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查子元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查子元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山西省 農業自然資源 地域差異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0-191-02

農業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熱資源等,區域內的水和氣候條件決定了該區域最適于栽培的作物以及區域農業的基本耕作方式;區域內的地形、地貌等因素決定了區域土地資源構成狀況,對該區域農業結構會產生進一步的影響。山西省位于黃土高原東部,境內地形復雜高低相差懸殊,土地面積1562.7萬公頃.其中平原為308.2萬公頃,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80.3%;全省均為大陸性氣候,是我國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區;地面水和地下水資源均很缺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居全國倒數第二位。

一、山西省各地市土地資源差異

(一)地形概況

山西地形比較復雜,境內高低起伏異常顯著,最高的五臺山之臺北(葉頭峰)海拔達3058米,最低在垣曲縣東南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傆^全貌,兩側為高山隆起,中部為多字形斷陷盆地。整個地形地貌可明顯的分為三部分:東部山地、西部高原山地和中部裂陷盆地。其中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盆地僅占19.7%。東部山地分布于省境的東部和東南部,以太行山脈為主,其間還有一系列山間小盆地,如廣靈、靈丘、陽泉、長治、晉城等盆地;西部高原山地分布于本省的西部和西北部,以呂梁山脈為骨干,總體走向近南北向,呂梁山脈以西至黃河谷地之間為黃土高原,海拔在800~1400米之間,其北部多呈黃土丘陵,惟南部黃土塬地貌保留較好;中部裂陷盆地,幾乎縱貫全省,盆地底面平坦,北高南低,自北向南依次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晉中)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

(二)農用土地資源比較

山西省和各地區人均耕地面積陽泉和晉城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地市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耕地面積主要分布于中部的五大盆地,以及山間河谷和若干山間盆地。主要農作物為小麥、谷子、玉米、高梁、水稻、馬鈴薯、大豆、棉花等。就山西省內具體分布情況而言,人均耕地面積由多到少依次為:朔州、大同、忻州、臨汾、晉中、呂梁、長治、運城、太原、晉城、陽泉,其中朔州、大同、忻州、臨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39畝;但從絕對數看,居全省耕地面積前四位的是忻州、運城、呂梁和臨汾地區,這四個地區的耕地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50%以上,說明這些地區具備良好的發展種植業最重要生產要素之一的土地。人均年末果園面積的大小可以反映一個地區果業發展的規模,運城、臨汾、晉中和呂梁地區人均面積超過了全省人均水平(0.121畝/人)和全國平均水平(0.119畝/人),尤其是運城地區,其人均面積將近全國水平的三倍。(見表1)。

二、氣候資源差異

山西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境內氣候垂直變化和南北變化顯著:恒山、內長城以南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型氣候,以北屬溫帶季風型大陸型氣候;年平均氣溫由50C遞增至150C;冬季(1月)平均氣溫由-120C遞增至-20C;夏季(7月)平均氣溫從220C遞增至270C;全年無霜期4~7個月。山西省各地區光熱資源豐富(見表2),不會成為種植業生產的限制因素。

三、水資源差異

山西省水資源缺乏,年平均降雨量330~6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多陣雨,春季多干旱。境內主要有兩大水系,黃河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汾河、湫水河、朱家河、昕水河、三川河、沁水河、丹河;海河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汾河是省內最長的河流,發源于本省北部管涔山,流貫中部盆地,至西南注入黃河。全長716公里,全年流量變化很大,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相差百倍以上含沙量大,具黃土高原河流的一般特點。2007年,全省水資源總量103.3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04.66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14.38%,畝均占有水資源量為132.46立方米.為全國畝均占有量的77.51%。

從山西省各地區的情況來看,晉城、忻州、長治、晉中和朔州地區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同、太原、朔州地區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分別為53.27立方米、74.17立方米和80.22立方米,為山西省畝均水瓷源占有量最大地區的14.47%、20.14和21.79%,水資源極度短缺(見表3),這成為山西省各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四、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灰色綜合評估

采用2003-2007年的平均值,以土地資源、水資源和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為評估目標,進行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灰色綜合評估。由表4可知山西省農業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疑C合評估的結果,朔州、晉城為好,太原、大同和運城為差,晉中、呂梁、陽泉、長治、臨汾中等;結果與任曉麗對山西省農業自然資源評估的結果一致。

五、小結

基于上述研究,山西省農業的發展必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對于農業自然資源較差的地區應加強水造和環境治理。必須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強化土地國策意識,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加強農村建房管理;搞好規劃,全面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大力開展土地復墾開發活動,盡可能恢復和增加農業用地。必須加強水利建設,全面推行節水灌溉,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比如在平川區大力建設井灌區、河灌區和小型水庫灌區,發展噴灌、滴灌、地下輸水管道混凝土渠道灌溉;在丘陵山區則充分利用小泉小水、小高灌,梯級抽水灌溉。

[本文由山西農業大學科技創新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06045]

參考文獻:

1.李艘中.中國農業區劃學[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

2.山西省統計年鑒(2001).中國統計出版社

3.杜善學,史清華.山西糧食增長發展及安全問題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任曉麗.山西省農業自然資源評估及可持續發展[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3):27.

5.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

6.2008年山西統計年鑒

生查子元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口腔 衛生資源 調查

口腔衛生資源是口腔衛生服務能力的保障,合理的口腔衛生資源配置是口腔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貴州省遵義市地處黔北高原,擁有七百萬人口的中小城市,是全國16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之一,目前尚無詳細和完整的口腔衛生資源信息資料。按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加快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充分了解遵義市口腔衛生人力資源狀況,建立遵義市口腔衛生資源信息數據庫,在提高基層衛生人員醫療技術和服務能力、加強口腔醫療質量控制工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對遵義市14個縣(市、區)口腔衛生資源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期望為衛生行政部門口腔衛生資源合理規劃配置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調查對象。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匯川區、仁懷市、赤水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正安縣、道真縣、務川縣等14個縣(市、區)轄區內的口腔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口腔科、社區口腔門診、民營口腔(牙科)診所、義齒加工廠(中心)等。

2.調查方法。設計《遵義市口腔醫療機構調查表》和《遵義市口腔衛生人力資源調查表》,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區域人數量和面積等部分數據來源于遵義市統計局網站公開的統計公報。

3.調查內容。醫療機構資源、人力資源、設備技術資源等。

4.統計分析。采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遵義市口腔衛生醫療機構分布及構成情況。遵義市有各級口腔醫療機構91個,其中市區內45個,占49.50%;其他各縣(市)內46個,占50.50%;公立醫療機構41個,占45.10%,私立及其他機構50個,占54.90%;省部級2個,占2.20%,市級20個,占22.00%,縣區級57個,占62.60%;綜合醫院口腔科43個,占47.30%,口腔門診部16個,占17.60%,口腔??漆t院2個,占2.20%,牙科診所29個,占31.90%(表1)。

三、討論

貴州省遵義市地處黔北高原,全市共有2個中心城區,12個縣(市),擁有近七百萬人口,占地面積三萬多平方公里,屬經濟相對落后的中小城市。張紹偉等調查表明:遵義市兒童牙病的發生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農村明顯高于城市,說明遵義市口腔衛生保健仍處于較低水平,口腔衛生服務需求仍得不到滿足。

口腔衛生機構和人力資源是衡量口腔衛生服務資源的重要指標。調查結果顯示:遵義市擁有91家口腔醫療機構,294名專業技術人員,314臺牙椅。其中:49.50%的口腔醫療機構、64.63%的口腔醫生、80.45%的口腔護士、65.92%的牙椅集中于市區,而市區人口數僅占遵義市人口數的17.87%,市區面積僅占遵義市面積的4.28%。市區口腔醫生與人口比例為1:0.55萬,與WHO建議的牙醫人口比1:5000接近;各縣(市)為1:5.35萬,其中務川縣為1:8萬,是WHO建議比例的16倍。每醫生服務面積市區為6.58平方公里,各縣(市)為321.93平方公里,其中務川縣達到693平方公里,相差105倍。說明遵義市口腔衛生資源在市區與各縣(市)間分布不均,各縣(市)口腔衛生資源嚴重短缺。

在全市294名口腔專業技術人員中,95%以上的高級職稱人員和碩士、博士人員集中在市區,無學歷、無職稱、無執業資格人員主要集中在各縣市;完善繼續醫學教育體制,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改善專業技術人員學歷、職稱結構,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口腔衛生服務需求,勢在必行。

口腔衛生是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緊密相關,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由于口腔的專科特點,口腔醫療服務常常被人們游離于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之外,以至于口腔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后。本文調查結果,期望能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遵義市口腔衛生資源的合理規劃與配置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顧欽,馮希平.上海市浦東新區牙科人力需要與需求預測[J].上??谇会t學,2006,15(1):34-37;中華醫學管理雜志,2000,16(9):543-546

[2]張紹偉,張劍,馬麗霞等.貴州省12歲學生牙周疾病流行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10):927-928

生查子元夕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湘西;高職學生;移動網絡;現狀

一、研究背景

在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當前我國教育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盵1]隨著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終端進行上網已成為一種時尚和習慣,在高校學生群體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很明顯,利用移動網絡上網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形成了一種基于移動網絡的新的學習方式,國際上把這種學習稱為移動學習(M-Learning)。我們經常看到以下現象:等車、地鐵上、旅途中學習等,“低頭族”到處可見,人們的學習時間、空間都已從連續、固定、封閉走向靈活、開放、多元。希望通過研究和掌握高職學生利用移動網絡資源的現狀,進而為探討利用移動網絡實施移動微課學習的研究奠定基礎,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使用網絡,培養具備現代信息素養的技能型人才。

二、調查目的及方法

1.調查目的了解高職學生利用移動網絡資源的現狀,摸索出引導高職學生合理利用移動網絡資源進行移動學習的有效措施,改善學生主要利用手機娛樂的陋習,引導高職學生正確和積極地利用網絡。2.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輔之以訪談法。調查問卷是以網絡調查相關通用問卷為藍本,根據課題研究需要修改而成。問卷共包含3個部分14個封閉小題,主要以大湘西地區部分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為研究樣本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實際發放問卷310份,回收310份,有效問卷306份,有效回收率98.7%。個別訪談大學生若干名,為分析討論準備了切實可靠的一手材料,調查過程符合調查要求。3.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大湘西三所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一至大四高職學生(以下統稱學生),共計306人,年齡為16歲至20歲,其中男生176人,女生130人,調查對象年齡層次分布均衡,比例適中。

三、調查統計結果及特征

課題組為滿足研究需要,將調查問卷設計為3個部分問題,第一部分主要調查個人基本情況,包括調查個體的性別、年級、手機類型及每天利用手機上網的平均時間;第二部分主要調查學生利用手機上網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依賴程度及個人控制意識,目的是為了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主要調查移動學習情況,包括瀏覽內容、內容形式及學習時長,目的是為了掌握學生學習習慣和愛好,有利于確定微課設計方向。下面就調查主要數據進行陳述及分析。1.手機類型在調查的對象中,手機使用率為100%,使用智能手機、信號為3G以上占90.8%,未使用智能手機、信號為2G僅占9.2%,利用手機上網占95.8%,沒有利用手機上網的僅占4.2%,說明大部分學生具備接受移動學習形式的基本條件和意識。針對未使用智能手機和沒有利用手機上網的這一部分學生,通過調查發現主要集中在五年制大專一年級,經與該部分學生訪談,了解到這部分學生主要是由于家長為防止形成或改變使用手機不良習慣而特意要求的,說明家長也意識到手機不良習慣對學生影響的嚴重性。2.上網時長及依賴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手機上網達小時以內的為13.4%,1小時至3小時以內的為30.1%,3小時以上的為52.3%。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每天使用手機上網超過1小時的學生達82.4%。針對學生對手機依賴程度課題組進一步進行了調查,表現為一般依賴的占68%,較重的占12.4%,嚴重的占8.8%,不依賴或很輕的僅為10.8%。上述兩組數據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手機已具有較強依賴性。根據后續訪談和與任課老師了解,這種依賴性對學生生活、學習已經造成了嚴重影響,具體表現為睡眠時間不足、視力急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急躁、厭學等等。3.上網時間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需要查詢信息時占13.4%,上課時占10.8%,午休和晚上時占40.5%,任何時候35.3%。針對上課玩手機課題組進一步進行了調查,上課很少玩手機的占28.8%,偶爾的占43.1%,經常的占20.3%,從來沒有玩手機的僅為7.8%。從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使用手機上網時間選擇具有不確定性,92.2%的學生都有上課玩手機的經歷,對其學習已構成了嚴重不良影響,據與學生管理部門了解,部分學生因此而休學,甚至輟學。4.上網地點及自控意識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等人等車時占21.6%,在坐車時占4.9%,在寢室時占29.1%,任何地點44.4%;課題組進一步對自控意識進行了調查,具有主動自控意識的占64.4%,沒有自控意識的占35.6%。從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使用手機上網地點選擇不定,據觀察和了解,部分學生甚至在步行時也會隨時看手機,這對于學生個人安全也造成了較大隱患;另有三分之一強的學生沒有自控意識,主要依據是個人需要和習慣,這說明這部分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已很深。5.用途及喜歡信息類型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利用手機上網用于玩游戲、看電影、看小說及聽音樂的占50.3%,購物的占2.3%,聊天、微信、收發郵件占30.7%,看新聞、查資料的占16.7%。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用手機上網現階段主要用于娛樂及通訊,使用手機進行課堂學習延伸的較少。在學生對網絡信息呈現形式的喜好調查中顯示學生喜歡瀏覽信息類型為文字的占36.6%,圖片的占11.8%,聲音占6.9%,視頻或動畫的占44.8%。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文字和視頻類信息較容易接受,據課題組進一步訪談了解到,學生對文字和視頻類信息感興趣,主要出于經濟考慮,文字使用移動網路流量小,所需費用較低,而視頻信息雖然占用流量大,但可以在有WIFI情況下提前下載,離線播放,不占用過多移動流量。6.學習時長調查結果顯示,如果采用“移動學習”方式開展課堂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用手機查資料或學習愿意接受的時長為不愿意的占29.1%,10分鐘以內的為16.7%,30分鐘以內的為34.3%,60分鐘以上的占19.9%。根據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約70%的學生對“移動學習”方式是可以接收的。根據上述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是50%以上的學生使用手機上網時間過長,已經對手機產生依賴;二是手機上網對學生生活學習產生較多不良影響;三是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恰當的手機使用習慣;四是大部分學生有自我控制意識,但需要更多的引導;五是對文字、視頻媒體較容易接受;六是學生具備使用手機開展移動微課學習的基本條件,意識上也能接受;七是手機上網習慣形成不存在明顯性別差異原因。

四、學生沉迷手機上網行為分析

從上面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有部分學生沉迷手機上網,對手機已產生了強烈的依賴,也即我們日常所說的“手機控”,這種過度行為會對青少年身心都造成很多不良影響,如何防止、引導和糾正學生這種行為已成為社會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現在的高職學生年齡主要集中在16歲至21歲之間,正處在青春期。青春期是青年身心發展發生快速和巨大的變化的時期,是個體逐漸走向獨立,思想走向成熟,個體個性形成的時期。[2]總體來說,青少年時期的身心發展呈現出由童年期向成年期過渡的特點,其中人際交往能力逐步發展,外聯行為急劇增加,對事物的認知深度急需加深,需要一種媒介來滿足學生的需求,根據傳播學中“使用與滿足”理論,“個體接受某種媒介或內容,就會想借著使用媒介來進一步滿足自我需求。”而在鮑爾•洛基奇和梅爾文•德弗勒的“媒介依賴理論”中也提到“影響人們對媒介依賴程度的因素有個人目標、個人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有關的具體媒介內容潛在公用的期待以及接收這種內容的便利程度?!闭n題組經過調查和認真討論,此階段學生對于媒介的需求主要包括學習(搜索新知識、新信息或看新聞等)、娛樂(游戲、聽歌、看電影等)、休息(聽音樂、看段子等)、逃避(看小說、玩虛擬游戲或進虛擬社區)、交友(QQ、微信等)等,這些就構成了學生的上述理論中的“個人目標”;在我們調查中我們還發現,高職學生主要來源于留守兒童、獨生子女、離異三類家庭,這三類家庭子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缺乏溝通和自信,他們都有強烈地與他人溝通的意愿,但在現實中卻又缺乏主動交友的勇氣,這就是部分學生“個人環境”;當今的“社會環境”是手機價格越來越平民化,功能越來越強大,也越來普及;使用移動網絡現今已非常方便,信息量巨大,很多網站內容非常適合大眾口味,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非常方便地提供和滿足學生對媒介的各種需求。對“使用與滿足”理論和“媒介依賴理論”,移動網絡這種具有功能全面、普及率高、方便快捷、信息量巨大、不受時空限制等特征的正好滿足了該年齡階段人群的需求,利用手機上網就成了學生的對媒介需求的不二選擇?!懊浇橐蕾嚴碚摗敝刑岬健耙粋€人越依賴于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媒介在這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對這個人的影響力就越大。”,這樣部分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嚴重而成為“手機控”。準確找到這種現象形成原因,為我們后續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五、動畫設計課程開展“移動學習”的可行性分析

在本研究中之所以選擇移動網絡來開展高職動畫設計課程移動微課學習,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1.移動微課學習形式符合并能進一步服務動畫設計課程的學習目標、課程特征、教學需求。動畫設計課程是一門技能性較強課程,學習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熟練使用動畫設計相關軟件進而能設計和創作,特點就是操作性強、需要演示的內容多。老師為讓學生能看清并記住操作過程,一般采用放慢講解速度或反復講解的方法,但是存在前一種方法操作不連貫,后一種方法對于已經掌握的學生是多余的,教師不好把握尺度,且兩種方法占用課堂時間都較多,學生課后復習不方便。這就需要一種能讓學生在任何地點和時間都能反復復習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矛盾,而移動微課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實現課堂再現。2.移動微課學習形式更貼近當今高職學生學習習慣、性格特征和個人需求。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億,且還在高速增長,我們的調查也顯示學生利用手機上網是非常普遍的,已經成為大部分學生的一種習慣。[3]大部分高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較重、自主意識較強,不愿接受過多的約束,包括形式、時間和地點?!拔蚁朐趺醋觯揖驮趺醋觥薄@句他們經常說的話可以很好表現他們此階段的性格特征和個人需求。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用戶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等特征的“移動微課學習”形式正好滿足了學生這方面的需求。3.移動網絡提供了微課學習所需各項技術和平臺。移動網絡的可移動性、實時交互功能、多媒體支持、信息處理等技術都能很好地滿足“移動微課學習”的需求。尤其是利用移動網絡可以讓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實現即時交互、及時溝通,讓課堂教學有效地延伸到課后,也讓教師能隨時把握學生學習動態,有利于下一堂課內容的設計和實施。移動網絡的興起確實給教學形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給學生也提供了一種新的自主學習形式。但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網絡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產生的負面作用,尤其是手機通訊和娛樂功能的強大,對學生的吸引力也隨之變強,高職學生在這些方面自控能力較差,占用時間過多。高職學生正處于從“他控”到“自控”轉型過程,業余時間較多,如何引導他們正確規劃好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效利用移動網絡開展學習、掌握技能,應該得到學校、社會和學生的廣泛的關注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高書國.《教育規劃綱要》十大亮點解讀[J].人民教育,2010(17).

[2]崔景貴.90后職校生心理發展表征與青春期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10(4).

生查子元夕范文第4篇

花市燈如晝是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的意思。出自北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原文為: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詞的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頭兩句寫元宵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來源:文章屋網 )

生查子元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人力資源認識;人力資源自我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8-0242-01

1.前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頂梁柱,是青年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我國偉大復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但隨著社會發展,就業環境日益嚴峻,據統計,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各類學生近2625萬余人。2016年全國畢業生數達756萬人,而隨著近年高校的擴招(約7.25%/年),這個畢業生的數字仍在上升中,使得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面臨巨大挑戰。

所以,高校需要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人力資源自我開發,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力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指導是大學生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是高校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人力資源開發的理論也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起著調節和導向作用。因此,我們針對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進行了討論和研究。

2.相關調研過程與數據

為此,本團隊通過向相關老師咨詢搜集資料,同時通過網絡搜集相關資料,編寫調查問卷,訪問攀枝花學院師生進行問卷填寫,同時就大學生人力資源的相關現狀及問題與指導老師進行深入的探討。匯總調研信息、編寫調研報告,最終得出如下結論:我校對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比較重視,但引導方式、方法存在問題,68%學生對人力資源自我開發的概念與內涵不了解,自我發展存在不足。

根據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得出:

3.調研結果總結

本團隊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出我校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不足主要分為兩方面的原因。

學校方面:我校教育方式存在問題,高校課堂的改革進行緩慢,課堂注入式的教育仍大范圍存在,沒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思考,同時高校雖然重視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但是引導方式顯得不足,許多大學生對人力資源不太了解,不清楚我校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工作。

學生方面:大學生自身對人力資源自我開發不感興趣,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自我教育也比較很欠缺,同時當今社會就業的壓力并沒有引起在校大學生的注意。從客觀方面來看,大學生對本專業學習感興趣,但只注重知識的獲取,而對社會的就業形勢與人才需求并不了解,缺乏一個合理、有效的人生規劃。

4.提升途徑研究

綜合以上分析,本團隊成員一致提出:提升我校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應該從外部干預與自身強化兩個方面著手。

4.1 外部干預

加強人力資源重要性的宣傳,普及當代大學生對人力資源自我開發的認知,改變學校教育模式,積極引導大學生自我發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加強對人力資源重要性的宣傳。學校雖然重視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但許多大學生不了解人力資源是什么,不清楚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更不清楚自身該如何自我開發。

(2)改變課堂授課模式。我校課堂授課模式仍部分存在以注入式灌輸為主,沒有引導同學們積極去思考、探索、討論,導致我校學子缺乏自主探究、創新能力,這種被動式教育模式會阻礙我校大學生自我開發。

(3)改變教學模式,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學校之中,眾多活動為我校大學生提供良好的鍛煉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大學生自我開發,但是學校的專業性質的活動不多,同學們學習知識時沒能夠及時用于實踐。學校應當鼓勵學子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將專業知識用于日常生活中,從而提高同學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4)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增強學子們的社會認知能力。本次調查抽取的學子大多數來自大三、大四,在他們之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不清楚、不了解當今就業形勢以及就業政策,不知道當今大學生應當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培養我校學子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加大我校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的力度。

4.2 自身強化

大學生人力資源開發的成敗關系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到學校組織的活動當中,豐富自身課外生活,做好自身相關規劃,勤學律己,有意識增強成才意識,不斷進行自我開發。

(1)勤學多問,加強對知識的拓展。大學學習的知識面很廣,許多知識僅僅是一點點皮毛,在學習之余,大學生應該多花點時間去溫習、拓展,學習更多的專業性知識。

(2)增加興趣,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大學的課外活動豐富,在活動過程中,也會得到許多鍛煉,通過活動中來增加自己的相關能力,培養自己相關興趣。

(3)自覺形成成才意識,加強自我開發,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價值觀。大學是接受終身教育奠定基礎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大學生不僅要刻苦鉆研專業知識而且要注重修身養性,培養自己良好的習慣、堅強的意志、高尚的情感。

(4)大學生應進行自我教育。大學生隨著身體方面的成熟,心理方面也日益成熟起來,主要表現在思維的完善、人格的形成、世界觀的確立以及自我意識的健全上,這為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奠定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礎,也為大學生人力資源的自我開發提供了前提。

5.總結

研究我校大學生自我開發、自我發展的現狀,從大學生對人力資源的理解、自我認識、教學方式、就業形勢等方面,進行了網上問卷與紙質問卷調查。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分析,進一步發現我校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且從外部環境與自身問題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學生自我開發的有效途徑,以期為了解我校大學生人力資源自我開發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胡偉國.大學生的素質拓展與人力資源開發[J].教育評論.2007年第四期.

[2] 李新安.論在校大學生人力資源的開發[J].經濟師。2007年第九期.128頁.

[3] 胡修池,劉子婷.當代大學生就業指導[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相關期刊更多

經緯天地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院

新班主任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高校地質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寿县| 龙门县| 招远市| 信宜市| 营口市| 教育| 报价| 义马市| 彭阳县| 宝丰县| 邯郸县| 辽中县| 柘城县| 南澳县| 吴堡县| 佛教| 泗洪县| 江陵县| 十堰市| 许昌县| 从江县| 仲巴县| 吴堡县| 清镇市| 英山县| 沅陵县| 海丰县| 长泰县| 临桂县| 从化市| 安义县| 温州市| 凌源市| 苏尼特右旗| 永城市| 湘西| 河西区| 哈尔滨市| 绥德县| 浪卡子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