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句話意思是因為個人功績,在世的時候受人尊敬,去世后也流芳青史。
這句話出自《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作者是宋代的辛棄疾。
原文為: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來源:文章屋網 )
2、積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杜甫《垂老別》
3、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4、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己亥歲》
5、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北朝民歌《木蘭詩》
6、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7、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家人。——戴復古《淮村兵后》
——讀辛棄疾的《破陣子》有感
五(1)班 許霖怡
懷著一份激昂,帶著一份敬佩,我反復吟誦著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閑居在家心情苦悶的辛棄疾,借酒澆愁;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當年沙場殺敵的一幕幕在眼前重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恍惚間,他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拿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駿馬飛奔,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他率領將士們終于完成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幡然醒悟,這一切都是夢境,作者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
讀著讀著,一個手持長劍、腳跨駿馬、虎虎生威的忠勇將軍,一個孤燈陪伴、頭發花白、借酒消愁的老者同時躍然紙上。辛棄疾,這個戎馬半生,戰功赫赫的愛國將軍把滿腔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淋漓盡致地融入在這字里行間。可是,報國無門哪!看著鏡中日趨越多的白發,辛棄疾一腔熱血化作那句嘆息“可憐白發生”!
酒味彌漫,卻酥不了人心。夜深人靜,油燈隱隱約約。我見他借酒消愁,獨自斟飲,半醉半醒,眸中卻精亮依舊。營中的號角虛無縹緲,重激了鐵血男兒的雄心壯志。軍營中本是同甘共苦,對酒狂歌,暢快淋漓。伴歌,不是含情脈脈的絲竹之音……往日的留念,已經遠逝。
鏗鏘的步伐伴隨盔甲堅毅的碰撞,方陣在紛飛的沙土中迅速變換。長劍與胡刀交錯火星四射,灼熱的血如甘霖滋潤我的心扉。我,是他忠實的伴侶,在沙場之上,我永不退縮。你揮動手腕,身側便無人可檔你的道路!
還記得你馭馬馳騁,身影起伏。馬也是通人意的。弓箭如雨,密密地斜織在上空。聞雷聲轟鳴,是箭離弦時不羈難馴的顫抖。收復大好河山,遼土萬里無疆,乃汝之所向。你曾今雙手將我托起,跪于龍袍下請纓負命,愿在史書上撰寫不朽的功勛……
辛棄疾,面對你,我看到了失落,我看到了惆悵,我看到了壯志未酬的凄苦迷茫。我有千言萬語卻無法道出。我只是一把劍——不,我是斬盡蠻首的劍——而不是一件工藝品。當利刃變得愚鈍,光潔泛上殷紅銹色,此等迂腐會讓我瘋狂。
沉痛的黑暗湮滅澎湃。你的心意,只有我知。
夜深人靜,油燈隱隱約約。我獨自斟飲,以酒澆愁,半醉半醒。月低轉,光冷幽般照于寶劍之上,罩起一層淡淡的薄霧。我瞇起眼睛,細細端詳著緩緩浮現的刀光劍影。營中的號角,虛虛實實地召喚著,重新點燃了我的雄心壯志。將士同甘共苦,圍坐對著篝火。吃著牛肉,喝著酒,……樂,是專屬邊塞的雄壯樂曲。鏗鏘的腳步伴隨盔甲堅毅的磨擦聲,方陣在紛亂的沙土中變換。
馬通人意,也有了志氣,在戰場上飛奔時,像是成了神馬。弓箭如雨,斜斜密織在戰場上空。聞雷聲轟鳴,是箭離弦時飽含壯志的嘹歌。收復大好河山,馳騁萬里無疆,是君王所向。我愿請纓負命上沙場,在史書上撰寫不朽的功勛美名。可正當這時,眼前的迷霧漸漸散去。本為嗜敵血之劍,卻無奈重又映出我殘余的老年。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關鍵詞: 中學古典詩詞教學 曲詞音樂性教學 基本內涵
中學古典詩詞教學,歷來重視其思想性與藝術性。對于詩人思想情感與文本藝術手法的理解與掌握,自然成為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在教學方法上,多數教師能夠熟練掌握文本分析的技巧、基于普通話的朗讀藝術和現代多媒體教學。但是毋庸諱言,古典詩詞教學大多存在文體特征不夠鮮明的問題,多數教師的教學方法都是普適性的拷貝化教學。這種教學帶來的問題是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對于文體的深層認知相當缺乏。據調查數據顯示,90%以上的學生除了具備詞牌的概念化認知之外,對曲子詞(即曲詞)幾乎一無所知。學生喜歡詞的理由大多是基于樸素的意境認知與優美文辭,而對詞能成為宋代主要文學樣式的文體原因概無了解。中學語文教學往往忽視或有意規避作為曲詞根本性特征的音樂性,這種認識上的不足是造成曲詞音樂性教學后天不足的重要原因。加深對曲詞音樂性教學內涵的理解,是開展曲詞文體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研究選調以明確曲詞聲情的規定特性
關于詞的創作,張炎《詞源》卷下曾云:“先擇曲名,然后命意。”所謂“先擇曲名”,就是指詞人必須首先考慮詞牌所表達的聲情與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能否適應,這就是填詞家所謂選調問題。選調是創作曲詞的首要工作。選擇詞牌首先意味著選定某種宮調,規定性的聲情特色自然成為根本指向。關于選調之重要性,沈括《夢溪筆談?樂律》有云:“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故而,對于創作者而言,理解宮調(樂律)與詞調(樂譜)有助于理解不同詞牌的不同音樂表現力;對于詞作解讀者而言,從研究音律腔調著眼有利于正確把握相應詞牌的音樂旋律。
譬如,《菩薩蠻》詞牌隸屬中呂宮,其聲情特色是“高下閃賺”。這個規定明確了《菩薩蠻》的調式相當于西方音樂所謂降E大調,明朗、有力、昂揚。但不完全相同,有點說唱藝術的味道。在宮調與詞牌的共同約束下,全詞的情緒節奏應當表現為緊促向低沉的過渡,仿佛一股哀傷次第開放,終而彌散開來,伴隨的是心潮起伏。明白這種聲情特色的規定性,就不會將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理解為完全的感傷與沉悶,也不至于出現一味徐緩而低沉的誦讀。證諸文本內容,該詞先是引述評價,繼而描畫贊美,終是哀痛斷腸,故而全詞情調由歡快而轉低沉,符合中呂宮聲情特色之規定性。對于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部分作品而言,像這樣借助聲情特色的規定性去理解文本,是追求教學科學性與遵循效率原則的重要路徑。
結合中學語文課程中之入選篇目而言,如《虞美人》屬于南呂宮,聲情特色是惆悵哀傷,誦讀要求是繁促而轉悠長;《沁園春》屬于般涉調,聲情特色是拾掇坑塹,誦讀要求是如墜云巔激宕難平,如此等等。從詞牌看,《六州歌頭》、《滿江紅》、《念奴嬌》、《水龍吟》、《賀新郎》、《桂枝香》、《破陣子》等,適合于表達豪放激壯的情感;《滿庭芳》、《蝶戀花》、《青玉案》、《醉花陰》、《聲聲慢》等,適合于表達婉約柔和、低回掩抑的思想情感;而如《憶江南》、《浣溪沙》、《鷓鴣天》、《臨江仙》、《浪淘沙》等,音節都是相當諧婉的,可以用來表達各種憂樂不同的思想感情,差別只在韻部的適當選用。
總之,只有正確掌握詞牌所屬之宮調,方能理解其聲情特色之規定性,對于文本音樂美感的品鑒,方不致南轅北轍或憑空臆斷。
二、研究用韻以理解曲詞聲韻的表情功能
同音相應謂之韻。理解詞韻有助于完善對于詞作聲情與文情的把握。韻腳的使用有助于形成詞作聲腔回環往復中的和諧樂感。相對于近體詩基本用平聲押韻且一韻到底的格式而言,詞的用韻格式要遠為復雜,但正是這種復雜變化給閱讀者以豐富的審美享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詞牌用韻的具體情形又往往各不相同。這種復雜多變的格式,給情感表達提供了多種形式的選擇。
一般說來,平聲韻宜于表達和婉、纏綿的感情,入聲韻宜于表達激越悲慨、凄斷哽咽的感情,上聲韻宜于表達抑塞磊落、低回凄惻的感情,平仄韻轉換適合于表達起伏動蕩的情緒。若從合轍押韻角度研究,我們尤其要注意轍口音色與感彩兩方面。從轍口陰陽上講,陽轍帶有鼻音,音色響亮,包括中東、發花、懷來、江洋、言前等轍。陰轍不帶鼻音,音色沉悶,包括乜斜、姑蘇、衣期、油求、灰堆、人辰等轍口。從轍韻的感彩上看,各道轍口的功能又有所不同。譬如江洋、中東、言前、人辰、發花等轍口的表情多屬熱烈、火爆、雄壯、激昂型;搖條、懷來、梭波、油求等轍口的表情多屬平和、從容、溫柔、婉約型;衣期、乜斜、姑蘇、灰堆等轍口的表情多屬嚴肅、抑郁、悲涼、凄苦型;而兩道小轍的表情則多屬風趣、幽默、詼諧、俏皮型。用韻必須適宜于詞調與宮調,這是選韻的基本原則。
譬如,的《沁園春?長沙》選用尤侯韻,也就是十三轍中的油求轍部,情調上屬于平和、從容之韻,顯然不夠激越悲慨,反而有幾分婉約之意。相比而言,蘇軾《沁園春?孤館青燈》、辛棄疾《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劉克莊《沁園春?夢孚若》諸篇,分別選用中東轍、言前轍、懷來轍等韻部,聲情中則更多一種壯闊與豪邁。但是毛詞文本中在青春歲月意氣飛揚的豪邁背后,隱藏著詞人因彼時“被遠離”政治核心層而生出的柔軟的感傷之意。將這兩種情懷通過選調與選韻的藝術處理達成和諧,從而實現了音樂美與情感性的矛盾統一。這種藝術處理殊非獨家,李煜之《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亦是此中經典。后主以聲容激壯之詞牌而選用柔軟、婉約之梭波轍韻部,在激越聲情之中表現的是悲慨之文情,與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相比更多吟哦的哀痛。
曲詞音樂性之用韻研究,不能被簡化為韻腳研究,從而庸俗理解詩詞音樂性。通過選韻原則的教學,使學生理解曲詞聲韻的表情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曲詞音樂性及其美感。
三、研究布局以掌握曲詞平仄的拗諧矛盾
曲詞音樂性之布局,主要指平仄四聲的安排。字調有剛柔、長短、輕重之分。把每個不同性質的單字連綴成為一個句子,用來表達起伏變化的思想情感而恰如其分,便能使聽者發生美感而引起共鳴,這便是平仄四聲在“倚聲填詞”方面的主要作用。詩詞中的兩平兩仄雙字相間,奇偶相生,輕重相權,不管它的內容怎樣,吟誦起來都會發生高低抑揚的節奏美。曲詞雖是長短參差的句子,韻位的疏密也不一致,但在每個句子的平仄安排上,同樣以和諧為原則。譬如,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系平韻小令,它的情調比較迫促而帶有感傷氣氛,即是由于用韻綿密的緣故。而每個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仍然是十分和諧的。
如果應當運用平仄對稱的位置沒有使用平仄交互,就會構成拗怒的音節。這對表達起伏變化的不同情感有著非常重大的關系。凡是適宜表達激昂豪壯的思想感情的曲詞,它的平仄安排,就得注意和諧與拗怒的矛盾統一。如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這就構成了和諧的音節;而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這就構成了拗怒的音節。前者情調舒緩,后者情調激越,這就與它所表達的激壯慷慨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結合起來,使人感到作者的英雄氣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所以具有豪放清壯之美,給人以剛柔相濟之感,原因也正在此。而如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長調詞作,除兩三處句腳為平聲之外,大都是以仄聲音節為句腳,自然形成拗怒而適宜表達激壯感情。
至于抒寫纏綿哀婉的思想感情,就應該選用和諧或低抑的曲調。所有相連的句子,在相當的地位都應該平仄互換,尤其是句腳應注意前仄后平,這樣的曲調適宜于表達舒徐和緩或溫柔纏綿的思想情感。譬如,《沁園春》詞牌上片前三句的平仄布局就頗有講究。作為宜于表現豪放風格的詞牌,此三句采用了“仄仄平平”的前振后抑的布局,給人以意欲振起而不能,暫歸于低抑縈回的聲情感受,與此后音樂旋律的抗墜鏗鏘色彩形成鮮明對照。音樂旋律低抑與振起之間的起伏,有利于表現豪放情感之下的細膩變化,可蘊藏讀者不易覺察的感傷情感。的《沁園春?長沙》正是利用了該布局特征,取得了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在音節諧婉的調子里,如果句子中用的平聲字過多,或者句腳接連用兩三個平聲字,它的音調就會趨向低沉,只合表達哀傷悱惻的情感。譬如姜夔的中呂宮《揚州慢?淮左名都》,音調上就是和諧中見低沉。
詞牌對于詞譜內部平仄四聲的要求,使得音樂表現與文字表達呈現萬千氣象。中學曲詞教學若能從規律出發反推演繹,不僅有助于理解詞牌內部的音樂律動,而且有助于理解詞人抒感的音樂機制。事實證明,從平仄四聲出發的布局研究與教學,有助于進行切實有效的文本細讀。
曲詞音樂性教學的基本內涵,上述三點不過例說而已,并非全部。但借此粗陋分析,旨在明確若要重視曲詞音樂特性的教學,就要重視曲詞的形式特征,就要重視文體規定性對于教學的指導意義,就要重視學生對曲詞藝術樣式的重新認知與獲得。教師若能夠重視曲詞音樂性教學,無疑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使之對曲詞形成正確感知,從而強化因學習興趣而生的傳承古典文化的內驅力。否則,不僅學生難以獲得真知,而且連教師都會慢慢失卻對于詞之音樂性的敏感,甚至對文本產生種種誤讀。
參考文獻:
[1]龍榆生.詞學十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
[2]王力.漢語音韻[M].北京:中華書局,2003.2.