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山中與裴秀才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春種秋收、春蘭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風過耳、
秋風蕭瑟、秋雨綿綿、一葉知秋、一叢金黃、一叢火紅、
秋意深濃、秋蘭飄香、秋雨綿綿、春花秋月、秋風過耳、
丹楓迎秋、楓林如火、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關鍵詞:書信文化 交流
1書信文化的現狀
人類自思想萌發后就產生了交流的需求,文字符號誕生后書信就自然而然的產生并擔當起信息在空間距離上的傳遞。現今科技發展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交流發生新的變革,在網絡環境下。人們通過e-mail,短信,網絡聊天工具使得信息傳遞變得快捷、方便、簡單。通信設備的普及使得即時交流變得隨意方便,付諸于文字通過紙質交流的傳統的書信交流已經被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提筆忘字已成常態,人們對于書信漸漸陌生,很少有人還保持著紙質書信得往來。
2書信文化承載的文化意義
中國古代社會是非常講究禮儀的,在書信上更是能深刻而具體的得到體現,在書信的字里行間,可以分明的注意到一種揖讓進退,彬彬有禮,執事謹敬。書信文化在古代歷史中經過不斷發展、大體形成了它的固定書信格式。在書信中對于他人或涉及到對方的事物稱呼必須使用敬稱,不會像現在的交流中頻繁出現的你、我、他之類的代詞,在如此書信文化中所涉及的禮儀可以潛移默化下促進個人文化禮儀素養和文雅氣質。
書信,通過古代文人之間的傳遞,從交流思想、表達情意的專屬中慢慢發展為一種絢爛多彩的文學樣式,如唐宋家之一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等,在這篇書信體的議論文中作者將其政治上立場和對變法的決心都表露無遺,而唐朝詩人王維所作的書信《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講述的是他與裴迪兩人之間的在思想、志趣上的相互欣賞,此篇書信終因其獨特的詩歌美感與韻律,成為唐朝散文名作。‘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這篇《苦筍帖》書法作品,也是唯一被世人所公認的懷素墨寶真跡,巧合下竟然也是書信體,因其精煉率真質樸的文字表述和字圓鋒正、行云施雨、走蛇舞龍般的字跡線條之美成為古代書法史上的名篇,成為萬世學書的楷模。總之,傳統書信在其表達的觀點與思想感情更真實、誠摯與強烈,反復閱讀更能體會到它所具有的美感,直視書信中的或工整或清秀娟麗或灑脫俊逸的字跡,仿佛可以體會到寫信者的當時的心境和其氣質品格,好比,字如其人一般。
拋開書信在文化藝術層面所承載的意義,書信的天然具備的特有的傳遞信息的功能,是網絡延伸到生活中后帶來的快捷、方便等無法抹去,人們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一種像書信交流般深刻的附著情感的心靈之間的交流。例如,筆者兒時,父親常年在外經商,在信息傳遞不發達的年代,書信就是父親和家人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徑。從父親的書信中,筆者可以感受到其父親對自己和家人深切的關懷和牽掛,可以真切的知曉其父親工作的辛苦,激勵自己努力學習。從對父親工作環境的表述,筆者了解當地的氣候情況及當地的風土人情,筆者父親正是通過這些書信為其打開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戶。這些書信,被筆者當作寶貝一樣的珍藏著,每次閱讀都會淚流滿面,因為它所承載的其父親對于筆者的愛,永遠的存在、凝結在這方信箋中。所以,筆者本人能夠理解古人把家書看的那么重要的原因,正如杜甫詩句中的“家書抵萬金”,
3書信文化的優越性(相對于現今交流方式)
傳統書信具有的精神層面的交流對話,給參與者彼此留有可以思考的空間,這是網絡時代電子郵件和短信等交流方式無法具備的,雖然他們之間還是具有繼承性,但僅僅是文字的表述及期待心理的延續。電子郵件是書信在當今社會的發展與繼承,而書信固有的傳遞周期已經被電子郵件顛覆,仔細審視電子郵件,就會發現,其實它和傳統書信有著本質的區別,現今的電子郵件更像是一場對話,類似于口頭交流的對話,脫離于主觀世界,更像客觀世界中的一場交往。而傳統意義上的書信文化,更多的指向的是精神文化層次的。而反觀手機短信與QQ、MSN、飛信這種文字性的交流方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及,但是和書信相比還是有著巨大的差異與區別,首先它還是存在于一種類似于交談形式上,并且交談時間并沒有書信往來那樣的時間過程,而是即時瞬時的,這樣就直接導致交談內容的不深刻,所以這樣的交流方式也只是用來傳達告知信息,更多的時候手機短信、QQ、MSN、飛信等這種即時通訊是人們之間進行娛樂共享與傳播的一個工具,而書信這一精神層次的交流,雖然面對著被遺忘,但是卻不一定會消失,在精神世界越來越貧乏的年代,它承載的精神文化顯得更加珍貴與珍惜。
4信息時代如何傳承書信文化
4.1和諧社會的建立,應先從構成社會的主要單元家庭的和諧相處開始,家庭的和諧需要其成員之間相互良好的交流與溝通,而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技巧與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溝通不當就會引起家庭關系的緊張,激化未成年的逆反心理,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引發社會問題,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嘗試用書信交流的方式,進行一場心平氣和,滿懷情感的心靈交流呢。書信文化里獨特的家書所承載的濃厚的情感,在歷代家書典范中都有體現,比如《家書》。
4.2傳承書信文化,學校可以通過書信寫作比賽、優秀書信作品展示,聯合教育部門、家長、學生了解書信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鼓勵學生以書信方式進行有效地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感受書信文化的魅力,使書信文化代代傳承。
4.3引導、鼓勵少年兒童了解書信歷史,閱讀經典書信。老師不妨在課外閱讀中多推薦一些文學史上的經典書信,比如林覺民先生在獄中為其妻寫的《與妻書》,聞一多先生寫給父母《致父母親》,還有先生寫的《致亡妻》,從這些書信中體會文中所承載著的那份真摯的情感,從而引導其嘗試運用書信這一方式來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在這種洋溢著浪漫情懷的方式中傳承中國傳統書信文化。
面對書信文化的逐漸消失及被取代,我們必須正視這種轉變,因為我們內心還是需要有這么一種方式來交往,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書信文化的價值是超越當下流行的電子郵件及網絡短信對話的,就像書法,脫離了生活,但是它的美依然存在,只要像這種對于精神層次的向往與追求還存在,那么書信文化就不會消失,他依然會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一、引導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積極向上,能引發正能量,引導學生去發現人間的真、善、美
世間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筆者覺得,作為一名一線語文老師,在解道授業、解惑前,首先明確怎樣去傳道,此道不只是大家應該遵守什么道德范疇,而更應該明白真善美是人間大道,世間萬物之所以和睦相處,互生互長,正因為都遵照真善美的規則。只有明白了這個大道,才會逐漸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在作品中尋找正能量,并用正能量來感染自己,如學到“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時,可以讓學生在作品中去尋找屈原的忠君愛國精神。
二、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預見性,讓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同時,又要做到收放自如
如筆者在教學《阿Q正傳》,分析阿Q的多重性格時,學生對阿Q欺軟怕硬中“調戲小尼姑”這個情節提出好多問題。筆者急忙轉移話題,“你們覺得造成阿Q這種性格的根源是什么”,學生才肯從問題中走出來,回歸到教學內容上,因此教師要做好學生提問、討論的引導。引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把重心轉向培養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有效提問,打造高效課堂。
(一)找準切入點,點燃學生提問的熱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能吸引學生走進文本的切入點,若一堂課的切入點把握得當,學生提問的熱情就燃燒起來。如在講《春江花月夜》時,筆者首先播放由春江花月夜伴奏的視頻,優美的音樂和畫面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筆者就介紹這首詩曾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還沒等筆者介紹完,立刻就有學生發問“這首詩美在哪里啊?”、“對,這個問題提得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美。”學生就沿著“美”這條主線和文本對話,在討論與思考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并且找到答案。
(二)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使學生想提問引導學生有效提問,要給學生留夠充足的時間,學生只有滲透文本才能生成問題,沒有時間的保證,學生的討論、提問活動都只能淪為形式。如講《蜀道難》這篇課文時,筆者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誦讀及理解字詞,學生們在一次次討論和誦讀中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并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些問題,如:“課文反復詠嘆蜀道難,其寫作目的是什么?”“李白為什么把蜀道寫得那么難呢?”學生的思維在提問中得以提升。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先靜靜地思考,然后再小組相互討論。讓學生在獨立的思考和與同學的交流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的理解力和創造力,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并適時地給予引導,就能點亮學生的心燈,擦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出來。
(三)為學生搭建好“腳手架”,使學生會提問中國古代大理學家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提問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有勇氣去提問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要為學生的提問做好引導。教師只有為學生搭建好腳手架,使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
1.設置臺階,梯度上升如筆者在講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時,由詩酒導入作者李白并引導學生讀懂題目,接著告訴學生這和之前學過的《蘭亭集序》一樣,也是一次聚會,搭建好這些“腳手架”之后,學生立刻就提出了“李白為什么召集諸從弟子宴會啊?”“大詩人們聚會做什么,和我們現代人聚會一樣嗎?”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興致特別高,當然也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設置好提問的臺階,給予學生充分而逐層的思考空間,有利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學習知識并提升能力。
2.大膽假設,具體論證語文教學中分析文章時可以帶著學生穿越一下,跨過時空隧道,交換身份,大膽假設,然后驗證其存在能否符合生活邏輯,這樣不僅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也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如在學習《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的時,筆者引導學生和裴迪互換身份,有學生提出疑問:“既然是寫信,王維為什么花那么多筆墨介紹山中的景色?作者想告訴裴迪什么呢?”于是筆者就問學生:“如果你的好朋友告訴你哪里的景色非常美,目的是什么?”“有機會讓我也去欣賞”,再結合王維寫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生恍然大悟,“我覺得可以理解成是他對友人的召喚,以山水美景來呼喚他的朋友放棄對名利的熱衷追求,來同他一起游山玩水,共享快樂”……學生獨到的見解讓人欣喜。當學生不知道從哪里作為切入點提問時,大膽假設是個不錯的思路。
3.設置情景,有效提問“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精神狀態下隨問而思,隨引而發。設置情景對引導學生有效提問至關重要,教師設置好情景,學生才能走進文本,在和文本的對話過程中,學生才能生成一些問題。如筆者在教學《氓》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象,一對熱戀中的情侶和一對感情破裂即將離婚夫妻,他們在不同時期對對方的稱呼一樣嗎?學生在筆者設置的這個情景下深入文本,并結合生活經驗,經過思考討論他們提出以下問題:(1)每一種稱呼的背后都代表哪種情感?(2)文中主要寫女子,為什么題目叫“氓”?根據文中情感的變化,女子的形象一下子豐滿起來。學生在教師設置情景的“腳手腳”上,一步步向上攀登。學生既體驗到提出問題的喜悅,又嘗試到解決問題的成就。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燃燒的火把,學生能有效地提出問題就是引燃點之一,所以我們教師要努力探索引導學生有效提問的技巧,教給學生有效提問的方法。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可喚起學生的想像和創新思維,學生智慧的火花迸發出來,語文教學便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可見,引導學生有效提問不僅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潘新和.新課程語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