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藥發言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怎么想到做這個生意?
2003年,美迪西創始人陳春麟回國考察中國醫藥市場。那個時候,現在的龍頭CRO企業“藥明康德”做臨床前業務也剛處于起步階段,他意識到回國做CRO應該是不錯的時機。但事先必須找出差異性做一種特殊服務。最終學藥理學及毒理學出身的他選擇了做臨床前動物實驗研究和綜合藥學服務,當時在國內沒人做動物實驗,他決定選擇一塊空白市場切入進來。
跟同類企業相比,差異性在哪里?
跟國內眾多CRO企業以化學為主不同的是,美迪西選擇提供高難度的臨床前動物實驗研究服務和綜合藥學服務他們要打造醫藥研發領域的“高端實驗室”。 做化學實驗服務的進入門檻低,沒有規范要求,實驗室可大可小。但做動物實驗卻門檻非常高,有很多標準,對狗、猴子等動物要多大的輪距、病原體等都有要求,需要非常先進的實驗室條件和儀器設備。陳春麟最初買了一臺分析動物血樣的儀器,僅這一臺設備就占當時總投入的10%左右,還要有其他很多配套儀器。
拓展市場時遇到哪些挑戰?
2004年時,國外客戶對中國CRO公司的知識產權意識非常擔心。他們不敢把全部實驗都給美迪西做,擔心被復制。美迪西成為第一家把動物實驗打入美國市場的企業。
陳春麟邀請國外專家來中國考察,最初先由朋友介紹一些業務。2007年底,美迪西迎來了美國臨床前研發公司MPI這位挑剔的合作伙伴,同時也遭遇了管理上前所未有的挑戰。處于雙方合作的考慮,他們將公司一拆為二,并成立新公司——美迪西普亞生物醫藥(上海)有限公司,將動物實驗室和化學生物分開獨立運作。MPI公司派遣管理人員、實驗人員入駐動物實驗室。美迪西當時屬于國內第一家跟美國合作的國內CRO公司,沒有先例可循,加之雙方缺乏合作經驗,合資之前沒有考慮太多的管理問題和合作問題。合作3年后,陳春麟最終將股份買回。
競爭力體現在哪里?
無提示第一提及率41.5% 百度分發平臺最受用戶歡迎
數據顯示,百度分發平臺無提示第一提及率達41.5%,優勢明顯。報告認為,無提示第一提及率是品牌各種綜合要素長期作用于消費者的結果,百度分發平臺無提示第一提及率最高,說明百度分發平臺是用戶印象最深、最喜歡或者最常接觸的品牌。
數據來源: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5月《移動分發市場研究報告》
除無提示第一提及率外,百度分發平臺的品牌安裝率、品牌使用率等用戶指標同樣居于第一。具體來看,百度分發平臺安裝率達到66.4%,品牌使用率達到58.2%,占據移動應用分發市場半壁江山。從最經常使用率指標來看,百度達到43.7%,份額最高,這說明有將近一半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經常使用百度分發平臺。
百度用戶多為中青年中高收入者 滿意度高達92.4%
根據報告,百度分發平臺的用戶以25-34歲為主,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比例占30%左右,用戶結構較其他平臺更成熟、優質。
數據來源: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5月《移動分發市場研究報告》
在用戶滿意度方面,百度分發平臺旗下三大平臺的用戶滿意度均居行業前五位,其中百度手機助手用戶滿意度高達92.4%,穩居第一。報告指出,百度手機助手在APP下載、更新、推薦功能和穩定性上占有優勢地位,尤其是在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APP下載與更新基礎功能服務方面,得到了用戶更多的好評。
數據來源: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5月《移動分發市場研究報告》
三大細分市場百度表現最好 份額居首
報告中對各分發平臺在娛樂類、通訊類和工具類三大細分市場的表現進行了統計分析,綜合30款TOP APP的下載量結果顯示,百度應用分發平臺優勢明顯,在三大細分市場中的份額分別達到43.2%、44.5%、41.9%。
以娛樂類TOP APP的分況來看,百度應用分發平臺以43.2%的分發份額處于較大優勢地位,領先于360手機助手和豌豆莢,其中,游戲類份額達到39%,非游戲類份額表現更好,達到44.2%。
【關鍵詞】 白疕消軟膏 正交實驗 銀屑病小鼠模型 提取工藝
白疕消軟膏為中藥外用制劑,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疏風通絡功效,用于白疕血熱、血淤證(尋常性銀屑病)。其中的大黃等藥材是通過銀屑病抗體搭橋角朊/單一核白細胞粘連實驗篩選出的抗銀屑病中草藥,因在進行抗銀屑病中草藥試驗篩選時各實驗藥液的制備均采用的是水提醇沉法,故本制劑中對大黃等藥材提取也采用同一方法。本文小鼠銀屑病模型實驗結果為指標,對影響水提醇沉的主要因素如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醇沉時加醇量,進行正交實驗優選,為合理篩選大黃等藥材的提取工藝提供科學依據。
1 儀器與試藥
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BX51,帶JVC攝像頭及圖像采集處理系統)。哈西奈德溶液(唐山集川藥業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50501),0.9%氯化鈉注射液(生理鹽水,武漢濱湖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250 ml/瓶,批號060113306)。
2 方法與結果
2.1 正交實驗設計 以影響提取的幾個主要因素如煎煮時間、煎煮次數、加水量、醇沉時加醇量為考察因素,每個因素設立3個水平,因素水平安排見表1表1 因素水平
2.2 樣品的制備 按5倍處方量稱取大黃等藥材,共9份,分別按表2的實驗條件煎煮,過濾,減壓濃縮至適量,加乙醇使沉淀,過濾,濾液減壓回收乙醇,調整全量至每毫升相當于生藥2 g,即得。表2 正交實驗結果與分析
2.3 銀屑病小鼠模型實驗[1~5]
2.3.1 動物 昆明種小鼠66只,,體質量(27.2±2.7)g,普通級,由湖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2.3.2 方法 取昆明種小鼠,常規飼料喂養,隨機分成11組,每組6只,實驗組用正交設計下的9份樣品,陰性對照組用生理鹽水,陽性對照組用哈西奈德溶液,在每只小鼠尾部均勻涂抹(約0.5 ml),2次/d,連續15 d,次日處死小鼠,取距離根部約0.5~1.5 cm處尾部皮膚,10%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HE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每個小鼠的尾部鱗片(見圖1)。凡兩個毛囊口之間的鱗片表皮有排列成行的顆粒層者,稱為有顆粒層的鱗片,計數每100個鱗片中有顆粒層的鱗片數,對各組數據進行比較,并作統計學處理。結果見表3。
轉貼于
2.4 方差分析 將正交實驗結果用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
3 討論
3.1 最佳提取條件的確定 正交實驗結果經直觀分析(見表2)可以看出,對小鼠尾部鱗片表皮顆粒層形成的促進作用最強提取條件為:A2B3C1D2。正交實驗結果方差分析(見表3)可以看出,對于小鼠尾部鱗片表皮顆粒層形成的促進作用,因素B均有顯著性影響(P<0.05),因素A無顯著性影響。正交實驗結果極差分析表明,4個因素對小鼠尾部鱗片表皮顆粒層形成的促進作用的影響順序均為B>D>C>A。根據上述正交實驗結果的分析,結合生產經驗,綜合考慮,將最佳提取條件確定為A2B3C1D2,即加藥材的8倍量水煎煮3次,1.5 h/次,煎煮液濃縮至適量后加等量乙醇使沉淀。 表3 對小鼠鼠尾鱗片表皮顆粒層生成的影響1與陰性對照組比較,P2與陽性對照組比較;n=6表4 方差分析
3.2 動物實驗評價 在表皮層中,角質層增厚,其間有排列成層的角化不全細胞,層與層之間充滿空氣,使鱗屑顯為白色。在靜止期病變,表皮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明顯。在角化不全的部位下方,顆粒層的細胞很少或完全消失。銀屑病的基本病理特點是表皮細胞增殖過快和角化不全,一種藥物如能抑制表皮細胞的增生,或者改善角化不全(促進顆粒層形成)者,就具有治療銀屑病的藥理作用[1,2]。正常情況下小鼠尾部鱗片的表皮膠質層角朊細胞保留有細胞核,而顆粒層顆粒細胞缺失,僅在毛囊處有少量的顆粒細胞,表皮較薄,其天然的角化形式與人類銀屑病表皮相似,故可模擬該病角化不全的特點,Jarrett和Spearman等利用它作為實驗模型,評價藥物促進顆粒層形成的作用[4],很多學者在實驗中證明治療銀屑病臨床有效的中藥普遍具有促進小鼠尾鱗片表皮顆粒層形成作用[5]。本實驗中利用這種動物模型對正交實驗的各組藥液對小鼠尾部鱗片表皮的顆粒層形成作用進行評價,實驗結果顯示,促進顆粒層的形成作用,與陰性對照組比較作用較強(除實驗組1,4外,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但與陽性對照組比較則作用較弱(除實驗組6,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動物表明實驗組6促進小鼠尾鱗片表皮顆粒層形成作用最強,其作用與哈西奈德溶液陽性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生理鹽水陰性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
【參考文獻】
[1] 沈志濱,金哲雄,張德連,等. 香鱗毛蕨治療銀屑病的藥理作用研究[J].中草藥,2002,33(5):448.
[2] 吳 軍,張國成,黃 海,等. 芳維A酸乙酯對小鼠銀屑病模型的實驗治療[J].重慶醫學,2002,31(3):203.
[3] 楊世虎,張福仁,馬守江,等. 蒽林凝膠治療銀屑病的藥效學研究[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3,19(5):434.
[關鍵詞] 手法; 苗藥塌漬療法; 膝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 R68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2-154-01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緩慢的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活動受限。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變性、破壞、軟骨下骨硬化,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骨贅形成。現代醫學治療骨關節炎多采用止痛劑、物理療法、局部及全身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關節軟骨保護劑以及糖皮質激素局部封閉等治療,臨床效果并不確切且不良反應較多。苗藥塌漬療法和手法治療都屬于祖國醫學外治法,可以緩解其疼痛,改善功能,且幾乎無副作用。我院自2010年開始采用手法配合苗醫藥塌漬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85例,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5例患者,病程最長20年,最短的2個月,平均2.84年。主要癥狀:膝關節疼痛發僵、腫脹、壓痛,關節活動時可有彈響、磨擦音,膝關節活動受限。
1.2 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風濕病診斷及治療標準委員會骨關節炎分會制定的KOA診斷標準[1]擬定。(1)膝關節疼痛在就診前1個月內≥14d;(2)膝關節活動時有摩擦的響聲;(3)X線片提示膝關節骨端邊緣有骨刺或唇樣增生;(4)膝關節周圍有腫脹;(5)晨僵≤30min;(6)年齡≥40歲。具備(1)、(3)或(1)、(2)、(4)、(5)、(6)即可診斷KOA。
1.3 治療方法
1.3.1 手法 治療時患處先涂上我科自制的苗藥黑骨藤追風液,先用揉、捻、滾、擦等傳統手法,使局部發熱、放松舒適,用時約5min,再以拇指或大小魚際、掌根部在膝周筋結及壓痛點部位揉接點壓5min,患者膝關節反復被動屈伸,達到最大限度再維持5-10s,隨后沿肢體縱軸予牽拉、抖晃、旋轉各3-5次。再用5指抓住患者髕骨有節律的向上提起10次,然后用雙手拇指按住患者髕骨外上角,有節律的由外向內推擠髕骨10次,手法宜輕柔漸進,忌重手法,用時約10min,最后在患處周圍循經取穴,進行點按治療(如血海、伏兔、足三里、承山等穴)。上述手法隔天1次,半個月為一個療程。
1.3.2 苗醫藥塌漬療法 (1)組方:苗藥黑骨藤追風液(醫院制劑)黑骨藤30g、透骨香35g、小血藤25g、追風傘30g、活麻藤20g、四塊瓦30g;(2)制法:將藥材加工炮制后,切片置陶瓷容器內,加上糯米酒1000ml(乙醇含量為50%),用冷浸法制備。共浸制30日,取上清液備用;(3)操作方法:取五層脫脂紗布,浸濕黑骨藤追風液,輕輕絞干,以不滴水為度,然后將濕敷墊敷于患處,時間15分鐘。期間密切觀察塌漬部位皮膚有無藥物過敏及皮膚疼痛及皮膚破損、水皰者,如有應立即停止治療,外涂消炎膏,水皰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液后換藥包扎。療程:隔天1次,半個月為一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標準 膝骨性關節炎癥狀與功能積分:參照按JOA膝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進行。
2 結果 本組85例患者中: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效果優75例,治療效果良5例,治療效果可3例,治療效果差2例,其中治療效果優占88.23%。
3 討論 中醫認為膝骨性關節炎屬于“痹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其根本是肝腎虧虛,精血失之所源而不足,筋骨得不到濡養,同時肝腎虧虛易致營衛不固,“邪之所湊”,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阻滯經脈。中醫手法治療可以驅邪止痛、益氣行血、疏經通絡,通過對髕骨抱揉和膝關節被動屈伸可以起到松解粘連、擴大關節間隙和滑利關節的作用[2]。手法可以促進關節液的流動,增加關節軟骨和軟骨盤無血管區的營養,防止閡活動減少引起的關節退變,可以抑制脊髓和腦干致痛物質的釋放,提高痛闞、緩解疼痛。能迅速緩解關節腔內的異常壓力及關節周圍肌肉的緊張、痙攣,恢復關節正常的生物力學關系及運動模式,可以保持或增加組織的伸展性。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還可增加本體反饋,增加位置覺和運動覺[3]。塌漬療法是集濕敷及藥物療法于一體,配合苗藥黑骨藤追風液基礎上發展并形成的特殊療法,有特殊的治療效果。黑骨藤追風液組方的分析:本方為苗醫民間驗方,君藥黑骨藤、追風傘等均為祛風除濕,舒經活絡,散瘀止痛,性熱入冷經的苗藥,故主治風毒、濕毒、冷毒所致的肌肉筋脈疼痛性病癥;臣藥透骨香、活麻根、小血藤等等性冷,入熱經,主治風濕痹痛;四塊瓦強筋健骨,疏經通絡止痛,熱性入冷經,主治風濕麻木疼痛等。縱觀本方,體現了苗醫“氣以通為用,血以散為安”的理論。
治療效果差的2例,均為膝關節關節間隙嚴重變窄,有的已出現軟骨下囊性變的晚期病例,這說明本治療方法對于早、中期的膝骨性關節炎療效較好,對于晚期病變較嚴重的患者療效不佳,我們在臨床運用中要靈活運用。手法配合苗藥塌漬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施桂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442-443.
【摘要】高血壓病為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發病率有所上升,很多研究表明中藥藥物療效可明顯影響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漿血管緊張素Ⅱ的水平,本文就相關文獻加以分析。
【關鍵詞】原發性高血壓;中藥;血管緊張素Ⅱ
高血壓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壓的發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發病率10%,而我國平均發病率7.73%[1]。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的多因素疾病,其發展極易導致心、腦、腎等臟器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損害。高血壓病的發生同縮血管物質分泌增多或活性增強,舒血管物質減少或活性減弱有關,血管緊張素Ⅱ、內皮素及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質間相互作用顯著影響著血壓的變化。
1 血管緊張素Ⅱ
目前很多研究結果認為[2],機體存在獨立的AngⅡ生成途徑:①ACE依賴的AngⅡ生成(常規途徑);②chymase依賴的AngⅡ生成;③非ACE非chymase依賴的AngⅡ生成,如激肽釋放酶、組織蛋白酶等,為第三條途徑。AngⅡ是一種高度活性的八肽物質,腎小球球旁細胞分泌的腎素激活由肝合成的血管緊張素原轉化為無活性的血管緊張素Ⅰ,然后經由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作用生成有活性的血管緊張素Ⅱ[3],AngⅡ是體內最強的縮血管劑,它可使全身微動脈和靜脈收縮,可使腎上腺皮質釋放醛固酮,對腎小管重吸收Na+起促進作用,AngⅡ能直接收縮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腎小管而促進Na+和H2O的重吸收,引起腎小管潴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腎小球而抑制腎素的分泌,從而使血壓升高[4]。AngⅡ不僅可與交感縮血管纖維末梢上的突觸受體結合而促進去甲腎上腺素(NE)胞裂外排,還可以作用于第三腦室前腹側區域的AngⅡ受體加強交感縮血管緊張性,使血管升壓素(AVP)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增加;AngⅡ能顯著地增強心肌的收縮力,通過與心內特殊傳導組織作用而使心率增加。它與血管壁平滑肌受體結合,刺激平滑肌的分裂、增殖,收縮血管壁平滑肌[5]。
2 中醫對高血壓病的認識
2.1 中醫對高血壓病因、病機的認識:高血壓病應屬于中醫學疾病中的眩暈、中風、肝陽上亢之類。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壓病,而是互相包括的。高血壓的發病機制應從內因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證的發生原因,高血壓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腎兩經的陰陽消長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飲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腎二經外,心經、沖任二脈失調亦能促使肝、腎二經陰陽失調,而使本病發生和加劇[6]。李氏[7]認為正氣不足是高血壓發病的根本內在因素,七情郁結、勞倦內傷、飲食失調是引發該病的直接誘因,“精血虧耗,機體失養”是高血壓病形成和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體質因素是高血壓病發病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陳建鴻、杜建[8]等認為高血壓的病因主要有4種:①體質偏盛偏衰;②七情內傷,心肝火盛;③勞逸失度,氣血失調;④飲食失節,痰濁內蘊。錢氏[9]認為風、火、痰、瘀是其因,陰陽動態平衡失調是病機,病位主要在肝、心、腎,證候表現為本虛標實。龔一萍[10]認為高血壓病總的病機是: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氣血津液代謝失常,肝腎陰陽調節失衡。其病理機轉有虛實兩端:實證肝氣郁結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陽上亢;或肝郁氣滯,肝氣不疏,心氣不展,氣滯血瘀,氣滯痰凝。虛證肝郁化火傷陰而致肝腎陰虛;或肝氣虛,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氣腎氣也虛,氣虛血瘀,氣虛水停,病久心腎陽虛。眩暈病證,中醫歷代醫家有很多論述,《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眩暈與肝臟關系密切;嚴用和第一次提出六、七情所傷致眩說;明代張景岳在《內經》“上虛致眩”的理論基礎上,對下虛致眩作出了詳盡論述;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發病的原因之一,為后世“無痰不作眩”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元代朱丹溪倡導痰火致眩學說,提出“無痰不作眩”的理論[11]。
2 中醫辨證治療
眩暈的辨證要點主要在辨臟腑、虛實、標本,治療原則主要是虛補實瀉,調整陰陽。臨床分型主要有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痰濁上蒙、氣血虧虛、肝腎陰虛、瘀血阻竅等。但臨床常見肝陽上亢及痰濁上蒙證型。《丹溪金匱鉤玄?六郁》強調:“氣血沖和,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長期憂郁惱怒,氣機郁滯,郁而化火,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多見眩暈,頭痛,急躁易怒,甚至卒然昏倒。故張景岳說:“此等證候原非外感風邪,總由內傷血氣也”。《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記載。有學者調查了1239例高血壓患者,頭部癥狀為1082例,占87.33%。癥狀的臨床意義顯示了以人體上部為主的規律,說明肝火上炎、肝陽上亢以上部病狀為主,與高血壓的常見臨床表現一致[12]。龔氏[12]認為肝腎陰虛、陰不制陽,導致肝陽上亢是高血壓病病理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階段。臨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壓藥后,雖血壓可降至正常范圍,但頭暈、頭痛等癥狀不減輕,使患者很苦惱,中醫辨證施治可解決此問題[13]。臨證之時應該綜合、靈活地把握高血壓辨證治療的規律,實證以平肝熄風、清熱瀉火為法,擬方宜選用天麻、鉤藤、石決明、虎杖、黃連、地骨皮等;虛實夾雜者治以補益肝腎、熄風清熱、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藥的基礎上加用桑寄生、羊藿、杜仲、黃芪、川芎、瓜蔞、前胡等[14]。
3 中藥治療高血壓與血管緊張素Ⅱ的相關性
很多研究表明中醫藥辨證治療高血壓有確切療效,并與血管緊張素Ⅱ有一定的相關性。石氏[15]等研究認為降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漿AngⅡ含量是治療高血壓病的關鍵,血漿AngⅡ是檢測原發性高血壓病療效的可靠而且靈敏的指標。陳氏[16]等應用首烏降壓膠囊(首烏、枸杞、珍珠粉、鉤藤、懷、夏枯草、川芍等)治療高血壓病人34例,并與卡托普利組對照,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有效率無明顯差異,兩組治療后血管緊張素Ⅱ水平較治療前均下降,且兩者之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金氏[17]用絡活膠囊(水蛭、萊菔子、澤瀉、川芎等)臨床治療高血壓病人60例,并與北京降壓0號對照,治療4w后,對治療前后血壓、血管緊張素Ⅱ水平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兩組臨床總有效率無顯著性差異,但治療組收縮壓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血管緊張素Ⅱ含量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呂氏[18]等研究認為舒血寧(以當歸為主要成分)可使正常血壓大鼠的AngⅡ濃度下降,也可使腎性高血壓大鼠血漿AngⅡ和腎素活性下降,說明舒血寧有拮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作用。肖氏[19]觀察了潛陽方(石決明、鉤藤、黃芩、桑寄生、葛根、川牛膝)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大鼠,并與西藥卡托普利進行對比,結果提示潛陽方能減輕高血壓大鼠的各種癥狀,對降低血漿血管緊張素Ⅱ有一定作用。袁氏[20]用八物降壓沖劑(澤瀉、白術、川牛膝、益母草、茵陳、漢防己、前胡)做治療組,與對照組腦立清丸,結果發現八物降壓沖劑可明顯降低腎性高血壓大鼠的收縮壓,抑制水鈉潴留導致的體重增加,對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國外某項研究[21]表明吳茱萸對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認為吳茱萸可用于高血壓的治療。英國某項研究[22]發現吳茱萸堿衍生物是血管舒張、增加腦血流和子宮收縮的活性成分,吳茱萸喹諾酮生物堿對血管緊張素Ⅱ受體結合有抑制作用。很多研究表明中藥藥物療效可明顯影響血漿血管緊張素Ⅱ的水平,但目前各項研究表明血管緊張素Ⅱ有多種生成途徑,醫學是不斷進步的,加之在臨床治療中,還存在許多用藥問題,故需要更多的研究去進一步探索。
4 結語
高血壓病的發病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它是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其病因病機尚無很明確的定論,只是從各個因素來干預。人們對EH的認識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統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聚集、遺傳的綜合征。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深入,也發現高血壓病的防治不再是單純降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預防和逆轉靶器官的損害,降低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在高血壓病發病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都提示對于高血壓病的中醫藥治療不可拘泥于肝風、肝陽之說,更不能僅把降壓當作唯一的目標,而應更好地發揮中醫學整體治療、綜合調節的特點,準確辨證,在維持合理血壓水平的基礎上,注意對病人兼證的治療,防止和改善該病對心、腦、腎和血管的損害,防止高血壓危象的出現,進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鄭榮華.高血壓病綜述.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3(1):112~113.
[2] 吳自強.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機制.臨床內科雜志,2003,20(7):391.
[3] 郭玲,王麗華,李霞等.RAS系統抑制劑治療高血壓的研究進展[J].社區醫學雜志,2006,4(6):39~41.
[4] 錢本余.腎素-血管緊張素.國外醫學?心血管病分冊,1979,1:37.
[5] 周祖玉.血管緊張素Ⅱ的作用及作用機制.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0,22(3).
[6] 任俊卿,鄭秀英.運用祖國醫學探討高血壓.實踐醫學雜志,1998,11(4):19.
[7] 李青鳥.原發性高血壓病病因之我見.光明中醫,2000,15(86):9~12.
[8] 陳建鴻,杜建.緩進型高血壓病中醫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探討.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16(6):54~55.
[9] 錢元良.中醫對高血壓病因病機的分析.中醫中藥,2006,3(9):127.
[10] 龔一萍.從肝論治高血壓病的理論探討.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12):1~2.
[11]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12] 龔一萍.肝陽上亢與高血壓病關系的探討.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0,16(2):1~2.
[13] 艾字,劉芳.治療高血壓病重在辨證論治.中國社醫醫師,2005,7(129):51~52.
[14] 柳海生.淺談高血壓病的中醫治療.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3(14):2076~2079.
[15] 石光清,向谷良,戴中偉,邱娟,郭肖南.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Ⅱ、醛固酮含量在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意義.實用預防醫學,2005,12(6):1297~1298.
[16] 陳利昌,易紅.首烏降壓膠囊對高血壓病人血壓及RASS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9):754~755.
[17] 金龍,周文泉.絡活膠囊治療痰瘀阻絡型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7):610~612.
[18] 呂圭源,李萬里,沈康克,石森林.舒血寧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7,13(3):37~38.
[19] 肖純等.潛陽方對高血壓肝陽上亢證大鼠模型的試驗研究.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2):8~10.
[20] 袁成民.八物降壓膠囊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及試驗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3(3):189~192.
[21] 姜信仁,梅潔譯.大韓韓醫學會志,1998,19(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