出徐志摩思維的火花。最讓他難忘的是暮春結伴劍橋漫步。“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詩人的激情澎湃了。然而,八年之后再回康橋,形單影只物是人非,詩人傷感無比,于是“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又有精妙絕倫的《再別康橋》問世。
情竇初開的少女,有人在她情感的白紙上支起了彩筆,她被感動了。而她的身世和經歷又使她不愿傷害別人。翌年回國相識梁思成并相愛。但徐志摩怎么也拉不回自己感情的烈馬。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徐志摩和林徽因都伴隨始終。那是徐生命中最幸福的幾天。告別時,徽因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他百感交集,直到一聲低喚:“志摩,你怎么哭了?”他才意識到自己早已淚流滿面。他把滿懷的愁緒灑在紙上:“這么多的絲,誰能割得斷?”“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哎!”就是泰戈爾為他們糾結的情感慨出的無奈。
愛的深沉金岳霖。金岳霖,北京大學哲學系創始人,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為林徽因終身未娶,只求咫尺能見,永做鄰居。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彼此又都欽佩敬愛,心靈溝通非同一般。一段時間徽因同時愛上了兩個人,哭喪著臉把苦惱對思成訴說“自己不知如何是好”,這種毫無忌諱的坦誠是出于對丈夫的信任,小妹求兄長指點迷津似的率真透出泉水般的可愛。梁思成痛苦并思索了一夜,第二天尊重地告訴妻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金岳霖,我祝你們永遠幸福。”金的回答更是真誠:“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金岳霖發乎情止乎禮,終身未娶,他愛著林徽因,也愛著林徽因的全家,只做鄰居。
林徽因后來在病魔的蹂躪下,臥病在床,不復當年那個風華絕代的女子,金岳霖依然每天雷打不動,下午三點半準時出現。天妒奇才,林徽因英年早逝,追悼會上他悲慟欲絕,送上了“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②的對聯。之后對林徽因的真情深埋,再不表述。“林徽因死后多年,金岳霖鄭重邀請一些至朋好友赴宴,眾人不解。席前他宣布:“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
愛的大氣梁思成。梁思成,清華大學建筑系創始人,建筑學家,北京古城的保護神。徽因和思成年齡、出身、教養門當戶對,文化構成相似相近,性情趣味投緣默契,這構成了他們婚姻的堅實基礎。徽因的秀美、靈動、氣質、見識,無一不讓思成傾心,思成的篤誠寬厚也讓徽因感到踏實。他們共同的事業是他們人生結構的第三個支撐點,彼此深情的目光除了相互凝視,更多時候是向同一個方向注視。即便是激情轉化為親情,夫妻在精神上依然能呼吸到新鮮空氣。
正因為此,梁思成明白他們夫妻的任何一方注定不會被別人替代。所以林徽因向他訴說自己情感的困惑時,他堅定地把選擇權給了林徽因,一方面他自信,另一方面他是真愛林徽因。真正的愛就是讓愛人按自己的理念選擇,按自己的方式生活。這種自信和真愛的攪拌就澆鑄成了梁思成胸懷的坦蕩和大氣。
愛的智慧林徽因。林徽因浪漫但骨子里冷靜。她能理智地面對婚姻,如同理性地面對愛情。
初識徐志摩,她朦朦朧朧的情感啟動中,多多少少摻和著世俗及理性的不合適。這與她童年的際遇分不開。作為二房的母親在有了三房之后的被冷落,以及二房所生之女對母親的遭遇深感無奈之經歷,使她的成熟超出了她的年齡。雖然志摩身上的那種詩性品質,也是自己詩性靈魂的一種回響,但不愿傷害別人的理性和善良,使她選擇離開現場。關于金岳霖,林徽因的詩人氣質,使她渴望極端的感情,但本性善良又理智清醒,使她不可能傷害梁思成,也不可能玩弄感情。
歷史教訓與經典范式
在離婚頻仍、閃婚不斷、責任缺失、婚姻動蕩、情感沒有安全感的當今,來溫習和厘清林徽因和愛她的三個男人的情感經緯,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有利于和諧社會主體價值的確立。
(一)歷史教訓
徐志摩放棄責任,教訓沉痛。
始愛林徽因的徐志摩,已是一個孩子的爸爸,第二個孩子正懷妻腹。為了方便離婚,他逼著妻子打胎。林徽因和梁思成訂婚,他又把感情轉向陸小曼,拆散陸小曼原有的家庭而實現結合。陸小曼美麗多病,愛排場喜交際,為了治胃病,又抽上了鴉片。陸小曼在上海的揮霍,迫使徐志摩在北京拼命掙錢:在三所大學兼課,課余寫詩作文,還做房屋中介,仍入不敷出。他奔波于京滬之間,經濟和情感一起拮據。最后因來往京滬缺路費,坐郵機失事而命喪。
那么徐志摩極力要拋棄的糟糠又怎樣呢?張幼儀離婚后,生下小兒并撫養教育兩個兒子,擔起了徐志摩丟棄的家庭責任。徐志摩死后,她出資編寫了徐志摩詩歌全集,為世人獻出了徐志摩的杰作。后來張幼儀在侄孫女張邦梅的幫助下,在美國出版了他的口述自傳《小腳與西服》。遺棄使張幼儀成長。而現在看來,也許徐志摩一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林徽因,而是錯失了真正愛他的張幼儀。一元復始,九九歸一。
家庭是什么?對當事人而言,家庭是修身立命之根本,以后的一切建樹都仰賴于家庭的安寧、穩定與和睦;對子女而言,他們的孕育、出生及成長,依賴于土質肥沃、水分滋潤、陽光充沛的家庭之花盆。可能由于父母任何一方的不謹慎花盆就會落地而轟然摔碎,從此幼苗似的孩子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或夭折或病身,何以健康成為棟梁?
婚姻其實到最后就演繹成了“背靠著背坐在地毯上”④的回憶。那么,割斷歷史,中止回憶,撒手路半的伴侶,使其情感如荒漠之旅,也是不負責任。性情男女,人與人相戀也都入情入理。但每一個冠以“人”的感情動物,在成熟為“人”以后,要有“人”的理性、“人”的情商、“人”的規范。要在能擔當起婚姻責任的時候結婚,在能為人父母時生子,在婚姻努力沖刺的時候切勿把路戛然而止,要有責任意識。對大多數男人而言,如果沒有徐志摩的才情,但只要心里有一份責任,同樣是一流好男人。
(二)經典范式
金岳霖用哲人的理性,書寫了愛的圣典。有時候的放棄,是一種對愛的責任,不論在不在婚姻。金岳霖精神上的終生守候,在生活上看似孤單,但他孤單并不孤獨,精神和物質本不在一個層面。沒得到的終究是物質,而可以自由翱翔的卻是靈魂,他堪稱是精神的富翁和圣人。金岳霖始終以極高的理性駕馭自己的感情,透射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品行。金岳霖對林徽因的絕句評價:“極贊欲何詞!”豈只是林徽因,應該給予“極贊欲何詞”的還有金岳霖,他的精神悲壯以至崇高,是人們永遠仰視的豐碑。
梁思成是真正的紳士,注釋了老子的“大愛無形”。34歲的徐志摩失事,梁思成代表林徽因去濟南收殮遺骸,之后專門帶回一塊飛機殘骸讓她珍藏在家,以表達對逝者永久的懷念;不忌愛著自己妻子的老金常年做自己的鄰居,囑咐兒子叫老金為金爸,讓兒子梁從誡照顧老金的晚年直到金離世。他用真誠和博愛來化解尷尬,不忍讓妻子受一點委屈;對朋友的篤誠和信任,又使他贏得了永遠的尊重。這種大海似的胸懷,青天可鑒。
林徽因成就了拿得起放得下拎得清的智者。感情豐富而富有的林徽因,知性、感性又不乏理性。智慧讓她厘清了紛繁的感情糾葛,然后全力以赴致力于事業,這正是她生活和事業雙豐收的關鍵所在。愛情的規則是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獲得愛情的哲學是攢夠魅力做到被動。用理性規范感性,這也是她極具魅力又魅力長存的關鍵所在。
男女思維的差異性,就決定了異性之間思維的互補。女性會因優秀的異性朋友而更加優秀。友誼的外延大于愛情,因此天地更寬。當今時代,男女交往多層面全方位,善待自己又必須關愛對方。交往是一定的,怎樣交往是健康的、積極的、進步的,不需要更多探討,有現成的范式可鑒。
和諧社會主體價值的確立需要媒體的導向
在感情處理上,我們欣賞林徽因式的審慎、理性和智慧;我們崇尚金岳霖式的深沉、超凡和脫俗,更需要梁思成式的大愛、風度和氣量。
在夫妻模式上,我們呼喚超越生活層面,上升到事業層面、精神層面、靈魂層面的梁思成、林徽因式的情感事業結合型的夫妻;在友誼空間上,我們期待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等高度信任的真誠友誼,由此給力生活、給力事業、給力人生。而這些,都應該是大眾傳媒所傳播的分內事。
愛情是流動的,而家庭需要穩定,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依賴家庭的穩定。生活不能沒有情感,但情感之水一定要擱在理性的渠道之內讓其規范地自由流淌。讓包括媒體在內的我們,用理性框囿情感,用責任引領行動,使情感和責任共同定位社會主義的婚戀道德,為和諧社會鋪就基石。
媒體,包括新興媒體在內的所有大眾傳媒,因其覆蓋廣、傳播快,是書刊類載體無法比擬的。媒體滲透角角落落,影響力無與倫比。端正婚戀觀念,夯實家庭根基,這就需要媒體――實際是媒體人,有正確的情感觀念以及情感導向意識,在關注情感奇聞軼事的同時,給予價值觀上的正確引導,打造出積極向上、健康有序、和諧自由、激情理性的環境聲勢,形成良好的氛圍,影響人的生活以及足跡。
注 釋:
①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②林徽因的代表作是《你是人間四月天》。
參考文獻:
1.張清平:《林徽因》,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2.陳學勇:《蓮燈微光里的夢:林徽因的一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
3.陳宇:《暮年金岳霖重談林徽因》,《傳記文學》,1999(2)。
是他,“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的灑脫;
也是他,“翩翩的在空際云游”的逍遙。
喜歡徐志摩,或許還有他一生對愛、自由和美的執著追求、不舍不棄。
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不是么,以他一生對“飛翔”理想的執著追求,甚至以他傳奇般的,預言兌現式地死于“鳥形機器”的炸碎的人生結局,不都印證了他“想飛”的愿望么。
他真的飛走了。
總覺得徐志摩的愛情是浪漫的,但有太多的遺憾,更別說與林徽因的一段經歷,太苦。
張幼儀端莊秀美,上進心強,在事業上有追求、有成就,但在所愛的人面前缺乏自尊,在感情上是懦弱的,永遠得不到徐志摩的愛,是典型的舊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陸小曼與張幼儀恰恰相反,在感情上有勇氣,不愛則已,一愛不休。
為了徐志摩,不顧社會、家庭的重重壓力,堅決離婚,追求“自由的愛情”。
可惜徐志摩的單純、浪漫、不擅駕馭,與陸小曼的任性、現實、揮霍無度,使他們的幸福不能久長。
尤其可悲的是,由于陸小曼的揮霍無度,徐志摩也不得不面對經濟的壓力,甚至導致借貸度日。
小曼終日與煙為伴,在感情上也背叛了徐志摩,漸漸失卻了初相識時的俏皮和光彩,也終枉了《愛眉小札》的款款情深。
而林徽因,應就是徐志摩追求的“靈魂之伴侶”吧。
確實,林徽因是與眾不同的,她天生麗質,氣韻高雅,至情至性,多才多藝,十七歲便與徐志摩一見如故,但終于沒有選擇徐志摩。淺薄的我總認為林徽因不選擇徐志摩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尊師敬父,梁啟超與林長民的交情極深,也早暗許了子女的婚約;惻忍之心,梁思成在關鍵時刻出了車禍、落下了殘疾;輿論壓力,徐志摩已婚,張幼儀又是出了名的賢惠。更重要的是,林徽因確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子,她已預知與徐志摩一起只能是精神戀愛,在藝術與生活之間,總還有一些難以逾越的東西。
陸小曼與徐志摩的悲劇婚姻也正印證了這一點。
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播出,曾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尤以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先生的反應最大。
確實,《人間四月天》只是一部電視劇,一個故事,你不能要求一部電視劇,一個浪漫故事,給你此外更多的東西。
林徽因與徐志摩的真正關系永遠是一個迷。
我寧愿相信他們沒有相愛過,就讓一廂情愿的徐志摩枉死于趕赴北京的旅途吧。
可是,那一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是為了參加林徽因的演講而坐的飛機,志摩死后,林徽因敢把飛機上的一塊殘骸掛在臥室的墻上,直到逝世,是她對志摩的真摯,何嘗不是對世人的一種坦白?
如果連這樣的真情都理解不了,對金岳霖為了她而終身不娶,逐林木而居,怕更要以為非人間之事了。
林徽因臨終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見到了張幼儀,卻什么話都沒說,我愿不相信那是為了懺悔,寧愿相信那是對徐志摩的最后自白。
徐志摩一生追求自由和美,“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率性任情,一生不曾放棄過。
他想做詩便做一手好詩,并為新詩創立新格;他想寫散文便把散文寫得淋漓盡致出類撥萃;想戀愛便愛得昏天黑地無所顧忌,“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與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復雜的友情,他與陸小曼的浪漫婚戀,他與泰戈爾等世界文化名人的交往,他在劍橋、北大的經歷,及至他的驟然消失,那靈動奔放的無羈的一生,都令人為之神往,窮一生的光景也想不透。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又到十一月,這突如其來的寒風讓人猝不及防。
——林徽因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題記
他們,是三個才華橫溢的才子;她,是風華絕代的佳人…幾座城
市,幾段不同的愛情。無論是為她拋棄妻子的徐志摩,梁思成還是默默守護她終生娶的金岳霖,我們無法在爭執什么,她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我們或許都認為徐志摩和林徽因才是門當戶對,但為什么她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梁思成呢?康橋上的那一段愛情并不是沒有打動了她的心。是的,林徽因愛不起,她想要的是一段如她般凈如白蓮的愛情!除了徐志摩的愛,當然還有金岳霖對她如紅酒般醇厚,踏實的愛,最后雖沒有在一起,但他用自己濃濃的情誼默默的守護了她一生……
他終生未娶!
梁思成,這個在林徽因16歲時就對她一見鐘情的才子,因在文學方面的欠缺,他不會像徐志摩那樣寫詩來表達他對林徽因的愛,但他給了林徽因足夠的空間,給了她選擇的余地。換句話來說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丈夫。
或許林徽因也沒有想到,她這個說好相伴一生的,愛她的梁思成,在她死后也會另娶佳人!道只有不曾表露的金岳霖真正的愛了她一生。
凈如白蓮的林徽因一生像多姿的春季,無論在什么年代都會給人一種沐浴春風的感覺,或許她就是人間的四月天吧!
林徽因,就是用美來詮釋一生的人,用詩意和美好來完成了她降臨人間的使命。她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歡笑和驚喜,對這個眉清目秀的孩子,大家都十分喜愛。也許就是因為有父母良好的基因和儒雅血統,所以林徽因才擁有傲人的情懷和美麗的容貌,才注定成為民國那個特殊年代與眾不同的女子,才成為傾國傾城的才女。
伴隨著每年的花開花落,在書墨香的陪伴下,林徽因漸漸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豆蔻年華,是人生中最美麗的季節,我們尚且很容易動情,為了一花一葉,一草一木而歡喜,為了一場夜雨而莫名惆悵。何況是一個多情的人,一顆敏感的心,在那個花樣的人生季節,怎能不絢爛多彩呢?
漂洋過海是那個年代的時尚,很多年輕而又有才華的人都被家里送到外國去汲取營養,徽因也趕上了潮流,登上了開往海外的客輪在浩瀚無際的大海上航行。
少女的心思就像海棠花那般,綿綿軟軟,而又有無限韻味,那時她便懂得,愛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這個美麗寂寞的少女,守著倫敦的雨霧,期待著一個美麗的約會。希望在這座城市可以有人陪伴她在烤面包的香味中和咖啡,可以和她暢所欲言品詩品文章。她期待著,尋覓著,希望可以有人在倫敦的雨霧里與她共筑一簾幽夢。她相信有緣的人會在不遠的地方等待著,如果童話可以成真,徽因愿意做一次公主。
邂逅一個人只需要片刻,愛上一個人卻需要一輩子。如果這輩子沒有遇到他,如果未曾將那驚鴻一瞥印在心底,她后來會怎樣,沒有人知道。
他們的相逢也許是千年前下的蠱,讓人深深沉醉,直到生命枯竭。她是徐志摩詩中走出來的女子,從他們相遇的那一刻起,她就成為詩人心中永恒的素材和寄托的夢想,一個被詩人無數次理想化的女子,一個現實而夢幻的女子,一個讓詩人關心一輩子的女子的命運中擺脫。
她喜歡志摩那一封封熱情洋溢的信,喜歡志摩那執著的眼神,喜歡志摩浪漫的文字,喜歡志摩的高談闊論。志摩愛徽因,愛得真誠,愛得熱情,愛得入骨,愛得無所畏懼,不計代價,全心全意。徐志摩一度認為,既然自己眼里沒有張幼儀,就應該放她離開,讓她去尋找自己的真愛。可惜,林徽因不愿與恢復單身的志摩共度一簾幽夢。
因為,徽因怕了。
那種爬意也許在徐志摩逼著張幼儀簽字離婚時那一剎那就油然而生,她想起自己的年少時代,想起自己的媽媽備受冷落,獨守空閨的日子,想起那冰冷而又充滿硝煙的童年。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了徐志摩的愛情,不僅自己會活在夢魘中,也會讓張幼儀一生都痛苦不堪,更會讓一個孩子永遠在痛苦與壓抑中度過,這并不是她想要的結果。
這樣的戀情是凄美的如同被雨打落的海棠花一樣,只余下無可奈何的感嘆。
有人說林徽因過于智慧,所以她的愛情顯得那么功利,缺少了張愛玲那種不顧一切。顧慮太多,無法真的愛上志摩,終究不會和志摩在一起。殊不知,正是她的理智讓她游刃有余地把握距離的分寸,才能不近不遠,讓自己存活在詩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夢中。
這樣的一個林徽因,撇開的美艷不說,她的才情是何等地出眾,一生的執著和熱情必是深愛的人事上,她心中有大愛,大愛往往無言。她蘊含而不露的高貴之感,是積淀,是底蘊,是風骨,有閱歷,有見解的人才具備的。她那如蘭的氣質,是書香,是見地,是智慧,是有大愛,有感識的人才具備的,誰有能輕易擁有?
所以,徐志摩對她傾心相待,梁思成與她長相廝守,金岳霖為她孤獨終老。
林徽因的生命是鮮活的,她永遠地生活在春天,生活在最美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