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___題記
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有兩個標準應該深深地印在我們腦海中的,并且著兩個標準始終提醒我們在崎嶇的人生之路上綻放出多彩的光芒,它們就是: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正是它們,讓我們努力的做好我們自己,也正是它們,讓我們在哪摔倒就在哪爬起來,勇敢向前,面對一切。
從小,父母就培養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報效的人,一步一步邁向明天,邁向未來,這正是要我們有腳踏實地的信心和仰望星空的努力,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便已經付出了腳踏實地的學習和付出了仰望星空的拼搏,我們為什么學習?為的就是讓我們努力拼搏的面對人生,勇敢向前。
我國歷史偉人司馬遷面對昏暗的監獄,飽受了用刑的折磨,他用的就是仰望星空的精神,所以寫出了歷史著作——《史記》,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憑著腳踏實地的,勇敢向前的精神,終于把大水制服了,從小家境貧寒的李嘉誠用自己腳踏實地精神邁進了大學的大門,一切一切的精神不正來源于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嗎?
現在,我正在小學的大門,馬上,我便會在初中的大門,不久,我便會邁進中學的大門,不久的將來,我也會邁進大學那輝煌而美麗的大門,仰望星空,有著無數美的遐想,腳踏實地,邁向祖國的懷抱,明天,我們會更美麗。
星空是美好的,我們的未來也是美好的,90后,00后,的同學們,我們的未來是多么美好,只要我們肯付出努力,不要偷偷地在一旁玩游戲了,也不要在網吧一玩就是一整天了,腳踏實地的學習吧,有努力便會有收獲,加油。
日前,《中國教育報》又做了一則新聞的深度聚焦,聚焦的內容就是近日在許多教師的朋友圈,熱傳著一條“最坑教師的教育名言排行榜”,其中一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首當其沖排在了第一,引起了很多教師的共鳴。引起共鳴的原因,我的理解是許多老師不認同這句話,甚至很反感,認為它是嚴重錯誤的,它是一塊壓在教師心上的巨大石頭,讓教師長期喘不過氣來。
那么,“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長期以來,爭論最基本的無非是兩種觀點:一種,一部分學者、專家認為這句話確實片面,是對大部分老師自尊心的傷害,應該批判;另一種,也有學者、專家認為,這句話只是強調教育者對學生的一種責任與信念,以此來勉勵、激勵教師,并沒有什么不對,只是有部分人曲解了它的真實含義。
確實,任何一句“名言”的產生都有它獨特的背景與含義。這句名言出自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這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作為教育理念,這句話強調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愛心,不斷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水平,將“每個學生教好”,如果“教不好”那是自己的專業水平還不夠,需要繼續探索與提高。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這句話并沒什么不妥,沒有必要認為是對大部分教師自尊心的傷害,教師更沒有必要把它列為最坑教師的教育名言之一。
這里,我們不妨換個視角,換句話來思考。比如,讓你判斷“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是否正確。我的觀點是:這句話肯定正確,又肯定不正確;或者說永遠正確,又永遠不正確。
這樣說似乎很矛盾,但其實并不矛盾,或者說這僅是體現矛盾的對立統一而已。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都是運動的、發展性,運動、發展是絕對的,而事物的靜止、停滯則是相對的。判斷一句話對不對,其實很多時候并不簡單,并不可以直接說對還是不對,關鍵要看從哪個角度思考,從哪個出發點評判。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各種疾病,一定有它相生相克的東西,一旦我的醫學研究將來研究出了與它相生相克的東西,醫生又掌握了相關的技術,那這種病也就到了可以被醫生“手到病除”的時候了。其實,許多過去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疾病,后來不也都在被慢慢攻克嗎?!――人類的醫學始終在不斷地研究與探索中前進。從這樣全局、整體、發展的角度去理解,“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還會有錯嗎?它當然沒錯,永遠沒錯!
但反過來,為什么世界上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人因病治不好而離開人世,源源不斷?這里除了一些病人的病按照當今世界的醫學水平確實還無法醫治外,當然,也因為各地的醫療條件不一樣,醫生的專業水平不一樣等。不過這很正常,我們永遠不可能要求所有地方的醫療條件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同樣的一個病人,或許換一個地方,換一家醫院,換一個醫生,他的病情可能就會得到控制,就有救了。但正常情況下,我們并不能只去怪醫院,怪醫生,只要醫院、醫生都已竭盡了全力。因為無論何時何地,治不好的病人永遠存在。所以,從現實、局部、個體的角度去理解,“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這句話,又肯定不正確,永遠不正確。事實上,我們醫學的發展的確永遠跟不上疾病的發展,人類的醫學始終只是在被動地應付,研究、探索,人類在重大疾病面前始終慢半拍,始終在追趕的路上!
因此,作為醫生,完全沒有必要糾結于“沒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會治的醫生”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只要始終懷著一顆悲憫之心,堅守良知與職業道德,竭盡全力去救死扶傷,就已經無愧于“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
同樣道理,作為教師,雖然與醫生屬于不同的職業,工作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服務對象都是人,且從根本上說都是解決人的“問題”,因此,一定程度上都要對人進行“對癥下藥”的“診治”,以此來提高人的不同素質。必須承認,作為醫生,除了客觀上所擁有的醫療設備、醫療條件不一樣外,醫生本身的技術水平與責任心也是不一樣的,甚至差別很大。同樣作為教師,隨著我國教育均衡化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與深化,現在教育的硬件設施、學校條件的差別已不是很大,但教師的專業水平與專業精神還是有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是客觀存在,永遠不可能消除,因為所有教師的專業水平,包括專業精神永遠不可能在同一個層次上,它始終是有差距的,就像醫生一樣。
所以,教師唯有將“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作為自己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與信念,才有可能徹底地靜下心來,抱著“不放棄,不拋棄”的專業精神與專業追求去想方設法“教好每個學生”,才能實現教育的不斷跨越與提升,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境界。否則,動不動就感覺這個學生教不好,那個學生教不好,那教不好的學生何其多也?!對于教師,這個學生、那個學生可能都只不過是自己教育生涯中一個匆匆的“過客”,但這個學生、那個學生,對于他或者他的家庭卻是全部的希望所在。作為教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竭盡全力“教好每個學生”。
當然,“教好每個學生”確實很難,因為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它不光是教師的責任,它涉及社會、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因如此,教師的職業才被稱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才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命運的建筑師”。事實上,無論何時何地,沒有哪個老師敢拍著胸脯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已經是最高境界的了,我教不好的學生,別的老師也一定教不好。永遠不可能這樣。即便所有的老師都感覺無法教好,也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沒有被“教好”的潛能,就像病人一樣。況且,對于“教好學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按現有的體制無論是高考還是中考,都是選拔性考試,肯定有人“上去”,有人“下來”。如果“下來”的都是屬于沒有被“教好”的,那從整體而言,這樣的學生肯定大量存在,永遠存在。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每個教師都有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教不好”的學生,即便是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也一樣。但你不必為此過多地煩惱、苦惱,更沒有必要垂頭喪氣,怨天尤人,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切教育都不是萬能的。作為教師,只要我們對教育、對學生做到了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即便有個別學生,甚至多個學生,沒有被“教好”,那我們也一定問心無愧。這時,對于別人那些不負責任、信口雌黃的指責,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回應,一笑了之即可。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擔任校長10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與感受,就是許多教師在總結學生表現不佳、成績不好的時候,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將主要原因歸結于各種各樣客觀的理由,而很少去找自身的原因,說到底就是不肯承認自己的專業水平不夠。這是教師長期以來的一種通病,也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首當其沖被列為“最坑教師的教育名言”的根本原因。
總之,筆者的觀點: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到底對不對作無謂的爭論。我們應該堅持用哲學的唯物辯證法看問題,既要相信這句話永遠是對的,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在你的努力下被“教好”,從而樹立起崇高而遠大的教育理想,為教育理想而奮斗終生。換句話說就是任何時候對教育、對學生,我們都要“仰望星空”,滿懷激情,滿懷信心。同時,我們還要放平心態,相信這句話永遠會有不對的時候,教育“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教育必須面對現實,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雖然花了很多努力,但還是效果不佳,感覺“教不好”。但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堅持不懈,一步一個腳印,就一定能看到理想的希望,收獲理想的果實。
下面,結合實例給同學們提供幾種活用素材的小絕招。
一、 同一素材,論述不同的話題
素材的內涵總是多元的,因此,考生運用同一則素材的不同內涵,可以論述不同的話題,證明不同的觀點。
下面的兩個文段,都引述了“感動中國”人物沈浩的事例,卻分別證明了不同的觀點。
例1 立身基層,興村富民,這是沈浩的理想。有了這個理想,才有了他與小崗村六年的不離不棄,才有他在小崗村六年的默默奉獻,才有了小崗村工業、商貿、高效農業、生態旅游業的長足發展,才讓小崗村躋身于“中國十大名村”。這個理想,讓他成為感動中國、踐行信念的村官;這個理想,讓他贏得了小崗人顆顆鮮紅的手印;這個理想,讓小崗人用感恩的熱血為他書寫出不朽的碑文。
(焦可馨《滿樹花果一粒種》)
簡析 考生從沈浩材料中發掘出的內涵是“理想”,論述“理想”對于實現人生價值的意義,是“理想”讓他有了踐行村官的信念,“理想”讓他收獲了村民的敬仰,“理想”讓他刻上不朽的豐碑。
例2 選擇適合自己的土壤,是普通村干部沈浩留在小崗村的責任。他植根于黃色的泥土里,但也就是這份質樸,成就他永恒的標志。擔任小崗村書記的日日夜夜里,他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首位,他愛村民比愛自己和家人更多一點。他將一生奉獻給了小崗村,站起來他是一面旗幟;倒下去,他是一座豐碑。沈浩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土壤,實現了人生價值,責任在那顆始終牽掛著人民的心中撐起了一片神圣的天空。
(2010年高考安徽考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土壤》)
簡析 考生從沈浩材料中發掘出的內涵是“責任”,論述“責任”對人生的意義,他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擔起了小崗村書記的責任,在銘記責任中奉獻熱血,在履行責任中撐起神圣的天空。
二、 同一素材,從不同角度分析
由于人生經歷、思維習慣的不同,或由于論述的需要,考生面對同一素材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發掘出性質不同的思想內涵,表達各自不同的觀點、態度。
下面的兩個文段,都引述了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的事例,分析角度、表達觀點卻有所不同。
例1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一舉刷新票房紀錄,影片中逼真的畫面、緊湊的劇情令人拍案叫絕。本部影片可是耗費了卡梅隆十余年的心血,如果沒有長期的準備,只是單單圖快圖早,哪里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大作?反觀國內部分導演,為了名利倉促上陣,有的甚至一年幾部影片,企望能早些將作品搬上熒屏,殊不知這些作品只能是如水珠落入池塘,難以長久地在人們心中留下記憶。僅僅是“早”,行嗎?
(2010年高考湖南考生《早》)
簡析 考生從“藝術積累的意義”的角度分析,指出了《阿凡達》刷新票房紀錄的原因是卡梅隆的“十余年的心血”的結晶,接著輔以反面例證,表達了藝術作品不可貪“快”求“早”的觀點。
例2 夢幻的潘多拉星球,奇異的納美人,這些奇思妙想都是來自于卡梅隆的“仰望星空”。對影片效果的不斷調試,對故事情節的反復修改,十年來,卡梅隆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把那美麗的志向變成了現實。如果《阿凡達》失去了卡梅隆天馬行空的想象,潘多拉星球還會夢幻神奇嗎?如果《阿凡達》失去了卡梅隆的腳踏實地,納美人也許就永遠不會誕生。《阿凡達》是卡梅隆“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的產物,二者的結合讓全世界的人都享受到了這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仿佛兩極,只有把它們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靈動化為有形,有形映照靈動。
(2010年高考北京考生《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簡析 考生從“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關系的角度對材料進行分析,運用“正反結合”的方法,表達了只有將“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事業成功的觀點。
三、 同一素材,“傳統”“創新”兩種用法
格言、名言、成語等,是前人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結晶,考生可以闡發傳統意義,為表達自己的觀點服務;同時,也可以結合時代特點,對其原意提出質疑,翻出新意,以新奇的觀點取勝。
下面的兩個文段,都是由韓愈“千里馬”的論述引發的議論,表現出傳統、創新兩種觀念。
例1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意思是指世上有識別馬的伯樂,然后千里馬才被發現。千里馬一直都存在著的,但是伯樂不是任何時候都有的。因此,知人是很重要的,沒有知人本領的伯樂,生活中的“千里馬”很難被發現,也就難以發揮作用。
(馬飛騰《時代需要伯樂》)
簡析 考生引述并闡釋韓愈的觀點,從而引發“知人重要”的論述,表現對“伯樂”作用的關注。
例2 沒有伯樂,千里馬依舊是千里馬;離開千里馬,伯樂豈能為伯樂?更何況,真正的千里馬無須朝朝暮暮地等待伯樂,天馬行空一向是步履不凡。
(彭荊風《世有千里馬,然后有伯樂》)
從電視上,我們看到的是,最后發射時的璀璨和光芒,但我們更應該了解的是這背后每一寸技術研發的進步,每一處細節的精密準備,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和幻想。從媒體的一些報道就可以看出安全準備工作有多么精心和嚴謹。“天宮”一號承載了中國人的航天夢想。讓這個夢想變為現實,不僅僅需要科學與探索的精神,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腳踏實地”,做好種種設計、制造、安裝、發射等工作。
一項載人航天工程要想取得成功涉及方方面面,而我國的航天發射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這說明,在這個綜合性較強的科研系統工程內,如何通過嚴格精密的管理,確保各程序的安全,確保每一個元器件都不出現問題,一定有很多值得總結的地方。而在當下,很多領域產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安全事故多發,“中國制造”的名譽遭到了損毀,所以,航天人的“腳踏實地”,尤其值得某些監管部門和產品制造企業好好學習。
我們應該像守護“天宮一號”那樣,守護我們的生活。
我們看到,人類生活依賴于對時間和空間的運用,借助知識和科技的進步,人類有史以來的數千年中,完成了在地球上由此地到遠方的歷程,那些最先掌握克服空間障礙手段的族群成了文明和歷史建構者,在畜力的時代是如此,在大航海的時代也是如此,而20世紀,憑依技術的飛速進步,從機械化到信息化,人類完成了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提升。最先進行遷徙和地理沖擊的民族獲得了當初很大的競爭優勢,最先進行航海和航空的民族則獲得了近代世界強國的門票。克服更大空間障礙工具及其知識的人群總是最容易接近未來,這已是無可爭議的顯著歷史事實。
中國太空科技基礎薄弱,但相比其他重要科技領域,數十年來,應該說是成果最突出的。中國人曾失去了大航海的歷史機遇,而目前太空科技的進步對于民族未來實具有不可限量的意義。永久性國際空間站不僅將最后確立中國的大國地位,標志著150多年來中國民族和文明從低潮回升到正常的地位,也將為未來民族發展開拓新的異度空間。中國作為航天民族,其需要做的不僅在科技本身,更在總體社會的變革。
如今,燈晃如豆,興意闌珊,長夜無眠時起身望月,惟見黑云壓抑,濃黑如墨,暗下反思,在我們只顧腳踏實地步履匆匆的今天,何曾在仰望星空時記起初時星空予我們的饋贈,懷揣些許感恩,殘存對在星空的絲縷敬畏?
溯源那刀耕火種,鐵犁牛耕的時代,自然給予人類蒙昧的初始,于自然感恩的人類對這星空懷有的敬畏與生俱來,祖先在皎皎月色下辛勤勞作。日升而起,日落而息,這片星空才得以存于深邃,養于曠遠。然工業革命的開始亦始于這星空的災難,云煙繚繞,大肆砍伐,填湖造田,以改造我們的世界,征服我們的星空。然而星空豈能俯首稱臣,于是地震,海嘯全球變暖接踵而至,一年消失萬頃的熱帶雨林,九八年特大洪災就是最好的見證。
進而先覺的人們倡議領導呼吁不斷,在那“地球熄燈一小時”的流轉的燈光中,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伸手不見五指。于此同時,卻又有多少人家燈火通明?“限望令”的尷尬之下是商家日益增長的盈利,哥本哈根協議的達成僅距失敗一步之遙。人們踏步前進的呼吁由此看來從末達至真正意義上的實施,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遙想尚待長遠。由此,我們不過是在蒙頭蔽耳忘源丟本地前進,對星空之敬畏又從何而來?
童年的晨鐘暮鼓中最忘懷的是卡通人物躺在繁星遍布的山坡上佯數星宿,但如斯場景,已然壓碾成書余疏影,留人細味;張潮《幽夢影》有云:“見雪想高士,見花想美人,見山水想得意詩文,”今之眾人,見雪想打的,見花想摘擷,見山水想世界末日。星空自古賦予文人騷客幾多詩情畫意,然而這幾分雅致脫俗卻隨我們對星空的敬畏消逝而逝去,早已在千里煙波的楚江之上,一篙獨去,無復那“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精致玲瓏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